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教学设计(实用22篇)

时间:2023-12-23 22:02:10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要兼顾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实用的教学计划范例,供教师们参考使用。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咀嚼品味法。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请你对其中加点的词语进行咀嚼和品味。

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阴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约莫到了卖花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心里顿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记了那房屋的狭窄。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高兴的。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轻音乐:《奇迹》)。

过渡: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师总结: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

难以忘记。

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

更难以忘记。

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朱自清散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总起分论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的鉴赏方法;

3、体会朱自清后期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难点:目的之3。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著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二、阅读明确:

评论中心: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并能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朴素自然;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二)语言准确自然。

三、学习体会。

作者评论朱自清散文的鉴赏方法是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那么。

1、作者是怎样整体评价朱自清散文的?(细读第一段)。

明确:从作家的地位,写作态度,散文风格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先总的评价了朱自清后期散文的'风格特点,肯定了他的散文在写作技巧上的借鉴价值。

2、文章是怎样过渡到对其“朴素自然”风格的进一步分析评价的?

明确:以一句“朴素自然的文章不象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过渡引出的。

3、文章是怎样评价分析其散文朴素自然的?又是如何揣摩的?

明确:评如过渡句所说,课文又引述了《威尼斯》和《经典常谈》的两段文字为例,细加分析揣摩评议。如何揣摩的,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体会。

明确:以“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过渡,并以《松堂游记》的两段和《欧游杂记》里的两段文字为例,赞其匠心,精彩,诗意风趣,还善于把静态的东西写成动态的东西。如何分析赞美?朗读相关段落。

5、作者怎样评价他的语言的?

明确:作者谈论没有就风格谈风格,而是明确指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并以《欧游杂记》里的文字为例,没做繁复的分析,特别注意调动读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只是点到即止。

四、明确总结。

结构特点:总起分论。

鉴赏方法: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结合,先整体评价,后细部揣摩。整体评价多方着眼,肯定价值,细部揣摩自然过渡,注意联系。

朱氏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

板书设计:

评论中心: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

1、朴素自然:《威尼斯》《经典常谈》。

2、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松堂游记》《欧游杂记》善将静态东西写成动态。

(二)语言。

准确自然《欧游杂记》。

五、写作练习。

在领会课文观点的基础上,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六段,就其中的一个艺术特点细心玩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评论文章。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锝出。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

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父亲》,创设氛围。

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名叫《父亲》,这是一首爱的颂歌,歌中的老父亲为了儿女操劳一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父亲就像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认识一位父亲,他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文章,还记得吗?对,是《春》、《匆匆》、还有《荷塘月色》片段,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另一名篇《背影》。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父亲到浦口车站为“我”送行。

2、文中共出现哪几次“背影”?

明确:四次,思念父亲时的背影,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父子分手时的背影,别后思念时的背影。

(三)寻背影。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文中内容告诉大家:时的背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因为。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

(四)议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老课文,但在新教材编写时,老课文遇到新问题。前几天我查阅资料时,看到了这段文字: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一部分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已不符合时代特征,建议将该文从语文教科书中撤下。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可从主题、选材、语言、写作手法……角度谈)。

(学生思考后交流)。

小结:《背影》这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语言叙写了人间真情;它的选材独特,选取了一个聚焦点,以极少的材料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有人说,读散文要读朱自清的《背影》,它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饶,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

(五)续背影。

作者对父亲的浓浓的爱无以回报,只能在泪眼中感念父爱,用手中的笔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文章结尾的一声长叹: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道出了无限的惆怅。尤其是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更是感慨万分。

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当时的情感世界,发自内心地说:父亲,

结束语: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已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载着这份爱书写自己完美的人生吧!

提炼文章内容,把这篇散文改成一首诗(不少于12行)。

朱自清匆匆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收集有关本课的资料,课件制作。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汇报你所收集到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导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描写时间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你特别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2、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3、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4、师生品味重点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2)、“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一个“溜”字、一个“针尖上一滴水”的比喻,让我们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

算算作者当时几岁,简介写作背景。

(3)“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了排比拟人方法,通过最不经意的日常生活的枚举,让我们体会到时间就是这样轻巧地在不经意中溜走了。)。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日子就这样去得无痕。

(5)“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当时作者还是个青年,他却从对时间流逝的体验中产生紧迫感,强烈地意识到要抓紧时间做事。)。

介绍朱自清的创作业绩。

请同学们算算自己过去的日子,我们同样要反躬自问,如何才能做到不白白走这一遭呢?

5、我的座右铭。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五、课后延伸:

1、阅读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优美散文。

2、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时间来去匆匆要珍惜。

流下痕迹。

朱自清散文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春》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抒情性课文;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导入中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文中的作用。(5)通过写法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春天)对,是春天。我很喜爱春天,把这幅画推荐给你们欣赏。同学们,现在谁想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显其能,教师给学生的表现以恰当的表扬)。今天,我们来学习《春》这篇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笔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让学生自愿举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指导并恰当鼓励。

3教师范读学生没有读到的段落。

(三)简析课文,明确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草,花,风,雨,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3你最喜爱哪几个句子或哪个段落?原因是什么?你能仿照它造几个句子或写一段话吗?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注: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四)探讨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因为作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用鼻子闻(嗅觉),用触觉感受,用心感受,大胆而合理地想象。)。

2教师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片断——《校园里的春天》。

五、布置作业。

2、积累: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或句子。

(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识小卡片。

六、结束此课。

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学愿上讲台伴舞更好。

朱自清《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收集关于时间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

1、请看大屏幕的钟表。问:你想到了什么?

2、说几句有关时间的格言。(演示时间格言)。

3、揭题。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好!让我们感悟一下,我们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逝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一定读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展示交流一下!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这个句子用得是什么修辞方法?

师:写出了八千多日子在时间的流里是非常的。

师: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师:你从“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请带着想象将这无声无息的时间读一读!

师:你读的真不错,让我们感到了时间的无声无息。作者为这匆匆而过的日子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头涔涔而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作者是一种什么情绪?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伤心、着急再来读一遍。

评价:读的不错走近了作者的心灵。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

(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

(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

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说说下面加线词语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的作用。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增强比较效果)。

(1)“说定”改为“说过”“说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经决定;改为“过”,说说而已;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肯定,且有经过商量而决定的意思)。

(2)“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认真选择一个可靠的茶房,还不放心,还要“再三”“仔细”地嘱咐,可见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再三,写次数之多;仔细,写周到细致)。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紧”,指“事忙”,本没有时间亲送,但为了儿子,即使误了“谋事”也顾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顾不好儿子。)。

4.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定”字包含着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给加线字注音,然后每个字写五遍。

交卸()踌躇()迂腐()蹒跚()颓唐()。

琐屑()晶莹()狼藉()簌簌()栅栏()。

2.用下列字组词。

贴:______拭:______赋:______逛:______。

帖:______试:______斌:______诳:______。

著:______恼:______。

箸:______脑:______。

3.用下列词语造句。

嘱咐嘱托熟识熟悉。

第二课时。

1.读一遍课文第六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不仅仅是词语识记训练。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说明:要让学生动笔,用完整、简洁的话概括。这类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应包括主要内容和表达目的两个方面。

示例:本文通过对父亲背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2.课文四处写到“背影”,从两个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说说这样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2)说说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开篇用“背影”点题,结尾用泪光中再现“背影”与开头照应。四次“背影”描写,组成一条浓重的抒情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部分,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心感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课文第二、三段与描写父亲“背影”,与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说明:第一课时已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这里,应进一步理解:这两段,再现了暗淡、悲凉的氛围,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写照,也是阴冷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这是“背影”的社会环境,父亲忍受着巨大伤痛,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儿子,更显示这种爱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课文后练习七,概括段意、层意。

说明:让学生动笔,要求表述准确、简洁。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可任选一题)。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提示:不说空话、大话,要说得实实在在,要把“为什么”说清楚。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整体感知:

1、情景导入:欣赏歌曲或回忆有关春的古诗。(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朗诵:欣赏并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听的过程中,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4.积累字、词。

蓑衣水涨酝酿。

薄烟黄晕应和。

捉迷藏抖擞。

(二)、自学探究。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三)、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了春天中的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来)表达_________情、我用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读。

(四)教师寄语。

“一年之际在于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五)作业:仿照下列句子说说秋天的美。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

(五)板书设计。

朱自清。

迎盼望着。

春绘草、花、风、雨、人。

颂娃娃、姑娘、青年。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三、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领悟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四、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五、课前准备制作课件。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播放歌曲《父亲》)。

师: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板书《背影》)。

(二)走近作者: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写作背景。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进《背影》。

二、检查预习:

1、指学生导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背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4、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4、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5、自由发言: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联系自己的实际你想说些什么?

四、小结: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父疼子。

次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背。

描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影子爱父。

写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文档为doc格式。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抒情性课文;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导入中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文中的作用。

(5)通过写法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春天)对,是春天。我很喜爱春天,把这幅画推荐给你们欣赏。同学们,现在谁想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显其能,教师给学生的表现以恰当的表扬)。今天,我们来学习《春》这篇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笔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让学生自愿举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指导并恰当鼓励。

3、教师范读学生没有读到的段落。

(三)简析课文,明确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草,花,风,雨,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3、你最喜爱哪几个句子或哪个段落?原因是什么?你能仿照它造几个句子或写一段话吗?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注: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五、布置作业。

2、积累: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或句子。

(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识小卡片。

六、结束此课。

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学愿上讲台伴舞更好。

春朱自清教学设计一等奖

2.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导课。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如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春》,走进那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划下来。

(3)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3.老师。

总结。

(三)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自学指导。

第一步:读、析(读析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的过程)。

要求:

1.细心的品读文章,把你认为好的词语或美的句子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读出来,要读的抑扬顿挫,读的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例如:春花图,尽管景不在这里,但要读出来,让同学们感觉到花儿盛开的样子。

2.析即分析,分析的要透彻,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文章的主旨句、内容……)。

3.品味语言:

(1)四人一小组合作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分析。

(2)最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什么)当然也可以不用。

例如:

(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悬”字用的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上星星的状况。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几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4)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因为它是本文的主旨句,这句话是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今天每个青年学生得以成才必由之路。

第二步:悟。

悟即感悟(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学生即兴自我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旨,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春”,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请,与春有关的知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创作:(仅供参考)。

1.描写春天的词语。

2.描写春天的诗句。

3.与春有关的俗语、名言、警句。

4.如果你的歌唱的比较好,唱一首赞美或描写春天的歌。

5.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抓住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画出其中的一幅或几幅从画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6.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例如:写春水,春水永远是绿色的,春水的绿是原始而纯洁的,有如帝王皇冠、勇士宝剑上的祖母绿。黄金虽贵,也比不上那一丝的绿色。掬一捧春水,绿遍人间;撒万点春绿,洗尽尘俗,真可谓是黄金有价绿无价。

7.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着朱自清《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谈感受)。

例如:春天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季节,春风拥吻着枝头的绿叶,踏着轻快的舞步,得意得飘向那广阔的原野,调皮的掠过人们那春意盎然的面孔。呵!这俏皮可爱的春风。

8.本文的结尾写的很美,你能仿写一段或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结尾吗?(仿写和改写)。

9.你能把整篇文章用短语的形式连起来吗?

10.你能自己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或者文章吗?

12.春风“轻悄悄的”本身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把这四种声音具体描绘一下。

(五)学生进行创作。

第三步:获。

获即收获、体会(可以谈你对这节课的认识,语文学习的心得,文中的某个部分给你留下印象,从同学的发言中你得到的启示)。

写作训练:

有个作家说:“春天来临,风和日丽,气象迷人。如果在这个季节里不出门看一看春天的丰姿,与天地同享欢乐,那简直是对春天的伤害和不敬。”在内心里,我慢慢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出游一次,你和春天有约吗?请以《我和春天有约》为题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

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下一页更多“背影鉴赏与分析”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深沉父爱。

2.抓住细节,品味真情,让学生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3.关注阅读,学会“着眼全局、突破重点”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可以安排两课时。在学生熟读文章,理清字词的基础上,首先充分交流预习所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与主旨。然后明确阅读方向,引领学生以第六自然段为突破口,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父爱。最后,诗意表达,迁移生活,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所得:整体把握文章,初步感知父爱。

1.合上书本,凭借记忆,用下列词语(2个以上)复述文章有关内容。

[幻灯片]交卸;奔丧;狼藉;蹒跚;踌躇;栅栏;颓唐;琐屑。

2.将以上词语现场规范抄写两遍。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明确:父爱。体现在哪些具体事情上?(要求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列举如下:踌躇再三,决定亲自送我;照看行李;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翻越站台买橘子;惦记我和我的孩子。

简要分析:父亲事忙,本无暇送我,但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相送,唯有此才能让他自己放心。

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这些生活小事,出行细节,父亲都亲自一一包揽。不是孩子幼小(当时我已二十岁,在北京读大学),缺乏独立能力,而是在父亲的心里孩子永远是需要呵护的,他习惯了这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坚决不让孩子去,一定要自己穿过铁道,爬上站台,满身泥土地为孩子买来橘子。这是一种父爱的惯性,更是离别时的一种不舍和祝福。

即使老境颓唐、心境不佳,但还是无法控制对我和我孩子的思念,总是惦记着。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生命不息,思念不止。

二、引领深入:赏析精彩语段,深刻感悟父爱。

1.学生自我朗读第六自然段。

提醒学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朗读。

交流明确:叙述的语气、悲伤的基调。

2.配乐教师范读(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3.自由交流阅读感受:这段文字中,你感触最深的或是对你触动最大是哪一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感想或体验(调动学生个性的生活体验)。

示例1:父亲的话语。“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时我已二十岁,已在北京读大学。可在父亲的话语中,我似乎就是个会走失会迷路的孩子。在父亲的心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他总要保护着孩子,这是他的生活惯性。这就是父爱的本能、天性。

示例2:父亲的细节。“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几步、回头、叮嘱,无比的不舍与眷恋。回首之际、叮嘱之间,我读懂了父爱的深沉与柔情。

示例3:父亲的细节。“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孩子买来了橘子,即使历尽艰辛,即使满身尘土,那也是一种快乐与满足。这就是父亲,一个为了孩子的快乐自己吃苦受累反而感到满足的人。

示例4:父亲的动作。“我看见……攀……缩……倾……”。这些动词尽情地表现了父亲行动之艰难。如此之艰难,却快乐地坚持地做着,这便是父亲,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示例5:我的眼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之前我还暗笑父亲的迂,而此刻却泪眼阑珊。这就凸现出父爱的感人力量。泪水里有感动,有心酸(那是一个刚失去母亲还穿着黑色孝服的男人),有愧疚(之前还暗笑过父亲的迂)。

……。

4.改变人称,配乐齐诵,感动父爱。

将文段中的第三人称“他”改为第三人称“你”,配乐齐诵(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5.诗意表达,吟颂父爱。

父亲是这样的伟大,父爱是这样的感人。我们应该写一首小诗来吟颂他,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教师首先示范一句,让学生沿着思路共同完成。

根据文段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写(教师示范):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叮嘱: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

师生互动,形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参考如下(幻灯片):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嘱咐: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父爱,是你攀爬站台时艰难的动作和黑色的背影。

父爱,是你抱回橘子时飞扬的尘土和轻松的表情。

父爱,是你分别后不舍的回头和温暖的叮咛。

父爱,是你消失在来来往往人群时,我的潸然泪雨。

……。

三、迁移生活,抒写父爱。

1.由文中的父亲,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也一样在为我们做着一切他能做的甚至没能力做的事情,从小到大,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时刻相随。让我们模仿幻灯片中的小诗写一首诗献给我们自己的父亲,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2.小诗展示,教师点评。

四、作业: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一次买橘,一场离别,尽显父爱,感人至深。作者正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透过生活的微观发现情感的伟大,从而写出如此动人的美文。这就是“微生活——大情感”。

指导:以你写的小诗为基础,一句话就是一件事。确定一件事为详写,选两件为略写,抒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诵读品味法。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

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2页。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

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如()。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朱自清《春》公开课教学设计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师: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

2.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a.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b. 品读课文感受春天的' 美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b.边读边想,写了怎样的景,写了怎样的情。

2.写了怎样的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怎样的情(盼-------赞)看来同学们了解课文主要写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行文的思路也知道了,遵循怎样的顺序呢,(盼春——绘春——赞春)

1.听读课文,要求:a.注意停顿、语速、语气、感情等。b.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描绘的春景。

(理解===朗读)

2.自由品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有感情的朗读。

友情提示:品读感悟是多角度的,可从修辞的角度、词句的精妙之处、描写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甚至可以是体会到的感受。

学法指导:细心品读——独立思考——圈点批注——互动交流

3.品读收获。 师生互动交流,评点妙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表: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各图的特点。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嗅视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作用: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1.学生多方面谈收获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配乐、起立)

《我眼中的——》,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

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

【有学生举手。】。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

【学生朗读1至3段。】。

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

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

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

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

【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

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

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

【学生朗读第四段。】。

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

生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

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

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

生2:(犹豫)……说不好。

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

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

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

生:……。

【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

【投影。】例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

克家《春鸟》)。

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

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

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

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

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

生:听觉和嗅觉。

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

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

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

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

起来。

师:你很有想象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7.。

生:比喻,以动写静。

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

生:(一时反应不过来)……。

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如:似乎桃花也开得动起来了。

师:不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

生:应该是突出“静”。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

【生默读思考。】-。

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

生:主要写了月光。

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

生1: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

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

生1:泻。

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

生1:“静静地”,很安静。

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

生1:一个月夜。

生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

生:(议论)正面和侧面。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

效果。

【生自由朗读。】。

[知识拓展]。

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投影。】。

(1)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

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

【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

【生笑。】。

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叠声词。

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

生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

生2: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

师:太好了!

生3: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了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

生4: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

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

意味——。

生4: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

师:对。大家看,这两句,一句写天上的月,一句写——。

生:(七嘴八舌)荷塘上的雾、水中的花……。

师:(笑)好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啊!(学生会意地笑)是这样吗?

生:(笑答)不全是的。

生:“笼着青纱的梦”“所以不能朗照”。

生:(齐答)朦胧。

师:太好了!看来我们对于叠声词在这里的作用体会得比较深刻。下面我们再看这样一。

些例子。

【投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生l:“溶溶”似乎写出了月光洒满在院子里的情景,“淡淡”写出了一种微风拂面的感觉。好像很舒畅。

生2:李清照的那首里好像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样子,心情也不好。

师:对于李清照的这十四个字,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至于晏殊的这一句,其实不是一种舒畅的心情,此时要表达的是一种惆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惆怅之情如这院中的月光、塘上的轻风,吹也吹不走,拂也拂不去。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叠词和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一样,都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今后在阅读时,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我们都可以去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安的情感是否就在这月色下、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绪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课下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来寻找一个答案。

下课!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点评习作。

[推进新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出家门,领略了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那朦胧素淡的意境。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这样一句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景与作者心中的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

生l:“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表达要摆脱掉什么的意思,所以他说要独自一个人呆着。

生2:作者在第6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明作者此时内心有些失落,与这里的热闹无缘。

师:是不是更显得孤独了?

生2:是的。.。

师:说得不错。那么说这就与前文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一种喜悦之情不同了?

生2:是的。这里作者的情绪有一些回落。

师:很好。你的回答提示了我们这样一点:作者的情绪不是一路向更加高兴的方向发展。

的。大家可以沿着这种变化看下去,作者的情绪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3:还是在写作者情绪的回落。

师:把你的依据说说看。

生3:因为下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都有一种怅惘、失落的意思。

师:很好!的确,这两处内容都是此时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出自内心情绪的另外一种流露,

【学生讨论。】。

生:不是借助景物了,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想”。

师:这种想缘何而来?

生:由眼前的荷塘想到了《采莲赋》。

师:《采莲赋》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少女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

师:这样的场景作者是怎么概括的?

生:“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师:也就是说《采莲赋》里的人——。

生:很快乐。

生:是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也是热闹的。

师:那么这里反复写到的热闹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恰恰形成了一个——。

生:对比。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学生议论。】。

生1:是的。尽管作者把荷塘和月色写得很美,但这种美反过来却更加显现出他心里。

的愁。

生2:文章的结尾也有这种意味。作者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似乎又回到了作者刚出门时的情景,好像没有什么改变。

师:怎么会没有改变呢?开头不是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吗?

生:那也是表现出环境的静。

生:(齐答)不平静。

【学生议论。】。

生1:我看到资料上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表达了作者对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迷茫。

生2:或许是一种思乡之情。因为文中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师:是吗?朱自清是哪里人?

生2:绍兴人。

师:看来你看书真的是很仔细。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生:……。

师:刚才大家所发表的见解都表明了我们对作品进行了探究,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是。

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此时的“颇不宁静”,人们做出过很多解释,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学生点头赞成。】。

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笑)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

生:应该是的吧?

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

【投影。】。

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

【学生静默着,沉思着。】。

[课堂小结]。

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

[布置作业]。

时下正是江南一年之中“淫雨霏霏”的季节,大家在生活中也曾多次经历过雨季,回忆你的这些雨季,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下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某一个雨季的故事。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感情诵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背景中,

教师: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伴随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坛上,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ppt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详见预学案)。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我眼中的父亲】。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速读课文,并作圈画,重点批注。

思考主题:

我看见的父亲,重点关注父亲的一言一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入微)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子)。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板书:

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

“为子买橘”

品读比较父爱情深。

(1)请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请女生朗读删改后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预设:第一课时结束以上内容)。

四、赏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我心中。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这样的感受是否有变化?从哪些相关字词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种变化?

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相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在朱自清先生心中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变化,也能够对大家产生一些共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一齐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过渡: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体验落实,技能拓展。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自己关于父亲的印象,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当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7)。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二部分。

四、问题探讨:

(1)外貌: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父亲的体态:肥胖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走路的姿势:蹒跚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3)语言: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2、过渡语:

3、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4、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5、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五、情感迁移感受深情。

六、小结: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七、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八、板书设计:

人外貌四悲哀之泪。

物动作次感动之泪。

描语言流感伤之泪。

写泪伤心之泪。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