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流教案(热门19篇)

时间:2023-12-09 23:53:29 作者:紫薇儿

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序、有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们整理了一些初中教师备课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流》物理教案

情感目标

养成科学的态度,体验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分析】

学生使用电学测量仪器,所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要会读数和使用、

【设计】

一、

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的符合和用途、

二、的示数

三、的使用

【】

第二节

一、

1、的符号:

2、的作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二、的示数

1、量程:0-0。6a;0-3a

2、对应的最小刻度:0。02a;0。1a

三、的使用

1、要串联在电路中

2、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的量程:先选用较大量程,用导线试触、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探究活动

【课题】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2、原理

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1、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初中物理教案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显微镜、电脑平台。

1课时。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电流》物理教案

l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l 观察简单的电路,尝试用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的工作

l 尝试用符号来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最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认识电流、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分组:小灯泡、小电动机各一个、一个开关、两节电池(带电池盒)、

一些导线、发光二极管

演示:各种电源

第五章第一节

注意: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4.电流方向:正极 用电器 负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后感

引入课题

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看一看,试一试吧!

[板]第一章第一节

想想做做

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的台面有什么器材?你能否将这些器材连接,分别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看谁做得最快。

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否则会烧坏电池,甚至会发生危险。

学生阅读p90的“要求”后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

[问]为什么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会亮、电机会转动?

[设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微观上来说,道理是这样的,导线、灯丝,都是金属做的,金属里面有大量电子,其中有的可以自由移动。平时它们运动的方向杂乱无章,可是接上电池之后,它们就受到了推动力,出现了定向移动,于是形成了电流。

[问]从宏观上来说,刚才你们怎样做才能使灯泡和电机里有电流通过?

对,[板]1.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但在电路中,若开关是打开的,电路中是否有电流?

对,[板]2.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在物理学中,经常用图来直观地表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常用符号代表它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图5.1-2)

练习:

1.读图5.1-3,完成《一课一练》p44第2题

2.p92想想议议

答:因为有电流流过了灯泡和电机。

答: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连接起来就有了电流。

答:没有,必须将开关合上,使电路闭合才能有电流。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电源和用电器

教师补充:(新型电池)

锌银电池、锂电池、太阳电池、原子电池(图5.1-5)、学生电源(小资料)

【问】在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各是什么样的装置?

【实验】电动机的转速随电源电能的消耗而变慢。

练习:《物理套餐》p82第一题

学生列举:

干电池、蓄电池

答:

导体和绝缘体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听说过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词,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请大家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学生阅读、讨论后回答:

导体是指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是指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学生完成练习。

电流的方向

前面说过电路中有了电流,用电器才能开始工作,电流就象水流、人流一样,是有方向的。电流方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

回答得非常对。(图5.1-8)

4.电流方向:正极 用电器 负极

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但是有一种叫做半导体二极管的电子元件,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判断一下发光二极管允许电流从它的哪端流入,哪端流出。

学生阅读、找出答案: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学生实验发现:二极管只能单向导电。

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3题

课堂完成

作业

《物理套餐》及《一课一练》中的相关题目

课外完成

初中物理教案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电流》物理教案

一.电流大小的表示

探究活动

【课题】科学家安培的生平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查阅物理学史资料

浏览有关网站,查阅、记录

小组讨论

【评价】

所查资料的丰富性

资料的来源

对安培的刻苦精神的见解

初中物理教案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理解并会计算功率。

一、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新课学习。

(一)功。

1.力学中的功。

a.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b.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

w

=

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视频:用动滑轮省功吗?

播放视频:功的原理。

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动画:功率。

从比较人和挖土机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或者创设情境,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在动画中选择相应内容的按钮进行学习。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

p

=

w

/

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和功率,也学会了计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力学中的功。

功的计算:

w

=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p

=

w

/

t

初中物理教案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实验。因为,它既涉及学生对相关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又涉及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许多学校推荐学生使用的“vcm仿真实验”软件,它是为学生拓展课堂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研发的。用vcm仿真实验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课堂课外都可以随时地、反复地亲自动手做实验。同时,作为对学生物理学习知识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它还是学生成绩考核的必出题之一。因此,怎样让学生理解实验、学会实验、做好实验,真正掌握实验所包含的物理要领和实验技能,就成为许多教师探索的课题之一.

初中物理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四、总结知识点(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流物理教案

(2)知道利用电流的效应的大小判断电流的强弱.。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对比水流的大小来学习电流的大小,学生养成物理分析能力.。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电流大小的计算.。

情感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过程】。

一.电流大小的表示。

探究活动。

【课题】科学家安培的生平。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浏览有关网站,查阅、记录。

小组讨论。

【评价】。

所查资料的丰富性。

资料的来源。

对安培的刻苦精神的见解。

初中物理教案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测量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 体验运动的感觉

体验运动的感觉

学生活动小组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教案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

【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

环节2:讲授新课

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

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

(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

(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

(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

设计实验: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

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

3.查表

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

(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巩固提高

用比热容思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完成练习册本节的内容。

初中物理教案

近几年,我校开展了以“身边的物理”为课题的研究,并已确立为省教研室主项课题,旨在使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启迪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知识目标: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知道气体液化要放热。

能力目标: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自然奥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时刻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介绍长征三号火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液化的办法。

难点:“白气”是水不是水蒸气。

演示用:铁支架、酒精灯、玻璃杯、水槽、水、乙醚、注射器、cai课件、多媒体一套。

学生用:热水、冰冻的瓶装水、塑料杯(自备2个)、小平面镜(自备)、打火机(自备)、小铁片(自备)、茶杯(自备)。

(按授课进度,学习《液化》正值冬季,我们充分利用天时这个有利条件,作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

表演戴着眼镜“吃火锅”

一个大玻璃杯中,装有一半水,放有几个有壳的鹌鹑蛋,几块胡萝卜等(增强视觉效果),灯光加热至沸腾,放入铁支架上,用酒精灯加热。教师戴着眼镜,有意靠近“热气”,边擦镜片,边用筷子夹鹌鹑蛋,终于捞出一个,剥壳,吃掉。

教师:哪位同学想体验一下在物理课上“吃火锅”的感受,。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请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来模仿老师“吃火锅”。

质疑:你还能看到你的同学吗?(不能)你猜想是什么原因?(镜面上附有水蒸气)取下眼镜,用手触摸镜片,有何感觉?(有水)是怎样产生的?(水蒸气变成水)。

像这样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初中物理教案

了解、收集、分析、总结厨房里的热学知识。

1、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现象,思考哪些与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1、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2、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3、教师归纳小结

(1)炉灶的变迁,从大土砖灶到红砖砌的“节能灶”,从土煤炉到蜂窝煤炉,从沼气灶到液化气灶,每一次改进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主要是每次改进都能使燃料燃烧更充分,既节省了燃料,又减少了废气(烟)污染,当然还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炉灶烧火或炒菜做饭时,要把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着火头,这样可以使锅的温度升高得快。

(3)锅铲、手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都用木头或塑料,是因为木头、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饪过程中不烫手。

(4)炉灶上面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处有一层水蒸气,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后,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7)在冬天或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时,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滚烫的鸡蛋和在沸水中烫一下的西红柿,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容易剥壳和剥皮。因为滚烫的蛋壳与蛋白、西红柿皮与肉遇冷后都会收缩,但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9)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内热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热传导的方式,煨汤、煮饭、烧水等都是用对流方式传热。

(11)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很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匀,故易破裂。

(12)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装在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液态变成气态进入灶中燃烧的。

(1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热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经它们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1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不觉得怎么烫手。这是因为热馒头接触手上的凉水时,凉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层水蒸气在手与馒头之间,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手不觉得怎么烫了。

(15)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会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须明确,自来水管“出汗”现象,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由于自来水大都是来自地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水管壁,就会放出热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18)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19)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热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发干。

(20)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21)当汤煮满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都可制止沸腾。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入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22)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23)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24)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25)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 °c,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 °c,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为100 °c止。

(26)用锡焊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就会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 °c,锡的熔点是232 °c,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的温度总不会超过100 °c,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坏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分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8)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层,仍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通过活动,学生解答物理现象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叙述简练准确。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写有关日常生活、生产中热现象及应用的小论文110余篇。特别是写出了“炉灶上的变迁”“餐桌上的变化”等一类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好文章,学生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