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读后感(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7 14:12:49 作者:翰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们对于一些文学名著的读后感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和思考。

文心读后感文心读后感字

作者煞费苦心以小说,对话,故事的形式将为文的要点等进行拆解讲述,语言很平实,满满的道理却不觉说教味重,更易于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所接受,与我而言,相见恨晚。但从个人的理解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范围上涵盖了与语文有关的阅读,写作,朗读等各方要点。

阅读上从怎样选书,怎样获取不同类型文字的意义,怎样对文章进行鉴赏以有所得等。切忌一味作掉书袋,不加目的盲目的读并没有任何益处。而正确的读书方式应该是带着目的性的进行选书与读书,并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对所读的书进行赏析,从中获取对达成自己目标有益或者有意义的东西。

而对于写的部分,贵在坚持与用心。写的目的有三种,一应用,二习作,三创作。多数普通人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的,而第二个层面是向第三个层面过度的,即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以达到可创作的,可称为文人的层面。

之所以说贵在坚持在于写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一般人而言不断的练习写作就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似乎可以写的东西就可以表达干净,而洋洋洒洒的书写是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境地。需要于细微之处的观察,结合起自身的经历,观念对文字进行编排,以让这些已被发明创造了几千年的文字生出更多,深远,更新鲜的意义,实属不易。

同样不容易的是在做到能成一家之言前不断客服内心的自我否定,怀疑。这需要笃定的内心,或者不少的运气。书中写到了行文立意的重点,讲到了词汇的运用,句式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安排,修辞手法的作用等等。单论其中一项都需要深入的研习方能驾驭。

文心读后感之知与情意

《知与情意》这个章节是说写作内容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以王老师指导学生们写“抗战宣传文章”为例,显然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方法依旧适用于现在初中生的写作。先来看看这段非常重要的话吧。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细细想来,这段话对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表达倾向说得多么准确啊!小学时期作文的要求是以记事为主,那是训练我们能把观察到的事物情况和事情的发生描述清楚准确,偏重“知的文”的练习,进入小学高段训练写人记事,用文字去记叙我们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引发真情实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开始练习“情的文”,进入初中,我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对于事物建立起独立的价值判断,所以“意的文”加入到我们的文章中。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做到知和情意的有机融合,没有“知”作为基础,“情意”多少会是虚假的,成了盲目的东西。缺乏“情意”,文章就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阅读的价值。时间在流转,孩子们的作文也越写越出色,可能遣词造句更加清秀或华丽,可能结构安排更加新颖或合理,但始终离不开“知与情意”构成的内容,只是现在的孩子应该有更广博的“知”、更充沛“情”和更高远的“意”。

如果希望孩子能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或者需要为孩子修改出一篇漂亮的文章,考虑“知与情意”的达标应是最根本的吧!同理,如果一个初中生的文章都还不能基本体现能有机融合的“知与情意”,那么我们却让她多用好词佳句、巧思结构,这不成了漂亮的外衣包裹着的空虚灵魂吗?要写好作文,得先学会准确观察,学习历史,了解时事,并且投入自己的感情,提出自己的判断,先就这个,做好积累吧!

《文心》读后感

读《文心》,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两位老先生对于场景描述的画面感非常强,随便举个例子:

“阳光从窗外的柳条间射进来,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学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颊,穿着一件洗涤的很干净的旧绸长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讲台上。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气。”

读完之后,一副图立马展现在眼前,类似这种“活”的场景描述还有很多。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是作者经年累月对于生活无微不至地观察而磨炼出来的,并不是随便可以写成的。

另外,书中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都是耳目一新的。

作品中还处处透露着基础而朴实的学问。学过之后要不断练习、用心打磨才会出好作品、凡事总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有组织有条理。

本书看完,就像跟饱学的老师完成了一场促膝长谈。但我明白这只是指引,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我们最终要靠自己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去解决这些难题。

精选小学读后感作文:心学的力量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心学的力量》,里面讲的是关于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是谁呢?他就是我们心学的创始人。心学就是类似于。

弟子规。

一样,教你做人的书,让人从里面可以悟出人生的道理。不要轻信权威,比如说我心即理,知行合一,要有主见,不要跟着别人,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比如人生是一条岔路口,如果你想走左边,那就走左边吧。假如别人要走右边,相信自己,你的心就是天理。如果人能领悟到心学,就能无欲无求,并生活得安然自得。

文心读后感文心读后感字

《文心》作者叶圣陶和夏丏尊。叶圣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初中也有学过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读书日参加活动,才了解到原来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并且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恩师。就像ts说的,当你书读的越多,才会发现自己了解的知识越少,才有更强烈的动力和欲望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然我也是读这本书才知道叶圣陶和夏丏尊原来是儿女亲家,叶圣陶的儿子和夏丏尊的女儿结为连理,而这本书恰是二位老人送给儿女的订婚礼物。

文心意思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体裁写的专讲写和读的书,故事的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有博学多才的枚叔,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三个主角贯穿始末。

本书有三十二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因此,今天的中学师生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不只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了。

现在语文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弄清楚教学的目的,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对。《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学习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儿。

读本书,学到了不仅仅以故事形式讲述的切合实际的国文知识,而且我还强烈的感受到了乐华与枚叔深厚的父子亲情,乐华与大文还有其他同学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对学生们爱护教导之情,学生们对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还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敌的愤怒之心,团结之情。

《文心》读后感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这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读书和写作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却是大多数人忽视的。通过《文心》这部著作,我能够学习很多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本书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释;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就近取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列举身边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奇崛”这一词,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赞文字新奇刚健的意思。而我们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这些词语记录下来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运用更加准确而少见的词语,这需要我们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

在《知与情与意》这一节当中,作者借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种分别,即“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所谓“知的文”指的是平时教授我们知识与技能的文章,比如我们学习接触的教科书、优秀文章;“情的文”与“意的文”是指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尽知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在我们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情意与知识是彼此关联的,情意若不经知识的驾驭,就会变成盲目的东西。这让想起过去几年畅销的“心灵鸡汤文”,“鸡汤文”打着“让心灵茁壮成长”的旗号,贩卖给普通大众“安贫乐道”、“努力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廉价价值观。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发,要指导学生将情感与事实进行联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发。

全书第五章有一句话这么说:“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我][们读书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兴趣和需求,分清楚这一阶段阅读刚需,预估读某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认知改变,并平衡好读书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我们读书之前必做的功课,是挑选书籍、节约时间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根据“中学生必读书目”进行督促,同时积极地做好读书笔记。

书中还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作文”并非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的点缀。我们写作,原本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写作应当同吃饭、说话那样,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优秀的作文来自于生活,这样情感的抒发不是盲目的,这一点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读后感

叶圣陶和夏改尊合着的《文心》一书,我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看完,颇有感触。

本书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在战争背景下对中文写作的探索。一幅幅生活、教学场景,生动还原了当时浓厚的教学氛围(学生勤奋写作的态度令人感动),同时潜移默化地传达了作者的写作心得。写启蒙的好书。

当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经常需要写作,而且我知道自己的文章一定是漏洞百出。人会生病,文章也会生病。人有病必求医,物有病自然无药可医。

叶圣涛和夏禹尊先生总结了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三个标准:

一是语法有没有问题,二是用词是否恰当,三是思路是否新鲜、正确、丰富。普通人通常犯的问题是前两个。至于思想的内容,就看多看书体会了。

在我看来,前两类错误与词的形式有关,是外在的;第三类错误与词所包含的意义有关,是内在的。外在和内在是相辅相成的。

书面形式的好坏总是会影响思想的交流,因为思想存在于词汇、文字、修辞和文本中。如果只注重思想而忽视形式,所表达的东西必然是肤浅的,恐怕与真正的.本义相去甚远。

记得不久前,我和读研究生的室友通了一个电话。我们讨论了费孝通的书《中国农村》。提到了书上写的“差分序列模式”的概念,可是我还是想不起来书上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所以我用我自己的话,我的室友似乎明白了。我想,我的话和原话离变形一定很远,或许只剩下原话的轮廓,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用处。文本形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文心》读后感

洗漱完毕安静地读一会书,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文心》为夏丏尊和叶圣陶所做,一本讲述国文写作的`书,原以为又是空洞无用理论,越看越发觉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种呆板的东西,为了拿高分,人们为它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不一样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说“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无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们通常把它当成一个定期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年龄小,观察不仔细,也许是阅历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之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就对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过是将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罢了。这样一想似乎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点感触是,终于理解了老师曾说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句话的意思。词语,句子包装的无论多华丽,都是空洞无用的,对别人来说没什么感染力。只有将真实的感受,比如怎样美丽,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描写出来,才有真实的感受。

《文心》读后感

看到“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的标题,让我立马浮现出女儿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上,语文老师用温柔的语气严肃地说:尽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节奏,我们需要让孩子尽快成熟起来。当时就在想?成熟到什么程度呢?原来答案在这儿,成为大人,或是古人!

同为十四岁的乐华和大文,一头雾水地准备预习鲁迅的《秋夜》,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脑中浮现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文字。我立即冲着在书房做作业的女儿问了一句:“你们这学期语文书上有没有鲁迅的《秋夜》?”十二岁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我曾经和她提起过这篇文章。女儿在书房里大声回复我:语文书上没有“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让我们本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里面也没有这篇文章。言语间夹杂着庆幸,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幸亏没有!

学习最忌讳存有侥幸,上周女儿还跟我说:“妈妈,我运气真差,今天考试考了我马上要自学到的一篇《世说新语》”。其实哪是运气差,真的就是心存侥幸,身有懒意!家长们都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阅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如果需要丰富写作素材,当然是旁征博引地泛读,但如果是针对从容应对考试题目,就得对优秀作家的经典文段作精细的阅读分析。而这项工作是孩子们不太愿意做的,不仅因为学校的作业量已经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文段不易读懂,使孩子造成畏难情绪。我们往往更重视孩子在数学上的畏难情绪,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其实也有畏难情绪。

文中的乐华和大文是用功的孩子,预习课文、生字查明,可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于是他们相互提问,“‘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学习中的理想状态,试想我们的孩子在平常作业中,自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预习方式,大多是生字查明,能想的地方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搁置起来。不懂的问题堆积越来越多,但又不会像数学题那样对错分明地展示出来让人着急,到了让人着急的时候,他便说“最难好学的是语文”了。所以语文预习至关重要,切忌敷衍,如能做得更充分,便能先声夺人,增强学习信心。

“字是个个认识的,连结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是语文学习中最尴尬的情况。书中借枚叔的口告诉我们,初中开始所学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是讲述作者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入初中伴随语文学习难度的提升,读后感总会有这样不适应的时期,看来,我得鼓励女儿放下包袱,慢慢来!就像枚叔鼓励乐华和大文:古时候的小孩儿更不幸,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读着四书五经,被逼着成为圣人贤人呢,你们还只是要做大人古人而已!

要做大人和古人,总用自己的经验去观察事物总是不够的。同样的景物,试着与作者对比想想自己看到同样事物时的感受,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异,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去感受作者的“内部经验”,感受从文字里去积累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从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

枚叔最后说了一句话,值得教孩子们铭记:“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文心读后感

(一)。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总结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强,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二)。

关于写作,一般我们会在怎样的情形下,才会提笔开始呢?

我觉得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触动,想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冲动把它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情感与思想的真实体现。我想,很多作家,他构思小故事也好,长篇小说也罢,也是一样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

今天看了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一起写的一本书《文心》,建议大家看看,对写作很有帮助。第三章说的是〈题目与内容〉。里面有一段写到:"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例如,看见了新开的蔷薇,心里有好多欢喜的情意要写出来,才想起《新开的蔷薇》这个题目;看见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发泄,才想起《姊姊病了》这个题目。但是,在练习作文的当儿,却先有题目。诸君看到了题目,然后去搜集内容。这岂非又是颠倒的事情吗?颠倒诚然颠倒,只要练习的人能够明白,也就没有害处。()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成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些见解很关重要。懂得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不懂得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本来,出题目可以分作两派。刚才提起的是一派。这是不管练习的人的,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例如要你论秦始皇你就得论秦始皇;要你怎么说就得怎么说,例如要你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你就得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说得来的,才把什么作为题目出给你作。而且这所谓什么只是一个范围,宽广得很,你划出无论哪一个角来说都可以。这样,虽然先有题后作文,实则同应付实际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个题目的差不多;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自己原来就有的。

我觉得非常精彩,写的特别好。对于出题,那是我们以前上学的规定,是用来考试的,是不得已的。我想,我们现在还保持写作的都是成年人吧,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把写作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的。我一开始写东西,就是自己写,可是呢,自己也不是一直有灵感,写的写的,就没有主题了,不知道该从那下手。所以才考虑加入了实践群,跟大家一起战斗,有时候老张出的题,因为本身自己对主题有表达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就能写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每个人的故事是不一样的。他所经历的毕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有一段时间,我没在群里分享,我觉得我写的跟老张出的题目不一样,不好意思拿出来献丑。可是,我也没有停止继续实践,我每天会上来看看今天的题目,有时候也看大家的留言,看对我有没有感触,能找到触碰的灵感才会按主题写。没有的我也会记下来关键字,等有灵感的时候写。我也在跟大家一起坚持,日更也没停止过,不过是我把自己的随笔发表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上。

(三)。

昨天回来的晚了,有点累就没有更新文章了,对不住自己,更对不起阅读者!

《文心》的作者是一对亲家合作写的书,这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两家的孩子喜结连理,两个作者成了亲家。这本书的作者是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前辈著。在这里再补充一句选书的方法,尽量选择那些xxx著的书,而不是xxx编的。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和写作的著作,但又不止这些知识,推荐大家读一读。虽然是之前的大家编写的书籍,但是这本书到现在也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的。

现在我读到了,第六篇《知与情与意》。与大家分享下前五篇的读后感。

第一篇是《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中的说法是文章是作者关于外界事物和自己理解或者经验的表达。要理解文章就得能够经历或者想象到当时的环境,然后理解的深刻与否在于自己的经验是不是和作者的一样或者比作者的经验更高。看来现在看文章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了,学习了知道了做到了才算成长了进步了,这样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就达到了指导生活和工作,开启心智的目的了。

第二篇是《方块字》讲的是字词分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介词、助词、和感叹词。要形成在生活处处识别字词的属性和意义的习惯,这样才能在写文章说话中表达清晰准确。

第三篇是《题目与内容》,是先有题目还是现有内容呢?现在人们受到教育考试的影响,认为应该先有题目才能作文。这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现有内容之后,才有题目的。作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我们有了想法感受后,想要表达出来、写出来,这样就是内容,然后我们再想个题目即可。但是练习是现有题目然后再写内容,练习作文又分为命令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根据题目来写内容,内容一般也是固定的;话题作文就是你根据话题从自己一个或几个熟悉的角度来写内容。其实写文章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才能进步。另外,平时注意积累身边的素材,字句斟酌,做一个有心作文的人。

第四篇是《一封信》主要是讲大文和乐华给自己的李老师写信中,转折和承接关系的错误使用,造成理解上的混乱。所以,平时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转折、承接关系的词语。另外,一点就是表达感情的时候一定要感情充分真挚。

第五篇是《小小的书柜》中主要说的是读书要有章法,读书要有主线和先后次序,书柜里一定要一本词典,随时可翻阅查询字词,然后就是经典书籍,也提到了四大名著、《论语》等。

目前就看了这么多,日后再给大家更新,敬请期待!

后天就是父亲节了,祝天下所有的父亲和母亲身体安康,节日快乐!

文心读后感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讲起它的美,通常是褒奖它历史的悠久、想象的丰富、造型的美观,容易忽略掉汉字表意的变化无穷,正因为汉字在组成文段后表情达意的奇妙变化,为学习增添了难度,但也呈现出汉语学习的趣味,我想这就是不少老外醉心于汉语学习的原因了!《方块字》这一篇章提醒我重新认真地审视汉字表意方式丰富变化的特点,提醒我思考在学习中可以将难点转化为兴趣,对于家长指导孩子来说,引导的关键往往在于家长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成为孩子对事物的原生认识。比如对“汉字表意方式丰富变化的特点”,如果我能将其视作一件趣事,和女儿一起探讨研究,一定好过这样对她说:“你们的课文太难了,一个字那么多意思,我是读不懂了,去问老师吧!或者给你报个兴趣班?”

前几日的一晚,女儿说:“妈妈,我考你一个问题呗?”临睡的时候,我已经相当疲倦了,可想着“在探究中发现乐趣”的事儿,我撑着半闭的眼睛问:“你说,什么问题?”女儿饶有兴趣地说:“文言文《狼》里有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里的‘犬’是什么意思?”我依稀记得《狼》是蒲松龄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狼的贪婪和凶残,屠夫的勇敢,文章里的主角是狼和屠夫,没有狗。显然,这里的“犬”并不是作名词性质讲成“狗”。

正如《方块字》这一篇章里告诉我们的:字会因为地位而性质变易的。这情形在读文字的时候,要随时留意,尤其是文言文。读书笔记·因为文言文用字比白话文简单,一个字弄不明白,解释就会发生错误的。想到这里,我满怀信心地告诉女儿:“你看,这段话是写狼,突然出现‘犬’字,不是讲成名词性质的‘狗’,你要留意观察这个‘犬’字的位置,它在‘坐’的前面,对“坐”的方式加以修饰和说明,所以应该翻译成‘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女儿听得没了睡意,对我连连称赞,我说:你看,从文字中能得到丰富的暗示,是顶有趣的事儿吧!

文心读后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诗词背诵打卡基本进入正轨,虽然还没到习惯养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地作为语文考试提分的捷径,但却让人发现语文学习,应该说中文学习更加准确一些,有着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读到《文心》的这篇“书声”,让我反思,虽然不是每个妈妈都是老师,但如果要想高质量地给孩子讲个故事,时间不该只花在选书和与孩子讨论故事的选择上,更应该在讲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内容,揣摩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讲之前思考读法。读后感·我们常说“听故事”是孩子早期语文的启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启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触发”的启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动,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书声”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其实,在这篇小文里所提到的重读、高低、强弱、缓急已经包含了不少的学问。有心学习的人,不能只看理论的东西和作者的举例,更应该抽出空来,自己拿出文章来实际操作诵读一番。记得以前在家里,曾和女儿、先生一起搞过诵读会,可能还应该把这个活动坚持起来,文章不宜长,交流读书的心得,看来不全在对文字的理解,还在于读法的表达。作者:曦嘻嘻,希望能帮助您!

文心读后感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

总结。

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强,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关于写作,一般我们会在怎样的情形下,才会提笔开始呢?

我觉得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触动,想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也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有冲动把它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情感与思想的真实体现。我想,很多作家,他构思小故事也好,长篇小说也罢,也是一样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

今天看了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一起写的一本书《文心》,建议大家看看,对写作很有帮助。第三章说的是〈题目与内容〉。里面有一段写到:”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例如,看见了新开的蔷薇,心里有好多欢喜的情意要写出来,才想起《新开的蔷薇》这个题目;看见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发泄,才想起《姊姊病了》这个题目。但是,在练习作文的当儿,却先有题目。诸君看到了题目,然后去搜集内容。这岂非又是颠倒的事情吗?颠倒诚然颠倒,只要练习的人能够明白,也就没有害处。()练习的人应该知道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成几句,就算对付过去了的事情。更应该知道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题目的大部分的作用在便于称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些见解很关重要。懂得这些,作文才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不懂得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本来,出题目可以分作两派。刚才提起的是一派。这是不管练习的人的,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例如要你论秦始皇你就得论秦始皇;要你怎么说就得怎么说,例如要你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你就得说‘我国之所以贫弱全在鸦片′。另外一派就不然,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说得来的,才把什么作为题目出给你作。而且这所谓什么只是一个范围,宽广得很,你划出无论哪一个角来说都可以。这样,虽然先有题后作文,实则同应付实际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上一个题目的差不多;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自己原来就有的。

我觉得非常精彩,写的特别好。对于出题,那是我们以前上学的规定,是用来考试的,是不得已的。我想,我们现在还保持写作的都是成年人吧,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把写作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做的。我一开始写东西,就是自己写,可是呢,自己也不是一直有灵感,写的写的,就没有主题了,不知道该从那下手。所以才考虑加入了实践群,跟大家一起战斗,有时候老张出的题,因为本身自己对主题有表达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就能写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每个人的故事是不一样的。他所经历的毕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有一段时间,我没在群里分享,我觉得我写的跟老张出的题目不一样,不好意思拿出来献丑。可是,我也没有停止继续实践,我每天会上来看看今天的题目,有时候也看大家的留言,看对我有没有感触,能找到触碰的灵感才会按主题写。没有的我也会记下来关键字,等有灵感的时候写。我也在跟大家一起坚持,日更也没停止过,不过是我把自己的随笔发表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上。

昨天回来的晚了,有点累就没有更新文章了,对不住自己,更对不起阅读者!

《文心》的作者是一对亲家合作写的书,这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两家的孩子喜结连理,两个作者成了亲家。这本书的作者是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前辈著。在这里再补充一句选书的方法,尽量选择那些xxx著的书,而不是xxx编的。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和写作的著作,但又不止这些知识,推荐大家读一读。虽然是之前的大家编写的书籍,但是这本书到现在也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的。

现在我读到了,第六篇《知与情与意》。与大家分享下前的读后感。

第一篇是《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中的说法是文章是作者关于外界事物和自己理解或者经验的表达。要理解文章就得能够经历或者想象到当时的环境,然后理解的深刻与否在于自己的经验是不是和作者的一样或者比作者的经验更高。看来现在看文章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了,学习了知道了做到了才算成长了进步了,这样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就达到了指导生活和工作,开启心智的目的了。

第二篇是《方块字》讲的是字词分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介词、助词、和感叹词。要形成在生活处处识别字词的属性和意义的习惯,这样才能在写文章说话中表达清晰准确。

第三篇是《题目与内容》,是先有题目还是现有内容呢?现在人们受到教育考试的影响,认为应该先有题目才能作文。这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现有内容之后,才有题目的。作文就是生活,生活中我们有了想法感受后,想要表达出来、写出来,这样就是内容,然后我们再想个题目即可。但是练习是现有题目然后再写内容,练习作文又分为命令作文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根据题目来写内容,内容一般也是固定的;话题作文就是你根据话题从自己一个或几个熟悉的角度来写内容。其实写文章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才能进步。另外,平时注意积累身边的素材,字句斟酌,做一个有心作文的人。

第四篇是《一封信》主要是讲大文和乐华给自己的李老师写信中,转折和承接关系的错误使用,造成理解上的混乱。所以,平时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转折、承接关系的词语。另外,一点就是表达感情的时候一定要感情充分真挚。

第是《小小的书柜》中主要说的是读书要有章法,读书要有主线和先后次序,书柜里一定要一本词典,随时可翻阅查询字词,然后就是经典书籍,也提到了四大名著、《论语》等。

目前就看了这么多,日后再给大家更新,敬请期待!

后天就是父亲节了,祝天下所有的父亲和母亲身体安康,节日快乐!

文心读后感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一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一精一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一交一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一习一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一精一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一习一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一性一。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一性一的`一交一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文心读后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中小学正式开学,听说有好多小朋友把作文留到了最后,昨天晚上才完成,新的学期开始了,娇艳明媚的春季又开始了,作文又要写起来了,继续学习走起,反思感悟走起。

今天我们学校也开学,教务处组织老师们进行。

教学。

培训,老师说,面向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理论也要一改以往全、大、深的方式,对于基础尚薄弱,自我学习要求也不高的初中生来说,尤其值得借鉴,理论应以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和掌握来达到高效,特别是写作这种“打脑壳”的事,更应该这样引导孩子,盲目买很多的作文参考书不如好好读好一本,学深悟透。

《文心》每个篇目不长,容易读完,每个篇目一个写作主题指导,值得读后深思。“印象”篇主要写游记的写法。书中谈到:“游记本来有两种写法。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做‘印象的描写’”。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象的描写”吗?“描写”对比“记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这就是老师通常说说的文章思想的深度,对初中生作文深度的要求造成了为什么作文扣分比较多的原因。

描写该怎样去习得?通过背诵经典名著的语句吗?那得话分两头,文笔优美的语句可以背诵,可以增加自己写作的语言优美性,但如果单单希望通过背诵这些语句去提升自己的描写能力,肯定是不够的。能够自如甚至达到有深度的描写,第一是需要有敏锐的视角,读后感能观察到身边能激发我们感受和情绪的点,比如,春天的诗词最多,那是因为春天有丰富的激发诗人感受的事物。第二是需要有丰富而充沛的感情,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大自然的教育必不可少,“玩物”的兴趣不能一味打击,特别是读书还要有更丰富的方式,文字的优美不仅在于神韵,更潜藏在它背后的形象、思想等更可以提供给读者的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除了读、背,更多的是要理解。第三是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点不容易,关于这点,我总觉得两个人比一个人强,团队比个人强,一定要多和别人交流,尝试打开新的门,才会看到新的世界。作者:曦嘻嘻,希望能帮助您!

《文心雕龙》读后感【】

《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刘勰在引用时,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说,认为诗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样的论证显然更加注重诗歌的本质,比较理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