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13篇)

时间:2023-11-17 18:31:17 作者:字海

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评价一个方案好坏的重要标准。希望以下给出的实施方案范文对您的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在学生与教师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建立起自主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学习策略,通过 “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学习形式,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快乐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将以语文学科的研究为带动,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落实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调整教学关系,构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广研究的结果,延伸课题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确定实验年级和人员

4-6年级全部参与研究,1-3年级逐步渗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等原则,在各年级、各学科重点确定以下研究人员:

语文:李文真、赵玲芳、赵滢、吴敏琼、郑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个体教学特色,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教学建议和常规

3、建立课堂评价标准,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构建先进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本项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多数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基础。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面的近期目标:

1、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最大热情;

2、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形成学生互助学习的习惯和氛围;

3、部分教师形成自己个性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语文学科课型推广与研究

1、推广单元授课教学模式。“单元授课模式”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3)“反思研究”,对于一节课的反思,由过去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作重点反思,改为对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做到“以读促教”。以前因为缺少读书资料,“主题学习丛书”“语文拓展阅读”等材料已经解决了研究的困难。

3、当堂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小组划分。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组,在编排小组的时候,一般本着优生、学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可采取两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师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组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比较和谐的合作习惯,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互助学习。

六、研究的步骤

1、20xx年9月份—12月份为探索实施阶段。

每位教师在学习、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内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推门听课检查实验落实情况。

2、从20xx年1月份—6月份开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学科特色使用阶段。

每位教师都能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行授课,并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3、20xx年9月—12月份,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加大,本阶段就针对在课堂操作中生发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阶段中,学校将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且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教师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答惑,推进课堂教学学科特色模式的顺利行。

4、20xx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阶段。

学期结束前,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教案,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可以组织侧重学案设计的评选活动。

5、20xx年6月,研究推广阶段。

在总结本学期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学期的大范围推广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本学期领导听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充分了解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是否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是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

是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是否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是否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

通过听课调查了解教师的具体研究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咨询了解调查教师的实际研究情况。

2、问卷法。教导处将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实际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

3、交流法。通过教研组以及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交流,考察教师研究的具体程度。

4、测评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动,采用一些简便、易于操作的现场测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实际的考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学语文 “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最终要通过真实的课堂,展示研究的结果。

我们将保存学校组织的各种围绕课堂开展的具体活动材料,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所属学科:语文

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20xx年6--8月)。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20xx年9月)。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xx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20xx年xx月

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方法研究》于20xx年10月向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并在20xx年3月获得正式立项的自治区科研课题。该课题自申报以来,课题组已经开始了初步的研究和准备工作。现向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办上报我们的实施方案,并请主管部门给予我们必要的指导建议。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凸显,,促进多种文化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受益,能消弥相互的猜疑与误解,从而有利于国际和平。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相关研究,如《高中学生文化判断力培养的研究》。本课题就目前所知尚属国内空白,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国高中生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提供一种实践方法。

1、世界三大宗教介绍的校本课开发。

2、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介绍的校本课开发。

3、内蒙古三少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介绍的校本课开发。

4、网络优质教学信息资源的发掘与探索。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备课,制作课件并进行实际教学。

假设校本课的授课和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正相关,通过制作量表(调查问卷)的形式检验并分析结果。

目标:通过对高中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方法研究,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为高中学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思路:

1、在备课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撰写教案。

2、在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注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3、注重随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课题研究采取实验研究法。在学校选取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按照课题的设计开设校本课,同时另选两个班级作为对比班。调查研究法作为辅助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调查,然后分析高中生的价值观取向变化,得出实验结论。

在这完成以上过程后,逐步整理研究报告,并最终形成课题结论。

1、初步的搜集资料,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认识。

2、准备教案,制作课件。

3、展开有针对性的、为期一年左右的教学实践。

4、制作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5、校本课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校内)。

6、课题论文(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课题验收的申请和准备工作。

课题论文和校本课教材。

七、经费预算。

硬件购置5000元指在学校现有硬件配置以外的专项硬件升级。

参观学习3000元包括往返交通费,会议费等。

论文出版500元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的版面费。

资料费500元包括科研资料的建档、存档,专业书籍的购置。

微机耗材500元包括计算机存储、打印、刻录等方面的耗材。

八、研究保障机制与相关制度。

学校专门设置教科研室,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学校有课题管理制度和课题奖励制度。学校是自治区科研基地,并被评为“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围绕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们最为关注的是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问题。本文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仅供参考。

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有学生51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照顾上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更没有保持卫生和劳动的意识。

我班农村子女较多,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四、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教师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教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1、研究原则:

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生的卫生习惯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七、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二)实验策略。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十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不大放心,每次扫完地都要亲自去检查一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已欣喜地看到“学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理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根植,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包干区里的卫生检查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整齐才会离开教室。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创设环境,培养习惯。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6、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礼仪之星)—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

调查报告。

(20xx年3月至4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20xx年5月)。

第二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总结阶段)。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找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十、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二)指导小组。

(三)实验组成员。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第一部分前言。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且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以学校为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是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1、以课程权力的下放为前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3、开发的场所是具体学校能拥有自主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学校的发展上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开发,才会体现学校特色。

3、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1)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多的适应性。

(3)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关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关注学校科特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校足球、阅读的学科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龙头。

(3)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最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理念。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是以足球、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目标确定为: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第一,终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部分。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评价设想: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十佳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

教案。

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实施建议。

(一)总体思路:

1、编写教材或讲义2、制定计划(课时)3、落实教师4、分段实施5、考试考核。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

阅读每周1课时足球每周1课时。

三、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卢锋。

副组长:卢丽丹。

组员:徐宏顺庄洁许丽萍甘中华陶丽芳朱家宜。

全体语文教师、体育教师。

四、组织管理。

1、学科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学生可根据不同爱好参加不同课程学习。

2、学科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的内容。可以单独开班授课,也可以上大课。

3、每个学生参加1门以上课程的学习。

4、学分的记录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负责。

5、教研组负责编写教材和汇集资料。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师授课及负责检查和管理,教研组长负责管理记录授课情况。

第四部分。

一、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二、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足球》体育组。

2、《阅读》语文组。

三、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课题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高效课堂,它的核心不是课堂,而是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去研究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英语学科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经过年级组全体英语教师讨论提出以下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一、分组活动方面。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全面参与教学,在课堂中划分小组,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可以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将本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6人,班内设一张评价表,张贴在墙壁上,每周一总结,评出最佳小组,给予表彰奖励,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反思,限期整改。

二、课堂教学方面。

完整的一堂课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

任课老师可以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结合预学案提前预习,自查自纠。此外,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难易,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体课预习等方法进行预习的学习。于此同时,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课前周密认真的预习准备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课中探究。

在一节课的钱10分钟,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调动各小组充分发言的同时,又要保证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后段5分钟,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教师还要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都保持高涨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后巩固。

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是已经解决,为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老师只需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少而精地布置一些强化训练作业,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按时交上,逐一批改和精讲。

实践证明,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才是学生受益最大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研究出适合我们实验中学的高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2、寻求“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策略是适应新一轮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谐发展的机会。

3、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4、提出“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研究”是提升我本人教改理念和教改能力的需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教学观,努力实现“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2、实行新课程以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历史教师要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来创设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和谐。

3、旧的义务教育课程,片面强调知识授受,不注重分析、理解、动手等综合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历史教师要尽量争取“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的和谐。

总之,我个人设想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选拔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等方面做理念性的变革。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关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思想。

(3)现代教学论、教育论、管理理论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强调内化的过程,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整体优化,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高尚品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1、研究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和谐。

2、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

3、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教师“引导助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4、研究历史课程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5、研究学生本人德、智、体、美、劳诸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调查法:对当前我校历史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现状进行调查、评估和研究。

比较法:通过对历史教学中各研究对象及同一研究对象的横向、纵向比较,得出实验成效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七、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2、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观念,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学习。建立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关系。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3、个性化原则。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趣味性原则。

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求学生有趣更和谐,和谐更有趣。

八、研究的具体策略及保障。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思想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探索“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创设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活动。

(三)力求历史学科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在教育教学上及时渗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与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新动态。

(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找准学科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点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成为了整体;切入点是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相渗透相融合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一点,就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五)改进评价方法。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六)及时对资料认真分析,对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总结。争取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养成注意观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形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思维模式。

二、研究目标。

过实验研究出适合于北方冬季使用的,用于降低室内空气干燥度,使室内空气湿润、清爽、宜人的加湿器。

利用废旧物品开发出适合北方冬季使用空气加湿器。

实验法。

五、研究步骤。

首先考虑的是用什么原理来实现其目的,为了使水与干燥空气融合,有三种方案。其一是让水自然挥发,既然靠自然挥发那么挥发的表面积要大,所以占地面积大,加湿效果慢不理想。其二是使水气化或蒸发,这种办法就得对水进行加热,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使水产生气化或蒸发,这种办法加湿快,但加湿量无法控制,另外一旦加湿器里的水气化完后,这种方法容易产生火灾,所以这个方案不可取。其三是使水产生雾化,用什么机理使水雾化呢,用超声波的方法对我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它牵扯的各方面的知识理论。用空气动力也可以使水产生雾化,这就使我产生了灵感,那么用一个旧电吹风做动力就能达到其目的。用废弃的可乐瓶做储水器,瓶盖上开一个小孔用来滴水,水滴滴到电吹风的某个部位,用电吹风流动的空气射流就把水滴给雾化,用这种方法就达到加湿的目的,而加湿量也可以调控。经过长时间的潜心思虑和反复研究,在我爸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终于设计制作出一个“自动加湿器”。

制做工具:电吹风、废弃可乐瓶、细方木棍、铁钉、手电钻、锯子和薄铁片。

制作方法:

1、储水器的制作。

2、加湿器箱体制作:

首先把细方木块锯成12块约200mm长的木条,用小铁钉合成一个立方体,在顶面和两端面钉上大小合适的木板,上顶板中间开一个直径约80mm的园孔,这个孔就是为放置储水器而设计的,在箱体两端面各开一个与电吹风管大小相近的圆孔,其孔距底板的距离视电吹风的大小而定。该孔就是为架设电吹风而设计的.。

3、电吹风的改制。

首先把电吹风的风罩取下,拆除加热装置,把开关上加热的接线用电烙铁焊下(最好是旧电吹风),在风罩防尘网上端打一个直径为6mm的孔,然后把风罩再装回电吹风主体上,而10mm的孔就是为了水滴滴到防尘网上,让水滴散开。

4、加湿器组装。

把电吹风插入箱体,用铁片和木螺钉固定牢固,把改制好可乐瓶放置在直径约80mm的园孔上即可。

5、加湿器调试。

把组装好的设备放置在一个空地上,接通电吹风电源,开启电吹风(用冷风档),把储水器加满水,水滴开始向电吹风防尘罩上滴水,水滴被电吹风的射流雾化,若雾化效果不理想,调整水滴的滴入方向,水滴应滴到防尘网的后部,不应滴到防尘网的前部,为此整套加湿器就制作完成。

6、优点。

(1)该加湿器简单易制作,利用现有的旧电器和废旧物品就可实现。

(2)加湿器工作可靠,操作方便。

(3)加湿器体积小,占地面积小。

(4)加湿量可调控,储水器取、装方便等优点。

7、关键词:超声波、气化、蒸发、射流、雾化、自动加湿。

课题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20xx年6--8月)。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20xx年9月)。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xx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20xx年xx月。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年”活动,推进“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全校教师高效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带题授课”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本着“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尝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促进教师队伍内涵素质提升,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实现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双提高。

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接受并实践“问题即课题”理念,从日常教学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抓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寻找原因,制定措施,并在研究课上进行验证、总结、反思,从而解决困惑,回归到常态教学中,享受教学的快乐。

1.员部署阶段。

(1)召开动员大会。讲清活动的目的意义,动员老师主动报名参加“带题授课”实验探究活动,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中来(原则上35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全员参加,35--45岁教师自愿参加,45岁以上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2)召开教研组长会。论证教师“带题授课”课题,确定“带题授课”小课题实验研究人选,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

(3)召开课题培训会。针对“带题授课”方略、研究方向、研究策略等进行专题培训,做好开题、立项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

(1)组织教师针对立项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在常态教学中进行验证、总结、反思,解决困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示范、汇报、推介活动。

3.全校性“带题授课”展示汇报,总结,推广阶段。

在全校选树10名“带题授课”样板教师,举行特色鲜明的展示汇报活动,以典型为引领,通过总结提升、经验介绍、示范展示等形式,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力争做到人人都有课题,个个都要“带题授课”。

1.教师要注重观察、思考,及时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难点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探索,同伴交流互助,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2.教师个人要在学校批准实施小课题研究后,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并在常态教学中进行“带题研究”。

3.“带题授课”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在研究探索中积累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改进。

4.学校将定期组织“带题授课”典型课例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表彰和奖励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参加“带题授课”的教师将在学校职称评审、评优及骨干教师评选中予以优先考虑。

5.学校科研科承担本次活动的指导和推进任务,并做好协调交流和培训工作,学校将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相关指导。

为加强对此项活动的指导和管理,特成立学校“带题授课”活动领导小组。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已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英语学习策略,这就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阅读教学策略是英语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教师自己对课内外阅读教学组织和调控的方案。

古德曼(n)在1972年指出:“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各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但主要是借助视觉进行默读。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方式。默读要求把注意点放在理解语言单位上,速度较快。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与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所谓的语言因素是指字母、单词、习语、短语和语法规则等。当学生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时,立即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思路混乱。其次,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除了作业中的阅读练习,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再者,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层的理解。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总体目标: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三)分级目标:

三年级:

1、能看图识单词,或认读所学单词。

2、能朗读和理解学过的简单的句型及对话。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四年级:

1、具有初步拼读具有一定规则的单词的能力。

2、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在句、篇中的含义。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字典。

3、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从短文中获取大意。

五年级:

1、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2、能通过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词的含义。正确运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单词、词组。

3、能通读简单的故事、短文,正确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所读的语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六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所学对话,短文以及与教材难度相当的对话,短文。

2、能够正确理解所读故事,短文的大意,能从文中找出有关信息。

3、能够运用简单的阅读技巧来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和阅读的速度。

4、有较浓的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企城,学生95%为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民工子女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研究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方案。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1.文献研究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7-11第一阶段:2017-4——11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第二阶段:2017-12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7-7——9)。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低年级学生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仍存在字词不会写,词语查了工具书,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其实,在小学阶段,有的小学生入学时就已认识了一些字,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学过拼音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读课文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教学教研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我们乐于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我们也乐意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的小课题研究。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4、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任务: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一)研究对象。

我校不同学段实验班的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xx、12――20xx、2)。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xx、3――2012、12)。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内容:

1、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按学段承担一节有关“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课。

2、每个课题组成员所作的课都经过下面的程序:

先说课――进行集体备课――做课—集体反思、总结。

3、每个课题组成员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和阶段总结。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录像、图片等。

3、总结验收阶段。(20xx、1――20xx、6)。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集、研究成果汇编或教育论文集、预习指导课的录像、图片等。

3、本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预习作业文集。

4、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5、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7、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1、课题指导组:王声明、徐燕。

主要任务:文献资料收集、录像、图片等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2、课题负责人:龚小琳。

主要任务: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3、课题实施教师:彭志刚、徐鸿丽、龚小琳、王渊荣、马斌、王鑫、张欣茹、高学霞、武颖、崔淑琴。

主要任务: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打基础。

2)就课前预习情况在老师、学生、家长中开展调查(龚小琳、高学霞完成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教师开展讨论与交流,商定课前预习指导内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班级中实施此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收集资料,总结反思,写出案例。

4)开展课题探索与实践。王渊荣、马斌老师分别承担一节研讨课,要体现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内容。

5)实施者撰写研究论文和个案。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刘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春生《作业的革命》。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欧阳芬、彭隆总主编。

备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分享: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本文目录。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

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新课,巧妙而又准确的导入,可以先声夺人,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情境引入为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构建提供线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引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才能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通过。

教案。

以及网络搜集一些典型课堂导入案例,分析其从哪些角度引入本课,是怎样考虑的。在具体教学中是如何做到承上启下的。这些导入是如何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又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的。

(二)小学数学课导入的类型的研究。

处理好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肯定的,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所以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再和同事讨论、修改,然后形成教案进行课堂实践。

(三)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入情景。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习,针对本科目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与同科目教师共同研究,形成教学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课堂教学,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及时修改教学设计,并再一次进行课堂教学。最终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入。

(四)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

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通过多样性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加强导入教学的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上来,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转化。

(一)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图书馆查阅、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三)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四)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1月。

本阶段主要是做好思想工作,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认识本课题的价值,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1月-xx年5月。

(一)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二)小学数学课导入的类型的研究。

(三)走进课堂,有意识地对课题进行尝试性课堂教学。

(四)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

(五)初步形成一些激发学习兴趣的措施及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6月。

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总结。 。

(二)相关材料的资源包。

(一)研究资料获得保障。学校资料设备等软硬件设施齐全,适合进行教学研究。学校已建成校园网站、电子阅览室、教师课件制作室等多个交流平台;学校图书资源丰富。

(二)研究时间保障。一方面,本课题的参加者是一线的年轻教学骨干,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三)学校条件保障。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普遍提升,科研手段日益更新。同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优先安排课题研究中各项活动的所需场所、人员和时间等,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返回目录。

任丘市马村中学英语课题组。

词汇立体学习法于xx年1月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科研课题。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生成更多的科研成果,为英语教学改革做出更多的贡献,特制定本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坚持以教研为基础,在搞好教研的基础上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求真务实,脚踏实地。

二、工作目标。

以“塑科研型教师,育创新型学生”的总体目标,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先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词汇教学,提高游戏活动的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科研原则:求真务实,大胆创新。

课题研究以改变课堂词汇教学模式、教授高效词汇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单词记忆模式为宗旨,实验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和学生的得失。因此,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和学校负责的态度,务必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踏踏实实做研究,真真正正搞学问。实验要在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不能跟在人家后头跑,要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搞研究,拿出自己有特色的真东西。

四、方针策略:三线并举,齐头并进。

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实行“三线并举,齐头并进”的工作方针,开展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的研究工作。在本阶段的研究中,不同年级的实验教师具体研究范围不同。总体上以本学期所执教学段的课本词汇为主,研究单词的具体学习和活动方法,在此基础上尽量多的与其他学段内容融会贯通。具体研究内容以年级小组为单位,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针对不同学段的单词学习方法和词汇游戏活动形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各年级负责人为:七年级组由王xx老师负责,八年级组由顾京颖老师负责,九年级组由伏会先老师负责,各年级组成员的调配和衔接由组长王xx老师负责。课题小组定于周四为组内教研工作日,教研组集体进行教研活动,就日常教学中的实验工作进行交流,共同探讨。

五、工作措施。

1、强化责任,提高认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课题的研究关系到广大的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前途,甚至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命运。因此,要强化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不骄不躁,潜心科研,确保科研的实效性。

2、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黑英语》以及其他与词汇学习有关的文件材料,以丰富的理论为先导,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词汇立体记忆法”的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及时关注与课题相关的前沿性理论的进程,保证科研成果的时效性。

3、健全科研制度,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科研组讨论的基础上制订科研制度,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树立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团结进取,共同提高。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号召本校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以专题研究为载体,指导其他相关英语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的教学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和课件制作的能力。

5、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创设新型教学模式。

把课题研究和学校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完善教师公开课交流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方式的改革,力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年级组及时开展说课、做课活动,研究教材,交流教法,并做好评价记录。

6、扩大交流,寻求指导,保持科研的前沿性。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前沿性和开放性,课题研究要争取得到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引导。同时,聘请一些科研人员来咨询,辅导,解决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保持科研的开放性,经常和其他学校相互交流。

1.实验法: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词汇立体活动的实验。

七、实施步骤设计:。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月—xx年3月):

成立课题小组、确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方案。对参与成员进行培训,进行组内分工,进行资料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4月—xx年9月):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10月—xx年12月)。

1.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汇集各种实验材料,对实验材料(实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案例、工具书、辅导材料等)进行分析和整理。

2.撰写成果报告。

3.写课题。

结题报告。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八、人员分工。(见下页)。

九、科研制度。(见下页)。

十、具体研究计划。(见附表)。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返回目录。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先学也就是预习,自主学习,后教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点拨、拔高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反思多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有效性预习。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出不同的预习任务?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来把握预习的侧重点?什么样的课前预习最有效?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通过研究,找出影响初中生养成预习习惯的原因有哪些,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而探索出一些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课前预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题名称的界定。

预习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老师讲课前自学教师要教授的新课的内容。初中英语自主有效性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方法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从实践中反思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策略、效果、科学性等。

二、指导思想。

1、《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2、认知建构主义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预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3、“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指导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多角度预习,拓展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研究内容。

1、调查初中生英语课前预习的现状。

2、分析初中生英语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

3、研究适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预习方法。

4、探索培养初中生养成有效性预习习惯的策略和途径并付诸实践。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2、访问调查法:通过访问学生和教师、采用向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3、行动研究法:对于所采取的策略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使所采取的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

4、个案研究法:对于研究中出现的特殊学生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5、比较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12—.1)。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并积累资料,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的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

调查报告。

在此基础上预设出有效预习培养方案。

(二)实施阶段(.2—.5)。

实施课题研究,此阶段我主要立足于日常课堂教学,探索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1、指导学生预习,尝试建立适合学生预习的方案。

2、做好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与监督,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3、做好案例研究,并不断调整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预习方案。

4、不断调整研究方案,探索适合学生有效性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总结阶段(.5―.6)。

1、整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 。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

七、预期成果。

1、探索出适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预习方法,并付诸教学实践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助。

2、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大量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

3、课题负责人理论和实践功底扎实。

本人工作认真负责,深入教学一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