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购物教案设计意图(汇总5篇)

时间:2023-10-01 19:02:48 作者:LZ文人 最新购物教案设计意图(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购物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为了让幼儿体验生活,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认识货币后,结合幼儿的'关注点和对超市游戏的的兴趣。本园组织大班幼儿去附近超市参观,并尝试简单的购物,了解购物过程,体验购物的快乐,感受尝试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0xx年xx月xx日(周三)上午xx:xx—xx:xx

1、动前与幼儿交流,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2、每位幼儿准备10元钱。

3、提前一天考察路线、环境、安全等情况,做好与超市的沟通。

学校附近的旭旺超市

现场总负责:各班教师;制定方案、整理资料:xxx

1、观察物品的摆放方式。

2、物品的标价方式。

3、尝试简单的购物和结算方式。

4、活动后幼儿交流购物心得体验,分享购物成果。

1、安全教育:

(1)购物过程中要守纪律,排队等候。

(2)来回路上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意安全。

2、每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

3、与家长们一起讨论,邀请家委会帮助共同完成此次活动。

购物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1、不受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点数8以内的数量。

2、认识数字“8”。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会手口一致点数8以内的数量。

2、材料准备:

(1)神秘袋(里面装有代表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数字“8”的卡片。

(2)自制购物单(购物单一边标有按不同形式排列、数量为8的圆点,另一边画上超市物品)、购物筐每人一个。

(3)在活动室内设置“超市”的情境,超市里棒棒糖、糖果、果冻、饼干等。

1、活动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量。

2、活动难点:不受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点数8以内的数量。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按一个方向数,做到不多数、不漏数。

1、复习8以内的数,手口一致地点数8以内的数量。

玩游戏“神秘袋”。

师:这是一个神秘袋,里面会有什么呢?我来摸摸看。(教师摸出神秘袋里的物品图卡,幼儿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也可以一些幼儿摸。)

2、在购物游戏中学习点数按不同形式排列的物体。

(1)讨论购物单的作用。

师:我们班的小超市开张了,现在我们到超市里购物吧。这是我们的购物单,你们知道购物单有什么用吗?请你们看看购物单上的圆点和旁边的图案,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购物单”上的圆点和超市物品,帮助幼儿理解圆点与图案的关系。)

师:怎么使用购物单?(幼儿互相讨论购物单的使用方法。)

小结:购物单上的图案表示我们需要购买的物品,圆点表示我们应该买几件这样的物品。

(2)在点数中进行物物对应。

幼儿分别按购物单选购数量是8的物品。(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

(3)师幼共同交流经验。

师:请两位好朋友互相检查一下选购的物品对不对。(幼儿互相检查,要求幼儿检查时要手口一致地点数。检查后还要说出总数,如“xxx一共买了8个糖果”)

3、通过排列比较,发现数的守恒。

师:你们都买了几件物品?

师:这些圆点有什么地方一样?都是几个?不同在哪?(先请幼儿说说自己买了几件物品,并将圆点不一样的排列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请幼儿观察、发现共同点和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引导幼儿按一个方向数,不多数、不漏数)

小结:无论购物单上的圆点怎样排列,圆点的数量都不变。

4、认识数字“8”的字形特征。

出示8的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观察数字“8”。

师:刚才我们在超市里买了8件东西,用数字“8”来表示。看看它长的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联想,教师最后要统一“8”的字形儿歌,并引导幼儿跟读)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购物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1、了解一些现代社会人们使用的新型的购物方式,(刷卡、快递、上购物……)

2、有尝试接受和运用新事物的愿望。

一、谈话引题

1、过年时你们家里买了什么好东西招待客人?

怎样去买的?

(幼儿自由发言)

对了,我是在上购物的。

二、讨论各种新型的购物方式

除了上购物,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新型的购物方式?

(刷卡、快递、上购物等)

这些方法与以前的购物方法相比好不好?为什么?

你喜欢哪种购物方式?你想来试试吗?

三、尝试活动

以超市为背景,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购物游戏。

延伸活动:在社会性游戏中继续开展新型的.购物方式的活动。

购物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1、了解各种袋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愿意使用各种各种废旧材料创造性的装饰袋子。

各种贴有数字的袋子(食品袋、马夹袋)数字卡片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购物袋

一、谈话交流

出示大家带来的各种袋子,请幼儿说说他们的名称和各自的用途。

二、小制作:购物袋

2、幼儿讨论并制定简单的制作计划,寻找废旧材料。

3、幼儿制作。(可以单独做,也何以两人合作)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三、游戏购物

1、把幼儿装饰好的`袋子展示出来,请大家讲讲最喜欢哪个袋子?为什么?

2、根据袋上的数字,到商店买相应的数量物品。

购物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核对“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三是直接用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计算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购物小票”的情境,也可以采用当地学生熟悉的题材。其次是利用直观手段(如涂一涂,算一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本班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课改教材的学习,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与人合作,探究与交流,并能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去过超市购物吗?

生:去过。

师: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一张小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小票(用书上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酸牛奶1.25元,饼干2.41元。

生2:我还知道了应付金额是3.66元。

生3:我知道了收款的时间和超市的电话号码。

师: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生:第一幅图表示1.25+2.41=?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第二幅图表示3.66-1.25=?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先涂一涂,再和同伴说一说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

生1:第一幅图5个百分之一加1个百分之一是6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6个格;2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是6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一的方格中涂6个格;1+2=3,在3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3.66。

生2:第二幅图6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还剩1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1个格;6个十分之一减去2个十分之一还剩4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几的方格中涂4个格;3-1=2,在2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2.41。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对照方格图同学们能不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试一试。

(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各个相同数位都对齐了。

生2: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一样了。

生3:我们核对结果,购物小票上的应收3.66元对了。

3、试一试。

师:同学们来计算下面的两道题:

7.9+1.715.2-12.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同学汇报,交流。

生1:7.9+1.7=9.615.2-12.6=2.6

7.915.2

+1.7-12.6

9.62.6

师:计算这两道题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计算小数加减法除了要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相减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三)实践与应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实际应用。!

摘帽子。

生1:摸不到,因为教师的身高1.64米加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小于2.41米,所以老师摸不到。

生2:1.64+0.64=2.282.41-2.28=0.13

如果结果是0,老师就能摸到,但是结果是0.13,那老师就摸不到2.41米高处的物体了。

生3:老师,我认为摸得到。

生4:摸不到。

(学生分两派激烈的进行争论,多数同学认为摸不到,少数同学认为摸得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咱们听一听‘摸得到’的同学的意见。

生1:因为,老师的身高是1.64米,加上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如果去摸物体,是要伸手去摸得,再加上胳膊的长度,肯定大于0.12米,所以老师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体。(学生哑然)

师:同学们,我的身高正好是1.64米,能否摸到2.41米处的物体,我给你们实际演示一下。

生2:老师,不行,你必须脱掉鞋子。

(教师脱掉鞋子演示,用米尺进行现场测量。)

生3:摸得到。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太棒了,你们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聪明!(伸出大拇指表扬),给自己一些掌声吧!

(四)学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1:我学习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和整数加减计算一样,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如刘青,刘青同学的发言很完整,我要向她学习。

生2:我认识了购物小票,知道了购物小票上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注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尝试着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节课中,我的发言不积极,害怕我的发言不正确。但是今后我会努力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