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部队专业素质培养(热门15篇)

时间:2024-02-21 12:45:06 作者:笔舞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求和标准。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高职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浅思考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在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训练中所获得的较为稳定的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的基本品质称为素质。由于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获得,故又称为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的,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主要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显性要素,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隐性根基,对显性的职业技能的发挥起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只有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员工,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会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越来越看重。职业素养全面的毕业生往往受招聘单位欢迎,比较容易就业,而且他们入职后能较容易地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职业生涯成功的概率很大,而职业素养缺乏的毕业生从业过程中往往会到处碰钉子。所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职业素养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他们发展成为优秀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一线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服务于行业企业,为企业培养优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具体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具体模式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乘好工学结合的顺车,探索多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1加强学生专业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3.2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应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应设计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即在学生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丰富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活动,举办“感恩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辩论赛”等,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或者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优秀校友及优秀毕业生举办“面对面人物访谈”、“校友报告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在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1)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除了安排专业知识讲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现状,引入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实例进行讲解,从而渗透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培养。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情境性。根据专业特点、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丰富的学习情境。情景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上,倡导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启发式、学生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充分发挥校内实践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校内实践课涉及面广,课时比例大,应该抓住校内实践课教学这个关键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校内实践课应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创建近似企业生产的实训条件和环境;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安排实训内容;应针对职业的关键技能,有意识地开展项目教学,合理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项目;应让学生按照实际生产流程进行操作训练,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任务;可以将企业中的6s管理纳入实践课堂,营造浓厚的职场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校内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放在启发、引导、组织和鼓励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决策的习惯以及团队合作、认真负责、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应以身示范,树立榜样,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1)深入进行企业调研,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企业的心声。通过企业调研,得出专业的企业面向、职业岗位;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一线岗位技术工人进行交流,对主要职业岗位职能和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设置相关课程。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草案后再把企业专家、能工巧匠邀请到学校来进行探讨和修订,力争使培养方案更合理更务实可行。

(2)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参与教学,共建教学团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到学校的,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但短暂的企业经历无法使教师具有成熟的“职业性”,因此使职业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质量大打折扣。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在专业课教学中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将会用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同时,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近距离地手把手地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引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经过帮带,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会明显提高,有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必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

认知实习和参观实习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的短期实习,时间通常为一天到一周不等。通过与学校周边对口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来弥补学校硬件设施欠缺的不足,为学生的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身处真实的生产场景,可以见到书本上提到的大多数设备和产品,还可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工人交流心得感受,这些不仅可以为学生后面的课程学习提供帮助,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的深层体现,通过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那么,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呢?首先,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建设尽量多的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才能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不对口的难题,为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实行“双方管理”。除了安排带队教师负责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外,还应加强与顶岗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他们负起培训、管理和考核学生的职责。学校和单位双方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制度和措施,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学习技能,以身示范引导他们树立能吃苦、勤钻研、肯奉献、保质量的意识,使他们养成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的工作习惯,从而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实现职业素养质的飞跃。

(5)积极推进“订单班培养”。

订单班培养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一种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的师傅负责生产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开展订单式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快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专业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因其专业性特质而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它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专业社团如同一个课外“小课堂”,社团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只起引领作用,成员间合作分工,沟通交流,一起经历成功与挫折,共同成长。通过参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由于社团成员是因兴趣而志愿加入的,参加活动基于热情和兴趣,所以在社团活动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主动性。基于以上原因,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视社团的建设,扶持社团的成长。

3.6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全面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出现执行了培养过程不考核,或者考核时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而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现象,这种结果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思想上不重视,最终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生学习后及时地对培养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职业素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长远保持。

4总结。

总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为了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必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与素质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的学生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

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应是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专业化程度高,能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职业化队伍。但目前一些高校学生辅导员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是专门培养高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但现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大部分都是高校各专业毕业后直接留校的人员,其中许多人既没有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也没有承担辅导员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想胜任此项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许多辅导员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一般在四到八年,有的甚至更短,由于没有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培训,工作后的专业培训不够,所以,难以承担起高校辅导员的工作。

二、学生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要求。

辅导员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学生个人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需要得到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这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高校的辅导员每人管理的学生一般在150人至200人,有的则达到300人,甚至更多。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序和有效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校风学风,体现大学精神,需要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知识,有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但现有的辅导员由于经过专业学习和专门的.继续教育,同时实践能力不足,使之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和群体管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营建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与学生、学校和社会对其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学生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亟待提高。

辅导员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直接的教育者和实施者。这要求辅导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更要有深刻的领会,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发挥教育者和实施者的作用。但现在高校的大多数辅导员由于前面所谈到的一些原因,在现实中又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和机制,大多把精力用在以后转业的专业学习上,政策理论水平普遍较低,这必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学生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建设只能是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提高辅导员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三种基本知识是指辅导员应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个辅导员带好一个团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掌握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是高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辅导员应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

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直接的保证;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问题、社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认知情感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学生已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的辅导员应较好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心理咨询师应作为辅导员的基本条件之一;如何认识社会,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掌握求职的技巧等,是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引导者,应掌握较为丰富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较强的实际指导能力,职业咨询师也应作为辅导员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建设,笔者认为: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建设的有效途径。

专业化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现在高校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的辅导员队伍,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

职业化也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我国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工作,在国外高校大多由学校的学生事务处来完成,其工作人员都经过了较为严格的专业化培训,并特别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生的职业指导已成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从事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研究早已成为高校的一种重要职业。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觉承担起高校的历史责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应成为一种必然。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与评估方法,针对纳税人报送的纳税财务资料、申报材料和税务机关平时掌握的征管情况及相关涉税信息,从而依法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审核,并及时进行评定、处理的过程。纳税评估是对与税务有关的信息进行深度处理、加工的政府行为,是税务征收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税收征管工作整体上科学有序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纳税评估发展现状。

(一)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的办法概述。

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最早试点于1999年,大规模开展也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因此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我国纳税评估工作开始之时,主要采取以对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分析为主要特征的评估方法,规定主要对企业的销售额变动情况、增值税缴纳情况、税负率差异情况、销项税额情况、进项税额情况、进项税额构成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后来,又补充建立了选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税负率变动情况、应纳税金变动情况、销售收入变动情况、销售变动配比情况、连续三月零负申报情况等内容)和审核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电费用变动情况分析、运输费用变动情况分析、应付或应收账款变动情况分析、存货变动率表分析、工业或商业企业应纳增值税分析、预付或预收账款变动情况分析等内容)两大方面的体系内容。再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纳税评价的针对性,又新增了行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玻璃业、油脂业、保鲜业、纺织织业、粮食加工业等行业产品的单位产品销项或进项税额、应纳税额、税负率以及定额工、料、费耗用等内容)。

(二)我国纳税评估工作成效。

经过15年左右的实践探索,我国纳税评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有效地实现了对税收征管过程的切实监控,在稽查与征收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纽带,避免了问题积累和过度移送,提高了税务稽查和征管的工作效率。二是将纳税评估建立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充分信任纳税人的良好基础之上,提高了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纳税遵从度,有效提升了税收征管质量,保证了国家税收目标的渐次实现。三是通过采取“教育优先,告诫在前”等方法的探索,帮助纳税人及时纠正和改变纳税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为纳税人降低了一些成本和损失,规避了一些不必要的惩罚,增强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改变了纳税人的错误观念,在纳税人和税务部门之间逐步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

二、我国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统一,机构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纳税评估本身缺乏一个完整、深入的认识,对纳税评估的概念、内涵、要素、原则、特点、重要性及作用机理等了解不多,认识不够;二是由于受到观念、认知、技术、方法等制约,使得纳税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基本作用,从而影响了纳税评估质量和水平;三是纳税评估岗位设置不科学,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估人员、征税人员之间职责不清晰,分析指标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和对比性;四是纳税评估机构没有及时有效的设立和健全,有的受到多头领导和管理,各自为政,使得评估软件、数据等不能实现互融互通,难以实现纳税评估的目标和效果。

(二)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纳税评估由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要素构成,纳税指标体系是直接管着着各个评估要素的重要标尺。当前,我国纳税指标体系的建立几乎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评估指标体系发展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纳税评估指标主要利用企业本期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够仅仅以行业划分为依据和标准而对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因为我国对行业的划分口径比较宽泛,因而在纳税评估中,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会对行业指标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合法性原则是纳税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往往面临法律依据不够充分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除了国家税务总局14年前就发布的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的规章文件外,只有对加油站、商贸企业这两项具体工作进行纳税评估有较为充分的文件依据,而且仅有的这些文件还存在解释较为原则性和抽象性,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缺点。

(四)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纳税评估不是像一些外行人士认为的那样“简单”,而是需要具备财务、税务、法律、管理、计算机技术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人,才能够真正胜任这一项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税务违法犯罪的高智商化、高科技化,一些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施偷税漏税的花样不断翻新,水平越来越“高超”,表现越来越隐蔽,因此对纳税评估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构建我国纳税评估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现代纳税评估制度。

一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分行业、分税种、分规模的纳税评估体系;二是积极建立和健全涵盖行业平均利润率、平均增值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三是为探索解决实际评估中产生的不愿评、不会评、胡乱评等现象,可尝试建立一种标准评估的案卷模板,为税收管理员提供新的.先进的评估工具,切实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四是充分对比和分析统计增加值与实现利润、行业的总体指标与纳税人个体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移交查处,增强评估制度的及时性和震慑力。

(二)完善纳税评估的组织结构体系。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纳税评估领导组织,加强对开展纳税服务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二是要积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责任机制,结合实际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细化,加强督促和考评,确保纳税评估工作责任能够真正落实,预防和反对形式主义。三是可以尝试建立纳税评估实效考核通报制度,逐级进行评比、考核和通报,并将纳税评估考核结果与纳税评估人员的经济、政治待遇挂钩,加强激励性的引导,促使提升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建立完善纳税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是要针对不同的纳税对象,采用分类办法进行评估,尽力拓展评估和监控的范围;二是要充分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法律等各科知识,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积极借鉴和采用数学模型等先进评估方法;三是要努力简化评估程序和文书资料,合理设置评估考核期限,使得征收、管理、稽查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协作关系。

(四)加强纳税评估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放开视野,坚持选贤任能,将具有高学历、专业水平的高级纳税评估人才吸收到纳税评估队伍中来,为纳税评估工作输入新鲜“血液”。二是要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对现有的纳税评估人员进行财务、税务、法律、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培训,丰富和开拓纳税评估人的知识和视野,不断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坚持人机共抓,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精密度高、计算速度快、逻辑能力强、收集和存储数据信息方便的优势,不断提升纳税评估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推进纳税评估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综上所述,科学构建纳税评估体系,有利于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逐步降低纳税成本和促进税务机关服务职能的科学转变。从本世纪开初以来,我国纳税评估工作先后经历了个别税种纳税评估探索和整个纳税评估体系实践发展两个阶段,积累了较多较好的构建纳税评估体系和提升税收管理水平的试点、经验和做法,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审视、思考、借鉴和改进。科学构建纳税评估体系,不断提升税收工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和创新,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加强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上多着力。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探究论文

作为数学教师,要求具备与数学教师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基本师德素养。

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着强烈的激情和热情。一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才会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智慧传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教育的园地里,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充满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教育的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应有爱心、耐心、高“情商”。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索。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二、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激励性人格。

1.热情。

热情的教师会让学生认为,他们很自信,并且喜欢他们的工作,他们信任和尊重学生,所教的课程是有趣的、有用的。他们会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满足。他们讲课时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不断地走动、总是使用丰富夸张的手势、不断的微笑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与学生通过眼神的交流,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引导所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很耐心,坚定地认为学生能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2.可信任感。

教师的知识、经验、教学水平,都可能保证教师具有可信性,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教师诚实公正地对待学生,公开征求或接受学生的评价或批评,描述自己期望和所学内容的关联,表示对学生成功感兴趣或关心,能真正保守学生给自己说的小秘密,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

(二)以成功为导向。

1.对成功的高期望。

大多数学生进入学校时都很自信并渴望成功,但他们很快就学会将自我期望值调整到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一样。学生注视着教师的行为,并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内在化。因此,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目标和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特别是那些不爱学习或对学习的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布置任务和活动时,保证他们花80%~95%的时间就能顺利完成,以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励他们去尝试更难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他们感到自信的课上,才会积极、自由地参与。

2.鼓励与支持。

有效的教师会真正尊重和相信学生,鼓励和支持学生,帮助他们获得认同感,承认学生的努力与潜力,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喜爱、成功的需要。课堂上,教师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激励性评价、丰富提升;会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充分肯定;会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条路经,允许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但学生遇到挫折并准备放弃时,会帮助他们继续,通过帮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

三、开拓的观念意向。

1.增强数学应用。

教师要能结合课题内容,注意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或者从具体数学事例的考察中提出问题。或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作用。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概括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去应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命题的能力。

2.重视改革和更新教学手段。

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尽量使用各种教具、音像媒体创设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使教学活动增强直观性,显得形象生动活泼流畅,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将发挥显著的功效。

3.数学教学思想、方法的“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要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学生的作业本上和学生的发言里常出现一些不是按教材或不是按教师指导的方法的解法。我们应善于发现闪光点,鼓励他们创新。只有教师乐于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才可能有创新的氛围和成果,过程的体验与结果更重要,不仅对学生,对教师也如此。

四、合理的认识结构。

认知结构反映着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智力水平,中学教学教师的合理的任职结构应包括四个组成部分:1.系统的初等教学知识;2.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教学的思想观点;3.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有关科学的基础知识;4.掌握这些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即相应的智力水平,具体地说,这种认知结构要求教师通晓当前中学教学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掌握和独立运用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熟悉高等教学的基础课程,了解中学教学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其发展趋向,掌握能用以认知初等教学体系结构的现代教学思想观点,正如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指出的,只有在完全不是初等教学的理论体系中才能深刻理解初等教学。另一反面,由于各门科学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发展,对与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有关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手段以及实现教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基础。

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经调查统计,发现在教师群体中患神经症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这个比例平均为2.7%左右。这与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有关,而且面临来自学校的、学生的、家长的、家庭的各种压力,所以教师应学会舒缓压力,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了,才能担当起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的重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真正把学生从不健康的心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如何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少、慢、差、低、”现象仍没有得到彻底的扭转。“少”即学生学习内容少,尤其是词汇量,中学三年只掌握3000多的单词;“慢”即学习进度慢,每两周才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差”即学生英语成绩差,很难得高分,尤其是高考成绩整体水平差;“低”即能力低,尤其是听说能力,哑巴英语现象严重。中学初、高中教材在不断地改进,学校教学硬件也逐渐现代化,学生整体素质比过去强,但英语教学为什么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呢?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英语教师的身上。教师的素质是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全面提升英语教师素质势在必行。当然,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包括多方面,如思想、教育、科研、专业、身心素质等方面。本文仅从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角度谈几点想法,即通过“八多”——多更新观念、多实践创新、多学习完善、多交流改进、多训练提高、多沟通了解,多反思教学,多勤于动笔去促进自身专业自我提高。

一、多更新观念

观念即认识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当今的教育,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向“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的各个领域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具体对我们中学英语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怎样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如何树立新的学生观,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英语教育如何渗透情感智力教育?如何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怎样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怎样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怎样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怎样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如何对待英语学科“学困生”?如何处理、运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视英语学法指导?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布置、批改英语作业?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认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办法。

二、多实践创新

英语语言教学是十分灵活的,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最好的方法也不能完全照搬。在教学实践中,语言学习不能只限于师生之间、教材范围、课堂45分钟等等。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内外创设多种环境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让学生喜欢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我们英语教师的试验田,务必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没有研究,就不能对教学有深刻的解读;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英语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教学案例” 研究,其核心是对真实的教学情景进行反思与探究,以案例形式反映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同伴互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授课技巧,不断达到新的英语教学境界。

三、多学习完善

过去,在学校里一谈到学习,总认为是学生的事。如今,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更应该学习。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并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上运用自如,左右逢源,进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一位不善于学习的英语教师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另外,自身不学习也不可能体会到学生的学习规律。那么学什么,怎么学呢?我认为基本理论要笃学,本职业务要深学,修身知识要勤学,急需知识要先学。专业知识是一名英语教师外在美的依托!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历史、人文等通用知识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则是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不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就会落伍。系统地读一些东西,特别是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的好文章。这些文章,观点新颖,思想深刻,读后肯定能受益匪浅。此外,还要补充学习教育哲学资源,加强哲学修养,因为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可以促使我们独立思考,“跟自己较劲”,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总之我们英语教师要主动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要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如何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就要求他们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仅要学习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这对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同等重要。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心基本都放在体育有关方面的学习上,他们更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当然这也非常符合常理。

加大对体育学生的培养力度,使其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者共同发展。这也是现如今教育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仅只是从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来体现,更多的是从非专业方面的知识来体现。这与现在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不过就现在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而言,重专业知识轻非专业知识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尽管改革一直在进行的,但是改革的成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就业,就必须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育。树立起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意识,树立全面、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就业是所有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必经之路,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但是这种特殊情况只针对于一些个别同学,还是极少数的。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人才也会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从大多数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他的非专业素质却十分缺乏,那么在有限的范围内,这个人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毕竟会受到非专业素质的限制,现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非专业素质会极大地阻碍个人的发展。在很多用人单位看来,评判个人优秀的专业素质,是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素质的基础之上。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比如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品质和敏锐思考、认真负责、善于应变的行事作风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亮点。

现在社会一直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只有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的发展才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指标。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能适应某个岗位的工作,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力,这种潜力也就是我们说的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能力的参考指标。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育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构建和完善,逐步增强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绝对是大有裨益。

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进行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也就要求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在开设体育课程的同时,注重对一些非专业课程的开设,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还应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质。在开展的一些日常活动中,增加非专业素质,使之与专业素质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2.2注重潜移默化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潜移默化的培养方法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产生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但是潜移默化的培养方法的选择毕竟有限,也有很多情况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集中培训的方法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在集中培训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学到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将潜移默化的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对学生不论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还是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高职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浅思考

通过调研发现,80%以上企业选择用人时,首先关心高职毕业生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大部分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也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企业建议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时,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的开展要贴近职业文化。

企业对人才使用上有五点担心:沉不沉得下心,留不留得住人,做不做得了事,吃不吃得了苦,能不能合作共事等。

这些要求都是对职业精神要求的具体体现。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

为开展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教育资源,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与劳模育人基地“双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每一年都把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精神培育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劳模精神育人的目的。

学院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上海铁路局、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了铁路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上海铁路局客运段、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等稳定的劳模育人基地,使学生三年都可以在劳模精神感召下提高职业素质,着力打造了“德育导师,专业导师,就业导师”为一体的劳模德育导师队伍。

1.校企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

根据本专业“三师并行、岗位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线岗位群,总结一线岗位群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继而提升为“劳模精神”。

推行“循岗施教”的劳模育人模式,培育“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校企架构“四轴联动”下“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表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而这种作风和行为习惯是在训练或培养中逐渐形成的。

良好行为习惯靠严格养成,或者说靠严格训练得来。

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有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就是从平时认真严格的训练中培养起来的。

其实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或养成的过程,是这些良好规范内化成观念,再由意志把这些观念外化成行为,以形成习惯和文化的过程。

要使这样的训练或养成富有成效,过程是艰苦的,要求是严格的。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例如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二是尊客爱货的服务精神;三是遵章守纪的法治精神;四是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深圳地铁的企业精神为:“铁魂”精神———铁的意志、铁人品格、铁的纪律、铁军行动。

上海地铁企业精神:以责为先、以诚取信、以才而立。

南京地铁企业精神:奋斗、奉献、向心、向前。

现代素质教育观强调,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序。

我们今天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就是对学生明天负责,从本质上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大爱。

只有那种没有爱心的学校和教师,才会对学生不问不管,放任自流。

正因为如此,学院的从严管理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长及学生的认同。

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围绕轨道交通行业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铁路、地铁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构建“劳模精神养成、职业素质培养、职业人文素养熏陶、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等“四轴联动”下的“三年三阶段”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四轴”中的每一轴都要通过校企合作的相应课程体系实施和第一、二、三课堂活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三年三阶段,层层递进,使学生从职业启蒙到职业意识的培养,再到顺利毕业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劳模育人的目标。

一条主线:劳模精神认知,劳模精神教育,劳模岗位实践。

第一年:入学教育劳模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专业认识”,劳模精神教育的专题活动(理想信念教育),观看劳模宣传片等。

第二年:开设“体验式”企业实践课程,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管理。

聘请劳模担任德育导师,观摩上海地铁“羽翼杯”3d之星选拔赛等。

第三年:在劳模岗位上实践,注重对学生劳模精神的“爱岗、敬业、严谨、奉献”的劳模品质,以及“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的新时代的劳模精神的培育。

通过与铁路、地铁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春运”、“春游”、“暑运”等时节的工学交替,培育学生“忠诚企业、甘于奉献、严守规章、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真诚服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职业素质大讲堂、铁路、地铁2号线车站志愿服务、社团建设等,达到对学生基本人文教育、专业人文教育,到特色人文教育的培养。

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岗位体验性实习(“春运”2周),感受企业职场氛围。

第二年:学习专业知识,专业顶岗实习(“十一”黄金周、“春运”2周、“春游”周末“、暑运”售票实践(两三个月)等,掌握企业职业规范。

第三年: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4~6个月),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四、结语。

总之,劳模精神育人与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着力点,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实效。

作者:张桂华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要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必须采取多种合适的方法,构建比较完善的体系,才能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共同发展。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急需加强。

3.1构建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大学校园里,课程无非就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分,学生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选修课,但是很多选修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十分关键。因为每个专业对必修课的学分都会有一定的限制,必修课的开课数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必修课主要是那些与专业知识极其相关的课程,选修课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对于非专业素质的教育能产生更大的作用。适当的降低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既可以保证学生所学选修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可以保证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设相应的体育课程,如软式排球、健美操、橄榄球、保龄球、桌球、台球、太极拳、跆拳道、击剑、防身术等多种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增设的新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体育学生的专业课程种类还是比较多,在设置必修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具体必修课的课程和数量,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多样化、多领域的组合课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3.2构建完善的队伍体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必须建立起一支由教师、行业、校友、学生组成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队伍,逐步强化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首先,注重教师队伍的构建。教师绝对是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在教师队伍的构建中,不仅包括专业课的老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老师,同时也包括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这些人才队伍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行业或者是企业的导师队伍体系的构建。很多高校会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提前让他们先锻炼锻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实现行业或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针对性的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校友队伍体系的构建。任何一所高校从建立初期到发展至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会走向社会的各类岗位。学校可以不定期地邀请那些在岗位上做出一定成就的校友回母校做一些演讲,与在校大学生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最后一点,构建学生队伍体系。学生之间会互相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还是不可估量。在学生的学习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不自觉地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

3.3加强信息交流机制的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问题多发的群体,在他们的生活中、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类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由此可能会引发很大的危害。建立高校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关注他们的成长。首先,建立走访式机制。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而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对人才的要求,对于那些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充分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此外,建立体验式机制。高校可以适当开展社会实践、建立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机会。

4小结。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继星,赵先卿.对高等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1).

[2]首都体育学院课题组.体育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02(10).

[3]张健忠.论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4]朱俊玲.影响高等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及其基本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2(2).

[5]文世平,彭朝晖,王恩东.对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3).

[6]李俊杰.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师[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高职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浅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发展,赋予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以新的内涵。如何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满足临床护理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赋予高职护理教育以新的内涵,高职院校应面对国家护理人才紧缺的现实,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干、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概念的拓展,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需要护士的职业能力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行,这样,才能满足患者对护理职业的需求。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如何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护士的职业素质是指良好的医德医风、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医护人员的职责与工作方向发生了改变,逐渐从过去的对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对人的整体治疗。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构想的提出,国家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也逐渐从过去的某个系统的疾病转变为整体医学模式。护士不仅要对患者已经发生的疾病制定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还要帮助患者对自身未来的健康发展制定预防措施和保健知识普及。

护士是一个面向患者、服务患者,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职业,它不仅需要良好的形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良好的护理职业情感来自于对护理事业的忠诚和热爱。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存在较大差异,如就业前景好、收入水平高、家庭因素、盲从大众等多种因素,而真正由于个人喜欢护理专业的却占很小比例。因此,护士对职业的热爱程度越来越低。高职护理教育应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生产实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护士的工作氛围,体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和社会对医护人员的敬仰;还可以邀请资历高的护理专家介绍职业职责和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职业理念,把对职业的认识内化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促进护理职业情感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结合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要求,加强职业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要求护士在工作中能较好地与病人及其家属、医生、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护士良好的人际关系依赖于其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逻辑思维能力及应急能力,进而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是护士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护士是以女性占多数比例的专业群体,其工作性质一般为轮班制度。高职院校应针对此种特殊的职业现象,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合作训练,提高学生互相帮助、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自身个性特性,消除“小我”思想,遇事能沉稳冷静、顾全大局、豁达宽容的职业素养,进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人们把护士比喻为白衣天使,同时也赋予了护士的职业内涵美。护士的职业礼仪教育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有教育形式。高职院校应通过《护理礼仪》理论课、实践课、礼仪大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掌握护士应具备的行为规范,让护生的行为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将仪表大方、笑容友善、言语亲切的职业礼仪展现到职业发展中。

(五)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为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前提和保障。

职业道德是人们职业活动的指南。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积极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要求,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护理学生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决定着护生对待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根本态度。高职院校要注重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对护士职业的认知和认可,并将护士的职业情感逐渐升华为护理人的职业责任感,这样才能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发挥和创新,应用于今后的护理事业发展中。

择业观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毕业生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也是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择业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择业的成败。高职院校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他们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情况和发挥自身才能两方面来考虑自己的选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等关系,克服择业期望值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倾向。

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高职护理的专业特色及当前国、内外护理人才需求情况,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计划,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和社会适应指导,增强承受挫折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实事求是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掌握择业方法和技巧,促进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通过对学生的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使学生掌握应聘、就业程序,掌握自荐方式和应试的有关礼仪,掌握面试辩答、应对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加强择业方法与技巧方面的指导,可以使学生避免由于方法和技巧不当带来的求职择业障碍。高职护理院校还应广开就业渠道,和多家医院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医院的需求量,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就业信息,使毕业生资源合理分配,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瑞华,董胜莲.护理教学中护生职业形象美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05):105.

[2]张礼宾.论《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理职业素质的培..

[3]刘玉锦,王艳秋,李玉华.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56.

[4]孙会珍.护士职业形象塑造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的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01):153.

[5]韩顺玲,张艳,张洁.护生职业素质培养初探[j].齐鲁医学杂志,,(02):180.

技校汽修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探索

本文分析了目前汽修行业对汽修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研究了技校汽修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低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培养高素质学生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

作者:王景华作者单位:桂林市第二技工学校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71关键词:汽修专业专业素质培养探索

在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全文结束时,我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假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父母,你能相信他会爱别人的父母吗?希望同学们爱你们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我爱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很多同学在文章中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感到愧疚,及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专业素质实力培养心得体会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而实力指的是在专业素质基础上,具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素质实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同时,我经过自身的努力与经验积累,也有了一些关于专业素质实力培养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好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我们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我认识到只有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本质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因此,我会经常参加实验课堂,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加以课外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增强了我的专业素养。

其次,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能否记住大量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知识更新迅速的当下,我们需要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我常常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培训课程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同时,我也喜欢思考和总结,这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专业素质的培养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现实工作中,很少有一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每个从事专业工作的人都必需具备的素质。因此,我会积极参加各种团队项目,主动与他人合作,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也会主动参加一些社团和实践活动,增加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最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也是培养专业素质实力的关键。在专业领域,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士必须要具备和遵守的基本准则。在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意识到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勤奋努力,维护专业的形象。同时,我也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他人交流时做到尊重和礼貌。

总结起来,培养专业素质实力是一个持久而艰辛的过程,但通过我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我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只有将它们融会贯通,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强大的专业素质实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实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专业素质视角下的职教师资专业学生培养评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幼儿教育成了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而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就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中职;幼儿教育专业;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是推动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而幼儿促进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职业情感并加深其职业认同感。影响职业情感培养的因素有多个,首先,对职业本身的兴趣。这种兴趣大多会与学生的性格有关,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热闹,喜欢与孩子们吵吵闹闹一起玩耍,而有的学生喜欢安静,觉得孩子们太吵闹,和孩子们在一起会不舒服。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否认真和脚踏实地,以及在工作后是否能够主动追求教学进步。其次,所选职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当前有一部分人常常会根据其在行业中的声望来对其所从业的方向和职业进行决定。长期以来,幼儿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看孩子”“管孩子”“保姆”的工作,而且工资报酬普遍偏低,使其付出的巨大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些都是阻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的不利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可做相应的安排,首先在入学前期,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关活动,如参观幼儿园、听幼儿园教师讲课等,让学生尽快熟悉并融入幼儿教育的职业环境中去,感受到职业情感、认同职业情感,并培养其职业精神,进而让学生对幼儿教育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专业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和主动。

二、加强学生职业知识的学习。

想要学生自身能力切实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学习。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知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基础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管理、教育等方面,对这一内容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包括幼儿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舞蹈、幼儿简笔画、幼儿折纸等,这一内容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其专业水平;(3)实践性知识,包括幼儿活动组织与安排、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这一内容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这对学生以后参加工作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学校还应该专门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幼儿园见习或是观摩活动。学生的见习活动应该由学校和幼儿园来共同设计和制定,以此达到实训的目的,同时应努力涉及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表现行为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等各个方面,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见习的有效性。

三、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重点培养。

中职学校为了培养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会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想要实现其方案的最终目标,仅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习职业知识以及塑造职业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职业技能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且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操作。

(一)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手工、音乐、舞蹈、绘画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一位合格且优秀的幼儿教师所必须完全掌握的技能。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将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放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从而让学生不断地通过实训、见习、观摩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开展小组实训活动。

我们这里所说的小组实训活动,主要是通过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就幼儿教育专业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或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来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此间是由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实训活动是以幼儿园实际操作为基础,针对实际情况中的典型案例和职业情境,例如游戏活动、教学设计、环境创设、评价问题等,可以模仿幼儿园班级教师组织结构的形式,以此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开展讨论和综合实践,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开展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已经要求学生顶岗实习。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就上岗,而且上岗之后就能马上适应环境,因此学校积极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幼儿园合作,积极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在职业能力训练中提高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总之,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第一要位,针对幼儿教育的特点,突出其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技能性,使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完善的工作技能,在步入工作后更快地适应工作,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专业素质实力培养心得体会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实力,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专业素质实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将分五个段落,为您分享我个人在专业素质实力培养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基础。在大学期间,我们学习了各种专业课程,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每一门课程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程项目,我们学到了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学习和思考,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我们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在专业素质实力的培养过程中,实践经验非常重要。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我记得在校期间,我选修了一门实践课程,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入了解行业内的实际运作和挑战。这个经验让我受益良多,不仅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因此,我深信实践是培养专业素质实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实战经验。

另外,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培养专业素质实力的关键。在职场中,我们需要与各种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同事、上司、下属以及客户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团队项目,由于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最终项目失败。通过这个经历,我意识到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为了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我参加了相关的培训课程,并积极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我能够主动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妥善处理冲突。沟通能力的提升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也是培养专业素质实力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自主学习,不仅学到了新的理论知识,还了解到了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此外,我还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进。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反思,我将工作中的经验转化为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实力。

最后,坚持学习和成长心态是专业素质实力培养的必备品。在职场中,我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学习和成长心态,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实力。我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了许多挑战,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我不仅参加了各种培训课程,还积极向同事、上司和行业老前辈请教,并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通过坚持学习和成长心态,我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总结起来,专业素质实力的培养需要学习、实践、沟通、持续学习和成长心态的全方位提升。通过不断努力,我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职场的变化。同时,通过培养专业素质实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职业生涯的突破和成功。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实力,迎接更大的挑战。

试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国务院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迫切要求的相关决定。而作为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主力军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除了应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提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也就是相应的教育素质。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的。在认真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提升地位:给专业教师“减负”、“降压”

中职学校教师压力感不断增加,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已影响到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

全社会应当为中职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良好氛围,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以此减轻中职教师过重的心理负担。学校要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组织氛围,构建宽松、高雅、清新、具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校园沟通平台,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与教学自主权,避免使教师做过多形式化的无用功,使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创造性地教学,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只有保证中职教师的职业活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严格考核:完善专业教师职前准入机制。

1.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

根据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必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三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三者的融合与统一,保证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的现状,师范院校应增大教师资格类课程在总课时的比重,强化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基本技能课程,使其达到总课时数的20%左右,加强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与素质。

另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应重视教育实践,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加强与教育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师范院校有必要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完善教师资格认定与定期考核制度。

教育部门应改革目前以考试为主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在考试基础上,主管部门必须对专业教师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进行严格考核,还应经过一个试用期,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知识更新能力等的考查,方可颁发教师资格证。

同时,考试方式可以多元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加入面试,考核的内容可包括基本技能考试、论文考试、能力倾向检查、心理健康评估等。

另外,还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的终身制,增加教师资格有效期制度,在实质上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使教师能够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

3.严格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新教师群体的入职培训工作,强调导师对中职学校专业新教师的作用,必须在学校中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日常的辅助和监督。

另外,学校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入职培训之前,有必要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帮助新教师设置新专业成长目标,并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最后对人职培训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合格的新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强化培训:健全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职后提升体系。

1.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系统提升专业教师教育素质。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出现了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

创建专业发展学校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使得教师教育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借鉴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pds建设的经验,一批教师发展学校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但多数是由师范院校与普通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教师发展学校,因此,也可尝试由师范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促进专业教师的素质发展。

2.加强校本培训。

相对于传统的校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组织形式上灵活自由。由学校发起组织的培训,以实现学校的具体要求为目的,能够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学校个体特点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解决教师的具体问题,加强教师和学校的沟通,促进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发展。另外,校本培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能切实减轻校外培训的财力和人力的消耗,能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校本培训还能够实现校外培训不能实现的全员培训,它能够满足学校每一位教师的需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所提高,大大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四、系统设计: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自主发展。

1.合理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涉及个人、学校,而且涉及外在的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善于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在认真分析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审视自己发展的机会。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然后制定行动方案,并执行行动方案,最终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2.自主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

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分析和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型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同时反思要坚持自主化和经常化,事前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最佳方案,事后全面总结反思,探索内在规律。

3.自觉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建立在对教育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诊断其原因,再收集素材,学习理论,寻找有关论据,拟订行动研究的方案。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遵循“行动——研究——再行动——再研究”的原则,通过不断地研究行动、反思,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初步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4.自觉参加在职进修与培训。

专业教师必须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有意识地选择安排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这能促使教师在不断进修时,了解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最终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成为终生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同时“在培训中把学习到的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即公共命题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升华为自身的素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反思、实践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专业上的成长”。

5.主动与学校内外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教师的劳动充满了创造性、开拓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寻求与同事进行合作与帮助。同时,“教师的劳动带有个体分散性的特点,既有开拓创造的宽广的一面,又有缺乏交流、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一面”。教师必须意识到,个体学习的方式在目前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由于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及模式化倾向,获取的知识毕竟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团体成员的教师应努力超越自我,学会如何相互学习和合作,在学习型团体中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