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三年级教学案例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4 09:00:06 作者:文锋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展示作者的才华,还可以培养作者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欣赏这些优秀作文的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己,在写作方面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

2.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3.将《铁罐和陶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性互换,变成《铁罐和陶罐》。

4.编写一则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寓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瞧,它们来了。(放课件)。

师:它们是谁?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读完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说了铁罐看不起陶罐的事。

生: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变得很有价值,铁罐却无踪无影。

5、同学间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

生:(踊跃地分别说出)讽刺、挖苦、嘲笑、讥讽。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给“奚落”找了这么多近义词,对“奚落”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乙:陶罐不但谦虚,而且很善良。你看,当人们把陶罐从土里挖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受够了。”陶罐不计较前嫌,豁达大度,我很喜欢它。

丙: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里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懦弱”的东西。(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懦弱”一词的音、形、义,区分“懦”与“儒”这两个形近字。)。

丁:我不喜欢铁罐,他不仅骄傲,还很武断。它对陶罐说:“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事实上,后来粉身碎骨的不是陶罐,而是铁罐,他被完全氧化了。所以看问题武断、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对话(打出投影):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我们男生读铁罐的话,女生读陶罐的话,好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真的感觉到了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

在指导这段对话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全课如何读,举一反三,读好全篇。

二、演。

《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很像一个两幕的小话剧。时间分别是古代与现代,地点分别是国王的御厨里和宫殿的废墟上,人物包括陶罐、铁罐、众人、旁白者等,情节则是课文所交代的内容。

请同学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寓言剧,人人参与,当堂练习。关键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代替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情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练习之后,推荐一两组到前表演,用不同头饰区分人物。学生表演生动有趣,会进一步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课文言语吸收、内画、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三、改。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

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说)同学们都有所收获,归纳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这里,就有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却是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缚住,放飞思路,大胆去想。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优点缺点。

陶罐美观易碎。

铁罐坚固丑陋。

学生分组边议边改,集体创造,大意如下:

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比美的。”“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美……”

这样学习就使自己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没有被教材所设定的思路限制住,促进了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发展。

四.编。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创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把这个道理寄托在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还能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15分钟后交流。请每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编写的寓言的题目,学生从各个角度编写,如:

选择其中的一两篇,由作者诵读,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修改,使之成为一篇优秀习作,其他同学也是对各自的寓言进行修改加工。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

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在上课以上教师要稿清楚怎么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陶罐和铁罐》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在铁罐无礼的奚落和嘲讽中表现得尤为宽容与克制。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课文的插图,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喜欢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陶、谦、辩、恼、……”等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嘴、恼、怒、”等14个生字理解“奚落、谦虚”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铁罐的高傲和陶罐的谦虚,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揣摩,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还要看学生如何学,在课堂上,我会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渗透“划、找、读、思、议、悟”等学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五大板块:

(一)、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童话故事(随机课显:陶罐和铁罐的图片)你认识他们吗?在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换偏旁识记“陶”,并指导书写“陶”。(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极有吸引力,让生‘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更能激起学生不吐不快之感,我想此时孩子们的兴趣已被激发,再加上看了立体的、鲜活的图片,孩子们会迫不及待想接触文本,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此时,我抛出一句: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去读读27课就明白了,就这样我巧妙地把孩子引入自主阅读状态,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学习字词梳理脉络。

这个板块我将用3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读准音,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我主要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与文本对话,对文本的解读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因此我让学生读通课文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在点评中,我做以下的点拨,以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在学生发言中,注意让学生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

2、对字词有不明白之处,可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

第二个环节:学习字词。

我分为三个层次逐一出示,先出示:奚落争辩价值流逝朴素挖掘。

指名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再引导学生发现这是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自发找出:覆灭、遗落、荒凉、惊讶等词语,积累并列式的词语。

接着我出示:傲慢谦虚轻蔑恼怒。

让学生读了词语后,猜猜:老师为什么会把这些词集中出示,引导孩子得出这些词都是形容人物的神态。

最后出示两个四字词语:相提并论和睦相处,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初步理解。

第三个环节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陶罐和铁罐的事,孩子们都知道,可是什么时候呢?都发生了什么事呢?先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沉浸在文中中。我先问学生:课文写了那几个时间?相信孩子会找出“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许多年代过去了。”找出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把课文的时间归结为:许多年以前和许多年以后。我再问:许多年以前,陶罐和铁罐在什么地方,许多年之后他们又在什么地方?分别出示“国王的御厨“和“荒凉的场地”,那么在御厨发生什么事?在荒地有发生什么事?如“剥笋”般,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原来课文写了:许多年以前,铁罐在国王的御厨里奚落陶罐;许多年之后,人们在荒地上发现很有价值的陶罐,而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第三板块: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2---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划一划,找出铁罐奚落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课件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通过给句子补提示语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神态、语气中理解铁罐的话,从而明白“奚落”一词的意思。根据上下文理解“奚落”的意思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你曾在什么情况下奚落过谁?或你曾受过谁的奚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受“奚落”的心情。

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抓“争辩”感悟陶罐“不懦弱”。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此板块,我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重点读好“‘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等句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也潜意识领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的精妙。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还提高了思维能力,自主能力。此时,学生已取得获得知识的快乐,也更加关注了陶罐和铁罐的命运。

于是我以“陶罐和铁罐的最终命运到底如何?”这一问题过渡到第四板块:深入文本,研究感悟,即默读课文10----17小节内容,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重点抓住人们对陶罐赞赏的语言及陶罐说的话,感悟陶罐的品质。

第五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环节,由学生自由选择: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我想对自己说……”目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还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很有价值无影无踪。

谦虚 骄傲。

宽容 傲慢。

不再理会 轻蔑。

轻蔑。

以上是本人对这篇课文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第七册其中一篇课外阅读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这则寓言,我们采取语文活动课的形式采进行。

怎样才能把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明白人各有所长,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睦相处,共同为集体,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采用话剧的手法把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懂得道理,受到教育。

(陶罐的神情是谦虚的,而铁罐表现出来的是一副骄傲的样子)。两旁坐着热情的观众。

第一幕:铁罐奚落陶罐。

老师开场白: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傲慢地问)。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谦虚地回答)。

老师:“铁罐为什么敢这样问陶罐?”

观众(1):“因为铁罐坚固,不怕碰撞,这也是铁罐的优越性。”

观众(2):“铁罐认为陶罐经不起它的碰撞才敢这样问。”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轻蔑的神气)。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争辩说)我们生来就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铁罐:“住嘴”(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过不了几天,你就会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气势汹汹)。

陶罐:“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颜悦色)。

铁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老师:“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越来越傲慢无理?”

观众(3):“铁罐自以为不怕碰撞就了不起,盲目自大,说话尖刻,不尊重别人,更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

老师:“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观众(4):“陶罐‘争辩’,说明陶罐谦虚并不是懦弱。我们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不能比长处斗自大。”

老师:“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观众(5):“铁罐蛮横无理,充分暴露了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长处的缺点。而陶罐谦虚但不懦弱,对铁罐的不讲道理,陶罐不再理会它了。”

第二幕:世界的变化。

老师:(有感情地对白)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渣滓和尘土。

老师: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只陶罐。(用手拍拍陶罐)。

观众(6):“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表情惊讶地)。

(陶罐慢慢地站起来,弯着身子。)。

观众(7):“真的,一只陶罐?”(高兴得大声叫起来)。

老师:慢慢地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老师表演)。

观众(8):“多美的陶罐!”“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陶罐:(站起身)“谢谢你们!”(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

老师: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地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不知道它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了,早已无影无踪(铁罐取下头饰,回到观众席)。

老师:“人们为什么会找不到铁罐?”

观众(9):“铁罐虽然不怕碰撞,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天气的变化,被氧化了。连痕迹都找不到了。”

老师:“在这里。铁罐的下场和陶罐不朽的文物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师总结:这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已经表演完毕,在此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扮演陶罐、铁罐的同学和部分观众的表演表示感谢,他们精彩的、惟妙惟肖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什么感受。”

(这时,同学们都热烈讨论,互相谈自己的感受。)。

大家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比人优越。也没有理由骄傲。比不上别人也不要消沉,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社会作贡献……。

(请陶罐、铁罐的扮演者和部分同学谈体会。)。

陶罐扮演者:“我是一个谦虚而又不懦弱的陶罐的扮演者但在实际中我可不是一个谦虚的人……。

铁罐扮演者:“我是一个骄傲而又盲目自大的铁罐的扮演者。从这个角色中我感受到铁罐因为看不起别人的长处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得了个可悲的下场.希望自己在学习中不重蹈铁罐的覆辙……。”

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

老师:这是一堂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课,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谈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谈改正的方向……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国王御厨里陶罐和铁罐之间有趣的故事,故事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仔细研读分析教材,我发现这篇童话不仅语言朴素、充满童趣,而且哲理深含,寓意深刻。其教学内容的纵深挖掘空间极大。若深入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文章能给阅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比如我们都知道看问题要看到事情的本质,那么导致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这两种态度根本原因在于陶罐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比较点(比盛东西),而铁罐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比较点(比坚固),由此使得它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让我想到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与别人相比的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懂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选择一个正确的比较点与他人去比,正确全面的看待人和事,从而从小树立学生正确的比较观,这样对促进学生健康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又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等这都是我们在分析解读教材时,可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教材资源。

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兴趣浓厚,但稳定性不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课内外阅读量,尤其喜欢读童话故事,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其认知水平还比较浅显,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待培养和提高。本组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本单元教材以“阅读故事,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学会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这一主题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学生已能通过阅读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懂得了故事中的道理。但在前两课学习中,学生在朗读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不能达到以声传情的最佳效果。阅读的方法上还需老师进一步指导。针对学生学情及年龄特点,结合《陶罐和铁罐》一课的内容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突出朗读与阅读方法指导与训练,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与阅读,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中促其感受形象,领悟寓意,懂得道理,受到熏陶。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语气与神态,进行感情朗读和思维训练,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德育渗透:

1.通过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比较点去看待人和事物。

2.进一步掌握童话的特点,渗透童话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语气与神态,通过方法指导和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边朗读边理解课文,从而领悟寓意,学会选择正确的比较点去看待人和事物。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的特点,渗透童话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铁罐及陶罐的图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生谈:比谁学习好。比谁最爱班集体。比谁最勤劳······。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都是上进心很强的孩子,是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比,有人比出了勇气,比出了自信;也有人比出了不足,比出了失望。比是推动我们进步的原动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怎么去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陶罐与铁罐》,一起来看看陶罐和铁罐它们在比什么?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懂得更多的道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比”巧妙切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加深理解。

1、读课文,整体感知陶罐与铁罐的不同。

师:同学们,陶罐与铁罐你更喜欢谁?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让你喜欢或不喜欢铁罐与陶罐的词语或句子。

师:同学们,读后你觉得陶罐与铁罐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生谈:因为我觉得铁罐傲慢无礼,所以我不喜欢铁罐。我之所以喜欢陶罐,是因为它谦虚、善良等)。

(此环节重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来表达自己初读后的感受,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完整,更准确,更有逻辑性。)。

师:读出你画出的句子。

生:试读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体会到陶罐与铁罐的态度及性格的不同,但试读中并未读出铁罐的傲慢与陶罐的谦虚善良,语气较平淡,缺乏感情。于是老师可随机调整内容,加入教师的示范朗读环节,教师有感情的读课文的16自然段。让学生在听读中更充分的感受到陶罐不仅谦虚,而且有着善良、宽容、心胸开阔等品质,也让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为下一个环节,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和训练做好铺垫。)。

师:陶罐不仅仅是谦虚,岁月流逝,许多年之后,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当人们发现陶罐时,听老师读陶罐说的这句话。它说:“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师:老师和前几位同学读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从老师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陶罐善良、宽容、心胸开阔······。

2.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看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深我们对课文及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我们都能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善良与铁罐的傲慢,但刚才在同学们试读时还没有从你们的语气中让人感受到这一点。那怎样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人体会出陶罐谦虚善良与铁罐的傲慢呢?我们先来结合朗读的实际感受做一个探究。

师:体会这四句话的感情,结合语境用你认为恰当的语气、神态自由练读。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轻蔑            。

懦弱。

师:谁来上台连线并朗读,之后说说你的体会。

生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让我觉得铁罐特别蛮横和傲慢,所以我选择用傲慢的语气和神态来读铁罐的话,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情去读就会读得很好。

师:大家和他的体会和方法一样吗?有没有不同?

生:我认真体会这个句子,还把我认为恰当的语气写在句子旁边,用来提示我在读时注意语气。

生针对句子分别谈方法·····学生结合体会分别读四句话。(方法同上)。

师:人说声情并茂才能情真意切、才能感人。现在请一对同桌也摇身一变变成陶罐与铁罐,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选择恰当的语气自己去读一读吧,看谁读得好。

生读:1.先同桌个别练读。2.个别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一到九自然段。(两生分读陶罐和铁罐,一生读旁白)。3.学生参与度较高,全班分角色朗读十到十七自然段。(女生读陶罐,男生读铁罐,老师读旁白。)。

师:铁罐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

生:在奚落陶罐。

师:奚落你理解什么意思了吗?(嘲弄、讽刺、挖苦)。

生:面对奚落陶罐是否真的懦弱了吗?书中有一词能看出它并不懦弱,请迅速找出来。生很快找出。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在朗读方法指导下,能进行有感情的个性化朗读,通过自由读、合作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形象,体会蕴含的道理)。

3.读中感悟,加深理解,理解寓意。

师:铁罐为什么会看不起陶罐?它有什么资本这样做?

生谈:因为他觉得自己坚固。

师:它拿什么和陶罐的什么相比?

生:哦,它是拿自己的优点(坚固)和陶罐的易破碎(板书)去比呀。

师:陶罐就没有优点吗?大家看(出示课件:陶罐的外观)有什么优点?

生谈:美观、光洁······。

师:如果它也拿自己的美观与铁罐相比,想象一下,它会说什么?生自由想象,发言。(瞧我多美呀,看你这么丑,都生锈了·······)。

生:傲慢。

师:实际上它傲慢了吗?拿自己的优点与铁罐比了吗?生:没有。

师:它选择的比较点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

生:它比的是盛东西,所以它的态度是谦虚的。

生:和别人相比,要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比较点。

生再谈:内心比的标准不同,他们的态度也会不同;选择一个正确的比较点,这是造成他们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生谈:不要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相比,也别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

生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师:懂得了这么多道理,看来处事待人需要给自己选择一个正确的比较点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在我们班有身体强壮的李,有聪明好动的王,有勤奋好学的牛,有胆小细心的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你觉得,在我们这个温暖的集体里大家应该比什么呢?(结合自己实际谈一谈)。

生谈。在学习上,比谁最勤奋、比谁学习好。在劳动中,比谁积极肯干······。

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全面,我们要比谁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师:王(柔道队的,同学、母亲都反对他参加此队)你觉得你要跟同学比什么?王谈:在柔道队,比谁最有搏击力,谁最棒。

师:到了学校就不能拿你的拳脚和同学比了吧?比什么呢?(大家笑)。

生:到学校,就要比谁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体会的基础上,抓住本质,探寻导致两种态度的根源所在,即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比较点去与人相比,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正确、全面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读懂文中道理,并结合实际,让学生谈出启示和所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掌握童话的特点,渗透童话的写法。

1.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道理,爸爸妈妈或老师通常会直接告诉我们。课文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给故事中的事物赋予人物的性格和语言,并把道理寄寓在故事之中,让人读后给人以启迪和教益,这种文体就是童话故事。

师:你读过哪些童话?童话的题目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谈。

师:看来同学们读过许多童话故事,那你发现童话有什么特点呢?

生谈。

童话想象很丰富。

童话故事很有趣,很神奇。

故事中的事物有人物的语言、性格、神态等。

童话故事既引人入胜,又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2、拓展练习。(结合你的发现和体会,编写童话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师: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请你们借助桌子与椅子、文具盒里的铅笔、你喜欢的小动物等事物,赋予它们人物的性格和语言,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不妨可以试编一则童话故事。(学生先说后写,时间机动,随机调整)。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在交谈中进行写法渗透,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写作或表达兴趣,激发学生想去表达或写作的强烈欲望,力求超越文本,创新运用.)。

板书设计:           。

(美观 易破碎)。

谦虚       27.陶 罐。

比(盛东西)                与                    比(坚固)。

铁 罐        傲慢。

(坚固 易氧化)。

总评分析:

本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要亮点有三个:

一读——方法巧,二思——切入点新,三渗透——有创新。

《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设计获陕西省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本课教学受到了教研组同仁的一致好评,自己感觉在授课中也比较从容,教学容量与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都比较合理,在注重教学目标实施的整体性的同时,又力求凸现课堂的开放性与灵活性,重视课堂上信息的灵活处理和过程及方法的及时调整,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课堂表现较好。究其原因,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重在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三个阶梯式平台:

一读——方法巧。读是解读文本,调动参与,重视朗读的分层次分阶段训练,在教学设计中,从默读,感知人物性格-——试读,初步感受人物品质——练读,体会朗读时的语言、神态表情,以情促读,激发情感,加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体会理解,感情朗读。四次朗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每一次引导都使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加深了一层,以读启悟;同时,在朗读中,既要对学生朗读分层次分阶段训练,又结合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随机调整课堂教学,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如在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试读后,未从学生的语气中让人感受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这一情况,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随机调整,设计了教师示范环节,老师试读陶罐被发现后,所说的一句话,让学生从听读中谈出感受,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朗读的作用。这一小环节的设置,效果很好,学生切实从中听有所悟,教师也起到了引导和带动示范的作用。这一环节的随机设计既让学生有所体会,切实感受到了有感情朗读的效果,又使环节与环节的过渡十分自然。

二思——切入点新。思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引导学生重构文本,激活思路。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表面事物性格中所体现出的谦虚与傲慢上,而是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感受和领悟,落实教学重点,抓住本质,找寻探究导致两种态度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在简单的推理比较与思考中明确因为陶罐与铁罐所选得比较点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态度的不同,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学会选择正确的比较点去与人相比,掌握全面、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渗透——有创新。此环节是超越文本,创新运用。本环节没有进行硬性的作业规定,而是在交谈中进行写法渗透。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写作或表达兴趣,激发学生想去表达或写作的强烈欲望,并利用桌椅、文具盒里的铅笔兄弟、五个手指头,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图画等等开启调动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打破学生写作的局限性,让学生结合对童话故事的体会,先编后写。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创新思维,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学案例

生:我读懂了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

生:它长得小巧玲珑。

生: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喜欢它漂亮的羽毛,还有透亮灵活的眼睛。

生:我喜欢它捉小鱼很机灵……。

师:下面,你们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学生投入画翠鸟)。

师:刚才同学们画得很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其他同学当评委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

(大家一起根据课文内容给予点评。)。

师:真了不起,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想象画出美的图画来,这说明你读懂了课文。大家能不能看着图画,再来介绍一下翠鸟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

反思:此环节教学,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把艺术带进了语文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检验了学生对课文中文字的'理解程度,同时在练习说话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就这样,学生在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会了课文,感受了美,拓展了思维空间,张扬了个性。但耗时较多,学生有一定准备更好.

片断二:联系生活,启迪环保。

学生议论纷纷,讨论激烈。

生:建立鸟类保护区。

生:遇到受伤的小鸟要进行治疗包扎,等伤好后,再放回大自然中。

生:不捕捉鸟。

……。

(这一激趣,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他们七嘴八舌开始奇思妙想。)。

生:我想成为一名翠鸟交警,飞在天空中指挥交通。

生:我想让人类把我训练成为向警犬一样的警鸟,去抓坏人。

……。

师:各位同学都有如此美好的理想,我想你们经过刻苦的学习,严格的训练,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反思:此环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营造了一个让学生放飞想象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搭好一个拓展思维的平台,许多新的理念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充满了创造热情,启迪了环保意识,放飞他们的理想。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1吨有多重》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吨”,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桶装矿泉水。

教学时间:2009年9月23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吨有多重。

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提完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

师: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读关系式;

2、算一算: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分小组计算各图的物体数量。

小组汇报:

3头水牛约重1050千克,约1吨;10桶油约重1000千克,是1吨;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吨;40人约重1000千克,约1吨。

3、举一举: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4、理一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卡车载重4()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小明体重35()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2、单位换算。

8吨=()千克3吨500千克=()千克。

3、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

4、拓展应用。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分小组提桶装矿泉水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小学三年级作文

今天晚上我吃完饭就蹦蹦跳跳的出去玩了。

过了一会儿,好多小伙伴都来了,于是我们组织了一个游戏,是捉迷藏。

游戏开始了!一个小朋友捂住眼睛,我和其他几个孩子飞快的去躲,可是我跑太快了,前面要转弯,可是我刹车没刹住,就摔跤了。我看了看伤口,它一直流血,我一瘸一拐的走回家了,不能玩游戏了。

来到楼上姐姐看见了我扶我上去,然后用水冲伤口,我疼的哇哇大叫,姐姐再用红药水滴在我的伤口上,再把消炎药粉放在伤口,我渐渐不疼了。

过了这个晚上我醒了,脚上还流着血汁,把被子都弄脏了,妈妈发现了说:“阳阳你不要再把脚放到被子里面了!”我点点头之后要刷牙了,我刚踩下一只脚就好像在一根针上面,疼得我哇哇直叫,妈妈无可奈何地说:“今天不用刷牙了。”

我以后不能再摔跤,一定要好好走路!

小学一年级教学案例范文

1、认识“懂”、“貌”等14个生字,会写“洗”、“认”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懂得儿歌中的良好品质。

3、产生尊长辈、爱劳动、爱家庭的意识,努力成为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掌握“懂”、“貌”难认字的字型。

教学难点:背诵、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照片导入,唤醒情感。

2、你们是怎样爱自己的家的呢?(指名读导语:我们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二、初读儿歌,合作识字、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a、互相当小老师提醒字音b、看看谁的方法好,能帮助大家记住字形。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推选代表汇报)。

4、以小组形式进行“识字比赛”。

5、进行“组词比赛”。出示“父”、“错”、“事”、“改”、“懂”自由选择,进行扩词训练。

6、相机指导写字“认真”。

7、出示其他四个要写的字,老师进行范写,学生练写。

三、读懂儿歌,懂得道理。

1、分小组轮读儿歌。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师生轮读儿歌;男生读,女生听;女生读,男生听。

四、实践活动。

把儿歌背给小伙伴听,背给爸爸妈妈听,做一件你最想为他们做的事。

板书设计。

洗扫真母。

三年级词语教学教学反思三年级词语教学案例

读到过这样精辟的一句概括: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虽然“语言”的范畴是很广的,但“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这是不可置否的。每一个词代表的是一个概念。学生每掌握一个词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了一次概括和区别,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概念;并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础。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理解词语,如果教学中不扫清词语——“拦路虎”,就有可能成为长跑运动员鞋里的“一粒沙”。因而,词语的训练是段、篇的训练前提和基础。词语教学自然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

读到过这样精辟的一句概括:

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学案例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教学本课时,我从兴趣入手,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只鸟为什么叫“翠鸟”?如此不仅让学生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喜欢翠鸟,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迫切希望对这种小动物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放手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最后,小组讨论“翠鸟的捕鱼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没有关系?”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整节课轻松愉快,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学案例

老伴从超市给小孙女买了一把儿童扫帚。这扫帚设计得挺有趣:棕毛的宽柄上画了“小丑”的眼睛、嘴巴,下面的棕毛便自然成了“小丑”的一大把胡子。别说孩子喜欢,就连我们大人看了也忍俊不禁。也许是爱屋及乌吧,用这把扫帚扫地便成了小孙女最感愉快的劳动。

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比如他教《翠鸟》,就不是按照常规死板地分析课文,而是让儿童当翠鸟,老师当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来采访翠鸟王国的小公民。老师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我特意来采访你们,打算写一篇有关翠鸟的报道,让大家都来保护你们,不伤害你们。你们的声音多么好听!”小朋友禁不住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听说你们又叫叼鱼郎,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捕鱼的吗?”“怎么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呀?”“你们的家这么小,我想去你们家作客,怎么进得去呢?”“这儿有一篇现成的报道,可是我看不懂中文,只能听得懂,谁能读给我听听?”这样换了个角度来教,小朋友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感受到童心童趣,领略到翠鸟王国的美妙与神秘,个个学得兴致勃勃。这种形式,在大人可能觉得没意思,可在孩子却觉得挺有意思。我以为这就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策略”。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形成一个定势,似乎让学生理解课文就只有讲解分析这一个办法,其实帮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感受课文的方式方法应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我们充分地发挥创造性,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就能营造出完美的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取得教学的成功。

物理学上有个“共振”原理:当外力的振动节拍和物体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时,物体就会产生强烈的振动。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与此相似的。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就得使自己的“振动节拍”和学生“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换句话说,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不少人问:于老师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其实答案很简单u饩褪且宰约旱陌心与智慧,努力去追求师生间“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喜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真朗读课文,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弄清课文从哪几方面抓住特点写翠鸟外形的,读懂描写翠鸟捕食小鱼时动作敏捷的句子。能说出第三节的主要内容。

3、认读本课生字,理解“透亮、灵活”等词语,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希望、愿望、失望”的词义,积累词语10个。

4、背诵第一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认真朗读课文,读懂每一节的意思。弄清课文从哪几方面抓住特点描写翠鸟的外形的;并读懂描写翠鸟抽鱼时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其动作的敏捷。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一时。

一、激发动机,导入新课。

从这段导语中你们明白了什么?(这组课文是要我们留心周围的环境,保护周围的环境。)。

对,这节课上我们就要来学习第一篇课文,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你们看到过翠鸟吗?

很遗憾,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翠鸟的画,请看,这就是翠鸟(多媒体出示翠鸟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翠鸟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记一记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那这些词语能读吗?请你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有错的就给他纠正一下。(课件出示词语:苇秆,绣满,衬衫,锐利,饲养,渔翁,陡峭,赤褐色,泛。)。

谁来读一读?他读得对吗?谁来评价一下?

别的词都读的很正确,苇秆的秆读错了,应该读第三声,他读成第一声了。苇秆和秆确实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那苇秆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苇秆是一种长在河边边的植物,芦苇的秆子。)。

那陡峭又是的意思?(陡峭就是又高又陡的山壁。)。

你说得没错,课文中插图的哪个地方能够称得上是陡峭。

那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呢?赤褐色是什么颜色呀?

在刚才的自学中,有没有觉得有哪些句子是比较难读的?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这句话中尽管的尽读几声。

查字典。(意思是完,表示用使完成时读第四声,其余都读第三声。)。

那么这个词语应该读几声?(第三声)。一起把它读一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还有难读的句子吗?(“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飞走了。”这个句子比较长,也比较难。)。

那怎么才能读好它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谁再来试着读一读?

这样读是不是就方便多了。你们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帮助。

是啊,碰到比较长的句子要注意标点。这样就能读好它了。

练读了句子,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请五位同学轮读。

同学们读完了,谁来评价一下,刚才他们读得怎么样?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翠鸟的?

好,课文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翠鸟的?

第一段写了翠鸟的外形,其他几段又写了翠鸟的什么呢?(第二三自然段是写翠鸟在捉鱼时动作很快。)。

请女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二三两段。男同学仔细听一听,看看刚才同学说得对不对?

那四五两段写的是同一个内容吗?(四五两段写了翠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能去种它。)。

是的,那谁能连起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翠鸟的呢?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好,谁来说说?(课文从翠鸟的外形,动作和我们要保护翠鸟三个方面来写的。)。

对,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第二第三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在捕鱼时动作非常敏捷。第四第五段则告诉我们翠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可要保护它呀。

三、指导写字。

今天在这节课中,我们还要学写十三个生字,下面我们来看看田字格中要求我们学写的生字。(多媒出示生字。)。

请仔细观察一下,有哪些字需要给大家来提个醒?

看仔细了吗?请同学们把课后的生字来抄写两遍,然后再翻到书本最后107页的词语表,把这些词语也每个抄写一遍。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先复习一下学过的词语。请大家一起来听写词语。

同学们,请你们对着白板自己来校对一下吧。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外形的`?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一想。

谁来说说?(课文先写了翠鸟的爪子。)。

翠鸟生活在水边,要靠爪子抓住苇秆,所以就先介绍了它的爪子。

接着介绍什么?(翠鸟羽毛的颜色。)。

最后介绍了翠鸟的什么?(眼睛的嘴巴。)。

我们来做一个口头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课件出示:()的小爪()的羽毛()的眼睛()的嘴。

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吧。

谁能完整地说说翠鸟的外形?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读了以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书上的话读起来特别美,因为作者把翠鸟当作人来写:翠鸟头上披着橄榄色的头巾,还绣着翠绿色的花纹,身上穿着浅绿色的外衣,里面是赤褐色的衬衫,多像一个小姑娘呀。)。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好,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翠色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这么让人喜欢的翠鸟,又是怎样来捉鱼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画下来,并说一说你的体会。

你们找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翠鸟鸣声……苇秆上了”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翠鸟是贴着水面飞的。)。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课件出示:·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第二句好,疾飞的意思就是迅速地飞,而第一句只用一个飞,我们是体会不到翠鸟是飞得快还是慢。鸣声和叫声意思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叫声这个词用得太平常了。)。

还有吗?(用鸣声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感觉很动听,可见作者是非常喜欢翠鸟的。“贴”字用得很好,感受翠鸟的飞行本领高,动作很灵活。)。

下面我们就把桌子当做水面,用手指当作翠鸟,来做一做翠鸟贴着水面飞的动作吧。

你们看,短短的一个句子,几个关键的词语就让我们体会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还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

如果能把这个疾飞念得更快一点,那就更好了,我们再来试一试行吗?

这一遍就好多了。还喜欢哪个句子?(“翠鸟蹬开……飞行了”)那如果把这句话改成: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你们觉得行吗?谁来读读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第二句话写得好,“像箭一样”可以看出翠鸟飞得很快。飕的一下就过去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一下翠鸟在捉鱼时动作是非常迅速有力的呢。

读得真好,你们还找到了哪个句子?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尽管它那样机灵……眼睛”从这一句话我们知道了翠鸟在捉鱼的时候,动作是很敏捷的。小鱼的确非常机灵,它只是在水面上吐了个泡泡,是很难发现的,翠鸟却飞过去捉住它,翠鸟的动作真是快呀。)。

你们体会得不错,这句话看似是在写小鱼,却让人体会到了翠鸟的机灵。请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读出来。

还找到别的句子了吗?(“只有苇秆还在摇晃……荡漾”这句话也告诉我们,翠鸟捉鱼时动作很快。)。

你找到这个句子非常重要,下面就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讨论交流。

讨论得非常热烈,哪组先来汇报一下?

水波从荡漾到恢复平静只需要几秒钟。从“这时”我们体会到:翠鸟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叼起鱼,飞得很远了,速度真够惊人的。

你们很会研究,不光研究了翠鸟本身,还通过研究小鱼和它周围环境的变化,体会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捉鱼的本领是非常高强的。

四、总结回顾,升华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课文,回顾一下翠鸟到底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翠鸟不光长得漂亮,捉鱼时动作也非常敏捷,我很喜欢它。)。

这么可爱的翠鸟,想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留在脑海里呢?那好,挑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试着背一背吧。

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还有谁也想来背一背吗?

翠鸟真可爱,真想捉一只来玩,你们说行吗?(不行,它从很远的地方飞到这儿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怎么好去捉它呢?)。

那谁来读读课文中的话?

他把老渔翁语重心长的,慈祥的语气给读出来了,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好吗?

读得真好,虽然我们不能去捉它,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段。

五.作业:

轻轻的河水,绿色的植物,翠鸟在自由地飞翔,多优美的环境呀,那我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单元中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可以行动起来了,课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可以到哪些地方进行调查活动。

小学三年级评语

2、重点突出,详略恰当,内容详细。

3、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文章语言普通易懂,贴近生存现实,读来令人倍感密切。

5、…以轻松痛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叙述天然生动、布局紧凑,衔接天然连贯,中央突出。

7、对付景致的形貌,语言简洁而正确,遐想则为触景生情,景象天然融合。

8、通过富厚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烘托出人物的头脑品格。

9、文章边叙事边抒怀。

10、充实运用消息联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伎俩。

11、小作者视察细致,叙述时井井有条。

12、一些精妙词语的利用,无形中为文章增加了不少情趣。

13、文章清逸婉丽、流通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14、文章想象合情公道,

15、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刻画,使读者好像置身于梦乡一样平常。

16、文章线索清朗,主题突出,牢牢围绕…举行。

17、细节形貌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18、对人物的语言、样子容貌形状、行动等,精心精致的刻画,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9、形貌精致,生存气味浓重,遣词造句正确逼真。

20、,语言正确,光显、生动,内容极其富厚详细,

21、事例叙述得生动详细,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2、文章源于日常生活,因此语言固然不怎样柔美,但却真实风趣,写得入情入理。

23、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4、语言生动明快,富有情趣。

25、大量接纳生存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天然密切。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学案例

《翠鸟》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在延伸拓展环节中,以下两个片断,我觉得学生表现挺好的,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片断一: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读懂了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

生:它长得小巧玲珑。

生: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喜欢它漂亮的羽毛,还有透亮灵活的眼睛。

生:我喜欢它捉小鱼很机灵……。

师:下面,你们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学生投入画翠鸟)。

师:刚才同学们画得很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其他同学当评委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

(大家一起根据课文内容给予点评。)。

师:真了不起,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想象画出美的图画来,这说明你读懂了课文。大家能不能看着图画,再来介绍一下翠鸟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

反思:此环节教学,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把艺术带进了语文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检验了学生对课文中文字的理解程度,同时在练习说话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就这样,学生在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会了课文,感受了美,拓展了思维空间,张扬了个性。但耗时较多,学生有一定准备更好.

片断二:联系生活,启迪环保。

学生议论纷纷,讨论激烈。

生:建立鸟类保护区。

生:遇到受伤的小鸟要进行治疗包扎,等伤好后,再放回大自然中。

生:不捕捉鸟。

……。

(这一激趣,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他们七嘴八舌开始奇思妙想。)。

生:我想成为一名翠鸟交警,飞在天空中指挥交通。

生:我想让人类把我训练成为向警犬一样的警鸟,去抓坏人。

……。

师:各位同学都有如此美好的理想,我想你们经过刻苦的学习,严格的训练,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反思:此环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营造了一个让学生放飞想象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搭好一个拓展思维的平台,许多新的理念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充满了创造热情,启迪了环保意识,放飞他们的理想。

三年级语文《翠鸟》教学案例

本课的重点在写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1、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

2、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

3、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