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3 06:48:50 作者:笔舞

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思考教学过程,并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小编精选的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适合不同教师的参考使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加减混合》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8页的例3和例4。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的区分。

四、说学情。

学生已有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五、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六、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铺垫孕伏,复习引入。这一环节先以连加、连减的计算为引子,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然后创设“小猴运桃子”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1.竖式计算。

36+28+17=65-25-21=。

2.小猴运桃子。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通过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1.出示情境图,讲授例3。

(2)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想一想:现在既有人下车,又有人上车,那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

2.讲授例4。

(1)出示例4算式:72-(47+16)。

(2)比较:仔细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本环节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工具性。

1.笔算下面各题。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八、说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板书了加减混合(没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加减混合(有括号)的竖式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二年级加与减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加减

1、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上学、放学不准在学校和路途中逗留、玩耍。

2、教育学生不践踏学校的草坪,不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不爬墙,不爬树,不爬学校的篮球架,不爬阳台上的栏杆。

3、教育学生不玩火、不玩电、不玩爆竹,不带危险的物品到学校。

4、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轻走,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

5、尽量不带钱和贵重物品来校,自己的物品保管好,拾到或丢了什么东西,及时报告老师。

路队安全。

1、学生上下学时戴好红领巾和校牌,放学时路队整齐,中途没有散队、并排走、购物等,不在上学和放学路上玩耍、逗留。

2、要教育学生行车走路不闯红灯、不抢道、不骑快车、不搭摩托车和无牌照的车辆;不在公路上踢球、游玩、奔跑、戏闹等,时刻处处注意交通安全。

饮食安全。

教育学生不要在路摊边购买三无食物。不吃不洁净与变味发霉的食物,进餐时注意带刺带骨食物安全,以及乘热菜热汤时的安全事项。

家庭安全。

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请家长积极配合孩子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及家居生活安全与家居活动环境安全(如:烧伤、烫伤、触电、中毒、摔伤等预防教育工作)。千万不能私自到水沟、水塘、鱼塘、游泳池里戏水、游泳。

交通安全。

家长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例如:红绿灯等标志),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简单自救方法。

识别特殊号码的用途(如110、119、120),同时教育孩子不可随意播打这些号码。熟记自家住址、电话号码、父母姓名等,训练引导孩子识别方向,告诫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若一人在家,不可随意开门。遇到危险时,教育孩子学会躲避(如: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方法)。培养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自理。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

我将不遗余力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学校的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和生活。

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29+38。

=67。

15÷3×5。

=5×5。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现组合型的情境图,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程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程序如下:

1、游戏导入、玩中复习。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

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判断题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最后,我将一题多用,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一个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的生活问题。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天鹅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二年级加与减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加减

工作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清教学的目的和过程,做到心中有底,有备传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各类书籍,使之在课堂上能触类旁通地扩展教学内容。生动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学生,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提供了保证。

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主要抓好以下的几点:

1、从学生的常见病防治到对常见病的检查;

2、从资料的收集到管理;

3、从抓好班级的环境卫生到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等。

4、在抓健康教育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防病的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

1、我计划各种宣传手段如:板报、手抄报、培训等。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预防一些常见传染病方面提高了识别、防治的能力。

2、对常见病的防治方面,我主要抓好近视眼、头虱、沙眼、龋齿等工作。做到认真查好每一项,对每一病例发告家长书。

3、在抓好班级环境卫生方面,我着重抓好每节课后的卫生和每天的卫生,从劳动工具的安放标准到打扫的要求,在每天卫生员的认真检查中体现出来。时时查,日日查不但培养出了一支认真负责的卫生员队伍。

5、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6、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案例文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教材是组合型的情境图出现的,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导入、回忆法则。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计算大比拼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

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板书。

加减混合。

4+3-2=54-2+3=5。

原来现在从左往右。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1、通过观察摆放p75例题及练习十二,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

2、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3、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掌握计算顺序。

一、激趣引入。

1、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

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播放动画。

看:湖里有几只天鹅?

演示:又飞来3只。

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

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

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

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

2、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习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

三、练习p76做一做。

1、演示:地上有7个球,抱走3个,又抱来4个。

2、课件演示小鸭图。

3、游戏:把小动物找家,你能找出哪把钥匙开哪座房子吗?

二年级加与减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加减

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作为班主任应始终把学生的安危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二、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6名,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安全意识薄弱。虽经过1年的集体生活,但仍有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督促,所以教师要加强责任心,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保证每位学生的安全。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在学生中树立起大安全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防中毒、防传染病、防盗窃、防侵害、防突发性事故为重点,加强自防自救教育与防火防灾教育,食品卫生与健康教育等,增强全班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前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力争本年度不发生安全事故。

四、工作任务。

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宣传教育,制度构建,应急预案,多管齐下,让安全警钟长鸣。关于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教育工作活动要经常开展,要时时讲,处处讲。这学期继续坚持每周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知识,法纪知识以及自我保护等知识教育。特别是让出险学生“现身”演说,收效更显著,教育效果更大。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估算》教案反思

核心提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主要是用笔算的方法,在算法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我在上不进位加法时把重心放在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从个位算起上,这个为后期学习进位加法和减法打基础。在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主要是用笔算的方法,在算法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我在上不进位加法时把重心放在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从个位算起上,这个为后期学习进位加法和减法打基础。在进位加法时,我就一直在强调进位,什么时候进位?有些孩子还没有算就先进好位,导致有些不要进位也进位了;有些孩子是现在心里已经口算出结果了再进位,这些都是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进位。上课时就结合小棒以及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强调为什么要进位。有一题让学生填数字的题,我觉得对学生理解进位不进位有很大帮助。

我让每个孩子都在蝴蝶上写数,不能空,错了等会我们擦掉,这样一来转一圈就可以发现其实就那么几个答案,44+44=98,49+49=98,43+39=76,47+39=76,47+29=76,那这些答案写黑板上,一个一个排除,学生因为都写了答案,很想知道自己对不对,那么学生就被吸引过来了,在让认为不对的'学生说出不对的理由,那么最后正确答案就出现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于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本质就更加清楚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估算》教案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全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估算》教案反思

二年级的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估算”一词不容易理解。在教学加减法估算时,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在理解估算的概念,和了解估算的必要性上下了点功夫。因为前面刚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笔算,始终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现在学习估算,与精确计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在估算时往往由于不理解题意,忙着精确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再想了估算的结果。这不符合估算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因此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一组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如:妈妈去超市购物,出示物品的价格后,帮妈妈估计一下带的钱够不够?这样为教学估算做好了铺垫,三种关键词“大约”,“接近”等,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现实中有些问题的解决不需要计算精确的结果,只需要一个接近的数值。

在估算教学方法时,体现方法的多样。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通过全班交流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法估算》教案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新思维。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鼓励了第三个学生发言,于是就有了一个充满创意而合乎生活逻辑的结果。学生采用的是把两个数看成比它们大一些的与它们接近的几百或者几百几十的数来估算的方法。学生具有这种想法说明他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的中心点是: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给学生加框框,这样教学才能得到的回报和乐趣。

2、重视实际运用,把握教学原则。案例中的题目,在理论上可以有很多结果,购物可带大约400元,或大约410元,或大约420元,却只能有一个结果即带大约420元适于实际。这个实例告诉我们,虽然生活中数学的问题要用理论数学的手段去解决,但是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学中既要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想,更要认可学生源自生活的思维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全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小学数学二年级《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分步算式列出对应的综合算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说出它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0-5+3。

在同级运算中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10-(5+3)。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在同级运算中,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教材第49页例3。

1、请说出它的运算顺序7×(7-5)7-5是第一步7×2是第二步。

先说说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注意:混合运算的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用递等式计算7×(7-5)=7×2=14。

3、有77把扫把,分给办公室42把,剩下的平均分给7个班,每个班分到几把?

(1)想:77把扫把,分给办公室42把后,还剩多少把可以分给班级?

(2)这些扫把平均分给7个班,每班几把?

35÷7=5(把)答:每班5把。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注意每题的计算顺序。(1)课件上做4题。

(2)请学生上台做题,给奖品鼓励。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1)课件上讲解,学生举手回答。(2)请学生上台做题,给奖品鼓励。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这种运算中,要熟练掌握运算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7、8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