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6 06:47:46 作者:HT书生

统计是衡量和评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可以提供决策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参考依据。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统计案例,帮助大家了解统计在不同领域的实际价值。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主题图、认识三角形(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底和高,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是180度等)、三角形的分类、整理与复习以及数学文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与高、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等。

2.通过对比了解三角形的不同类型。

3.通过观察、探究、操作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

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空间观念。

本单元共用6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九1-4。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例3课堂活动1题及练习十1-3。

第三课时:认识三角形例4课堂活动2题及练习十4-8题。

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分类例1及课堂活动1题及练习十一1-4。

第五课时:三角形的分类例2、3及课堂活动2-4题及练习十一5-8。

第六课时:整理与复习及练习。

单元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的底与高。这是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等的基础,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单元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3边“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折、画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指出三角形边、角、定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例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的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认识底和高:检查方法: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例3: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课前准备好不同长短的小棒或吸管,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表格,在围成的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与第3边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三课时。

教学例4:方法:1、通过量一量,加一加2、撕一撕,评一评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出示例1中的6个三角形。

提出要求: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

1、将红领巾或小彩旗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1)两条边相等。(2)两个角相等。(3)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对折后都是这样的呢?请拿出自己随意剪的三角形,进行对折,看有没有这些特征。

2、教学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探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出示例3按要求剪三角形。

(1)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

(2)用量角器量30°的角。

(3)剪三角形。

(4)展开。

3、在小组里面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你是怎样发现的。

4、反馈:

(1)3条边相等。

(2)3个角相等,都是60°。

(3)是轴对称图形。

(4)锐角三角形。

教师:像这种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等边三角形。

教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

讨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怎样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六年级数学《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szfanx”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

第1。

23题配合例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1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第4题配合例2,教材编排这道题,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的意图。第567题是综合练习题。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安排: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

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六年级数学《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六年级数学《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三角尺。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三角板、礼物盒(内含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作业单(每人2份)。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份礼物(出示盒子,摇一下)咦!里面有东西!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答。师:那让我们来摸摸他里面的东西,好不好?生答。师:老师需要一位小助手蒙眼睛,谁愿意帮帮老师?准备就绪,宣布活动规则:将你摸到的东西大声地说出来并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大家能够根据他们的性质准确的认出他们,三角形大家也能够认出来,但是今天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学习三角形,看看三角形有哪些特性?(板书课题)。

二、情境导入。

师:大家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生答。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出示一组图片,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课件出示图片)。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三角形形状的东西一直陪伴着大家,你们知道吗?生答:红领巾。师:没错,是红领巾(课件出示)今天老师就把同学们的红领巾画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哪些特点(黑板上画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的三角形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个三角形,你能看到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摆成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那什么叫三角形呢?(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

师:请你们帮助老师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通常我们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用字母分别怎么表示?指名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以前我们学过怎么画平形四边形的高还记得吗?请一生上台给平行四边形作高。

师:三角形也是有高的,我们来学习一下。(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画法)。

5、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要求学生在作业单上画出三角形制定底边上的高。指名学生展示,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分析强调直角三角形搞得画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几条高?(3条)。

四、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深层次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1题。

2、自选作业单上一个图形,画出它的三条高。(有能力的同学请把三个都画出来。)。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模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具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课件出示旅游景点“云瀑洞天”美丽的风景图片)。

老师调查了20**年1到7月游客人数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原始数据并制作成统计表)并让生说一说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复习条形统计图。

(1)为了更清楚的呈现每月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谁多谁少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课件演示找学生总结制作方法先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板书)。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那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意思呢?(点表示具体的数量)。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

让生明白线段表示的是数据的增减变化,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增减变化的大小就不同。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4)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交流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折线统计图更能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5)绘制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原有的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绘制8-11月的统计图,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6)找学生总结1-11月份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趋势分析预测12月份的游客人数。

升,并让分析12月份的游客人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出示1-11月份的气温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统计图,说一说发现的信息,气温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趋势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出示1-11月份的降水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统计图,说一说发现的信息,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变化趋势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3.如果你是景点的总经理,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最近5年来的游客人数并作出合理的预测,【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模版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7~120页上的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2、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能进行合理的判断与推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的初步绘制单式统计图。

有关奥运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1、师: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国的奥运年,那么在刚刚闭幕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赢得了多少枚金牌?(51枚)我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成为百年奥运史上最强东道主!

3、师:看来大家已经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读出数学信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很直观、很形象。老师也对近几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获奖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4、师:这还是刚才的条形统计图么?它又该叫什么名字呢?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强化特点。

1、初步感知。

师:大家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能)真的?请问在这幅统计图中,这条横线叫什么?(横轴)表示什么?(时间)这条竖线呢?(纵轴)表示什么?(金牌块数)纵轴中的每个小格代表少块?(10块)折线统计图除了有横轴、纵轴,和条形统计一样,它有标题、绘图日期几个部分组成的。

2、深入探究。

(2)关于线:线是什么意思?(引导看23-24届、24-25届、25-26届的变化)线是做什么用的?(板书:数量增减变化)线是怎样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引出变化的特点:平、缓、陡。

师:大家能通过折线图读出信息并谈感想,很了不起!

4、对比强化特点:

师: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呢?(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图)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更突出的特点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

5、现实应用:

(预设:学生回答反映股市行情图、心电图等也用到折线统计图)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折线图。(课件出示一些折线统计图)。

6、课堂活动: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吗?好,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

三、动手绘制,形成方法。

1、明确制图步骤:

师:想不想自己亲手完成一幅折线统计图呢?让我们看看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师:要想完成折线图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生回答略)。

强调:找准点,标准数,线要直。并按顺序连接。

2、尝试绘制。

师:请同学打开数学书,翻到122页,试着画一画。(教师进行指导。)。

师:完成了的请举手,画好的同学想一想,你觉得画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3、赏析。

师:(展示学生作品)这位同学画得怎么样呢?谁来大胆地评价。师:下面请把你的作品和同桌一起相互评价,相互欣赏一下。

4、强化。

师:你认为我们在画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呢?

5、口答问题。

师:由此可见,它对人们的帮助非常大.四、实践应用。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出示)。

为什么?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有什么考虑?

师:大家想想看,我们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都靠谁帮的忙啊?生:折线统计图。

师:没想到吧?小小的两张统计图,居然是进货的依据之一,也能对消费者带来启发。真是太有用了。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说一说?

点:数量的多少平—-没变化。

线:上升――增加增减变化情况。

下降――减少缓――变化小陡—-变化大。

四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课件。

教师导学。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01页3、4。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模版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

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参观科技馆人数统计表。

2007年4月。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年到()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计算、回答。)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地看出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呢?(引出条形统计图。)。

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谁来指着说一说。(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2.深入探究。

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地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让学生眯起眼睛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是通过什么看出上升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

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07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到今年底再做一次调查。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儿童能重返校园。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这两幅图,你能了解到他们的治疗情况吗?

你能当一名小医生给大家详细地说说这两天他俩的治疗情况吗?可以把你的想法先和同桌说一说。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辨一辨。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作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可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这张统计图合理,应该作一些什么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3.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六、拓展。

(课件出示)在我国历史上,上古时代已有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事、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项。

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2、知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意义。能识别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底角和顶点。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3、知道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两种分类。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两种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各种变式位置下,区分不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进:

1、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师:三角形还有许多有趣、有用的知识,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一起去探讨、发现吧!

二、新授:

(一)三角形的稳定性。

1、显示两位同学修椅子的画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到底该怎么钉呢?请大家做个实验。

2、师:请大家捏住对角拉一下桌子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拉一拉,讨论)。

师:三角形有一个特性就是稳定性。现在你能告诉两位小朋友木挡子该钉在哪儿?

教师在平行四边形上钉木条子加以验证。

(二)按边对三角形分类。

1、认识等腰三角形。

剪等腰三角形(课件演示剪的过程,学生按照演示过程剪三角形)。

小组讨论:这样剪出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边相等,(腰闪烁)。

两个角相等。

师: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等腰三角形合拢重合再分开,然后角闪烁)。

师:象这样的三角形叫什么呢?看书认识名称和起各部分名称,知道后,同桌。

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边汇报,边课件演示)。

2、认识等边三角形。

师:请大家看一下演示,这个等腰三角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的底不断扩张至与腰相等,并把三条边重合。)。

师:象这样的三角形叫什么呢?(学生自己说)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等腰三角形的腰不断压缩至与边相等,三边重合)。

师:这是个什么三角形?为什么?那么它的三个角相等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等边三角形沿三条对称轴对折。说明三个角相等)。

3、揭示分类。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你能把桌子上的三角形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1、4、5是等腰三角形。

7是等边三角形。

2、3、6是什么三角形呢?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小结:根据三角形的边的特征可分为(边说边出示集合图)。

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二)按角分类。

1、师:三角形除了按边分类,它还有另一种分类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看书汇报,

2、大家看着学具,你能说出它们按角分分别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1、3、7是锐角三角形。

2、5是直角三角形。

4、6是钝角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图)。

3、师:三角形三个角都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若只让我们。

看到三角形一个角,你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

(因为三角形中都有锐角,所以看到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它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三、深化。

根据板书:(结合学具)。

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同样方法(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小结。

四、综合练习。

1、判断: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3)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

(4)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

(5)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锐角。()。

(6)三角形可以分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

2、选择:

(1)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

a不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对。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帮四年级组年青教师备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看到老师一遍遍磨课的过程,真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辈的话,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这儿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备课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为什么要统计,学统计干什么?本课的设计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课的生活素材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统计,都要用到折线统计图,真实的素材成为教材,物尽其用。现在的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是教师的着眼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习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过而已。备课之初,新老师没有考虑用生活中现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内容,但在试上对比之后,老师自己有了感悟,原来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这些“原料”应用价值,提高其质量,给教学资源“增值”。在考虑学生情感要素的状况下进行催化、加工,形成优质“产品”,从而为学生、为课堂服务。

让浓浓“生活味”的素材散悠远的“数学味”,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我们在努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一、辨别“相交”与“不相交”。

1、复习有关直线的知识。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条直线在位置上的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3、平时我们画直线时一般要借用什么工具?现在我先沿着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各画一条直线,板演。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

问:这是两条什么线?直线是可以怎样的?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延长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验证。

像这种情况,数学上称为两条直线相交。板书:相交。

4、我再用卡片代替米尺,沿着上下两条边各画一条直线,板演。你觉得会出现相交这种情况吗?延长后呢?板演。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相交。板书。

小结: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时,不能光看它们现在的位置,还要想象一下它们延长后出现的情况再进行判断。

二、揭示“平行”概念。

1、师:像这种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数学上称为互相平行。(板书成: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学生齐读。

2、理解“互相”。

问:为什么称为互相平行?比如给这两条直线各取一个名字,如称为直线1和直线2,出示卡片:和()互相平行,()是()的平行线。学生练习说。

如果给另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取名的话,该怎么说?学生说。

指出:平行是相对的,不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的,应该说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4、练习:你能找到哪几组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吗?

辨别第6组直线。指出:只要是延长后不相交的直线,都是平行线。

5、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现象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理解“同一平面”。

2、出示第二幅图,说说这两条马路会怎样?揭示图片隐藏部分。问:它们相交了吗?那它们平行吗?怎么会出现又不相交又不平行的情况呢?指出:这两条马路不在同一个面上。

3、演示不同平面。

出示白纸上的两条直线,问:它们是相交还是平行?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师折纸,现在这两条直线还会相交吗?为什么?

4、揭示:今天我们学习的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板书:同一平面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学生齐读。

四、画平行线。

1、你能自己创造一组平行线吗?说说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工具或材料。

展示学生作品,说说画平行线的方法。

2、刚才同学们的方法都很简单,下面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比较实用的画平行线的方法。光盘演示。

演示过程中讲解要领:(小黑板出示)。

(1)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3)上下移动三角尺,就可以在任意地方画另一条直线。

3、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尝试。示范过程中强调直尺要和三角尺的一条边紧靠。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练习一”。

4、如果先给你一条直线,你会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方法。你能画几条这样的平行线?

如果这条已知直线是斜的呢?该怎么画?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练习2”。

5、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怎样理解“过a点”?

指名学生演示方法。你能画几条这样的平行线?

学生练习。

五、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是相交的,也可能是平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平行与相交。板书课题。

2、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平行现象,也处处体现着平行之美,下课后自己用数学的眼光去找一找平行的现象。

六、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板书设计:

平行和相交。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卡片。

相交不相交()和()互相平行。

()是()的平行线。

画平行线的方法。

(1)。

(画平行线)(2)。

(3)。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教学直线的平行,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概念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好的。在构思这堂课时也有一些困惑,尤其是开始教学时先抓概念中的哪一部分。先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是什么意思,还是先搞清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直在犹豫,翻阅了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学篇章,我对本课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三个方面粗浅谈谈:

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链接生活理解。

因为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长而增长,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许多都是从日常概念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同时又要注意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为概念教学服务。四年级学生在之前接触的图形都是平面内的,而抽象出直线的图片也能直观的看出是平面上的。我还是先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所以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呈现生活中丰富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现实场景中的图片抽象出相应的图形。概念学习中学习素材很重要,由于想让学生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我认为教材提供的素材还不够丰富和全面,于是增添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相交和平行的图片。数量充足,变式的形式也有,这样通过分类,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通过对两种位置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平行做了铺垫。

二、比较异同探究,认清概念本质。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理解“同一平面”不能不讲,但形式化的讲解,似乎并不能促进孩子们对此的理解。讲得过于深刻,也没有必要,有违于课改“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那么怎么认识是否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呢?开始我也尝试着想其他的方法来体现,但都觉得不够形象生动,学生也不好理解。而且开始跑道线、棋盘上的线都是正例,仅从正例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概念的反例能提供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加精确。最好是直观的,学生熟悉的,于是我就想到了立交桥,这个学生在生活中都见到过,生动形象,容易理解。由抽象到形象,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具体例证太少也会对概念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在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我又安排了长方体上的线段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辨析。这时把学生思维提升到半抽象状态中,使学生原有的感性经验从具体直观上升到图形水平,既直观也需要孩子发挥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里安排的是正、反例相结合,通过三组边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比较、辨析,更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进而掌握概念基本特征。从课堂上教学的效果可以看出这样的处理还是比较合适的。

三、动手操作内化,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在学生建立并理解了平行概念后,要给他们一个内化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走弯路,这样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这时我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象,积极创造。画平行线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特殊的材料创造平行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平行线的画法,由易到难。点子图、方格图、白纸、小棒等等学具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发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体验到了乐趣,通过自己的尝试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对随意摆小棒和随意折纸的不准确性的认识中,更加深化了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对画在白纸上的平行线进行置疑,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画法。这里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尝试画,让学生在学和练中掌握画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画平行线的注意点。但画平行线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还借助了多媒体的优势,以直观生动的动态演示提炼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动脑想、动手画,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画法在不断飞跃,他们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空间观念。我想这样应该比单纯的说教要好些,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容量较大,有些细节处理的有些粗糙,比如让学生找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学生说的还不够充分。理解互相平行时,也没能让学生充分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另外在学生画平行线同桌检查时,我想追问:你怎么知道同桌画的一组是平行线呢?想引出我们不仅可以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而且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检验一组直线是否平行。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省略了。感到困惑:像认识平行这样的一堂课,内容安排的是否太多,如果不是这么大的容量,有些环节可以处理的更精致些。

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还要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也收获很多。我想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寻求课堂的时效性,永远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主题。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知识点

帮四年级组年青教师备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看到老师一遍遍磨课的过程,真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辈的话,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这儿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备课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为什么要统计,学统计干什么?本课的设计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课的生活素材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统计,都要用到折线统计图,真实的素材成为教材,物尽其用。现在的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是教师的着眼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习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过而已。备课之初,新老师没有考虑用生活中现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内容,但在试上对比之后,老师自己有了感悟,原来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这些“原料”应用价值,提高其质量,给教学资源“增值”。在考虑学生情感要素的状况下进行催化、加工,形成优质“产品”,从而为学生、为课堂服务。

让浓浓“生活味”的素材散悠远的“数学味”,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我们在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例题1呈现了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和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讨论,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更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的特点。例2让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作出预测和提出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设计意图:

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制出一张条形统计图。这时教师引出并出示折线统计图。利用两张统计图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在交流中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师给出问题:

1)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开始问题的探索。接着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这时候教师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在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做好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深化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课本第111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全班交流,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板书设计。

步骤:画垂线定刻度画网格画点线标数据。

特点: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五、课后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了解一些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学生通过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比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感受要深得多。通过两种统计图对比让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而让学生感知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优点多,应用广。我充分利用教材,启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制图的过程花费了较多时间。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在课后的练习中,还应增设实践性的作业,加强学生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其中的变化规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那么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组平行线相交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四边形,你们认识这个四边形吗?(课件动态依次演示三组平行线分别交叉成两个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深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叫生上前来指,同时课件抽象出图片里的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

2、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初步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预设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那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谁来试着猜一猜。

预设: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板书猜想,教师不做任何点评)。

(1)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怎么来验证对边相等呢?(用尺子量)。

(2)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把对边延长,看是不是相交;平移三角板)。

接下来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有什么特点?

概括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师:那么现在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师:刚才大家总结的都非常好,看来我们课前预习的时候很用心。

师总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练习题检测大家的掌握情况。

师: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的还不错,给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1、师:我们来看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段,你能量出这两条平行线段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呢?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并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汇报交流(在黑板上展示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大家画的这些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应的这条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教师示范画高。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黑板演示)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注意,画高的时候要用虚线,并且要标上直角符号;那么垂足所在的边就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还以这条边为底,在画一条高,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画。并量一量高的长度。

(教师提醒用虚线画,并画上直角标记)。

3、练习画高。

画平行四边形另外一组对边上的高。

师:在课一开始,老师把一个长方形框架一拉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的拉拉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有没有变化?(反复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师:在四条边固定的情况下,框架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所以说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非常的不稳定,(板书)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五、课堂总结师: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认识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还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性,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其实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课下请同学们用你们那双发现的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儿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下节课课前我们再一起交流,好不好?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