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22篇)

时间:2023-12-12 11:06:12 作者:曼珠

无论是快乐还是苦恼,写日记都是一种释放情感、整理思绪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记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帮扶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二次到包扶村里报到,担任“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上赋予“第一书记”的使命,抓好党建,促进发展,保障脱贫的责任和重托,带着就业局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对驻村工作的情感和支持来到水泉镇胜泉村。

上年8点半到村部时,村党总支书记张兴民同志、村委会主任苑明清同志等两委成员已经早早来到村委会,相互介绍后,就从基础情况入手聊起了本村的工作。

胜泉村位于突泉县政府所在地东31公里处,水泉镇政府所在地东北7公里处;全村辖3自然屯;共512户,1397人;少数民族710人;贫困户73户,贫困人口113人;低保户145人;五保户5人;劳动力478人。全村区域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6333.3亩,其中,水浇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19432.9亩,经济林面积1657.5亩,草牧场面积14328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人均收入0.46万元;机电井总数110眼;牲畜总数6007头(只);现有党员47名;两委班子成员5名;村民代表18名。

通过了解情况,我深刻感受到:胜泉村两委班子是一个非常团结合作和有战斗力的集体,表率作用明显,村干部声望非常高。这也激励着我按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遵守驻村工作纪律和各项要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慎言慎行、以身作则,主动接受乡镇领导和群众监督。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发展观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到吃住在村上,工作到农户;驻村不扰民、帮忙不添乱;助力使真劲、脱贫不落人。

帮扶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我去康乐乡康丰、八音两个村,目的是抽查了解暖棚建设、饲草料储备、旱情等情况,一个下午的时间,从干沟门开始,一直到了三岔河、康丰西岭子,走了十四、五户人家。退牧还草工程暖棚建设项目,对牧区的畜棚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看的这些户大都建起了高标准暖棚羊舍,虽然补助的标准还很低,但是有了这些补助老百姓积极性还是被调动了起来,再过两年高标准暖棚就可基本全覆盖了,这是畜牧业发展特别是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之一。饲草料储备和加工情况令人欣慰,家家户户都有储备的饲草料,并且都进行了加工,可以看到农牧委制作发放的补饲槽和购置的大量的补饲槽,近几年,通过引导舍饲喂养得到了普遍推广。旱情十分严重,压迪河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年可以为老百姓节约大量的拉水费用。去年秋季以来持续干旱,进入冬季以来没有有效的降水,尽管每个牧户都储备了大量人畜用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坚持不到五月份管道通水,旱情十分严重,令人揪心,特别是西岭子的一户低收入家庭,现在就开始拉水了,一吨水的运费是200元,他家有300只羊,每只羊一天的用水量大约是2.5公斤,每天需要近一吨水,最少还要100天的时间才可能度过这一时期,这就意味着还需要0元资金用于拉水。这样的村这样的户还有很多,康丰、巴音、赛鼎、大滩、光华、东岭、西岭、东顶、河东、河西等等。

解决饮水困难这些年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投入了大量资金,水源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政府来解决,不是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水源问题解决以后,乡、村组织要及时跟进,发动老百姓兴建水窖等储水设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次入户我看到有一些户有高标准暖棚设施,储草储水都充足,对这样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就能从容应对,而有一些牧户则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还是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防灾意识不强。建一座25立方的水窖大约需要一万元,作为家庭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和拉水相比较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是很划算的,所以,乡、村两级组织要在修建水窖作为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提升畜牧业抗灾保畜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作为农牧部门我们也要积极向上反映情况,积极争取水窖建设补助资金,提高暖棚羊舍补助标准,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2.

3.

4.

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

3月18日下午,阴。

全省“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们立即着手部署安排。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市5000多名干部就已分赴900多个村50万农户家中,按要求开展活动,但实际情况怎样?我心里很挂念。“两会”结束回来后,我就直奔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村。

一、发展集体经济大有可为。

下午3点,我们到达第一站——双溪村养鸡小区。在双溪村大屋吴湾的路边新修了一排崭新的鸡舍。村支书王光元告诉我,这里的8栋鸡舍,共4000平方米,是由咸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0万元援建的。

正在打扫卫生的农民是吴咸柱,他儿子租了两栋鸡舍,租金是8元一个平方。我问养鸡有没有风险,他回答:“没有,去年一只鸡可以赚2块钱,这里租金便宜,我儿子想多租都没有位置了。”

鸡舍之所以这么俏,是因为小区依托温氏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药品、饲料等,收购后再结算。小区内每批可饲养肉鸡4-5万只,年可出笼商品鸡15万羽,每只鸡纯利润在1.5-3元之间。农户养得多,赚得就多。而村委会将鸡舍租给农户饲养,每年可收租金3万多元。

我认为双溪村的这个做法不错。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就得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咸安的养鸡业就是因为有了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才发展起来的。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门路,也让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活力。

在养鸡小区,我把自己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让咸安区的领导一起研究: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引导、帮助温氏集团就近设立加工厂,搞深加工,不仅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以帮助农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二、田边地头的交流更融洽。

来到双溪五组谭家嘴畈,有一群村民正在播种玉米。我拿起路边的一把铁锹,一边整地打垄,一边和村民们聊了起来。

村民周云在这里有两亩多地,她把地租给别人种菜,自己来这里打工。我问:“一天多少钱?”她回答:“70块。”她爱人在做油漆工,她自己开了一个小卖部,闲的时候打打零工,家里还养了两头猪,她说村里土地少,像她这样做点副业、打点零工的人不少,生活还比较宽裕。

正说着,包这块地的人来了,他叫董焕新,是大幕乡人。前年他就到这里承包土地种辣椒。当年我来这里调研就见过他。

打过招呼,我问老董:“辣椒行情怎么样?”他说:“好销得很,我的辣椒最高卖到12块一斤。”据他介绍,前年他到这里来包了180多亩地,今年增加到250多亩。一亩地种菜的收入是种粮好几倍。老董说,这里土质跟嘉鱼差不多,他准备先种玉米,到了6月份再种辣椒,还想试着种点小西红柿。

谈到菜价,大家的话多了起来。一位村民说:“现在的菜好贵,今年过年我们这里芹菜卖7块钱一斤。”保证蔬菜供应充足和物美价廉,是一个民生问题。我问镇里的党委书记田海湖,镇里有没有精细菜。他说:“现在只有20xx多亩。”我对他说,今年全国“两会”,温就提出要搞好大中城市周边的菜篮子建设。这件事应该高度重视。市里下一步要研究扶持周边的乡镇多搞些精细菜,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蔬菜,让群众吃上放心菜。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城市的蔬菜供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

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块地一会儿就整好了。在田边地头,村民们没有了平时的拘束,个个有说有笑,充满了活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交谈沟通,大家像一家人,没有一点隔阂与障碍。

三、走进农户查实情。

了解村民的实情,就要摸米缸,看水缸。今天走访了三个农户。我们首先来到村民张昌德家。一进门,就看到墙体已经破损。张昌德在镇里打工,妻子周秀丽患了病,留在家里。她的嫂子方细莲过来介绍,50岁的张昌德身体不好,现在周秀丽患有乳腺癌。家里的危房,因为资金还有缺口,目前无力重建。

像这样的困难群众应该帮助!把慰问金交给周秀丽后,我跟区里、镇里的干部商议,大家都出力,要尽力解决缺口,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

我们又来到村民张昌富家。一坐下,我就问老张,粮食直补这些惠农政策都落实了没有?他回答都落实了,钱都通过“一折通”打到了存折上。不光这些政策,连农机补贴他家也享受了。

老张的二儿子前年在福建打工,得了重病医治无效去世,欠下几万元的债务。老张一家买了一台耕整机、收割机,靠大儿子张宏华搞机耕服务挣钱还债。我问张宏华有什么困难?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买农机补贴了30%。我准备再买一台收割机,多赚点钱,早点把家里的债还清,就是手头的资金还缺一点。”

我赞成张宏华的想法,跟区里同志商议想办法支持他。

村民张昌爱家很有特点,没进院子就听见了音乐声。一进小院,四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张昌爱老人今年76岁,原是小学校长,退休后在家办起农家书屋,他把一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放了不少书,让村民免费借阅图书。

我问:“有人看书吗?都看些什么书?”他回答:“下雨或者农闲的时候就有人来。”他告诉我,农民主要喜欢看农技方面的书。他说,看书的人多了,抹牌赌博的就少了。张昌爱说:“一些爱打牌的人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们。”

我对老人说,我们要支持像您这样的农家书屋,有关部门要提供支持,帮助添置更多更好的图书,让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听了我这番话,老人很高兴,还唱起了自己写的一首歌《山歌唱给党中央》:“我们村里欢乐多!男女老少爱唱歌,唱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八个九个十个……唱给党的好领导,家家户户好生活,党的恩情唱不完!”

动情的歌声,发自心底。我们个个鼓掌叫好,我也更深切地感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

四、促膝谈心议发展。

在村民张宏祥家外的空地上,我跟村民围坐在一起,我首先跟大家表态:“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要听真话,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尽管说。”

随后,大家七嘴八舌打开了话匣子。有的提了村级经济发展建议,有的谈了生活实际困难,我一边听,一边归纳,主要是村里饮水安全、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条件等6个问题。

我把大家发言提出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双溪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在其他的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年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大家一边说,一边议,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最后,我对乡亲们说,大家反映的问题,我全都记下来了,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解决,过段时间,我再来跟大家一起来检查。

晚饭安排在张宏祥家里。吃完饭,张宏祥从村支书那里得知我们暗地里交了饭钱,非要村支书退给我们,经过反复解释,老张才收下,他感叹:“过去住队的老传统又回来了。”

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

干部的工作推进到一线去检验,干群关系才能融洽。只有干部沉下去,民情记上来,调研的效果才能得到体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员干部民情。

日记。

交上了民情联系卡和200元慰问金,王文明户由于全家上山干活去了,没见着,我只好向周副书记简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并委托他代我慰问,等到下次走访时再详细了解情况。午饭后,我还到碧鸡完小和拉乌完小两所寄宿制学校调研,详细了解开学以来教育教学情况、学生营养餐实施情况和学校安全工作情况,实地察看了学校食堂卫生、学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个一”活动开展情况。

这次走访,令我欣慰的是这6户联系户当中,哨房五组的5户群众家里面建设得比较好,主导产业为核桃、烤烟、粮食种植和畜牧业,年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些都得益于县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核桃产业培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的这些利农、惠农、助农、强农政策,拉乌乡都享受到了,和哨房五组一样,村村寨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培植初具规模,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群众交谈,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真好啊!”碧鸡三组的联系户情况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到他家时,他刚从碧鸡完小开完家长会回来,告诉我们她女儿读五年级,成绩还不错,我鼓励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学。他家刚翻盖了五间新瓦房,屋内还没装修,但核桃、烤烟等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还不错,相信居住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

这次到联系户家中走访调查,感受很深,受益匪浅。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教导全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指出:“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一不要党气,二不要团气。”还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群众,就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不会取得成效的。”

《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诲,心灵上倍感充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是锐意进取的前提,是与党步调一致的保证。只有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断改进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6月5日上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在千佛塔村支部副书记杨礼彬陪同下,本人先后走访了该村子冲组老党员、老村干胡应文和大塘组草莓种植大户方元胜两位同志。在胡应文同志家,我们说明来意后,这位身材高瘦、头发花白的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自己现已70岁,从事村级工作38年,全家5人生活,夫妻二人年迈体弱,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儿子和媳妇务工,收入不高。他本人患严重支气管扩张,经常咳血,去年至今,除去新农合报销外,个人承担住院治疗费达7000多元。当问及现在的生活状况时,他显出欲言又止之态。之后,这位性情耿直的老同志告诉我们,他去年通过“一卡通”领取了800元离职老村干生活补贴,同时夫妇俩还享受个人养老保险,家庭收入虽略有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簿,夫妻俩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压力仍然较大,请求镇党委、政府提高离职老村干生活补贴标准,加大对离职老村干的关爱力度。使他们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听了老村干的话,我的心里受到巨大的震动,我说,请你老人家放心,党委、政府始终惦记着你们,将通过各种途径逐步解决老村干的待遇问题。

离开胡应文同志家,我们步行来到该村大塘组党员示范户方元胜家。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该户现有8人生活,四世同堂,母亲83岁,长子在外务工,次子在镇电管站做临时工,家庭收入较好。本人系致富能手,现已发展草莓6亩、茶叶10亩。该同志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户作用,积极带领本地及周边8户,种植草莓和茶叶18亩,使之成为当地受益农户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现在本组所有农户均建起新居。当我们问及存在的困难和建议时,方元胜同志说,他想合租本组几位农户的水田,修建永久性大棚,扩大种植规模,规范经营,请求镇、村干部帮助做好相关农户的思想工作,同时请求政府能帮助解决一些发展资金的难题。根据该同志要求,我建议杨礼彬书记和村两委对该户发展项目认真进行调研,并答应尽力争取上级专项发展资金予以扶持。

通过上门走访,我深有感触:一是开展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是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零距离”接触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二是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思想。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工作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心里想着群众、脑子装着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造福百姓,为群众所拥戴。三是开展大走访活动,领导干部要模范带头。要真心实意,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打成一片。

3月18日下午,阴。

全省“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们立即着手部署安排。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市5000多名干部就已分赴900多个村50万农户家中,按要求开展活动,但实际情况怎样?我心里很挂念。“两会”结束回来后,我就直奔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村。

一、发展集体经济大有可为。

下午3点,我们到达第一站——双溪村养鸡小区。在双溪村大屋吴湾的路边新修了一排崭新的鸡舍。村支书王光元告诉我,这里的8栋鸡舍,共4000平方米,是由咸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0万元援建的。

正在打扫卫生的农民是吴咸柱,他儿子租了两栋鸡舍,租金是8元一个平方。我问养鸡有没有风险,他回答:“没有,去年一只鸡可以赚2块钱,这里租金便宜,我儿子想多租都没有位置了。”

鸡舍之所以这么俏,是因为小区依托温氏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药品、饲料等,收购后再结算。小区内每批可饲养肉鸡4-5万只,年可出笼商品鸡15万羽,每只鸡纯利润在1.5-3元之间。农户养得多,赚得就多。而村委会将鸡舍租给农户饲养,每年可收租金3万多元。

我认为双溪村的这个做法不错。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就得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咸安的养鸡业就是因为有了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才发展起来的。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门路,也让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活力。

在养鸡小区,我把自己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让咸安区的领导一起研究: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引导、帮助温氏集团就近设立加工厂,搞深加工,不仅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以帮助农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二、田边地头的交流更融洽。

来到双溪五组谭家嘴畈,有一群村民正在播种玉米。我拿起路边的一把铁锹,一边整地打垄,一边和村民们聊了起来。

村民周云在这里有两亩多地,她把地租给别人种菜,自己来这里打工。我问:“一天多少钱?”她回答:“70块。”她爱人在做油漆工,她自己开了一个小卖部,闲的时候打打零工,家里还养了两头猪,她说村里土地少,像她这样做点副业、打点零工的人不少,生活还比较宽裕。

正说着,包这块地的人来了,他叫董焕新,是大幕乡人。前年他就到这里承包土地种辣椒。当年我来这里调研就见过他。

打过招呼,我问老董:“辣椒行情怎么样?”他说:“好销得很,我的辣椒最高卖到12块一斤。”据他介绍,前年他到这里来包了180多亩地,今年增加到250多亩。一亩地种菜的收入是种粮好几倍。老董说,这里土质跟嘉鱼差不多,他准备先种玉米,到了6月份再种辣椒,还想试着种点小西红柿。

谈到菜价,大家的话多了起来。一位村民说:“现在的菜好贵,今年过年我们这里芹菜卖7块钱一斤。”保证蔬菜供应充足和物美价廉,是一个民生问题。我问镇里的党委书记田海湖,镇里有没有精细菜。他说:“现在只有20xx多亩。”我对他说,今年全国“两会”,温就提出要搞好大中城市周边的菜篮子建设。这件事应该高度重视。市里下一步要研究扶持周边的乡镇多搞些精细菜,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蔬菜,让群众吃上放心菜。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城市的蔬菜供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

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块地一会儿就整好了。在田边地头,村民们没有了平时的拘束,个个有说有笑,充满了活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交谈沟通,大家像一家人,没有一点隔阂与障碍。

三、走进农户查实情。

了解村民的实情,就要摸米缸,看水缸。今天走访了三个农户。我们首先来到村民张昌德家。一进门,就看到墙体已经破损。张昌德在镇里打工,妻子周秀丽患了病,留在家里。她的嫂子方细莲过来介绍,50岁的张昌德身体不好,现在周秀丽患有乳腺癌。家里的危房,因为资金还有缺口,目前无力重建。

像这样的困难群众应该帮助!把慰问金交给周秀丽后,我跟区里、镇里的干部商议,大家都出力,要尽力解决缺口,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

我们又来到村民张昌富家。一坐下,我就问老张,粮食直补这些惠农政策都落实了没有?他回答都落实了,钱都通过“一折通”打到了存折上。不光这些政策,连农机补贴他家也享受了。

老张的二儿子前年在福建打工,得了重病医治无效去世,欠下几万元的债务。老张一家买了一台耕整机、收割机,靠大儿子张宏华搞机耕服务挣钱还债。我问张宏华有什么困难?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买农机补贴了30%。我准备再买一台收割机,多赚点钱,早点把家里的债还清,就是手头的资金还缺一点。”

我赞成张宏华的想法,跟区里同志商议想办法支持他。

村民张昌爱家很有特点,没进院子就听见了音乐声。一进小院,四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张昌爱老人今年76岁,原是小学校长,退休后在家办起农家书屋,他把一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放了不少书,让村民免费借阅图书。

我问:“有人看书吗?都看些什么书?”他回答:“下雨或者农闲的时候就有人来。”他告诉我,农民主要喜欢看农技方面的书。他说,看书的人多了,抹牌赌博的就少了。张昌爱说:“一些爱打牌的人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们。”

我对老人说,我们要支持像您这样的农家书屋,有关部门要提供支持,帮助添置更多更好的图书,让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听了我这番话,老人很高兴,还唱起了自己写的一首歌《山歌唱给党中央》:“我们村里欢乐多!男女老少爱唱歌,唱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八个九个十个……唱给党的好领导,家家户户好生活,党的恩情唱不完!”

动情的歌声,发自心底。我们个个鼓掌叫好,我也更深切地感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

四、促膝谈心议发展。

在村民张宏祥家外的空地上,我跟村民围坐在一起,我首先跟大家表态:“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要听真话,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尽管说。”

随后,大家七嘴八舌打开了话匣子。有的提了村级经济发展建议,有的谈了生活实际困难,我一边听,一边归纳,主要是村里饮水安全、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条件等6个问题。

我把大家发言提出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双溪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在其他的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年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大家一边说,一边议,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最后,我对乡亲们说,大家反映的问题,我全都记下来了,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解决,过段时间,我再来跟大家一起来检查。

晚饭安排在张宏祥家里。吃完饭,张宏祥从村支书那里得知我们暗地里交了饭钱,非要村支书退给我们,经过反复解释,老张才收下,他感叹:“过去住队的老传统又回来了。”

党员干部走访民情日记

早晨起来,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下午,天气转晴,但路很泥泞。

白天,来访群众不断,几乎没有干几件事。晚上,因为要推选第五队的村民代表,我们按时赶到村支部,那里空无一人,我们静静地等待村民的到来。

等了一段时间后,才有村民赶到。突然,我们接到村支书电话,“有村民家里着火了!”我们立即赶到失火现场,大火已被扑灭,消防战士和村民们正在揭开屋顶的砖瓦清除隐藏火点。经了解,该村民家中无人,所以没有人员伤亡,但屋里生活用品、电器、家具等全部损毁。待房顶上的人员拆除完毕,我们与*长见面沟通了情况后,又让村干部安排好人员做好后续的防范工作,紧急赶回村支部。

这时村民仍然没来几个,或许是路太泥泞,村支书感到后又用喇叭通知了几遍。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推选会即将开始,这时来了一个的“犀利哥”,蓬头垢面,酒气熏天,话语不清,想借着酒劲向我们反映邻居数目影响车辆出行的问题,村民们见状都劝他离开。而我们处长却向前握住他的手,冷静地说:“有话您尽管说。”他毫不客气地说了一通后,处长送他时却因为给他拍了照片而误解,大发雷霆,执意要求我们将照片删除。最后,我们处长又向他道歉,众人连拖带拉将他劝走。

正当大家填写选票时,一位老大爷来到了推选现场,手里拿着《推选票》嘴里唠叨着“以前的干部喝了甜水,让老百姓吃了苦水,你们工作组可要记住了。”几位村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向前劝说,而这位老大爷恼火了,反而又骂了起来:“五队的社员还没有浇完地呢,井能借给外处用吗?”大家好不容易将其劝走。我们处长始终十分冷静坐地在那里,因为他心里明白。

推选票刚要统计完,有一村民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高声说:“请村干部或工作组带着全村的浇地电表去校校,校完后加盖公章,想办法防止有人再在电表上偷做手脚,还老百姓一个公道!”我们处长说:“今天天不早了,明后我们随时等着你,到我们驻地说说这事,咱们一块研究个好方法。”话音刚落,又有几位村民将我们处长拉到一边,待别人走后才说:“我们五队菜地的事您得帮我们解决,租用的人想霸占为宅基地,并找各种借口不拿租金,我们架线都没有钱,我们本来准备往乡里或县里去反映呢,你们来了正好。”话还没说完,那位“犀利哥”又来到了支部,真让我们出乎意料,只好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才勉强离开了村支部。

我们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百姓百姓,百人百性”,“宁带一军不领一村“。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其中内涵。然而,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三人都感到了肩上的压力!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吃过早饭,我带上司机和一名工作人员,从县城出发,到全县最边远高寒的龙坪镇十字冲村走访农民朋友。

汽车在山路“盘旋”了两个多小时,上午10点多,我们走进了十字冲村6组王兴涛的家。这是一栋乳白色的二层小洋楼,主人很热情的引我们到二楼客厅喝茶。客厅里沙发、饮水机等家具一应俱全。王兴涛今年28岁,全家5口人,有25亩耕地,去年全家种了25亩反季节蔬菜,总收入6万元,人均1.2万元,今年还准备买一辆小汽车。听了王兴涛的介绍,我感到十分欣慰。说到当前的困难,王兴涛反映,现在农户电器多了,用电负荷大了,电压不稳定是个问题。我告诉他,中央今年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我们一定会抢抓机遇,全力解决农村用电难问题。

从王兴涛家出来,来到苏德斌家。我想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就问他对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感觉咋样。苏德斌说:“新农合政策很好,去年小孩在县城住院,总共花了1万多元,新农合报了一多半,自己出了一少半,新农合政策帮了大忙。”我又问苏德斌:“你知道中央1号文件吗?”他说知道,站起来指着门前约100多亩淌田说,这块田没有排水渠,一淹我们的菜就完了。镇上的同志讲,这是龙坪的普遍问题。龙坪有很多小盆地,地下是空的,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怕水。我告诉他,这个问题我们协调国土、水务部门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给予解决。苏德斌一个人在家种了20多亩地,去年又把房子盖起来了,十分辛苦,虽然只有42岁,看上去苍老许多,但他没有感到苦,没有感到累,而是很乐观,对将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为他这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

中午1点多,在农户家用餐。吃过饭,喝了一会儿茶,2点半钟,我们换上黄球鞋,帮助孙龙才家栽核桃树。树苗是全县统一推广的优质薄壳核桃苗,栽在一块土质很好的二荒地上。大家挖的挖,栽的栽,浇水的浇水,干得热火朝天,很快几十棵核桃就种完了。核桃产业是县委重点发展的富民生态产业,目标是用5到8年时间,总面积达到60万亩,农民人平增收5000元,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核桃大县。现在全县已发展30多万亩优质薄壳核桃。

4点多钟,我们来到一组秦启武家。老秦是个老党员,在十字冲村当了37年村干部。老秦说:十字冲村的产业是种菜。这是几届龙坪党委帮助选的“黄金路”,现在不要老百姓种,他们也要种,党的政策又这么好,农民只要勤快,不愁不富。老秦的话很朴实,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当干部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富起来,为官一任,面貌依旧,老百姓兜里没有钱,就是失职。我们感谢老秦作出的贡献,关切地问目前还有哪些困难。老秦直言不讳地说,大伙托我给县委书记带个信,一是手机信号不好,二是吃水还没有彻底解决,三是组里的公路没有硬化。我告诉他,我们一定把这些问题带回去,认真研究解决。临走时,老秦边送我们边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种田不交税还有补贴,上学免费,住院报销,老了还有养老金,我过去没作啥贡献,还享受“三老”补贴,享福得很。

晚上在6组农户王道丽家就餐。晚饭后,我们与村干部、户主围着火笼拉家常、话发展。村支书杨仕洲如数家珍地介村里的情况:反季蔬菜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每年种菜面积都在4500亩以上。20xx年村农民人平纯收入5820元。很多家庭人平年收入过万元,85%的农户盖起了楼房。今年村里计划发展核桃820亩、烟叶350亩,山羊出栏增加20xx只,人平纯收入增加500元,支持10户农户盖起新房。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准备办一个方解石厂,力争今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至10万元。在蔬菜产业上,抓紧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积极探索大蒜与苞菜轮作模式,扩大复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看到村干部十分敬业,干劲很大,群众精神很好,我鼓励他们早日实现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10点多钟,大家洗脚休息。我和几位同志住在王道丽家。他家房子很大,把二楼的三间空房腾给我们住。坐在卧室的写字台前,听着窗外春雨淅淅沥沥,回味一天所见所闻,不禁思绪万千。在与老百姓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中,增进了感情,了解了民情,增添了信心。我深深感到,省委、省政府在开局之年,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是一次亲民大行动,是“民心工程”,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项创举。

龙坪镇被称为“保康的屋脊”、“襄阳的西藏”。但他们自强不息,探索发展反季节生态蔬菜,一举走上了富裕之路。实践证明,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实现脱贫奔小康,只要充分用好党的政策,放手发动群众,立足本地实际,打优势仗,走特色路,选准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就会干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深深感到,村民群众反映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是我们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加快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培育服务型干部,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加快发展山区现代特色农业,让农民尽早过上富裕生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阳光明媚,丹桂飘香,来到我所驻村的姜口,上午陪同区财政到我村验收一事一议的饮水工程,他们走后,我到三位老党员家中走访。

中午在百姓张东妹家中吃派饭,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百姓吃什么,我们吃什么,她自己阉的四方笋、自己种的小白菜,自己腊的肉,可香了,一餐15元,我们个人要向政府买餐票,个人自付4元,政府补贴11元。这个月我自付买了80元餐票,已发出去4张了。

下午开了一个两委会,商议姜口村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公园、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等事宜。我驻村的村我也希望能为村里做些公益事业,如果姜口村公园建起来,以后我调走后,到王台旅游,我一定会在公园停留的。目前我们都在努力筹措资金,如果不够,我也愿意捐款1000元。

开完会,抽空去从龙岩嫁过来的金妹家中聊聊。她今年第一年自己种的板栗南瓜长了好多个,一定要叫我带一个回来,还有她家门口长的一小袋柿子,她说她家人都不爱吃,叫我带来,现在还不能吃,要用苹果混在一起,等到黄了才成熟。”我说:“我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怎能要你的南瓜和柿子。”她说:“你不喜欢吃。”听她口气,我不带一点回来,她会生气,以为我看不起她,自己种的不带点回去,她又吃不完。在她家我还吃了一个白地瓜。如果金妹送我的这些东西是受贿,纪检部门要来查,我一定主动上交的。我自己亲自到她*山上摘的南瓜,亲自采的柿子,这算不算受贿?那天在她家吃派饭,今天补上一张餐票,她说:“还付什么钱啊,一餐饭还吃不起啊,你能来我家,就是我的荣幸。”当然现金付给她是绝对不要的,我们就给餐票,村里一个用月后统一到政府报销,把钱给她们,这样她们才肯收。

晚上在德龙家用餐,还要在百姓家中住夜,当然在李家的楼中楼是可以住的。金妹还想留我在她家住夜。只好对小妹说失陪了,改天到你家午睡我们聊个痛快。

明天陪同与党委书记一起到蕉坑村入户访问,现在多数村民都已搬迁到集镇,只有少数人不肯下来的了,他们说你们看,我的财产都在这,那么多山,那么多田,我们也要去看看他们,收集民情*。

夜幕降临,繁星满天,丹桂飘香,深呼吸,好好享受农村的空气。驻村真好,今夜真好!

党员干部走帮服民情日记

开展“走帮服”活动,是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上午9点多,我骑上电瓶车,从单位出发,前往红旗村去我的帮服40户家中走访。红旗村虽然离单位不远,村村通水泥路也很好走,但由于是第一次走访,走走停停问问,赶到走访对象家时已9点半了。

农村人起得早,但打工的打工,干农活的干农活,在村里并未见到多少村民。顺着村民指的路,我径直来到最近的村小组长储小红家,想从她那里了解更多的情况。据她介绍,现在村里留守老人很多,不过这几年要好多了,过去青壮劳力几乎都到外地打工,现在通过招商引资,也有些企业落户到村里,很多村民就近在厂里上班,下班后干农活,虽然厂里工资比外边企业低,但可以顾家、照看小孩,还不误农活,所以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打工。会计说,总体上这是件好事,说明村里经济发展了,企业也愿来落户了,村民打工方便了,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环保的任务加重了等等,基层干部在这方面牵扯了不少精力。

通过这次“走帮服”活动,进一步了解农村实际,我觉得,要让“走帮服”活动落地生根,我们就要做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变“活动要求做”为“用心主动做”,怀着真挚的感情,真正融入群众,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群众心间,让“走帮服”活动真正落地开花。我打算把这次走访感悟记在民情日记里,更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

8点准时来到了挂钩联系的赤岸社区,拿到社区发放的人员联系表,我和同事沈小妹分到了北大街、泰山西路、包场中路及新建中路等区域共81户居民家。8点20分左右我们带上党群联系服务卡来到了北大街小组长王祥英家,在去王组长家的路上,看到了好多居民手提着方便袋从市场买菜回来了,或许我们选择的这个时间很适合,晨练、买菜的人们都已返回家中。在王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第一站来到了北大街,从包场中路右拐两个巷子就到,虽说是本镇人对赤岸社区也不算陌生,但真正哪条巷叫啥却对不上号。跟着王组长后面我们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帮服活动。居住在北大街的居民们很是热情,或许因为房子之间间距不大,大家处得都很亲近,每到一户都有邻居之间在串门、聊天。

北大街44号的谢成桂夫妇看到我们很热情的将我们迎进门,不大的屋子被老两口收拾的干干净净,看着就很温馨,从与老人的聊天中了解到老两口都是退休职工,75岁的谢老告诉我们,现在他们俩在家主要就是养生、享乐,二人都有着可观的退休金足够二人开支,子女不需要他们负担,他们现在就负责将自己的身体养好,健健康康的、开开心心的生活就是对子女的贡献。老两口心态很好,人也很随和,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从北大街往回走的路上突然觉得这次走帮服活动很有意义,因为这一路看到了居民们的淳朴及对我们的信任,脚步也轻快了许多,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到每一户中听民众了民情。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做得更实更细。切实解决好、维护好、实现好群众最基本的问题。

一早来到办公室,给赤岸社区泰山西路居民李忠来打了一个电话,约定上午九点左右到他厂里。李忠来在泰山西路开了一家福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因为上次去泰山西路走帮服时李忠来不在厂,将联系卡交给了他老婆,本周李总与我电话联系,说经济上现遇一点难题,希望能帮忙解决,后周四、周五李总到启东、吕四等地拜访客户便将时间约定在今天上午。

由于经济上一些问题我不太懂,我便请康主任陪我一同前往,到了福宝蔬菜合作社大门口,便听到李总爽朗的笑声,在李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办公室,办公室很宽敞,摆放简洁大方,给人舒适的感觉,坐下来听李总简单介绍了一下合作社现状及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福宝蔬菜合作社拥有500固定资产,现正处于蔬菜收购季节,所需资金比较多,而前期刚投入60万光能设备,现想通过银行借部分贷款周转一下,可李总咨询过几家银行,因他本人年龄已达65岁,不能贷款,正愁这事时他看到我们送上的联系卡便打电话试试,看能否帮忙与银行方沟通。听了他所说的疑难问题,康主任拿起电话,现场办公,当即与农商行李堡分行王主任取得联系,详细咨询贷款流程并将李总的问题告知王主任,王主任听后说有房产证、土地使用证等手续可办理企业贷款,具体的流程王主任将会与李总本人联系。挂断电话后,康主任将李总的手机号发给王主任,并将王主任所说的转告李总,看到自己的疑难问题将得以解决,李总表示感谢。

而后,李总还带我们参观了食品操作间及存储地,看到一台台先进的设备及各项消毒、安全检测设备,再听李总介绍他的创业理念,不由得对眼前这么60多岁有着拼搏精神的中老年人表示敬佩,想想我们自己,在工作中也应有这股拼搏劲儿趁年轻多学多做,勇于创新。

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康主任的帮忙下替群众解决了问题,一下子觉得很充实,收获满满,一路上都未能抑制住内心的一点小激动。

帮扶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去马蹄乡横路沟村双联户,三年来,多次去哪里,每次都觉得有新变化,村容村貌,老百姓收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看到一排排新建的暖棚羊舍,一幢幢新修的高标准住宅。同样的地理环境,同样的一群老百姓,三年时间似乎这种变化不可理解,过去那里是落后和贫穷的代名词,我现在说那里大部分老百姓人均收入超过了两万、三万、四万有人相信吗,我肯定没有人相信,如果我不是一次次的去哪里,我也不会相信,但是,我告诉大家这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

其实,哪里都有发展的空间,只是看是不是选准了一条正确的路径,同样的一块土地由于发展的路径不同,发展的效果就会千差万别,马蹄横路沟是一个鲜活例子,过去我们死守着那些土地,粮食产量低,入不敷出,年年岁岁,人穷志更短。我们换了个思路,种草养畜,三、四年大变样,人初步富了思想觉悟提高了,在哪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党的好政策。在这里没有埋怨没有等待,只有憧憬,只有谋划,户户都在说明年的打算,以后的规划。在哪里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情亲、友情,我深深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和谐,虽然现在哪里还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哪里的老百姓劳动强度还有点大,收入还不够高,但是,我相信有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有党的富民政策的支持,有老百姓的辛勤劳作,哪里的明天会非常美好。

帮扶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我们去了大河乡西岔河村和红湾村,这两个村都是细毛羊发展的重点村。红湾村是近几年扶持的细毛羊、细羊毛生产标准化示范村,连续三年细羊毛售价居全县之首,牧民得到了实惠,在外面也小有名气,每年商贩抢着要哪里的羊毛,这些成绩的取得有个方面的原因,都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个班子能够凝聚人心、能够踏实做事、能够锐意创新,冬季开始他们推行了细毛羊整村穿衣,推行了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标准涂料标识、规格打包、集中销售,走上了标准化生产的路子。他们又建起了集中舍饲养殖点,将部分淘汰畜和当年出栏的仔畜通过短期育肥后出售,截至目前育肥出栏1000多只,增加收入30多万元。近几年他们还坚持提前配种,怀孕母羊后期补饲、羔羊早期补饲技术,繁殖率、仔畜成活率大幅提高,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的利益最大化,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标杆。

西岔河村有较为充足的饲草料基地,有发展细毛羊和舍饲半舍饲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过去由于认识不明确,一度细毛羊饲养量大幅滑坡,大量养殖藏系羊等畜种,致使草原退化,邻里纠纷频发。前年以来,通过算细账、作对比,牧民群众坚定了养殖细毛羊的信心,积极调整畜种,目前,除两户自然条件限制不能养殖细毛羊的牧户以外,全部养殖了细毛羊。他们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新建高标准暖棚羊舍40多座、储草棚40多座,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种植优质牧草1800多亩,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舍饲半舍饲率达到了80%以上,在政府的扶持下人畜饮水、草地灌溉、配种站、储毛棚的设施进一步完善,更加坚定了他们走标准化生产路子的信心和决心他们也正迈着坚实的步伐朝着这个目标前进,20冬季全村有8000多细毛羊穿上了羊衣,明年他们将推行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标准涂料标识、规格打包、集中销售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

我相信只要干群团结一心,一个生产发展,民风淳朴,山清水秀的优美新村很快就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村干部民情日记

按照武陵区委对口石门县壶瓶山镇天坪村扶贫计划,5月中旬,区总工会组成4人小队,前往天坪村调查摸底、访贫问苦。我,作为其中一员有幸参加此次扶贫活动。

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5月15日到达了石门县总工会,这里,距离我们要去的天坪村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5月16日一早,天刚刚破晓,我们在村支书张玉校的带领下,踏上了崎岖的山路,前往结对农户家走访。要说是山路,倒也不是,那弯弯曲曲的小路,不过人的脚掌宽,生长的小草已被踩倒,倒过去的方向看过去便成了进村的山路。路两旁是一层层看不到尽头的树林,郁郁葱葱,焕发无限生机。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潮湿阴森、沟壑纵横、险象环生,时而毒蛇出没。走了将近两个小时,在海拔1300多米的半山腰,一阵犬吠之后,隐隐约约看到了天坪村第一家农户,从村支书张玉校口中得知,一般村民要从村里去到村外,两个小时是正常的路程。

我们走访的第一户叫张之付,男,66岁,在家务农,和妻子贺丙英育有一女。由于长期生活环境恶劣,一家人身体都很差。到他家时,屋门紧闭,显示着主人出去了,我们一行便决定等等。张之付家是黑瓦木房,别说玻璃窗,就是一根钉子都看不见,屋前打扫的很干净,整整齐齐的码着柴禾,房子有些倾斜,木头上大部分都长满了苔藓,在我们眼中,这显然是一幢危房。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等来了从田里匆忙回来的张之付。看到我们,他有点慌乱,但还是热情地打了招呼。他中等个头,满脸风霜,眼神透着无奈,显然是被生活所迫。从他的口中,我们知道,他家耕地12.83亩,好一点的水田仅仅只有0.83亩,旱地12亩,这在村里算占有耕地很少的。地里种了油茶和果蔬,都是供自家消费。张之付说,耕作很辛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是繁忙。一年365天,只有过春节才会休息。农闲时,他得去石门壶瓶山镇上找零活做,赚些小钱,不然一年就没有收入。张之付的后院养了6头猪和15只鸡,他说这些也是供自家吃的,想要卖出去,但是没人要,所以天坪村几乎没有发展养殖业的农户。一聊便不知不觉过了午饭时间,张之付很热情,硬要宰只家养的土鸡来招待我们,被我们婉拒。

村支书张玉校告诉我们,天坪村位于石门县西北山区,是典型的高海拔高寒山区,适合发展中、小规模分散养殖业,如养殖土蜂、土鸡、山羊、牛、生猪极是适宜,但是天坪村全是山路,进出很不方便,想要产业化和规模化,无异于异想天开。再加上没有销售门路,养了也只能自己吃。又因交通不便,地域贫穷,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天坪村里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常住人口仅有400人左右。摆脱贫困,任务艰巨。

返回的路上,我们谈起了扶贫的事情。一致认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先修路。再采取“农村合作社”模式,成立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农户发展养殖业,再联系销售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激发村民发展生产热情,同时村集体统一建立电商和实体双重销售平台,弥补村民缺乏销售渠道的短板,惠及全村贫困户及其他养殖户。

扶贫计划需要十足的耐心,需要下定决心,需要排除万难,才能真正的致富。

帮扶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去双联联系村康乐乡上游村,一路走了20多户,牧民大多数人都不在牧业点,一打听都去县城的牧民定居楼了,牧民每隔三五天到牧业点清点羊数字,给羊饮水,别的时间都在县城定居点。我们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查看旱情、饲草料储备情况。缺水一直是制约上游村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作为帮扶单位我们积极协调,经县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在电力、水利、发改等部门的努力下,投资17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扬水站,铺设输水管道20多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面对今年这样持续的干旱,上游村大部分牧民秋季储存的水都能使用到四月份工程恢复供水,一小部分群众由于水窖小或者少还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拉运。缺水的问题已不是十分迫切了,我们和村上领导商量20xx年要把水窖建设作为解决人畜饮水的重点,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饲草的储备都比较充足,为了防止大的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我们和村干部商量用村级补奖资金调用一部分饲草料发放到户,做好抗灾保畜的物资储备。走了一圈,我的心里畅朗了不少,我们只要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为群众好实事,切实解决一些群众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

游牧民定居,暖棚羊舍建设,草原水利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牧区的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牧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来的更快更直接,其实,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做——永远比说重要一万倍。上游村牧民罗正义深有感触的说:“冬天楼房里住几天就不想到牧业上了,牧业上太冷了”,这是大实话,我也有同感。一辈子放牧的老牧民尚且有这样的感受,那我们的下一代,从小住在楼房里,有几个人还能回到牧业生产中,又有几个能受得了风吹、日晒、酷暑、严寒。实现生态功能区的搬迁,实现生态的保护,我们要做的也许一开始就是温暖的楼房,能够维持生活的一份工作。人,其实还是很容易改变的。

基层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我们走访慰问在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活动中的包联单位铁南办事处南山社区居委会特困户。我们来到了铁南办事处南山社区居委会林桂兰家中,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瘫痪卧床已十余年,为了给老人治病,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家庭经济情况拮据。看着老人痛苦地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我们的心情都很难过,说到我们来的目的时,老人非常感动,握住徐景一局长的手:感谢党,感谢民政局的领导,还记得我这个老太太,我一定好好活着,争取活到一百岁!望着这位可怜又可敬的老太太,我想我们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李玉红家中,问及这位朴实的中年妇女有什么困难时,这位大姐一边红着眼圈一边激动地说:组织上对我们家已经很照顾了,我很感激,老伴的病只能慢慢养着了,我现在主要任务就是供两个孩子上完大学。据了解李大姐的老伴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而且身体常年有病,不能干重活;两个孩子分别在上高中和小学,孩子们学习成绩很好;李大姐没有正式工作,到处打零工,微薄的收入仅够一家人生活听到这些,我们和李大姐一家坐在一起,共同为这个困难家庭出谋划策,帮助李大姐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为这一家送去米面粮油。看到努力生活的李大姐,我想在我们的帮助下,在他们的努力下,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这一家人的。

今天我们共走访慰问了6户结对帮扶困难群众,走访慰问过程中,详细询问了社区特困群众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叮嘱他们多注意身体,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向他们转达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殷殷关怀之情。今天虽是个平常的日子,但也是一个收获的日子,做为民政工作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来,了解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认认真真帮助群众渡过难关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9点半,我们一行3人来到了谢桥村姚方祥家走访,走进姚方祥家后,姚方祥急忙放下手中正在清洗的衣服,给我们到上茶水,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坐定后,与姚方祥拉起了家常,向他了解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寻问党的各项政策落实得满意不满意。交谈中我得知,他的四个子女都出去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住家里。他对我们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种田有补贴,生病了可以报合作医疗,老了还有养老保险金。

当我们问起他是否拿到养老保险金时,老人高兴地说:他们的孩子们都给他们交了,他现在每个月都能领五十多块钱。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人的坚强!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一早,我和县里下派的“三到村到户”干部高瑞、张建伟书记、村组长金星来到满洞渠村。村中房屋盖得很散乱,既有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也有刚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砖木结构房,还有部分砖和土坯混合结构,很多房子都是空的。

村组长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全村总户数65户,常住人口只有25户,其中19户是贫困户。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上午十时许,我独自入户走访民情。苟仁福,他是我结亲帮扶的老党员。从与苟仁福老人家交谈得知:他家共6人,三代同堂,苟仁福与儿子苟文忠患病在家,儿媳外出务工,老伴年近七旬,由于苟仁福与儿子苟文忠长期患病,又没有稳定收入,现负债42000元。

一个小时后,我走进了苟仁辉家,苟仁辉身强力壮,妻子患间隙神经分离症,家里家外由苟仁辉一人担当。去年,苟仁辉种8亩烤烟,因种植技术较差,没有好收成,今年,他租地种植烤烟40亩。

下午三点左右,我又来到苟仁家,苟仁,三十来岁,身患颈、腰椎病,行走需用拐杖,妻子就近做杂工,供他吃药,孩子上学和全家生活用,家境日子不好过。

三户的共同点:病人长期在就近医院诊治,日长月久,患者病情加重,家庭主要劳力偿失,家境贫困,三户的共同心声:希望老人、妻子与丈夫能有一个好身体,有一个幸福家。

在与他们交谈中,建议他们一是要有信心,将病人送市级以上医院确诊根治;二是用好农业生产适用技术,科学种植;三是搞好家禽养殖。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昨夜又住在村里了。

早上起来,嗅着大山里纯净的空气,整个人清爽了许多,就干脆沿着村委门口的进村公路到山上走走。

走了一会儿,就见到一位大婶儿背着一篓菜迎面走来。村里人很是勤劳,最珍惜这早晨的光阴。见到我,大婶儿大老远就笑问:“小林,这么早起来了?到我家坐坐去?”大婶儿的热情让我很是感动,赶紧快步走上去接过她手里的锄头,和她边说话边往回走。大婶儿家里有六口人,公婆都年愈花甲,体弱多病,丈夫在村里帮人干点泥水活儿,两个孩子都在镇上的中学念书。全家人的生活就靠着他们夫妇俩帮人干活和到附近的安大厂卖点蔬菜维持着。随着孩子们渐渐大了,公婆又常期看病吃药,家里的经济是越来越难了……听着大婶儿的诉说,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由于地处偏僻大山和诸多历史原因,清凉村曾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村民日夜辛苦劳作中失去了其璀璨的光芒,纯朴的村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守着“金饭碗”还倒处找饭吃呢!作为文联驻村干部,我们有这个义务帮助清凉村乡亲们去发现这颗明珠,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助清凉村乡亲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近期,正是马铃薯猛长的阶段,刚刚洗漱完,队长谭德锋就说:走,克看看马铃薯的生长情况。

据悉,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推广,以及农户积极的种植热情下,箭竹林村的马铃薯共种植了400余亩,成为该村发展种植业的“主力军”,对示范带动农民经济增收进一步发挥作用。

通过查看,箭竹林村的马铃薯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按亩产1.5吨计算,预计可实现总收入63万元。

今天上午8点10分,冯杰、杨迪我们一行三人按照约定计划,继续走访,刚走到半路,突然下雨,不得不改变计划,驾车到铁匠湾,由于到铁匠湾山路坡陡弯急路滑,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继续行程。

沿着小路,一路打听,半个小时路程,终于到达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小香家。因为事先没有打招呼,他正在干家务和农活,打扫卫生、喂鸡、喂猪,简单了解情况后,他家也很拮据,除了喂养鸡、猪,土地也很少,种地也仅仅维持生计,父亲、儿媳和两个孙子都在家,房子是土坯和木头结构,房顶上晒着包谷,新建了一间太阳能洗澡间,退耕还林后政府补偿很低,家庭收入渠道少。

与杨小香道别后,9点40我们继续走访,顺着山间小路,隐约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音,循着声音,一路爬山,沿途水沟生活垃圾随时可见生活垃圾,还有塑料瓶、塑料袋等垃圾汇聚在一起,20分钟后,看见挖掘机正在施工,扩宽上山道路,进展顺利,按照进度一个月后可通车到山顶,山上的茶树可以有效开发。

返回驻地后,14点左右,村支书接到通知县明查暗访组马上到村委会,检查驻村工作队在岗情况,冯杰、杨迪我们三人正好在办公室商量采山坪的工作计划报告,明查暗访组问了一些生活情况、前段时间工作开展情况和扶贫工作的想法、建议。今天很匆忙,也很充实,虽然忙点,也有收获,采山坪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怎样才能为村民增收等问题让我感觉肩上压力好大,如何改变采山坪的现状,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我们只有努力工作,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能力做事。

3月28日星期四晴转雨。

上午9:00时,与副县长程建华及有关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贵州百花药业集团董事长黄文荣一行考察道真重庆产业园区和巴渔创业园区。

12:00时,县长向承强主持召开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投资意向洽谈会。双方就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的搬迁及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等事项进行友好协商,初步达成共识: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拟将贵州百花苗方制药厂迁至道真重庆产业园区,计划用地面积300亩;选择5个左右的中草药品种,建设育苗、示范种植基地;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提供技术支撑,帮助道真建设10万亩以上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驻村感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在道真这样一个欠开发的县份,我们更应该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最大限度引进客商落户发展。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早晨,我们连心室的同志一起到凉树塘转了转,对村容村貌做更一步了解。

当走到杨文斌家门是,有几个人正在聊天。看到我们后,其中一个人说:那边有个小型水库,太危险了,前年就有一个小孩掉到水给淹死了,马上要到夏天,怕小孩下去洗澡。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给拦一下,不要让那种悲剧再发生。得到村民的.反应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那个小水库。这个小水库就到村子的旁边,还有几户人家住在那里。经观察,的确很危险,80度的斜坡建成的,如果大人不小心掉进水里,都无法爬出来,何况小孩。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和村主任代胜华在乡里开完会回村里已是晚上10时许。

尽管春天已经来到,但是在这里晚上还是冷,能听见风吹的声音,毕竟这是楠杆乡海拔最高的村。就像他们说的一样:这里一进入冬季时常都是雾蒙蒙的,但是夏天好过,晚上睡觉要盖被子,电风扇在这里都难以派上用场。

在回来的路上,代主任和我说,乡里已经开了好几次关于烤烟生产的会议,楠杆乡的支柱产业就是烤烟,要是连这个都抓不好那就谈不上要发展,要小康了。

我看了看会议记录,一是每亩必须栽足1300株烟苗,地膜要全覆盖,每块烟地要画“图”存档;二是继续推行地膜烟,要求地膜全覆盖,尤其是地势高的烟区。三是做好“一折通”账号的统计,因为每年总是有烟农的账号不对导致风险金打不进帐。

回到村办公楼后我还就“地膜烟”这一问题请教了代主任。在烟农看来“地膜烟”有些麻烦,但是只要解释到位烟农还是接受的。推行“地膜烟”一是保温增温,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释放,二是保湿使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散失缓慢,并在膜内形成水珠后再落入土表,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损失,起到保蓄土壤水分的作用。三是地膜还可在雨量过大时,防止雨水大量进入垄体,可起防涝的作用。四是促进生长发育,覆盖地膜后,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增高,有利于早生快发,促进了烟苗的生长发育。五是减少杂草和蚜虫的危害。

看来要做好农村工作真的不容易,一要懂得国家的惠农政策,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赢得群众的信任,二要掌握几门适用技术,以便在下队的时候能解决群众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增收。

“干群连心”没用这些拿什么去与群众“连心”?

村干部民情日记

八十年代人们把南门与二道桥之间称为山西巷,因为这里有个公交车站名叫山西巷。看来山西巷是一个地域的名字,好歹现在有个社区的名字叫山西巷。

在这里待时间久了,对这里及周边环境也了解了许多,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最多的还是这里的小吃名不虚传。所以总想写点什么,但无论如何还得把山西巷说明白了。

“哪里来的骆驼客哎亚里美,哈密来的骆驼客下里胡麻呦。骆驼驮的啥东西哎亚里美,胡椒花椒姜皮子下里胡麻呦。一斤你卖多少钱哎亚里美,三两三钱三分三下里胡麻呦……”这首上世纪30年代曾在乌鲁木齐流传的歌谣,风趣地反映了人们对骆驼客的赞美,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驼铃声声,沿着丝绸之路由东向西,把中国的特产运往西亚及地中海一带,返回时,又将那里的东西带回中国。而新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集散地。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自然成为了驼队的驿站。

据乌鲁木齐文史记载,清末,有个名叫季登魁的驼队管事,祖宗三代都是“骆驼客”。他的家乡在山西大同,但每年都要跟着驼队在乌鲁木齐安居。有一年,他的驼队被征运军粮,不料在战火中驼队失散,季登魁不能再回山西,就在乌鲁木齐城南,就着一泉清水开设了一处专供驼队住宿的骆驼场,名为“山西驼场”。季登魁处处为驼队和驼工着想,生意十分兴旺,凡到乌鲁木齐的驼队,都愿在“山西驼场”住宿。不久,驼场附近开设了货栈,往来客商就在这里进行贸易。接着,饭馆、小卖部也陆续出现,“山西驼场”成了一条繁华的街巷,并从此得名“山西巷”。

随着驿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驼队来这里歇脚,随之而来住宿、餐饮、小手工作坊渐渐兴盛起来,地方也随之扩大,大概是现在的东至和平南路、南至龙泉街、西至新华南路、北至人民路一带统称为山西巷。后来由于城区建设,又有了龙泉街、马氏巷、妇幼保健院、南门新华书店、新疆民街等地域称呼。山西巷的地域也随之缩小,而现在的山西巷社区东界是解放南路中心线,南界是新市路中心线,西界是新市路北一巷中心线,北界是饮马巷中心线,社区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原本安排在元旦节前跑完各组,因参加市政协会而延误,今天总算走完了。

活动,思想认识端正。村党支部班子是去年刚组建的,思想解放,项目意识强,积极性高,有一定的威信,这真是一个好的基础呀。

上午,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农办主任和镇长来检查时,对村里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肯定,也指出了不足,这对下一步搞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尽管我们针对村民反映的道路泥泞、水渠渗漏、电力不足、桥梁不通、信息不畅等突出问题做了许多的工作,但从今天群众的发言上看,离他们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这让我这个驻村干部更多的感受到了压力和时间的紧迫。细细想来,我们在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通过活动提高党员的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拉着农民兄弟的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万丈高楼平地起,能以驻村干部的身份投入到这项伟大工程的基础工作,是机遇,也是使命!通过二十多天工作,刚进村时的茫然和无处作为的担忧消失了,替而代之的是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向工作目标迈进的激动。半个月来萦绕在头脑的许多想法更加清晰了,下一步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帮助村里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

二、协调相关方面,实施进村道路的路面硬化,提高道路等级;。

三、争取灌溉主渠道防渗工程尽早立项,确保867亩稻田稳产、丰产;。

四、积极和农电部门联系,争取搭上农村电网改造末班车;。

五、协调计划部门落实八组18中高山户村民工赈搬迁项目,让他们搬得起家、脱得了贫;。

六、进一步营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氛围,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山村的夜寂静而安详,门前的小溪伴随着满天繁星欢快的跳跃着,春的讯息正在蕴育萌生,这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徐市溪尾村位于徐市镇东南部,村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有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主要以毛竹、锥栗以及药材作为农民增收的产业。

时间:20xx年10月28日地点:村民李接友家。

村民李接友的新房盖在离村部不远的地方,占地60多平方米,三层楼。今天,我看到他三楼的模板已经完工了,他夫妻俩和几个工人正在忙活着。看到我来了,他很热情,放下手里的活就出来了,一定要我在他家吃晚饭。他带着我和村支书老郑来到他租住的房子,房子很简陋,是很早以前的木头房子,房内的电线也老化了,有些地方还漏风。晚饭安排在厨房内,风吹来有些冷。在吃饭交谈过程中,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生活贫困,从小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现在全家四口人,一儿一女,女儿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建阳一中的女孩,也是他的骄傲,儿子还小,在徐市中心幼儿园上学。这些年,家里的经济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主要以水稻生产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直到今年,通过村里帮助贷款,村支书老郑个人借款以及村主任帮助购买化肥等等帮扶下种了一烤烟,就此一项,今年收入净增近四万元。也是因为今年的增收,才想到了盖新房。从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看到他满脸的幸福,我觉得很欣慰,希望他的生活能像他的新房一样有个全新的改变,越来越好。

回到村部休息,我也在思考,老李的生活能得到改善是好事,不过这个改变是不是来得太迟了。我了解过,村里也曾经动员过他种烟,但是他因为听信别人,害怕亏本而一直犹豫。这其间,我们的工作是不是还有需用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如果以前能有人对他反复耐心的做工作,能够积极提供帮扶措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他的生活应该会有一个更大的改变。这也提醒我自己今后做工作要更耐心细致,要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所忧,争取“对症下药”。

时间:20xx年11月7日地点:村民陈留备家。

忙忙碌碌的一年又将过去了,根据镇党委的工作安排,近期走访的重点是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为年底的慰问活动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根据村里上报的困难人员名单,今天走访的是村民陈留备家。据了解,陈留备在1974年至1980年曾经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为人比较公道,曾经有机会到镇里企业站工作,但是他觉得文化程度低,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走进老陈的家,房子很大,但是很简陋,是很早以前的木头房子。房内的摆设很简单,没有一张比较好的桌椅,更别说像样的电器了。老伴早已不在了,虽然有四个儿女,但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家里只有老陈一个人住,显得有些孤苦。老陈平时靠锄山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即使已是近八十的高龄。但是近六年来,因为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只能靠吃药来缓解病情,每年要花费上万元的医药费,又无法报销,导致生活愈加困难。和老陈交谈过程中发现,他的眼睛也不太好了,眼里布满了血丝,也因天冷风吹的缘故,眼泪一直流。不过老陈的心态很乐观,平时非常支持村里的工作,经常帮助做群众工作。

听着老陈的遭遇,再看看他的住所,心里有些难过。由于老陈担任村主干的时限不够,不能享受村干部的退休工资等待遇,但是我已把他列为今年年底的慰问人员范围,希望能在冬天里给他送去一点温暖。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今天一早,驱车去我们单位的帮扶村——开封县罗王乡罗王村。雨后的道路泥泞难走,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我的帮扶对象王建立家。

王建立,一个56岁的低保户,老婆有精神病,几个女儿已相继结婚离开家,只有小女儿在身边。王建立把我们迎进家里。因为老婆有精神病,家里收拾的并不干净。谈及困难,王建立掩饰不住眉间的忧虑:家里没有壮劳力,因为老婆身体不好,需要人看护,自己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家里有六七亩地,平时就靠这些地生活。一个月有六七十元的低保补贴。希望领导能提供一些挣钱的途径,不用外出,又能分担一些困难。

看着眼前的一切,听着他诉说生活中的困难,切实感受到王建立的不易,也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期盼。我安慰他:“我们会和村里、乡里联系沟通,想一些办法,尽量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不过你也要振作起来,照顾好你老婆和女儿,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定要积极面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