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4 19:40:03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里有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1、概述伴性遗传,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1、新课导入。

使用国际测试色盲图卡的视频来导入,使学生对于色盲有了初步的了解。

2、新课讲授。

首先讲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实例,通过实例中的红绿色盲引出对于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以及具体分析讲解。

其次给予学生两张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内容分析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哪类染色体?

2)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

(3)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是学生分析讨论出红绿色盲为伴x隐形疾病。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对色盲婚配方式进行图解,首先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色盲的`婚配图解,其次分析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的婚配图解,得出结论:

1、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2、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将另外两种婚配图解交给同学小组讨论后,派学生代表上黑板写出具体过程。

最后使用色盲遗传家系图图片来具体讲解交叉遗传,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分析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析来讲解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

3、课堂练习。

ppt上展示出课堂时所做练习题。

4、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们有谁能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了什么呢,随机提问一名学生进行小结,学生总结完毕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总结。

四、板书设计。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2、新课:

3、学生活动: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2.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课本33页左上角的图,你们可以看出图中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嗯,看不清的同学很可能是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在我国,男性发病率约为7%,女性约为0.5%,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严重偏差,这说明了什么?(课本p33,问题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控制两种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是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也不一样,红绿色盲表现为男多女少,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多男少。

让学生阅读思考,互相讨论,回答问题。

引起注意。

引入新课。

(控制一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学生看书回答。

学会概念。

1、x染色体隐性遗传。

问:我们想一想红绿色盲的遗传过程中表现出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并完成“资料分析”。)。

问: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观察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

(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有什么特征?(男性。与性别有关。)。

(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答案:位于x染色体上。因为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男性全为患者,女性没有y染色体,则没有患者,这与事实不符合。)。

(讲解: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差别,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3)从图中可以看出红绿色盲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答案:隐性遗传)(教师进行遗传图解分析,说明不可能是显性)。

那么关于红绿色盲,男性和女性可能出现哪些基因型和表现型呢?请填写下表:

表: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从表中分析,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

(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一定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当含有一个色盲基因b时,是携带者,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患者。)。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红绿色盲的在一起方式有几种?(6种)。

把xbxb*xby和xbxb*xby两种在一起方式综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男性患者将自己的色盲基因遗传给了他的女儿,再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了他的外孙。即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遗传而来,以后只能遗传给他的女儿,我们称之为交叉遗传。

此外,红绿色盲在遗传时,往往第一代和第三代是患者,第二代一般为携带者,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隔代遗传。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红绿色盲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隔代遗传。

阅读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完成“资料分析”。

回答问题。

学生充分的讨论回答,得出答案。

学生填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到黑板画图。

学生讨论。

总结特点。

激发学生兴趣,为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做准备。

拓展学生思维,充分理解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培养学生利用遗传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给定的现象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

2、x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dxd。

xdxd。

xdxd。

xdy。

xdy。

表现型。

患病。

患病。

正常。

患病。

正常。

x染色体上的遗传有隐性也有显性,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它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下面请大家完成下表中的表现型和基因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病的遗传也是有六种在一起方式,请大家画出遗传图,并类比刚才红绿色盲的分析,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特点。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是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具有世代连续现象,几代人都有患者的现象;

(3)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学生填表。

画遗传图。

总结特点。

强化分析能力。

3、y染色体遗传。

(1)患者全为男性;

(2)遗传时父传子,子传孙。

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动物的性染色体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xy型: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动物雌性个体具有一对形态大小相同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y。我们把这种类型称为雄异配型。

zw型:这类动物与上述情况相反,雄性个体中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雌性个体中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即雌性zw,雄性zz。因此,我们称之为雌异配型,如鸡的性别就是这种方式决定。

在养鸡时,为多得鸡蛋,就要多养母鸡,但是鸡在小的时候,它们的性别是很难区分的,我们要在它们很小时候把母鸡挑选出来单独饲养,就应该有区分性别的办法。

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表现为非芦花。

(学生回答)。

后代中雄鸡全为芦花,雌鸡全为非芦花,这样,对早期的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性别分开,从而做到多养雌鸡,多得鸡蛋。

学生画出芦花鸡在一起遗传图解,并分析。

学习伴性遗传的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

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几种伴性遗传方式及它们的特征。

x染色体隐性遗传: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隔代遗传;

x染色体显性遗传: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是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3)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y染色体遗传:

(1)患者全为男性;

(2)遗传时父传子,子传孙。

学生复习回答。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五、作业。

练习一、二。

六、教学反思。

1、x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点:

2、x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

3、y染色体遗传。

特点:

二、应用。

zw型性别决定。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调查每个小组家庭男女总数、全班男女总数。

2.两个纸盒、玉米粒或五子棋、实验记录表。

一、 导入。

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通过小品演员的精彩幽默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小品中这对夫妻为生下一个儿子,而东躲西藏,打起了游击。妻子也因生下三个女儿备受婆婆和丈夫的责难,而妻子却为自己辩解说生男生女在男性。生男生女到底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系吗?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 新授内容。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幻灯二通过背景图片,对人体染色体相关问题做一复习,旨在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会断章取义,做到温故知新。

教师:看图片这是什么?

学生:人体的体细胞。

教师:人体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学生:23对。

教师:人的性别也是人表现的性状,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

学生:遗传物质。

播放幻灯三。

2.通过课本37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哪些异同,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所以这一对染色体应该与性别有关,把它称为性染色体。学生介绍麦克朗和威尔逊、斯特蒂文特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记者招待会的活动”引导学生分辨xy染色体,并试写男女染色体组成和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这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由学生结合课本37页的图片和相关科学家的介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使知识的获得简单轻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那我们一起看看男女染色体有什么差别?

学生看课本37页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讨论后回答。

学生:性别。

教师:这对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请同学介绍麦克朗、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

学生活动:找三位学生代表,饰演这三位细胞学家,模拟一场记者招待会,请在座的“记者”向三位细胞学家提问:

问题1 这两幅图哪张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张是女性的染色体?

问题2 男性的性染色体中,哪条是y染色体呢?

问题3 y染色体与x染色体形态大小有什么区别?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要求“记者”做现场报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总结男女染色体的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试写出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以及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演。

此间播放幻灯3-5.

学生: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分别是含有x染色体和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可以产生一种卵细胞,仅含有x染色体的。

教师:那生男生女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就决定了性别。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借助于生男生女图解,学生在前面学习遗传图解的基础上,很快可以得到男女比例为1:1。此时,教师及时对小品中妻子为自己的辩解做回应,要求学生分析妻子说生男生女取决于丈夫的科学依据。趁热打铁,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设置障碍,学生亲自动手模拟随机受精的实验。我把它设置成了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体会分工合作,团结一心的成果。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有的小组的男女比例竟然不是1:1,与理论出现了矛盾冲突。到底怎么回事?此时的学生在这种冲突中,燃起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之火。这时,我们不急于对这个问题作解释,请学生代表将课前的调查结果公布,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此时,我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讨论其原因。这个问题是个难点,教师及时引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调查的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

问题解决到这,似乎就可以结束。但是我搜集了两个阅读材料(见幻灯10),学生阅读后,很惊讶。此时教师提问:从这两个材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请同学们填写38页生男生女遗传图解。男女比例是多少?

学生:男女比例是1:1。

学生:有,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

教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模拟随机受精,看看是不是和理论结果一致。

学生分组,明确分工,准备好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组合成的男女人数,再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计算出男女的比例。

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小组内男女比例不是1:1呢?教师将课前的调查也派学生代表展示给大家,结合实验结果讨论。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朗读。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三、 课堂反馈。

见幻灯11和12。第一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走出“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的误区。第四题,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应用和总结,利用情境教学,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

四、 课堂小结。

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一说还想知道哪些关于性别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想尽量给学生机会,所以这节课的两个重点都分别设置了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分工合作,感受成功的快乐,力争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我以为课本依然是水源,要合理的处理好课本上的资源。教学中,我最深的体会是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动手空间,教师如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的话,将难以把控整个授课的进程。作为一个生物教师队伍中的新手,在授课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案例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见下页。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

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

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

(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

(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

(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

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

(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示投影片:教材p.133图v-3。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知识对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4.遗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

请同学们看课本p.133下面的图。这是一个先天性愚型病患者。这种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坐立走都很晚,只会说“爸”、“妈”单音节词,有的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疾病是天生的,但得这种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发现,患者的父母产生的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使患者一生下来就有这种疾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病。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

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

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禁止近亲结婚:

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

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

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具体的性状的,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国家为什么规定近亲禁止结婚的原因和意义。

生物性状的遗传是很复杂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这里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知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高中还会继续学习。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向老师或有关人员请教。

【板书设计】。

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见下页首):

4.通传病与禁止近亲结婚:

(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

小资料。

1.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人类认识染色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鲁门(w.flemming)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中有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把它称为染色质。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德耶(w.waldeyer)将染色质称之为染色体。从此以后,人们对染色体的研究报告不断提出,人们知道了连多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那么,人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30多年前,遗传学家却一直不清楚。有的遗传学家提出人的染色体数目与大猩猩、黑猩猩一样都是48条。195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作的美籍华人徐道觉博士意外的发现了人的染色体数目。一天,他对在常规组织培养下的细胞进行观察,无意中发现显微镜下出现铺展得很好的染色体,杂色体数目为46条,而不是48条。后来,徐道觉博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清了“奇迹”出现的原因,不知实验室的哪位实验员把配制的冲洗培养细胞的平衡溶液误配成低渗溶液,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容易涨破,所以染色体逸出,铺展良好,清晰可辨。遗憾的是,虽然徐道觉博士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坚持自己的发现。1956年,华裔学者庄有兴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染色体是46条,并发表了实验结果。为此,庄有兴荣获美国肯尼迪国际奖。

2.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4.隐性遗传病的近亲结婚和非近亲结婚的发病率: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

2、以身边的事例引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也能猜测出是因为父亲重男轻女,导入很顺利。

3、开展合作小组学习:学生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学生围绕课本的讨论题进行讨论,其中前三题学生都能得出很正确的答案,只有第四题有不同的答案。第四题比较难,因而在后面的环节再次学习这部分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5、在生男生女机会是否均等这个环节中,我引入学生的调查,并与学生分享了老师的调查数据,以数据来说明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调查是我们学习中的一种方法。

6、探究实验:模拟受精过程。这个探究实验的引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有的合作小组在汇报中提到:最后代表卵细胞的染色体这一袋不用摸,因为他们知道,那一袋摸出来都是同一个颜色,学生很自然得出生男生女的主要原因是在y染色体。合作小组的自评互评也巩固平时的合作学习的成果。

8、几个不足:语调还不够生动。语言仍不够流畅,对学生的数据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与指导。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教学设计

1、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就大胆放手,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在两栖动物的发育这一板块类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先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将所列问题逐一解决,通过讨论交流不能明确的,提出来,然后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解决并进一步概括总结,这样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发展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这个类容则采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中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教学的情境,丰富了教材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自然引出课题;在在两栖动物的发育出示“青蛙的发育过程的动画能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将问题逐一解决;在课堂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用课件展示课堂巩固练习可以节约时间,达到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3、不管是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要给以适时的指导。例如,在学生自学两栖动物的生殖时可能对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不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对蛙的呼吸器官的变化也不胜清楚,教师都要适时给学生帮助与解答。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教学设计

课前反思: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生物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标进一步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组织培养活动或参观组培生产基地。

课中反思之一:采用会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被子的植物“双受精”、鸟类的“双重呼吸”和“双子叶植物”,学生很容易掌握.

课中反思之二:学生认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关键区别是"是否有生殖细胞的参与",认识非常准确。

课中反思之三:在讲到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哪个更有利生物种族的延续时,不少学生说无性生殖繁殖周期短,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持生物的性状,应该是无性生殖。有学生在我的启发下认为有性生殖结合了父母双方的'缺点和优点,提供了产生集双方优势于一体的新个体的可能性,为生物的进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因而有性生殖更有利生物种族的延续。学生们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有性生殖是一种更优越的生殖方式。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将植物无性生殖的应用引导到扦插、嫁接、压条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上,将动物的无性生殖的应用重点放在克隆技术上,这样的编排有利理清教学思路。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教学设计

1、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加大了课堂密度,优化了课堂结构,用形象逼真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提高了教学效果。导课时播放“群鸟聚会”的录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利用这段录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非常自然,效果很好,将鸟的生殖发育过程图片转为动态画面,形象逼真,拓宽了学生视野。

2、课堂上,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另外,课堂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分析、思考,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给以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信息量大,鸟的生殖发育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课前学生有的利用网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咨询父母——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了学生视野。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4、技能训练阶梯小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畏难情绪消失,这里也使我感到备课要认真备学生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

1、授课过程中语速过快。

2、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思考就可以答出来。

3、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知识性较强,设计时紧紧围绕课本展开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图片等直观性教学工具,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图解,,使学生很快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认识了核酸的结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知识的发生过程,体会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会了对比分析及归纳总结的生物学常用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巩固及应用,在选题上侧重知识实践的联系。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节的内容。是由“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两部分组成。

核酸的种类。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功能。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酸的结构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通过问题探讨了解核酸的种类及功能紧接着通过实验观察总结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最后通过图片对比介绍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从而引出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由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极其多样导致了核酸的多样性。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核酸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了解核酸的种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为学习后面章节中有涉及到dna携带遗传信息,以及在《遗传与进化》中重点介绍dna本质的更好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图、对比、分析、总结能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通过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认。

识,解决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联想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图解,认识核酸的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同时通过实验动手观察,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有关细胞的内容时,已经知道细胞核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因此具备学习dna基础和学习dna结构的积极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初中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仅知道细胞核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还不知道dna的结构,也不知道核酸的种类及分布。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能看懂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解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在第二节学习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应该能够理解本节中“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这个过程的形成。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学生对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核酸的分子结构,dna和rna区别存在盲区,但本着对核酸的兴趣,亦能克服这些新知识。

1.知识与技能。

1.1、说出核酸的种类。

1.2、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1.3、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2.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3.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教学重点。

1.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2、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教学难点。

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材料的准备。

2.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预习作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组成示意图、脱氧核苷酸长链示意图、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4.实验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述法等相结合的方法。

问题探讨:dna提供犯罪嫌疑人信息,通过视频介绍,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核酸的种类:dna和rna核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对比、总结,得出结论。

1课时。

1.课本p29练习题。

2.制作dna连接模型:材料自选。

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1.种类:dna和rna。

2.功能:携带遗传信息。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收集资料;

2、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通过介绍祖国“缫丝养蚕”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说出常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和不完全变态。

难点: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教材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观察、分析、思考、理解家蚕完全变态以育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对蝗虫生殖和以育过程的图片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准备。

1、相关图片、课件。

2、收集有关家蚕、昆虫、蝗虫等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看几幅图片(蝴蝶蜜峰蜻蜓)。

生:看图。

师:这三种动物都属于同一类——昆虫。

师:昆虫纲简述。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而且与人类关系密切:蚕吐丝、蜂酿蜜、蝶传粉、蝗虫危害农作物、蚊蝇传播疾病等。

师: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和一个口器,有的可将许多小图像拼成详细图像。有的聚光能力较强,得到图像较明亮。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师:就说我们刚刚提到的.蝴蝶,你知道它小时候的模样吗?

是小蝴蝶、蛾子、还是毛毛虫呢?

生:思考回答。

师:原来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而来,生命世界真是奇妙!

问:大家来想想还有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相似呢?

生:家蚕、蜜蜂、蚊子、苍蝇、蟑。

师:家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很多同学都养过蚕,我国也曾以“缫丝养蚕”著称于世。

师: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我们就一起先来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生:结合教材讨论交流。

师:小结大家刚刚讲的内容,受精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育为家蚕的幼虫,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蚕。

问:蚕吃什么?

生:桑叶。

师:蚕吃桑叶逐渐长大,在它长大的过程当中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蜕皮。

问:要蜕皮几次?

生:四次。

问:在蜕皮过程中,蚕有什么变化?

生:不吃也不动。

问:这叫做什么?

生:叫做眠。

师:蚕的幼虫期要经历四眠,刚刚孵化的幼虫称为一龄幼虫,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分别被称为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和五龄幼虫。

师:当其经过了四眠之后,就要发生一个很多的变化,是什么呢?

生:吐丝结茧。

师:在茧中化蛹,经过十多天,蚕蛹逐渐羽化,变为蚕蛾。

蚕蛾是家蚕的成虫,蚕蛾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头部小胸部两对翅早腹部肥大。

问:蚕蛾吃食吗?

生:不吃。

师:蚕蛾均不取食,它们依靠幼年期在体内积累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生存。

师:接下来蚕蛾就要进行交尾,使蚕蛾的卵受精。

师:蚕蛾的卵受精。

师:蚕蛾在交配后死亡,而蚕蛾还有一个重要的使用——产卵,它用尽全身最后的能量,产卵后也很快死亡。

现在我们来观看课件,了解一下昆虫产卵的过程.

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人类遗传病教学目标四维

摘要: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用显隐性状及显隐性遗传方式的判定、基因位置的判定、家庭中各成员的基因型的判定等方法可解决高中生物必修阶段中人类单基因遗传病问题。

关键词:显隐性性状显隐性遗传方式基因位置人类单基因遗传病。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必修阶段必考内容之一,如何正确地应用遗传定律,对解决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发病概率等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一、明确人类遗传病的五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

二、显隐性状及显隐性遗传方式的判定。

研究人类的遗传病,我们不能做遗传学实验,但是可以从家系成员情况或者家系图的研究中获取资料,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显隐性遗传方式。如在不知道是何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前提下,了解家系中是否有“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现象的存在。

1.“无中生有”现象。

分析:根据“无中生有”(父母双方无此遗传病而后代中出现患者的现象)现象,可以说明无此遗传病为显性性状,患病为隐性性状,并能得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

例题1:已知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生有一个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女儿,问该病为性遗传病,为显性性状,为隐性性状。(答案:隐表现正常患病)。

2.“有中生无”现象。

分析:根据“有中生无”(父母双方均有此遗传病而后代中出现正常表现的个体的现象),可以说明有此遗传病为显性性状,表现正常为隐性性状,并能得知此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同样能从家族系谱图中据此现象作出判断,如:

据上述图示判定,此类遗传病方式为显性遗传病。

3.若均无上述两种现象存在,则可根据常见疾病直接判断。

如常见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常见单基因隐性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

三、基因位置的判定。

1.在已知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显隐性的情况下,要知道该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通常可先根据各类伴性遗传病的特征,采用排除法判定。

如:(1)伴x隐性遗传病:特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母病则子病,女病则父病,父正则女正。常见病例: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伴x显性遗传病:特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父病则女病,子病则母病,女正则父正。常见病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3)伴y染色体遗传病:特征:传男不传女。常见病例:毛耳等。

例题2:在下列4幅图中,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图中黑色表示患者),是:(答案:c)。

2.若均无法排除任一可能,则只能通过题意中其他提示加以判定。

例题3: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人类遗传病方面的调查研究,下图是该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某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请分析回答:

(1)若ii代4号个体不带有该致病基因,则该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若ii代4号个体带有该致病基因,则该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答案:(1)x(2)常。

四、家族中各成员的基因型的判定。

1.在已知某种遗传病的显隐性的情况下,可以先确定部分成员的'基因型。

如已知某种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则可先确定所有正常成员的基因型。又如已知某种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则可先确定所有患者的基因型。

分析:上述两种情况被确定的成员均为隐性纯合体,故能先确定,再由此推断其他各成员的基因型。

例题4:下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为a和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的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性遗传病。

(2)i-1和ii-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3)ii-5可能的基因型是。

(4)iii-9与ii-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答案:(1)常隐(2)100%(3)aa(4)2/3。

2.若已知某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可先断定所有男性基因型,再由此推断其他各成员的基因型。

例题5: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遗传图解。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iii代3号的基因型是,iii代2号的可能基因型是。

(2)iv代1号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

总之,在分析人类单基因遗传病时(在分析判断系谱图的遗传方式时),常规解题思路是:先确定是否是y遗传,其次确定显、隐性,再确定是伴x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其中伴y遗传病的“传男不传女”的特点很明显。人类遗传病判定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

综合以上几种判定方法,可以顺利解答高中生物课中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各类题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区别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难点:

昆虫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教学用具和器材。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片,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讲述法结合。

教学过程。

导言:据统计,地球上生活着100万种以上的昆虫。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十分复杂,今天我们就以家蚕和蝗虫为例来学习。

讲述:这一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有关家蚕的资料(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用蚕卵孵化家蚕,并记录观察结果)。

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或本组的成果?(回答:略)。

讲述:下面我们观看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片(播放录像),请大家仔细观看,注意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填写下表:

(学生观察、讨论、完成上表)。

讲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家蚕要经过四次蜕皮,在蜕皮期间,蚕不食不动,叫做眠。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为什么要蜕皮呢?这是因为昆虫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的缘故。

提问:根据日常观察,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蜜蜂、蚊、蝇……)。

讲述:早在三千年之前,我国就开始养蚕,生产蚕丝,用蚕丝织成精美的绸缎,销往世界各国,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

进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家蚕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那么,蝗虫的发育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p16图14―11(在黑板上挂上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提问:蝗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上是否相似?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回答:蝗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上相似,它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

提问:根据日常观察,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蝗虫的相似?

(回答:蟑螂、蟋蟀……)。

讲述:像蝗虫、蟑螂、蟋蟀等昆虫,它们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特别是对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了具体的认识,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列表的形式比较家蚕和蝗虫生殖与发育的区别: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着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教学后记:经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及变态发育的两种情况。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精心设计实施了本节课。

生物科学来源于自然世界,回归于自然才能化僵为活,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发挥本土资源优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从自身做起才能切实提高这一代的环保素质。

我热爱我的孩子们,热爱生物教学,这是我不断努力探索前行的动力。

用真情浇灌学生,用生命感悟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