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的有效策略(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8 16:55:22 作者:紫衣梦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以下是一些经典作文的段落,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平稳过渡,让识字教学变得有效?笔者从识字的途径、方法和效率三方面谈谈体会:

一、保护并延长学生识字的兴奋期。

刚开始识字阶段,记忆的内容相对少,学生也不容易产生混淆,学生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学习兴趣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这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刚开始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抓住“兴趣”这一条主线,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一年级起始阶段,首先要认识的字是“学校”、“老师”、“学生”、“牛奶”、“面包”、“鱼虾”、“邮局”、“银行”,等等,这些字的结构、笔画都比较复杂,但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学生在生活中早已十分熟悉,因此,他们愿意学、乐于学,且学得快、记得牢。由此,识字就成为了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达到了变“压力”为“动力”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中“养成学习好习惯”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用处、乐趣。汉字无处不在,要鼓励学生识记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认识的汉字,让识字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采取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游戏,力求通过生动、活泼、鲜明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快、更准地识记生字。如:加部首或减部首识字:住―主;井―进;依―衣;形声字比较识字:蚂蚁;叽喳;蜻蜒;蝴蝶;篱笆;蜘蛛;换部首组词识字:渴―喝;识―织;棵―课:

1.自编儿歌识字:“王大姐戴着蝴蝶结―美”;“一匹马闯进门―闯”;“一个人靠着门―们”;“广场里有树林―麻”;“一个人说话―认”。

2.加一笔或减一笔识字:“几―凡”;“从―丛”;“口―日”;“日―白”;“羊―兰”;“吕―串”。

3.教学中自创的游戏:“叫号入座”(x号x号什么字?);“对对碰”(女+古―姑);(雨+相―霜);(虫+马―蚂);(女+马―妈);(央+皿―盎);“超级变变变”(包―跑―泡―炮―抱―饱)。

此外,还有“摘果子”、“识字卡片游戏”,等等,学生在动口、动手更动脑中愉快地学习着。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运用汉字的情境,让学生体会识字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例如,用学过的汉字组成简单的句子,发布指令“到电脑房。”“男同学做操,女同学跳舞。”“给老师戴上红花。”学生通过游戏,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了已学的生字,情趣盎然。

教师在识字评价中一改以往的“老面孔”,生动的卡通形象加上激励性的评价语,以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设计了不同的评价语:“你真棒,学过的汉字,你全认识了!别骄傲噢,能自己读故事书、报纸,就更好了!”“你真行,学过的汉字中,你已经认识了x个。继续努力,把学过的字宝宝都记住!”;“你不简单!学过的x个汉字中,你已经认识了x个。再加把劲儿,你认识的字宝宝会更多的。好朋友多了,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方便。”“加油呀,学过的x个汉字中,你已经认识了x个。再多多和字宝宝们交朋友,有了这些朋友,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由此,在评价语的设计中,从学生已获得的成果角度,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让他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取得的成绩,为学生提出了分层目标。此外,还提出了“不比基础,比进步”的口号,把大家较为关注的学生“横向比较”逐渐转向对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利用分层式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挑战自我。

二、突破学生识字的“黑暗期”

在学生认字达到250~500个阶段后,他们对已学过的汉字有一个混淆、停止的现象,俗称为识字的“黑暗期”。汉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字,它具有独特字形和结构特征,有些汉字的区分度很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遗忘。此时,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心理上进入畏难、厌倦期。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律,教会学生识记汉字的科学方法。识字教学的过程不仅教学生认了字,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识字能力。识字能力的形成是知识积淀的结果,当学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后,这种能力也会作用于后续的识字过程,会使识字任务相对变得容易些,教学内容也更容易为学生消化。

提高汉字出现率,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识字的方法:形近字成串儿记(“人进门,闪闪闪;马进门,闯闯闯;日进门,间间间;才进门,闭闭闭”;青字“青青草儿绿油油,青靠单人变个倩,放上竖心情谊深,添上言字请请请,挂个日子天放晴,佩戴目字眼睛明,加上三点水清清,草字当头菁菁菁。”)编成的顺口溜,更便于学生们记忆。

此外,还要进行有计划且形式多样的复习:

辨字练习:逃―桃―跳;准―推―堆―锥;

熟字连成短句:我看见蚂蚁在搬家。超市里的商品真丰富啊!

选字填空:在―再:下星期天,你还()家吗?我()来。

实践证明,“对对碰”,“搬新家”,“开火车”等对字、词、句的训练游戏,变枯燥的识字复习为有趣的活动游戏,深受学生们喜爱。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识字擂台”,鼓励学生人人参加;“识字大王”的评选,激励学生相学习;“识字乐园”、“百草园”、“每日一句”、“擂主榜”、“识字大树”等,教室环境的布置,使学生处于汉字的氛围中,提高生字出现的频率,其效果是明显的。

三、循序渐进地进入学生阅读的理解期。

识字的最基本目的是阅读和作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最根本方式就是再认操作和再现操作,尤其是再现操作。识字、阅读、作文应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来统筹安排。

在阅读中识字,首先感受到的是语言中的语素和词所负载的信息,然后才是它们的书面载体――文字。识字是阅读理解的基础,阅读的目的可以简单概括为获取信息。儿童要达到阅读理解的要求,应符合他们的实际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指读阶段。儿童一开始接触阅读,尤其是刚开始阅读由汉字构成的课文时,教师可要求他们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并要求有声读。在阅读时,其视觉的指向需要借助手指帮助明确指向一个个目标,同时还需要自己的语音反馈或协助手指及视线的移动。

2.口读阶段。当指读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就进入了口读过程。这时,学生思维的过程仍然外显,他们还需要借助自己语音的反馈大声朗读来配合视线的移动,但是学生的主要改变是解放了手指,阅读的速度也就比指读阶段明显加快。此时,教师可以初步要求他们尝试以词为单位进行阅读,不再局限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此,学生的朗读也就有了节奏感,视觉在阅读中的特殊作用明显加强了。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分辨字形、掌握构字规律的初步能力,对汉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他们在清晰地识别汉字的基础上,也逐渐表现出对一些常用汉字有了初步的特征识别的能力,这时,他们的阅读水平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3.默读阶段。顾名思义,就是仅需要视觉器官―眼来参加“阅读”。学生这时对汉字的熟悉程度已经相当高,字形特征的概括机能以及字形与语义的联系已经相当稳定,思维过程基本内化。

默读的要求相对与指读、口读来说,难度比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分步走:先要求学生稍张嘴不出声地阅读,以降低难度;再要学生不动嘴不出声;训练学生的阅读动作不再受口腔等器官运动频率的限制,逐步加快阅读速度。

总之,识字教学是阅读、作文训练的基石,是学生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平稳渡过识字教学的三个时期,是每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金雷。如何让枯燥的识字教学“活”起来[j].文理导航(下旬),,(3)。

[2]柳雪花。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5)。

(编辑:朱泽玲)。

山东:6.8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学前教育。

近日,山东省下达学前教育转移支付资金6.81亿元,支持各地发展学前教育。

据介绍,6.81亿元学前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中,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44970万元,用于新建及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为公办幼儿园配备保教及生活设施设备,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幼儿园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幼儿园给予奖励性资助等。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2万元,用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统筹用于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购置玩教具等。此外,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验收奖励资金1130万元,由乡镇(街道)统筹用于本乡镇(街道)的幼儿园。

按照山东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省7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高中大班型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论江苏英语高考任务型阅读理解题的教学策略。

策略。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理解;教学策略;英语高考。

近年尤其是近5年来,江苏英语高考的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型越来越受到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注意,因为其占总分比例非常大,且考点分布广,高低层能力并举,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兼顾,对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水平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要想做好任务型阅读理解考试工作不容易,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此,笔者将自己在教授这一题型中的有效措施总结如下,以期待对各位同仁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做好心理疏导为主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对题型不惧怕。

教学工作本质上也是一个心理互动的工作,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才能教得好。其实,经过几年的磨合,很多学生已经不惧怕这一题型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不能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拿到文章本身还没开始阅读就已晕头转向了,更别提解题了。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负担工作,向学生说明:任务型阅读理解中不同种类问题难度是不一样的,无论哪种问题都是有一套合理、科学的解题思路的,只要自身英语基本功好,加上足够的练习都是可以得到高分的。特别是当学生有恐惧心理时,教师可以先从原词重现类的考题开始讲起,从简单入手向学生证明任务型阅读理解并不难。当然,教师也不能刻意证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是简单的,教师要做的是鼓起学生答题的勇气,恢复他们的信心。

二、依靠科学的解题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高考英语作为一种标准化考试,是有一套可以量化操作的标准体系的,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系统化解题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1.通过通读掌握文本大意。

目前任务型阅读理解的参考时间是15分钟,时间并不宽裕,如果直接看问题从文中找答案,只有一部分问题是可以直接解答的,而更多的深层次理解性问题是不可能找到的。因此,笔者建议,学生要用2――3分钟快速浏览全文,尤其是每段文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些都是总结句的常在之处,可以帮学生迅速掌握全文大意,初步认识每段在论述什么问题、主旨大意是什么等等。

2.锁定题目需要的材料。

在通读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按照题目顺序或者给定材料内容顺序来做题。在此过程中,建议学生根据题目的关键词和类型,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冷静答题。最好是先做一些表层信息的低能力测试题,再对一些综合理解之类的高能力测试题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并能在做低能力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整体给定材料的'意义,()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高能力题。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提高学生的词汇转换和语法意识,很多题目考查的内容和文章内容不一致,实际是用了不同的词汇或者不同的表达方式,实际解答答案都在给定材料中,尤其是近年来很多题目本身涉及词性转化、词汇转换、意义概括,很多学生在解题时虽然能够填写出符合意义的单词,但却不符合语法结构和词汇搭配要求,从而导致失分。

三、优化阅读教学,夯实解题基础。

提高任务型阅读题的解题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夯实学生的解题基础:

1.培养学生的阅读基础。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语感,才能在阅读理解题型中取得好成绩。其中尤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法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单词转换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加上这些深度的分析,学生就能打好阅读基础。

2.强化阅读专项训练。

大量的阅读往往是泛读,起基础性的作用,而要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大量的专项训练,通过技巧的训练来强化他们的阅读技巧。

(1)优化讲评方式。

传统的订正答案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要求了,教师不能再就事论事,而是要从文章的语篇布局、图示构建等更宏观的方面来分析学生是如何错的,正确答案背后蕴含的逻辑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是如何错的。

(2)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并严格实施。

只有有的放矢,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高三紧张的时间里,教师要精打细算、细致规划,按照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需求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并针对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专题策划,只有通过专项训练,才能让学生经常性地反思错误、总结策略,最终使失误越来越少,获得最大的教学绩效。

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型是一种新型的能力导向题型,可以预见这类题型只会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这些题的命题特点,大胆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使目前的应试教育积极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夹河中学)。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

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学校的实际,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开展的各项活动多,在校,数学老师根本找不到额外的时间,也根本“抓不着”学生。

怎样解决提高质量又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一矛盾问题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盲目的多练。

2.侧重书面练习。

3.局限于封闭性的练习。

4.多是“一刀切”的练习,

5.侧重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拟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一)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富有激情的课堂练习,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首先,就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题型可以有口算练习、应用练习、操作练习等,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还可以有独立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练习的效率。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一)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主要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实验的对象:一年级的八个班。

1、支持性练习策略。

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顺应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应采用支持性策略调节学生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设计时,就要估计练习时学生思维可能出现的障碍,准备一些支持性教学策略,给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我们应用的支持性练习策略有:画龙点睛的语言点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进行数学对话、倾听、资料链接,情境再现等。

2、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往往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入练习之中。比如学习圆柱的特征后,为了巩固圆柱的侧面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向学生出示一道操作练习题,要求学生动手做一个笔筒。学生在做笔筒的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多次尝试,反复计算、剪和粘才能做成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外,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3、改变作业批改方式。

课堂练习的批改要及时,最好是当面批改,趁学生的大脑还没有忘记练习的思维过程的痕迹时,就知道自己思路是否正确,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及时纠正,练习结果很有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的作业不只给学生一个等级,而在批改后,给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写一句话,有鼓励的,有提出要求的,有指出努力方向的,把作业当作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

4、错题收集。

每个学生的错题都具有个性特征,这要求教师要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辅导后要求学生把错题收集在一起,分别写出错误原因和订正过程。学生坚持这一做法,既避免了犯同类的错误,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练习活动。

(1)心算能力训练。

课题实施近二年时间里,教师利用早读和每节数学课课前时间进行心算题训练。训练形式有听算、视算、比赛算、定时算、“开火车”算、同学出题大家算等。心算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具有挑战性。同时心算题容易,能产生成就感,学生对心算训练乐此不疲。

(2)速算比赛。

每月全年级开展一次速算比赛。每次出口算题80道,共80分;简算题16道,共80分;总分160分;在30分钟内完成。140分以上的为优胜者,向优胜者发奖。

(3)开展作业本评比活动。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本编上页码。每天都要先改错,然后再完成当天作业。书写要工整干净、美观大方。本子写完后要不缺页数、不破损。优的个数达到12个以上就被评为优秀作业本。优秀作业本在全班展览,并发奖品。通过作业本的评比,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每次作业,养成做事认真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4)组织好“综合实践”课。

除运用好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外,还要研究、开发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节约能源》、《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绿化校园》、《数字与编码》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在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中要体现有效练习,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在备课中要事先预设好。

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要把这一课题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他教师在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

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对此进行反思,写出心得体会。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与运用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然后从创设设问情境,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立足于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设问活动;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设问的开放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堂设问;初中历史;设问情境;

历史是初中基础学科之一,设置这一科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目前,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构建有效课堂,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问作为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历史教师应当合理应用设问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被定位为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的认知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设问具有交流直接、反映及时、应用灵活方便、信息交换频率高、加强师生互动等优势。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手段,可以引导学生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灵活运用设问。基于学生思维过程组织设计设问,把握好基本知识类问题和知识探究类问题的比例、难度,控制问题提出的过程,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设问情境,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

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展开设问的前提条件,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又可以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宽松的设问教学环境,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设问教学情境下,教师是引导者、辅助者、帮助者,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如讲“世界的文化杰作”一课时,教师基于学生思维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构建引导式的设问课堂。首先,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向学生提问是什么曲目。其次,朗诵《战争与和平》选段,向学生提问作者是谁。最后,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梵高《向日葵》等名作,向学生提问印象派画作艺术特色是什么。总之,课堂上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以便提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立足于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设问活动。

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运用设问教学手段的时候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基于对历史教材的透彻理解,合理安排设问活动[3].设计设问过程时,教师要突破教条化限制。当然,教师本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底蕴,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历史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具体的提问,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达成教学目标。

如“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早期活动的进步性等。教师讲这一课时就要结合这些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对内容有了一定了解,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分析,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氛围。授课结束后,利用课上最后五分钟时间向学生提问,问题如同盟会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地方。问题的设计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设问不偏离教学内容,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目的。

(三)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设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要从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中跳脱出来,拓展教学内容,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这一教学手段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包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3]付成。历史课堂设问技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26(3):42.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实验课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将虚拟实验教学、在线教学(e-learning)融入到生化实验教学中,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

本文主要阐述了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及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现象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医学院校所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和理工科院校的有较大的不同,增加了许多医学内容,与其他医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较深,涉及范围广,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单纯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话,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学内容。

在现今社会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学生们除了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开设,给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并为将来从事科研实践活动打下基础[1]。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也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革更新。

一、课堂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不可少。

现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单纯是掌握好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需要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生产中。

作为一名成功的医生,除了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以外,具备出色的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为适应新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对实验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开发了以“综合性实验-讨论式教学”为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然后组织实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的教学形式。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生化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

许多医学院校为了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生化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教学投入,调整内容增加学时,加大考分占总考分比例等方法使生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大大改善,学生的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在总结这些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我们对生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如构建生命科学实验室、虚拟实验的引入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除依赖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生化的原理和技术的支持。

现代生化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新原理和新技术就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生化中的一些实验如sds-page法测蛋白质分子的质量、等电聚焦测定蛋白质等电点、免疫转移电泳等都需要先进的层析系统和电泳系统供学生完成实验,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对实验做出恰当的评价。

另外初级分子生物的实验[1],如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鉴定、dna体外重组等也需要pcr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冷冻干燥仪、紫外透射仪、凝胶图象扫描仪等设备。

实践证明:一流的实验室环境和一流的仪器设备是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对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实践经验,启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学科群的平台上运行生化实验。

生化的基础是医用化学,随着生化的进展多集中在核酸、酶、蛋白质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上,于是出现了分子生物学这个分支。

因此可以认为医用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一以贯之或相近相通的。

为此,我们可考虑建立一个与这三个学科均相关的生命科学实验室[2],就医用化学和生化来讲,光度分析、层析电泳等方面仪器和操作都基本一致,而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我们就可以通过生命科学实验室实现集约化管理,不但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还改变了在人、财、物方面的浪费。

如果创建这样的一个实验室时机尚未成熟,我们也可考虑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联系起来,了解这些实验在生命科学的运用。

如从组织中抽取酶蛋白、纯化并检测这个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3],这样的一个实验包括了从生物体抽取蛋白质技术,离心与盐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和测定酶活性技术等技术,不但使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他们对生物制品提取全过程有了完整清晰的了解。

3引入虚拟实验、命题设计型和自选设计型实验。

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不少学校采用老师只介绍实验内容,而具体实验过程被拍成录像展示给学生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结果证明:实验不但变得生动,教学效果也更好。

现代军事常用模拟的方法进行日常演练,这也提示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可将生化实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虚拟化。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对于一些费时耗资的生化和“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又训练了动手能力。

另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建立网上素材库,把生化学习和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新研究进展等上载到素材库,可供学生学习和参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5]。

命题设计型实验就是在生化实验教学中,由教师布置题目,并推荐参考文献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数据库,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设计题目时不妨把生化知识和技术和临床病理联系起来设计一些题目,如家兔糖尿病模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等题目,这样不但为学生以后的临床课打下铺垫,还可以锻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词查找资料,收集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和掌握一些常用文献检索的技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自选设计型实验要求教师先讲授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自选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设计好后可由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筛选出一些现有实验条件允许的实验来实施,并总结讨论[6]。

这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还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大有裨益。

当然这样的实验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更为合适。

4做所以实验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生化知识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学生主体式引导教学法”应运而生。

这种教学法是通过在实验教学中,突破限制,让学生来讲解实验相关内容,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难,在其他同学的相互帮助协调下完成的。

在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总结,最后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这样做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人,改变了以前的被动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预习和做实验过程中倍加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及时提问求答。

这种教学不但使教学效果提高,还培养出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加,并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1世纪是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培养出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式全面发展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如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摆脱某些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并且不断地总结、改善和完整,最终使生化实验教学更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与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晓艳,吴伟芳,孔峰,等.对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的认识[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5(3):286.

[2]倪衡建,刘杰,徐立,等.在学科群平台上运行生命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4(4):331.

[3]于丽莉,徐悦,沈文红,等.探索加强学生生化实验中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42.

[4]董炜.把实验台变成讲演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168.

[5]王蕾,郑晓珂,杨丽萍.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6):51.

[6]李平发,谷兆侠,李西兴,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理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02,4(2):143.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效性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确价值的过程。有效教学主张老师树立教学目标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备好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认真学习专家的专题讲座。专家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从备课的意义、备课的理念谈到了具体的备课方法,指出教师要树立终生备课的思想,要更加注重隐性备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丰富自身内涵,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精彩而实用的讲座,使我感到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了有效备课,我们学校备课组还组织了专项研讨和实践。例如:新课程古代诗歌散文教学实验,备课组老师每个人先独立备课,在经历诵读课文、研读教材的深入思考后再撰写教学设计。之后,备课组成员自我反思、组内讨论,得出备课组内合案,通过课堂修改、完善设计。这次备课研讨活动,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该如何备课,领会到了备课的重要性,懂得了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把握能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和快乐。以后,我们真的应该把抄教案的时间真正用于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应贯穿“三讲三不讲”原则,即所谓“三讲”就是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

合作是提升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我们充分利用备课组在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教师有效合作的探索。把高教以上教师组织起来建立,在各项教研活动中,以一个强有力的整体,重拳出击,将每项教研工作做细、做精。同时,制定较详细的实施方案,改变教师以往那种自发的、零散的协作,落实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使全备课组教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中,在研究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在研究中成长。

在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格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的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学法主要有三种形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而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去选择学法指导,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明确主体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

还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研究结果上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再有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最后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部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迈向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帮助。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在医学领域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对检验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

从当前来看,学习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存在着操作的不规范以及对于本应该熟悉的常见试验项目陌生等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将教学内容放在了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中,而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要求不高的现象,这种情况就相当于纸上谈兵,这会对今后检验事业发展不容乐观。

所以,要大力提高学校对检验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视,确保每个学生不仅理论知识过硬,还要将实际操作熟练掌握。

一、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实验教学。

目前,以往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医学检验所提出的,对于检验人员的要求。

对于中专卫校的检验专业来说,大部分因为设备、经费不足等的困难,使其对于实验教学并不能规范标准化。

中专卫校的检验专业主要是针对基层农村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员,由于环境影响所致,他们面对的是单兵作战几率大、工作内容的分配不明确,情况和条件相对简陋复杂的工作问题。

所以,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势在必行。

在安排实验时,需要做到对实验课的严谨规划,增加临床常用项目的实验,对于已经淘汰的试验项目应该舍去,并且实验应与医院临检工作相辅相成。

二、实验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验教学在检验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学习它的同时,要重视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

根据特点和规律对它进行探索研究,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理论课与实验课两手抓,两手硬。

强调实验教学,并不是要将学习的重心完全转移到实验教学中去,而忽视了理论教学。

必需在保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后进行实验教学,应当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对实验的指导和保证作用,只有在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才能指导实验的进行。

当然理论教学要避免过于简单片面、要有系统,有侧重。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不是作为教学中的附属品,它旨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因此,要给予实验教学充分的时间上的和物质上的保证。

(二)贴合实际情况,安排实验内容。

由于检验专业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

这就需要在校期间的实验给予基础的辅助性作用,因此,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就显得很重要了。

实用的、常用的检验专业的实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低到高,重视基本技术的训练。

明确操作规定,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养成正规、科学的习惯。

如微检中的划线接种,静脉穿刺,各种器械的操作使用等。

明确的操作规定对实验的顺利完成,学生的正规操作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增加有临床实用性的实验。

如血、尿、便、常规的'检查、妊娠试验、骨髓片观察等实验项目,这些项目是临床实践的基础,对于医学检验人员来说实用又有价值,因此,在实验课程的时候就从这些项目开始入手对以后的临床实习阶段非常重要;3.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虽然实验教学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验证理论,但是帮助学生提高操作动手能力离不开验证性实践。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活学活用,才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做微生物鉴定球菌的实验时,学生通过亲自进行操作,得出血浆凝固酶试验为阳性的正确结果,对于血浆凝固酶试验原理及球菌鉴定的掌握都将起到重要作用;4.增加独立设计的实验项目。

处于基层的医务人员,很可能整个检验由自己独立完成,所以学生应学会自行设计检验步骤,为以后独立完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组织实验课程的进行。

确保认真的组织实验教学的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

对于实验的顺利完成,不仅要求充裕的经费和齐全的设置设备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1.加强学校的实验教学,严格要求在校学生;2.妥善安排分组人员,条件允许,每次课可以给不同组安排不同的实验项目,最后统一总结;3.合理安排实验课时间,对于重点实验,要保证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亲自操作;4.学校应该建立考核实验课的标准,安排学生写出亲自实践过的实验报告,并对结果应进行分析。

从当前的检验人员的总体素质和实习学生的综合水平来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强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已经势在必行了,只有医学人员的综合能力达标,我国的医学水平才能彻底提高。

希望此文能警示广大教学人员,大力探索实验,认真努力的培养出合格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纯洁.生物化学检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钱士匀.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潘樊元.高等学校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与运用论文

习作能力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为了“还学于生”,使得课程、课堂、教材回归学生本体,形成有效的习作评价,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本人着手进行了“小学生习作有效动态策略的实践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1、对我校的习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弄清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有益的探索。借鉴相关习作有效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为有效动态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背景支持。

2、归纳整理出国内关于习作教学有效的策略,初步探讨可用于动态习作的策略体系。构建多种可供各个场景选择的习作教学范式。

3、各种有效策略的动态操作研究。追求新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小学生整天面对一成不变的的习作形式,相信他们就会觉得乏味,失去兴趣。通过各种习作策略的动态操作,交替使用,常换常新,让学生每一次习作都充满期待,富有新鲜感。

1、动态有效地体验生活。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许多学生不太留意生活,往往发现不到其中的美,提笔当然无话可写。而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生活体验,则为习作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学生的生活与习作动态地结合在一起,螺旋式地共同促进。

2、阅读与习作能力动态迁移。通过多种策略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阅读量。少布置练习作业,挤出时间用于阅读。使学生和书交朋友,在读书中学习作。达到阅读能力动态迁移到习作能力的目的'。

3、点爆学生习作表达的欲望,营造积极有效的习作心境。构建有效的动态策略,使学生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主观能动的状况下进入习作,让学生觉得习作是一种乐事,带着愉悦的心情,抱着成功的希望欣然提笔习作。减轻学生的习作恐惧感,提高习作的有效性。

4、动态地超越教材的习作。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习作训练序列,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动态重组习作的序列,将学生习作根植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土壤之中,使每一次习作都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地进行。

5、动态控制有效的课堂环节。拓展习作的空间视野。课堂碰撞,课后拓展,把课内与课外动态地有效地沟通起来。腾出时空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

6、搭建学生习作水平发展的有效评价平台。包括对习作材料准备过程的动态评价,对习作修改的动态评价。采取多种有效的动态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7、学生习作个别化的动态辅导。学生由于不同的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接受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点,习作水平也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数多的班级,部分习作水平差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无法参与到习作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班级的学生,采取有效地策略个别化地辅导容易被忽视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有效发展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当前,儿童诗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当做“阅读课”教学。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汉字,进行言语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把儿童诗当成普通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当做文章来分析讲解。教学中讲得过多过细,过于追求解释诗中原本朦胧、模糊的用词,将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性。

2.缺少童趣。

教学时,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体验。在教师的一连串提问下,学生不得不说出让教师满意的答案,而忽视了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诠释世界,去表现世界的,即不能理解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情趣,而以成人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

3.过于注重技巧。

教师常常把儿童诗当成古诗进行教学,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总是先过多地读,再让学生机械模仿,然后根据教师的思路写,方式过滥,不能凸显儿童诗特有的节奏与韵律。

4.当做“作文课”教学。

儿童诗的语言是浅显的,是孩子的话。台湾诗人黄基博认为:“儿童诗有韵没韵没关系,念起来很顺口,音调优美,文字有节奏感就好了。´’而有些教师却把儿童诗当做作文课的“范文”进行教学,把儿童诗的模仿当成“文艺创作”,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如:内容要新颖、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生动等等,而忽视了儿童诗语言的“儿童化”。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儿童诗也就丧失了兴趣。

5.积累少。

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了几首儿童诗,而没有让学生对儿童诗有更广泛的接触。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语感上有所培养,想象上有所激发。

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新增)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童诗教学,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有关“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又应当关注什么?下面,笔者就以《鲜花和星星》为例,谈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孩子阅读,感受诗歌节奏。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它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简短凝练,节奏明快,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两样事物――鲜花和星星,并将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抒发了广大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纯真情感。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很优美,语言的色彩也很美。在教学时,要抓住重复出现的“满地”“满天”“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语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这首诗在结构上的旋律美,让学生在摇篮曲般的节奏中感受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花儿与星星,地上与天上奇妙地联系在一起。(论文范文)白日――星夜,繁花――密星,两个不同情境的对比,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了一起,真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旋律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2.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诗中意境。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童诗亦然。作为适合孩子欣赏的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画面,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满地的鲜花”,这是一个多么五彩缤纷的世界啊:色彩斑斓,芬芳四溢……鲜花活了,如一个个美丽的精灵,从那绿叶丛中或探或伸,或张或望地显露着自己的美丽,甚至能听到她们“咯咯”的嬉笑声。读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你就不再是画外人了,你已经身在其中了。你刚被“这一朵”的绚丽所吸引,“那一朵”的舞姿又吸引了你的眼球,然后是再一朵……无尽的美丽,无尽的欣赏,无尽的发现……于是你也就有了“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甜蜜。“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一份迷醉的安详随之而来,而且如梦般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有多少朵花儿就有多少个梦,有多少个梦就有多少颗闪亮的星星。那“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不也是孩子们脑海中那“一闪一闪”的智慧吗?它们不仅“比地上的花儿还多”,也和“地上的花儿”一样充满着芬芳。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文字的画面美,去想象诗歌呈现出来的意象,激起孩子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心达到共振,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鲜花和星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在欣赏了那一幅“满地鲜花”的画面后,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满地的鲜花像一个个小精灵翩翩起舞,不时还发出‘咯咯’的笑声,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你不知不觉地来到花丛中,你想干什么呢?”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都有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都被这满地的鲜花陶醉了,因此也有了飞驰的想象:“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低下了头,花儿好香啊!”“我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朵,在风中摇摆呢。”……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儿童诗想象的独特美感,感悟到了诗的主旨。

4.引导观察感受,发掘创作潜能。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在瞬间的感动中发现诗意。

儿童诗的教学就要关注儿童,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课前,我带领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把自己观察到的“又美又多”的事物画下来。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这样一张合影: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在大屏幕上见到了自己,个个情绪高涨,一首优美的小诗自然就生成了。

我最喜欢。

小朋友满脸灿烂的笑容:

这里一个,

那里一个,

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接着,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争做“小诗人”。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情绪高涨地写下了一首首小诗。

我最喜欢。

满地奔跑的小鸡: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小河里的蝌蚪还多。

我最喜欢。

满树粉红的樱花:

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花丛中的蝴蝶还多。

当然,儿童诗的教学,单单依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儿童诗融入到日常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为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诗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学生自己写的诗等等,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诗意中,以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

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书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这学年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教的的有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二)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有效教学策略的总结

摘要:素质教育观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提出素质教育观的今天,实际的教学过程仍不尽如人意,虽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每位教师要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音乐人才。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必修课之一,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全体学生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多元文化。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学习能力后能进一步达到发展性学习的目标。在学习音乐课程时,强调学生要提高音乐素养,对音乐具有一定的鉴别判断能力,掌握音乐学习的基础技能与知识,开阔视野,注重发展多元文化。素质教育观下的高中音乐教育体现了音乐课程教育观念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与技能转变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倡新教育,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替代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素质教育观下高中音乐的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观下音乐课程的教育模块主要分为六大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六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音乐课程常用的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情境、注重体验、强调探究、关注合作、加强综合。

(一)创设情境。

情境对教师、学生的感情起到激发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能够使课堂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使师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徜徉于音乐的海洋。

(二)注重体验。

高中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可以使教育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才是成功的教育应达到的目标。

(三)强调探究。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探究问题,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获得提升。在探究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新奇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某一体验的印象。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

(四)关注合作。

学生在学习中应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甚至还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五)加强综合。

每一个教学策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综合教学策略,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二、素质教育观下教学现状与解决方案。

(一)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实际的音乐教学主要表现出: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因为音乐作为没有统一会考的科目,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得到放松;教师对于学生基本音乐素质掌握不全面;学生对于音乐类型的喜好偏好于流行音乐,对于传统的中国民乐与京剧的喜欢占比较低;学生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而教授他们的音乐教师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对于音乐课程的安排不合理等。

(二)针对教学现状问题的解决方案。

1.教师要通过课堂掌握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教师应该利用一到二节课的时间来掌握学生的音乐素质,不能为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对学生基本音乐素质的掌握为教师接下来的授课带来方便,它使教师能掌握学习主体的特点与不足之处,有目的地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每个学生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有所感悟,培养兴趣,爱上学习,自主学习。2.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爱好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偏好流行音乐,对于传统音乐有所忽略。教师应该发掘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激情。让学生真正喜爱传统音乐,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追本溯源,研究传统音乐的时代背景,在历史中寻找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3.提高音乐教师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做好自身的转型工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由被动的教转变为主动的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处在相对应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扩大学习的知识面,进行曲目的研究,适应时代的潮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教学中学习,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进行曲目的相关欣赏、创造工作,师生互动,共同挖掘作品的价值。4.根据学校设施制定教学方案每个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同,所以需要教师合理制定学习方案。设备好的学校,教师要全面运用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合理学习,发挥硬件优势,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设备差的学校,教师要灵活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为学生呈现朴素但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最后,本论文希望通过对素质教育观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分析,能够给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音乐的魅力,爱上音乐的学习。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摘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个性尽情彰显。洒下的是辛勤的汗水,陪伴我们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如果走进我们的课堂,您会看到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看见一朵朵绽放的“花”。

关键词:个性阅读教学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屡见不鲜的就是教师在一步步实施自己的教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只会泯灭孩子的个性,扼杀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缺少什么,缺的就是如何让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享受课堂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中提高。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学生通向文本深处的桥梁。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1.初读感知。

2.精读领悟。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3.诵读感悟。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学完《飞夺泸定桥》的“夺桥”这一部分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战胜敌人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领悟。这样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味气势,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二、在阅读中彰显学生个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阅读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鼓励学生求同的时候,更应鼓励学生求异!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找到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幅总理画像,一段哀乐,就能把学生带入沉痛之中。

2.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组织学生为桂林设计广告语活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赛马现场直播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落花生》时设计辩论:是做苹果一样的人好,还是做花生一样的人好?3.生活语文的介入,如公园文化、街道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商场文化、家庭文化、寝室文化等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学语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新思路。

四、读写链接,实现创造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会有很多心得体会。这时,若能创造平台,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出来,通过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随笔、小说等文章,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改写、仿写、故事新编等写作训练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将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五、在语文演练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如教《笋芽儿》一课时,笔者试着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小组朗读表演。表演“春雨”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读着,“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他们边读边俯首摇着另一名同学,原来那一名同学是“笋芽儿”。春雨还告诉我:“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所以春雨的声音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粗重的男嗓子,扮演“雷公公”的同学居然用小拳头捶起桌子来。有个同学说还要敲得重一些,因为书上说“重重地敲”。接着,“笋芽儿”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懒腰,看四周,那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而接下来的“扭动”、“钻”更是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们已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体会到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表演,他们的语感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提高,得到强化。再则,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一课时,让学生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美景画出来。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感受到春日柳树翠绿晶莹的颜色美、轻柔美。此外,教师可以课文为“例子”,组织对课文进行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还可以采取设置“班级图书角”、评比“阅读之星”、为学生开列推阅读书目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导。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的内容如何有效连接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万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见仁见智。制约教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包括教具、学生,内因则是教师自身: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素质都是制约教法的因素,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

1、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法,或讲授为主,或实验探究为主,或学生自主交流为主。所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着知识内容目标,也应包括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态度方面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总的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各自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教

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4、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条件和教学时间条件等,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5、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他的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智力、任职方式以及性格等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学困生要更多地运用操作、直观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练习时也要多加检查与辅导。对独立思考差的依赖型学生,则要注意适当引导他们学习独立思考,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想、怎样做,以便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更多地放手,不断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效的措施则是:课堂要有效地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要有真切地体验,学生要大胆地创新。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有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的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探索那些单独不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作适时引导,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小组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1、有效课堂的人本性。

人本性是有效课堂属性。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地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充满了民主平等理解关爱的氛围,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究找结果。

有效课堂的人本性还包括对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尊重。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鼓励教师异构课堂,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有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发展,教学方可算有效。有效课堂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有提升;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情感等方面有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少到知多,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情感由不喜欢到喜欢。师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都有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对于差生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这是有效课堂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少数人发展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特征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有效课堂的层次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有效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本属性,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不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职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挥。

一.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猜测的多样化,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就产生了“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的结果,学生在试图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下,产生了却越来越多问题,思维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活跃,进一步产生对问题探究到底、弄清真相的冲动。这时教师的适时引领至关重要。

在《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绿豆芽的生长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生2: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泥土吗?

生3: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通风吗?

生4:天气冷热和绿豆芽的生长有关系吗?

生5: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生6: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生7:绿豆芽的生长需要肥料吗?

生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喷洒些农药吗?

……。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问题二: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问题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二.激发兴趣,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空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在四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

首先出示杯子相同、水位相同的两杯水,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的温度高。

板书:杯子相同、水位相同,冒出水蒸气多的温度高。其次出示水位相同,温度不同的两杯水,温度是如何传导的?板书:水位相同,杯子里的水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

又如,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一课时,教师用几片很普通的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叶子后,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够用手摸一摸,亲自拿在手里看一看,这样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就更加强烈。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生活动安排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课堂的有效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不断激发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自主习得,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以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铝棒、细铜棒、细铁棒等材料,学生观察材料后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材料都能传热?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一实验完后,学生从这一实验结论中引发了联想: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越能得到培养。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发声时能看到振动的物体。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锣、金属薄板三种物体,使学生研究时要用拨、敲、抖不同方法使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从中找到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提出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到物体振动时,老师在仪器台上准备了鼓、音叉、有水的培养皿、豆子、泡沫塑料小球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继续实验。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交流质疑,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由于探究性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你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好吗?探究性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学科学,是只重视过程不重结果。这种提法无疑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入了另一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加捏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探究学习不轻视也不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构成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五.关注细节,发展科学素养。

在一次科学课实践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他说的有明显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同学指出或更正。课后我调查了好几个同学,原因是刚才发言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使得他们不敢质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再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林萍。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卢敏玲。

庞永欣。

植佩敏。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在教学层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法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领会大纲所倡导的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以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为原则,探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人们知道英语语法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语法知识,更要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各种言语活动中自由地运用语法,即语法教学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高效能的引进英语语法教学策略和原则,并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以此作为突破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这一难点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让学生在高中英语语法学习中能快乐灵活运用。

一,传统英语教学的错误理论: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英语教学的重要话题,对于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语法和词汇被人们认为是教学中的两大支柱,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再语法和词汇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究其原因,传统语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错误的假设及两个错误结论。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与词汇都被视为一种知识,一种与交流不同的知识。把语法当做一种知识,一种与数学、物理、化学一样的知识体系,这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一个错误假设。知识是一种有明确逻辑关联、可以推理和演绎的体系。知识的学习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高级知识可以取代低级知识,以数学为例,如果你不懂加减乘除,肯定学不会四则运算,而如果你学不会四则运算,你肯定没有办法学习代数,你学不会代数就不可能学会微积分。但是,如果你学会了代数,就不必再用四则运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你学会了用高等数学,就不必用低等数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把语法当做知识,这是一个根本性德错误假设。而这个错误假设会导致两个错误的结论:第一,语法有一个以语句结构为标准的,由易到难的体系,语法教学也应当按结构的难易来进行。第二,英语语法规则,如同数理化的原理一样,是可以推理的。这两个错误,会严重妨碍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与学习。

二,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在教材层面的种种问题。

新课改的要求并没有说不讲语法了,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不可能完全下意识地去吸收与内化英语。在现实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分析是必须地,也是应该的。但是英语语法教学要简化。第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本结构。第二:要采用简要的讲解方式。第三:要配以简要、容易的练习内容。

由“语法”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规则”。英语语法中的规则看起来似乎是任意的,如果我们告诉学生:当直接宾语是一个名词时,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由两个词所组成的动词短语之后;而当直接宾语是一个代词时,此规则不成立。英美人士对下面的两句话的接纳与否体现了这个规则。

由于第二句中的it不是名词而是代词,所以不能放在动词短语lookup之后。这样的规则看起来像是任意的,但是当我们从句子结构的角度去看待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英语词序方面的一个重要归纳的体现。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在尽可能高地层次上对英语语法进行归纳,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英语、使用英语。

所以说,英语语法教学的宗旨,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体现“语法以运用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以运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具体的语法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更新和拓展。

(1)情景训练式学习法。传统英语语法教学的操练巩固活动大多数以教师为活动中心,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译为主要训练手段。这种方法容易令课堂气氛沉闷,而效果也不太理想。目前,较为大家所接受的语法教学方法是: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该项目的情景,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个语法项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自己最想对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人说的话,然后让同桌进行转述。这种假设的语言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教师还可以采用两人情景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或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使枯燥的语法规则讲授变得生动有趣。

(2)任务式学习法。新课改倡导任务型的教学。这里所讲的任务比一般活动,更接近实际生活,更接近真实的交际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是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动。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任务,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通过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学习。

学习形式[definingthegrammar(form)]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发现语法现象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的语法规律以语法结构的形式总结出来。在新授课的层面上,这部分内容常常表现为回归课文的阅读文章,从文章中判断找出形式(有时是形式和意义)相同或是类似的结构(或句子)。总之,这一步骤的主要作用是为下一步理解、操练和运用这些规则理清头绪,做好准备。

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thegrammar(meanig)]是通过设计以意义理解为主的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进而为下一步的应用打好基础。

运用语法[applyingthegrammmar(use)]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功能项目的意义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所设计的语篇意识强、交际性好、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活动或任务。以上五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根据课堂的需要,有时会被学习形式[definingthegrammar(form)]提前,有时会把学习形式和理解意义[understandingthegrammar(meanig)]合并在同一步骤,有时也会因为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而提高一些特定的语法结构的使用频率,以达到“强化”的目的。但是不管出现那种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都强调把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使干巴巴的语法知识在高效能的教学模式中被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一起使用。

针对高中阶段模块教学中不同语法项目以及不同课型(主要指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特点,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实践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高效能的教学模式。这些基本方法是歌中学;做中学;境中学;谚中学;诗中学;表中学;图中学;比中学。下面以“境中学”为例来简要阐释一下。“境中学”,顾名思义,指在篇章语境中学习语法。语法教学所指的语境可以是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或是一段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对话,也可以是结合周围环境的人或是事而开展的活动。“境中学”的语法教学方式是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要求来设计和开展的。“境中学”既强调对语法形式的学习,又灵活地把语法形式穿插在语境中,使语法的结果意义和运用都得到体现。教师要通过精心挑选的篇章或是精心设计的情景,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并与新的知识结合更新,使语法教学的形式、意义和运用得到最佳的结合。

比如教虚拟语气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讨论的题目:假设没有电,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造许多的句子。---------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虚拟语气,又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英语语法教学部那么枯燥。

高效能的英语语法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岁月更迭,技术的更新,我们学习的手段和方法的不断革新,也许还有更完美的模式引领者我们前行。但现行的理论和模式借鉴了一些前辈指导,相信会或多或少给读者有所启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