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汇总22篇)

时间:2023-11-28 13:26:50 作者:雨中梧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特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甘肃经济发展,保护农村金融生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甘肃省未来应把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要不断探索,积极寻求出路,着力提升甘肃省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战略选择;循环经济产业链。

1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背景。

1.1循环经济是促进甘肃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和实施,使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但由于西部地区土地相对贫瘠、劳动力素质较低、资金供需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地区的差距更大。

甘肃省丘陵地带较多且地形地貌较复杂,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较脆弱,多民族聚居现象较普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必须引入一种比较经济、相对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平衡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循环”,而更重要的在于“经济”。

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2循环经济是保护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使甘肃省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农药化肥污染、土壤沙化及水资源污染、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要实现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摒弃这种破坏环境的粗放式开采利用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个大背景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摒弃高能耗、资源型、高排放的旧“两高一资”的发展模式,转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模式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甘肃的“两型社会”。

2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甘肃省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

自此开始,甘肃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试点阶段,最初每年投入1.1亿元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早期的思路是选择各地区的主要工业城市、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和在甘肃省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开始进行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循环企业内部小循环、经济园区内部中循环和试点区域内大循环的格局。

通过三大循环格局的构建,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型农业建设,资源再利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战略新兴产业。

试点工作的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甘肃省以点带面,全面、稳步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甘肃省政府编制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此《规划》也就成为了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此规划中强调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构建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发展甘肃省循环经济产业。

就目前来看,总体规划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较好的完成了《规划》确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据数据统计,6年来甘肃省无论是在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还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17项主要指标上均已达到年度发展目标,部分指标已经超过年度要求。

全省各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为甘肃省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部分试点工作成绩突出,处于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甘肃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尽可能做到资源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努力实现工业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效应的“七大特色模式”。

这七大模式是天水高新农业模式、金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白银有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张掖农业模式、定西节水型工农业复合模式、窑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兰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这“七大模式”涵盖了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次,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示范试点工作有效开展,不仅拉动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循环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未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宝贵经验。

三是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得到突破,产业化水平提升。

实现了废渣的综合利用;(2)金川公司新型选矿工艺的研发,可以将选矿的回收率提高到96%,此项技术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酒钢集团的高炉铬渣解毒处理技术的研发,能够做到铬渣100%的无害化处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

3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3.1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向东毗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北边与内蒙及蒙古国交界,西边与新疆相邻,东北连接宁夏回族自治州。

驰名中外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甘肃全境。

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甘肃成为了我国西北地区与中部、东部地区相互连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了贯通东亚与亚洲中部、西亚与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通道。

甘肃省省会兰州市自古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的交通及通讯枢纽,全国重要的几条铁路干线(陇海线、包兰线、兰渝铁路、兰新线、兰青线)均在兰州交汇,使其成为了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的中心,也是我国西北商业贸易中心。

甘肃省能源较丰富,种类较多,除了传统的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已经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冶炼、机械电子制造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

3.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甘肃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从4119.46亿元增加到6800亿元左右,连续跨越两个亿元大关。

自起,甘肃省每年在循环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平均达到600亿元以上,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近40%。

据初步核算,甘肃gdp增速为8.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954.54亿元、2494.77亿元、3341.01亿元,增速分别为5.4%、7.4%、9.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0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7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0%。

作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1%。

3.3政府的政策支持。

6月1日颁布的《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简称《促进条例》)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该《条例》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制定的。

《促进条例》以甘肃省实际情况为依据,是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化建设迈出的一大步。

《促进条例》从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实现矿产等资源综合利用;在循环型农业方面,《促进条例》明确了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回收及综合利用方法等内容;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激励措施方面,加大力度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带动其产业转型。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构建并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标准,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借以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4甘肃省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发展按照不同方面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

(1)按照经济活动涉及规模不同,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

小循环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废弃物和原料之间的循环。

中循环是指企业之间的循环,将一个企业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气物等供其他企业再利用,最终形成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是指涉及整个社会经济领域,最终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2)按照循环经济设施层面,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园区经济模式、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社会循环经济模式。

(3)按照产业结构层面,可以将循环经济模式分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和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

首先,根据甘肃省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现状选择其具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处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

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发展小循环经济模式,即关注企业内部废弃物原料循环利用率。

甘肃省长期以来的产业结构特性突出表现为重工业化以及资源过度依赖性,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煤电开发、有色金属开采、建材生产等资源开采利用和原材料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

这些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比较大,提高这些产业内部生产循环利用效率对于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

其次,工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联较松散,尤其是纵向关联。

许多企业均处于整个生产链的最底端,不具备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的能力,产业链条未拉伸,生产的产品种类及结构较为单一,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相对低下。

因此,发展中循环即发展企业之间原料和废弃物之间的循环对进一步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更大空间。

最后,甘肃省经济主要是依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发展,因此,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服务业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

总结以上,适合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1)发展工业循环模式,政府引导工业企业内部积极发展小循环,政府在外部积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具体措施包括给能源利用率较高工业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

另外,集聚一些企业产生废弃物能被另些企业原料利用的相关企业,形成生态工业园区。

(2)发展服务业循环模式,涉及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

在这些行业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最大产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带动住宿和餐饮业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地区内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

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具体体现在对餐饮住宿方面循环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高新才.全力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j].社会纵横,2013(01).

[2]马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4).

[3]马翠玲.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05).

[4]王海飞.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02).

[5]刘鑫,吴文瀚,蔡圃,蒋梦婷,王博.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2(06).

[6]胡彪,张丽琴,康在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产业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3(02).

[7]张美玲.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选择与产业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4).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流经济在西方国家悄然兴起,满足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流输送需要。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日渐频繁,国际物流服务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对国家贸易视角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物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的商品出口国,每年有着大量的商品通过物流进行商品贸易。但是,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待推高。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商品国际运输,大多委托国际物流企业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自主的国际贸易进步和发展。

1.1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据相关的贸易数据信息显示,我国至外贸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高于世界同期的年增长率,随着外贸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大国。在外贸区域的划分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不仅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着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国家也有着紧密的经济贸易交流,与我国有经济贸易交流的国家已经达到230多个。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组织结构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企业组织结构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经济贸易的往来。

1.2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发展的分析。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发展起步晚的特点,在国际的贸易物流市场中没有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有着诸多贸易物流企业巨头的竞争。在我国,中远洋、中外运、中国邮政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有着一定的市场地位,满足了国际物流贸易运输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还需要较大的进步和努力。

2.1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物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这给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在国际航运巨头的冲击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国际贸易物流市场中,我国只有一些大型的国有物流企业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我国其余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则大多因为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为有限,导致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存在物流观念较为陈旧的缺点,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物流行业在我国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国内相应的教育体制较为滞后,物流相关专业性人才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这都造成了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相关策划管理人员。我国部分国际贸易物流企业也存在观念较为守旧的特点,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的配套功能不完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2.2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网络基础需要得到发展。二是配套的法律体系滞后,我国相关的物流法律法规无法适应发展需要。三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架构复杂,难以协调,不利于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3.1注重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物流网络。

在国家贸易的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全局意识,对物流网络进行改进和优化,针对商品制造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应的地理布局。我国的物流企业也需要对加大资金投入,对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客户体验,满足客户的物流运输需要。

3.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物流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应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对物流专业引起重视,注重教学质量,培养相关性人才。物流企业也需要注重对员工的定期培训,注重人才的培养。

3.3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

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作为支撑,使我国的物流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应加快构建完善的行业法规体系,规范物流相关业务的进行。另外,对于物流企业在国际商品贸易业务的承揽方面,也需要注重相关操作的规范,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我国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4结语。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竞争更为激烈,对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注重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从总体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理论探讨多于具体实践。

目前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探讨、缺少具体实践内容等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应该积极加强研究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探索举措,使研究生在应对现实中的客观情境合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促进自身的积极向上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研究生接受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后发手段。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显示,科学家在30岁左右属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出现了较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需要较早进行评价与选拔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当前关于大学生、研究生方面的创新能力选拔与评价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小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上。另外,少部分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混淆了研究生基本素质与创新素质,从而使人们对创新素质的认识更加模糊,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现象思考多于实证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在当今教育背景下,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在培养方向上存在着重现象、缺少实证探究的'现实操作意义,从而造成研究培养方式上的困境,不利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实践与发展。

2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2.1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首先,应积极促使研究生在头脑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研究生要想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一番作为,需要以坚定的专业思想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勤恳专研、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积极地进步、乐观向上的态度,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将读研看作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良好的平台。其次,还要有效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尽管当前一些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术业有专攻,而是为了避开就业的风浪。这就需要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以此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因此,研究生应积极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在提升自己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基础上,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从而积极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学术方面的引导、知识的传承以及人格的榜样作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导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因此,首先,应促进导师素质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导师的选拔与评价机制的完善,评选晋升制度应破除权威、论文与近亲的限制,使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进入导师行列中来;其次,还要加强导师制度建设,当前单一导师制方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因此可以采取导师队伍制度,针对研究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导师,或为学生安排理论导师与技术型导师等,促进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导师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大胆提出新问题、积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2.3积极搭建合理的创新平台。

教育部已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拟订了计划方案,而且也提出了要合理搭建教育资源的共享体系。创新平台搭建的具体形式有校内共享平台、校际联合平台以及校企联合平台等。在校内共享平台方面看,将一些校内的重点跨专业、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资源共享,从而使研究生在平台中得到知识的充实与能力的训练。而校际联合平台主要是在一些国家性重大项目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能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促进研究生得到更快地成长,并且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结语。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采取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而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的能源管控结构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只有建构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项目管控机制,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落实能源的均衡发展目标。本文从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运行现状分析入手,简要阐释了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制约因素,并讨论了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对策,旨在为运营金融发展项目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自20英国首度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环保的经营发展理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利用更少的能源,减轻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金融需求进行集中处理,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

1.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领导水平地方政府在建立相关管理条款的过程中,针对节能降耗专门设置相应的指挥部,深度贯落实协调机制,确保节能项目在领导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效的传递。例如,山东省菏泽地方政府还针对低碳经济结构下发了相应文件,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书》。

2.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考核力度地区在处理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评比机制,确保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建立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实现节能考核项目的有序运行,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相关政府以及企业节能考核体系的完整度,切实维护节能减排项目的有序运行,从而积极推进各种低碳项目的落实情况。

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完善结构要求地方政府在运行低碳环保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对于低碳经济结构的认知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规划,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的有效性,进一步升级管控模型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体改造项目的有效性,也要集中完善技改项目,投资结构以及新产品开发项目都要有序推进,从而确保整体运维操作结构贴合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经济条件。

在金融机构建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一方面,要集中强化低碳金融管理制度,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能发挥其实际作用,并且进一步践行环保要求,将环境保护项目落实在信贷资金机制的全过程,建构动态化的管控层级结构以及监测机制,保证分析项目能贴合实际需求,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低碳带框的绿色通道,确保经济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综合维护。

人民银行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切实有效的项目管控层级结构,进一步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并且要针对具体问题集中强化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关系,确保利用不同组织形式和金融结构的有效融合,集中搭建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发展结构滞后。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低碳市场和经济结构的监理水平,要从管控要求和管理层级模型进行集中处理,而在2008年到,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都已经和能源交易机构建立相应的合作,并且和国际一些大型交易机构建立了互动平台。但是,多数交易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实际运行项目的维护和监督管控力度,碳交易项目缺乏实质性效果,截至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仅为2300个,加之交易市场内部节能减排项目的运作结构和服务项目较为分散。

(二)市场参与积极性滞后。

一些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项目时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积极性不符合实际需求,且金融机构不能对相关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并不健全,相应的中介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不能有效消化大规模的项目运行结构,金融项目分析机制和交易风险也较为明显。

(三)市场服务结构发展滞后。

市场对于低碳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以及项目运作模式的认知较为落后,整体风险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也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在经验借鉴方面也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集中升级管控项目的研发和推行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

(四)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滞后。

在对低碳经济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相关法规体系较为落后,体系发展模型和审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体政策约束和激励作用实际效果也并不大,整体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模型相对滞后。

(一)集中完善低碳化市场体系。

在建构市场化低碳运行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管控运行模型,确保交易平台行之有效,且整体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能贴合实际需求。第一,要结合市场需求建构国内统一的项目交易平台,制定统筹管控的交易标准,结合标准建构有效的交易行为,并且集中整合地方性交易机构的运行功能,切实维护机制和运行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从根本上建构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层次的项目处理机制和管控平台,切实维护整体运行模型之间的完整度。第二,要结合实际交易市场,集中完善市场内部的交易市场性功能,建构更加积极的运行模型,充分贴合国际碳交易项目和定价规律,确保能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对交易机制进行集中审定,只有积极探索交易制度,才能在建立合理化交易价格的同时,切实维护价格杠杆的配置环境,保证资源结构的有序推进。第三,要和国际接轨,建构更加贴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项目运行交易原则,集中培养能与国际市场交易的项目能力,确保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践行国际货币篮子的发展要求。

(二)集中优化社会大众的低碳认知。

要想提升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就要从思想意识和理念层面提升管控效,利用座谈会、电视讲座以及银行信贷财经人员的专题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要提升全社会对于低碳产业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发展思维,集中强化不同管控结构和管理项目对于低碳项目处理能力。另外,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过程中,要借助人民银行,将其作为基本的信托基础,建构更加贴合于市场需求的企业碳排放以及环境违法数据库,确保管理明细能被大众认知,且整体管理目标和管理层级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保证能进一步敦促企业建立环保认知,从外延发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发展,实现gdp的优化增长,集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三)集中创新低碳服务模式。

相关部门在建构低碳管控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服务模式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集中把握信贷项目的运行方向,确保对低碳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整体经济结构贴合实际需求,也要对相关运行层级进行进一步引导,从而有效运行管控要求和管理目标性。另外,在碳排放项目处理层级结构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探索,利用多元化项目发展措施推广整体管控要求[6]。例如,相关金融机构能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形式推进整体项目良性运行,并且保证资金运行结构相对稳定,整体运行模型能在服务领域内发挥其本身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国内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交易能力,从本质上优化低碳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水平。

(四)集中完善相关法规条款。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和发展进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贴合实际市场发展诉求,也要建构更加有效的法规条款,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符合发展需求,保证各项操作措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确保基金结构能有效推广民间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促进清洁能源以及消费技术契合市场实际需求。总之,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法规项目和配套系统,提升措施管控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落实节能降耗项目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力度远远不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利国利民。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国农业尤其重要,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形势的紧迫性,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将给我国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其他方面经济的发展一旦少了农业的支持,也必将出现大的问题。

所以,加强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与经营也将受到市场活动的调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民到底应该种些什么、养些什么也必将由市场决定,绝不是农民与政府脑门一热就决定的。

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农民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

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顾市场发展趋势,造成了粮食生产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农民却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

1.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稳定的投入计划,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随机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

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到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修建完成的,这些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1.3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劳动力过剩,城乡户籍差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秩序。

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受制于户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农村人口也很难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进一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业创新体制的建设,设立国家级的农业创新基地以及地域性农业创新示范单位。

企业也要增大对于创新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加大对于创新型农业生产单位的支持。

加大对于高科技农业的研发力度,实施现代农业高科技项目,争取尽快地获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农业生产成果。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需求,加大对于优良农作物以及禽畜良种的推广,积极进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对于农业科研的经济支持力度。

2.2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要以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高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比重。

增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增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良畜牧业试点单位建设。

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预防,增大基础建设,完善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构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兽医队伍。

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

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对于国际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

2.3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困难重重。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适当调整目前的粮食直补标准,增大对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行综合性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调整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准则,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金融体制,确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放弃地域思想,开展跨区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

2.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

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增大这些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农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配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围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国外投资商多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的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3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智卓.中国农业经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04)。

[2]纪礼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04)。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作为经济发展“加速器”的物流产业逐渐成为各个地区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连接各个地区之间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同时带动资源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加速度,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随着物流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及物流产业的不断创新,实现了物流产业由传统形式向现代模式的跨越,实现了物流产业的信息网络化、仓储现代化、运输体系化、管理信息化等各方面的创新,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反过来随着经济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延长和丰富供应链等,促进县域物流发展。

第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战略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作为挖潜能力、辐射关联能力最强的典型第三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首先物流产业能够有效的整合生产要素,解决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的销售配送,解决了农业规模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促使第一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其次,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的集聚效应,现代物流体系的便捷性解决了工业品的传送和销售受地域性的影响,从而为工业企业节约了地租和产品运输成本,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节约了企业物流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归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不仅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为其他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如电子商务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物流体系的支撑,促进配送、餐饮、酒店等一系列服务业的发展等,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此外,促使从第一、第二产业节约的人力资源、资本等流向第三产业,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物流产业较大的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见图1)。第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市级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乡镇级别经济发展的导向,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物流产业是联系各个层级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制约着各个层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关联度,物流产业的现代化模式打破了传统贸易受地域和行政级别的限制,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实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区域市场对接、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图1物流优化产业结构机理第三,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保持区域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而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资源自由流通,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缩短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

(二)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反作用力。

县域物流产业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必定会带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对物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需求,促使供给链增长,必然也会对物流产业发展起到反作用力。第一,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利于物流运营体系完善。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是水利设施、保障设施还有公路等一些交通基础设施,而交通基础设施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规划也成为区域发展的目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增加,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也逐渐获得不断完善,满足物流运输在利用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性,利于物流业运营链条的完善,从而形成合理布局、运输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运输功能。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同时,开始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尤其在道路方面的建设,山东茌平县也不例外,在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多的资金建设,并将其与经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地域内外的交流和产品流通。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导致物流业的需求增加,加长物流业的供应链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任何经济活动都不会局限于一个区域内进行,因此为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产业的扩张必然带来产品增加,导致资源和产品的流通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张,因此为物流产业提供了业务供给,加长了物流产业的供应链条。区域经济发展,导致区域内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张,因此企业产品数量增加,如茌平县的枣类加工品,其产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对物流业的需求增加,而且产品的销售范围会不断增大,从而在产品外销的同时带来物流产业的新市场拓展,增加该县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快资源自由流通的速度,并拓宽资源自由流通的范围,从而更好发挥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机制。

二、山东茌平县物流业发展状况。

茌平县归属于山东聊城地区,地处鲁西平原,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是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其下辖10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732个行政村。茌平县坚持弘扬敢想、敢干、敢当的“三敢”精神,以大思维确立大目标,以大目标引领大举措,以大举措实现大发展,积极对接聊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基地的目标,实施“2246”产业、园区提升工程(即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两个经济隆起带,培育4个百亿产业,壮大6个特色园区),加速产业升级和重点工业园区发展。茌平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中的优势物流的发展。第一,特色的区域性物流基地逐步建立。茌平县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和特色产业突出等优势,规划了郝集、徒骇河、华源、万和通四大物流园区,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基地。第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生成企业的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在货物运输、信息管理、仓储配送等方面为企业物流业务提供客户管理,鼓励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第三,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茌平县立足铝深加工、纺织、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健全了以交通运输企业、邮政物流、新源配送、大型商贸等为龙头的流通网络,带动了区域性物流建设迅速启动。同时,不断加快不同物流节点内部的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截至目前,全县斯太尔级别运输车辆达到6000余辆,年货运量2350万吨,业务范围可直达700多个大、中、小城市,有力保障了1000多家企业对工业资源需求。

茌平物流业的发展保证了当地的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出口和外销,满足当地物流运输的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因此为了保持茌平经济增长,要大力发展物流业,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茌平物流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企业多为区域内产业,缺乏专业组织。由于物流企业缺乏门槛,较多的小企业或个人跻身进入物流企业,导致物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其缺点在于物流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的管理平台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虽然物流业的龙头企业开始进入茌平县,但难以形成供应链为导向的企业合作模式,形式单一、功能薄弱、专业化程度低,业务仅局限于货物运输,没有附加其他增值服务的能力。第二,物流市场缺乏政策指导和约束。由于物流企业是盈利性较强的企业,且其企业扩张的自发性导致物流企业主要依靠市场配置来谋取自身发展,再加上物流市场企业个数多而复杂,使得一些企业存在不正当竞争,导致企业盈利空间和升级空间变小,而且难以形成统一物流平台,使得县域物流的信息交流受到阻碍。因此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政府监控和法律体系,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四、优化县域物流发展的路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物流领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流供给仍不能满足需求,供需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山东茌平县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对物流产业的供给方面的拉动作用,以使得充分发挥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辅以政策支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主导地位逐渐由政府转变为市场,市场经济在于资源的自由流通而发挥其调节机制,促进资源从低回报率流向高回报率的产业或配置效率较高的企业,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机制,通过这只“无形”的“手”培育物流业的主体,在物流项目业务、投资、运营、售后等一些列问题中发挥其资源有效配置作用,搭建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平台,引进投资和先进技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物流中心,推进县域内资源整合和外来资源的流入,并辅以政策支持,把握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策导向,根据政府规划方案设计发展物流产业的总体规划,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实现物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打造茌平县的核心竞争力产业。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此相应的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的地位,农民的负担过重,许多农村选择外出务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减负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村减负问题的探究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减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农民减负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件,对农村经济建设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是农民和谐美好生活的开始,政府部门要充分重视并帮助农民减负,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有意义,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为农业经济做出贡献,进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发展。

只有真正做到农民减负,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民无需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1]。

2农民减负问题的现状。

2.1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质量较低,出现产品过剩的现象,造成了农民无法获得高的利润,农民的经济收入仍然较低,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同时,我国的农村管理体系不健全,领导的服务意识较差,税收政策不科学,无法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农民承担了过重的财政压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即使从事了一些其他行业,增加的收入也相对较差[2]。

2.2农民负担过重的不利影响。

农民负担过重不仅影响了农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隐患,使得农民丧失了对农业经济的信任,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弱化了农民农业投资的能力,造成了农业投入的大幅度降低,形成了恶性循环[3]。

3加强农民减负力度加强农民减负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推进农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不仅是为了保障农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还能够有效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农民减负的落实中有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农民委员会及乡级政府中存在许多贪腐贿赂、违法乱纪的现象,造成了农村负担的过重,农民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显得为重要。

通过实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加大了广大农民的力量,使得农民团结起来,农民能够实行自己的权利,监督领导的工作,公开政府财务信息,减少了乱收费的`现象。

3.2制定农村减负政策。

税收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制定有力于农村减负的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收入主要就是来源于农业税收,减免农业税,农民的经济收入将随之提高,进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现了农民的减负。

4结语。

建设现代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农民的收入增产缓慢,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减负力度,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239.

[2]时圣柱.浅谈农民减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41.

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本文主要概述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并基于新经济提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也不断发展改变,新经济的提出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有应对新经济形式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经济发展策略,才能够使我国保持稳定的发展。

而在我国经济中农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新经济提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进步。

1、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概述。

1.1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目前主要将其概念分为三个层次,即美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绩效;与信息通讯技术相关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上信息技术革命,产生的龙头为高新科技产业的经济就是新经济。

1.2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在新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各个地区都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新经济对其产生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国家农场主经济具有信息化武装水平、组织化程度、技术集约化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有效的应对新经济的影响。

边际成本递减是新经济的特性之一,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是唯一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但是在新经济中时效经济、差异经济等代替了这种规模经济。

在我国农村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相同的资源优势等。

若是在农村不同的地区采用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将很难与新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在新经济下,我国农村经济可以财务微型特区经济模式、梯度经济模式。

微型特区经济模式与我国经济特区相类似,但是却与其不同,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具体指对农村当地的一、二个优势项目进行主抓,将其视为自身的主要卖点,并对这些产业进行集中发展,以此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借鉴“硅谷”、好莱坞、我国的周庄等发展,可以看出有一、二个具有较强的带动力的企业就可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人员优势、景观优势等,若是采用高新科技、网络技术等对其进行大力挖掘,使农村地区形成独具一格的经济,建立微型经济特区,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梯度经济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等不同的农村使用与其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经济模式,从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我国农村地区分为三大梯田,即西部、内地、沿海。

而且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现象。

所以在发达地区可以集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其科研教育、经营环境、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转移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内地,不仅能够推动内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目的。

2.2建立新的农村基层组织。

在新经济下,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小政府、大社会”,需要精干高效,充分发挥引导农村经济活动的作用,服务于农民的经济行为,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轻松的环境,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使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2.3建立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面对新经济发展,适应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农村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平台,合理的应对信息技术、新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

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的功能,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服务手段,使所有的农户之间能够有效的流通信息,才能够有效的将这一矛盾进行缓解。

应对新经济所建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主要有: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将其主导产业设置为具有优势的品种,建立地方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急需针对新经济制定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策略,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张玲祥.新经济时代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01)。

[2]温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11)。

[3]丁冬.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农业考古,(03)。

[4]党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02)。

[5]曾思阳.新经济发展方式下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d].集美大学,

浅谈物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为适应“新常态”,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应该推出成本低、覆盖面广且具有创新性的特色服务,积极迎接时代挑战。

在宏观调控上,地方政府也要积极主动地给予扶持,促进其发展和不断壮大,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体现,它表现为成本低、可持续和效率高。

首先,进入经济“新常态”体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回归正常,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其次农村经济组织内部的业务结构将作出适当的调整,农业经营业务将逐步向新兴市场领域转移,农村经济市场将面临着深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组织不能像以前一样单纯地依赖资产规模的增长和人力的投入来取得生存、求得发展。

农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农村经济的“新常态”。

农村经济组织由于其特有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和客户群体和知识结构,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会遇到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民是否富裕,国家是否富强。

因此,发展农业,开拓农村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

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保内需,促增长的经济任务,只能由农村经济组织来完成。

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和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1.1农业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最终还得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来实现。

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技的推广工作一直是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的表现为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农村专业农技推广人员缺乏、农技推广手段简单、农业技术知识陈旧等。

1.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的投入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设施和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要想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则需要长期的投入。

1.3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的国力,经济的强盛,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但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差别依然很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农业技术依然陈旧、落后。

现代农业的思想没能在农民脑中生根发芽,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立体种植观念缺乏,城市农业,观光农业意识不能深入人心,农民科技素质亟待提高。

1.4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投入和地理位置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当然在近几年中,由于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输入和资金的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东西部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2.1大力提升农村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由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世界农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赖科技的力量,保质增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不二选择。

当然科技的创新和种植业新品种的应用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因此如何改革农村教育,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日益成为了大家探讨的热点。

根据经济学理论中的“水桶理论”——水桶的溢水量由最低的一块木板的高度决定。

所以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水平正是“水桶理论”中的那块木板,它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农技的推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为当务之急。

2.2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府在投入上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农业投入的结构没有优化。

因此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要有侧重点,侧重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上。

2.3利用区域优势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保值增收,提高农业收入,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战略,发挥自身的长处,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政府也要在农业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我国农业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说到底是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畅形成的,因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军,王善夫.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2(17).

[2]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30).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我国经济基本面已表现出质的变化,走上经济发展新型轨道。面对新时期的到来,也随之表现出诸多长久性、全面化改变。经济持续发展也有赖新动力的推动,人民群众、政府与企业也务必要有新的举动与理念。如果说稳增长是立足当前,调结构是处于发展过程中,那么促改革则是放远眼光,用长远眼光审视国家的发展变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紧抓长久发展改革的大旗,所以也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动力来源,要匹配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处于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我们会更加明确感悟我国规则制度、价值选取与行为特征新常态改变。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不再单单局限于客观方面,还呈现出一种战略性心态与思维,也就是结合主观意识对经济态势予以评估。我们也仅可以说这种新常态是动态性变化的,是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革的。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纷纷转战外国办厂,这并非是因为家乡条件不够好,原因是综合成本飞涨,迫使其不得不迁往国外。虽然这仅是个别例子,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生产成本逐渐磊高这也是事实。企业日子越发不好过,以往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是依赖我国产品成本不高,但是现在却并非如此。一边企业不得不面临各种成本增长,另一边还要面对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而这对于我国相关行业持续发展与投入能力无疑是有害无利的[1]。纵观我国发展整体与国际经验,经济增长步入到转换阶段,最大特征便是速度下降,而效益上升;新常态下则是以经济结构促进再平衡,增长动力促进转换,明显表现出:

其一,在动力结构当中资源、人力粗放减缓,重视技术革新。

其二,在需求结构方面投资变少了,而消费率升高了,消费俨然变成需求增长新主体。

其三,在收入结构方面企业收入比例下滑,但居民收入比例却是升高的。

其四,在生产结构上制造业与农业占比减少,而服务业占比增加,同时服务业大有取代工业变成经济新增长点的趋势。通过这几方面不难看出新常态下先进科学生产力不断涌现,而比较落后的传统生产力会逐渐淡化,这不但会促使生成新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但同时也在让部分行业陷入窘境,需要付出比较高昂的代价。我们务必要把握新常态所带来的机遇,把握在新常态下那些土地、劳动力与资本潜力未被充分开发,技术革新脚步大幅迈进,庞大的消费升级市场,四化融合与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能等机遇。要使这些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就应当全力重视与做好改革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全面促进开放式经济水平的提高,培养新竞争实力,由理论与实践双方面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二、新常态下遇到的挑战。

首先,资本市场。在《经济评论》中罗琦立足资本市场层面对新常态带来挑战进行研究。本国资本市场当前还维持在虚拟和实体发展不均衡,低效益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花费高收入少情况并不少见。新常态背景下,应当对投资人回报制度予以不断完善,并对投资人加强保护,以推动安全投资及利率市场式发展。

其次,国际贸易。李卓教授站在该视角下对中国向外开启经济新常态加以分析。他指出,我国具有超过二十年对外开放历史,以往对外开放严重缺少完整性与广泛性,而新常态环境中,要保持以前有利的部分,立足内部,将比较优势充分体现出来,把重心放在内源研发与技术革新上面,要从内而外创新。要对新常态特质把握有度,认清主体、可用工具与发展目标。以往是政府主导赶超型对外开放式,新常态下,外贸可仍然沿袭以往,对外输出产能。应当全面深入国际贸易之中,确保扩张式外贸,加大外部资金引入,并结合国际金融模式变革,处在新常态前提下谋取新发展。

再次,货币政策。肖卫国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

二是传统货币政策对保就业、稳增长应对能力不强,如存款的基准利率与准备金减少效率不高等。他认为新常态模式下,应重点朝着以下方向努力:

二是建立起货币政策的操作体系,对市场主体进行改革,促使利率步入市场发展模式,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予以规范,进而打通实体和信贷资金甬道。

综上所述,逐渐完善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框架历经超过三十年高速发展,gdp竞赛与规模扩大,已经脱离物质稀缺及缺少活力僵局,取得明显成就,当然随之而来也有些不协调与不平衡现象,在经历与克服一段时间时候,正式步入存在结构调整、高速发展、公平分享及创新驱动等特质的新发展时期。这也是我国努力实现国富民强过程中需要持有高度耐心与不懈努力的时代。处于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发展也会更表现出战略思维平常心,即立足长远眼光,高瞻远瞩并不懈奋斗,以及为人民带来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

参考文献:

[2]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3]王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沈阳干部学刊,2015.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为缓解环境污染,实现持续发展,我国应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路线,促进产业转型改革升级,控制工业排放。

1前言。

当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非常突出。

就目前来看,中国在很多行业发展中都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如:化工行业、建筑行业、火电工业、矿业等行业,都是典型重度污染行业。

保持自然环境的稳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思路,通过产业改革降低经济发展中的污染与排放。

绿色经济是随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进行产业改革与规划,使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状态。

绿色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产业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自然的和谐,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发生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其核心是“持续”、“和谐”、“效率”一体化。

显然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绿色经济已成为主流趋势,这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中人类发展共识,很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知识经济。

如:美国已基本完成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美国ibm公司便已从原本的计算机硬件产生,转变为高端的技术厂商,完全实现企业转型。

绿色经济结构中,经济增长更持续、更快、更稳,且排放少污染小。

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

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我国想要摆脱污染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走绿色经济发展路线,做好经济发展规划,控制各产业污染问题。

3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及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绿色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应认清时代发展格局,合理进行产业规划建设,发展绿色经济。

环境状态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很多产业发展都在选择牺牲自然生态获取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导致污染超出自然界自愈能力,引起一系列污染问题。

例如,电力工业发展中烟气排放污染问题,会带来严重大气污染。

但现代社会发展与经济建筑中离不开电力支持,离不开火电工业。

此外,许多化工工厂排放物中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到污染,出现减产和死亡。

如:二零一四年十月,丰县某电镀厂排放的污水中ph值严重超标,锌含量是排放标准的三倍,导致周围千亩农田受到污染。

另外,我国港口管理建设方面,缺乏相关排放控制与管理体系,虽港口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水污染问题,如:船只泄露问题,导致大量化学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生物大面积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水污染问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年均产生的工业固体垃圾超过八亿吨,建筑垃圾二十八亿吨,工业污水排放量达到两百六十九点三五亿吨,可见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显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污染问题非常突出,生态状态环境状态并不乐观,这非常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从前文分析可知道,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各行业都存在污染现象,土地、大气、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坏与污染。

毫无疑问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思路:。

4.1优化产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产业规划存在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生产中中国往往属于人力输出方,而不是技术输出方,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工业污染非常严重。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美国金融次贷危机的出现历经二十多年时间,国际众多经济学家将这段时间叫做大稳定时期。该时期也为难得一见经济增长高度乐观黄金阶段,除日本等为数不多国家,多种经济体经济飞速增长。该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国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源泉,这种状态一直维系到金融危机的到来。虽说如此,到两千一零年以后,在诸多人眼中,金融危机迫使经济下滑也只为一个周期过度表现,各国家能够采取积极宏观调控手段,便可有效抵制下滑然后促使经济复苏再回到经济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我国也意识到以前两位数增长到下滑,其实属于结构减速,当中存在很多新变化,而这种新变化就被叫做新常态,因而本文针对中国经济这种新常态加以研究,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山东省的农业经济在山东省经济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些年来山东省农业在创新和产业化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并具有独特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继续应用发展的探讨,有利于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额的稳步提升,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山东省对于我国的经济贡献始终名列前茅,其领域范围内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在社会主义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山东农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农业产品更加丰富,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山东农业的组织经营模式和产业化发展值得人们关注。充分了解山东农业发展变化的历程有利于山东农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稳健,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大发展。

1.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经济稳定前行。

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着重加大了对于农业的各方面投入,着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机械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全省在农业播种和收割时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还适时对一些作物实行了喷灌或滴灌技术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珍贵的水资源。不仅如此,山东省还加大了对于农田的化肥供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对农田使用化肥以增长作物产出。总而言之,山东省对于农业的各项投入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行。

2.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在农业大力发展下得到了显著增加,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降低,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数据显示,从到期间,农民人均支出从1300元左右达到1723元,增长了33%。山东省农民增加收入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更多和农业生产相关的乡镇企业在政府产业化经营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建立起来,这些乡镇企业吸引了广大的农业劳动力进厂劳动,农民收入由此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调整农业结构。在科技力量和政府的`扶持下,农户引进了经济效益更优的作物,并加强了养殖业的比重以增加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农业发展结构显著增强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农户基本收入,提升了农户的最高收入。

3.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完善。

经过数次农业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小麦、地瓜、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异军突起,这样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山东农业的自然发展条件和科技应用发展,农业结构的完善性有利于今后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山东农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农业发展的前景良好,但不等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没有问题,对于现阶段山东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山东农业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土地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减少的局面,而且现存的耕地农业潜力有限。从统计资料来看,在五年时间内,山东省农业耕地面积减少了283万亩,大约等于三个县的耕地面积总和。不仅如此,在现存在耕地中,有一部分常年受旱涝灾害影响,作物收成很难保证。沿海地区的耕地由于地势较低和地下水开采严重导致海水倒灌农田导致土地盐碱化。另外,有些耕地经过常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较少,肥力下降并可能导致农田出现沙化现象。

2.人均占有问题。

由于山东省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均农田占有量不断降低,尽管农业产量不断加大,但也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一定的压力。因为山东人口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靠前的,增长率也较大。土地复种指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因此无法挖掘更大的土地潜力。

3.粮食安全问题。

山东省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由于近些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更多倚重经济作用的种植和发展,在加上耕地的减少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山东省粮食作物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人均粮食作物占有量随之下降,给人民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20,山东省粮食产量为平均每人362.5公斤,虽然高于355.6的全国平均数值,但仍然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375公斤的粮食安全保障警戒线,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山东农业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山东农业种植结构已经趋于完善,但整个产业结构还值得建设,比如服务农业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业销售的第三产业都是山东农业发展的短板,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倾斜,给予农民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完善农业从第一到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此外,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仅仅存在于农民家庭中的小户养殖不能给予农业经济发展较大的帮助。政府应该仔细甄选适合本地养殖的家畜,鼓励帮扶农户进行产业化养殖。

2.大力发展无公害作物。

在新时代农业背景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农业安全问题,山东省农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作物种植计划。鼓励农户进行无公害种植,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化肥,尽量少用农药,在生产加工环节也应该注重农产品的时鲜性,不添加防腐剂,让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农产品新鲜健康。

四、结语。

我相信只要充分重视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山东省的农业经济能够为人民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总体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摘要:在当前温室效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那么简单,还需要政府、企业、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内涵、意义及影响因素,其次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温室效应;能源。

近些年来,全球变暖、能源枯竭、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的情况日益严重,世界各地方政府和人民都高度重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1低碳经济的内涵、意义及影响因素。

1.1低碳经济的内涵。

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巨大,同时生产等活动产出的温室气体影响自然环境,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类未来必然会面临能源枯竭以及自然环境愈演愈烈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被提出。所谓低碳经济是一种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很大区别的经济发展模式,本着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理念进行生产活动,创新新技术、开发新兴能源,通过节能减排来遏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恶性影响。具体是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积极运用新兴能源,从而避免能源枯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保护好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1]。

1.2低碳经济的意义。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传统手工生产模式转变为机械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转变,加大了人类对地球能源的消耗。工业生产、人们生活都离不开能源,如石油、煤炭等,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用多少就少多少,并且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近些年来,“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词汇出现的逐渐频繁[2],温室气体带来的是天气恶劣变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淡水资源大量消耗,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改善,那么未来人类避免会走向灭亡。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迅速,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是对国内资源的不断索取,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在新时期下,只有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低碳经济,才能改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1.3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

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指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一)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产格局的重要因素,同样也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在低碳经济中,离不开那些清洁能源和新兴可再生资源,这方面资源多,那么低碳经济发展就比较快速且稳定,这方面资源少,那么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同时,资源禀赋还应该包含一个国家的碳汇能力,像一些森林、绿化面积十分大的国家,就能够自己处理、过滤、消除大量温室气体[3]。

(二)低碳技术。低碳技术也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低碳经济发展速度。一方面体现在对现有能源技术的优化,降低现有能源消耗过程中产出的温室气体,或通过技术来降低消耗量,再或者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另一方面是对新能源的开发技术,如目前较为主流的风力、太阳能等。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支持,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引领全人类走向低碳时代。

(三)低碳产业。过去我国主要产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而这种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目前,低碳产业和我国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太阳能产业,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太阳能热水器。

(四)低碳管理。低碳管理具体指的是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做出的管理工作,如为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出台的扶持政策,如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应法律法规等。只有通过低碳管理,才能保证低碳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全民养成低碳意识[4]。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当前,南通正值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准确理解与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找准对工业经济的新认识、新定位、新举措尤为关键。

一、“新常态”在南通工业经济中的具体表现。

“十二五”以来,南通工业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主要指标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南通工业经济运行也呈现出换挡转型期的一些“新常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运行总体平稳但增速下降。从增加值看,,南通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583.9亿元,是“十一五”末(1722亿元)的1.5倍,年均增长率达14.5%,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从8.1%提升到8.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3%,比“十一五”末(50.4%)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占比1.6个百分点。从产值看,南通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苏州、无锡、南京之后,省内第四家跨进“万亿俱乐部”的城市,20达到11352亿元,是“十一五”末(7482亿元)的1.52倍。但同时主要指标增速出现下降态势,年南通规模工业总产值的增幅(12.6%)相比“十一五”末(23.2%)回落了10.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从“十一五”末的16%下降到2013年的12.6%,回落了3.4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转型趋缓。从主导产业看,2013年,南通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化工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海工船舶等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0010亿元,是“十一五”末(6739亿元)的1.49倍,年均增长率达14.2%。但六大主导产业增速总体呈逐年回落趋势,增幅从的24.1%回落至2013年的12.4%,与规模工业增长基本保持一致。通过产业占比分析,六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亦呈逐年下降态势,占比从20的90.1%下降至2013年的88.2%。从新兴产业看,2013年,全市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现价产值340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15.8亿元)的2.1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8.1%,高于全市平均13.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0%,比“十一五”末(21.6%)提升8.4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逐渐回归理性发展,增幅从年的31.4%逐渐回落至2013年的25%。

三是企业规模整体提升但发展受限。2013年,南通规模企业4964家,其中亿元企业2098家,比“十一五”末(1463家)增加635家,增幅达43.4%;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73家,比“十一五”末(87家)增加86家,整整翻了一番。从工业百强企业看,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550亿元,比“十一五”末(2291亿元)增长55%。但与此同时,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融资难、用工短缺等问题有增无减,使得企业盈利空间不断收窄。具体来看,尽管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仍然较高,综合融资成本超过10%。受宏观调控转向影响,个别企业难以脱身,出现资金链、担保链、债务链断裂现象。

四是发展活力保持强劲但支撑不足。2013年,南通完成工业投入1856亿元,增长14.3%,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比“十一五”末(1530亿元)增加326亿元。其中,设备投资从“十一五”末的831亿元提升到2013年底的1269亿元,增长了1.53倍。但同时,由于国际、国内市场长时间低迷,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减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强,项目招引难、项目源不足、项目建设周期拉长等制约工业有效投入的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5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型发展的后劲。

二、“新常态”下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研判。

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上述矛盾与问题,既是错综复杂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矛盾凸显和增长速度换挡的客观反映。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虽有一些新的变化,但新兴经济体又遇到新的挑战,不同国家经济走势分化,全球复苏进程缓慢艰难,增长动力微弱不足,实现经济复苏、可持续、平衡增长任重道远。7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3个百分点;9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别下调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期,意味着世界经济复苏比预期艰难。在此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各种生产成本上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长从持续高速降至中高速甚至中速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可以预见,伴随着工业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过去已经持续十年左右的工业高速增长周期将在“十二五”末期进入尾声。纵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突出压力:一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下降,而由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的制造业将出现下滑。同时,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超过投资,但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决定消费长期增长趋势的根本性因素并未发生变化。二是产能过剩的压力。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新的测算结果显示,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钢材产能过剩40%,电解铝过剩58.4%,家电过剩30%,电视机过剩90%,纺织、服装产能过剩超过100%;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利用率不到40%。三是区位吸引力下降的压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下降将使得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减少。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美日欧等工业强国纷纷通过促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来巩固或进一步提升其已有的生产效率优势,促进制造业回溯。东南亚和部分南美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开始显现,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增强。四是要素条件趋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4个“更加突出”:劳动人口供给下降问题更加突出。

通过分析经济形势,我们既要看到困难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当前经济运行持续健康、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基本面没有变,实现稳中求进仍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济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将极大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对稳增长持续发挥作用。从南通具体情况看,通过近年来的调结构、促转型,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都在发生积极变化,加之陆海统筹配套改革的深入,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我们要积极主动适应增速换挡、经济转型这一“新常态”,努力在转型升级中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三、适应“新常态”的主要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南通工业经济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推动“新发展”,重点在“挖掘潜力、增添动力、形成合力、激发活力、保持定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挖掘潜力,巩固“稳”的基础。

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的目标取向,深入挖掘增长潜力,稳住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确保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健运行,主要指标赶超序时。查漏补缺。逐月逐旬跟踪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密切关注减量因素,分析原因,及时应对,填补缺漏,稳住运行。放大存量。密切跟踪船舶、纺织、化工等行业走势,详实掌握应税销售200强企业以及年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增长点企业发展质态,加大推进和扶持力度。扩充增量。紧紧抓牢船舶海工、新材料、机械等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完善重点项目挂钩服务制度,及时会办项目建设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快竣工、早达产。

(二)增添动力,提升“投”的质态。

积极抢抓陆海统筹、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发展机遇,努力化解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的矛盾和问题,一切以项目为核心,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后劲。抓好项目储备。围绕培育新增长点,抓紧完善超亿元工业项目计划,合理确定工业投入导向指标,细化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针对工业投资增长乏力问题,引导各地进一步明确规划定位,加快推进苏通科技园、滨海园区、南通高新区等载体建设,着力招引一批重大储备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在谈前期项目,不断增强工业投资动力。优化审批服务。加强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各地项目审批时效情况,督促各地精通业务,努力缩短磨合期。引导审批权限承接有力、业务较为熟练的先进地区总结经验做法,在面上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各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地承诺办理时限缩短。

(三)形成合力,加快“调”的步伐。

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创新智造和绿色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端化发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推进六大主导产业和七大新兴产业做优、做高、做强,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从“要素红利”转向“创新红利”,确保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推动信息化发展。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城市经济,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园和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培育互联网领军企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智慧融合应用。统筹把握,有序推进智慧交通、社区、卫生等民生应用项目,确保在建设中实现共享、共赢,“市民卡”项目争取年底前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服务化发展。积极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积极推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速聚集。充分利用铁路、航运、空港等枢纽节点,构建集疏运体系,打造重点物流基地。推动绿色化发展。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法律等手段,深入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和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特色化发展。强化特色打造,把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板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区中园”和配套园、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载体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壮大区域特色板块经济的规模。

(四)激发活力,创新“转”的举措。

围绕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服务,努力构建“强市场、好政府”的新优势。加快服务转型。认真落实提升服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意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在精政简权和服务转型的同时,更加注重搭建平台,建立服务“直通车”制度,力所能及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行政收费,切实提升服务质态和水平。强化政策创新。在抓好现有政策及时兑现的同时,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注重定向发力、有的放矢,着力解决交叉重叠、使用分散,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等问题。创新政策资金使用方式,逐步转向以补助奖励等无偿拨款为辅,创投、风投、贷款风险补偿等有偿使用为主的方式,切实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要素保供。用电上,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大用户直购电。总结推广重点用电企业电费预结算试点经验,力争更多企业得到实惠。资金上,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增加银行资金供给,挖掘企业有效需求;同时做好企业资金链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保持定力,谋划“新”的工作。

20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坚持谋划明年和研究“十三五”并举,一手抓好指标平稳开局,一手搞好“十三五”谋篇布局。保持发展势头。当前,南通工业经济发展仍处于扩量提质阶段。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仍需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充分认清形势,坚持工业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准确把握区域产业新特征,以稳中求进为基调,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正确处理增长与结构、增速与质态、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并进、服务经济与绿色制造统筹发展,着力实施新主导产业培育、新特色载体打造、新增长点带动工程,精准发力,定向施策,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平稳开局。着手制订明年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在考核导向、任务分解、体系建设等方面紧跟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及早摸排明年全市超亿元以上新开工、结转、以及达产达效的项目,梳理省、市级新增长点企业(项目)情况,为明年工业经济的发展添砝码、注活力。精心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力争在规模培育、项目建设、载体打造、要素保供、政策创新、融合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有所建树,引导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深入开展调研,围绕船舶海工、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围绕技术改造、大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产城融合等重点领域,理清思路、及早谋划,抓紧开展“十三五”规划相关编制工作,引导南通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提档升级、行稳致远。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三农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够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化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有机结合,对于工业、农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世界各国推行,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中,农业循环经济是重要的一部分,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向集约化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是粗放型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促进农业发展建设,需要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就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再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与浪费。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经济的来源中农业占到很大的比重。

当前城市工业化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生活也逐渐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农业生产逐渐朝向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用地以及人口数量逐渐增大,科学的农业资源配置与使用是农业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们不断增加资源的投入力度,积极寻求合适的农业发展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良性循环的集约经济发展[1]。

农业循环经济要以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及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对农业经济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

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能够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地协调处理,实现人与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国家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希望。

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提高认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使用多样化的方式宣传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作为载体,通过专访、文艺演出、专题片等形式向农村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技能培训,对节水、节电、节药等科普知识进行重点教育[2]。

逐步强化政府、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对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实现占补平衡,避免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中。

2.2建立试点,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建立试点,将循环经济实践中有效方法提高到制度和管理上。

选择试点时可以挑选一些乡镇和村社作为试点,建立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还可以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与禽畜粪便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理、农产业清洁生产整合等方面选择示范工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应用与发展。

要阶段性地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做好阶段性的评估,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完善循环经济试点的验收方法。

2.3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要素,能够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力度,如产品的无公害技术、再生利用技术、农业用水回收技术等。

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

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农业生产的效益得到提升。

在农业科学技术上,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与帮助是远远不足的,国家应努力使农业实现市场化的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人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性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4明确重点领域,探究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审视,了解资源循环中的开采、使用、产生废弃物,资源再生等。

对于资源的开采需要综合开发,实现回收利用,将水、土地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作为重点,积极探索生物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资源消耗时,需要高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化利用。

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要进行清洁生产,将上一环节的废弃物转化为下一环节的资源,使农业产业化的空间得以扩宽,对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进行重点关注[3],对农业产业循环链进行有效整合,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得以扩宽,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3结束语。

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策略与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粗放式为主,使得农业以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农业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建立试点、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冯志成,刘国斌.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营管理者,(04):230.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构建,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沿着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满足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1做好宣传工作,培养全民低碳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还是不够理解,没有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低碳经济和自己无关,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务之急就需要做好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使低碳经济深入人心,从而养成全面低碳经济意识,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思想环境。做好宣传工作,不仅需要加强企业和个人对低碳经济的了解,还需要让企业及个人找到自身的定位,明确自身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于义务,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5]。具体如下:企业方面,一些高耗、高排企业要加速生产模式的转型,加快绿色经营模式的转变。把环保、低碳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制定好相应规章制度来约束下属部门、员工的行为。个人方面,要学习低碳经济理念,把低碳经济贯彻到自身生活中,如绿色出门等。还需要养成节俭意识,不浪费水、电等资源,不破坏环境、不乱砍滥伐,把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美德并在生活中积极落实。

目前,煤炭、石油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在这种能源结构下,很难快速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研发新能源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从而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加强现代化能源建设,如核电、水电等。(2)政府方面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投资我国各类新型能源研发建设,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3)推进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推动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4)做好传统化石能源开采规划,有节制、有条理的开采化石能源。

2.3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速技术创新可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能源利用效率低会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造成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所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数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企业要强加对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引进,这些现代化生产设备有着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6]。

(二)要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加强扶持力度。如煤炭、石油这些化石能源的利用技术,要从提高使用效率以及降低排放这两个方面出发。

(三)提高循环利用技术,如再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余热或工业废气、废水,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利用起来,就可以避免排放到自然界中,提高了经济效益及能源利用率。

2.4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对整体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在过去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过于依赖。而农药、化肥会对土地造成较大的污染,甚至导致土地退化,长久下来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当前形势下,应该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的推广,如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技术等。

(二)加强农业生产中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水资源方面,可以采用现代自动化、数字化的灌溉技术,大大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浪费。

(三)减少不正当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活动,如燃烧秸秆,会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要改善这一现象,除了颁布相应法律法规进行控制以外,还需要推广各类新型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等[7]。

(四)做好农业生产机械的升级,提高单位生产机械的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单位农田农业机械的使用数量和时间,降低机械对各类能源的使用,从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3总结。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要旋律,我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优化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的意义,降低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想要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从意识、能源结构、低碳技术等多个方面出发。加快创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参考文献:

[2]金涌,周禹成,胡山鹰等.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63(1):3-8.

[5]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4):1-8.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要发展地区的经济,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的累积和创新是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石。

作为知识的载体,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高度。

而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

此外,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因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

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双重意义,既对于地方经济建设影响巨大,又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其个人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和地方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成为了外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创新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观察、联想和思考以及实践的能力,从而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大学生创新素质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起着关键性作用。

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英语教师一般重视语言知识即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讲授,而欠缺对于学生英语创新素质的培养。

尽管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很好,却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部分学生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因而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因素都导致当今大学生的英语创新素质整体水平并不理想。

2提高大学生英语创新素质途径。

2.1专业设置以经济需求为导向。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地方经济在科研、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因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须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高等教育应该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

在专业设置上,高校应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优先考虑区域人才需求。

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等各种原因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状态,进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与优势,也因此需要不同侧重点的创新体系[1](p21)。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

然而,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辽宁经济发展增速趋缓,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和促进对外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加大对大学生英语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考虑增加对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口译和笔译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2与企业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趋势。

通过合作办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并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邀请英语相关产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使学生能够明确企业对人才在英语方面的要求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此外,还可以开展企业命名班,切实从企业需求出发,提高学生的英语创新创业能力。

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另一优势就是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英语教师通过到相应企业中去实习,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了解行业的发展,在提升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指導。

2.3高校社团建设。

高校社团是学生按照一定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体性组织,它是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团体。

高校社团形式多样,各高校皆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社团。

作为一种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高校社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渠道,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

高校社团具有跨学科性,不同专业和背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新知识的吸收和整合,而多学科创新知识的累积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此外,高校社团还具有实践性,社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契机,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鉴于高校在英语方面创新实践类社团普遍较少,高校可以重点扶持英语实践创新型社团,在资金、设施、智力、指导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这类社团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创新视野,启发创新思维,而且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2](p58)。

2.4举办创新创业大赛。

高校应积极举办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的成长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还要鼓励优秀同学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学习和交流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创新型培养模式办学,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3](p13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英语创新素质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高校教师应做好英语创新教育,通过创新英语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英语课程考核评价形式等,务必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2]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研究。

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的长效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机构,其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通过对湖南省16所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情况进行的深入调查,分析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建议。

一、长株潭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16所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共有在校生人数约27万人,校园面积约为2万亩,建筑面积达66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约为123亿元,校内外各类实训基地636个。

生均校园面积0.073亩,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25.25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实训中心或基地数量为2.40个,生均拥有教学仪器价值0.5899万元。

以上数据均达到新建本科院校评估中的合格标准,说明湖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适中,辦学硬件基础设施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各本科院校均建有实训中心或基地,反映出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中重技能、重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尽管湖南省新建本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相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数量均有一些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专业设置与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不足。

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湖南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

我们对湖南省1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湖南省16所新建本科院校整体上开设有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对接专业,总计数量为167个,仅占总专业数量的27.79%。

特别是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方向专业设置数量不多,人才培养的基数不够;同时,原有专业设置在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培养方式中创新不足,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立足出学科交叉,而这些院校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均沿袭传统模式,对新兴产业中涌现出来的新专业、新工种支撑不足,如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等。

(二)高水平“双师型”专业骨干人才匮乏。

近几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新建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互联网+”已在诸多经济领域发挥显著功能。基于互联网平台实施电子商务活动,将有效解决商流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能在助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

[摘要]部分农村地区因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商品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长。能否将“互联网+”模式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流通领域,使流通领域中的商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互联网+”与乡镇流通平台之间的对接有效措施包括:县域政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建立创业信息服务,采取付费原则下的电商管理模式,市场导向下对电商界面优化。

农业经济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以社会分工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流通领域。随着农村农地和林地确权工作的开展,以及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扶持,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其中产业化生产格局已经逐步搭建起来。然而反观流通领域,部分农村地区因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商品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长。即使存在区位优势的农村,也因不懂市场而无法将生产领域的商品以合理的价格出售。能否将“互联网+”模式应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流通领域,使流通领域中的商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逻辑起点。

一、问题的提出。

乡镇流通平台作为供应链系统中上游的一个节点,起到将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商流进行输出的功能。因此,“互联网+”模式就需要与该流通平台进行对接。为此,笔者围绕乡镇流通平台的搭建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一)西部农民增收与流通平台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已得到显著改观,贫困人口数量在原有基础上下降了2/3。同时,在西部劳动力逐步回流的趋势下,“离土不离乡”的工作模式已成为西部地区农民的务工首选。但现实表明,在缺少有效流通平台支撑的状况下,西部农村的商流将被限制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无法为当地的乡镇企业、创业农户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高度同质化的乡镇工业生产和创业类型在域内市场中已形成了过度竞争态势,这势必抑制区域内农民的增收动因。

(二)西部乡镇流通平台搭建的实施主体问题。

乡镇流通平台在功能上体现出支撑西部农村商流的流通,这决定了该平台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搭建流通平台的主体选择上自然将目光转移到政府身上。然而,商品流通依托市场需求拉动,这意味着流通平台还应在市场原则下进行管理和维护。因此,西部乡镇流通平台搭建的实施主体就不能局限于县域政府范畴,还应引入市场的力量。

(三)乡镇流通平台搭建与内外管理间的问题。

乡镇流通平台作为具有极强正外部性特质的渠道,需要与西部农村商流的特征相适应。这里的特征包括商流的结构、流通规律和周期性。通过调研发现,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商流仍以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并涉及服装加工业;而创业农户的商流以农产品的养殖和种植为主流[1]。因此,乡镇流通平台在内外管理上需要形成植根性效应。

(四)乡镇流通平台搭建中的动态适应性问题。

乡镇流通平台在搭建中还应重视对未来环境的动态适应性问题。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可知,西部农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逐步加强与域外经济场的联系,从而不断升级当地的产业结构。由此,动态适应性是平台管理主体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以上四个问题分别涉及农民增收关系、平台搭建的实施主体、平台的内外管理、平台的动态适应性等方面。这意味着,要使“互联网+”与乡镇流通平台形成无缝对接,则需要与上述四个问题形成同向契合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互联网+”模式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对“乡镇流通平台体系”的认识。

为了确保“互联网+”模式功能的正常发挥,还需要对“乡镇流通平台体系”进行全面理解,从而寻找到与之相对接的切入点。

(一)对乡镇流通平台功能的认识。

长期以来,涉及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路大都以提供就业岗位以及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为主线。这一思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是可以取得明显效果的,如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但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随着农业税减免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的显著提升,该区域的农民似乎存在着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封闭生活空间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意愿以及自主创业冲动。因此,基于西部农村的这一特点,县域政府相关部门急需加深对乡镇流通平台功能的认识。

(二)乡镇流通平台实施主体职能。

打破市场失灵对西部农民增收的限制,需要县域政府出面搭建乡镇流通平台,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针对西部区域商流的特点,应加强仓储节点和流通加工节点的建设。但问题也就再次出现,即由谁来具体管理这一流通平台?笔者认为,可以将问题转换为“由谁来经营该流通平台”。按照市场原则来经营管理流通平台,需要引入第三方流通组织来执行,同时还应防止流通平台的外部性效应被弱化。

(三)对西部农村商流特征的调研。

在“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的辩证关系下,若要使乡镇流通平台与西部农村地区的商流保持匹配,还需要深化对当地农村商流特征的调研。笔者对成都周边县域内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发现,该区域的商流以轻工业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和服装代工生产)为主要种类。这样的商品种类和类型决定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转模式,并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为供应链管理提出了要求。可见,深化对西部农村商流特征的调研,是当前急需开展的工作。

(四)柔性化流通平台的管控机制。

乡镇流通平台的搭建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当地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原有的平台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建立柔性的流通平台管控机制成为必然。前面已经指出,县域政府应成为流通平台的建设主体,其在建立柔性化流通平台管控机制上也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三、“互联网+”与乡镇流通平台对接的切入点。

(一)实施对接的主体。

乡镇流通平台在功能发挥上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这意味着借助市场力量来完成流通平台的搭建会遭到市场失灵的干扰。再者,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引入,前期将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见,实施对接的主体应是县域政府。全国各地反馈的经验也表明,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电子商务平台搭建,能更好地完成后期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官方背景的“互联网+”模式也能增强农户的信任感。

(二)实施对接的职能。

实施对接的职能主要指向“互联网+”模式的具体服务对象或范畴是哪些。从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应着力为返乡创业农民提供服务。笔者调研发现,返乡创业农民通过在发达地区打工,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本,并在现有的农地和林地产权改革中获得抵押贷款的可能。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无法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及时反应[2]。由此,借助“互联网+”模式所支撑起的电商平台便能有效解决市场信息接收和反馈问题。

(三)实施对接的管理。

乡镇流通平台应交给第三方组织进行管理,在管理中应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对接管理的主体应具体到第三方组织身上。“互联网+”模式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业态,那么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运转的状态下,需要对线上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并对电商平台定期进行技术性维护。所有这些都不可能由政府部门来实施,而只能在市场机制下由第三方组织来完成。

(四)实施对接的要求。

实施对接的要求主要包括:与西部农业商流特征相适应,与流通平台柔性化管理相适应。这意味着在实施对接之前,应针对线上交互界面设计、信息板块构成等诸多环节进行实证调研,从而建立起具有区域植根性的“互联网+”模式。

四、有效措施构建。

正如决策层所意识到的那样,我国“三农”问题若得不到彻底解决,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是乌托邦式的主观意愿。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应将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农户增收环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福祉稳步提升,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县域政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为了实现“互联网+”模式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形成该模式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覆盖面,从而以县域为单位进行“互联网+”模式的对接。在实施主体的选择上,应以县域政府为主导。在搭建过程中可以采取ppp模式,即县域政府与企业共建形式来开展工作。为了降低日后对电商平台管理的交易成本,这里的企业可以指向第三方管理组织。为了增强电商平台的官方性质和公益性特征,可以考虑将“互联网+”植入县域政府的网上政务平台之中。

(二)有针对性地建立创业信息服务。

西部农村中的创业类型大多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业,部分涉及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家庭手工业。这决定了以上类型产品需要通过实现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来促进农户增收。因此,电商平台应在农产品宣传和市场供求信息发布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根据西部创业农民所面临的商品流通困境,电子商务平台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上应突出按产品品种分类的形式。同时,县域政府应组建创业或行业协会,规范相同农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3],这样才能避免业内竞争所导致的利益损失。

(三)付费原则下的电商管理模式。

电商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费用,经济资源本身就需要通过付费使用来建立有效的配置状态。因此,在“互联网+”与政务平台之间的嵌入环节完成之后,农村中的各类型经济主体在使用电商平台时应实现“一户一个账号”,通过付费来获得账号的使用资格,为电商平台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经费,也促使各类型经济主体更加珍惜线上信息资源[4]。关于资费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不同层次的服务功能,由经济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

(四)市场导向下对电商界面优化。

在适应西部农村商流变化和柔性化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电商平台还需要在市场导向下不断优化线上信息。这里需要强调,我们需要根据农村经济主体的文化程度、使用偏好等特征,订制化地完成电商交互界面优化工作。为此,第三方管理组织应与平台使用方保持实时联动,通过线上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他们的需求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对接不流于形式。

五、实证讨论。

本文以重庆为例进行实证讨论。应将原有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升级改造为“互联网+公司+农户”,实现农业产供销信息共享,让农民使用智能手机获取销售数据,逐步形成按订单生产的b2b2c供应链模式。支持重庆生猪综合交易市场(生猪交易交割中心)、重庆中药材市场、观农贸市场、菜园坝水果交易市场、重庆花木世界等一批涉农专业大市场,探索试点b2b2c的电子商务新业态。逐步形成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体系为核心,以系统集成为工具,以智能手机为终端,以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为配套,以自有电商品牌为标志,以网络预售、秒杀、定时(整点)上新等为营销手段,以电子支付为核心的重庆大农业市场体系及大宗农牧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鼓励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领头人开设网店、网直销、微信直销,推动创新创业。鼓励终端深入乡镇的配送站建设,形成农村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能力,丰富农村居民购买渠道。

六、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来阐述“互联网+”对接模式,但文中的分析思路和所得出的结论对于我国其它地方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是有借鉴价值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互联网+”模式应切实发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功能。若要实现这一点,便需要在对本土商流的适应性方面下工夫,同时还应关注未来对接的演变趋势。通过静态与动态视角相结合,不断筑牢后工业化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田跃.基于地域共享的现代物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33).

[2]孙颖.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3(9).

[3]赵奕凌.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周民源.供应链金融契合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启示———基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的个案研判[j].中国农村金融,(2).

[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从古至今,无论阶级关系发生什么样转变,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量。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的上升,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急剧下降,所以改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迫在眉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分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现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的可持续农展做出贡献。

1农业循环经济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将不同种类的生物进行重复利用,形成内部循环,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关注资源的用度及走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不仅是农业循环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生产过程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一些外在辅助因素,将种子培育成粮食或蔬菜果实的过程,这个能量转变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生物质,这些生物质之间的重复利用便形成了农业循经济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是把握能量与生物质平衡的关键所在,更是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利用有机肥来进行能量转换,这样的生产过程太过于封闭,已不适应当前高效社会的需求,所以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生产系统要根据外界环境与能量本身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辅助方式进行高效生产,将能量循环的内容进行扩大。

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这些东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及应用,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与作物产量上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化肥农药、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不当应用会导致食品的安全性能降低,并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增加畜禽的成长速度,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大多含有激素,这就导致畜禽的排泄物无法全部应用于作物生产,这样以来就造成了物质浪费,如果将其排放于河水中,又会造成新的污染形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进行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不能只喊口号,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将其迅速落实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这离不开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

农业部门制定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具体方法、最终目标,并监督工程实施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行,确保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基础上,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2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而农民又是本产业的主要支柱力量,所以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要注重农民对本模式思想意识及技能培训,只有农民充分的理解到本模式所带来的效益及优势,才能更好的将全身心投入工作。

加大思想意识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报纸广播等方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进行普及灌输,给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产观、价值观。

加强技能培训力度主要通过对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规范与标准化渗透,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扎根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3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科技的研发力度主要包含关键技术研究与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两大方向。

关键技术研究是指对创新实用型的生态利用技术、高效利用秸秆技术、安全生产无公害产品技术等研究;再生利用技术是指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农用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通过大力研究与开发这些科研技术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进度,建立体系完善的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小投入大回报的运转模式。

3.4要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是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途径,但是如果单纯的依靠政府力量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治标不治本。

我们在推广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去做:(1)确定编制。

依据当地环境与生产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确定宣传推广所需要的具体人数。

(2)明确责任。

进行技术推广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新技术的引用,对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监督。

这些职能的责任要明确到个人,保证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建立推广机构必须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之上,建立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作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想快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是农产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充分发挥能源与环境在经济循环模式中的应用,实施符合我国国情与地区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2]冯长.探析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d].河北大学,.

[3]邵梅丽.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5]徐峰.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