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心得体会(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8 15:09:10 作者:MJ笔神

心得体会是我们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在这里,小编为大家集结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启示。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赋予他什么意义,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意义。由于个体的不同,我们无法定义某一种价值观就是最优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会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构成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

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但如何面对苦难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像我们面对疫情一样,疫情是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对疫情,是抱怨还是积极面对?选择权在我们手中,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创立了意义疗法,他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求真善美或爱上某个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执业的过程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关进了集中营,在最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渡过一段时间。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和平社会的人很难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营里的生活。当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是广泛的几种答案,诸如:有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人死如灯灭;或者有人认为还有来世;也有人认为灵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种各样。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意义观,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动力。世界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当我没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时候,生活可能还是原来的轨迹。一旦认知发生了改变,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世界总是充满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关于生命的学说,终归还要自己去选择。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都会去赋予自己生命一些意义。

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坚持或许会在某些情况中发生变化。这就像当时的许多人在集中营里会彻底激发出本性来。

在这里没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编号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惧,情感变得多余,麻木也成为了自我保护的应对措施。

对自己遭遇的解释会让人产生很多信念的震荡,比如弗兰克尔说“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让我印象深刻。这种集中营的生活是大多数被囚人员终其一生最痛苦的经历,这种痛苦也是最深入灵魂的,更是激发许多人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时的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更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对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忆或向往成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这个恐怖的环境中,一旦丧失活着的希望,很快就会死亡。饥饿折磨着每个被囚者,疾病缠绕着大多数人,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被不断的挑战。但是弗兰克尔还是心怀希望,同命运抗争,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这里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人性泯灭,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许是某个囚犯为更需要的人献出仅存的半块面包,或许是某个看守自费改善囚犯的生存条件等等。

在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总会经历痛苦的事情,并且还很多,当我们能够为痛苦找到意义的时候,痛苦就从无名变成了有名的代价,痛苦也就变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这种积极思想,不仅帮助了他挨过最艰难的日子更是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启发。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决定,都处在当下的人际关系当中,不在以后也不在过去,做决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说到这里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负责任。他的人生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人活得有意义。

负责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则就是放纵。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发现和坚持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对于身处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佚名说:“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生命需要去体会,体会其真实意义。如何体会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令我映像深刻的有两处。

一处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号长f告诉弗兰克尔“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我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解放。”f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满怀希望地告诉弗兰克尔,他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解放。距离那天越来越近的时候,f开始生病,高烧,3月30号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

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削弱了犯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最终的死亡。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感受出,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希望可能会有破灭的一天,若把希望当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撑,当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时,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会逐渐消失,最后直至死亡。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便涉及到了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其中便有寻找生命的意义的三种途径。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另一处。

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与心理分析相比,意义疗法不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该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让患者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让他意识到这一意义会大大增强他克服神经官能症的能力。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而不是来问医生。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诫也不是逻辑推理。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是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按照意义疗法,发现生命的意义有三种途径: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寻真善美或者爱上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就如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说,医护人员、敬畏人员、志愿者等等在其所从事的岗位上,用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发现生命的意义,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在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时,面对与恋人、家人、朋友离别时流露出真挚的感情,从中体会出出生命的意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面对病毒病痛折磨时,表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也能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颗萎草,也要装点大地;是一株老树,也要撑起蓝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亿万人中我并没有多重要,也要体现自身的价值。用正确的途径,体会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绽放生命的光彩。

意义。许三多说,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人一生所追求的是体验。为了体验而活,为了意义而活。经常也有人说,人生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不论是名、利、情、义,还是其他的追求一生不可得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由此陷入深深的虚无主义中,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兴趣。

维克多,在书中把集中营的一切称之为一些小事,他一生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人寻找人生的意义。他相信人活着需要某种意义,有了意义的支撑,才能活下去,因为他在集中营里看到了太多狱友,因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而放弃挣扎,放弃了争斗,放弃了与命运进行抗争。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一百个人里会有九十五个以上的人,都会放弃。但是在如此困境中,依旧能够追寻人生的意义的人,可以称之为伟人,他们不认为困境是陷阱,是危险,而是他们人生中特殊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为这份独一无二的经历,才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对幸福和快乐有着独到的见解,一般人都是在努力寻找幸福和快乐,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幸福和快乐不需要寻找,你越是寻找,越不可得。他说,只要你专注的做一件事,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这来源于你全心全意的奉献和追求,幸福和快乐不是目的,它们只是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的副产品。

不论,生命追寻的是意义还是体验,它们都是美好的存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更好的活着。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本书提出的意义疗法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地帮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纳粹集中营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按照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可以少些焦虑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暂时不在身边,说不定哪天也会不期而遇。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有那么一段时间,也会自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不起当时给了自己什么答案,但知道没有找到最佳答案。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

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感,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读完弗兰克尔的解释和比喻,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和广泛的理解。对这个问题就自己的认知,谈一些想法。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师,是医学博士,他是二战期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本书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体验写成,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为重点。

全书以在集中营的经历,从精神病科医生的视角,阐述了人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活下来,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进而探索生存的有意义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达99%的纳粹集中营能够活下来,除了幸运之神的安排,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内在强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恐惧,疼痛,但他终究通过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自己,也通过自己的专业影响其它犯人。

爱与幽默感以及内在的自由是作者战胜苦难的法宝,即使身体不能自由,但心却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外在命运的”。

书中还写到“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首先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这句话对于当时时刻濒临死亡的集中英尤为重要,食物短缺,天气寒冷,流行病都严重减弱的`犯人的抵抗力,当看不到胜利前的曙光时,许多犯人就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现实生活中越多人因为失去了生命的目标,而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虚而自杀,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失恋而失去生活的动力,自杀被抢救过来,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闺蜜并未对她讲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忆了两人一起出去逛街买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回忆,女孩终于从失意中恢复过来,直至重新活过来。我想打动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细节的美好,无论是穿着还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个世界给予我们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期望,即取决于我们对生活报以什么态度才是重要的,内在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态度,是消极应对,被命运推着走,还是积极行动,从生活中不断找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克服不断遇到的困难和磨难,把这一切当做生活的馈赠,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成长,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能够从本书中读到这层意义,对我来说,也是获得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读了弗兰克尔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描述的二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内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

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切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作为国家电网的一名员工,我们应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许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失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避开它,要相信,我们一样可以从中找到它的意义,而那时候,也一定会有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自己,来面对和克服那些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情。而经过这样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会收获更大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作者用事实证明,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看待集中营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呢?

生命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剥夺和死亡。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难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难。

作者提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每当默默努力工作,还看不到成效时,通过想象自己将来的成功,激励当下的生活。

对于这些客观上无法避免的磨难,别人并不能够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怜也没有用。

芒格也认为,自怜没有用。我们常常和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依旧看不到收获的时候,容易自怜。

很多理性、活得开心的人,并不是没有遭受厄运,而是他们不去想自己有多惨,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籍犹太作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弗兰克尔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万人,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弗兰克尔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这是无法复制的的地狱经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弗兰克尔认为,哪怕在集中营里经历了杀戮、恐惧,进而变得冷漠、迟钝,甚至很多人舍弃了人性只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够在绝境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些人在数量上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兰克尔就具体阐述了意义疗法。他认为人类必须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追寻意义的过程。意义疗法认为人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意义所在,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在人的一生中,爱具有意义,苦难也具有意义。尽管苦难本身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待苦难的方式赋予了将苦难转化为成就的机会。生命是短暂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它。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得清楚明白。或者说,人一生都处在不断追寻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弗兰克尔因为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彻。但就像书中所说:存在之本质就是责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切入角度,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生活,承担起责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向上成长,四溢花香。

向阳花开,迎接新时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籍犹太作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弗兰克尔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万人,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弗兰克尔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这是无法复制的的地狱经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弗兰克尔认为,哪怕在集中营里经历了杀戮、恐惧,进而变得冷漠、迟钝,甚至很多人舍弃了人性只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够在绝境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些人在数量上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兰克尔就具体阐述了意义疗法。他认为人类必须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追寻意义的过程。意义疗法认为人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意义所在,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在人的一生中,爱具有意义,苦难也具有意义。尽管苦难本身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待苦难的方式赋予了将苦难转化为成就的机会。生命是短暂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它。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得清楚明白。或者说,人一生都处在不断追寻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弗兰克尔因为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彻。但就像书中所说:存在之本质就是责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切入角度,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生活,承担起责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作者简介:

维克多·e.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迷茫痛苦甚至苦难,能读到这本书的人都是幸运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感觉是这是一本话题沉重的书,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经历过生与死的折磨,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否则写不出这么沉重的书,伴随着书的序言,我对全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书中描述的一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真的震撼到了我。书中描写的'场景光是今天想想,内心就久久不能平静。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曾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责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俱地经历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竞事业的责任,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谓的困难和失败,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作为一部心理学著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研究结论并非出自传统的调查方法而是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纳粹集中营的黑暗生活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引发他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最终开创了意义疗法。

感激作者能够忍痛回忆起那段地狱般的岁月,才让读者不仅可以一窥纳粹时期的集中营毫无人性的生活,也可以借由作者的苦难经历悟出生命的意义。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不过是众多外在因素的偶然产物,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

集中营里,囚徒形同猪狗命悬一线,不仅食物极度匮乏,每天还要面对干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饥饿和缺觉。尽管面对同样的苦难绝境,你仍然能看到有两类人:一类人已经完全丧失对未来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另一类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们可以选择安慰别人,也可以将自己的最后一块面包留给别人,虽然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物质人身极度受到限制的状况之下,人类依然拥有精神自由,这种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无论如何无法剥夺的。而绝大部分人放弃了这种自由,成为了臣服于外在环境的牺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类极少数之人,他相信他或回忆温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处境,或发挥自己医者的角色医治狱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我们依然可以自由选择以何种态度和行为去面对生活提出的问题。而而人生的巨大转折也往往来自苦难的挑战,因此苦难是有意义的。这里虽然有鸡汤的味道,但实际上作者强调的“苦难”指的是命中注定的苦难,如果苦难本身可以避免,那么人们首先要做的是想办法解决苦难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难折磨。

意义疗法认为,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们必须担负起责任回答属于他的那些问题。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爱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王姊妹送给我们的一本书,它的作者是从死亡集中营中幸存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看了这本书,不由得激起我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让哲学家、心理学家们长篇大论来谈论的问题;然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回答的问题。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在以各种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否则我们便枉称为“人”。

一种不在意自己的存在,那是无生命之物。当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直冲向木星之时,它不会作出任何避免毁灭的动作。

第二种,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那是有生命之物。任何生命体都会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包括植物。树木虽然不会走路,但它们的根系会选择朝水、肥充足的方向生长。虽然有些物种似乎有“自杀”的行为,比如鲸会集体在岸边搁浅,但都是事出有因,并非真的不想活了。史铁生曾说,若鲸真会自杀,人类就应该去买鲸的作品来读,因为会自杀的物种一定是有思想的(大意如此)。

第三种,就是我们人类了,我们是为存在的意义而活着的。所以,虽然我们与动植物同属有生命之物,但并不是时刻都为存在而奋斗。有时,有人会因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自杀;有时,有人会为了比自己生命更有意义的事去主动赴死;也有人,可以在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只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生命有意义。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反而成为结果,先有思后有在,存在就变为依靠“思”而不能独立的.依附者。所以,这句名言可以有好多变体:“我赚钱故我在”、“我行善故我在”、“我有老婆(老公)故我在”、“我有子女故我在”、“我爱故我在”等等,总之就是对自己是否存在没有了信心,只能依靠外在之物来证明内在之存。

有一首歌常被一些人误当成赞美诗,就是《感恩的心》。然而,这首歌的第一句歌词就证明了它并非基于基督教世界观,就是“我来自偶然”,而基督徒的信心则会说“我受造奇妙可畏”,我是来自必然的。而更奇妙可畏的,是我们蒙神的救赎,竟是在万古之先就决定了的:“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

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提后1:9”当我们确认我们的生命因此而充满了贵重的价值与奇妙的意义之时,我们就再也不被世上各种患难和劳苦愁烦所困住,也不会再为各样的诱惑所摇动,我们的心灵可以归回安息,不再以外在之物证己之存,而我们所作一切,只为荣耀真理,而不必为自己证明什么,不必为自己实现什么价值。

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掩卷长思,我似已明白,却又似仍有许多不明白。然我已知我意义与价值之所在,不在于我做出什么事,而在于生命放在我身上的计划与目标。当我从前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但我现在想作点什么的时候,为的就不再是自己的价值,而是真理的荣耀。当我在床头有所思想,思想有所得的时候,那就是真理的荣耀!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曾觉得它十分“鸡汤”,一度想放弃不看。但又想我与它的相遇也算得上是缘分吧,于是便将其看完。幸好,它也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个心理医生。书的前半部分提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后半部分则介绍他的意义疗法。也正因他前半生的经历,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分量。正如书名所言,意义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它突出的是人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在弗兰克尔看来,人是要主动地去寻找和追求其生命的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本能和欲望的需求,或者是去适应社会和环境。

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主要关注的是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的本质。而在对意义的追求遭受挫折时,人往往就会通过追求权财、追求享乐来得到替代性补偿。或者干脆误以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些具体而实质的东西。因为错把非目的作为目的,甚至饮鸩止渴,故最终造成的恰是他们生命的堕落与流失。

而在集中营的环境下,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人才有机会生存下去。而人在遭受痛苦时,也是能看到其意义的;正因为看到痛苦背后的意义,所以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些痛苦其实都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机。这看起来很“鸡汤”,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无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意义疗法也能让人正视死亡。人的生存值得与否,这其实是一切问题中的根本问题。这是个人心中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较量,正如《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的主角福斯卡所说,“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而在弗兰克尔看来,生命是要胜过死亡的。生命是短暂的,是必然要消逝的,但也是可以被尽量开发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些永远都不会被否定,也永远不会被忘记。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是永恒的。作者指出,“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它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苦难。”

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弗兰克尔选择了拥抱生命。

意义疗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心理分析,但弗兰克尔着眼的是生命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意义疗法试图唤醒患者潜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但其方法不仅仅限于讲患者的活动限制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本能事实,而且还关注诸如存在的潜在意义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在这方面,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谓是分道扬镳。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的,而这往往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欲望。

因为这些本能和欲望受到外界的压抑,所以才会产生各种症状。这无疑是在暗示压抑欲望是恶的。这套理论的潜在观点其实就是说人是受制于本能和欲望的,它只承认人的动物性,而否认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弗兰克尔则提出人应当是有更高追求的,在内不能受制于本能,在外不能受制于环境。

书中说到,就算经历了集中营那样的环境,人仍然可以葆有其人性的光辉。这是作为人所不能抹灭的尊严。客观环境是外在加与的,但在如何去面对环境方面,人应当是自由的。他在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其实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

作者举到罪犯的例子。他说,“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犯罪相当于开脱他的所有罪过,不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人,而是有待修复的机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厌恶这种解释,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论他们当时面对的是什麽样的环境,在是否选择犯罪这一点上,他们是自由的。

这些话真是给今天那些心理分析家、公知和民主控们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们总会为罪犯的行为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从而替他们摆脱责任。而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归咎到政府与体制身上,而罪犯往往是无奈的、被逼的。公知们通过追溯犯罪原因的方式,从而消解掉了罪犯的责任,把它嫁接到外界上去。而罪犯其实只不过是那些公知们进行反体制的工具罢了。在这里,受害人往往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无辜者。反对体制,无非是因为体制违反了人性、抹灭了个体。反体制其实只是关怀生命个体的途径或工具罢了。而那些公知的行为无疑是把工具和目的弄反了,为反体制而反体制,个人反成了牺牲品。在这其中,他们并不把罪犯当人看,抹灭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

其实,就算面对再恶劣的环境,遭遇再残酷的命运,人也是可以选择去捍卫其作为人的生命尊严的。当然,人并非十全十美,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也因为有这少数,我们就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个,就足以能够让我们相信,无论这世间多么险恶和丑陋,也还有一些如金子般赤城高贵的心灵。对此,弗兰克尔更是喊出,“成为这样的少数人!”我们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但至少可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能够超越xx的,他们在本能与环境之间,能够有“我”存在。这是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价值与尊严。而无论最终的命运如何,人皆可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上不愧天,下不尤人。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古人那些铿锵有力的话:

已经有无数的先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是光一般的存在。尽管弱小、尽管微茫,但只要有,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就永远是前仆后继。正如张雨生所唱,“即使再寒再冷的雨夜里也有一盏小灯火,别放弃希望。”

最后,我想以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尾:

“不要以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须知光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我们当用眼中的光明照亮这个社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