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6篇

时间:2024-05-11 09:29:25 作者:CZJ2

《九零后》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摄制的一部关于西南联合大学的纪录片,由徐蓓执导,16位专家学者参与拍摄,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1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近日,我观看了电影《九零后》,深深被其中人物的爱国赤忱、求索之心打动。

电影《九零后》以16位西南联大校友的回忆为主线进行展开。不同于传统的时间线叙述,这部电影以理、工、文三种学科的代表人物故事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大师们对国家、对科学、对真理的赤诚之心。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虽然仅存续8年,但其间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电影《九零后》以独特的第一人称回忆视角,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大师们的春风化雨。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杨振宁院士这样回忆他口中的邓稼先:“稼先赞赏谁的思想纯洁,境界高尚,他就说这个人真pure。”纯粹(pure),是这群生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人们共握的精神火炬。王希季院士回忆起在云南时因宿舍环境湿热被臭虫咬的无奈,感慨道“最后就是它咬它的,我睡我的”;闻一多先生讲课总是进入自我营造的学术语境中,似乎把世事忘得一干二净……这些学者们的学习和生活虽然因战争受到重创,但在追求真理的奋斗道路上,他们永远纯粹和执着。西南联大已然远去,但西南联大人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影片中,西南联大的老师们或忧虑课业、或忧虑真理、或忧虑国运。他们始终秉持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甘于奉献,无问西东。影片的最后,全体受访校友都清晰而坚定地报出当年的学号,似乎这短短的一串数字并没有随着时间湮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而是汇聚成团结奋进的号子,激励着我们后来人为理想奔赴前进。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作为新时代的“90后”,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甘于奉献、专注热爱、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时刻以其为榜样观照自身,一往无前,开拓进取!

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2

看影片之前没有了解过《90后》,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讲啥呢?怀着好奇之心我走进了放映厅,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以前没有了解过西南联大,对西南联大知之甚少,看完影片我内心感觉非常惭愧,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得云南人,竟然不了解这段历史,看来应该好好加强云南历史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情绪高昂,或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过去与现在,成就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看完影片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震撼联大在那段历史时期的求学艰辛,震撼他成就了那么多的国家栋梁之才。

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3

20__年6月25日,在参加了红色电影活动后,我的内心深有触动。90后的我来看90后的他们,一群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小孩”。人均年纪90+的他们依然笔耕不啜,颤颤巍巍的双手在光滑的鼠标上摩擦,或翻译作品,或帮助新一代科学家解决火箭,高铁等工程问题。这群90后老人记忆中的西南联大,虽仍拂不去战火的伤痛,但其中饱含的同门之谊,甚至是对老师的呛声,让我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岁月。

片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呼啸山庄》译者杨苡,《让子弹飞》原著作家马识途……闪烁的光芒一层层笼罩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不免让人疑惑片名为什么叫90后。看着他们名字旁边的年纪,才知道这群毕业于西南联大的“90后”,都已经90岁以上了。曾经,他们与今天的90后一样,意气风发。他们的纯真年代,在西南联大度过。即使毕业了多年,近乎百岁,他们也依然纯真。

为什么这座存在不到9年的西南联大,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也许邓稼先的话就能解释,当他认为一个人纯粹,就说:“这个人真pure!”西南联大的他们,最“pure”。因为有最纯的理想,他们才走完了这段文化长征路。再次唱起校歌的“中兴业,须人杰”,机械系的王希季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简单九个字,串起学子们的共同志向。国家的命运,再次与一群青年紧密地连在一起。

他们在最“穷”的学校听课、生活,头顶可能有随时落下的炮弹。即使这样,老师也专注求真,学生心无杂念地求学。教室是铁板屋顶,四周是泥土糊的墙,方窗没有玻璃,是木格子上糊着竹纸。有的教室没有桌子,一人一把羊腿椅,伸出来的窄小“羊腿”用来给每个人放书、做笔记。

影片最后,杨苡回忆到巴金曾对她说过的话:长寿是个惩罚,她则轻笑着说:活着就是胜利。可可爱爱的人,永远年轻。“90后”的他们回忆起西南联大的那段回忆,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的雄心壮志,活到老,学到老,尤其看到许渊冲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仍旧学着使用电脑,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呢!今天的幸福生活,着实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把握好当下,同时感恩的活着,日子会越来越好!

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4

5月29日,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全国公映,为重温西南联大精神,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纪录片。该片由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马识途、杨苡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国宝级西南联大学子联袂“出演”,也诚如电影英文名“OneDayWhenWeWereYoung”所言,这群年过九旬的老人在大银幕上重现了一代联大学子南迁云南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

1938年4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这所由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组建而成的学校,仅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却诞生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等,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作为一名云南人,我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次数并不少,对这段历史也有所了解,但是在《九零后》纪录片里看到许渊冲、杨苡等大师亲诉西南联大建校、求学始末的时候,还是深感震撼。

长沙临时大学迁移到昆明后,教师和学生们分为3路进入云南,其中最艰苦的路线,当属“湘黔滇旅行团”,他们跨越湘、黔、滇三省,步行3600里,历时68天才到云南。来到云南后,虽然西南联大暂时地让师生有了一块读书的净土,但条件也十分艰苦。教室是铁板房,墙是土夯起来的;一间茅草房宿舍要住四十个学生,宿舍里满是臭虫……学子们一开始被臭虫咬得夜不能寐,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但大家都没有丝毫退缩,每个人对报国都怀揣着十分纯粹的坚定。

经历了国家被外国入侵的屈辱,见到了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让这群读书人奋发图强,以求改变。历史、文学、物理、化学、英语……他们为中华民族重拾自信,时刻准备着将所学运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

如今,翻译家杨苡至今仍然坚持着“makethemostofeveryday”;潘际銮笑着说,他每天干的活可不比年轻人少;郑哲敏每天还上半天班,帮后辈们攻克技术难题;许渊冲仍笔耕不辍坚持着他的翻译事业……这群“九零后”虽然年过九旬却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中兴业,须人杰,因为无数人杰的努力,今日的中国强大且自信。老一辈”九零后”联大学子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让人敬佩,也鼓励着我辈”90后”青年勤奋学习,勇担时代使命。

反观自己,不禁羞愧于自己在大学时代的虚耗光阴。过去不可追,回顾那段难忘的岁月,感受前辈们教育报国的初心滚烫,了解前辈的人生履历,希望自己也能在未来的岁月里珍惜时间、多多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5

6月12日,第三直管部党支部组织直管部员工观看红色电影《九零后。

我是一个“老了的90后”,不追星不追剧,但却被这部剧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剧的那天,仿佛又重新上了一遍高中、大学,心已经完全被故事带着走了,这部剧完全走了心,走了我的心,我想也走了大部分人的心。没有肥皂剧的华丽和虚幻,都是实实在在的青春的甜蜜与苦涩。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饱含热泪,情绪高昂,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观看影片后的九零后,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徐蓓说:“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

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

“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2024年《九零后》观后感范文7

前段时间,观看了部记录片,颇有感触。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九零后》,原本我以为这部影片是讲述一帮年青人的励志故事,毕竟“九零后”这个概念一般是指自1990-2000年期间出生的人们,影片的内容让我意识到我原有的想法是错误的。

这部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群莘莘学子的艰辛求学轶事,并间接讲述了西南联大的由来。

这部影片依据时间顺序采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进行交织展现当年的一些人物轶事。一方面以十几位年至期颐的老人“口述历史”展示,另一方面采用油画形式为基地并搭配彰显青春活力的音乐的形式将当年的画面展示给观众。

这部影片没有一位专职的演员出镜,有得是10几位曾在西南联大就学的学者口述出镜。其中多次出镜的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0岁的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这些人出镜时的平均年龄为96岁。他们是特殊的“九零后”学子,为观众奉上了不一样的西南联大人的风范。

这部影片带给我不少心灵的触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南联大求学环境的艰苦

在一般人的眼中,大学的教学环境应该比中学要教学环境好,但实际则不然。由于战争影响,西南联大仓促组建,其教室是木板房,教室窗户也是木格的方窗子,而教室中学生的桌子跟椅子是一个东西-被称之为羊腿椅子,羊腿把就是学生学习放书的地方、记笔记的地方。

而学生的宿舍更是简陋-宿舍是由茅草搭建的茅草房,并且一个茅草房中就住了40个人。床与床的隔间空间很小,也就是能上床就完了。“被窝里头、木头床接头的地方,一床的臭虫,晚上出来咬你。”

对联大学子而言,他们(她们)不仅面临着学习、生活环境差这样的问题,更时常要“跑警报”来避免生命的威胁。

尽管面临着诸多不利的求学环境,联大学子并没有为止退缩。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联大学子的艰苦求学环境造就了一批中国的“人杰”。

二、西南联合大学的影响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西南联大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深远。

西南联大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可以说这所学校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从下面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管窥一二: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位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99年,我国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8位出自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现当代人文大师。

三、联大学子的“Pure”

影片中杨振宁用如下语言回忆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时,邓稼先的口头禅就是“Pure”,用以形容人的志向高远纯善,既评价别人,也要求自己,“以致同学们干脆就叫他Pure”。

事实上,不仅邓稼先,很多联大学子都具是很Pure。就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所说: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其他的原因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得挺复杂,就是很单纯的

而教授吴大昌则感慨而言,在他看来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国家兴旺,社会进步。

正如影片导演徐蓓所说-这是一群拥有赤子之心的人,而这种“青春感”和年龄无关。

也正是这么一群Pure的人,使得有当时的欧美学者称,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这部影片初看感觉有些枯燥,没有故事片那样色彩绚丽、情节扣人心弦。作为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姊妹篇,这部影片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能会让习惯了故事片的观众有些不适应。但安静观看,仔细品味。你会这是一部值得一场不发弹幕不加倍速观看的影片,是2021年每个国人都不能错过的青春、励志纪录电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