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3 15:08:27 作者:BW笔侠

写好作文是一个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平时多加练习。写作之前,可以看一些优秀作文的评析,了解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而在自己写作时避免类似的错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几句诗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没错,这首诗正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11岁。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如花似锦、春光灿烂的三月,诗人和他的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老朋友坐在木头做的小船顺流直往扬州驶去。船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远方澄净的天空中,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这一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最后两句表面是写景,却写出了惜别之情。世人目送老朋友的那条孤船远去时的专注眼神,这是蕴含着多么深挚的友谊啊!

当我的老朋友要离去的时候,我总会把她送到车站,当她上车之后,我还会时不时地向她挥挥手,祝她一路平安,这时候,心里总是还有许多话想要对她说,但是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挥手祝福。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好受一些。看,这是我们俩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读书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读的东西越多,知识就越多,当你不能用某种事物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时,书就是我们最佳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忧愁等,让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作文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孟浩然也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们俩是好朋友。

有一次,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游玩,马上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见。几天后,他们果然在黄鹤楼重逢了。两个人一会儿互相吟诗,一会儿又交流经验,他们谈笑风生,过得非常愉快。

可是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很快就到分手的时间了。分手的那天早上,李白送孟浩然来到黄鹤楼附近长江边的码头,他们两个人紧紧地握住对方的双手,李白对孟浩然说:“仁兄,我们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啊!”“贤弟,你也要保重身体啊!”孟浩然说着,眼睛湿润了。

说完,孟浩然望着李白,不停地朝手,李白也依依不舍地向孟浩然挥手道别。孟浩然就在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春天去了扬州。李白远远地望着孟浩然乘坐的船,只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

看着孟浩然远去的背影,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作文

烟花三月,我与孟兄骑马来到我们常去的黄鹤楼。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为孟兄饯行。我们登上黄鹤楼,坐在一处靠窗的桌旁,喝着美酒,吃着下酒菜。这时微风习习,吹动着衣衫。我和孟兄放下酒杯,来到窗前,眺望窗外烟波浩瀚的长江,江面波光粼粼,蓝天上一群群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样如画的`景色中,我与孟兄畅谈起自己的心事、抱负与理想。

谈得都忘了时间,天色已晚,孟兄就要走了,我与孟兄只能喝最后一杯酒了,我站起来,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酒杯,慢慢地为孟兄斟满,也给自己倒上,我们一起拿起酒杯齐声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们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们一饮而尽。

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

“让我再送你一程吧!”我说。

我们携手走下楼,一路上的景色真美啊!一片春色盎然,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路旁的树正发着新芽,阵阵春风吹来,吹皱江面荧荧闪光,鸟儿在我们后面追逐,用它婉转的歌喉歌唱着,好像在为孟兄唱一首离别之歌。在这生机勃勃的景色中,我们却无心欣赏。

一路上我们默默无语。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等好了,孟兄抬腿要上船,我依依不舍地说:“这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祝你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孟兄感慨地说:“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孟兄站在船头,我们四目相对,挥手道再见,船夫划起了桨,船慢慢地驶去,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天边。

近处,只见波浪一层击着一层,向岸边冲来。我一直呆呆地站在江边,迟迟没有离去。看着看着,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作文

正值武昌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冻泥消融,地上冒出了些许小草芽,嫩黄里带着一丝丝浅绿色,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啊!田野里长着一棵棵茁壮的'麦苗,天空飘着一层薄如细纱的雾,呈乳白色,远望去,如同人间仙境。

这天清晨,李白依依不舍地陪着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挚友孟浩然,一起走向长江江畔的黄鹤楼,孟浩然即将乘船去扬州游玩,马上要和李白分别了。李白举起盛满美酒的酒杯,一饮而尽,对孟浩然说:“你现在要去扬州了,你走了以后没人能陪我在月下饮酒了,但是,我相信,我们兄弟二人以后还会相遇!”孟浩然脸上写满了忧伤,频频点头,然后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小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

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送行。

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

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

是呀,我很舍不得你。李白悲伤地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饮酒!”

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多保重啊!”

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

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怎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光明媚的三月,长江岸边繁花似锦,如烟如雾。李白得知孟浩然即将去广陵,便约他在黄鹤楼为他饯行。

黄鹤楼中,李白拿出一坛珍藏已久的美酒,给好友满满斟了一杯。孟浩然喝了一口酒,对李白说:“贤弟,你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诗人。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你再相见。”“哪里哪里,孟兄的诗毫不逊色于我,想起往日与孟兄度过的美好时光——春天赏花吟诗,夏天饮酒赋诗,秋天观叶诵诗,冬天看雪作诗,我真不舍孟兄离去!”李白喝了一口酒,略带遗憾地说道。

就这样,李白和孟浩然喝了一杯又一杯,真心话说了一番又一番。时间不早了,孟浩然和李白一口饮尽各自杯中的酒,李白说:“让我送你一程吧。”

望着友人的船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江水浩浩荡荡地奔向天际,李白心中惆怅不已,于是提笔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名家点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雄伟壮观。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故人:老朋友。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尽:消失。

唯见:只能见到。

天际:天边。

名家评论。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汝询《唐诗解》云:“‘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别之情,俱在言外。”

蘅塘退士评曰:“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

文章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这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重要词义。

之:去、到辞:告辞、辞别烟花:形容花开得茂盛,像浮动的烟云。

尽:完唯:只。

(2)诗文解释。

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后两句的解释特别重要)。

(3)诗文赏析。

1)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并不是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在那只帆船上。

3)“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神秘巧妙地展现出来。

(4)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写景,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知识拓展:

1)中国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

2)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我们还学过他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

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饯行伫立凝视暂时孤帆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孤帆远影碧空尽”意境热烈。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726年(开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广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达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的`特色。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孟浩然、李白的交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江面风平浪静,水光潋滟,像一面镜子那样;柳树那长长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随风飘动起来,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正值三月,百花齐放,众花争花斗艳,给人以一种幸福的感觉。

可黄鹤楼边,李白马上要跟自己的好友告别了,但他还有千言万语未来得及与朋友孟浩然诉说,孟浩然更是依依不舍。李白紧紧地握住孟浩然的手有点遗憾地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是啊!没想到,时间过的这么快,我还想同你吟几首诗呢!可惜呀!”孟浩然说是脸上浮现出难舍难分的表情。李白拍了拍孟浩然的肩膀,抽噎了一声爽快地说:“你不要在纠结了,不要犹豫了,高兴一点,好了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了,你瞧!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孟浩然擦干眼泪,应道:“的却很美,和上次我们在这里见到的一样。李兄,你看那两棵柳树长在一起,相互帮助,就像我们一样。”李白突然从乌云密布转到了晴空万里,说:“好了,时候不早了,早去早回,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到了那记得回封信给我。”孟浩然似乎忘记了分别的不开心,“一定,一定。”“兄台保重。”“保重。”两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李白目送孟浩然乘船而去,直到事先一点,一点的模糊,才低着头,黯然离去。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平生酷爱写诗和旅游,他在漫游和漂泊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李白的足迹遍布中原。

开元十四年,(公元126年)冬天,李白到襄阳游玩,听说大诗人孟浩然隐居此地,特地去拜访孟浩然。

李白到了孟浩然家,推开门便说:“孟兄可好啊!”“原来是李兄啊,快请!”两人一见如故。一会儿后,李白拿出自己写的诗,孟浩然对李白写的诗大加称赞:“李兄这般才华,不出5年,定能胜于我!”他们说着说着就认为自己是对方的朋友了。

公元14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那天,李白和孟浩然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当时,两个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李白说:“离别这么长时间,向来可好?”“那是,那是。”孟浩然答道。谁知,几天后孟浩然又要东行到广陵去。李白怀着悲伤的心情送孟浩然到江边。李白说:“孟兄,我要办一些事情,不能与你同行,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孟浩然安慰李白说:“等你把该办完的事情办完了,我们还会相见的。”说完,孟浩然就上了船。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孟浩然面对着李白,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而李白的心,也似乎随着孟浩然飘到了千里之外的广陵。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而他们的友情和这首诗一样,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