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角的认识课件(优秀18篇)

时间:2023-11-03 08:02:52 作者:雅蕊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写作的要点和重点,避免走入错误的方向。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范本,或许可以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课件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1)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1)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课件

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理解线段的特征。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一段线、练习纸。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拿出一根线,把它随意摆在桌上,看它是什么样子?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和原来的那根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捏住线的两端拉紧现在我们手上拿的是一条。(线段)。

手捏住的两端就叫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

两端之间的这段线是。(直的)。

小结:所以线段必须要有两个端点,并且两端之间的线是直的。

3、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老师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有几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点。

1、其实平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线段:?

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地方有线段?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完成想想做做(1)。

2、完成想想做做(2)。

(1)黑板有4条边,它们都是什么?黑板是什么图形?

(2)拿出长方形纸,摸一摸互相说一说有几条线段围城?然后交流。

(3)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略)。

学生相互数一数,指出端点在哪?

1、刚才认识了线段,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学生自由画。然后交流,

2、归纳几种画法。

3、给你两点能画出一条什么?(两个点能连成一条线段)。

4、三个点连成几条线段,画出什么图形?

5、4个点呢?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还学会了什么?

线段:直的。

2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课件

一、。

课件从演示从5—60跳小格的过程。

师:看,这些小格就像一把尺子把小猴捡桃子的过程的记录了下来,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把这把尺子卷起来,会变成什么呢?一起来看课件。

师:时间啊一分一秒地走过,钟表就是一把记录时间的尺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时间。

1、钟面结构的回顾。

师:回忆钟面上有什么?

生:(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大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5个大格,我们来数一数,到这边找一个大格数一数。(请2位同学说一说:“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对,知道了这些小格以后,会使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更准确,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分。

2、认识大格和小格。

仔细看,分针走1个小格是几分?(课件演示走1分)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结论: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

3、认识分。

师: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那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2是?(10分)。

如果让你们继续往下算下去,你们会算吗?

——学生操作(填作业纸)。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教师拨钟,5分5分地拨,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出示一个12整,请同学仔细观察,现在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12时5分、12时10分、12时30分、1时。

——在这一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多少?

——课件演示,时钟从12时走到1时的经过。

现在是12时,走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时),再来看看分针,分针从12时开始一直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走了1圈,1圈是60分)。

——你们现在发现了什么关系?

(1时=60分)。

教师板书并让学生齐读。

1、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下面请看老师这个钟面,那么怎么认识它呢?(拨到12时,这是几时?12时,对,先看时针,刚才时针指着12,是12时,时针是用来记时的。那如果时针走过12时呢?(老师边说边拨),就是12时多,如果时针走过数字2呢?(是2时多)。

总结: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那么在认时间的时候,即要看分针也要看时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几时。

1、认识几时几分(并写一写)。

-----出示一个整时4:00,4:05,4;30,4:45.

逐个时间分别认一认,特别说明4:05,由于分不够两位数,我们要用0来占位。

接着出示4:30,你们认识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认的?(时针走过数字4,就是4时多,分针指着数字6,是30分,合起来就是4时30分,也可以说成4时半。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把大家认识时间的办法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认起时间来一定又快又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1、认一认(3个钟面)。

2、拨表练习: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呢?请你根据老师说出的时间,在你的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课件呈现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6:30,上午上班时间7:20,上午上班时间11:45。

同桌合作,两人轮流,一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人拨出来,同桌互相检查。

2、总结:同学们,你们今天表现真棒,其实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时间的安排,认识了时间,我们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理得更有趣,回家可以参照这个表格做一个我们的时间安排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等,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四、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策略: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六、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课件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1.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推算经过的时间。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60分)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1时)。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观察钟面的结构后,先让学生了解了“分针走一格是1分”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读钟面的时间时强调了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几,就是几个5分,通过拨一拨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了1时=60分,个别学生读钟面上的时刻时时针的时间读错的较多,今后要强化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9:15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2、按要求解答。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3:30—5:00锻炼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四、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教学反思:利用时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准备怎样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那个写一写、想一想,最后采用排除法推理的方式确定答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教学课件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自制课件直尺。

教学活动。

活动一:说一说。

1、师板书:线。

2、谈话:这是什么字?说说你平时见过的线。

3、导入:刚才大家谈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线,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三种线,这三种线分别叫做直线、线段、射线,同时板书课题: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4、引发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活动二:看一看。

1、课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图。

2、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用线表示一条斑马线。

(2)学生试着用线表示:斑马线、射灯发出来的光线、铁轨。(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及时展示,并相机对比用上直尺和没有用上直尺的同学的作品,适时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课件演示抽象出来的三种线。

活动三:想一想认一认。

1、思考:你们觉得这三种线都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

2、认一认(课件演示三种线的名称,并认识端点)。

3、闭眼想象,动手描描。

活动四:说一说。

1、独立思考:直线、线段、射线都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4、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汇报时没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师可以出示:

名称。

共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活动五读一读。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请个别学生辨认。

2、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画出三种线,同桌相互辨认。

3、提出问题:其实这些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书上16页告诉大家怎样读。(学生自学课本)。

4、同桌相互读一读。

5、提出问题:射线ab和射线ba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活动六闯一闯。

1、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无始无终有始无终。

2、找一找。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吗?总结反思。

1、说说收获。

以生活中的线引出数学中的线,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开门见山引出三种线的名称,直接切入课的主题。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理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直线、线段、射线的过程,为进一步体验、对比三种线的特征做基础。

在起名和说原因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三种线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三种线的表象。

这个环节重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汇报整理,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联系、区别。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

教师在总结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画、辨认加强对每种线的特征的认识。

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拓展练习设计,通过几个成语的出现猜线的名称,沟通学生对语文文字理解和数学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

此练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种线之间联系的理解。

线的认识课件

1、认识四线格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四线格的空间方位。

2、能积极参与活动,按要求在四线格里摆放图案。

课件:四线格、《幼儿操作》:《四线格里粘一粘》、有图案的磁力扣若干。

1、认识四线格。

教师出示课件“四线格”图,“幼儿观察图上有几条线,有几个格?

教师小结: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上格、中格、下格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学汉语拼音时要用到的。

2、游戏:分房间。

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请幼儿按教师的指令把小动物安排在四线格的不同位置上,进一步熟悉四线格的空间方位。如都是说“请把小动物放在四线格的上格”“请把小动物放在第二线上”等。

3、操作活动。

幼儿取出操作单《四线格里粘一粘》,在粘贴页中选择相应的图片,按要求粘到四线格相应的位置:把小猴贴到四线格的第一线上,把草莓贴到下格,把小牛贴在第四线,把葡萄贴在上格,把兔子贴在第二线,把樱桃贴在中格,把蛇贴在下格观察讨论:看看四线格中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规律。

小结:图片的规律是线上贴的都是动物,格里都是水果。我们认识了四线格,那对我们今后成为小学生的时候学习拼音是有帮助的。

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我一直以游戏的形式及商讨的口吻与幼儿交流,希望他们能从已有经验出发,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游戏的氛围中尝试、操作与探索,以小组赛的方式让幼儿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对四线格的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幼儿学习四格的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孩子们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应该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利用班级的活动区。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50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2、教材的编写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用三角板、五角星、小雨伞和小棒,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算理。

三、学前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过多个数相加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习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学生大部分能掌握,有一小部分不能很好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理解两位数减法的算理。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3、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一样的数。

4、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习。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线的认识课件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一:阅读。

让学生通过下图,从现实中的铁轨、斑马线、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

直线线段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

a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c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说一说”

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活动五:练一练。

a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

b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认识整时》课件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并了解电子表示法。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钟面模型(教师、学生)。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听声音,猜谜语。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谜语好吗?“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这是什么?(钟表)。

2.说说钟表的作用。

3.引出课题认识钟表。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钟表,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各种各样的钟表吧?(出钟表图)。

师:谁愿意大声地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出示(ppt)。

12个数字、时针、分针。

师:那钟面上哪根针是时针?谁能说更准确一些?

生:又粗又短的是时针。(板书时针)。

师:哪根针是分针?

生: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

师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有些同学还在认识一跟又细有长的秒针,我们以后再认识它。

1.出示7时的钟面。

师提问:现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生: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是7时。(师板书7时、师生书空“时)。

2.出示4时的钟面。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个钟面的时刻呢?请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时针指向4,分针指向12是4时。

3、归纳总结。

师:我们说分针指向12的钟面都是整时。整时的钟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小结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4.课件出示“试一试”三个钟面。

3.介绍数字表示法。

1.生活中的电子表示法。

师:刚才我们的同学用文字记录下了下面我们来认识时间,像1时、7时、3时这种写法我们叫做文字表示法,时间它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叫电子表示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随处可见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电子表示法图片)。

2.介绍电子表示法。

我们在写时间的电子表示方法时是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0”。

课件出示5:00。

自主练习写7时和4时的电子表示法。

3.巩固练习。

出示:8时、3时、6时让学生说说时间。

三、强化练习。

1、师拨表学生报时。

2、师报时学生拨钟表。

3、课本92页内容:

独立用两种方法把图中的作息时间表示出来。教师逐一批改及时反馈指导。(生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一直都能够认真地学习,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12个时刻时针(短又粗)分针(细又长)。

7时4时5时。

7:004:005:00。

《认识整时》课件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认识钟表面,了解钟面的特征,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会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整时。

能力目标: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讨论、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懂得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一、激趣导入。

1、能告诉老师今天你们是几点起床的吗?你是怎么知道起床的时间的?(看表)你们见过表吗,都在什么地方见过呢?(学生自由表述)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钟表,你们看!(课件播放“漂亮的钟表”)。

2、这些钟表都可以告诉我们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他们,好不好?

二、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

看,这儿有一个钟,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问:有哪12个数?哪个数字在最上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哪根针是分针,哪根是时针。)。

老师发现了它们的样子不一样,这两根针各有什么特点呢?

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长的针叫分针,另一根短的针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粗;分针长、细)。

(2)摆一摆,指一指,认一认。

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

(3)说一说,比一比。

老师也带了一只钟,你看看老师的钟比小朋友刚认识的钟面多了什么?

伸出你的手指跟着秒针一起出发吧。

它是怎么走的呀?

这个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我们的时针和分针也是按这样的方向走的。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时针和分针,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看时针和分针就能知道大概的时间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介绍用汉字“时”的表示方法。

当我们要记录这个时间时:7时只要在7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板书:7时)。

(3)介绍电子表的表示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简要小结:用电子表的方法时,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

(4)认识书上第91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5)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四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数字,看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师:它们的共同点是分针都指着什么?(数字12)当分针指着12的时候,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几时又叫做整时。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认识整时”。

现在,你会看整时了吗,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小结:当分针指着12的时候,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6)认一认,写一写,说一说。

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这是小明的一天,你能记录每个钟面的时间吗,并说一说小明是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事情吗?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电脑操作:做一做)。

集体反馈,提问:这时候钟面上的针怎么只剩下一根了?(第4幅图:12时)。

说的真不错,像这些时间都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为什么都是9时而小明做的事却不一样?

(一天有24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第一幅图是上午9时,第二幅图是晚上9时)。

三、总结。

圆的认识课件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4、本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强,基本上能用自己个性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5、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较强,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观察比较中获得事物的一般特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景创设策略:出示课件许多人站在同一条线上套圈,套的是同一个物体,问学生这个游戏公平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较要学会今天的知识——《圆的认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学生历数生活中的圆进一步唤起兴趣。

2、观察比较策略: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明白圆是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动手操作与观察策略:让学生对折自己准备的圆发现圆心,直径和半径。再用直尺量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应有很多直径和半径)得出直径相等、半径相等以及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观察直径和半径在圆里位置特征,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表述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画圆时a:先圆的实物画(得出不方便)b用圆规画容易。继续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半径,从而得出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相等、半径相等。

4、多媒体策略:ppt演示在圆中的幻化的半径和直径,学生表达半径和直径由无数条。也用课件展示几种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知道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的大小。

5、本课设计活动较多,教学形式转换较多,以此唤起学生兴趣,保持注意。学生具备相当的语言总结能力,我就通过这一点为主要课堂拉动方式去激发他们观察,比较,然后形成对知识发现,有效控制学生的表达,进而使概念明朗清楚,表达流畅,用语准确。同时在知识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六、教学设计理念。

我觉得动手操作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偏重于这一点。就学生的情况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外部的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但受到年龄和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建立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时,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圆,在学生说生活中的圆的同时,发展空间想象,在欣赏生活中的圆这些美丽的图片中引出课题,让学生对美丽的图形”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由于表象的积累对于空间相象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拟安排操作活动,课内触摸圆的面和边感知圆;折圆自学圆各部分名称和小组合作探究圆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圆、了解圆,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建立了表象基础;在学生有一定认知基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强化空间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根据圆的.特征探究轮胎为什么会设计成圆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出示ppt套圈游戏)学生1——2分钟议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看看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他们是怎样围成的。(线段)圆呢?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比较、和操作)。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可以回答情景1的游戏问题了,不公平,原因是?圆上那个个同学是半径距离其他同学超过了这个距离)。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看这几个圆一样大吗?他们各自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发现半径不一样)(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画圆.。

1.学生画圆(要求:先用瓶盖画圆,但要画比其大的和小的圆就不行了,不方便)。

2、画各种大小的圆怎么办(思考用圆规怎么画,学生先说,然后小组探索用圆规画圆要注意那些方面)。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4.学生练习。

(六)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课件出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七)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认识音符课件

音符用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符号。有符头和符干,八分音符以及拍节更小的音符含符尾。音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符头、符干和符尾。

教学内容分析:

附点四分音符是人音版新教材第七大单元的一个知识点。新教材从三年级起,就开始识谱知识的贯穿,如第五册第二单元认识音符的唱名。升入四年级开始接触附点音符的学习,将知识点的内容逐渐递升。在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唱附点节奏时,总唱不好或唱不准附点音符的时值,于是我着重拎出附点四分音符进行音值的分析讲解、并示范唱,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设计理念: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习音乐兴趣”等理念。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模仿、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学音乐积极性和表现力,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生动细致地感受附点音符在音乐中的重要表现,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激发识谱兴趣。

教学目标:

2、了解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在微课的示范指导下,能边画拍子边准确的.唱出带有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或曲谱。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1、聆听知了的歌声,感受附点节奏前长后短的时值特点。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知了声音导入,旨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究愿望,轻松地过度到附点四分音符的认识。)。

二、对比分析,了解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四分音符为基础音,唱一拍,把附点四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对比,了解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拍半。

(设计意图:熟悉的内容总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比较,来了解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为唱好附点节奏做铺垫。)。

三、实践操练,唱好附点四分音符。

(设计意图:理论要联系实际,把对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巩固所学,在练习中,感受附点延时作用带来的力度变化,感受力度变化给旋律带来的丰富的情感色彩,从中感受音符的魅力,激发唱谱兴趣。)。

四、小结:。

附点四分音符记法是在四分音符的右边加一小圆点,时值是延长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作用:通过附点的延时作用,使音乐得到力度上的变化,使音乐中的旋律变得丰富多彩。

认识钟表课件

1、利用游戏操作活动,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认识时针、分针。

2、学会看整点,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款式小闹钟。自制一座大钟(教师用),自制小钟若干。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引入课题(投影出示)。

1、对,就是闹钟.今天闹钟的一家来到了我们这里,我们欢迎他们。

2、我们一起逛超市:引导幼儿观察钟面上的指针和数字。

师:我们一起看一看他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谁来说一说.

时钟上有数字1-12,12总在上面,6总在下面。这些钟都有两根针,一根长针,一根短针。(这根长长的针叫做分针,短短的针叫做时针。

3、时钟的作用?(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不停的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进行工作、学习、休息,给人们带来有规律的生活。)。

二、认识时针和分针。

1、长针和短针转的时候,它还有一个小秘密。长针跑得像小白兔一样快,短针像小乌龟一样慢,长针跑一圈,短针只跑一格(可让幼儿一起做出动作加深印象)。

2、教师师范拨一次时钟,提问:长针跑一圈,短针跑多少呢?(一格)就是一个小时。

三、认识时间。

1、现在老师要教小朋友来认识时间了,现在长针指到12,短针指到。

几就是几点了。(长针指到12,短针指到3,就是三点整了)可重复几次。

2、教师说几个时间,请幼儿操作(如:7点钟该起床了,8点钟该上学了,5点钟该放学了等等)。

四、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巩固整点的认识。

幼儿扮成小白兔,教师扮成大灰狼,小白兔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不说话就在时钟上拨点,如拨3点,然后幼儿看时钟就说啊三点了,教师一拨12点小白兔就跑回家。

3、“时钟时钟几点钟了的游戏”教师当小闹钟,小朋友问:时钟时钟几点钟了?教师敲铃鼓,敲几下就代表几点钟了,(如:敲4下,就代表4点钟了),请小朋友表示出来。

五、总结。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通过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你都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认识了时针、分针和它们的特点,学会了认整时,并能自己拨出正确的时间。希望你们能合理安排时间,做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圆的认识课件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姜小学张庆安内容:苏教版数学十一册115-118页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的特征和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学法指导:动手操作,结合观察、分析、推理和验证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一套;2、教学圆规。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剪刀、彩笔设计理念:1、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件中出示的`几种生活中的图形都有圆,很自然的就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2、强化操作,在操作中探究,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圆的特征。3、运用课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4、将知识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起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找到圆,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硬币、钟表面等,从这些物体中闪动、抽象出圆,指出圆是一个平面图形。2、师:我们以前还学过那些平面图形?指名口答,并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鼠标,出示各种平面图形。3、对比、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其他则是直线图形。适时板书:圆的认识二、操作、探究:1、师:有位数学家说过:“圆是最美丽的图形”。你们想不想画出一个美丽的圆呢?2、画圆:(1)认识圆规,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2)试画一个圆。(3)交流画法;师适时板书画圆的步骤,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4)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圆剪下,备用。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1)师:你们知道圆中的点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圆心)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这个点就是圆心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来动动手、动动脑,证明这个点就是圆心。(2)交流证明过程。(3)课件演示证明过程:用红色闪动圆心,显示“圆心”两个字,用字母o表示;再用蓝色闪动一条从圆心到圆上的折痕,显示“半径”两个字,用字母r表示。(4)师:我们在一个圆中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他们的长度怎样?在自己的圆上画一条半径,并用字母表示。(5)课件演示:用黄色闪动一条折痕,显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6)师:在一个圆中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他们的长度怎样?在自己的圆上画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7)判断哪个是直径:(8)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吗?4、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1)小组合作,并写出表示他们关系的等式,看哪个小组写得多。(2)交流并板书。三、运用、巩固:1、完成117页:练一练1学生操作,再在投影上评讲。2、根据要求画圆:(1)d=7厘米(2)r=2厘米学生独立完成,评讲。师:这两个圆谁大谁小?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3、做118页第2题逐条用手势表示,交流。4、做118页第3题(1)尝试操作;(2)明晰道理。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1、谁能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儿?(1)交流;(2)课件演示车轮在各种形状下、车轴在不同的位置下汽车开动的效果。2、学校要重建一座圆形的升旗台,要求底面直径是6米。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怎样画出这个圆呢?(1)交流;(2)课件演示。五、小结全课:六、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题2、画圆:(1)d=4厘米;(2)r=2.5厘米板书设计:圆的认识画圆步骤:(1)定点;(2)定径;(3)画圆。

《认识分数》课件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3、猜想:这种数为什么会叫分数?

(一)分与平均分。

问题:6个苹果可以怎样分?

方法:对几种平均分的结果提问。

小结:象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

(二)分数的产生。

问题:3个苹果可以怎样平均分?

平均分成的每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说明:这就要求产生一种新数----分数。

新课:

(一)认识二分之一和二分之二。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说明:2份中的1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演示:2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明:这样的2份是2个1/2,也就是苹果的2/2。

3、强化平均分。

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大小不同的2份。

问题:2份中的1份还是这个苹果的1/2?为什么?

说明:只有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才能用1/2表示。

4、过渡:

学生动手操作:折出形纸的1/2;

问题:怎样折出形纸的1/2?

方法:学生演示折纸的方法和结果。

问题:如果大家继续平均分,能得到正方形的1/4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

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展示折纸的结果。

问题:为什么4份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这样的2份,3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方法:指一指哪是正方形的2/4;

闭上眼睛想一想3/4是什么样?

举起正方形的4/4;

问题:为什么4/4是整个的正方形?

2/4,3/4,4/4都和谁有关系?

说明:1/4这样的分数很重要。

过渡:如果继续平均分,还能得到几分之几呢?

(三)、认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几。

出示:一根钢管。

问题:要得到钢管的1/3需要怎样平均分?

出示:一个圆。

观察:钢管的1/3和圆的1/3。

问题:你又发现什么?

说明:把谁平均分了,得到的分数就是谁的。

(四)加深理解。

出示:花瓣,看说分数。

几分之一都很重要,有这样的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学生举例。

(五)看自学。

1,看书:p178页(学生边看边说)。

2,说一说:对分数又有了哪些了解?

3,反馈:看写分数、读分数。

(1/9)(5/9)(4/9)。

(9/9)。

巩固练习:

1,判断:1的红色和绿色部分各是线段的几分之几?

2中的绿色部分是线段的5/8吗?

2、猜想:出示不平均分的苹果。

问题:每一部分不是苹果的1/2,大概是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呢?

学生总结: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说课: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自己都认识哪些数?猜想以下分数是怎么回事?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迫切愿望后,顺应学生的猜想去分一分。例如:给学生6个苹果,让学生随自己的意愿去分,学生简直是五花八门,在多种分法中学生自己归纳出平均分的特点后,再继续分,就是有目的的平均分了。正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平均分3个苹果、1个苹果时,一个突发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平均分得的结果用什么数表示呢?在学生们试用整数表示失败后,他们自发地感悟到需要产生一种新数了-----这就是分数。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了二分之一;以此为基础接着认识的是二分二。就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继续认识的是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通过动手折纸的操作,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在多种折法中认识了四分之几的分数。教师趁机稍加点拨,如果再继续平均分能得到哪些分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让他们自己来判断、辨析1/6和5/6有什么关系?5/6、5/8、5/7为什么分子相同分母不同?这样有具体到抽象,加深了对分数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抓住平均分这一重点内容,以其为主线贯穿始终。这条主线横向连着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来表示,并且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纵向深入到不平均分得的结果,不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但可以用其它的分数表示。例如:把一个苹果分成一大一小两块;把一个正三角形分成一大一小两部分。这样分得的结果是不能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的。在得到学生的认可后,适时地加以引伸:怎样能使这一小块苹果也能用分数表示?怎样使三角形中的每一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在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而且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感染力;

2,联系实际巧设悬念;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才能;

3,教学手段新颖多样,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4,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平等交流、相互评价;

本节课从设想到实践力求有所突破,同时肯定会存在着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还请老师们多多指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