2023年袁隆平的故事我体会到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6 06:38:58 作者:雅蕊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学习,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以下是一些学者们的心得体会,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解。

袁隆平故事心得体会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国际农业科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研发出了世界上首个高产高粮质的杂交水稻品种“超级稻”。袁隆平的故事不仅令人钦佩,更让人深思。在学习他的事迹期间,我深感袁隆平身上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袁隆平以他的创新精神征服了科技的高峰。1973年,袁隆平带领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顺利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实现了中国自给自足的梦想,同时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敢于挑战极限,敢于创新。他的研究工作也不断推动水稻育种领域的前进,为世界农业产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向袁隆平学习他的创新精神,勇于创造,勇于追求,不断推动自己前进。

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协作。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善于发现团队成员的潜力,并将他们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他建立了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团队文化,通过团队的协作与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袁隆平还重视培养年轻人的能力和潜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形式,传授经验和知识。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只有携手合作,凝聚力量,才能充分挖掘潜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袁隆平的故事还教会我不断追求卓越。袁隆平在水稻育种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从未因此骄傲自满。反之,他总是保持着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即使在杂交水稻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后,袁隆平依然不满足,继续努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出。袁隆平的追求精神是成功的关键,它提醒我们应该永远满怀热情并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袁隆平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我们学习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勇于创造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携手合作,凝聚力量;我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实现自我价值。袁隆平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故事告诫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敢于创新,才能取得成功。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袁隆平的精神,我们将会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心得体会

这两天很多人带着稻穗和鲜花去送别袁隆平,也有很多人在网上自发追忆悼念袁老。我们应接过他手中的“稻谷”,让世世代代都传承他那些宝贵的精神。

袁隆平大学毕业时在偏远的湖南省教书,在国外学者耗费数年研究杂交水稻相继失败的背景下,他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权威的笑话就这么被传开了。为了证明水稻真的可以进行杂交实现量产,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经过千千万万次试验终于发现了杂交稻的母本,此后不断创新促使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作为党员干部,要从袁隆平培育稻谷创新过程中看到,在面对千奇百怪的困难时既要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当下“网红流量”掀起了一股浮躁之风,为了争名夺利,很多人或重金买“热度”,或放下底线自爆“丑陋”,又或有一官半职便忘本得意。唯有袁隆平这样的“大明星”能够静下心来干大事。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头衔,面对国外高薪就业机会,他并没有“炒作”自己,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水稻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这种“稻谷”般的朴实无华精神,时常看自己为群众做了什么实在事,贡献了什么真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实干去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而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嫁衣”有多么光鲜亮丽。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到田畴。从1964年研究杂交水稻开始到-年初,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田间地头总少不了袁隆平的影子。即便是到了耄耋之年,他也没仗着年纪大当“甩手掌柜”,一直亲力亲为到杂交水稻基地搞研究。袁隆平倾注一生心血把稻谷攥在手里,为我国水稻发展抢得了最大先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要弘扬永久奋斗传统,稳稳接过袁老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稻谷”,面对苦难、挫折、矛盾不怨天尤人、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努力将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到底!

袁隆平身上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去学习的地方,比如他那宠辱不惊、沉着冷静、执着坚守的品质,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袁隆平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即便他离开了,也仍然会照耀我们前行,但愿我们党员干部以及更年轻一代青年们能接过他手中的“稻谷”,再续他那“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奇缘。

袁隆平故事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袁隆平故事是中国农业希望工程的缩影。作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袁隆平是一个耕耘在农田里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实践者。通过讲述袁隆平的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创新、勤奋和奉献的重要人生哲学。

第二段:创新精神的重要性(250字)。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他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高产、抗病的杂交水稻。这种创新精神的本质在于不断超越过去的局限和思维定式,勇于通过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来解决问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立足于时代的变化中,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进步和机遇。

第三段:勤奋与奉献的力量(250字)。

袁隆平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勤奋和奉献是成功的基石。在追求科学突破的过程中,袁隆平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日夜奋战于试验田间,耐心细致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即使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也从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最终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其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段: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300字)。

袁隆平的故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还提醒我们要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事实上,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个体的不断奉献与付出来实现的。袁隆平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为中国的农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更多的粮食和福利。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社会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有乐于奉献的人才能体会到奉献的快乐与成就感,同时也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义。

第五段:结尾(150字)。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巨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讲述他的故事,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创新精神、勤奋和奉献等。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可以指引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因此,我们应该向袁隆平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勇于创新,并乐于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袁隆平故事心得体会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也是一位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毕生的科学家。他的故事令我深受启发,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袁隆平故事的心得体会,并探讨如何将这些体会应用于我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

首先,袁隆平的故事向我展示了坚定的目标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袁隆平年轻时立下了解决中国粮食短缺的目标,而他始终不渝地为之努力。他不畏困难,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正是这种坚定的目标意识使他成为了全世界广受尊敬的科学家。这让我明白,只有给自己设定远大的目标,坚守初心,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其次,袁隆平的故事也告诉我,不怕失败和艰辛是成功的关键。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袁隆平经历了许多失败和困难。但是,他从不气馁,总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这让我明白,失败和困难是成长和成功的催化剂,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更加坚强和成熟。

第三,袁隆平的故事强调了创新和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在当时,全球学界对于杂交水稻的可行性产生了质疑。然而,袁隆平毫不畏惧,勇于挑战权威,创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杂交水稻研究方法和种植技术。正是这种创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他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卓越的成就。这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即只有不断追求创新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才能有机会做出真正的突破。

第四,袁隆平故事中展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从未因为利益而停止自己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直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了全世界。正是袁隆平的无私奉献,才使得杂交水稻成为了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方法。这启示我,人们之所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就是要通过无私奉献去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最后,袁隆平的故事也告诉我,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超过40年,没有一丝半点的怠慢和退缩。他不断推进自己的研究,一直坚信自己的目标并奋斗至今。这让我明白,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总之,袁隆平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坚定的目标、不怕失败和艰辛、创新和勇于探索、无私奉献以及坚持不懈,这些都是我在袁隆平故事中提取的重要价值观。我相信,将这些体会应用于我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将以袁隆平为榜样,永远保持初心,在奋斗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袁隆平的故事我体会到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期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我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我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期望自我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我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研究。当然最终还得由你自我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文档为doc格式。

袁隆平的事迹故事心得体会

-年5月22日,当从网上得知您逝世的消息,心情无比沉痛,但我知道,您只是进入了一个梦乡,在那里,世界各地都种满了杂交水稻,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您悠然地坐在稻穗底下乘凉。您的一生,始终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把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结成了一粒粒饱满的稻穗,种满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国。

您亲身经历了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导致的严重粮食饥荒,踌躇满志的您决心改变人民群众吃不上饭的面貌,努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抓紧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实现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您扎根在田间地头61年,一生80%的时间都在搞研究,就为了使杂交水稻实现高产。在一些人眼中,总觉得您很有钱,实际上您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即使名满天下,您心无杂念只专注于水稻研究,每月工资不过6000元,一年到头不过二十万。您曾说:“人,除了吃饱肚子,还需要一股子精神,只有精神丰富了,心情才能愉快,身体才能健康,事业才能做得长远。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您拒绝了国际上很多机构的高薪工作,还把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用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

搞农业科学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可以加班加点完成,农业研究需遵循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有时候几个月才能见到成效,且杂交水稻是世界性的难题。但你毅然选择杂交水稻这条路,这条路注定是不平凡的,是艰辛的,是无止境的,但您不畏艰难,呕心沥血,60余年来,您常脚踩淤泥、头顶烈日,勾腰驼背整天把自己埋在稻田里,默默坚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苦耕耘,苦苦追求,凭着自己刻苦专研的精神,以及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跨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您曾说,您的一生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已经实现,您的杂交水稻也在印尼、巴西等地大面积种植,然而您还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坚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即使90多岁高龄依旧扎根在田间地头里。

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用自己那小小的身躯扛起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重任,耗尽一生的精力只为一粒小小的稻穗,最终把自己的论文写满整个神州大地。90岁生日时您曾说:“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您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直到今年年初,您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今天,我们能够衣食无忧地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更应该感激和铭记那些像您一样的科学家,看到你们身上一心为民、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不畏艰难,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等高尚情操,不断延续你们身上的优异品质。您放心,今天的我们无论处于任何岗位、任何时刻,都会把自己的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以您为榜样,把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不断勇攀高峰的动力和目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故事心得体会

据10月7日《长江日报》报道: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昨日,袁隆平重回武汉四中母校参加110周年校庆时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位八旬老人坦承自己的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袁隆平的“财富观”,展示了一位老院士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坦诚胸怀。这给了我们很多启迪,让我们产生不少联想。

袁隆平对其身价的评估报告,作出不屑一顾的鄙视,是对那些将什么东西都贴上市场的标签、都挂上金钱的价码、都打上交易的烙印、一切“向钱看”的人,最实际的回应!是对那些用金钱衡量一切、用金钱交换一切、得了金钱“幻想症”的人,最有力的回击!其君不知,科学是探秘求真的实践,所求的“真”是无穷的。作为这一活动实践者的科学家,所追所求也是无止境的,其中饱含着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无限的创造力量,是无价可言的。把科学家的价值与金钱划上等号的做法,实在低级、庸俗、荒唐之举。

其实,袁隆平的“财富观”不仅仅表现在平淡自我身价和所持金钱上,更体现在他对科学的辛勤探索,孜孜追求,力求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上。他在2000年和2004年,分别实现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目标的基础上,又确定了新的自我追求目标:争取在自己90岁时使超级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并把这作为“我的任务”和“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如此思想境界,如此“求是”情怀,既是科技工作者的榜样,也是社会的典范,时代的楷模。

然而,我们有些年轻的科学技术人员,却与这位老院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出巨大的反差。有的自然、社会科学工作者,将小有的成果作为资本,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又是讲学,又是出书,甚至抄袭赚钱;有的文体工作者,才小有名气,就陶醉在“光环”圈下沾沾自喜,走穴、带徒、拍广告、捞外快……诸如此类,把心思用在挣钱上,怎么可能再突破所搞的研究、所做的学文、所从事的演艺和竞技项目。在仍把主要精力放任做研究上,“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的八旬老人面前,这些年轻人是不是觉得惭愧!是不是感到羞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故事心得体会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给自己定了2个小目标。恰逢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我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补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规矩顶在头上,做新时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线、红线。年轻干部要树牢规矩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干事创业的基准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白“只有守底线,才不会被底线守”的道理,将无限忠诚担当和为民服务初心融入胸中、铭于心上、践于脚下,不断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稳步迈入新时代。

把责任扛在肩上,做新时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忧、惠民生。责任彰显担当,担当展现作为。年轻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冲动,这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搞调研,走访一线摸民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大事难事冲在前,急事险情靠前站。带着热心想工作,带着激情干工作,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子,扑下身子,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时代。

把务实抓在手上,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当有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守恒心、办恒力、求恒效。年轻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调研步子、打响试点牌子,把法律作为决策底线,把调研作为决策基础,小把片试点作为决策根据。年轻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不仅要定好调子、画好谱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先锋,做表率,带头深入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能力,跑步进入新时代。

把创新放在心上,做新时代的“改革家”,注重与时俱进,聚焦创新发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爆发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在,年轻干部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新思想推动发展,用新举措助力发展,用新成果体现发展。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冲刺飞入新时代。

年轻干部当拼齐能力“七巧板”,实现自我小目标,为国家大计出力、出智、更出效。

袁隆平的事迹故事心得体会

袁隆平,一个研究杂交水稻近半个世纪、还在继续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一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理想的可敬知识分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习的对象。自主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此,农村司、农村中心党支部向科技部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把个人发展统一到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来。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在科技管理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落实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执着创新,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不间断的管理创新。要以仁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智者的头脑、志者的坚韧,不辞艰辛,不惧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造,适应转变政府职能需要,不断开拓宏观管理新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三、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时代,部署不脱离实际。坚持科研方向从需要中来,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发展的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学习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断健全廉政人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作为个人道德抉择的标准,弘扬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当为之事,拒绝腐化堕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责任和付出作为个人价值抉择的重要内容,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情趣,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自警、自励、自省、自重。

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先进事迹,做党和国家的“一粒好种子”,把根深深地扎在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这一肥沃的土壤中,以昂扬的精神、实际的行动、优良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大胜利召开!

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和湖南省政协副**。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截止2009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7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袁隆平的故事

10月的一天午时,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明白,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并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教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教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我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便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心得体会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突破,更彰显出了他对农业事业的深爱和奉献精神。近年来,我参观了袁隆平水稻科技园,深受启发和感动。在这次参观中,我对袁隆平先生从两个方面给予我的启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面对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业的问题,不屈不挠,寻找解决之道。在水稻育种上,他付出了长时间的努力和大量的实验,终于研发出了我国自主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在我身上燃起了追求真理的火焰。他们告诉我,只有从自身热爱、责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中汲取力量,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全身心投入,追求成果。

其次,袁隆平先生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袁隆平是一位默默无闻地工作的人,他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奉献了大半个世纪。他放弃了好多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日以继夜地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中辛苦耕耘。他为了实现粮食安全,长寿命水稻,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娱乐和健康。袁隆平的奉献精神使我明白了付出的重要性,只有舍得付出,才能得到更多,让我们为农业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参观袁隆平农业科技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易。在园区,我看到了一些科研人员正在田间地头进行实验,他们身穿农民的衣服,仔细观察着每一颗水稻苗。站在人工湿地旁边,我看到了一些水稻长得郁郁葱葱,心里顿时很是欣慰。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和付出的价值。

参观袁隆平农业科技园也使我认识到,农业科技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步。袁隆平水稻的杂交育种种植面积虽然已经广泛推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仍然面临着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

最后,参观袁隆平农业科技园让我对袁隆平先生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他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农业工作者。他的心系农田、热爱实践,不断追求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了祖国农业的繁荣发展,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技的骄傲,他是广大农民的楷模。我为能生活在一个拥有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并感到自豪。

通过参观袁隆平农业科技园,我不仅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敬畏科学、奉献事业的精神。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触动,让我更加明确了选择农业科技专业的决心,我将牢记袁隆平先生的教诲,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农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为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返回目录。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把“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研究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试验成果,还好,虽然那些水稻坏了,可是袁隆平的助手事先藏了几株雄性水稻。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国家“863”计划已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有关专家对48亩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晚稻的实测结果表明:水稻稻谷结实率达95%以上,稻谷千粒重达27%以上,每亩高产847公斤。这表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取得“四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在场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对这位卓越科学家取得的新成功而欣喜不已。这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继续领跑世界。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返回目录。

心得体会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实现了从“无名草”到“世界第一”的华丽蜕变。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挫折与坎坷,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我从他的故事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感悟,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心得,总结出几个与袁隆平相关的主题,与大家分享。

第一段:坚持梦想,砥砺前行。

袁隆平一生都致力于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他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正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让他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在我看来,无论我们的目标多么艰巨,多么遥远,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袁隆平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只有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才能实现真正的梦想与价值。

第二段:勇于创新,永不停歇。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始终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不断改进育种技术,通过交叉杂交和选择育种等手段,最终培育出高产、抗逆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解决了粮食压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给我启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方法。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段:团队合作,凝聚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他身后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大家齐心协力的精神。正是团结合作,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的付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相互协作,才能共同实现更大的目标。

第四段:乐观向上,勇挑重担。

袁隆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积极面对、勇往直前。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与勇气,才使得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得以取得巨大的进展。这给我教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五段:永不停歇,追求完美。

袁隆平虽然在杂交水稻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依然不断追求更加完美的品种和技术。他坚信,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能使中国农业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从袁隆平身上我看到了永不停歇的追求与奋斗的精神,深刻体会到完美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正是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才使得他能够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

袁隆平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物,在他的足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智慧和勇气,一位专家的执着和激情。他的故事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明白了成功的道路上需要坚持、勇气、创新和团队合作。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袁隆平》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00字)。

第二段:感悟成长(200字)。

袁隆平的传记首先向我展示了一个寻常人变得非凡的过程。他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肩负起家庭的期望和重担。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于农村而自卑退缩,反而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要为农民谋福利。他在大学期间深入学习植物遗传学,并跳出了传统的育种思维模式,不断研究育种新技术。尽管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我深深地被他淡定、坚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所感动,他的经历让我明白,只有面对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迎来成功。

第三段:学术成就(200字)。

袁隆平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通过长期研究,创造出了杂交水稻,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勇于挑战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他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行的道路。袁隆平在科研领域的这种创造力和颠覆传统的勇气,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第四段:追求梦想(300字)。

袁隆平毫不畏惧困难和挑战,一直追求他的梦想。他的人生中充满了对农民的深切关怀,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在稻谷病虫害的研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并尝试了无数次失败,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他不但研发出了高产高质的杂交水稻,还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认可。袁隆平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社会的责任感,深深地感动了我。在追寻自己的梦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忘初心,将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社会。

第五段:心存希望(200字)。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不放弃希望,就有可能迎来改变。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袁隆平的坚持和勇敢,用心存希望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同时,我们也应该为自己心中的梦想努力奋斗,并将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社会,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结(100字)。

袁隆平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动,他的坚持与勇气给予了我无尽的启示。他的学术贡献和追求梦想的精神让我明白,即便是平凡的起点,也可以通过无穷的努力和坚持,建造起属于自己的辉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一颗勇敢追梦的心,并为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袁隆平的故事

8月21日午时,《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明白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党的各种惠农政策,供给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当他明白记者代表报社大热天远道而来恳请他担任报纸的顾问,以及请他题词时,他爽快答应了:“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多一个无妨。可是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尔后,经记者请求,袁隆平和来访者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次请辞和推掉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头衔,偏偏欣然担任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的顾问,这段佳话很快被传为美谈。

袁隆平故事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北京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是名字品牌价值千亿但舍不得买贵的衣服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就是我们的“国宝”,我们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坚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平说,他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习。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奋力开启实现宏伟蓝图新征程。

作为世界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的农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

本色种子。袁隆平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为世界农学泰斗,为使人类少一份饥饿、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种子一样处处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给他们的惠泽。从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也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无私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