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2 16:49:26 作者:翰墨

写读后感时,可以借鉴前人的见解和观点,但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立思考。现在,让我们来阅读一些朋友们的读后感,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解读这本书的。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读后感

“我们得自于社会的许多偏见,常让我们对外界事物缺乏反思性认识。”王明珂先生在反思史学里对这句话的阐释让我想到了一位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游刃有余地刮骨去肉的画面,不觉残忍反而时不时地想为他拍手称快。

他在书里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教导人只学会听一种声音和如何忽略其他声音。深以为然。这个声音是我们从小接触学习的文学、历史甚至是科学,它一遍一遍地通过书写过去,来教导我们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然后指导我们现在的思考和行动,反过来,我们的行为又持续不断地强化了这个认识。

这样就造成大家陷入了一个以典范为模板的圈子里,我们所有的言行都会从这里出发然后回到这里。通过这种反复强调的行为从而确立了典范与边缘的关系,越被证明的越是正确的,而那些未被证明的就越来越自卑了。王明珂先生自卑一词用得极好,对比的产生是会让处于弱势的一方自我贬低的。在我调研期间,经常听到“我没文化,我瞎说的”“我这里太不好了,让你受委屈了”或者“这是迷信,谁还听这个呀”,这些拥有丰富地方知识的村民,因为我城市和研究生的社会身份往往会忽视自身的优势而变得非常不自信和怀疑自己。

当然,这种自卑并非只存在于社会阶层间。以我调查所见为例,有一个按照风水格局布置的寨子,修了一个形似麒麟张口的寨门,在一次接待调查团队的过程中,一个学生给当时接待他们的老人建议把麒麟头改成龙头会更好,这个自然是因为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且风水里多以龙比喻气运发达,说起来气势磅礴、威风凛凛,老人听后就把自己当时参赛文章里写的麒麟改成了龙,后来这篇文章得奖,老人十分开心,认为得奖与那个学生的建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又因为老人在当地的威望比较高,寨里的人便也跟着说那是龙头,久而久之,年轻人都说那是龙头而不知道那寨门是木匠仿照麒麟建的。很小的一件事,却可窥见文化、社会阶序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所以传统保护与村落经济之间的冲突,社会上呼吁个性却抨击个性表现的矛盾等等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源于这个圈子确立出来的典范和边缘产生的问题,毕竟边缘希望融入典范,穷人渴望变成富人,富人渴望变成有学识的富人都是因阶序产生的正常欲望。

而我们,尤其是在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时候,也应该多去反思,尝试跳出这个圈子,虽然很难。

《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

有人曾经说过,经常反思的教师会放弃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接受最新教研成果。但自己在备课时或与同事聊下节课的时忽然出现一个好的方法,当听完之后却没有记下来,到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忘记了,恢复原来的教学方式。几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也给了我不断奋斗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以前曾听说过,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当我们开始重视反思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我们的理论水平慢慢提升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渐渐改善了。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记下一句话”的习惯,当有好的构想闪现或是教学策略有效时,我会用一句或一段话来记录,等有空的时候,稍加整理,就是一篇随笔,日积月累,便成文章。

我认为每天应从以下几点反思,相信会有改变。

1、列举课堂中的三个优点,列举要改变的事情,以及如何改变。

2、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的比较好,什么内容学的不好,为什么;课堂的内容是否有趣,是否适合课堂教学。

3、关于授课课程的反思: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讲了多长时间;谁说得多,为什么;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

4、如何使一名优秀的学生做到更专心听讲;如何使一名后进生做到认真听讲。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和能力。

《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在反思中成长》是一本由幼儿园一线教师写的可读性较强的书。书中的一篇篇案例体现了作者的真心和细心,体现出一线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的不平凡,融合了他们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和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思考。一个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给人以启发,让人产生共鸣。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去理解孩子,体会童心,是当好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书中有许多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让你再咬我!》这则案例中的孩子因为口腔溃疡,吃饺子时嘴巴疼而对饺子生气了,说这是饺子咬了她的嘴巴,这正是孩子幼稚可爱的想法。一般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会觉得这是孩子不想吃饭故意捣乱,但是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却非常细心,她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到孩子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而应该是冷静观察和分析。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则案例中,孩子“拔苗助长”的行为在大人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是这种貌似“荒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的好奇和探究的愿望。幸好案例中的老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还帮助孩子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书中还有许多短小精悍的案例反映出孩子们非常喜欢与老师亲密接触,但他们常常会为此发生争抢。如争拉老师的手,争站离老师最近的地方,争让老师梳头等。如果老师不理解,可能会埋怨孩子在故意捣乱或不听话。但老师如果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那就会是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比如在平时的活动中增加一些与孩子身体接触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或者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关注他的,老师是喜欢他的。老师时不时地向孩子传递老师爱他的信号,会使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孩子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孩子的行为会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举止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等。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问题。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查找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要和家长沟通,家园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不愿认错的东东》中写道,东东异常调皮捣蛋,经常恶作剧吓唬别的小朋友,对老师的批评和要求从来都是满不在乎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师非常细心,她能够查找到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深信每一个伤害别人的孩子都隐藏了一颗受过伤的心。于是,老师对东东伸出了爱心之手,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通过不断地与家长沟通,以及在幼儿园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园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双管齐下,这个孩子慢慢发生了改变。

教育实践中,有些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一起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家长工作做得细致了,家长就能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这本书启示我们要善于从小事情中总结和思考,感受和体会。这里,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把握事件的意义,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小事记录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事件进行梳理,引发思考,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行动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持之以恒,就能够从简单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更加深入,增强自身的职业敏感度。只有让思考伴随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随教育行为的记录,教师才能在反思中获得专业的成长。

《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议论文。其写作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写作内容。

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来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怎么写》。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术;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经常听到家长们反映,说自己家的宝宝把老师的话视为圣旨,无论老师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永远都是“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也难免会有这样的语言习惯,即能怎么样或者必须不能怎么样,对错都在老师的话语之间得出了鉴定。

我们班级里的昆昆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孩子,很勇敢。如果班级里某某小朋友受到别人的欺负时他总会像个小英雄一样,保护别人。但他的方式总是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反感,甚至有的时候会伤及到别人。一面为了想要发扬昆昆的正义感,但另一方面又想让昆昆能够换一种方式去“伸张正义”,我感到一些棘手。终于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这个问题不得不去面对了。那天,昆昆正在和别的孩子一起观察小乌龟呢,小乌龟爬在乌龟爸爸的身上,真有趣。也许是出于对乌龟宝宝的喜欢、可能也许是为了保护乌龟爸爸,突然,洋洋的小手不自觉的伸向了那两只乌龟,想要把它们拎出来,昆昆看见了,显得特别的愤怒,一下子就把住了洋洋的手,并且把洋洋往自然角外面拽,想让他赶紧离开小乌龟。洋洋被他都拽到地上了,可昆昆还是没有一点松手的意思。我看到了这一情景赶紧制止了昆昆,昆昆特别着急地对我说:“老师,洋洋他伤害乌龟,我要保护他!!!!”看到这里,我有点生气,要让昆昆道歉,可是昆昆依旧重复着那句话,他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可此时,我转念一想,那句想要保护动物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把我想要批评昆昆的话先吞了回去。我明白,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面对眼前的昆昆是什么作用都起不了的,甚至还会引起他的反感。

我拉着昆昆的手,微笑着让他坐到我的旁边,轻轻地拍着他,刚刚还情绪激动的昆昆,此刻变得安静了。我与昆昆讨论起了这件事情,昆昆也很乐意把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在集体中,我表扬了昆昆的勇敢、正义,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和睦相处,知道动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读《在反思中成长》一书时,也发现了类似这样的案例,面对调皮的孩子,捉弄同伴无所不能,并且不认错,细心的老师的做法给与了我处理此类事件的启发。

首先可以利用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也许这样“调皮”孩子的家长也可能是非常权威性的,管教严厉,认为不打不成才,所以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以武力来解决。这样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一定要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其次,老师还要抓住这个宝宝的“闪光点”,如我们班级的昆昆是个非常爱帮助别人的人,那么老师可以让昆昆担当起“乐于助人”小标兵,给他戴上我们班级里特有的标志头饰,让昆昆继续帮助别人,同时也鼓励别的孩子努力帮助别人,争取也当上“乐于助人”小标兵。让昆昆经常得到表扬,以正面的方式教育他。

笔者所举的这个例子,虽然很常见,虽然很简单,但处理的方式却值得我们去深思,如果我们反其道行之,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的“伤害行为”,相信孩子不仅不会有所改变,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更加粗暴。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会使得一个善良的孩子变得陌生。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孩子变成那样,我们不需要单纯直接地告诉孩子对或错,只要你、我多用心、用爱心、用耐心,使孩子得到一些转变。

《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在礼炮满天,牛气冲天的新年里,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大了一岁,总感觉是不是读的书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这时我偶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本新书,那是自己在放寒假前网上邮购的书籍《在反思中成长》,因为自己当时也在关于写阅读反思的笔记,所以看到这本书是关于写反思的,而且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又相符合,二话没说的就把它买了下来。

我翻开目录已及选读了几篇文章,大致先了解了此书的写作方向,发现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

突然发现书中的这一个个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书中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以及其中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并加以分析、思考,可以使自己个人经历的情景与职业产生联系,从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我也很快的将此书用了3天的时间将它读完,其中一篇案例《我喜欢老师,老师喜欢我》,教师通过孩子的这句话,意识到老师的一颜一笑,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任何表面的、口号的、形式的爱都不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师成长篇”这一章节的案例,主要是通过发生在班级里的事情,教师怎样去解决问题,使我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孩子不见了”“面对家长的投诉———”等案例中,教师能以心静的状态与家长沟通,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教师幸幸苦苦的工作,谁都不想被家长投诉。但是我认为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抱怨、闹情绪都是教师不成熟的表现。此时,作为专业化的教师就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想办法和家长沟通,解决问题,促进与家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也能反映教师成长的足迹。

读完此书,我也发现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培养思考问题的意识。多观察身边的小事,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调整教育行为和改进教育实践,不断地成长。每天可以把自己印象和感受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一点不能忘记,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是老师的耐心和智慧,我们可以在朴素、平凡的语言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在反思中成长》是一本由幼儿园一线教师写的可读性较强的书。书中的一篇篇案例体现了作者的真心和细心,体现出一线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的不平凡,融合了他们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和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思考。一个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给人以启发,让人产生共鸣。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去理解孩子,体会童心,是当好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书中有许多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让你再咬我!》这则案例中的孩子因为口腔溃疡,吃饺子时嘴巴疼而对饺子生气了,说这是饺子咬了她的嘴巴,这正是孩子幼稚可爱的想法。一般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会觉得这是孩子不想吃饭故意捣乱,但是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却非常细心,她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到孩子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了孩子口腔溃疡的真相,从而理解了孩子的行为,避免对孩子妄加批评,不仅使孩子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使孩子受到委屈。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很多言行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很怪异的,有时甚至会觉得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你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明了一切。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当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时,教师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生气和责备,而应该是冷静观察和分析。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则案例中,孩子“拔苗助长”的行为在大人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是这种貌似“荒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的好奇和探究的愿望。幸好案例中的老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还帮助孩子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书中还有许多短小精悍的案例反映出孩子们非常喜欢与老师亲密接触,但他们常常会为此发生争抢。如争拉老师的手,争站离老师最近的地方,争让老师梳头等。如果老师不理解,可能会埋怨孩子在故意捣乱或不听话。但老师如果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那就会是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比如在平时的活动中增加一些与孩子身体接触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或者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关注他的,老师是喜欢他的。老师时不时地向孩子传递老师爱他的信号,会使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孩子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孩子的行为会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举止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等。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问题。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查找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要和家长沟通,家园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不愿认错的东东》中写道,东东异常调皮捣蛋,经常恶作剧吓唬别的小朋友,对老师的批评和要求从来都是满不在乎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师非常细心,她能够查找到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深信每一个伤害别人的孩子都隐藏了一颗受过伤的心。于是,老师对东东伸出了爱心之手,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通过不断地与家长沟通,以及在幼儿园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园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双管齐下,这个孩子慢慢发生了改变。

教育实践中,有些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一起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家长工作做得细致了,家长就能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这本书启示我们要善于从小事情中总结和思考,感受和体会。这里,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把握事件的意义,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小事记录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事件进行梳理,引发思考,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行动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持之以恒,就能够从简单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更加深入,增强自身的职业敏感度。只有让思考伴随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随教育行为的记录,教师才能在反思中获得专业的成长。

范文在反思中展望未来,在痛苦中学会释怀,因为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在反思中......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有学会反思,才能成为有能耐的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走向成熟。该书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各个实用的角度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发,书中关于各种教育细节的描写、问题解决的阐述、个案的叙述,都给我们提供了开放式的探讨机会,书中的各个章节和案例都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实际出发来思考教师应遵守的职业规范,切身处地的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思量,在教师职业的道路上扮演引路人。

我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但反思却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反思可以使我们扬长避短,不断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收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思考类似:“我的教学有效吗?”“我是如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的”、“我怎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教学永远处于不断改进的动态变化之中,处于一种合理科学的理智状态之中,处于一种低耗高效的有效教学之中。

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著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在担任了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后,我发现信息技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值得写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学案例。)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当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尤其重要。

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因此可以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性教学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史学读后感

我于日前重新拜读任公先生之大作——《新史学》,受益匪浅,启发之余写此读后感。

任公先生学贯中西,其将我国史学与泰西之史学比较,发现我国兹学之盛如彼,然国民不团结、群治不进化,"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先生推其病因,指出"六病三恶果"。"六病"者: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我国之史,"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我国史学与泰西之史学比较,莫能"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史之用也。"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先生认为史学应该如人,须有其精神,"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然我国史学"汗牛充栋,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五曰:能铺叙而不能别裁。我国史学多且杂,然体裁单一,如果"将大事皆删去,而惟存"临猫生子"等语。"六曰: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中国万事,皆取述而不作主义。"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之史家,稍有创作之才的`惟六人:太史公;杜君卿;郑渔仲;司马温公;袁枢;黄梨洲。此六病之弊所贻害后人之恶果有三: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时至今日,我辈读史也无一善本可寻,且疑古之风尚存,稍不留神就会发现手里捧的就是某某学者所指的伪书。呜呼,此国人之大不幸也!先生于百年前提出的问题至今尚未善解之,故今之史家应深思之、努力之,编写一善本以谢国人,也慰先生之在天之灵。

任公先生在彼时彼日针砭史学之弊,确能振聋发聩,今日读来尤耳目一新。深思之,语略过而意已到,"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然也!快哉!"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先生之心吾知之矣。

史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翻,没有吸引到我,感觉有点枯燥,《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当开始读后,发现印证了我的第一个感觉,很无聊,又有点看不懂。那时我正在看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没有太多的感触,就这样看着。后来在读书会时我也向老师提出了我的感想,老师说这一定不是书不好,一定是你还没看懂,还没明白这本书要告诉你什么,当你读懂时,就知道了这本书的魅力。

果然老师的话是对的,努力看下去,越看到后面越有感触,让我情不自禁又回过去细细地读了前部分。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在历史洪流中,史学方法是一门真实的学问,一定要在史学发展既久、史书大量盈积之后,才能出现。而写一部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一个世界史学的基础,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学。要客观的看待各国、各民族的史学,不要存在偏见,要取其长而去其短。

什么是历史?记得刚进入历史系,老师就问过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简单的问题,历史就是·····突然有回答不上来,想了想就说是过去的就是历史。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给我们的对历史的定义。这本书中杜维运先生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所谓"历史事件"及历史学家两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就成了《史学方法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对象。

对历史事实的选择、考证和描述是有方法的,本书的前一部分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史学家在治史要综合应用归纳方法、比较方法、综合方法和分析方法。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利弊,合理利用,不能把其中一种认为有用,就当成是万能的。在史料的考证上要注意史料的不同分类和考证的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历史就离不开写作,但史学的写作与文学又不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历史文章的特性、风格及写作方法、注意点。

接下去作者比较了中西史学,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比较了中西的史学。西方以欧洲史为其多数时候的唯一,并视为人类历史的核心,且常认为其它地方是没有历史的;中国近代史学虽不如西方澎礴,但在《史记》中就已知将历史推至历史学家所知的一切地域。何不算得是一种领先。史学的发展有赖历史学家的眼界、心胸的不断扩展。治史为信史实不易,许多时候也不是历史学家可以做得了主的。

最后介绍了史学家的.素养、历史的境界。这让我记起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历史并不是谁都可以教的,不懂历史的人以为历史很简单谁都可以教,只要看一下书就行。却不知道教历史是不简单的,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很高的素养,也是本书写的史德。

战争是曾经历史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史学家极其关注的对象。但这让历史充斥着战争、血腥等。要有一部柔美的历史,需要史学家的努力,史学家要换角度地描述历史。这让我想到了黄仁宇先生的作品。

读后感作文教学反思

“读”与“思”是阅读必须进行的两件事。如何写好读后感教学反思?下面就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

作文。

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写读后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的随意而发的感慨。

第二、“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这也是不对的。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

第三、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指导:

1、精心细读课文。

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没有这样的“读”,不可能有“感”。

2、要选好“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篇文章,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说学生从中得到的体会不止一个。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不可面面俱到。

3、联系实际谈感受。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真实感想。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

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与预设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学生对所选文章读的不够透彻,对文章整体把握有所欠缺,导致了叙述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其次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习作过程中,没有安排好,使得在讲评过程中没有出现某篇文章的完整读后感。

总之,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就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思看成了一种公共性的、社会性的活动,它强调了教师反思的社会意义。反思绝非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心理活动,它应该是面向其他教师的、面向公众的,也完全有理由在一种民主、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得到互动和交流。

怎么进行反思呢,书中介绍了5种途径,一是要撰写教育日志,把自己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二是撰写教育案例,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学生展示典型思想、行为、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撰写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把自己从事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记录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感,既利于理解,又能给学生带来想象的空间;四是通过教后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就使教师有了很多收获;五是进行网络学习,跨区域共享集体智慧,促进研究深入,既方便快捷,又实现了交流的互动。在反思中要反思态度、反思内容、反思效果。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来善待反思,全方位地反思,进行有效地反思吧!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批阅完了读后感,有点吐血的感觉。写作前几周就布置学生要多读几本好书,作文写了,我伤心了。全班的作文放到一起,能称得上是“读后感”的,不足10篇,10篇里头也就5篇上下,还算有质量。剩下的,都算不得读后感。归纳一下问题有这几种:第一种,是无感而做。这是主要问题。很多学生的读后感,其实没有感想,只是因为老师布置了作文,不得不写上一篇。至于感想,这个真没有!也就是把书里头的内容概括一下,然后无病呻吟,空谈感受,喊几句。

口号。

第二种,没有感想第一情况下,学生还知道要加点“感想”这种的,就是重复书本内容,甚至于把《序》里的话摘录编纂一番,字数勉强够了,就成了第三种情况,就是莫名其妙了,书本的内容和自己的议论互不相关,也不知道放在一起做什么好像也是为了填我给的作文框架而硬凑到一起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失败的习作。相比较而言,学生写的一篇电影。

观后感。

就相当成功了。那是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看了一部关于候鸟迁徙的纪录片。我没去看,但猜得出来并不是故事性很强的。可是不少学生的习作充满了感情,他们同情鸟儿的悲惨遭遇,为鸟儿的小小胜利欢呼,大家不约而同地呼吁:要保护鸟类,爱护地球。

这样的习作是令我震惊的。它说明,学生并不是写不了读后感,而是我的引导出问题了。带着学生去看电影的班主任老师跟我说,电影过老师跟学生进行了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影片的意义。这样看来,学生的读后感写不好,主要责任在我。

反思一下,原因可能就是:缺乏对书本的阅读引导。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以任何一本书为例,带领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我只是“散养式”让学生自己随意看,看完了就写“感想”。因为思想方面、情感方面都没有给予适当的提点。学生是真的没有感受。作文时,硬要学生写“感想”,他们只能干巴巴凑些句子给我。所以,我想,我应该重新尝试一下让学生再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教学反思

读完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愉快的童年时代,虽然这些名人童年时的物质条件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孩子,有的还要遭受战争和灾难的考验,但他们书中提到的一些童年片断还是美好,有趣,令人向往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减轻孩子的负担。高效率与减负担,看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正如专家所说“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不能带给孩子们愉快向上的心情,不能形成乐学会学的氛围,不能创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甚至还带给了孩子们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这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大打折扣!老师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认真、勤奋、高效地进行学习,课后痛痛快快地锻炼和活动,确保孩子们健康向上地成长。

童年的生命之旅,应该是快乐、健全和灿烂的。作为老师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地学习,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美德反思》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和他人产生交集,时而相处融洽,时而矛盾重重。在美国人类学家琼·哈利法克斯看来,这种具有两面性特征的状态,即可称作“边缘状态”。

在《美德反思:行善的边界与智慧》一书中,琼·哈利法克斯指出,当个体处于“边缘状态”时,共情能力、正直品行、尊重他人、积极投入与心怀慈悲,是能够拯救个体命运的五大美德。

·哈利法克斯告诉我们,行善的第一步,是具备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共情包括融入、包容、理解和认同几个层次,对友谊、家庭、社会和世界都至关重要。先是身体共情,体会他人身体上的疼痛,进而帮助他人。再是情感共鸣,融入他人情感体验,体察他人细微的情绪变化,帮其疏解烦躁与苦闷。最后是认知共情,也被视为读心术,即站在他人立场上,与他人冷暖相知。

病房中的唱歌、做操活动,既治愈了患者心灵,也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通过共情,他们发现患者年龄不同,需求也不同,于是为年轻患者开设了读书角、自习室等。

疫情期间,还有许多武汉当地的社区工作者,考虑到老年人生活不便、需要加强营养,专门为老年人安排了营养套餐。多数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他们便提供了社友电话订餐服务,有的甚至直接把饭菜做好,上门配送。这同样体现了共情的作用。

今年的高考作文有这样的主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开启一个新思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恰似书中所阐述的“边缘状态”,而共情就是人们患难与共、力挽狂澜的内心力量。

史学读后感

在我们大多数人研究历史学往往就是看看一些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学习历史学的理论以及方法,更多的只是把历史当做一个个趣味故事来看,理论与方法少有人知。难怪很多人对历史知之甚少。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此书从理论上告诉我们该怎么学历史。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在我们看来,历史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正如古人所说,以史为鉴,就是说的学习历史,以已有历史为鉴,发现其中纹理,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能成为科学性的根据是: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一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讲述了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史学本体论,是对史学研究活动进行本体论反思的理论产物,回答历史认识活动的目的、性质及其意义,对“什么是历史科学”的问题作全方位解读;历史认识论,集中回答历史知识如何形成、何以可能的'问题,论证历史知识的可靠性及其限制,以促进历史学家对认识成果保有清醒的批判性认识;史学方法论,是对史学研究的经验程序、思想方法、研究途径进行反思的理论产物,对史学研究思维程序作抽象化、形式化、相对固定化研究,解决历史认识手段、方法、途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问题,为如何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提供方法论指导。三者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可以说,如果我们对历史学的理论方法了解不是很到位,那么对于他来说,历史是学不懂的,至少那也只是半知半解,不了解真正的历史。

读后感教学反思

本册语文教材第一个习作是:写读后感。针对学生以往写此类内容出现的问题,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指导: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无病呻吟。

第二、“读”和“感”在文章之中两分天下,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就算了事。

第三、选不好感受点,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课上完了,我觉得自己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如果接下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动笔,老师能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作及时指导,并对作品进行及时点评,可能收效更大。

其实,学生要写好读后感,首先做到对给出的文章用心地读,用情地读;其次要选好“感受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可写的感受点很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身边的实际选择一个自己最善于写的来写;最后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因为没有情感的读后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总之,不管上什么课,一定要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要落到实处,绝不能蜻蜓点水。若果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及内容的重难点后,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思路清晰,突破重难点,过渡自然,随机应变,在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我看这节课就算成功了。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反思的爱》读后感字

这本书作者花了很多笔墨从医学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这个与作者毕业于医学院,是一名执业的精神科医生有关。如果没有专业学过心理学的人看了可能会觉得枯燥。我上过一点心理学课程,对里面很小部分的专业知识看的一知半解,常常是跳行着看。

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在自己觉得有启发或者有用的文字下方用铅笔划横线标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部分划线内容。

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前提。学业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孩子们不能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种安全的亲子关系中,所有的一切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亲子关系才是孩子们人生功课的丰富资源,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情绪、社交和学业等多方面获得很好的表现。

作者提出:“养育孩子并不存在一种绝对正确的方法。”曾经,我会在别处学到的方法直接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时达不到效果或者起反作用。我现在感悟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ta本身的特质,所有的方法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是否适用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可能性,你自己想出来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反思性”概念,我的理解就是,当遇到问题,困惑,挑战时,要善于反思,从对方,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思,自己是否有哪些做得不足的方面。作者举例:作者悉心照顾生病的丈夫,当丈夫身体恢复后,希望丈夫对她有感激之情。而丈夫对她说:“雷吉娜,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希望别人可以温柔体贴地照顾你,但我只喜欢一个人呆着,不是所有的人都跟你一样。”

曾经,我也是雷吉娜。大脑构建了所有的感知,问题的关键:是有意识地感知,还是无意识地感知。将近99%的大脑活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对于所有熟悉的情况以及熟知的任务,大脑会尽可能多地选择无意识的处理过程。我的理解是无意识也可以说是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无穷。

但是,当我把车停到地下室,熄火一霎那,我把头转向右手边平时放手机的位置,赫然发现我的手机静静的放在那里。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我的手机是怎么样被放置到那个位置的呢?非常确信我的手机未在前一天晚上遗忘在车上,我早晨起床还玩过手机。我理解为手机事件就是潜意识行为,潜意识行为太可怕了。

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父母会不耐烦,也会发脾气。善于反思的父母的座右铭是:“养育所拥有的孩子,而不是希望中的孩子。”“做你自己,而不是做认为应该成为的自己。”

是否会社交与你有多少朋友无关。社交并不是指你有多少朋友,而是指你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否可以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对于社交方面,许多人对此是有误解的,认为认识某某某人,认识多少多少人,就是社交良好的表现。

了解镜像系统与孩子的模仿行为: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模仿(越小就越容易模仿),因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不太成熟,对镜像系统的活动缺乏足够的抑制控制。当成年人在内部复制他人的行为时,他们前额叶皮层的抑制区域阻断了信号的发送,这样信号就不会被发送到运动皮层而激活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共情需要以孩子的需要和利益为准。我们常常会对别人共情过度或者共情不足,在实际的生活中,与人共情的作用很大,会让人很舒服。但是这个度需要自己觉察去把握。

多巴胺:与奖励和动机相关的神经递质。

多巴胺系统,由在大脑特定区域释放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组成。多巴胺在所有形式的快乐、兴奋和奖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养育子女方面也发挥着诸多作用。多巴胺构成了照顾孩子的积极经验,以及想要这样做的愿望的基础。多巴胺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成人和孩子得抑郁症,个人建议尽量每天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运动出汗,通过晒太阳出汗,人体内的多巴胺系统会更活跃,非常有助于抑郁症的康复。

多巴胺是我们寻求奖励,寻求任何可以满足我们需求(例如,食物、性、成就和社交关系)的动力,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有良好的感受。

青少年时期的男孩产生的多巴胺受体比女孩多。或许可以解释一个事实:男孩一般比女孩更爱冒险。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倾听。父母往往会忘记倾听对于治愈孩子的痛苦有多重要。如果孩子现在不想说话,那就不要逼他,只要让他知道你随时愿意倾听就好。当他说话的时候,只要试着倾听就可以!你会发现这就是他想要的。

关于青春期,我的大女儿现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青少年之所以容易陷入焦虑和混乱,是因为他们的社交情绪脑海回路比儿童或成年人有更高的参与度,但前额叶皮层的调控回路却比儿童或成年人的参与度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