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认识长豆种子(热门20篇)

时间:2023-12-09 22:41:05 作者:温柔雨

大班教案的撰写应该具备清晰、有序、具体、针对性等特点,以便于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指导。以下是一些针对大班幼儿教学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共同学习。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初步了解盐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小百科: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硝酸钙,硫酸亚铁和乙酸铵硫酸钙,氯化铜,醋酸钠等,一般来说盐是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盐与盐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盐,盐与碱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盐与酸反应生成新盐与新酸,如硫酸与氢氧化钠生成硫酸钠和水,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与硝酸钠等。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玻璃缸,纸花,各种纸片,白纸两张;记录纸每人一份,水、布、箩筐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发现纸吸水的现象。

1、出示纸花,现在把纸花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花打开了,花瓣湿了)。

2、为什么纸花会在水中开放呢?

3、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做的花吸了水以后就会开放了。

(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4、小结:生活中的各种纸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

(三)发现纸的吸水速度不同。

1、设疑纸的吸水速度一样吗?

3、小结: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材料不一样,吸水的速度也不同,比如餐巾纸绉纸很薄又粗糙吸水快而多,白卡纸光滑又厚吸水慢又少。

(四)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小水滴旅行记》课件,电饭锅,水,长条曲线。

活动过程:

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请你们说说自己以前到那些地方去旅行过?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下次我也去旅行,去玩一玩。

2、师:(教师出示小水滴图片)今天我们班来了小客人,看,这是谁呀?(是小水滴)小水滴,虽然他没有手,也没有脚,可它却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想知道他都到哪里旅行了吗?李老师带你们一起来看看。

分段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

1、欣赏第一段。

2、欣赏第二段。

3、欣赏第三段。

师:水蒸汽飞呀飞呀,变冷以后,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这时候它们变成什么了?

你们看,下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4、欣赏第四段。

5、总结:小水滴从大海出发去旅行,经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又回到了大海。

完整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

1、师:那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看看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小水滴在旅行的过程中变成水蒸汽,又从水蒸汽变成白云,白云变成小雨、雪花,最后变成小水滴回到大海。

做实验,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2、原来干爽透明的.锅盖又有什么变化?看老师拿起来抖一抖,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教师小结:水遇热后,慢慢就会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干爽的锅盖上,锅盖上的水蒸汽越来越多,把锅盖拿起来,温度就不如刚才那么高了,这时水蒸气就会聚在一起,变成大水滴,抖抖锅盖,大水滴就会落下来。

出示三态变化图。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听了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还做了小实验,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小水滴的变化。

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白云,当白云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

游戏。

小水滴去旅行,进一步感知小水滴旅行的过程。

教师告诉幼儿地上的长条曲线就是小水滴的家,请幼儿扮演小水滴跳进小河。

教师边讲故事,幼儿边念:“我是一滴小水滴,邀请太阳来帮忙,照的浑身暖洋洋,快快带我到天上。”幼儿用肢体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

结束。

音乐:雪花和雨滴。

小朋友现在让我们到外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水滴去旅行的游戏好吗?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认识长豆种子》

(1)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长豆)。

(2)小朋友知道长豆长在哪里吗?(长在土里)。

(3)那么长豆是怎么样长出来的呢?(长豆种子种到土里)。

(4)小朋友知道长豆种子可以从哪儿得到呢?(长豆里)。

(5)现场剥开长豆的外皮让幼儿观察。

2、观察。

将若干粒长豆种子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仔细观察。

师:请问小朋友观察到的长豆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若干幼儿描述,老师稍作总结。

过渡:小朋友刚刚仅用眼睛观察了长豆种子,想了解它多一点吗?

幼:想(有的想摸一摸,有的想闻一闻)。

3、分组观察长豆种子,让幼儿在看摸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长豆种子:

(1)集中,请幼儿介绍自己观察长豆种子的方法(看摸闻)。

(2)请幼儿描述通过看摸闻的方法了解到长豆种子的哪些特点。

4、幼儿猜想种子的种植方法和成长过程并进行记录。

5、结束:小朋友表现真棒,以后可以自己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认识长豆种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家是常见到家中的电器。为了提升幼儿的爱科学的兴趣,学习一些小常识特授此课。

二、活动目标。

1、提升幼儿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使幼儿学会和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家询问爸妈,自己家中的电器的名称、用途、用法、注意事项。

2、活动材料:教材想一想说一说。

四、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提问:

1、小朋友们,你们加油家用电器吗?都有哪些电器?(让几个小朋友说一说,他们家有哪些家用电器。)。

2、结合教材,教师归纳小结:小朋友们家中都有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

(二)指导与启发:

2、在,让幼儿充分讨论: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的'用途、用法,以及给全家带来的好处。

3、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说明使用这些家用电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安全用电小常识、爱惜保护家电、以渗透安全保护意识、节约用电)。

4、让幼儿打开书,认识教材中的电器。然后指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爱惜保护家用电器)。

五、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幼儿们对家电的有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幼儿们发言热烈、竞相参与。子教学内容若带领孩子们参观实物。教师边教学边结合实际效果就会更令人满意。

文档为doc格式。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顺接数、倒接数。

2.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指偶各1个。

2.桌面教具:数学台阶、公寓楼。

3.事先在教室地面上画好房子,根据室内面积和幼儿人数适当多画几个。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指偶导入,边讲边操作:

(1)小老鼠杰瑞拿了大猫汤姆的一块火腿,被汤姆发现并追赶。杰瑞跑到台阶上,请幼儿顺数1——10。汤姆马上追上来,请幼儿再数数。

(2)杰瑞跑下台阶,请幼儿倒数10——1,汤姆追下台队,幼儿再次倒数10——1。

(3)杰瑞跑进一栋大楼,乘坐电梯,请小朋友数一数它坐到几楼(顺数1——10)。汤姆追进楼内乘做电梯,请小朋友数它做到不分开。

(4)杰瑞从10楼跑到5楼,请小朋友倒数0——5,汤姆从10追到6楼,请小朋友倒数10——6。

(5)杰瑞又从5楼跑到几楼,请幼儿出主意,老师演示,师生共同编排情节,增加几次顺连数、倒接数。

2.游戏:跳房子。

请两名幼儿一组,分别扮演汤姆和杰瑞,进行追赶游戏表演。

玩法:老师分别对两名幼儿悄悄说教,幼儿一格一格地跳,团体幼儿边看边数。教师注意两角色跳的位置要错开,也可请个别幼儿数。游戏时角色多次轮流。

区域活动:做高楼。

活动经验:

能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图制作高楼,正确使用剪刀。

活动材料:

牙膏盒,剪刀,彩笔,幼儿用书第1册。

区域规模:

设3个区,每个区5——6名幼儿。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书上的步骤图进行制作。

2.指导幼儿有间隔地向内折,形成楼层。

3.利用:“楼层”玩数数游戏。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

ppt、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选择区域: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是鱼吗?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乌龟是鱼的,请坐在a区;觉得不是的,请坐在b区。

师:你为什么会觉得不是鱼呢?(说说理由)――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四、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墨鱼是鱼吗?

1、点击ppt,出示墨鱼,猜想:墨鱼该属于什么类?

2、根据幼儿对墨鱼的判断为”鱼类“、”非鱼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鱼类“”非鱼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鱼组墨鱼会游,所以它是鱼类。

非鱼组墨鱼没有鳃和鳍,可是鱼是有鱼鳃和鱼鳍的,所以它不是鱼类。

4、借助ppt,了解”墨鱼“的特征。

四、辩论结束。

师:墨鱼到底加入了鱼类还是非鱼类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墨鱼是怎么说的。

五、《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x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三、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蝙蝠是鸟类还是兽类。

1、点击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该属于什么类?

2、根据幼儿对蝙蝠的判断为”鸟类“、”兽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鸟类“”兽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鸟类组蝙蝠会飞,所以它是鸟类。

兽类组鸟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齿的,所以它不是鸟类是兽类。

4、借助ppt,了解”蝙蝠"的特征。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是否搅拌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的`杯子(标记:绵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记录表,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盆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药等)。

(二)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1.认识实验材料:块糖、2杯凉水、搅拌棒。

并猜测: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块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写记录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

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的化得快,不搅拌化得慢。

(三)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将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写记录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幼儿边说老师边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

物体的溶解速度与它的颗粒大小有关。可溶于水的物体越是颗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水温的关系。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块糖溶解速度快?并填写记录表。

2.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并一起轻轻搅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块糖溶解速度快?填写记录表。

3.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幼儿边说老师边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水温度越高,物体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动延伸:

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小水滴旅行记》

《小水滴旅行记》这个故事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小水滴从静态变成了能说会动幼儿喜爱的动态形象,叙述了小水滴从水——水蒸汽——水的变化过程,故事主题明确,通俗易懂。通过设疑,幼儿猜测,教师解疑,一步一步充分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设计思路:。

活动设计成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听、想,通过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来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二部分:根据故事内容以及课件,让孩子想像自己就是一颗小水滴,在太阳公公与风爷爷的帮助下,自己的身体有了不同的变化,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并用语言来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动运用的方法有:倾听表述法、视听讲结合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生动的课件、教师亲切自然的激励性语言、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等,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欣赏力和理解力。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水循环变化的过程。

2.喜爱文学作品,并能用语言来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变化。

3.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

重点:了解水循环变化的过程。

难点:用语言来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变化。

ppt、故事课件。

1、谈话导入,提出旅行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行吗?都去哪里旅行了?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位好朋友,它也想去旅行,让我们来认识认识它。2、出示小水滴图片,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认识它吗?小水滴也想出去旅行,它该怎么去呢?去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

3、出示课件,分段欣赏故事。

(1)第一段:小水滴想去哪里旅行?它怎样才能和大雁姐姐一样到天上旅行呢?谁会帮助它呢?下面,让我们继续欣赏故事,看看到底是谁帮助小水滴的。

(4)第四段:这一次,它们又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成雨滴的?

(5)第五段:最后,它们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小雪花呢?

(6)教师总结:小水滴从大海出发去旅行,经过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小水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云,云变成雨滴,在变成雪花,最后它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大海。

4、师幼共同完整讲述故事,加深对小水滴的变化的过程的认识。

5、教师出示水循环的引导图,引导幼儿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6、结合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

教师边讲述故事,幼儿将自己想象成小水滴,根据教师讲述的故事顺序表演小水滴的旅行过程。教师注意引导幼儿用语言来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小水滴旅行记》这个活动它主要属于语言领域,孩子们对水又特别感兴趣,我们说自然界中的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变化和循环的。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是熟悉的,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整堂课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互动,互动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幼儿之间的互动是有感情的交流,也有经验的分享,更有不同观念的碰撞与提升。我们大班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被他人所接受。我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较少,如果我能在讲述故事中多多关注每个孩子的表现,并把游戏参与到故事中,多与他们建立互动的空间,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与鼓励,在提问中,多引发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孩子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整节课上下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孩子,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那么孩子学得才会更起劲,知识掌握得也会更牢固。

这节是语言活动课,活动一开始,出示了小水滴的形象,通过小水滴的可爱形象来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我给出一个问题:“小水滴想去旅行,它怎么去呢?”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好多的办法。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分段讲述,不断提问的层层递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听科学故事的积极性,最后从故事中得出科学结论。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和孩子一起扮演小水滴。这一环节下来孩子们的主动性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故事的内容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即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所以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那么孩子学得才会更起劲,知识掌握得也会更牢固。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种植西红柿》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

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把移栽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神奇的纸》

1、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用途,感知玻璃透明、易碎、能遮挡等特点。

2、愿意观察、发现玻璃的特征,感受透过玻璃看世界的乐趣。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认识圆锥体》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时间,平时活动时总会有几个孩子凑在钟表前议论纷纷‘这个针跑的快,这个针跑的慢’‘有的长有的短’,我发现孩子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为帮助孩子们解决疑惑,结合本班孩子的认知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认识整点。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看整点。

难点:会在钟面上拨整点。

活动准备。

圆形时钟一个、1―12整点卡片、实物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相问候。请幼儿猜谜语:“这是一首谜语歌,大家猜猜是什么?”

一张大圆脸,没退也没嘴。

没退会走路,没嘴能报时。(谜底:钟)。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圆形时钟,请幼儿观察钟面,了解钟的表面结构。

2、认识分针和时针,探索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

教师慢慢拨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让幼儿说出: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3、通过拨钟,引导幼儿认识整点钟。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调节钟背面的调时钮,使分针转一圈后正指向数字“12”,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经过了一小时。

4、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实物钟面。请幼儿轮流拨钟,观察并讨论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分针正指“12”,时针就正指某一个数字。

教师小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整。出示写有整点钟的卡片,与幼儿一起拨整点钟。边拨钟边和幼儿一起说:“1点整、2点整、3点整……”直到两针在“12”上重合(即12点整)。

5、游戏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

教师手拿1―12点钟的钟面卡片12张,走在前面扮老狼。幼儿跟在“老狼”后面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举起1点钟的卡片并回答:“1点钟。”幼儿继续问“老狼”,当“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其他幼儿必须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静下来。最后一个回到座位上的幼儿就被“老狼”吃掉,游戏反复进行。

三、结束部分。

师幼同唱“钟之歌”

四、延伸部分。

引导幼儿把一日生活环节与时间对应起来,如早餐时说“现在8点钟,我们吃早餐吧”,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幼儿观察发现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动手操作认识整点,知道分针正指12,时针指数字几就是几点钟,学会看整点。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教幼儿制作钟,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认识圆锥体》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能在游戏中进行10元以内钱币的换算。

活动准备:

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二、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一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一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零钱。

三、练习。

1.教师出示一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零钱方法。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1、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孕育过程,知道宝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而成的。

2、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萌生热爱妈妈、感激妈妈的情感。

3、能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并能用各种形式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孕妇照片、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形成、生长过程)、电脑。

2、小的贴绒图片,轻松的'胎教音乐。

3、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

4、人手一份米袋,用于系在腰间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孩子探索兴趣。

1、幼儿自由阐述自己向父母那了解的出生情况。

2、设疑: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么长大的?

(二)分段欣赏课件,初步了解胚胎的孕育过程。

1、赏课件一(受精卵的形成过程)。提问:

(1)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3)丰富知识:精子,卵子,受精卵。

(4)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按顺序出示小图片,师幼共同梳理:爸爸和妈妈结婚后,就打算孕育宝宝。于是爸爸妈妈会一起合作,爸爸把许多像小蝌蚪一样的叫做“精子”的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精子在去妈妈肚子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像小圆球叫做“卵子”的种子,只要他们拥抱在一起成为好朋友,就会变成受精卵,长大了就变成了小宝宝。

2、欣赏课件二(胚胎的孕育过程)。提问:

(1)受精卵又变成了什么?它住在哪里?(丰富知识:胚胎)。

(2)妈妈肚子里象宫殿一样的又叫什么?它有什么用?(丰富知识:子宫)。

(3)胚胎怎样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有一样重要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丰富知识:脐带)。

(4)教师出示小图片,与幼儿共同梳理孕育过程:妈妈的肚子里还有一个神秘的宫殿叫子宫,受精卵变成了胚胎就在子宫里安了家,子宫壁上有一层膜就是胎盘。胎盘上有一根脐带,连着小宝宝的肚脐,通过这个脐带,妈妈把大量的丰富的营养不断地送给胚胎,胚胎越长越大,慢慢地长出了小脑袋、小手、小脚。

(5)幼儿寻找自己的肚脐,摸摸与看看。

3、欣赏课件三(成长中的胎儿)。提问:

(1)这时候的小宝宝叫做什么?他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宝宝会在子宫里做些什么事呢?请幼儿大胆想象,用动作表示。

(3)妈妈的肚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了近10个月后宝宝又去了哪里?

4、教师完整播放课件,幼儿随课件内容在背景音乐中用动作展现整个过程。

(三)通过游戏“今天我来扮妈妈”,感受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2、宝宝出生以后妈妈又要做些什么呢?

3、游戏,请幼儿扮成孕妇做各种动作。(慢慢走路、弯腰捡东西、抬腿上楼梯、弯腰系鞋带等)以及照顾出生的宝宝等等。

4、情感交流:如何关心自己的妈妈。

(四)延伸活动。

阅读绘本《小威向前冲》,能与父母或老师一起绘制一本关于《成长的轨迹》的日记或图书,记录自己成长道路中的真实写照。

《认识圆锥体》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让幼儿掌握左右的概念,会以自身为中心来区分左右。为了更进一步更好的掌握,让幼儿初步学会以物体为中心来区分左右。在活动中教师以多种的形式来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由此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时间:20xx年11月14日执教:陈艳芳。

活动内容:数学:《认识左右》。

活动目标:1、要求幼儿掌握左右的概念,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

2、初步学习以物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3、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桌面教具:三种颜色的花片。

英语教具:wiwi、coco、dudu。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应紧紧抓住“左手是拿碗的,右手是拿筷子的”这一点进行联系,注意班级是否有左撇子的幼儿。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吃饭的时候是哪只手哪碗哪只手拿筷子的吗?我们是左手拿碗的,右手拿筷子的。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伸出拿筷子的手或拿碗的手。

二、练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举手:请全体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举起左手或右手,学习说:“左手、右手。”

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的指令,听听老师是让你们举哪只手的。

2、拍肩: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用右手拍自己的左右肩。

师:小朋友都知道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现在老师要出比较难的题目了。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的左手去拍你的右肩。或是伸出你的右手去拍你的左肩。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反应最快。

3、拍腿:请幼儿伸出左右手,根据老师的指令拍自己的左右腿。

师:现在请伸出你们的左手去拍你们右腿,或是伸出你们的右手去拍你们的左腿。看看谁最快又准确。

不错的4、看看:让小朋友看看坐在自己的左边的谁?坐在自己右边的是谁?并请幼儿用连贯的语句说出:我的左边坐着xx或我的右边坐着xx。(同样指导幼儿找自己的左右眼、左右耳。)。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你的左边坐的是谁?你的右边坐的是谁?等等老师提问,小朋友在看的同时请保持安静。

师:请小朋友用连贯的句子来说。比如我的左边坐着xx。我的右边坐着xx。请小朋友找找你们的左右眼、左右耳。

三、学习以他人(物体)为中心区别左右。

2、出示教具,请幼儿根据老师要求把花片排列好。

师:现在请小朋友现在听老师的口令,听听老师让你们怎么把花片放好。请小朋友把红色的花片放在中间,把蓝色花片放在红色花片的.左边,把黄色花片放在右边。看看哪个小朋友放对了。

3、出示教具:教师摆放教具,放幼儿说出它们的位子。接着,幼儿按教师的要求上来给小动物换位置。

师:老师在黑板上放了vivi、coco、dudu。你们来看看coco的左边是谁?dudu的右边是谁?好我现在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按老师的要求来给动物换位子。

四、音乐游戏。

请幼儿听着音乐边唱边表演结束活动。

师:我们现在来唱我们学过的左右歌,请小朋友边唱边表演。

活动反思:在这节数学活动中,可以穿插游戏环节,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知识,还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幼儿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增加知识,比如前后的掌握。让幼儿知道前后、左右这些空间上的不同。

《认识圆锥体》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幼儿园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温州三幼得胜园区潘雪如。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2)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2)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大班数学思维教案《做客》。

活动过程:

一、出示信件。

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王老师今天收到张老师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吧。

哦!原来,这封信上说,张老师刚搬进漂亮的新房子,她想请我和小朋友一起去她家玩。她说她家在快乐锦苑a幢201室。

二、买水果。

那么我们要带些什么礼物去看张老师呢?(让幼儿学着用形容词,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最后我们决定,还是去水果超市挑一些水果送给张老师。

师: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你们挑的水果要在10以内(幼儿自由挑选)。

师:你来说说你挑了几个什么水果?

三、找家。

1)、师:东西买好了,我们出发去张老师家了,我记得她家在快乐锦苑a幢201室,201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回答)。

2)、原来2代表第2层,1代表从左往右数第1个房间。就是第2层的从左往右数的第1个房间。你们真棒,都知道门牌号的意思了,可有两个小朋友他们也正要去朋友家玩,可看不懂这个门牌号的意思,该怎么办呢?(请幼儿帮忙)。

小方要去的朋友家的门牌号是302(第3层,从左往右数第2个房间)。

小雪要去的朋友家的门牌号是504(第5层,从左往右数第4个房间)。

四、破解密码。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法。

1)、设疑激趣。

师:到了到了,到张老师家了,诶,楼下的门铃怎么按不起来呢?(可能坏了)那该怎么办呢?(打电话)。

师:你们知道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不?(不知道)她们家的电话号码啊,是带密码的,我想请你们帮忙解一解,猜一猜。

2)、破解密码。

3)、验证号码。

师:你们猜出来的电话号码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打一下,听一听。(张老师的电话铃声响后接起:“喂,你好”。“喂,是张老师吗?我是王老师,我带小朋友来你们家做客了”“哦,欢迎欢迎,快上来吧”)是不是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呀?(是)你们真棒!

2、互解密码——督促检查。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呀?我家的电话号码也是带密码的,我设置的密码跟张老师家的不一样,请你们认真看一下,解一下(出示编译好的号码)。

3、编译密码。

1)、到了张老师家,把你们的礼物送给了张老师,并参观了张老师的新家,这时,张老师也想要你们的电话号码,那你们想不想也来编一编电话密码?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些记录纸,先在记录纸的正面写上你家的电话号码,再在记录纸的反面把你家的电话号码编成密码。

2)、幼儿各自编译电话密码。

3)、幼儿互解密码并验证。

五、活动结束。

电话号码留好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跟张老师再见吧。

六、活动延伸。

1、假如你的好朋友转学到了外地,在拨大电话的时候,前面应加拨什么?(所在地区的电话区号)我们的电话区号是多少?(0577)。

2、假如你的联系电话改了,你怎样做才能和好朋友继续保持联系?

《认识圆锥体》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究精神。

2、发展幼儿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圆圆世界(内有圆圆的会滚动的物体)白纸篮子胶泥表格40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带领幼儿复习圆的特征,并请幼儿进入圆圆世界。

(二)展开活动。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比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归纳,提炼球体特征,并用记录的方法展现球体特征。

3、教师小结球体特征。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选择所拿物品。

5、教师指导幼儿再次感知球体特征,“来;自。屈;老师;教。案;并帮助个别幼儿分析所选物品是否球体。

6、请幼儿想一想,并说出生活中的球体。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橡皮泥给圆形娃娃做一份是球体的礼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表格。

活动反思:

《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