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高二选修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8 00:47:39 作者:雨中梧

高二教案是指为高二年级的学科教学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教案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和实施策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信对于设计高二教案会有所帮助。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透过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改为尽,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十、背诵。

十一、作业布置,背诵,抄写四遍。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燕歌行》教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二.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简单比较两首诗)。

二.作者与背景。

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三.课文欣赏:。

唐之韵05边塞诗人(下).rm。

四.课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声威。

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2.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3.本文中心思想。

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4.艺术赏析。

第一、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

第二、充分运用对比手法。

汉将(男儿):重横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节不顾勋。

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战士--将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

五.根据以下提示,鉴赏《燕歌行》.。

1、《燕歌行》表达了多重主题,请作出你的概括。

2、请分析高适《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和主要的表现特色。

3、《燕歌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体诗,但又包含了近体诗的一些特色。。

《燕歌行》教案高二选修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虞美人》说课教案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彭德怀印象》。

一、分析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三章的第一篇,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通讯。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新闻与传记方面的要求是: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彭德怀印象》一文是美国记者斯诺写的一篇人物报道。中国共产党以及她领导下的军队,在当时并不为世人尤其是西方民众所知。对这些读者来讲,中国共产党人很神秘甚至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斯诺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来到中国陕北的延安,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可以说其新闻性是非常显著的。

二、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学习阅读通讯的方法并能撰写通讯。

2、理解主要内容,把握主题。

教学重点是通讯的写法。教学的难点是学会概括归纳文中的典型事例并分析人物性格。

三、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新闻并不陌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媒体,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以及高中必修教学中都安排过新闻的内容。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根据通讯的体裁特点阅读,获取信息,还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通讯,实现师生互动。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适当合理地进行概括。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人格魅力。

讲读本文要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讲读法,合作探究法,循序渐进法,逐步积累法,问题启发法,搜集资料法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朗读训练,语汇积累。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引入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从理论上了解了通讯的特征,以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这节课我们以人物通讯《彭德怀印象》为例来熟悉通讯的特征,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二、知识复检。

1.字音辨识。

2.字形巩固。

三、简介作者埃德加斯诺及彭德怀。

四、介绍通讯文体,

1、人物通讯的概念及特点,人物通讯的两个方面,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的几种类型,

2.人物通讯读什么?此项内容为贯穿全文教学的线索。

(1)读“结构”,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层次。

(2)读人物个性,能够分析初人物的个性。

(3)读写法,能够找到文章的精彩之处。

(4)新闻性,能找到文章的新闻价值,了解它报道的重大意义.

五、探究文本。

结合如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阅读。

2人物通讯一般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阅读课文,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彭德怀的,并说说彭德怀的性格特征。

3本文运用了哪些文学类文本的写作方法。

4师生共同感悟其新闻性。

六、课堂小结。

七、写作实践。

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则人物通讯,字数不少于400字。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孟子《民为贵》教案高二选修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处理。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高度、深度、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3)、要联系到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反求诸己”,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3、理解深刻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情境引入。

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

由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导入,引用佛家禅语进行印证,点出主题,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出主题。

学生听完故事后,回答提问。

明确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分钟。

朗读:

根据课后背诵要求,对于本章节重点要求的段落进行诵读。(带着问题考虑段落的分层。)。

教师指导要求。

学生集体朗读。

培养语感,在朗读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2分钟。

分析:

课文语段1的分析,由同学们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道理中进一步明确“人和”的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讲析中,加入介绍孟子层层递进的论证艺术。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问,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5分钟。

情境教学。

发散课文中的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联系到现实人生问题。

走下课堂,指导学生选择相关出发点,启发学生。

4人一组,确定主题后,运用多媒体网络,运用便捷的平台,搜寻相关信息。

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8分钟。

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提交此次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寻找的资料展示,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评点。

讲材料提交。

通过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多维性,辅助学生理解。

8分钟。

分析段2段3:

讨论怎样做到“人和”?结合两个语段,总结出要点,明确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教师引导学生,出示课件中的小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理解。

4人一组,讨论后,总结,进行陈述,由学生互评。

通过老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学习。

8分钟。

最后对于本节课发表自己的意义,仔细总结,讲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再次明确。最后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发表此次学习的`心得。

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纠正,也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本次上课的效果。

将本次学习后的心得,感言,放在论坛上,与全班同学分享,集思广益。

让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5分钟。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例子)。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团结和洽(企业)。

家高二选修

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比较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板书题目)。

二、解题。

《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的意思。与“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jiang)意思不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

2、听朗读带,要求注意节奏。

(二)具体分析全文。

1、李白的诗风是豪放的,那么哪些诗句体现了他豪放的风格呢?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学生齐读)。

2、这些诗句,你觉得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人生”六句的心情是欢乐的。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用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一饮三百杯”。“岑夫子”句,他本是客人,这儿却反客为主,对着好友高声劝歌,将他的洒脱与狂放表现的淋漓尽致。“五花马”句,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是狂放到了极点。

3、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除了欢乐、狂放,诗中还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呢?

悲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愤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

4、为什么说悲伤呢?

“君不见”两句写了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之间,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喻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暂,所以开头四句顿生悲意。

5、为什么说愤激呢?

因为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有屈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7、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又是怎样的呢?

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复杂的心情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

8、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愤激。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9、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夸张、比兴。

10、齐读全诗。

四、课外延伸。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提问:同是咏酒诗,找找感情变化上的相似之处。

开头两句显示出诗人郁积好久的忧愤的心情,接着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长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展示出诗人的豪迈的胸襟,然后诗人又自比小谢,极为自信,然后,却又迅速地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中。感情也是起伏变化,也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的气概。

五、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试将《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上加以比较,写一段鉴赏短文。

板书:

将进酒李白。

悲伤明镜悲白发。

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

愤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狂放呼儿将出换美酒。

愤激与尔同销万古愁。

高二数学选修1.1教案

《小二黑结婚》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赵树理的章回小说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

1、人物形象分析。

2、思想意蕴。

三、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难点:思想意蕴。

四、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分析二诸葛、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两人都封建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颇多。

但两人也有不同。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迷信成了他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三仙姑是虚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欺骗别人、害人利己的法术。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

思想意蕴。

赵树理曾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小二黑结婚》便是作者在太行山区工作时,面对现实困惑而作的艺术思考。小说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作品完满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而且在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成为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自信,敢于斗争的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并且正在深入发展。

第二课时。

分析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主题和题材:赵树理小说总是选取那些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主题,但在选材上却并不追求轰轰烈烈,而是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以小见大。如《小二黑结婚》以解放区仍然存在包办婚姻的行为做突破口,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揭示出反封建思想斗争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物形象塑造:赵树理小说的突出贡献就是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二黑和小芹这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像二诸葛、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深入挖掘农民内在的美好品德是赵树理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于是往往寓批评于诙谐幽默之中,善意的讽刺与热情的歌颂结合在一起。

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结构上,他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注重故事的连贯与完整,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在三组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大量使用经过提炼加工的地方农民的方言口语,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

五、作业。

追忆。

日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自学指导语。

听录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诵读;然后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把握。(时间十分钟)。

自学检测: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五.合作探究,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愤”的根源是什么?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3、本文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六.拓展练习。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高二化学教案选修4案例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高二化学教案选修4案例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李将军列传》教案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高二化学选修1教案

1、油脂的成分。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即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

上面的结构式中,r1、r2和r3分别代表烃基,如果r1、r2和r3相同,这样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如果r1、r2和r3不相同,这样的油脂称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为混甘油酯。

甘油三酯发生水解,即生成高级脂肪酸(r1cooh、r2cooh、r3cooh)和甘油(ch2oh—choh—ch2oh)。

2、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度和油脂的熔点之间的关系。

饱和度取决于高级脂肪酸中的烃基(r—)中碳碳双键(—c=c—)的数量,碳碳双键的数量越多,脂肪酸的饱和度越小。

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度大,则油脂的熔点较高,如动物油;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度小,则油脂的熔点较低,如植物油。所以在室温下,动物油通常呈固态而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3、油脂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

在人体中,油脂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这个过程的实质是油脂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从而进入人体。

被吸收的油脂大部分成为脂肪组织存在于皮下、腹部、臀部,有保持体温、保护人体内部组织、防止皮肤皲裂等作用;还有一些以卵磷脂、脑磷脂、糖脂等形式存在于人体的各大器官中,起着独特的生理作用。

油脂水解产生的高级脂肪酸被人体吸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脂肪酸还可以储存在脂肪细胞中。所以油脂也是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质。

有些脂肪酸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有些则是合成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的原料。因此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但是,油脂的摄入应该适量,如果摄入过多,过量的脂肪在体内堆积,则会造成肥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通常情况下,植物油的熔点比动物油的熔点高。

人体中,油脂主要在胃中被消化吸收。

质量相同的油脂和葡萄糖完全氧化时,油脂产生的能量比葡萄糖的高。

d、油脂在人体中,能够被氧化放出能量的主要是油脂水解生成的甘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煤油和汽油都属于油类,具有相同的组成。

b、油脂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

d、人体内的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

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植物油通过氢化,即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练习题答案。

1、c。

解析:1g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15.6kj的能量;1g脂肪氧化时放出约39.3kj的能量,可见c是正确答案。

2、cd。

解析:煤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它们的组成是不相同的,a是错误的;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是错误的。

3、c。

解析:加成反应发生在不饱和键上。其他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油脂是否含不饱和键无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