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个人感慨(优质12篇)

时间:2023-12-03 23:49:12 作者:雨中梧

读书心得是我们对所读书籍的内容和思想的思考和总结,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和体会书中的深层含义和智慧。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精选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写作思路和用词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前几天,我拜读了德国作家艾克曼的经典作品《歌德谈话录》。这部书记载了歌德晚年的言行思想,将歌德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德国文坛上,歌德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的著名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歌德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先人物,在《歌德谈话录》中不难看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古往今来,德国人都喜欢经典主义作品,而法国人则喜欢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维克多雨果,罗曼罗兰,英国喜欢实用主义文学,即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除了英法德之外,欧洲还有其他民族文化,如北欧,有卜易生,安徒生等作家,东欧主要以波兰和俄罗斯文学为主,更重要的是,欧洲诞生了著名的诺贝尔奖,成为全世界学者,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奖项。歌德以其幽默的话语,一语道破当时的社会,歌德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诗人,并多次指导本书作者艾克曼的诗歌创作,全书包括歌德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的透彻分析,句句话语令人终生受用,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不是我一朝一夕能了解知晓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言语指引人的进步!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谁是歌德?在我拿到《歌德谈话录》这本书之前,我并未读过任何关于歌德的著作。仅仅知道,歌德是活跃于19世纪,一位伟大且影响深远的德语作家。而为了读懂这本书,在开始阅读之前,我特地去查阅了关于歌德,关于《歌德谈话录》的相关背景资料。

查阅到这些资料后,我突然对歌德兴趣大增,也期待《歌德谈话录》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关于生命,关于现实和理想的种种思索。

歌德在《谈话录》中说到,不要过早醉心于大作品的创作,从描绘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题材开始,循序渐进,既能随时享受创作的喜悦,也是成就一个优秀作家的最佳捷径。其实,在我眼里面,不管是否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从日常之中吸收素材,了解世事,最终掌握经验,都是每一件事成功的基础。

我也不赞成,一开始盲目的进行练习。因为道理简单,一个优秀的作家,除开拥有让人惊叹的想象力,以及无法言说的天才外,作家更是一名优秀的观察者。没有观察,哪里来的好作品,我们一直宣扬,最好的作品就在人民之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创作出让生活着的人喜欢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网络小说的兴起,似乎深入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君不见,千千万万作者,每天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并且一年可以超过百万字的数量,尽管这些作品备受追捧,备受关注,但到头来,过了5年,过了,这些作品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这点很让人质疑。究其原因,这些标榜新、奇、特的网络小说,更多是脱离了生活,远离了实际。没有了真正的观察,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背景,这些作品固然写得让人兴奋,可就像烟火一般,绽放时美则美矣,到最后却空留烟尘。

我现在正在英语门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学习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大的日子,我一直要求自己,每天有所积累,不要太紧,更不要太快,一点点、一滴滴的学习,从师长,从书籍中,提炼知识,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歌德循序渐进的创作理论,在我这里,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是的,没有一步登天,更没有天降美好,一切,都要一步步,一步步地来。

歌德谈到,要多读经典作品,方有如此,自己的起点能更高,基础才能打得更牢固。诚然,阅读作品,必须从经典开始。经典之所以流传百年,甚至千年,重要的是,它有流传的价值和意义。放眼,我国的文化起点,诸子百家时代,有多少经典现在读来,依然让人抚卷心涌动,心然意往之。

时代,最怕的是什么,是经典在前,我们却忽略了。回过头来说,那些文化快餐一般的网络小说,他们就像西方快餐,吃饱了,不会有余味。如果光光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吃什么都一样,但是要吃得健康,吃得养生,我们就要往好里吃,往深里吃。同样,在阅读作品时,亦是如此。我的导师,王东风老师,作为学科的著名教授,他的许多著作就让我很是喜欢,每每读来,就精神百倍,像吃了最美味的东西,像听了最悦耳的音乐。

我在想,如果在我研究生涯里,我每天泡在快餐拼盘似的文章里,而不去见识意境高远的真作品,我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因而,每天我都要求自己,早早赶往图书馆,早早进入阅读时间。每一天这个时候,坐在图书馆的一角,品读着心爱的书籍,我就倍感幸福,因为我现在的阅读就是为了未来能够更好的做人处事,拥有自我更为准确的判断,更为安全的决定,最终成为更好一个优秀的英语翻译研究者。

关于创作理论,其实歌德还谈了许许多多,但是由于篇幅实在有限,不能一一分析。不过,我深深感受到歌德对文学事业的爱。这种近乎完美的爱,没有一点瑕疵,更没有一点污浊,我热爱歌德热爱的事业,我更是从心底升腾起,我要学习歌德的精神。对于创作,我们需要爱,需要真诚的爱。

在《谈话录》中,如果有一点让我意外,就是歌德谈及政治一块的内容。原本,我以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他的生活就是创作再创作,跟黑白分别是非曲直的政治应该毫无关系才是。但是,我读完《谈话录》一书,我发现自己错了,并且错得有一些离谱。

歌德说,文学作品离不开政治,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最早就发轫于政治。可是,歌德表明,诗人,也就是文艺创作者要远离政治,要对政治做出准确的判断。创作者不应该过问政治,因为雅的文艺,碰上俗的政治,最终的结果往往令人忧伤。所以,穷极一生,歌德都尽力远离政治,保持一颗纯真的创作之心。我想,歌德之所以成为流芳百世伟大作家,远离政治就是他重要的品行之一。

想到这里,我就不免想到许多中国古代诗人,譬如李白、杜甫。李白,盛唐第一诗人,被誉为谪仙。小时候,读李白,读到一股海阔天空的气势,读到一派唯我是真的狂狷,那时候,我对李白的爱近乎疯狂。但是,当阅读的时间越来越长,眼界越来越宽,李白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李白,他给许多达人贵胄写信,信的内容大多以诗歌为由头,向这些人推荐自己,希望能入世为官,希望可以成就大业而大展宏图。

可现实,却给了李白狠狠一巴掌,从20岁到死前,李白周游列国,假借诗歌的名誉,到处贩卖自己的治国大略,可惜的是,这其中,他历尽坎坷,备受奚落,通往成功的道路渐行渐远。虽然,这些岁月后,李白创作的诸多诗歌,越来越被人关注和喜爱,他渐渐声名鹊起,到最后变成一代诗仙。42岁那年,他终于进京面见了唐玄宗,可不曾想到,他治国伟略却未曾开始,就已经破灭。他仅仅是歌姬一般角色,他只能为玄宗的酒宴增色,只能为主人添光,如此之李白,离我也终于越来越远。终于,李白最终离开玄宗,并赋诗表明心意,仰天而走的李白,到底是做了一些什么跟政治有关的事情啊!

所以,歌德才会说,诗人和政治,绝不可能诀别,只可能或近或远,不管在哪里,诗人在的地方,政治就不会缺席。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14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歌德谈话录》一书,感触颇深。之前曾听说这本书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歌德对于实践、艺术以及世界的眼光,构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提高。读了这本谈话录,会有一种从内心生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于谈话录的形式并不了解,读了《歌德谈话录后》,发现谈话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能够进入生活,深入浅出地表达事物,能够吸引读者。对于歌德的了解,我同样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将近二百年的时间距离,但是他的话语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学理之光,总给人以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感觉。“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他同时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这些一系列的话语尽管我仍然无法透彻了解领悟,但言语中吐露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对于世界的评价。

歌德的实践和他艺术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矗“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还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无异于平凡人。对于文化传承,前赴后继歌德同样予以重视。“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去慢慢品位。“作家本人的人格较之他的艺术才能对读者要起更大的影响。”;“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们当今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从中还了解到歌德对于人格的要求也十分重视。另外,用真正伟大和纯洁的东西影响教育到读者。“凡是病态的、萎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伤风败俗的东西,都一概排除。”歌德这些平凡而有深意的话,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他一一回答了。在这本书中,歌德对于世界的眼光也是耀眼夺目。“世界文学”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他的心目中,他不仅主张欧洲两种对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结合,而且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结合。

当时许多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另类”之人,而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却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来,善、高尚和美是超出地域和国度的。“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歌德的这番话为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意义。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文化开放交流。歌德对世界的别样眼光,给老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极大的精神力量,由给后代的文人义士们留下巨大的财富。无论是青少年,中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阅读了这本书后,都将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歌德的敬意。

《秘密》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三侠五义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宋仁宗时期,包拯安境保民以及一批侠客义士帮助朝廷除暴安良的故事,他塑造嫉恶如仇,大义灭亲包拯,智勇双全的南侠,北侠,双侠和五义士。我至今都非常喜爱。这本书善用巧腔,人说“诸公一句一夸一字一赞,合心同悦众刘众口音”。

它主要说了包拯如何斩死庞和侧死藩王,和众侠士如何除掉庞贼的羽翼而为平民百姓报仇。这本书披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表现了人们不畏强,无屈服于强的精神。

这本书主要是宣扬忠义,但是我从侧面却领悟到一个不变的真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可是下面还有一句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恶人头上自有恶人而《三侠五义》正如这两句老话说的一样,苗秀到了鱼肉乡里,最后被南侠五鼠白玉堂各偷了350济贫,白玉堂并捎掉了苗秀的妻妾的双耳,并用白布塞进嘴巴并拉进茅厕这就是果报。佛教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关系。因果是有联系的,不管你怎样扭曲联系的线,得到的还是那个结果,而这个过程,也是时间问题。不管你做的事有一丁点的对人不利的事,千万不要做;只有一丁点的对人方便的,千万不要做,可你做的一切事情,上天都会报答于你,可没有叫到,可能他放在阴阳德箱里。善有善报,好像《三侠五义》,南侠一样,被封了“御猫”之名。

或许以我的资质只能把这本书品味到这里,可我觉得,这些足以够我受用一时。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体会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虽然我是个热爱优秀中华文化的人,即使没有谁夸奖过中华文化,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喜欢,但当我读到歌德说,他觉得“听见可爱的姑娘们的笑声,随即看见她们坐在纤巧的藤椅上”这情景立刻让人觉得美不胜收,因为藤椅必然使你联想到极为轻巧纤细时,我依然感到很兴奋!一位德国伟大诗人对我民族文化的敬仰和喜爱是多么振奋人心啊!但他对有些地方的见解颇有偏差,如他赞扬“姑娘的双脚是如此轻盈、纤小,她就是站在花上,花也不会折掉”这一句,他空凭想象,觉得这小脚是多么纤巧精致,然而他却不知道三寸金莲下的无言痛苦、裹脚布里触目惊心的畸形脚!

他还说“正是这凡事都严格节制,使中华帝国得以历数千年而不衰……”歌德读的是明代小说《好逑传》。就我所知,明代理学之风盛行,理学家到处鼓吹“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明代出现了两个“极端”。“极端荒淫”:满口“仁义道德”的理学家却心怀不轨、无恶不作;皇宫之中乱伦之事铺天盖地;禁书《金瓶梅》中描写的世风日下、道德败坏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极端守节”:在当时,贞节牌坊和烈女碑的风靡,酿造了数之不尽的人间悲剧……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好逑传》以“好逑”为正名,以侠义、风月为别名,其意昭然,无非是想借侠义风月之故事,传播名教、宗教道义。作者不仅标榜维系风化,在作品中也不厌其烦地贯彻这一宗旨。所以,歌德当然不可能从中窥探到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

而我们知道,维系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根本的是民族文化。在古代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如此,即使在近代亦如此。百姓被鸦片吸干了体魄,整天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清政府政治腐朽、闭关锁国、文化专制;外国列强通过战争、割地、赔款等手段进行经济掠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她被瓜分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候,虽然大清帝国覆灭了,袁世凯又篡夺革命果实,然而中华民族精神却被激发得异常高亢、异常耀眼!这不可不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奇伟功绩!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

老人的智者之言。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0xx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20xx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0xx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马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两大河流多瑙河与莱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歌德1832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三大誓愿的实现。但在他去世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又过了四十五年(1920xx年),巴拿马运河也通航了;就在这期间,多瑙河与莱茵河也由一条运河连接起来。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谦逊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读这本谈话录,有一种“体味智者之言”的愉快和满足。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时时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在美丽的绿山墙农舍中,卡思伯兄妹决定在孤儿院中领养一个可以帮助他们兄妹俩做农活的小男孩。可是当兄妹俩去接小男孩的时候,却令他俩大吃一惊,因为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爱幻想,说话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她叫安妮,她便是《绿山墙的安妮》一书中的女主角。

安妮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小女生。她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闹出了许多笑话,但是她也同样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她爱生活,爱大自然,这种爱使她的生活快乐充实,生气蓬勃。她聪明而又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但是为了可以照顾玛莉拉,安妮最终决定放弃了学业而留在了家中,她的这种感恩之心让我感动。

感动之中,安妮的乐观之心,也让我边看边哈哈大笑的不停―――她把止痒药当作香草酱放进了蛋糕中,做给了客人吃;她还给樱花取名为白雪公主,黄鹂鸟则成了一位爱唱歌的小仙女。一切平凡的事物,只要出现在安妮的视线当中,马上就可以变得妙趣横生。安妮的童真无邪,让我每时每刻感受到了她的可爱。

合上这本书,一个满头红发,满脸雀斑,而又古灵精怪的小女孩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真想和她成为好朋友。我要和安妮一样,对学习有狂热的劲头,积极主动,把一个个的困难都克服,都踩在脚下。我要让我的梦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无论时间有多长。

“红头发安妮”,我爱你。我要像你一样,用更灿烂的微笑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困难,每一个挑战,到时那美丽的彩虹便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对敬老院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时期,那时候每个周末从学校回家,都会路过镇上的敬老院,位置偏远,通过唯一能进出的大铁门,看到老人们稀稀拉拉地坐在小房间的门口,好像一副静止的画。那时,只觉得这些老人可怜,毕竟不能在家里终老。受中国的孝文化的影响,家庭的主要模式仍在于几代同堂,老人往往是家里的一家之长,大多数的老人都能在家里得到几代人的照顾走向生命的终点。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崇老文化的弱化,也改变了年轻人的生存境遇,他们逃离家庭的束缚,选择去任何想去的城市,做任何想做的工作,然后在那里安营扎寨,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流动和突破,也反过来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让如何处理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生命总是会走向终点,伴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衰减,或多或少地需要承受不同程度的疾病困扰,大多数老年人依然能保持独立自主性,居家养老也还算安全。但在失去了独自居住的安全性、又不至于需要靠医疗体系维持生命,如何从这个阶段过渡到生命的终点?如果说《无缘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仅仅是安全和健康,更不是每天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让起床就起床,按部就班地吃饭、穿衣、洗澡、睡觉,有时甚至还要忍受各色室友的各种烦扰。疗养机构的整个运作流程都是为了实现疗养机构的目标—护理。但似乎这和监狱没什么区别。“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著名的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经常被描述为一个金字塔,生存和健康位于金字塔的最底端,成就、创造力、自我实现位于金字塔顶。当你觉得自己时间很多,“一切皆有可能”的时候,最想要的是金字塔顶的东西;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此时此地的日常愉悦以及身边的亲人。所以即使是入驻疗养机构,也需要考虑能否实现个人日常的愉悦,依然可以在权利框架的允许范围内保持做自己,以此提升晚年的幸福感。而作为疗养机构又如何建设和运营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假想自己有一天到了生命的这个阶段,希望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给我什么样的服务,而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去推进的方向。

全过程咨询因其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提供一个满足各方需求的解决方案,在政府需求、投资者需求、服务人群需求、运营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引领项目实现社会价值。这需要掌握的知识容量和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极限,需要各类型的专业的人士像机器的各个零件一样默契配合,需要群策群力的智慧。任重道远。

《龙族》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每个人年少时,都曾孤独过。

——题记。

星期六上午,我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干了一件大事一般,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终于把《龙族1》看完了!

《龙族》,讲得是一个衰小孩路明非,一个普通的学生,他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就在他以为他的一生都将如此度过的时候,一封来自美国神秘学院的来信改变了他平淡的人生——世界有龙!你的使命是屠龙。在热血与神秘的呼唤下,在爱与梦想的抉择下,他毅然选择了未知。陌生的大门向它开启,平凡的中国小孩走向不平凡的屠龙之路,生活变得精彩传奇。

这是关于“热血”与“抗争”,“成长”与“孤独”的一本小说。这里的每一个人——衰衰的路明非、孤独的楚子航、酷酷的凯撒,还有那些漂亮可爱的姑娘们——诺诺、夏弥、苏茜、陈雯雯、酒德麻衣……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都很孤独。这些男孩和女孩们在这部小说里慢慢地成长,学会了坚强、执着和爱。

《龙族》,它里面有让人痛哭流涕的亲情,也有让哈哈大笑的片段;这是一个关于屠龙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少年们成长的传奇。这是一场青春的文字盛宴,也是孤独少年成长传奇。

让我们一起来看《龙族》,让我们享受年华给我们的青春热血。

我们都有孤独时刻。

以此来怀念我们都曾有过的孤独。因为有他,才让我们感到雨过天晴、雨过彩虹是多么不易。

拜拜喽,去看《龙族2》!

《最好的告别》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应该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即便这种包含了财产分配等各方面的极端一致性,它也不能带来和谐,正如他所说:一件事物为愈多的人所共有,则人们对它的关心便愈少。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随后亚里士多德又列举了财产共同享有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吵闹,如所有权纠纷,分配和消费纠纷。此外,在财产方面乐善好施以及克制对妇女的情欲的德性将消失。

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主要讲述了公民的范围、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公民,随后又对政体进行了大致分类,最后强调法律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开卷作者便提出了“城邦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城邦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所以,要想认识城邦,首先应当弄清,什么人可以叫做公民,公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界定公民范围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列举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作者是通过人们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随后,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当时各城邦的分析,将政体大致分为六类,前三种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后三种是由前三种相应蜕变而来的,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卷作者关于法律进行论述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国家的部分形式,即法治而不是人治。;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法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第四卷主要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本卷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平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民主制以财产为条件或不以财产为条件的方式产生不同政治体制:

2、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

3、任何人只要是公民就可以参与行政管理,而法律必然具有统治的权威;。

4、群众代替法律行使权力,法律失去权威。

寡头制国家:

1、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多数穷人没有资格担任;。

2、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官职空缺只能从合格公民中选举产生来填补;。

3、出现了世袭制度的寡头制;。

4、统治者凌驾与法律权威之上。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第五、六卷论述革命的起因以及防止革命、巩固政体的政治措施。首先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第七、八卷讨论了城邦建设中的多个特定问题,即如何建设最优良的城邦。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是人口控制,其疆域应能使域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节制的生活,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便于成为全邦共同防御中心。城邦的位置应朝东以有利于健康并避开北风,如此适宜政治活动和战争。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城邦的城防、城墙建设、人员分布。同时,立法者应关心孩子的营养、儿童训练和保育,杜绝污言秽语,在青年达到有资格参加共餐年龄前,禁止他们吟咏长短格诗歌或看喜剧。立法者最应关系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二)经典命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主要围绕城邦、公民和政体这三者表达其政治思想,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也成为了本书的三大经典命题。

1、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而城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而现在我们所认同的国家(也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者对于国家的概念阐述有其共同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目的”来讨论国家的起源,即国家形成是为了什么。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认为的“目的”。前者认为国家的行成是为了追求至善,而后者认为是为了进行阶级统治。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来自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前者所处时代城邦以公民社会为主,生活较为安逸,因此人们有较多时间对道德、法制等进行思考,讲求完善自身,追求“至善”,前者的概念就是对此的一反映;后者所处时代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大爆发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而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进展缓慢,为了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就此诞生,基于此革命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阐述便充满了革命与战争色彩。

我认为,对于国家概念的阐述,部分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也许,当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与政府更加强调“服务于民”的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就又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更加强调概念中“服务于民”的“目的”了。

2、公民。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而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公民含义: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尤其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现在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视。

那么,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奴隶社会所导致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维惯性。在奴隶社会,人们对于奴隶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而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便是拥有大量权利,人们也就自觉地通过权利的有无来进行自由人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对于公民的界定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拥有自由人的身份,随后才可能是公民。

3、政体。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高官职的某种设置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政府。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谈到了他认为的理想政体,或是说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同时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法律应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实现法治国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的标志和应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都应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一个人即使再聪敏睿智,也难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国家管理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就如同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变幻莫测的感情之上。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这既是法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必然表现。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则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稳定。相反,法律一经制定便不得随便改动,轻率的变法不但不利于城帮的治理,而且会严重削弱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法律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亚里士多德说,“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法治优于人治,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中,明确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习总书记指出,“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党之所以如此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日常的行政、司法等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纪行为,而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同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

在当今中国,法治不健全远没有公众法治意识缺乏带来的影响大,这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法治的第一重含义就是法律获得公民普遍的认同,大家一致遵守法律。而中国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治的思想依然没有完全从大众头脑中被抹去,所以,人们依然畏惧官僚主义,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借助于法律的力量。

因此,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做到两点: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建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树立大众的法治观念。只有这样,国家的治理才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置于法律引导之下。

全书读下来,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还需要以后反复来读,经常请教别人,帮助自己好好消化。

《麦琪的礼物》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麦琪的礼物》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知了,它讲的是一对贫贱夫妻黛拉和吉姆,在圣诞节这天,为了给对方赠送礼物,他们分别卖掉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一头最美的秀发和一块最耀眼的金表。当他们喜滋滋地准备将礼物――一套镶嵌着珠翠的玳瑁饰梳和一条质地十分优良的白金表链,送给对方时,才发觉对方已经不需要了:头发已经剪了,金表也已经卖了。

如此一来,所谓的礼物也就成了最“无用”的东西,甚至成了最滑稽可笑的东西。

然而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意义恰恰就是从这“无用”中而来,正是这样的阴错阳差,才让这两份原本十分普通的圣诞礼物,变成了“麦琪的礼物”。

我们先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两份礼物。

黛拉之所以要给吉姆买表链,是因为她知道吉姆的金表虽然气派,但缺少链子,是用一条旧皮带凑合系上的,所以他每次只能背地偶尔拿出来瞥上一眼。而现在有了这条表链之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看时间的时候,吉姆就可以掏出表来光明正大地看了。

而吉姆给黛拉买梳子,是因为那是黛拉期盼已久的。她曾经在百老汇街的一个橱窗里见过,但是因为价格太昂贵,所以只有在心里留恋艳羡,从来没有奢望过占有它们。也许是黛拉痴痴凝望梳子时的神情落入了吉姆眼中吧,于是他留了心,趁着圣诞节,将这份爱妻最想要的礼物送给她。

发现没有,这两个礼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务虚”的。给金表加一根金链子,并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为了让吉姆在与人交往时,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体面和气派;而送黛拉一套昂贵的梳子,也不仅仅是为了梳头,而是以此作为装饰,来满足黛拉对于美的追求。

这也就是说,他们倾其所有,为的是去满足对方对于“体面”和“美”,这样一种看起来比较“无用”和“虚无”的东西的追求。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怪异呢?

我们说过,黛拉和吉姆是一对贫贱夫妻:他们每星期仅有20美元的收入,根本不禁花,支出超出预算是常有的事;他们住着8美元的廉价公寓,跟贫民窟没有什么区别;黛拉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也都是旧了的。小说开头黛拉一个人在数钱,家中仅剩一美元八十七美分了,其中的六角钱还是一个个铜板,是她从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里软磨硬泡一分两分节省下来的。

然而,这正是这篇小说打动我的地方。

我们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人在贫穷的时候,讲不讲体面、爱不爱美对生活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甚至大家还会认为这样的“穷讲究”,是很可笑,应该受到鄙夷的。

然而这一对夫妻,他们在生活贫困时,不仅没有放弃自己对于体面和美的追求,而且也能够理解对方的这种追求,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全和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一点,让我看到“圣诞节”这一节日中所蕴含的崇高与圣洁。

欧亨利在小说结尾说,这不过是自己蹩脚地向读者描绘的某公寓里两个傻孩子的一段平淡无奇的家常事。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蹩脚的”故事,这一对单纯又可笑的夫妻,让我们抹泪,让我们痛哭,让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

因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就蕴藏其中了。

这两个傻孩子,他们全心全意地爱着对方,从始至终都只想着付出,却不曾想过回报。黛拉为吉姆挑选礼物时,只想着要送他最好的,却不曾想过吉姆是否也会送自己礼物,因为她对吉姆是没有要求的。同样,吉姆对黛拉也是没有要求的。他们只是一心为着对方,可以为对方倾其所有,却全然不想对方会为自己做些什么。

当我们见惯了每天上演心机大战的世俗婚姻,再来看这样一段纯净如水晶的婚姻时,不免心有戚戚。是怎样的造化机缘,会让这样的两个人走在一起啊!这又是多么美好的爱情啊!

所以尽管小说最后的结局略有悲哀,可是更多的却是让人感到温暖。因为虽然他们彼此赠送的礼物已派不上用场,但他们却同时也赠送了对方一份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最真挚的心灵。

《龙族》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这两部《龙族》也是当下青少年的童话,《龙族》读后感1。小说中的主人公,不论是孤苦伶仃的路明非、大富之家的楚子航,还是出身豪门的凯撒,都有一个孤独而又痛苦的童年,都渴求父母的爱而得不到满足,都希望追求自己的幸福,都企图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这样的人物性格设定无疑是很能得到现在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共鸣的:幸福是什么?没有兄弟姊妹的生活,幸福就是不孤单。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生活,幸福就是父母的爱。没有认同感的生活,幸福就是被需要、被尊重、被爱。虽然故事发生在一群被称为龙族的很另类的人群之中,但是情感却是和当今社会息息相通的。

路明非的人类社会的人生一直充满了悲剧,从小被父母寄养在叔叔婶婶家,家境贫寒,学习不出色,没有男孩愿意真心跟他做朋友,也没有女生愿意多看她一眼。但是在美国的与哈佛大学比肩的卡塞尔学院却将具有高纯度龙血的他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这隐喻了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之所以没有价值,是因为你被放错了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只要你努力,总能找到一帮与你有着共同志向的朋友,一起完成一个伟大的事业。上帝给你关上门的时候,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不要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耿耿于怀,有些缺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就是你的优点,把自己的短处当做长处发挥出来,你的人生想不成功也难。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事业或者成就是一个英雄可以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屠龙也是一样。加入一个正确的集体,并在里面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成功也就实现了一大半。在集体里,当别人对你有误解的时候,真诚、善良和宽容是最好最珍贵的品质。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只要持之以恒,胸襟坦荡,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感动的,最终都会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坚实的基础。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后做好事。路明非的废柴师兄兼舍友芬格尔,在卡塞尔学院读了八年,路明非也没有瞧不起他,跟他成为了真正交心的好朋友,芬格尔同样也给了路明非许许多多别人给不了的帮助。路明非在屠龙的道路上一直顺利地成长,一路有贵人相助,无疑与他善良真诚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好朋友最大的帮助不是在事业的成功上祝你一臂之力,而是帮你恢复心灵上的平和,给你巨大的精神上的鼓励。当路明非在水下潜水服被划破氧气不够用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是诺诺把她的潜水服和氧气全部都给了路明非,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给了路明非。同样,路明非为了救活被龙王诺顿刺穿的诺诺,签下了契约,用自己四分之一的生命挽救了诺诺,做了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好人。当他们两个在水下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凯撒和零依然尽全力拉着潜水钟,不抛弃不放弃。这样的友谊让路明非坚信朋友们还在坚持,坚持等着他的凯旋。一个人最强大的不是力量,也不是能力,而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朋友,一个再坚强的心灵,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变成了无源之水、缘木求鱼了。

看完不仅仅是看到了奇幻和有趣,还能看到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来的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路明非一个废柴都能完成屠龙大业,你有什么理由对自己的人生沮丧呢?幸福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只有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只有自己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只有自己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未来。

《麦琪的礼物》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这本书是说一对生活在最下层的美国夫妻为了在圣诞节给对方买件合适的礼物,不得不忍痛把各自最珍爱的东西卖掉去换取对方所需要的礼物。我看后被他们对对方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

我觉得我们只要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别人才会把他们的爱无私的献给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