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大全9篇)

时间:2023-10-14 18:10:18 作者:温柔雨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大全9篇)

幼儿园教案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一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

教学的问题:

1.美读课文,感受《归去来兮辞》语言美。

2.品读课文,领悟作者自由洒脱的情思美。

3.比较阅读,赏析作品的意蕴美。

4.拓展阅读,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美。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材料准备:录音带、大白纸、彩笔、胶带、相关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参考资料理解课文大意;(2)读准字音;(3)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文中“之”、“而”、“以”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4)收集表现江南乡村田园生活的图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耳濡目染

目标:美读体验--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听腔调、听节奏、听情感,并找出所有压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上标记。)

3.教师简介“辞”的体裁特点,指导诵读。

“辞”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仍是诗;大体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本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做稍长的停顿;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出现了虚词,仍做三拍读,但虚字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4.放录音带,学生跟读(要求:在头脑中想象这为隐逸诗人的形象,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5.学生自由朗读。

活动二:咬文嚼字

目标:品评提升--领悟作者自由洒脱的情思美。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小组长再指定本组的记录员、观察员、发言人。

2.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的问题,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问题一:

(1)归去来兮!

(2)已矣乎!

(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感叹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思归田园,对官场的失望)

问题二: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3)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语气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抒情意味)

问题三: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修。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在上下句表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上下句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

问题四:

(1)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渲染烘托,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愉悦)

问题五: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以上两句在句式结构方面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倒装句,有强调意味)

问题六: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以上两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句中的“松”“菊”“云”“鸟”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如果有,你能看出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各小组发言人解说讨论成果。

4.大家共同评价,深化对作者语言美、情感美的领悟。

5.学生齐读课文,再一次在诵读只领略本文的语言美、情思美。

第二课时

活动三:锦心绣口

目标:比较分析--赏读课文的意蕴美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四人一组,展示收集到的表现江南乡村田园生活的图片,并结合课文讨论乡村生活的特点。

2.发放阅读材料《自出机杼各蕴风流--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比较解读》,筛选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在组内发表演说,评述作者在课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趣和生命态度。

3.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两到三名同学,面向全班同学演讲,师生共同评价,深化对课文意蕴美的理解。

活动四:文采风流

目标: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美

活动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读材料《忧道不忧贫--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化积淀》,结合自己理解,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观。

2.头脑风暴:学生谈谈理解和评价。

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课后继续收集材料加以补充整理,写成一篇议论文。

附件:

材料二:《忧道不忧贫--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化积淀》选自《山东教育》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二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去自醒来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三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四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五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六

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二、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

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一篇辞。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层: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

心理:自责、后悔。语气稍重,语调稍高,节奏稍快。

第二层: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心理:自恕、欣慰。语气稍轻,语调稍低,节奏稍慢。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节奏如何把握?按辞的特点,这儿押的韵有ui(归、追)ei(悲、非),非常和谐。每句读三拍,多字照样,四字句声音拖的长一点。节与节之间停顿稍长一点。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师生齐读。

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学生揣摩并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要求:一、放下包袱,大胆朗读。

二、按辞的特点,四句一节归纳内容,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读出语气,注意语调。

三、以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名朗读优秀者,进行朗读比赛。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朗读,进行点拨指导。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读出感情。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总之,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

而愉快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师生齐读,争取背诵。

布置课外作业。

一、就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二、翻译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的理解。

备用资料。名句默写。

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七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八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辞的体裁常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背诵全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情景关系,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重要词句。

通过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感情。

一、对话作者

1、导入: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

2、回顾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对话文体

1、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抒情。

2、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3、播放多媒体朗读,感悟文体特点。

4、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5、自由朗读感悟。

6、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三、对话文本

1、研读序文

齐读序文。

小组合作互译序文,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疑,教师点评并补充。

归纳序文内容: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

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研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一段内容:归隐之因、归途之乐。

3、研读二、三段。

自由读第二、三段,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二、三段的内容:抵家之乐、居家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

4、研读第四段。

自由读第四段,小组探究互译,针对难点字词句随机提问。

归纳本段内容:乐天安命。

5、全文小结:《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四、对话生生

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归家图、居家图、田园图。

2、任务分配:

第一幅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第一组)

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第二、三组)

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第三幅图景(第三、四段),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组)

3、归家图探究要点。

问题:这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

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图景:远离官场、如释重负;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情感:辞官后的轻松,归家的急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技巧:寓情于景。

4、居家图探究要点。

示范:我会选择“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样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个和乐温馨,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画面;它不仅写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热情,主仆同心,长幼一致的和谐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虽只字是谁准备的酒,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妻子看似没出场,但她比谁都盛情,满满的酒杯里盛着的不仅有美酒,更有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

每个小组选择两句诗探究并行诸文字,小组长汇报。

师生一起小结。

图景: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时而倚窗,时而流憩,白云出岫,飞鸟归林。

情感:居家享天伦,游园觉自由。

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田园图探究要点。

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这幅图景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小组讨论后用文字将讨论结果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

图景: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和出游的田园。

感情:悠游自在、恬淡安乐。

技巧: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五、对话师生

明确:小序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见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文章中写的那么美好。

诗词补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

诗人归隐后躬耕田园,劳作不可谓不辛苦,生活不可闻不艰难。披星戴月,却时常忍饥挨饿,可见生活并不如所写那么美好。

前人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r”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题目“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归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唤“归去来兮”可以看出是虚写,是想象之景。

小结:人未归,情先有,诗人有意将田园生活美化,诗意化,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生活困苦、人生短暂。

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

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这是理想破灭、济世不得之悲。

观点一:积极:忠于自己内心;真诚直率;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经历过风雨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消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现实的逃避;谋事在人;胆小懦弱。

补充:寻找依据。“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

《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庄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老师观点:我认为“乐天安命”是积极的。这句话典出《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普遍而不流于常态,乐观地对待自然变化而知道命运规律,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陶渊明在诗篇中直率地表达“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田园生活;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能看出作者虽然辛苦劳作于田间,但内心是愉悦快乐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到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是他历经人生曲折之后最真实的快乐,也是最本真的达观,不只是表层的快乐,还有深层理性的达观。

4、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悲、苦、达观。

六、对话生活

1、对于陶渊明,人们对他有不同评价,有人赞赏他的高洁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评他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本文阐释理由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加以说明。

2、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共五课时篇九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二、亮点探究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