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攀比心理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1 07:34:17 作者:碧墨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考范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和收集的范例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论文

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学前儿童的特点,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对健康人格的建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锻炼和游戏的综合体,体育游戏总是在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中频繁出现。体育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提供幼儿建构外部世界、理顺紊乱情绪、整合内心世界和促进社会交往的机会。

一、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各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实质上,认知是生命适应的一种形式。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人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外界信息同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同时又不断地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

体育游戏属于体育运动的一种,自然而然包括运动领域的成分,如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训练。粗大动作包括人体的姿势和全身的活动,如俯卧、抬头、挺胸、爬、站、走、跑、跳跃等;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活动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如抓、手指对捏、翻揭、捡拾、捻压、揉搓、挟取、旋开。有关研究表明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通过动作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认知冲突,个体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或顺应以求新的平衡。教师或家长盲目地教儿童知识并不一定会引起儿童认识结构的变化,相反儿童的主动建构作用就不一样了。在体育游戏中,其环境和条件是动态、灵活多变的,儿童在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这就为儿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对自己参加游戏活动的行为做出反应和选择,因而其认知发展不言而喻的。

维果茨基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证明: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游戏中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维果茨基强调游戏、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关系,认为游戏是发展过程的基础,原因在于游戏属于一种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他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出一点。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言语、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奥尔斯(s)的研究也发现,4~7岁儿童的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心理水平的发展。还有,父母或教师的行为对儿童游戏行为也有明显影响。考克斯等(cox,maryl)关于2岁儿童的象征游戏(symbolicplay)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母亲或照看者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的作用与记忆或教学一样重要。斯蒂菲(steffey,nie1992)研究结果,充分发展的角色游戏与社会性、认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关系是明显的。

二、有助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纲要》中提及的五个教育领域中的健康领括这样一条目标: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定、愉快。可见在学前教育中对于儿童情绪的诚然,只有情绪是成人可以从儿童的面部表情为表现加以识别的。至今情绪仍没有确定的定这是由于情绪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情绪是体验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这是有机体的复态,又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现的心理的东西。

情绪是从人类远古祖先的时代进化而来的且随着大脑的发展而得到分化。它有很大的帮类适应环境的价值。当代人类的基本情绪包快、悲伤、愤怒、惧怕、惊奇、厌恶等等。有关研明情绪可以影响认识过程,也可以协调社会交人际关系。体育游戏的游戏特性即假想情景给予儿童安全、温暖和接受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包括失败的令人沮体验,不被成人认可的行为方式的体验,或者恐验,当然包括对于自己成功带来的愉快和愉快的体验。这实际上是培养了幼儿主动积极的社为及自信心,消除了孤僻、畏缩行为。体育游戏幼儿自我疗伤或者自我促进、鼓励的机会。体育游戏“柔和”的竞争性和规则性给予儿童学习、使握和修饰情绪的机会。幼儿和成人一样不仅生物理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儿童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要学会适应环境。情绪会化关系密切,因而这方面的作用在下面社会部分中阐述。

三、体育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体育游戏具有独特的魅力,因为在健康领域有一个目标是“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而且《纲要》总则中提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体育游戏提供了参与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处于同样的地位,因为游戏具有公平性和规则性。在游戏之外,儿童视教师为权威。这种生硬的权威关系在教育过程中不利于激发幼在的动力,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而不利于养成独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这些终身受益的品质体育游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戏的过程中,教师以支持、引导和合作者的身份其中。

幼儿和同伴的关系与其和家长或教师的关迥然不同的。幼儿和成人的心理地位不一样,处于弱势的人际地位。而幼儿和同伴的心理地平等的。体育游戏为幼儿发展同伴关系创造了的关系。体育游戏的集体性、合作性、竞争性和性等特点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独立任感和创造性。从而实现集体的目标。幼儿在的过程中,同伴间的良好行为的相互模仿、不良的修正等作用会不经意间表达出来。幼儿体验伴游戏过程中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以后为表现,从而在一次次的体验中修正自己的行便更好的适应同伴这个环境。当然幼儿在与同互动中发展友谊,促使幼儿在同伴团体中找到感,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理念的倡导下,体育游戏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整个一生的人格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伟文,徐本力,吴剑清.开发学龄前儿童精细动心智潜能的实验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

浅谈幼儿说谎的心理分析及纠正方法论文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2、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从上边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咬指甲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制止孩子病帮助孩子进行改正。但是咬指甲的纠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效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信心地对孩子进行纠正,做到时刻提醒,只要坚持下去,孩子的这种癖好就能戒除了。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

本人想用从事幼儿德育工作二十多年的经验分析一下幼儿说谎的原因,找一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诚实是一种美德,不说谎,是诚实的表现,成人发现幼儿说谎,首先应冷静客观地分析他们说谎的原因,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

孩子说谎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记忆、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

例一:一天早上,蒙蒙兴冲冲地跑进教室,“老师,今天我过生日。”我很高兴,立即组织全班幼儿向他祝贺,我们共同唱起了《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工课,孩子们正在为蒙蒙准备生日小礼物,突然,梦梦跑过来:“老师,今天我也过生日”。不用说,生日礼物一人一半,两人都美极了。放午学时,王梦的妈妈来接他,从他妈妈的口中得知:梦梦生日早过过了。

幼儿的想象属于初级阶段,往往没有特殊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容易把已发生的事记为目前的事,把这件事记成那件事,当孩子十分渴望或羡慕一件事或得到某一件东西时,他会把希望发生的事通过想象变成现实。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一个孩子说:“我妈给我买了个变形金刚”,另一个孩子说:“我家的变形金刚有柜子那么高”,其实这不可能。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弄明白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区别,要求幼儿记忆事情的经过,逐渐提高他们辨别真伪的能力。梦梦因为看别人过生日这么有趣,就幻想自己过生日,这时教师或家长可以帮他回忆他过生日那天的情景,告诉他:人一年中只能过一次生日,而且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一岁。今年你的生日已经过过了,说明你已经长大了一岁。如果你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明年老师和小朋友再帮你过好吗?我想,梦梦会很高兴地盼着明年的那一天的。

假如你再遇到幼儿说“人那么高的变形金刚”时会一笑置之了吧。

2、由于想逃避现实或逃避责骂而撒谎。

例二:小明正在屋里扮侠客,持大刀,身披斗篷。突然,刀到之处,砰的一声,花瓶碎了。爸爸闻声赶来:“这花瓶是你打碎的吗?”“不是我,是小猫。”而此时,小猫正在厨房里忙着吃鱼呢!

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头脑简单,遇事不会从多角度考虑,认为好孩子就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就不再是好孩子,幼教之友《浅谈幼儿说谎的心理分析及纠正方法》。如果承认错误,大人会把自己当成坏孩子看待,他无法接受一个好孩子却做了一件错事这一矛盾。也有的幼儿因为以前做了错事照实承认了却遭到大人的斥责、打骂惩罚的缘故,而故意用说谎来掩盖事实,或用假话来取得家长的信任,讨得家长的欢心。综上两种思维,所以当你问他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弄乱了稿纸,弄脏了地板之类的话时,他就会说谎,或推到别人身上,以此来逃避现实,逃避责骂。

我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成人应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用诚挚的态度去说服教育,应就事情本身的破坏性、严重后果分析给孩子听,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分清是非,培养其诚实的品质。

3、由于幼儿认识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不能抵御物质的诱惑,也会出现不诚实的言行。

例三:庆庆有把枪,文文羡慕极了。课间,趁庆庆不注意,文文把枪拿到,又是打鬼子又是捉坏蛋,神气极了。庆庆看见了,找文文要,文文却说枪是他的。

年龄较小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缺乏分辨“自己的”、“别人的”、“公共的”意识,几个人在一起,有东西就吃,有玩具就玩,喜欢时就拿起,厌倦了又丢下,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私有”的观念。

稍大一些的幼儿,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加强,但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如果长期处于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有适当的机会,也可能会拿别人的东西,如果被别人发现,为了继续持有这种东西或不想承认错误,就只能靠说谎来掩盖事实。

文文太爱那把小枪了,以至于犯了错误,教师应在不损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学会自我欲望的控制,让他明白:别人的就是别人的,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人同意,使用完毕要归还致谢,这才是正确的。

二、纠正方法:

1、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诚实的品德。

教育幼儿不说谎,首先要进行诚实教育。教师在进行诚实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步加深,一经发现幼儿说谎的行为要及时教育。

小、中班重在教育幼儿分清自己的、别人的或幼儿园的东西,不经别人允许不去拿,学会自我控制,不说谎话。如发现有的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又撒谎说是自己的,教师要在不损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学会自我欲望的控制。让他明白: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人同意,使用完毕后要归还致谢,这才是个好孩子。

到了大班则重在教育“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小明不小心打破了自然角的花瓶,说不是自己干的,教师应充分分析他的心理,用诚挚的语言去说服教育,让他看到事情本身的破坏性、严重性。花瓶是用来插花的,打碎了它,小朋友就再也不能用它来插美丽的花了;花瓶碎片会割破小朋友的和脚,带来许多麻烦。让他明白:做错了事不承认是不诚实的表现,不是好孩子所为,最后和他一起打扫碎片。这样处理就会事半功倍,既教育了小明,又教育了其他孩子。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榜样、范例的力量,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如故事《诚实的列宁》,让幼儿懂得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故事《狼来了》,重在教育幼儿不要说谎,说谎骗人,于人于己都无益。

2、加强家园联系,协调一致地进行教育。

加强家园联系是教育幼儿不说假话,养成诚实的品格的重要保证。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使说假话的孩子无机可乘,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诚实品格的形成。

教师和父母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犯了错误,不要“一棍子打死”,恶语相伤,态度粗暴,而要和风细雨地给他讲道理,这样孩子才会对成人有信任感,才肯讲出真话来。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

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地道歉,而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应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地听,不打断别人讲话,不离开,不嫌烦。有急事需要及时谈时,要打招呼。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要认真地回答。

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讲话时声音要大,让大家能听见;速度要适中,不快不慢;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

进行这些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教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会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知道称呼:“爷爷、奶奶;”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知道称呼:“大哥哥、大姐姐;”班上来了参观、看课的人时,知道问:“客人好。”等。通过反复的教育,孩子们掌握了许多人称名词,他们逐渐会合乎情理地称呼人了。

另外,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时,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例如:王某,5岁,男,性格倔强、任性。在幼儿园的每一天的每一堂课上,都要被教师提醒三次以上。上课时,经常的做小动作、经常拉旁边的小朋友的辫子、衣服,经常找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经常跑去打人,经常独自说话,经常独自高声唱歌,经常跑去独自玩搭积木,经常将椅子和桌子拉来推去。教师提醒时丝毫不于理会,并且会编出许多的想当然的理由,一副受冤委屈的样子,眼泪鼻涕哗啦的流。有时喉,更是离谱,他还会故意越来越起劲,闹的更凶,观察教师的反应而构思下一步的“演出”。

分析幼儿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由于他是家中的唯一一个男孩,爷爷奶奶尤为溺爱,说什么要什么都顺着他。加上父母工作繁忙无时顾及他,出于愧疚也是小心翼翼的宠着。对于幼儿的'教育方面有些欠缺,随然作为教师的母亲也意识到了问题,苦口婆心的教导,但也只是一时,并没有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计划来纠正。故王某理论很多,却无法和行动挂钩。

设计编制指导内容:教师聆听、与王某聊天;参加双语渗透活动;讨论活动后的体会感想。

活动过程:

第一步:聆听、聊天。

建立良好的、信任的人际关系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就谈不上辅导。在交谈时,我耐心的聆听王某的诉说,并以一种理解的态度鼓励他尽情倾述。

从谈话中得知其爷爷奶奶对他十分的宠爱,一提到爷爷奶奶就特别起劲,爷爷奶奶从来都不让我干任何事情,爷爷奶奶还经常会唱歌给他听。教师:“你的爷爷奶奶真好,那你为爷爷奶奶做过些什么呢?”他说:“没有,只要我想要的,他们都给我。”

其母亲来幼儿园接送时说:“在家的时候也是挺乖的,经常是围着幼儿教师,没有这么捣蛋……”。

通过谈话可以看出,王某是由于爷爷奶奶的宠爱而产生了此心理偏差。

王某在家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保护,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心理,他把家中的“受重视”的意识带到了幼儿园,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他,能保护他,顺着他,他怕孤立。因此,做些反常的事情来吸引人家的注意。

王某的这些反常情况应该是可以进行扭转的,找到了病根,出现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学会双语对于幼儿来说能起到放松心情,缓和气氛的作用,并能够让幼儿在双语活动的新的刺激下中自然的接受教育。教师想通过本次双语渗透活动来让王某有所进步。通过游戏,通过自做礼物,挖掘姜某的爱心、耐心,懂的去爱护他人、尊重他人。

活动前教师又和王某聊了聊天,启发他回忆爷爷奶奶,父母对他的好,老师、小朋友对他的好,他的一些举动所带来的影响。然后教给他一首外语歌曲来唱给爷爷奶奶听。

谈话之后,教师告诉他接下去有一个和爷爷奶奶一起过节的双语活动,小朋友还要给爷爷奶奶准备好礼物。让他好好回家想想,好好准备。他点头答应了,似乎略有所思。

在音乐渗透活动中王某表现的比以往要兴奋,思想比较集中,教师鼓励之后,动作越发的到位,在与老人的合作中,他的节奏感表现的很出色,很准确。单词的提示,此时他已彻底的放松,好象换了一个人。在互教动作的阶段,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仔细的学,一个细节都很认真。在音乐中他就像只快乐的小鸟。

以前爷爷奶奶经常和他交流他就很乖,现在他在双语活动中又找到了乖的王某。双语确实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动结束之前,幼儿给爷爷奶奶赠送了自己的礼物,王某也是。我看到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王某。

后来幼儿教师又开展了几次的音乐渗透活动,每一次他都在进步。在双语活动中逐渐的在改变,相信将来他定会很出色。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幼儿园以及教师为幼儿在情绪、学习语言、自主活动和日常习惯的形成上创设一个良好文明环境,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爱抚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爱抚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总之,幼儿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较多地从关心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就能从小奠定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为今后培养幼儿具有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创造有利条件。最后用一段名言与大家共勉: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灿烂的微笑,这微笑会像一缕春风、一抹阳光,吹散学生心头的阴霾,温暖学生的心灵;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真诚的鼓励,能给孩子们以勇气和力量,进而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诚恳的忠告,或故事、格言,能帮助学生剖析事理,明白道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论文

幼儿主要通过感知来了解客观世界,什么是感知?感知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良好的感知能力是幼儿高级认识活动和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曾经说过“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考的基础。”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幼儿。幼儿一般是在游戏和玩乐的过程中接触客观物体的,这是由他们的意识决定的。所以,幼儿会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频繁的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物体,乐于去了解游戏中的有关事物,在潜移默化之间就提高了自身的感知能力。因此,幼儿老师应该根据这些情况来开展一些相应的户外体育游戏,如:小猴运水果的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使得幼儿主动的去认识与游戏相关的事物,如水果、时间等,从而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

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和好动是大部分的幼儿主要特征,尤其是在他们特别高兴的时候,这种现象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很少有规则这一项。然而,如果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这种情况会明显的改善,在游戏中,出于对游戏的喜爱,他们会乐于去遵守游戏中的全部规则以保证游戏能更好的进行,在不自觉间就会提高他们的自我管控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体育运动都会带有挑战性和相应的难度,比如:跳远、跳高等,在一般情况下,儿童会因为心理作用的原因,不敢去参加这些活动,假如我们可以在户外体育游戏中,融合进去这样一些的元素,幼儿就可以通过与同龄人之间的协作和尝试,一步一步地突破这种心理障碍,努力去克服游戏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从而敢于面对之前不敢面对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社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同时,社交能力对于幼儿融入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参加户外体育游戏时,需要与别的幼儿去进行一些交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有利于去实现同伴教育。在参与游戏的时候,幼儿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要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以此为基础之后还要及时的根据游戏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这一系列过程会推动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形成,这两种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能给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机会,都有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由以上的观点可以知道,幼儿的社交能力可以有通过户外体育游戏得到很好的形成和提升,户外体育游戏在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中不可或缺。

3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户外体育游戏。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对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它要求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的语言较为丰富,也要求教师的肢体动作要感染幼儿,同时要科学的处理幼儿个体存在的差异问题,幼儿可以在言语的鼓励和比较欢快的气氛的感染下,全身心的感受游戏的快乐心情,从而拥有参加游戏的意愿,对游戏感兴趣,这有利于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户外体育游戏。幼儿教师在策划和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生理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一定依据幼儿的年龄来组织,要使得游戏的故事和情节生动且富有内涵,这样新颖。丰富的游戏才能培养出幼儿参与此项活动的兴趣,一次成功的活动,不但能使得儿童自觉参加,还能发掘出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和参加这项活动的欲望。幼儿教师在设计户外体育游戏时还要使其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共同合作意识等,这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使幼儿重视游戏的结果进而拼尽全力去获得成功带来的愉悦心情,这不仅会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等,同时还有益于他们心里的健康发展。选择体育器材时,要保证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幼儿活动时要使用的器材自然要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体育器材必须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在一段时间过后要进行更换,不然会降低儿童对活动器材的新鲜感。策划的游戏更要要新颖有趣,因为新颖的游戏有以下两点作用:其一是能使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其二是教师能够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了解幼儿,从而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他们的能力。

4结语。

经过以上详细的阐述可以得知,科学合理的户外体育游戏十分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在选择和创新户外体育游戏时,一定要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依据幼儿教学的特征和需要科学的来开展此项工作,这样才能正确高效的指导幼儿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实现身体和心里全方位素质的健康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毅,李明灯.户外体育游戏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01):56.

[2]韩冬丽.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和应用[j].好家长,(43):46.

[3]郝香茹.对大班体育游戏“小猴摘桃子”的记录与反思[j].山西教育(幼教),2017(01):82.

[4]宋雨颖.教师在幼儿园体育游戏的介入时机研究[j].考试周刊,2017(02):73.

[5]张小巧.一样的圈,不一样的玩法———混龄体育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性发展[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02):60.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越大,运动形式则越简单,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愈低这不但是加贺秀夫(1968年)、singer.r.n.(1970年)等人的研究结果所证明,而且针对幼儿的其他研究也证实: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年龄越小,则关联的程度就会越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心理的发展就会与身体和运动的发展渐行渐远,其间的关系则逐渐变得式微,当然,还是保持着积极的关联性。

(一)身体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身体健康,特别是正常健康的器官系统和神经系统,比如健全的中枢神经和心肺系统以及各种感觉器官的健全,是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幼儿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积极适当的运动锻炼,特别是对心脏和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使心脏的功能得以提高、血液循环得以加速,大脑的供氧状况得到改善,等等,最终的功效是使神经大脑系统的效率改善,提高智力。

(二)关于身体运动与大脑发育状况的关系。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是最高司令部,其中枢神经与延伸到身体各个部位器官、肌肉的神经末梢是相连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都是由大脑的指令通过神经来支配肌肉的活动实现的;与此同时,各部位及末梢肌肉的活动,也通过神经线反过来反馈给大脑和刺激中枢神经,以达到相互协调与促进的目的作为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其活动都具有两种功能:1,促进肌肉组织功能的发达;2,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达完善。大量的研究试验证明,若幼儿经常动手活动,能使大脑皮层上的许多区域得到有效地的刺激和开发,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研究实验还证明,多让幼儿做爬行活动,也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和协调运动发展。

(三)关于幼儿的身体运动与智力活动的关系。

身体、运动与智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高的相关性,在幼儿身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印证,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身体运动与智力还在一体尚未分化,区分不明显年龄越大,其分化程度就越大,这也是提倡让婴幼儿多运动的原因,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开发了智力身体运动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会渐渐由一体化开始分化幼儿在两至三岁的阶段,其身体的动作与智力的联系仍然比较密切。

二、关于身体运动对幼儿个性形成的关系。

(一)幼儿阶段自我概念的形成始于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

在婴幼儿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作为“动物性”的一面.也就是本能性“自我”的萌芽期就是发轫于幼儿期,此时,个性开始形成,教育和生长的环境这是显得尤为重要,其经验体验和外界对其的评价及态度,都会对其思维和神经产生刺激,也将影响其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和认知,也将引导着其今后个性的形成幼儿在身体运动的参与过程中,其情绪体验一般会有比较激烈,当独立的完成某个动作或事情时,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心情,自信心也会随之得到增强,久而久之,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慢慢养成。

(二)关于运动能力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曾经有日本专家就《幼儿的性格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其研究步骤为:1、选择一群幼儿进行有关性格方面的测试;2、依据不同性格分成5个小组;3、每个小组分别进行5种运动能力的测验;4、然后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幼儿的平衡性与柔软性,除了能力很低的极个别幼儿外,大都差别不大,同性格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幼儿表现出的的肌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等却与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精神方面的持久性与性格的关系也很密切,因为持久性需要意志的伴随。

此外,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力的强弱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也较密切比如,从容自信与平衡能力就有关系;有些幼儿虽然反应较迟钝,但意志力很强,这样的孩子一般来说做任何事情都能坚持到底这样的孩子虽然对于爆发力、敏捷性的动作表现较弱,但对于平衡及需耐力的运动往往表现出色:那些性格明朗、判断力较强、做事果断的孩子,往往就是喜欢运动的幼儿。

作为幼儿老师,肩负的责任很重,需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行为和个性及运动发展之间的关系,设计选择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孩子健康的人生夯实基础。

(三)关于如何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问题。

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幼儿来说,运动都能使人愉快、开朗、振奋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更具活泼好动的特点,喜动不喜静研究表明,恰当的运动量能起到刺激幼儿中枢神经,让其愉悦的心理体验;此外,运动还能转移幼儿的负面注意力,使其的不良情绪减少和得到发泄;还能帮助幼儿释放体内过剩的精力和消耗多余的能量,并且让其表现阳光和充满自信。

总之,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养成,与身体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无论是幼儿老师还是幼儿家长,必须重视幼儿的身体运动或活动,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适合幼儿特点的运动,达到幼儿身体与心智性格的协调发展。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

3.1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体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学校也更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中生背负着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更重,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时间的紧迫又使得他们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只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出来,有时候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的教育中,应该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为高中生在文化课之余留下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健全自己的心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为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行为。

3.2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心理教育是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来设定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的改变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两者的关系紧密,互不可分。德育是对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引导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养成进行及时辅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良好的品德的基础和奠基石。因此,在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和培养上,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行为标准,而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塑造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

3.3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高中学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背负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大。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和指引,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平台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社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难与同龄人一起分享和倾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心理教育课上,高中心理教育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针对性格比较含蓄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引,通过一些谈话等形式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分享和倾诉,从而达到掌握核心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塑造良好的行为。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的倾诉意愿打开,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课氛围,达到适时引导学生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4结语。

高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塑造的成长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以及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塑造高中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师挫折心理的调查研究论文浅谈幼儿园的挫折教育

论文摘要:为了解学生时教师教学风格的要求,我们时1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大学生对教学风格在个性上的需求没有差异,而在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就应使教学行为在三个维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论文关键词:撇师教学风格需求差异调查。

因材施教从古至今一直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一原则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困扰高等院校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短缺,许多高校为了扩张和追求规模效益往往通过设立附属学院招收议价学生,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在同一学校就读,如,一本与二本学生同校;二本与三本学生同校;本科生与专科生同校:专科生与成教学生同校。由于师资短缺,许多学校的教师往往同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甚至是同一门课,教师为了应付繁忙的教学任务及效益最大化,一般总是采取相同或类似的教学风格进行授课和管理,这对于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学生而言,显然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意见大,师生关系不和谐,这也是近些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研究学生需求的必要性。

要改变高校近年来出现的这些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差异,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管理方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作全面的评估,分析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性条件“因材施教”中的“材”在教学上有两层含义:。

第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理特点、不同个性、气质的学生;

第二,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特点不同,应该按其发展的状况来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学内容也有其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教学也应该按各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就是不能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的发展需求,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不分析学生的能力特征与兴趣爱好,不进行分层次或分类指导。这样“一刀切”或“一锅煮”的教学将导致部分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不到发挥、发展。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并加以引导和鼓励,因势利一导,扬长避短,培养出具有个性特征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学生的.需要、个性及非理性因素应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关切。学生的需求,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过程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并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的研究应包括: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由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行为所组成,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种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教育界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称作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既是教师教学态度、方式、方法的综合反映,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教学风格,并适时适当地作出调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既可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特点,又能反映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匹配程度,使教师明确改善教学效果的方向,所以它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性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测量工具。

(二)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0份。其中男性493人,女性557人;文科学生595人,工科学生455人;重点本科学生470人,普通本科学生282人,专科学生298人;一年级学生384人,二年级学生483人,三年级学生183人。为了比较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本次研究把重点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一、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把普通本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三、第四批次录取的学生,普通专科学生界定为高考第五批录取的学生。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ll.5软件,主要进行了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one-wayanova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对30个题目分别进行independent-samplesttest和one-wayanova分析后发现,各层次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在个性方面的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作风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严谨性和维持课堂纪律方面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学风格的教法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多少和讲授的深浅度方面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3。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的特点,笔者还用上述三个量表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存在显著差异的需求列于表4、表5。

四、讨论。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理念、态度、作风、方式、方法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每个教师在实践中均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习惯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学风格虽然种类繁多,但都可以从个性、作风和教法三个维度去刻画。个性维度是反映教师是否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关心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以及声音是否洪亮、幽默、富有亲和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作风维度是反映教师对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以及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违纪现象等不良行为是严格管理还是姑息放任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教法维度反映了教师对授课方法、技巧的处理、选择,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上述三个维度的组合与综合体现。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的大学生由于在认知、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使得他们对教师教学风格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从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来看,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以及专科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在个性维度上的需求差异不大,他们大都希望教师性格开朗、热情,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和互动,讲课声音洪亮、幽默,情绪饱满。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风维度和教法维度上。

其次,从不同性别的学生看,在对教师的个性需求方面的要求,总体上不存在差异。但从“教师应衣着整洁得体,行为举止稳重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喀在显著差异。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教师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女性为主的学生授课时要尽量注重仪表整洁。在对教师的作风需求上,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另外,可以发现男生更喜欢教师多讲一些课外的内容,而女生更希望教师能够以严谨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风格的要求也不同。文科课程一般内容广泛,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信息量大,形象思维。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口才、充沛的激情、广博的知识,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学生有更多的人文关爱;理工科课程内容专业、严密,以理论性、程序性、操作性知识为主,精确性强,抽象思维,学习难度大。所以要求教师授课严谨、朴实,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给予学生更多的“解疑释惑”。同样,由于学科的不同,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科学生一般比理工科学生更活跃,他们更希望有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而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稳重和严谨,他们更希望严格有序的学习环境。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上述特点。

大学生一般是从教师的个性、教学作风和教学教法三个维度去认识教师的教学风格;大学生对教师在个性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异,但对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需求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备教法设计,还要备学生特点和需求,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完美地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

“比比和朋友”课程是前几年从国外引进的旨在培养儿童健康情绪和社交能力的一项综合课程,它将情绪健康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以提高儿童对困难和危机的应对能力。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这对今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比比和朋友”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二、“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宗旨。

“比比和朋友”课程以培育儿童健康情绪和社交能力为宗旨,对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情绪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会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如果个体学会了辨别和处理自身的情绪,并善于运用社交技巧,那么在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努力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支持,积极地同他人合作,找出更多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基本理念。

“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希望儿童在幼童阶段学会如何处理困难,以致他们在青少年和成年时期处理问题和危机的能力也能相应提高。[1]也就是说,为了预防儿童未来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该课程帮助他们在幼年时期学会处理问题和应对挫折。众所周知,儿童和成人能否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考验和困难,与他们应对危机的方式有重要关系,应对的技巧和策略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战胜所遇到的危机和挫折,并减少这些困难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三)具体内容。

“比比和朋友”课程主要围绕一只卡通竹节虫———比比和他的朋友们———一群幼儿展开,故事讲述了他们如何面对沟通、友谊、冲突、死亡以及新环境等这些成长的挑战。

“比比和朋友”课程总共24个课时,分为6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每周上一节课。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情感”。通过这一单元的活动,让儿童体验到悲伤与快乐、愤怒和烦恼、妒忌、紧张等多种不同的情感,教师会带领儿童认识这些负面情绪并探讨应对这些情绪的方法。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沟通”。这些沟通包括:学会如何聆听他人说话,学会表达心中的情感,学会在困难的处境里寻求帮助等,目的是提升儿童表达情感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立和破坏关系”。力争让儿童学习如何交结朋友,学会解决与朋友间的冲突、维持友谊以及面对寂寞和被拒绝,以提升儿童结交朋友和面对被拒绝的.能力。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消解冲突”。试图引导儿童消解冲突,即讨论或学会当自己或他人被欺负时,如何解决这些比较复杂的纷争。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改变和失去”。在这个单元里,努力使幼儿明白改变和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从改变和失去中学习,以及如何面对死亡。第六单元的主题是“面对新环境”。这个单元力图让儿童学会适应新环境的策略,以及如何去帮助别人。

三、“比比和朋友”课程取得的成效。

四、“比比和朋友”课程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应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比比和朋友”课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将情绪健康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幼儿情绪的健康。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情绪健康水平会影响个体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现在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却并不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表达、情绪理解等方面的表现弱于常人,比如爱哭闹、喜怒无常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放任自流。我们应让幼儿学会识别情绪、体验情绪,以及合理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并提升其合理宣泄负面情绪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幼儿的社会交往。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在幼儿感到孤独或者悲伤的时候,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缓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在社会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可能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也有可能会遇到其他小朋友寻求自己帮助的情况,这就激发幼儿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于是,幼儿在寻求别人的帮忙和主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共同处理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冲突,增强彼此的友谊,最终增强幼儿应对危机的能力。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应该关注他们的情绪健康,又要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

(二)应正视对幼儿的死亡教育。

“比比和朋友”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改变和失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由于“死亡”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比较忌讳的词语,所以教师和家长总是对这个话题闭口不谈,他们也不认为幼儿能理解死亡,于是就对幼儿的死亡教育置之不理。

为了不让孩子过度轻视死亡和害怕死亡,我们应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对于死亡的忌讳,正视对幼儿的死亡教育,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死亡、面对死亡。如利用孩子身边的动物、植物死亡以及亲人的去世来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知道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又并不是让孩子们沉浸在死亡的悲痛中,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正确应对周围生命的死亡。

(三)应重视幼儿应对能力的培养。

“应对”是“比比和朋友”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为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或者挫折,做出的认知或者行为的反应。为战胜困难,我们通常会做出两种选择。一种是想尽办法扭转当前的局势,改善糟糕的情况,如寻求他人的建议或帮助;另一种是在不改变现实状况的前提下,通过运动、喊叫等方式将压力释放出来,以减少自身的负面情绪,缓解不良体验。前者属于行为的应对,后者属于情绪的应对。与以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解决已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比比和朋友”课程强调提升幼儿处理问题和危机的能力,以预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同时,一般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直接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比比和朋友”课程不直接教导幼儿应对的策略,而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绘画、角色扮演、讨论和游戏等活动中,鼓励儿童思考,指引幼儿自己探索应对困难和危机的办法。这就启示我们,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应对能力的培养,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当幼儿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时,教师不要立即为他们提供现成的解决办法,应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和帮助幼儿自己寻求解决策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以后面对挫折和挑战时不会惊慌失措。只有提高幼儿应对危机和困难的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心理调节机制,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四)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因此,为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观。首先,教师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课程的宗旨、基本理念、结构、内容与活动方式、实施原则以及技巧等,更好地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其次,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既要重视幼儿个体内部的发展需要,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问题,并探寻幼儿不良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教师不能将偏食、好动、进餐慢、好表现等原本属于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扩大为是心理健康问题,随意给幼儿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

(五)家长要积极配合且有意识地强化幼儿学会的应对策略。

在“比比和朋友”课程中,每位家长会拿到一本同课程配套的《家长指南》,在指南中,家长会了解到“比比和朋友”课程的重点,并了解家庭予以配合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和老师。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能为幼儿的心理需要提供支持,又能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指导,他们的态度、行为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转变自身角色,配合学校和教师,切实地参与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同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主动向教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儿童在学校中学到的积极策略。父母应留意孩子的心理和言行变化,善于聆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结合幼儿心理浅谈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论文

审视周围的环境,一切都是设计。无论你是在逛街,还是待在家里,不管你是在博物馆、办公室、公交上还是其他什么地方,设计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纯粹自然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或那种人为设计的结果,我们所定居的这个世界的形式或结构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人类设计的结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设计,更重要的是设计背后的设计思维。传统的设计观念主要关注和主要表现的都只是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它们主要强调的都是外观设计,很多设计师也已经意识到并且也一直在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外观,最重要的是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真正能够带来改变和创新的是设计思维,我们要懂得,设计的职责、道德、责任,设计不是造型、不是装饰,是解决问题。柳冠中说,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讲述故事,在编辑一幕一幕的故事,它是一个过程,这个故事、这个过程一直在探索不同环境、条件、时间下人们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而我们只有运用我们的设计思维才能更好的`编辑这个故事,所以设计思维强调两点,一个是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是人,我们要以人为中心,关心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肩负起设计师的责任,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1设计思维是以解决问题和创新为中心的。

研究发现,设计师活动明显区别于典型的科学家或者是学者的活动,科学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而设计师通过综合手段解决问题,科学方法是用来发现客观事物的一种行为模式,而设计是用来发明创造的一种行为模式,科学是分析的过程,设计是创造的过程,将设计理论构建于不恰当的逻辑范式和科学范式是错误的。逻辑探究的是抽象事物,科学探究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设计创造了新事物,设计本身就是具有探索性质的创新活动。设计思维要求设计师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面对众多需求的时候,学会做减法,利用各类定性、定量分析,来寻找用户的最痛点,找到和谐和本质的问题和需求,然后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无印良品在设计界一直具有很高的设计地位,对用户的深入观察与研究,解决产品中存在的问题,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还有无印良品品牌的创新,无品牌观念,这些好的设计理念,从无到有,以少胜多,设计思维已然已经成为公司的战略措施。

2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并且关注社会问题。

设计天生就是为别人在做事情,纵然同样需要观察和思考,但是这种观察和思考不是为了表现设计师的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某个用户群,因而设计师了解用户就变得非常重要。设计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是围绕着人,围绕着用户展开的。设计要探索的是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

对于设计的评价和分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解决生存问题,衣食住行的问题。第二个层次,炫耀身份地位,对科技娱乐享受的追求。第三个层次,我们要节制,适可而止,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智能手机的使用范围已经布满全世界,围绕弱势群体的设计也越来越多,视力障碍者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进行读写操作,可以用摄像头(结合语音)识别钞票面值,用gps等导航应用定位,voiceover是iphone的一项无障碍辅助功能,苹果称这是全球首个“基于手势的屏幕阅读技术”,盲人可借助多种手势使用设备。例如,当用一个手指滑动屏幕时,iphone就会逐个读出手指经过的应用;打开阅读类应用后,用两个手指从上往下滑动,即可听到阅读文章内容的语音。此外,iphone还支持40种可通过蓝牙连接的盲文键盘。

结语。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里锤子是方法和工具,钉钉子是目的。设计思维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很自然地会想把它用到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也包括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当然,不能被方法所累,要时刻牢记目的。我们要使用感性和理性相互结合的手段来解决人们的问题,并且要技术上可实现,通过可行商业战略可将其(结果)转化成消费者价值和市场机会,我们仅仅把设计喻为一次艺术的自我旅行或一把销售工具是不够的,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对人类变化着的需求做出敏感的、智慧的、富于想象力的回应,善用新技术,设计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服务模式,从而带来社会的改变、人类的改变。

结合幼儿心理浅谈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论文

一、用“师爱”来融化幼小的心灵。

对刚入园的幼儿用母爱般的师爱来打消他们的顾虑。幼儿一入园,我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有四种表现:(1)爱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2)对幼儿园有好奇心的;(3)对陌生人恐惧的;(4)在家中被家长特别娇惯的。我把重点放在第四种上,每天把他们抱在身边,减少他们的哭声,并利用第一种幼儿做榜样,协助老师共同管理好他们。对有好奇心,恐惧的幼儿拿出各种玩具,跟他们一起拼图,做游戏,讲故事等活动,来打消他们对老师的生疏,恐惧。

二、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有效途径。

1.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宽松的游戏氛围。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物征的制约,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应注意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空间和时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的游戏环境,投放充裕的游戏材料,利用玩具柜、桌子、椅子等,将活动室分成若干区域,并在相应的区域墙壁上布置与其相吻合的墙饰内容,在这样的游戏环境里,幼儿的主体潜能自然会激发出来。当然,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要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将幼儿自身的潜能诱发出来,转化为机动乃至于现实的主体性活动,构建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幼儿生活。

2.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和组合游戏伙伴。小班幼儿对扮演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因此,可以采取互相协商的方法帮助幼儿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在一种民主的伙伴群体行为中养育其主体品格。例如在每一次角色游戏中,很多幼儿都乐意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弄得有些角色没人当,教师在这时可以让幼儿互相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论了,才开始游戏。当然有时幼儿的意愿与角色之间相距太远无法协商,这时教师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律,让每一位幼儿均有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对作出谦让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积极参与游戏并实行间接指导。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和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游戏顺利开展。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把姐姐做的小丸子拿去煮,做姐姐的小朋友大哭大闹,这时老师扮演的奶奶来了,请他们说在家里小孩子应该听谁的话,他们说:“应该听大人的话”。妈妈拿小丸子去煮,小孩子该不该吵闹?“奶奶”这么一说,做姐姐的小朋友马上止住了吵闹,并和做“妈妈”的小朋友重归于好。

4.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要重视和培育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游戏中,我们除了要为幼儿提供部分主要玩具外,还应提供大量可“以物代物”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更能激发幼儿对实际生活的想象,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根据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诸如棒冰棍、洗衣粉桶、饮料瓶、白纸、包装盒等,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的玩他们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保教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小班的幼儿一半在3岁左右,它决定了我们教师在一天的生活中要做个眼勤、手勤、嘴亲的慈祥母亲。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和放手发动幼儿去实践。如拿点心,可把食物放在合适的位置,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让幼儿自己去拿,幼儿自己动手,往往能有效的增进他们的食欲。老师包办少了,幼儿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就越来越强。同时,有时老师佯装不懂是对幼儿提问和思考的一种鼓励和引导。

幼儿园教师挫折心理的调查研究论文浅谈幼儿园的挫折教育

本文引入国外先进的“心理资本”管理理念和测量方法,选取bg大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了相关的.调研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数据分析,为高校管理者更全面地认识其管理对象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作者:赵正艳臧维作者单位:赵正艳(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臧维(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tribu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5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结合幼儿心理浅谈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论文

幼儿期的个性发展是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处在学前期的儿童需要教师、家长等成人的正确引导,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因此,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必要的一课。

一、从身边做起,让孩子明确责任感。

二、让家长明确培养幼儿责任心的重要性。

三、榜样示范,让孩子形成责任感。

四、教师、家长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

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例如,孩子的手帕脏了,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洗。如果孩子碰到了困难,家长可以用语言在旁边指导,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地做完。如果孩子任务完成的效果不好,那么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批评,而要多和孩子进行讨论,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所在,这样让孩子有兴趣完成以后家长所交代的任务;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孩子在一起玩玩具,一个孩子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玩具弄坏了,那么作为家长要让他明白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并且帮助孩子承担起责任,可以陪他一起去买玩具赔偿给另一个孩子并且向他道歉,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这是自己的过失,要勇于承担责任;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事情要自始自终,不能虎头蛇尾;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这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的开始。

总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关键是要让孩子在家里、在幼儿园都要有实践的机会,使家长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使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形成合力,这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语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华东华工学院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人生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家长以前只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逐渐向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然而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真正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出路,是目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去探索的一个课题。下面就让我来浅谈一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到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转变,这也无形中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了细致化的指标。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指标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已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保教工作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而究竟什么才是幼儿心里健康的指标呢?幼儿心理健康表现我们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得知。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这一系列的幼儿心理健康指标都反映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基本描述。在幼儿生命成长过程中,作为幼教工作者每一个心理教育环节都能影响幼儿终身。因为,幼儿阶段,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幼儿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强者。

健康的幼儿心理是每个家长所期盼的,但现实的情况却令人不容乐观。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找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子中,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子较高的两个因素体现在:学习问题及心神障碍两个因子上。[阳泉市3—5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报告;与1978年常模数据比较,当前幼儿的学习问题、心神障碍两个因子上高于1978年常模组,可以看到以30年前的眼光看今天的幼儿具有更大的困扰,他们或许不像我们成人想象的幸福。虽然我们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探究幼儿存在的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仍然假设幼儿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及幼儿园教育中或多或少违背幼儿心理规律,导致幼儿心理负担加重有关。]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见,幼儿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无论是从学习环境还是家庭环境中,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需要正是幼儿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自身角度出发,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做出改变,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也可以看见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那么好。这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为有一位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就有可能是未来有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少年和青年!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家庭、社会等,而作为主导因素的家庭因素,仍旧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而作为人类教育的起头幼儿教育,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家园”(家庭和幼儿园)共育体系来帮助幼儿建立健全的心理。

针对有上述的家庭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处在不健全家庭的幼儿往往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因此在幼儿的心理教育上更要耐心细致,不能粗暴对待,更不能讽刺挖苦。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唤醒和鼓舞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幼儿最大的学习潜能。让其全身心地投入,使心灵得到舒展,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促进其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童童是一位4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家里物质条件优越,但父母由于婚外情,已经离异。父母双方为弥补自己的过失,都对孩子过分的溺爱,生怕孩子心理再次受伤;这也使在性格上形成了“为我独尊”的心理,也对人产生了不信任感。童童在与同龄的孩子相处时,我行我素,爱抢别人的玩具,也有以暴力使人屈服于他的倾向。针对类似这种情况的幼儿心理发展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凡事都要用正常的语气来表达,不要用暴力来决解问题,要懂得用温柔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在孩子发生暴力行为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教育,并批评,并施予一定的惩罚,例如限制他的游戏权利等;等幼儿好好跟教师说话时并想要去需找正确解决办法时告诉幼儿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向同龄的小朋友分享玩具,而不是暴力。当幼儿学会了这个新的正确的方式与同龄幼儿沟通时,要及时奖励他,并鼓励她这种行为,这样就淡化了他“唯我独尊”的习惯,并能养成正确的幼儿交际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正是在家庭与幼儿之间建立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幼儿受到家庭的负面影响时及时施予心理的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作为人类心理发展基础阶段的幼儿教育,更加坚定了做好幼儿心理教育的态度,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的新的里程。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是否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只有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才能预防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幼儿的此类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波折,将来给社会带来负担。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是否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只有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才能预防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幼儿的此类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波折,将来给社会带来负担的可能包括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对孩子抱有适当的水平的期望才是正确的,杜绝与他人横向攀比,应当关注竖向的进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每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特点来把握来提要求,让孩子学习认知、学会工作、学会集体生活、学会成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处入手,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保证幼儿的身心都要能够健康成长。

我们要有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学观,用健康的人格感染孩子,用宽大的胸襟去爱护孩子,不仅仅爱几个孩子,我们师要经常将心比心地体会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用真心、用爱和关怀的立场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到不分畛域,因人而异。若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困难,必须有坚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调动生活经验,来乐观面对现实、对我们的工作充满信心,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事业,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创造性;用教师的活跃思维引导和激发幼儿思维的活跃,拓展幼儿的丰富想象力。

目前,最广泛社会化问题就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四二一的家庭背景下,我们的孩子心理素质存在着各种问题,自控能力较低、情感波动大、自我中心、意志力薄弱、不善于与同伴交往都将成为很严峻的问题。成人应有目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根据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来开展游戏活动,从中预防和纠正这些不良问题。孩子们通过游戏,能体验平等,感受愉悦,在互相合作中体验集体生活的有趣,在分享喜悦的基础上使情感也获得了满足。教师参与游戏,能和孩子成为朋友,拉近距离。通过游戏,孩子们还能获得成功,增强自尊心,树立了自信心。并且能增强孩子们的体质,通过身体健康来促进心理健康。作为老师,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来,以最有趣化、最生动形象化地方式来展现,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游戏环境,游戏本身就有教育作用,我们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发挥较好的作用。不一样的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最佳手段。

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引导每一个孩子去探索去体验,不仅仅不是一名旁观者。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切记面向全部的孩子,做到一视同仁,鼓励幼儿积极投入踊跃参与,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与此同时,还应顾及幼儿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指导,使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进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

我们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做到合群。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随机教育。日常生活也是孩子人际交往比较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现的最好时机。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生活区中浇花、照顾植物、编织、整理衣服等活动,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并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区中练习绑娃娃解纽扣、穿脱衣服、系鞋带等,培养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能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和互相帮助的温暖。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每一个孩子。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进来鼓励每个幼儿的自信心,常用鼓励的方式、肯定的语气、赞许的眼光去对待孩子,让他们身上的每一个微小的、值得欣赏的地方都闪出光芒,以此来支持和鼓舞我们的孩子,让原本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如此,在发扬了每一个优点的同时,促使孩子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家长也是我们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最好的预期效果,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是如此。作为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举止,为孩子做模范,通过自身的优秀心理素质和良好行为感染孩子。若要做到家、园教育一致,家长就要配合教师,共同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并在生活中加以实施,进而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结合幼儿心理浅谈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论文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男幼儿教师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个性心理;素质能力。

学前教育,在新时期被定义为莫基教育,倍受世人的瞩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本身的不断改革,各个学科领域的不断创新,各种教育机构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也不例外。近年来,男幼儿教师的出现打破了在幼儿教育领域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时之间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幼儿教师的教育优势慢慢的显现出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有些举步为艰。

就我省的幼儿教师性别比例来看,基本是以女性为主,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在男幼儿教师培养和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世界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幼儿教师体系中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师,从他们的教育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以其特有的耐心、细致、温柔的特质扮演着幼儿教育中的“慈母”形象,直至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全女性”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开始研究男性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男幼儿教师在幼教领域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该怎么培养?家长、幼儿园对他们又有那些要求呢?他们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就这些问题,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调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的个性差异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男幼儿教师的个性特.饭。众所周知,男性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其勇敢、刚强、坚毅、豁达、开朗是其自身最大的优点,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所崇拜的是警察、解放军、交警,这些以男人为主的职业角色,无论是在学习或游戏中,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模仿、学习。由于男性的个性特点,所以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也有着独特之处,例如:接力跑、甸甸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的游戏,而幼儿对这些游戏都特别喜爱。因此,跟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也愉悦了心理,这种个性的形成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才能称之为健康,幼儿只有具备了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才不至于在今后的成长中惧怕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幼儿也只有具备了这些个性特点,今后才能更积极面对生活,才能逐步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男女幼儿教师的个性互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当然在男性的这些个性特点背后,也确实缺乏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这就形成了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在个性上的互补。比如在幼儿园的大班当中,男性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胆识、思维、科学等方面来进行教育,而女性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较平静的教育活动和生活上的照料,这样可以使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化、科学化。男女幼)l教师的个性各有所长,他们的共同教育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更加健全。

二、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

(一)我国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调查。经调查研究表明,男性涉人幼儿教育行业在中国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只是初露苗头,所以从整个中国内地来看不是很突出,只是个别的省、市幼儿园尝试着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而且这些男幼儿教师当中个别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是,从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还不错。初步的尝试表明,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男幼儿教育师范生80余名,其中上海的第二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约40余名),可是从就业的情况来看,不是那么看好。另外,从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上也不是很对称,在广州,l60多所幼儿园28422名幼儿教师当中,男性只有10几名(包括园长),由此可见其比例。而我们辽宁省,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我们调查省内9所幼儿园当中男性教师为2人(其中1人为后勤人员),经计算,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1:26。发达国家的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美国为10%;日本为8%;荷兰、澳大利亚为6%。

(二)男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由于诸多的原因,就读幼儿师范学校的男生们在毕业或未毕业的时候都跳槽了,但仍有一些男幼儿教师坚持留在了幼儿园,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喜人的,例如,广州的一所幼儿园,有一名男性教师,他是某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在到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后,承担了全园的体育课,在记者采访这些幼儿以及幼儿家长的时候,回答是这样的,幼儿们都说“我们幼儿园里有一位会讲故事的黄飞鸿,我们可喜欢他了”家长则说“听说幼儿园有一位男老师,孩子回家后可爱运动了,也不知这老师用的是什么魔法”在幼儿园园长的口中,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男性教师的作用了,园长说“自从彭老师来到了我们园,幼儿园的气氛一下子就提高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体育课,并且让孩子们的运动细胞全部活动起来了。”

在本省的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男老师,在模拟课上,幼儿们表现的异常活跃,在男老师的带动下,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见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会改变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幼儿也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着法的调查。

(一)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我们在对126位家长的调查当中,共有1乃位家长接受了调查,其中提倡应当发展男性幼儿教师的约占83%,表示有没有都一样的占30la,持反对的家长占}40}a。其中,提倡发展男幼教的家长认为,男性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的必然发展现象,因为男性的思维、胆识、开朗、勇敢、刚强都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相信男性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对男性的家长认为男性没有那么持久的爱心和细心。

(二)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在对省内9所幼儿园的调查中,有8所幼儿园表示需要男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首先肯定男幼儿教师的性别优势,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女老师很难达到的。但因为目前幼儿园仍以女老师为主,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幼儿家长不同的看法,所以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域受到局限。因此大多数的幼儿园还是希望男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担当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电教、行政管理这一类的工作。同时多数的园长也表示,很关注将男幼儿教师引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肯定男幼儿教师必将在今后幼儿的培养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对男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一)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发挥男性特有的性别优势。例如,对幼儿来说,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依赖性很强,遇到困难时总是先找父母,平时对母亲撒娇等。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教育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爱心,而女幼儿教师母性的关爱具备了这样的优势,这也正是男性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有凭借这种刚柔并济的个性特点,充分的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发展,避免幼儿软弱、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倾向的产生。

(二)幼儿园管理及科研能力的掌握。首先,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教育的目的、方法不断的在变化和发展,幼儿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孩子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题、会背几首诗的目的,以幼儿为中心,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幼儿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应当说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男性的思维特点是想法活跃,知识面宽,其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所以男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其创新思维,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深人研究幼儿教育的新理论和最新动态等等,在现代幼儿园科研和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因综合教育活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组织活动的能力。男幼儿教师除应具备最基本的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储备涉猎面广的优势,凭借个性化的幼儿活动的组织方法,使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也被广泛的应用。男性的思维敏捷,对于课件的制作、微机的运用等既感兴趣,同时接受的也快,这些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幼儿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从这点上看男幼儿教师在“一专多能”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这些能力的掌握,无疑会使社会、家长及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有更高的评价,同时也使男幼儿教师们在幼儿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实现其远大抱负。

第一,必须爱孩子,热爱幼儿教育这个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爱心和耐心是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乐于为幼儿着想,乐于了解幼儿的心理,并运用各种幼儿教育的理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第二,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幼儿容易模仿,特别是对男性幼儿教师,幼儿既喜欢又祟拜,所以更加愿意模仿。因此,男性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对男幼儿教师学历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在调查中,有82%的幼儿家长认为男幼儿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3%的家长认为应具备高中学历,巧%的家长认为应具备中专学历,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对男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学历的要求的提高,证明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修养要求的提高,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现代的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素质方面,大约有料%的家长希望男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即做带班的教养员老师,还有16%的家长认为男教师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好,不需要直接接触幼儿。

五、如何培养优秀的男幼儿教师。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前教育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男幼儿教师的培养作为学前职业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其培养的方向、方法、内容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可采用分类分科的特殊辅导。一方面可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之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帮助男幼儿教师塑造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幼教事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未来幼儿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男幼儿教师的性别特点,发挥其性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例如,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军事知识、课件制作、自然科学、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知识等课程。从知识层面弥补女幼儿教师的不足。

(三)培养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可塑性强、适应性强、灵活性强。在幼儿教育这个领域同样也要求男幼儿教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开设综合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组织活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高其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的塑造是立体的,对幼儿的培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儿教师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介人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深人,男幼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

结合幼儿心理浅谈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论文

本文以婚纱店的空间设计为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设计心理学的特点,强调该商空消费者尤其是女性顾客的心理及行为角度出发,综合艺术设计学、美学、女性消费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于颜色、图形、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心理学,探索性提出满足女性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如何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吸引女性停止婚纱商店空间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商业空间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为男人和女人在生理和性别的方面的不同的,所以,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都要考虑其侧重性。21世纪,女性的消费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在婚纱店中,大部分男性随着女性一起进入婚纱店,女性的婚纱成为婚纱店亮点中的亮点,而女性在婚纱店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在设计婚纱店之时,更注重女性心理在婚纱店空间中的表达,而怎样吸引女性顾客在婚纱店驻足,这对于我们的婚纱店设计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因此,根据女性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在布局、功能等方面分析与使用人群心理,从而设计出一个使人满意向往的婚纱店,让婚纱店空间设计氛围对顾客有感染,有效地刺激和诱导消费,刺激女性顾客的消费欲望,这正是我们要带给顾客的一种感觉及婚纱店商空设计的目的。从而,我们需要对这种婚纱店中如何恰如其分的运用女性心理去处理在婚纱店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做出了研究。设计一个好的婚纱店,富有魅力的婚纱店,营造一个每个女性都为之向往的婚纱店,就需在这一问题下足心思,对女性心理在婚纱店中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利用女性心理把店面做得富有吸引力显得十分的重要。每一家的婚纱店形象都有其独特之处,而通过周到的服务和仔细选择的设备都可以达到强化其形象的作用。如果顾客能够对婚纱店设计等给予认同,特别是女性客户婚纱店中的所占比重,则会给婚纱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基于此,的每一个区域的设计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到女性客户的需求而进行仔细的设计,提供舒适温馨的气氛。关注女性心理已经不是非重点,它是婚纱店设计的点睛之笔。在着手婚纱店空间的设计时,笔者主要结合从平面布局、色彩、图形和材质等几个方面分析对女性心理影响,使“女性心理”在商业婚纱店空间设计中得到有效表达。

一、婚纱店女性心理需求现状分析。

婚纱店可以说是女性的天堂,在这里,女性可以如蝴蝶一般畅游。女性更喜欢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及富有情感的氛围空间。这样的心理需求与男性顾客的略有不同,所以双方对其所处空间进行的感知评价也不同。目前,国内大多数婚纱店空间设计风格比较单一化、设计语言庸俗使用化,距女性所特有的情感需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婚纱店空间设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女性心理对婚纱店空间设计的影响与表达。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财政大权越来越多的向女性手中转移。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女人的天性,敏锐的捕捉女人的消费心理,才能在商战中的脱颖而出。于是,这种消费对于婚纱店设计中而言,更是要满足人们的观赏性,功能性的需要,让女性消费者来到婚纱店后,不仅仅只是满足休息的对美得需求,更是满足自己观赏和舒适度的需要,让女性消费者觉得我肯花钱去消费、值得,进而增加客源。所以婚纱店空间设计需要从室内设计的心理学知识入手,分析了设计心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女性心理学在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包括分析从颜色、结构和材料的几个方面对女性心理的影响,探索符合女性心理平面设计方法,以及针对于女性来说,人性化设计对婚纱店人流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1.平面布局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婚纱店的平面规划应充分调动功能分区的一切特性,考虑到婚纱是西式文化,婚纱店采用简欧风格,设计风格偏欧式化,更显得高端大气。针对婚纱店的功能性需求,可将大厅分为了前台、展示区、洽谈区,这样大厅不仅仅是登记接待顾客的地方,更是可以让女性顾客欣赏婚纱的展示;因此,首先是橱窗的设计,整体装修的橱窗部分不仅在外立面,也是婚纱礼店的'展厅展示的第一序列。这是一个婚纱礼服店的生意卖婚纱,礼服为主,巧妙运用布景和道具,装饰,背景图片为依托,与正确的灯光,色彩和文字说明,婚纱礼服秀,并全面推广,广告艺术形式。婚纱礼服店的橱窗设计,首先要突出婚纱的特点,同时又能让橱窗布置和婚纱介绍符合女性消费者的直观感性的心理特征,即女性消费者欣赏过程中感觉美观舒适,对展示的婚纱礼服有好感及向往的心情。婚纱礼服商店橱窗是商店的脸面,逛街的女性消费者在进入婚纱店前在不经意间浏览,因此,橱窗的设计和推广对女性消费者有重要影响力。设计橱窗时,应尽可能使婚纱礼服感觉清晰,明亮,具有独特的形式或个性形象,让人一目了然,清新,并逐渐产生认同。好的橱窗展柜可以介绍婚纱,礼服,引导消费,促进销售,同时也成为了婚纱礼服店,以吸引女性消费者重点关注的艺术作品,促进女性消费者购买。其次,婚纱店的动线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在平面布置时可以将客人分流、分层为vip洽谈区与,普通洽谈区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有效的促进消费,不同的女性对婚纱有不同的需求和考量,虽然vip与普通区区分了开来设计,又要兼顾,可设置成多种回路,女性消费者也可从普通区进入vip区,一路所看到的店内设计,橱窗布置的不同,也使女性消费者们对婚纱有了更深的向往,这一动线把婚纱店整体统一了起来,更便捷、快速的帮助消费者在店中的观赏与消费,也使得整个婚纱店高端、一体了起来。通过精确的造型和细节设计,可以使婚纱店空间形成和谐的氛围,反映出自然的意境和风格。根据对局部造型及尺度、纹线和线脚的把握,色彩及模具加工的内部结构,工程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方法,改变婚纱店室内外的空间感。婚纱店走廊和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欧式拱形门洞,使生硬的直线条变得更为融合。展示婚纱的长廊运用到了拱形门洞,使整个婚纱店更具有高档之感,简欧式风情十足,也使婚纱显得更为大气、吸引力,抓住女性消费者的视线,增加女性消费者的信赖。

2.色彩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色彩和空间的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使人产生复杂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令人愉悦的色彩能给人浪漫唯美的感觉,唤起人们的快乐和积极的情绪,而深黑的色调是一个稳定的,忧郁的感觉。不同的色温,距离,重量将会对空间氛围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色温、距离、重量将直接影响创建空间的气氛。色彩空间之间的关系、和谐和对比我们赢得好的颜色之间的关系,注意隐含意义上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之间的比例。也可通过不同的色调与配色方案对空间关系进行强调、削弱及调整。根据女性消费者的审美特征,色彩的选择运用要有的亲和力,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特点,在婚纱店空间设计去合理搭配,对于颜色为主体的婚纱礼服店,搭配也可以多种多样,灵活运用。我们可以用一些偏女性特色的,柔美的,温馨的色调如粉红、紫色、白色等,丹也要注意主次的协调。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对女性的影响很深,充分考虑女性心理,可以在这个层次上表达一种女性追求的方式。

3.材质对女性心理的影响。

使用的材料是在室内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用得当是否直接关系到婚纱店空间大气和舒适的空间的整体的视觉效果。在婚纱店空间中,材料是通过人的视觉和触觉,影响女性的心理活动,女性心理也将反应在室内材料的使用中,从而影响婚纱店设计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在婚纱店里的空间里,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效果是不同的,其主要体现是:光滑与粗糙、软与硬、冷与暖、光泽度与透明度、弹性、机理等等。我们都知道自然,光滑的材质给人的感觉华丽严谨,粗糙的材质给人的感觉比较原始,自然;软的材质很容易给人温暖、亲切的心理感受,坚硬的容易给人严肃之感;材料所带来的冷暖之感则分别为触觉和视觉的变化的感觉,不同的材料,因为该色温度是不同,这个意义上,每个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许多加工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光泽,也可以婚纱店里活跃气氛,透明质感的材质能使人感觉更富有空间感;弹性材质很容易给女性的心理产生休闲舒适的感觉,在洽谈等待区可考虑较为大气的软包陈设;每种材料都有一个内置的肌理,不同的肌理也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材质的触觉对人的心理影响不同,在同一时间,心理影响会反作用于材料的使用,即人们的反应在理解触摸对心理的影响后,会根据内部需求的本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尤其在女性群体中,这种材质触感与心理的相互作用会相对比较明显。相对来说软软的、暖色调、透明、弹性等材质都会跟女性心理产生共鸣,相对较好的突出根据女性心理来设计的婚纱店,不论是从外观还是内在装饰,都会对婚纱店的人流及顾客满意度形成良好的影响。4.结构对女性心理进行的影响通过精确的造型和细节设计,可以使婚纱店空间形成和谐的氛围,反映出自然的意境和风格。根据对局部造型及尺度、纹线和线脚的把握,色彩及模具加工的内部结构,工程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方法,改变婚纱店室内外的空间感。婚纱店走廊和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欧式拱形门洞,使生硬的直线条变得更为融合。展示婚纱的长廊运用到了拱形门洞,使整个婚纱店更具有高档之感,简欧式风情十足,也使婚纱显得更为大气、吸引力,强有力的抓住女性消费者的视线,增加女性消费者的信赖。

三、人性要求在婚纱店中的表达。

在婚纱店中应考虑人的因素,“以人为本”不仅仅体现在婚纱店的设计理念上,更体现在了婚纱店的功能设计中。针对于女性来说,挑选或者试婚纱都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但是时间也是比较久的,所以根据这一方面,我们对于休息区间的功能布置,也是要考虑比较完善的,尽可能设计较为舒适的休息区,不仅要路线设计合理,还需美感并存。婚纱店在功能设计中,不光考虑了消费的需求,还考虑到了员工们的需求。婚纱店中招收的员工意以女性为主,就此,我们也要给她们方便,让他们可以更专注于工作之中。在婚纱店中设计了后门,方便女员工们从后面进入,直接进入换衣室换好工作服进行工作,另外,也配有员工休息室,女性员工们可以一起休息,喝杯茶、娱乐一下,换以下工作心情,舒缓下压力。这些都是我们针对女性设计出来比较任性话的地方,既方便了她们,从而让消费者们也会由着她们的心情而被感染,快乐会传染,微笑面对工作。

四、结论。

女性心理,会成为整个婚纱店的效果成为一个设计因素,充分利用女性心理这一特征。在婚纱店设计中,女性心理的设计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由很多的因素组合而成的。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了解设计风格的特色,掌握影响女性心理因素并将其完美的运用到婚纱店空间中的设计当中,才能真正享受空间所带来的独特韵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