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公开课五年级写事(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2 03:20:27 作者:曼珠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创作,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

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1、通过初步介绍曲艺音乐和学唱、听赏,使学生知道曲艺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齐葩,对它产生初步的兴趣。

2、能初步唱出《说演弹唱》的韵味。

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

1、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曲艺的唱腔与语言紧密结合,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2、学唱歌曲《说演弹唱》。

(1)这首歌曲的歌名概括了曲艺的全部演出形式,也是曲艺的特点,学生们议论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2)听几遍录音范唱。

(3)学生随录音学唱,不必学唱歌谱。

(4)用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务必将每个字都吐的.很清楚。

(5)再随录音学唱,注意其中的韵味。

(6)随伴奏带演唱,教师指挥。

3、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轰动了整个中国,那就是《四世同堂》。这是用京韵大鼓音调创作的歌曲。

(2)听录音。(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3)我们听到在录音中有鼓和板的声音,这就是京韵大鼓演员自己击打出的声音。

(4)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5)再欣赏一两遍,要求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音调和独特的韵味。

4、小结。

五年级公开课“可能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公开课“可能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这是学生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用以上词语描述事件出现的概率,还要会用量化的方式,既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这节内容是教学用分数描述等可能性事件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活动使学生会用几分之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几下几点: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整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主,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摸球活动,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勾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复习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概念术语描述可能性的事件,为新知的引入、展开建立必要的支点。第二层次设计了一个抛硬币的活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前主要考虑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原有认知起点在哪,有没有必要设计抛硬币的环节?课前我曾做过调查,当提出这样的问题:抛硬币10次或者更多的次数,会出现什么可能,学生的理解有三种:正面出现的可能性大;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两面出现的可能性比较接近,可能也会告诉你抛硬币的结果是正反两面朝上的可能性各是二分之一,他们的理解是建立在抛硬币时出现的结果有两种,既出现每种可能性二分之一,其实站在概率学的范畴,这样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为什么说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呢?这是因为当抛硬币达到一定的次数时,出现正反两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分别占总次数的二分之一,所以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这也是设计抛硬币环节的目的所在。二是如何设计抛硬币呢?是简单的让学生抛一抛,还是深入进去,让学生发现抛硬币中的学问呢?课前我考虑了很多,觉得这节课的抛硬币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抛一抛,而是借助抛硬币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发现抛硬币活动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用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抛,但抛硬币必须达到尽可能多的次数,出现正反两面朝上的概率才接近,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抛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是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才会接近二分之一,只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抛硬币的目的就已达到,就可以借用数学家的实验数据加以佐证。所以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抛硬币、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抛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极限时,正反两面朝上的概率才接受二分之一。第三个环节是练习环节,整个练习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将练习与游戏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寓学于乐,同时,对练习进行了整合,使整个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等可能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整个练习活动就是一个鲜活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无处不在;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讲究练习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使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的机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直观的反映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直观的看出两个比较量的关系。正是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抛硬币的环节,我两次运用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是现场统计学生抛硬币的情况,第二次是出示数学家抛硬币的情况。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很直观的发现抛硬币时正反两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从而为确定判断方法是否公平提供现实的依据,也为引出用二分之一表示可能性出现的大小提供现实依据。

将概率内容引入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让学生体验设计可能性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率思识。

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战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优惠的购物战略。

1、同学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在第二次赛马中获胜靠的是什么?(生答)。

2、揭示课题:

战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商业中,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挣更多的钱,经常推出各种优惠条件。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面对不同的优惠条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店进行购物呢?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想出省钱的购物方案就是顾客购物时的战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战略。(课件出示)。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吗?在超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商家搞的一些促销活动。你见过哪些促销活动?(生答)你知道商家为什么要搞这些促销活动吗?看来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还真不少呢?商家搞促销活动是为了吸引顾客,增加商品的销售量,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2、创设情境。

夏季是销售饮料的最佳时期。甲商店,乙商店,丙商店为了促销某种新饮料,分别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战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信息。(指名读)。

师:甲、乙、丙、三家商店各推出了什么优惠战略?(生答)。

师:作为顾客,面对不同的优惠战略,会考虑什么问题呢?(生答)。

师:对啊,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新授课。

课件。

一,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课件1]。

3/48/57/711/1836/1251/1719/1450/50。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2]。

6/625/545/1567/6765/13。

3,下面的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哪些不能[课件3]。

16/49/218/1823/735/12。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b,4中4是什么数1/2是什么数。

d,3中3是什么数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局部分数局部。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1)教学p100.例4:把6/5,8/3化成带分数。

考虑: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6/5=6÷5=18/3=8÷3=2。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把它们化成带分数.[课件4]。

7/38/215/59/413/1311/630/11。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习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作带分数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一起点和不。

同点。

(一起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p100.做一做。

2,p101.4。

3,口答:3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6。

5,p102.7。

6,p102.8。

7,p102.9。

四,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家作。

p102.10,11,考虑题。

板书设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小学语文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新词。

2、理解"最后的辉煌"的真正含义,懂得文章通过两件事来体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3、领会诺贝尔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和平的崇高品格。

1、能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拓宽阅读、思维的空间。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及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学习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诺贝尔的资料。(生平、事迹、兴趣、爱好)。

2、课件:凝重、庄严的背景音乐、诺贝尔名言、诺贝尔的补充材料、"诺贝尔知多少"知识竞赛题。

一、激情引入、交流资料,感知人物。

1、音乐起、出名言、指名读: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2、交流资料:课前已布置收集资料,请说说你了解的诺贝尔先生。

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这个名字在神圣的科学殿堂上,熠熠闪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金,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大奖。这节课,请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心灵去感知他不朽的灵魂。

3、齐读课题:产生了什么疑问?(“最后、辉煌”的含义)。

(名言的引入、课外资料的交流、教师的深情导入,充满激情的`开课,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

二、直奔重点,合作交流,自主感悟。

汇报、交流。

过渡:让我们再次亲近这位科学巨人,感知他的内心世界,聆听他生命最后时刻奏出的音。

2、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10自然段)。

读,画出诺贝尔心理活动的语句;。

议,从中悟到了什么;。

品,如何才能读好;。

3、反馈交流、探究感悟。

幻灯片出示描写诺贝尔捐出巨款前后心理变化的重点语句:

焦虑:我在事业上所获得的巨大财富,死后既不能带走,又无人继承,在一息尚存的日子里,我必须将这笔巨款做出有意义的安排。

兴奋:医学是使人类幸福延绵、减少病痛的高尚事业,拨出一部分款项,支持医学研究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自责:但是只想到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未免心胸有些狭窄……。

激动: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权利。我的财产不仅要献给我的祖国,还要献给世界。

幸福轻松:我已经尽全力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作了最后的努力,我可以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死而无撼了。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感情朗读,在字里行间领悟伟人“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热爱和平、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

五年级公开课“可能性”数学说课稿

《可能性》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书第八单元的3个例题及课堂活动的练习题。

二、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三、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1、欣赏童声合唱《街头少年》。

2、了解作曲家比才。

1、导入。

可由学生简介歌曲背景。

2、欣赏歌曲《街头少年》。

(1)出自完整听赏。

(2)欣赏并学唱主题a。

(3)欣赏并学唱主题b。

(4)完整欣赏歌曲。

3、简介作曲家比才。

4、复习比才创作的其他乐曲。

(1)复习、欣赏《间奏曲》。

(2)复习欣赏《小步舞曲》。

5、再次完整欣赏《街头少年》。

五年级美术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武术动作画出相应的简笔画。

2.在欣赏武术动作的基础上,创编出各种不同的武术简笔画。

活动准备:

磁带、男儿当自强。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武术操今天,我们把以前学过的武术动作编到我们的音乐里好吗?

要求幼儿听音乐节奏有力地做动作。

2.把动作画下来。

(1)上次我们学习了武术中的基本动作“马步冲拳”,谁愿意上来做一下,并把动作要领说出来。

(2)今天要给你们出个难题,谁愿意上来把这个动作画出来?要求只用简单的线条很快就画出来。

(3)幼儿自由绘画这个动作。

3.教师讲评幼儿的作品。

你们觉得谁画得既简单又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做的什么动作。

4.设计我喜欢的武术动作线条人。

教师:请你来设计,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动作的武术线条人?先想好动作,并把它做出来,然后去创编。

5.展览幼儿作品。

请幼儿向同伴介绍一下自己的创意。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听听同伴的想法,然后请幼儿看武术线条人做动作。

文档为doc格式。

精彩的公开课小学五年级作文精彩的公开课作文

星期二,别的学校的许多老师到我们学校来,起初我以为只是来参观,学习我们学校的一些优点。后来,我发现不对劲,哎呀!完了,是上公开课。

我没猜错,还真是来上公开课的。上午从第一节开始一直到上午第三节都是公开课。班主任不停的给我们施加压力,她说:“这些老师年纪都很大,他们都是教了十几年书的,今天是决定他们一辈子命运的,你们一定要好好配合他们……”我们只好认了,把腰板挺得比平时直,老师提出的问题懂或不懂都举手,然后摆出一副很正经的样子。我十分紧张,生怕老师叫到我,然后答不出来支支吾吾,班主任还坐在后面听着呢。

只有下午最后一节体育课不是公开课。以前我认为体育课是所有课里面我最讨厌的课,但今天我倒感觉体育课特别好玩。上公开课的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坚持认真上课,还带了一些糖果来,只要发言了就有糖吃,我想这应该是上公开课的唯一一点好处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案

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

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老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学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学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与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学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学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

老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

学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

老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问得妙!一石投水……〕。

学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学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学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学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学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学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老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

〔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学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着青稞面当饭吃的。

学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学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学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学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学生:“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整夜睡不着。

学生:面对“饥饿威胁”,眼看三位伤员一天天瘦下去,老班长焦急不安。

学生:“喜出望外”是写一个偶然机会,老班长发现一条鱼跃出水面时的高兴劲儿。

学生:“收敛笑容”是当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被发现后,伤员端着鱼汤,怎么也“送不到嘴”,老班长见后的神情。

学生:这个词说明老班长很生气。小精灵儿童网站。

学生:说明他既严肃又耐心。

学生:看到战士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才“露出笑意”。

学生:说明他把伤员的健康作为一件快乐事。

学生:这些词语看出老班长为伤员的虚弱、饥困而担忧,为小战士能得到一点营养而高兴。

学生:说明老班长一心牵挂的是三个小战士。

学生:老班长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学生:说明他一心挂念的是党的委托,是革命事业。

三、入境、掀起情感波澜。

老师: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再次动笔。“道”不离“文”,借“我”烘托出老班长的伟大。〕。

〔问得细致。言辞恳切,引入情景,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

学生:我会激动得流下眼泪,哭起来。

学生:我会十分痛苦。

学生:我觉得老班长的境界十分崇高,自己太渺小了。

学生:我会怨恨自己为什么让老班长这样吃苦,而自己却坐享其成!

老师:一个搪瓷碗有千斤重吗?为什么总送不到嘴边?在这情景下,你将会怎么样?

学生:我一定鼓励两位小同志,边养病边锻炼,设法减轻老班长的负担。

学生:我一定要求老班长和我们一起也吃一些。

四、剖析、接受品德熏陶。

(细读老班长牺牲这一重点段,并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情景。)。

〔细读品味,不能忽视的一环。〕。

老师: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为什么着慌了?

学生:老班长平时只顾着三个小战士,自己吃得少,操劳多,又缺营养。现在昏迷不醒了,说明他身体支持不住了。

学生:可能老班长的精力消耗尽了。

学生:因为老班长的生命十分危险。

学生:他牢记党的委托,是党给他的力量。

学生:他坚信一定能走出草地,有坚强的信念。

学生:他坚决要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学生:他有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

(读老班长的话。)。

〔老班长的话感人肺腑。读之更为动情,再次体现老班长形象的伟大。〕。

学生:这席话说明老班长在生命垂危关头,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

学生:老班长把党的话永记心头。

学生:我体会到:老班长把生的希望让给病员,把饿和死的痛苦留给自己。

学生:我觉得老班长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伟大,值得学习。

学生:我要学习老班长赤胆忠心为革命的品质!

五、归纳,提高思想认识。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略)。

〔感情朗读,加深印象,倍受教育。

〖评介〗。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主旨。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选准文以载道的联系点,引发开去,进行教与学。

二、注意思想教育的层次性,逐步深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示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一起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一起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3、哪些词语表示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洁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示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设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和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溢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洁)。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孩子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同学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同学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同学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同学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慈母情深》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准备:

到图书馆借出60年代出版的小说《青年近卫军》。

学生准备:

习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爱的。一课时。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元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板书课题:慈母情深。出示旧版小说实物,介绍当年的生活水平,提示文章的线索。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围绕着这本《青年近卫军》,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解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学生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

(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来不吝惜花多少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竟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母子连心。

这其中的感情不须分析,不用讲解,学生一读就懂。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深深的情感,边读边写出感受,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

将理解和感受融会贯通,将文章的形象再一次整体显现,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练习朗读汪国真的诗《母亲的爱》。诗中的情感与文中的真情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思考。

六、布置作业搜集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的。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这样文章的教学只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感受、去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与文中人物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感悟、表达感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当然,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体会,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下来,与同学交流等等。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课文、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总之,在这课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这三项阅读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调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p23例7、做一做。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使学生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7,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

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五、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商的近似数。

3.81÷7≈0.5432÷42≈0.76246.4÷13≈18.95。

0.5440.76118.953。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练习课。

课件。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8/513/2435/223/18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12/524/448/1564/16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35÷1827÷29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7/8326/731/722/825/9。

5,填数.[课件5]。

3=()/87=()/16=()/12=18/()。

9=()/85=()/74=4/()=24/()。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48712。

二,综合练习。

1,p105.4。

2,p105.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

内容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式”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3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教师只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

2、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方案所要体现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开路”

在班级博客上,开辟栏目“预习导航”,下设自学提纲:

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2、说一说4.75这个小数的意义,并说一说这个小数的组成。

3、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小数计算题,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相信你一定行!

5.2+3.4=5.2-3.4=。

4、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把你的疑问发表在“质疑问难”日志里。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刚认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认知的基础,相信学生也有这个预习的能力。教师事先通过班级博客及学生的回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并适时对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旧知、了解新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进入课中学习。)。

二、课中:“研习筑路”

(一)找准起点,导入新知。

教师打开班级博客,点击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在结束这节课时,问题的主人都能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问题从学生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主题图提问,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就为学生对于接下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b、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c: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即使学生的讲解都已经很到位了,但是教师的示范还是不能缺少的,规范的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

6、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

(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

7、探讨“试一试”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

(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

(设计意图:在4.75+3.4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点考虑,后面3个练习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加以生生间的合作学习。)。

8、总结和归纳。

先小组交流,再整体交流。

(设计意图: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算法逐步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设计练习,运用知识。

把练习题设计成“砸金蛋”的游戏活动,每个金蛋藏着不同层次的练习。

层次一:教材第48练一练第1题。

(练习目的:(1)整数与小数相加,特别注意数位对齐(2)注意连续进位;(3)明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层次二:(1)精灵诊所(即错例分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或者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例。

练习要求:学生具体说明每一个竖式计算的错误原因,并改正。

(2)温馨提醒(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学生好多都在玩奥比岛或摩尔庄园,精灵就是他们的宠物,它们很熟悉,很亲切,这样为枯燥的计算添加活跃因子)。

层次三:口算,即练习八第1题。

练习要求:当学生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算式。同时请口算既对又快的学生介绍口算的经验。

层次四:解决实际问题,即练习八弟3题。

练习要求:(1)请学生读图,了解图上信息(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题策略,优化方法。

343564。

□802□52□26。

1102482304。

练习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寻求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帮助,然后交流解题策略和方法。

(设计意图: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练习没有新的呈现方式,学生是难以有积极性的。基于这点考虑,我把所有的练习按练习的层次以砸金蛋的方式呈现。学生说要砸几号金蛋,教师有意识的按练习难易层次砸蛋,展开练习活动,给课堂掀起又一次教学活动的高潮)。

(四)解答疑问。

打开博客页面,出示学生预习疑问,可以解答的逐一解答,还不能解答的课后上班级博客继续交流、探讨。

三、课后:“实习养路”

师:别忘了这两位孤独的使者:3.4+2.653.4-2.65。

师:你会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把你的计算方法上传至班级博客,并简单写上你的解题感受,说说与课堂中的练习题的异同点。我对你们十分有信心,期待在博客中的相会与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延伸性的实习活动,增智培能,开阔视野。又涉及学生体悟生活、复习旧知、自学新知等下一节新课前的活动,开始新一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列竖式)3.4-2.65。

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慈母情深》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

《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孩提时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开明达理的母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为不安,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情。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设计让他们比赛背诵的环节,在背诵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接着,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鼻子酸过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生活!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课前的查阅资料小环节一下子解决了时代差,小练笔更让他们在对比中成长了不少。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声朗读预设较少,整堂课显得冷清,语文味不浓。

四、改进措施。

《慈母情深》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在我震惊、痛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一元五毛钱给了“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却数落“我”一顿,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成功之处:

一、解读课题,激发学习的激情。

我先出示课题,然后在“慈母”下面标注着重号,提问:看到这两个字之后,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个词,然后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印象最深的那一刻的情景。有妈妈雨中给自己送伞、有妈妈夜晚洗衣服、有妈妈抱着自己去医院……这些场景,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充满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样我先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然后解读“情深”。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学生在刚才惠顾与母亲相处的场景的时候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母亲的情到底有多深。

二、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在确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当然这种“放手”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深的”。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文中的深情。

例如在理解“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的时候,我是这样来设置问题的: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剥丝抽茧式的问题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文案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2.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万籁俱寂”“烤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习运用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的学习方法;并且写上批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我眼前时常浮现出一幅最温馨的画面:天刚黑的时候,我放学归来,看到屋子里的灯亮着听到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声音。灯下母亲正踩着缝纫机干着活,“妈妈”,听到我的喊声,母亲答应一声。温馨至极,幸福满溢。这画面一次次出现在眼前,出现在梦中……我想,这就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最温馨的画面。

你感觉最温馨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人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美国作家回忆了自己八岁时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坐在门廊世界上感受万籁俱寂的乡村夜色时的独特体验。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静谧的世界吧!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读熟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三、回忆方法,自学课文。

回忆我们学习前两篇课文的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感情的学习方法。

3.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4.默读课文,弄清文章大意。

5.说一说文中“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词句,读一读,了解文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四、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学生运用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找出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感受。

2.小组同学交流。

五、交流所得,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

(1)先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2)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带着感受,再读课文。

2.教学预设。

四周很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的清香。

我下了床,轻手轻脚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一只手拉我挨着她坐下,另一只手就势把我揽在怀里。

我们就这样,谁也没说一句话。

(1)生读句子谈感受:看了这段文字,我感受到了夜的宁静。

生:我感觉和母亲坐在一起,不说话,很温馨。

(2)师:我们经常一句话来形容晚上的安静——夜深……。

对,就是夜深人静。夜晚本来就是宁静的,两个人“谁也没有说话”使得宁静变得“无边无际”。

(3)带着理解读这一段,让别人感受到夜的宁静。

也许,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那么宁静——野兔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1)生读句子,谈感受: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到世界一点也不宁静,有许多的动物、植物在晚上也不停止活动。

生: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存在。

生:我感觉一切都在生长,我在一分一秒中不断长大,虽然短时间内我没有感觉到。

(2)师:生命的运动,永不停止。宇宙中的星星一直在转动,地球也一直在运动,我们的心脏一直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它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1)生命是什么?

(3)朗读句子。

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

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小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1)通过最后一自然段的排比句,说说八岁的孩子对相应的事物分别是什么感情。

星星雪松——被迷住了。

小鸟啼鸣——说不出的高兴。

母亲的手臂——安全、舒坦,~w。

六、回顾全文,拓展写作。

1、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配乐诵读课文。

2、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

4rz。

b其实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发现生命力涌动时,你就已经找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七、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的瞬间。

2.用行动创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