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春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4 05:45:57 作者:GZ才子

设计教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并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参考资料。拥有一份合理安排和精彩设计的高中教案,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中必修一《春》教案

在《春》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并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长的自有事物,诗人更多地是倾心和专注于自己的直觉和知性,当然这种直觉是和知性的思辨紧密结合的,也即思维智性的直觉。语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别这一切的融合无间。适合学生用他们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细细体味。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诗人所选意像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于情感。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在创造一种是指身临其境的氛围,同时结合视频短片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一年四季中,有两个季节是最富有诗意的,那便是春与秋,因此它们也成为了诗人的宠儿。关于秋的诗句我们学过不少,有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更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不同的诗人带给我们的秋天是不同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关于春的诗,一起走进穆旦的《春》。

(二)关于作者。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1940年,留校(西南联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翻译诗歌,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雪莱,普希金,济慈,拜伦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直到逝世前夕,穆但仍不懈的翻译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是十分饱满的。穆旦友人,翻译家王佐良曾评价这首诗:“出现了新的思辩,新的形象,总的效果则是感性化,肉体化……从而使《春》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的伤春咏怀之作。它强烈得多,真实得多,同时形式上又是那样完整”(《谈穆旦的诗》)。

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不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在春天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纸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

袁可嘉如此概括此诗的特点:敏锐的知觉和玄学的思维,色彩和光影的交错,语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别是这一切的融合无间。

(注:读诗时应注意此时的词语运用方面的特点)。

(四)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切形成明显的并列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体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的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还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2.词语的厚度和力度。

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的词语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让学生尝试)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巧妙的表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和沉重)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3.“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写法探究。

这里运用比喻,将窗外自已绽放的春色比作“满园的欲望”,也作为全诗的过渡,由具体到抽象,由大自然的春天过渡到生命的春天。

比较赏析:《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赏析:将春色比作“满园的欲望”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用容易捉摸的事物去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是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是梦似飞花,愁似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五)主题探究。

思考:如何理解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

明确:这首诗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所归依”,陷入迷惘。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五、说板书。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色彩和光影的交错。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语言的清新。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意象的奇特。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第一节:满园春色的美丽。

第二节:诗人在20岁时(生命的春天)所深味的青春冲动带来的欢欣和痛苦。

高中必修一生物教案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

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知法、品味法。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与散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3、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二)信息筛选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

1、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三)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明确: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四)能力提升。

学生自己阅读第五段,合作讨论作者在这里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乳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也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五)分析鉴赏。

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入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字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3、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三、课堂小结。

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作业设计。

背诵第四、五、六段。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二、文本解读。

(一)合作探究指导学生理解“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明确: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流、沟通、转移。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b.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c.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再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能力提升。

1、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哪些?

明确: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八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十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三)分析鉴赏。

1、第六段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情而不得,当然伤感。

2、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三、课堂小结。

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特别工细。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时候,还进一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角度,写出它们的种种性状,从而把景物表现得格外细腻。

四、作业设计。

研究性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的研究结果。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

3、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4、谈《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精确到0.001).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重难点: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阅读材料、思考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普查。

1、【问题提出】p7。

通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对人口普查的有关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普查的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就是1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教科书通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现漏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2、【阅读材料】p4。

“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目的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

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

(二)、抽样调查。

【例1和其后的“思考交流”】p8~9。

紧接着,教科书通过例1和“思考交流”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普查有时候难以实现.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被调查对象的量大;其二,普查对被调查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然后,教科书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两个主要优点.

【例2和其后的“思考交流”】p9~10。

主要是讨论在抽样调查时,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在抽样时,如果抽样不当,那么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导致对决策的误导.在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要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取到;同时,还要注意到要尽可能地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或检验对检验对象具有破坏性时,通常情况下,所以采用普查的方法有时是行不通的.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解:统计的总体是指该地10000名学生的体重;个体是指这10000名学生中每一名学生的体重;样本指这10000名学生中抽出的200名学生的体重;总体容量为10000;样本容量为200.若对每一个个体逐一进行“调查”,有时费时、费力,有时根本无法实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抽样调查.

例2为了制定某市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学生校服的生产计划,有关部门准备对180名初中男生的身高作调查,现有三种调查方案:

a.测量少年体校中180名男子篮球、排球队员的身高;。

b.查阅有关外地180名男生身高的统计资料;。

c.在本市的市区和郊县各任选一所完全中学,两所初级中学,在这六所学校有关年级的小班中,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10名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解:选c方案.理由:方案c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样本比较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可以被用来估计总体.

例3中央电视台希望在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一周内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下面三名同学为电视台设计的调查方案.

甲同学:我把这张《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调查表》放在互联网上,只要上网登录该网址的人就可以看到这张表,他们填表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反馈到我的电脑中.这样,我就可以很快统计收视率了.

乙同学:我给我们居民小区的每一份住户发一个是否在除夕那天晚上看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调查表,只要一两天就可以统计出收视率.

丙同学:我在电话号码本上随机地选出一定数量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个给他们打电话,问一下他们是否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不出家门就可以统计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请问:上述三名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收视率吗?为什么?

解:综上所述,这三种调查方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收视率.

(三)、课堂小结:1、普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要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当普查的对象很少时,普查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调查方式.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段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2、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抽样调查的优点: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作业:p10练习题;p10【习题1―2】。

五、教后反思: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1. 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轴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会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投影1)问题: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

(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教师示范画数轴,边说边画):

(1)画直线,取原点

(2)标正方向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强调:负数从0向左写起)。

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强化概念,深入理解

1、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相互纠正,理解数轴三要素,巩固数轴概念。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教师在黑板上画

(四)动手练习,归纳总结

1、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自己所画数轴上完成。

明确“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2.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师愿教育

3、通过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观察类比温度计回答问题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 ) 边的数总比 ( 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例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1.5 , 0.6, -3, -2

巩固所学知识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师生总结本课内容。

1、数轴的概念,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

3、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师:你感到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习题2.2 1、2、3

选作第4题

高中必修一《秋水》教案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五、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六、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七、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

要学好数学,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只有打牢数学基础,才能够把高中数学好,同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数学取得高分。打好基础是最关键的!比如:建一栋大楼,如果地基不稳,不管大楼有多么豪华,都只是华而不实。

想学好数学,对数学感兴趣。

其实学好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由衷的想要学习,渴望学习,才能体会到从学习中所收获的乐趣。自己的成就感提升,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觉得数学并没有那么难,就愿意去多接触了。

多做题反复做,有题感。

其实学好数学办法就是要大量做题,反复去做,题做多了就知道哪些方面需要自己去加强学习,还有就是同样做数学题做多了就会有题感。有些题,它的类型都是一样的,题做多了之后,即使你不会做,你也会找到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

引用:本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人教版)》来源于师库网,由师库网博客摘录整理,以下是的详细内容: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基本营养物质》教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能与热能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dd...《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引用:师库网温馨提示本篇内容来源于师库网,旨在用于课件制作交流,非盈利性质,仅供参考,针对本文的问题如需了解更详细,可留言或者联系客服tags:教案、课件、师库网、教案网、课件网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需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成心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二、进程与方式: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育爱国注意情感四、教学重点:

一、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进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讲义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讲义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4)、参考系的肯定方式。

教学进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一、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需是和地面连在一路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需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需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大体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进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箱、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式,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成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成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若是是直线则成立一维坐标系,若是是平面上的曲线,则成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是是立体的曲线,则成立三维坐标系。成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演出的飞机的位置转变,则要成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进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肯定空间位置的方式,也是实际应历时常采用的方式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进程1:以讲义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份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窗生一路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距离指的是两个时刻的距离,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政治必修1教案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五的第一部分内容,

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于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而如今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虽然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但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本章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约3课时)

1.2应用举例(约4课时)

1.3实习作业(约1课时)

1.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对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如对于正弦定理,可以启发得到有应用向量方法的证明,对于余弦定理则可以启发得到三角方法和解析的方法。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较。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

2.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代数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换。体会品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中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难点: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教师准备四张大的纸质坐标格子。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序数对,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老师先考考你们, 看你们掌握了多少。

我们将教室里的座位分为八列七排。a排b号记做有序数对(a,b),同学们先找准自己的数对号。听老师报数对,若是你自己的数对号,就快速站起来。反应太慢和站错了都算失败,扣一分;反之加一分。最后以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得分最高。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教室平面内的有序数对,可以唯一的确定与之对应的同学。

二、新课教学

课本例子: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例如点a数轴上的坐标是-4,点b数轴上的坐标是2;我们说坐标是3.5的点,也可以在数轴上唯一确定。

学生活动:小a说可以像教室座位一样给任意点编一个横排纵排的号,小

b说我们可以每个点列一个数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用同一标准,方便的确定每一点的位置?

结合横纵排编号以及数轴,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引出一个横纵的数轴?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那有了这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之前学的有序数对来表示了。例如:由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的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a的坐标,记作a(3,4)

教师提问2:同学们按照这种做法,在坐标纸上标出b、c、d的坐标。

教师活动: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汇坐标过程方法,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并予以改正。

教师提问3:在横纵坐标轴上各标一点e、f,问:坐标原点以及这两点的坐标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得出结论:原点的坐标是(0,0),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坐标的横坐标为0。

三、课程巩固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回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部分的意义,平面内的点怎么对应坐标,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练一练”:

在黑板上贴出四张事先准备好的纸质坐标格子,在上面标出任意的abcdefg等点,每组我点一个按坐标序列对,对应的同学上黑板,来描出各点的坐标。对一个加一分,错一个扣一分,得分相同的看用时,时间短者胜,过程中下面的学生不能提示,提示一次扣2分。比赛看哪组学生代表得分最多。

(1,2)、(3,4)、(5,6)、(7,8)四位同学上黑板来描点。

教师活动:规范课堂气氛,公平的评判,对于表现好的小组代表予以表扬,表现稍逊的学生不要气馁,给予鼓励,争取下一次可以获胜。

四、小结作业:

思考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与点的对应关系,如何由坐标值确定点的位置。下节课我们会探讨这个问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2.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3.教学难点。

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1.教学有利因素。

2.教学不利因素。

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请你说说这些函数有什么变化趋势?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在区间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向右)总是上升的,即随的增大而增大,则称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增的,区间称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学生类比定义“递减”,接着推出下图,让学生准确回答单调性.)。

(二)引导探索,生成概念。

问题2:(1)下图是函数的图象(以为例),它在定义域r上是递增的吗?

(2)函数在区间上有何单调性?

预设:学生会不置可否,或者凭感觉猜测,可追问判定依据.。

问题3:(1)如何用数学符号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特征,即“随的增大而增大”?

(2)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改变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可以递增,可以先增后减,也可以先减后增.。

(3)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观察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变化.。

(4)已知,若有。

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设计说明:可先请持赞同观点的同学说明理由,再请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画出反驳,然后追问:无数个也不能保证函数递增,那该怎么办呢?若学生回答全部取完或任取,追问“总不能一个一个验证吧?”

问题4: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刻画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呢?

问题5:请你试着用数学语言定义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减的.。

(三)学以致用,理解感悟。

判断题:你认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举例或者画图)。

(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任意,都有,则在区间上递增;

(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对任意,且,都有,则是递增的;

(3)反比例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例题:判断并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