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说课稿(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6 09:17:05 作者:影墨

教案模板要求教师在编制教案时全面考虑教学目标、学情特点和教学策略。学习优秀的教案模板,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好家园”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产生构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在教学中,把读书放在首位,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抓住几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纲举目张”,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分三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第二课时,品读课文的2、3、4、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景色的优美和物产的.丰富。第三课时,写生字,学习文章的写法,小练笔。

现在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中主要解决第二、第三教学目标。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三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发现美。

欣赏完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走入《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来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然后,我让学生读文,整体感知课文,读过课文后,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小兴安岭实在是太美了!我再及时设疑: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呢?沿着这条中心线索理清课文内容就很容易了。

第二步:品读词句,讨论美。

这部分的设计很灵活,如果学生谈到“春天”,教师因势利导,就来和学生们一起品读描写春天这部分。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紧接着,教师范读这一部分,教师生情并茂的诵读,为学生们品读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学生在品读时,通过换词训练,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特别是关于“雾”的一句,通过播放雾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在雾中的感觉,来让学生体会置身其中的美妙与神奇。

第三步,总结升华,憧憬美。

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第五,说说媒体辅助。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自制课件,来提高教学效果。课伊始,我播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出示课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陶醉其中,为学新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出示中国地形图(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小兴安岭的位置,形象直观。还有重要的句子也通过课件体现出来。在介绍夏天部分时,播放关于雾的图像,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小兴安岭夏天的美丽。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板书,既精练又直观。板书如下:(略)。

整个教学中,我始终以“发展与创新”为指导思想,以《语文课程标准》依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我的设计、教学,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小学三年级语文《菩萨兵》说课稿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今天听了金老师上的《菩萨兵》一课,我觉得老师很注意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环节:

1、从课题《菩萨兵》入手,让学生自己说说文章中菩萨兵指谁?谁称谁为菩萨兵?课文中的怎样说的?找出来读一读来引出新课。在学习到最后,感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来结束全文的教学,从题眼入手,整体切入,然后又回归整体,体现了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怎样把握整体,怎样处理局部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在处理课文的2——7小节时,金老师又是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朱总司令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红军战士是怎样做的?抓住一个大问题,然后从具体的句子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3、在教学朱总司令所说的三段话时,教师还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读读这几段话,看看能体会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在总司令所说的每句话中,我们都能看出,总司令真是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有着菩萨一样的心肠。当学习到最后,当理解到藏胞们对红军态度的转变时,老师还可以进而提出问题: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以这个问题总结全文,这样的问题是否更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再一次在整体上理解课文。

由此不难看出,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教师始终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在局部段落的教学中,始终扣住菩萨兵这一关键词语,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使整堂课的.教学显得非常的严谨。

从三年级开始,新课标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这种概括能力从何而来?这种能力不来自支离破碎的分析,而是来自于对一篇篇课文的整体把握。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的确定都应该紧紧地围绕一个中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最大程度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

(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3、观看录象资料。(8:09)。

(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太环境,创建美好家园”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产生更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家蒂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抓住一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纲举目张”,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习课文第一第六自然段。现在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中主要解决第二、第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

第一步:情境激趣,发现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游览过北京的古老时尚,曾赞叹过黄山的奇石,曾感受过天都峰的险峻与秀美。今天,我们再一起到一个河流交错、山峦起伏的地方去观赏一下吧!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的娓娓导入,学生回忆了旧知,激发了求新知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边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边出示课件图,学生听了后,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小兴安岭实在是太美了!我再及时设疑: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出了最后一句。教师再沿着这条中心线索理清课文内顺序就很容易了。

第二步:品读词句,讨论美。

1、合作探究“春天美”、“夏天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然后默读,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你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抽新枝、春水涨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春天段的步骤(读、划、说、品),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然后指名学生美读,其余学生想象画面,激活了创新思维。学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八册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柞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顶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哗哗地流着。几只小陆(艾丽)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河里涨满了春水。一个个木排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柞树的叶子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一般红,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献出了许多宝贝,有酸甜可口的野果,有又香又脆的榛子,有鲜嫩的蘑菇、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孙熊不得不躲进大树洞里。它们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不耐烦地等待着春天。松鼠有时候还在枝头散步,它们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山果过日子。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及丰富的物产,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作者通过运用美词美句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其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了解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资源,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核心提示。

小兴安岭:亚洲东北部兴安岭山系西北—东南走向山脉之一。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中北部。属低山丘陵,西北接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长约500公里。小兴安岭西与大兴安岭对峙,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

红松:是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胸径1米;一年生枝密被黄褐色或红褐色柔毛;冬芽淡红褐色,矩圆状卵圆形,先端尖,微被树脂,芽鳞排列较疏松。

白桦:落叶乔木,树干可达25米高,50厘米粗。白桦喜欢阳光,生命力强,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木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之用,树皮呈白色,光滑像纸一样,可分层剥下来,用铅笔还可以在剥下薄薄的树皮上面写字,树皮还可提桦油。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栎树:为落叶或常绿乔木,少数为灌木。高达25米。树皮暗灰褐色,略平滑,有些弯曲、顺风向有些倾斜,比较粗糙,小枝褐色,无毛。一般树干较为发黑。叶缘有锯齿,少有全缘。叶片在秋季落叶前会发红褐色,从远处看十分美观。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文中介绍的景象及动物、物产等,学生不够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学生自由回答。

师:这个“兴”字啊,读一声,来一起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师: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四季的景色。

例: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四季的景色十分优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从你说的过程老师听出来了,这篇课文是按照――。

提示: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师板书:春夏秋冬。

师:通过你的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答,例: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种类也非常多,夏天的野花很好看……。

3、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们知道吗?

播放媒体资源的课件中的“小兴安岭”,并对小兴安岭做介绍。

小兴安岭:兴安岭山脉的东段,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长约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个山脉分布着温带针落叶和阔叶混合林。它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学生看课件并听老师的介绍,谈自己的感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那就按照你们知道的要求开始读吧,把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

三、教学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读音。

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学生记忆字形。

“酸”字是左右结构的,左边“酉”字旁里面的一横不要丢,右边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献”字的左边的“南”字里边是两个短横,不要少一笔。

“射”字注意左边“身”字变形。

“脆”字右边第三笔是“横”,不是“横钩”。

“刮”,注意与形近字“乱”区分开。

“鼠”字共13笔,第8、9、11、12笔均为“点”,不是“横”。还要注意“臼”字的笔顺,6笔写成。

3、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抽出:就是长出的意思。

浸:一般指沉浸在液体里。课文中小兴安岭的雾很浓,范围跟森林一样广,整个森林都沉浸在雾里,所以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

葱葱茏茏:指树木枝繁叶茂,长得非常茂盛。

四、练习朗读。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读音。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课文”,更正读音。

五、整体感知。

1、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想想小兴安岭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默读全文,班上交流读后感受。

2、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绿色的海洋”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小兴安岭树的数量、品种极多,树的面积之大,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垠,一望无际,从“数不清”一词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指导朗读:小兴安岭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繁茂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像绿色的海洋,这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色,一望无际,一碧千里。让学生带着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朗读这一段。

3、读课文2―5自然段,感知四季美。

(1)作者都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中的哪些景物,请用“____”画在书上。

(2)班上交流。

(3)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填写表格。

季节描写的景物。

春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白桦、栎树、松柏、落叶、山葡萄、榛子。

冬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4)按春夏秋冬四季,自己有感情地读读。

六、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小兴安岭地资料阅读、交流。

2、课后可凭自己的想象,画一画小兴安岭的美景,做小兴安岭的宣传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上节语文课中我们共同游览了……。

生答。

师:谁愿意到前面为同学们展示一下。

生展示画,并简单介绍。

师:你们画得真是太好了,从大家的画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答。

2、师:今天老师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小兴安岭的风景图片。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播放媒体资源中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

学生欣赏风景。

师配乐简介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

春姑娘来了,给小兴安岭披上了绿装,溪水欢快地流淌,枝上的嫩芽迫不急待地探出脑袋,似乎想告诉人们什么似的。夏天,树上的枝叶绿得逼你的眼,一片一片将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花儿也像比美似的各自展露婀娜的身姿。秋天也不甘示弱,到处一片金黄,落叶跳起迷人的舞蹈,庆祝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冬爷爷赶着马车也来到小兴安岭,踏上松软的白雪,去寻找小动物们的足迹。

二、细读课文。

1、师:我看到同学们已经陶醉在小兴安岭的美景之中了。小兴安岭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是生机勃勃的春天,还是果实累累的秋天?是欣赏夏天的枝叶繁茂,还是欣赏冬天白雪的皑皑?简单说说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

2、师:课文以它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风光,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学习2~5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

(1)喜欢哪个季节就去读相对应的段落。

(2)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找出欣赏或感兴趣的景物,并用喜欢的方式(朗读、绘画、表演、理解词语等)说说感兴趣的理由。

3、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三、深入读文。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生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春天:

1、师:我们先一起走进小兴安岭的春天,谁愿意当小导游给我们介绍?

指名读第2自然段。

重点指导:为什么说“抽出”新的枝条而不说“长出”新的枝条呢?

提示:尽管意思相同,但是作者选用了“抽出”一词,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十分生动形象,试想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曾几何时,笔直的长长的枝干上都不约而同地生长出鲜嫩的枝条,多么神奇啊!因此,作者在这里用“抽出”一词不仅写出了枝条生长的现象,而且把生长的速度之快也描绘出来了,令人觉得贴切而形象,而如果用“长出”一词,就未免显得直白,缺少情趣。

2、师:还有哪儿可以看出春天到了呢?

提示:“山上的积雪……汇进小溪”。“小鹿在这溪边散步......”

师:“小鹿在这溪边散步......”,这里作者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什么这样写呢?

提示:拟人。“散步”、“欣赏”,这本是描写人的神态的词语,作者用来描写小鹿,说明作者对小兴安岭中的树木、动物都充满了喜爱之情。同时这些句子的描写,也使我们看到了春天给小兴安岭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3、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答,天气变暖,春风很暖和等。

师:这段话想一想应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

提示:轻缓。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名多生进行朗读。

夏天:

1、师:送走了春天我们又迎来了小兴安岭的夏天,谁愿意做导游为大家介绍夏天?

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师:你喜欢这段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

学生说喜欢的词句。

例:“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师:夏天树木的特点是――葱葱茏笼,(板书‘葱葱茏笼’)“葱葱茏笼”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师: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封”字,用“盖”字行不行?

提示:“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严的景象,也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盖”字有由上而下覆盖的意思。而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是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这个“封”字用得恰到好处,再次照应前文的树多得就“像绿色的海洋”。

3、讨论“浸”和“罩”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罩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提示:在字典中“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小兴安岭的雾很浓,而且是从地面生成,自上而下蔓延开来的;范围跟森林一样广,逐渐使整个森林都沉没在浓雾里。但“罩”是扣盖、覆盖的意思,有由上而下的内涵。相比之下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十分确切。

4、师:为夏天增添色彩的还有――。

生读: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大花坛。

生齐读此段。

秋天:

1、师:转眼夏天又已悄悄走过,我们又迎来了小兴安岭的秋天,谁愿意做导游?

指名读4自然段。

2、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

学生找出优美的句子,说自己的感受。

例:(1)我找到的美的句子“秋天……”我想在一片树林中,既有黄色又有绿色,它们相间在一起一定会很美。

(2)我认为这个句子也很美“秋风吹来……”这里“飞舞”一词用得很好,有动感,有美感,使人感觉像纷飞的彩蝶。

(3)我喜欢“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等名贵药材”这句话,我感觉秋天的森林是最无私的,因为它赋予了我们香甜可口的果实,所以我爱它的深沉,爱它的无私。

指名读,评价,自己有感情的朗读。

冬天:

1、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兴安岭的冬天,谁能做导游?

指生读第5自然段。

2、师:欣赏了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色,有什么感受?

生答,雪大、有趣等。

3、师:作者在描写小动物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拟人。赋予动物人格化的描写,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1、师:现在我们已经游览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答。

例:小兴安岭的景象太诱人了,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小兴安岭树这么多,我想说小兴安岭你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板书)。

师: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说这些话呢?

生:骄傲、自豪、赞美。

师:下面让我们带这这种骄傲、自豪、赞美感情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2、师: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这个问题老师想留给同学们完成,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板书总――分――总。

师再次出示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图片,生介绍。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好的词语和句子积累在你的佳词佳句本上。

2、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学习本课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去观察校园内的花、树……写一写。

板书设计。

春树木嫩绿春水涨满。

夏树木茂密野花盛开美丽的花园。

绿色的海洋秋落叶飞舞野果成熟巨大的宝库。

冬积雪覆盖野兽进洞。

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稿美丽南沙群岛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稿美丽南沙群岛,欢迎大家分享。

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着重介绍了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第三自然段作者也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描写了南沙群岛的优美景色。

细细读来,仿佛在观赏南沙群岛的优美风光,了解南沙群岛的愿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由然而生。

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星罗棋布”、“水天相连”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悟“翡翠”、心旷神怡”等词语。

情感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赞美南沙群岛的感情。

能力目标:4、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感悟语言的美丽,从而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的物产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我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南沙群岛,很难让他们陶醉在语言文。

美丽的语言中。

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分两课时进行。

一、以优美的传说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再质疑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畅,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有的可以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交流不理解的词句,对于学生理解的词句,可以马上解决。

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我由简单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开口说话,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通过复习回忆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柔软的沙滩、碧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将学生进入情境,由“同学们,这么优美的地方想去游览一番么”,这个问题带入课文学习。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读读该段,再说说读懂了什么。借机学生可以知道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

学生理解了,感悟了,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内化文本语言。

学习。

第三自然段。本段我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我以“南沙有着丰富的物产,它的景色如何?”过渡引入下文,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景色迷人”,在朗读过程中,我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边读边体悟,抓住“水天相连”体会湛蓝的天与碧绿澄清的海相连的景色。通过“五彩缤纷”感受龙虾燕鱼,海龟玩耍的有趣画面。从“挥舞的花束”等词体会浪花奔涌的欢快与活泼。接着,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真切地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

三、拓展迁移。

围绕“南沙真是个景色迷人、物产丰富”这个中心句。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引导学生明白南沙群岛的景色迷人与物资丰富是吸吸相关的,并不是割立开的。

物产丰富。

景色迷人。

四、作业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说课稿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热爱大自然,保护生太环境,创建美好家园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产生更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抓住一段,教活全篇,把握重点,纲举目张,来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生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习课文第一第六自然段。现在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中主要解决第二、第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围绕美丽分四步设计:发现美讨论美赞赏美憧憬美。

我这样创设: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游览过北京的古老时尚,曾赞叹过黄山的奇石,曾感受过天都峰的'险峻与秀美。今天,我们再一起到一个河流交错、山峦起伏的地方去观赏一下吧!这段话,老师充满激情的娓娓导入,学生回忆了旧知,激发了求新知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边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边出示课件图,学生听了后,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小兴安岭实在是太美了!我再及时设疑:课文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出了最后一句。教师再沿着这条中心线索理清课文内顺序就很容易了。

1、合作探究春天美、夏天美

教师先范读本段,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然后默读,划出作者抓住了春季的哪些景物,划出你认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最后指导学生边有感情地品读,边想象美景。再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抽出的意思,通过结合实际理解了散步欣赏,体会了拟人句的作用。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体现了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紧接着,我这样小结:这段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抽新枝、春水涨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夏天段,是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我先让学生总结老师教学春天段的步骤(读、划、说、品),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到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浸等词的生动、贴切。通过生生对话,互教互学,既获取了更多的信息知识,又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技能,培养了协作精神。然后指名学生美读,其余学生想象画面,激活了创新思维。学生尝试小结段意,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

《石榴》是国标本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石榴》一课分二课时进行。

教学。

第一课时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学生能初步理解生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了解了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说一段话(机动)。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如:嫩绿郁郁葱葱(叶)。

火红热闹(花)。

咧嘴张望(果)。

红白相见晶莹透亮(子儿)。

虽然生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字词句教学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课时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读生词,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为本课时阅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石榴生机勃勃的劲儿。

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运用朗读、想象、适当的表演等形式,最重要的运用了多媒体,出示了一些石榴叶、石榴花的图片。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书中的有关语句。

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看看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模仿了写人的方法,也就是拟人。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仿写几句话,从而达到对这一写作方法的巩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重点句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或读,或悟,或说,教师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渗透了“勤于观察”这一学习习惯的教育。

小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槐乡》教案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写出和“白茫茫、美滋滋等词语结构相似的重叠词语。

4、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五月槐乡的美丽所在。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月槐乡的美丽以及槐乡孩子的纯朴可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槐花的情境图,观看了这些图片后,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啊?

2、是啊,这就是美丽的槐乡,相机板书课题:3、美丽的槐乡。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的槐乡是什么样的,是否和图片上的槐乡一样美丽请大家自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生字,要读准生字的字音。

2、出示生字、词,自由的读生字,指名读。

3、去掉拼音,指名读。

4、请小老师带读。

三、品读第1自然段段课文。

我们来细细的品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句子中能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边读还可以边用自己的符号做出标记。

1、同桌之间谈谈你是怎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槐乡的美丽的呢?

2、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背诵。

槐乡的山洼里,坡岗上,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

指导朗读。

说到那一句,读到那一句后出示图片课件,直观感知槐花的白、多、形态多姿。再指名读。引读第一段。

四、品读第2段课文,体会重点字词。

1、用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紧紧抓住“美丽”二字,看看这一段里,从哪些词语、句子中你也能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边读还是边用自己的符号做做标记。

2、同桌之间交流体会。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背诵。

3、相机出示句子:

(1)五月的槐乡,连风儿打的旋涡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

(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小朋友只要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美滋滋地卧在花丛中。

请大家看这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你能从那些词语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

4、过渡:朋友都被这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怎么也不肯回家呢,热情好客的小主人们又是怎样招待他们的朋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后面的内容。

5、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6、总结全文:

槐花的美丽芬芳,槐乡的孩子的热情好客,成为了槐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槐乡的景美人更美。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槐乡,继续体会槐乡的芬芳与美丽。

五、作业“超市”:

抄写生字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给予树》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整一个单元课文的基调是“爱”,而《给予树》就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用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同时也揭示了“给予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优秀品德”的人生道理。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2、用心体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学习金吉娅的话和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给予树》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教育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把体会金吉娅的“爱”作为了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对“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

这篇文章的文本价值就是让学生从金吉娅对别人的关爱中受到爱的教育,让这种爱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直影响他。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点难度,离孩子的生活有一点点的距离,于是把它作为了教学难点。

(一)说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过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从春节说起,创设情境,先让孩子们说说春节,他们一定会有兴趣的。再拿圣诞节和我们的春节做比较,孩子们更有求知的欲望了。

2、读思议结合:这个故事不仅需要学生朗读体会,还要求学生思考,比如金吉娅买了洋娃娃送给陌生女孩,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又如妈妈的心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等等。采用读思议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

教学要简单而细致,经过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金吉娅的付出和作出的选择是属于一种牺牲自我的关心别人的行为。

(二)说学法:

设计教学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始终,通过品读词语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积累。通过师生、生生等多种形式的对话来发掘文章的情感内涵。

学生的学法准备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起情。

1、谈谈春节。

2、引出圣诞。

3、出示课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给予树》中的故事是发生在西方圣诞节的,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非常熟悉。然而过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从我们的春节开始说起,他们一定会有兴趣的。再拿圣诞节和我们的春节做比较,更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给予树”的读音则在孩子们朗读过程中被掌握了。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初步地感受课文,自主地学习生字、生词。“授之与渔”才是课堂真正的目的,让学生主动识字、同桌互相识字,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更有方法的主动地识字。自主学习完成后,检查读书情况,检测自学情况是必要的,采用多变的形式进行,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完了生字词,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这样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让课文本有的闪光点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烁。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孔子的好品质,我选择了上课文的二三四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重点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这里要把学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

首先我紧扣课题,由“孔子还有哪些好的品行”这个问题开始,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段,并请他们把能表现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会读书,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质”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是重点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学这个重点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紧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关键词,体会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孔子可能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会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会冻得发抖。学生还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没有灯光而摔跤,可能会碰到野兽,还可能会被荆棘划破!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想象到了生活场景,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读中悟,悟中读,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当时路途中的艰难困苦。为下文理解“风尘仆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第三是角色朗读,语境体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孔子和老子的话,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整堂课下来,感觉必竟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了,所以学生在理解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时,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乱,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类课文,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实践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们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蒲公英》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成熟的蒲公英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选择不相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塌实际。文章不但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时语言优美、生动,又是一朗读的好材料。

本人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两条主线进行精读指导:一是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并读好人物对话;二是引导学生从蒲公英种子的不同选择而造成的不同结果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以读代讲,力争读出情、读出字、读出理。还力求在课堂中创设一种童话世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强化初读看图认识蒲公英,揭示课题,简介内容,指出本文并非介绍植物,而是一个寓言故事。由此引入处读,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问题。

2、精读感悟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洁白”“绒球”“蓝天白云”等词,引导想象蒲公英种子无忧无虑的愉快心情。第二、三自然段是重点。理解;(1)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亲切关怀;(2)蒲公英种子的不同态度;教学形式主要采用:听录音——读课文——找关键词——分角色朗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两种命运的对比中,体会内涵的道理。在让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复述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着重以读为主、以自己学习为主、以讨论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以取得“读的熟练、学的投入、议论踊跃”之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花闻清香。

荷叶舞蹈蜻蜓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看荷花的顺序展开,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并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抒发了作者对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借助媒体,品味词句,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荷花的神韵,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荷花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美,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的难点。

:设置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10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的生字“蓬、梦”,多音字“骨”;指导生字的书写时,重点注意“蓬”是上下结构的字,“翩”字要写紧凑。

针对本课生字的发音特点出示重点新词组织学生认读,读好后鼻音、儿化音以及叠词。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荷花。(美丽、漂亮、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在作者心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公园,再去看看荷花。

这个环节既对上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反馈,也使学生产生想看荷花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一自然段:略讲。

通过指名朗读,了解“我”看见荷花的时间和地点。抓住“一……就……”的句式,感受荷花清香,抓住“赶紧”和“跑”体会作者的急切心情,读出作者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详讲。

教学第二自然段,我打算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荷花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组织讨论时,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语句的顺序。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动手比画比画,结合展示的画面与语言的渲染,展开充分的想象,尽情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形态之美,荷花的姿态之美、色彩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游人的身份用观赏者的眼光读课文看课文,使他们产生真切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自然地表达赞美、喜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通过一组荷花的图片和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对荷花的风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理解。

第二句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进行梳理后确定重点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倾听学生发言,并适时给予指导。再组织交流,加以点拨。理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赏析方法,引导他们从“色彩”、“姿态”等多个角度去评价眼前的这一池荷花,再次品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理解“活的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画家”一词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此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是“夏天”,是“大自然”,或许还会说是中荷花的人,这些答案都可以给予肯定。

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文到图再到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位,并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感受从文本的美转向对大自然的美的升华。

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借助“一幅活的画”来想像荷花,描写中“我“与荷花融为一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化的表演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荷花,通过肢体语言来体会“翩翩起舞、随风飘动”;并通过录象、音乐的渲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文中“蜻蜓、蝴蝶、小鸟”,讲述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并进行创造性对话,说说小虾、蝴蝶、小鸟可能会对美丽的荷花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学生配上音乐图片朗读课文,让学生置身其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心灵,进入美的境界,再次进感受美。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让他们置身荷花中,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动态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第五自然段:

扣住“才”、“不是”、“是”等关键词,讨论“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此时“我”完全陶醉其中、沉浸其中。而荷花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结: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鹿角和鹿腿》它是部编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让它险些送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短处而否定长处。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和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能力,但他们阅读经验尚停留在感知层面,对文章的寓意还不能准确把握。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难点。

能够结合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合作法”“朗读点拨法”来展开我的教学,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所以我运用了朗读感悟法,合作学习法来使学生披文,入境,入情构建新知,做到听、想、讲、读的有机结合。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先出示课文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鹿。

生动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让这堂课成功了一半,在让学生观察鹿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谈话导入。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先请学生自由读文,找出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生字。

2.小组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讨论解决。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生字、自己提出问题。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此环节中我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1.用上提示的词语,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回答。降低了概括的难度。

2.鼓励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言的朗读,语气要有所区别,先让学生采用自由读、小组读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全班讨论、交流,可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的方式。

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朗读训练中,我鼓励学生读出对文中情感的不同体验,并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同学之间互相评论,相互促进,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教师随机点拨,如第一段、二段,要读出鹿的悠闲和发现自己水面倒影的惊喜。第三段和第四段是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对角的喜爱、赞美:“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啊!”“多么”“多么”拉长读,抒情一些。而对腿,则是不满和报怨:“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读出叹息、报怨是情绪,“哎,太细了。”强调低语速慢,“怎么”感情强烈,要表达出内心的不满,在对比朗读中区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感情。第五段和第六段,情节紧张,变化快,“忽然听到”“猛一回头”“哎呀”“正在追逐”朗读时要语速加快,突出形势的危急。

在每次学生说体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试读边说体会,越具体越好,说完后,让他完整地示读一遍,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可适时引导学生指导集体朗读该句,这样就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学,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心灵对话,交流体验。

1.我先创设说话情境:“同学们,通过合作研读,你们一定会有所启发吧!”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开思路,放开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谈,也可以联系实际举生活中的实例,说说自己的体会。要鼓励学生生活中类似的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充分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2.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和《陶罐和铁罐》作比较学习,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说说共同之处。

这样通过交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通过比较,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加开阔,同时也学会了用多种方式来进行阅读。

(六)拓展延伸,鼓励展示。

启发学生阅读兴趣,谈一谈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通过这一环节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