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课后反思(热门19篇)

时间:2023-12-03 13:45:26 作者:曼珠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提升思维能力,拓宽视野。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测量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是可以加速教师由初任教师迈向专家型教师的进程;课堂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理解教学的一种图式,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不同的教学信念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他是动态的。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根据《乌鸦喝水》的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设计一个测量石块的方案呢?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牛奶和一块正方体魔方、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没有学生的设计操作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操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操作,比较完整地叙述操作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操作时,教师一定要耐心指导,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操作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操作的实际效果。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石块和量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待学生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后让学生说出测量的方法,并从实验中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方法的引导。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在学生掌握了以上两种测量方法后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研究讨论另外两种、方法的时间掌控不好,分布不均,用时过多,应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即可。因此造成后面的练习提高时间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外,在学生叙述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时,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在练习时,对于个别习题,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方程来解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有所欠缺。

总之,这节课并不完美,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对于各位老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也会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旗杆的高度》作为一节活动课来呈现意在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活动,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求学热情,在兴趣情境中体验、探索新知识,是一节成功课的关键。当学生的学习投入到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会怎么样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主动地学习所学到的知识,比讲授给他们的要丰富得多,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教室里一下子“开了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很多方法,其间不免有不同见解的争论:有的认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有的认为,利用标杆方法好,这种方法在不出太阳的情况下也能操作。有的认为利用镜子的反射方法好,它可以把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有的说,把气球升空的方法最简单……同学们兴致越来越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解决后,教师应让学生从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对题目的拓展,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去再次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当学生在活动完“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时,教师适时提问:“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高吗?为什么?”“还有其他测旗杆高的方法吗?”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且把自己不同的看法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再通过小组实验操作,很快就得出结论。显然,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置问题,通过质疑让学生体验达到以疑激趣、以趣激思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及问题提出后,不急于回答,而是把学生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问题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和补充完善。这样,学生在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学生测量、搜集、运用信息和数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纵观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交流合作与动手操作的协调不够。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前提下展开交流与合作。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阶段的个别引导有所欠缺,因此这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显得无所事事。

2、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之中,广泛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体操作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把握学生情况,及时指导鼓励学生。

3、教师没有客观地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思路,更努力的让数学生活化。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图形与测量》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通过复习,学生明白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了一些数学转化思想。

上了这节复习课,我感到很欣慰。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及学习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认为学生们只会利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机械的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他们只重视结果,对经历的数学过程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不记得了。结果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发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动口,又动手,通过语言和图示等方法来讲解,使倾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过几分钟以后,每个小组几乎都得出了令我满意的结果。明白了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知道用的是什么转化方法:如数方格法、割补法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短时高效,全员参与,取长补短,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看来,只要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提高的。教师只要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学生解决困惑即可。

《图形与测量》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概念的建立,比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一打纸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这些长度,如1米张开手臂的长度,1分米手掌的宽度,1厘米是手指甲的宽,1毫米是两个手指先捏住再分开一丝,眼睛刚刚可以看到一条缝的宽度。这样有助于估计,即使手边没有工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肢体来估计。

2、关于单位间的进率,虽然没有学过两位数以上的乘法,但我是本着先用了再说,比如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如果是大单位到小单位就在数据的后面添上两个0,小单位到大单位就在数据的后面去掉两个0。这样就比较容易做了,学生掌握的较好。

测量的教学反思

电压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建立电压的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本节课是用水压类比来理解电压(电源与水泵、水管与导线、灯与水轮机、开关与阀门类比),再通过课件演示更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较简单。对于电压表的使用通过与电流表的对比,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加深了两者在使用时的不同,一箭双雕。通过实验测量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压特点,更便于记忆。

在学习《电压》,我考虑到学生对“电压”这一物理概念有所了解,但对电压的作用不够明确,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利用电源、开关、小灯泡进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观察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发光,若将电源取下,小灯泡不发光了,并提出问题:电源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走进文本。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们了解了电压的作用,接着出示电压表和电流表让学生进行区分,并分析讨论他们使用时的异同点,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测量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对教材安排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把原来作为课后拓展的内容“制作橡皮筋测力计”作为本课的重点,因为只有当学生亲身经历了制作测力计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测力计的原理,那么在使用时就更得心应手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告诉学生测力计的原理,不如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来印象更深刻,学生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不一样的。

本课在导入部分设计比较新颖,通过两位学生比力气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立刻调动起了课堂氛围。同时,导入部分也立刻指向本课的核心概念。

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如果一上课就很突兀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当下会使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而本课的安排循序渐进,从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到发现橡皮筋测力计的缺憾,学生明白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呈现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不会太跳跃,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本课概念,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目标同时又指向学习目标的。在实际教学后,发现学生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掌握较扎实。

本课让学生经历了制作测力计的过程,但不能把这种活动局限于课堂内,因此课后希望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测力计该如何改进制作,这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科学家会发明不同量程的测力计,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让学生像个科学家一样去研究,经历一样的过程,对科学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活动设计也是指向并服务于学习目标的。

本课的设计是立足于“学本课堂”,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一步一个脚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图形与测量》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1千米。”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等问题奠定了基础。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动静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要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图形与测量》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学生明白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了一些数学转化思想。

上了这节复习课,我感到很欣慰。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及学习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认为学生们只会利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机械的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他们只重视结果,对经历的数学过程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不记得了。

结果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发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动口,又动手,通过语言和图示等方法来讲解,使倾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经过几分钟以后,每个小组几乎都得出了令我满意的结果。明白了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知道用的是什么转化方法:如数方格法、割补法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短时高效,全员参与,取长补短,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看来,只要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提高的。教师只要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学生解决困惑即可。

测量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图形的周长”一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跑步、游泳池、树叶、数学课本封面、足球场、花坛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探究欲望。

初步认知一周的边线是有长度的,紧接着ppt课件出示生活中更大物体面的边线,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到纸上就变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形,由物抽象到图形,最后让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从而引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环节步步深入,周长概念跃然纸上。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初步为理念及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在练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各给磨课教师的建议下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因为用的是别的班的同学,课前没有去熟悉学生,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情感交流不够,自己也感觉本节课激情不够。其二,上完后本节课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开始与学生互动不够,二是由于时间原因,后半部分处理起来节奏明显加快。三是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四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五是学生测量出现误差时没有给学生解释。

总之本节课也成功也有不足,各位磨课教师也从不同的观课维度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下一步我会进一步修改教案,争取将不足变为出彩的环节。

测量的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在平时你都有哪些爱好呢?

生1:我爱好滑旱冰。

生2:我爱好看电视。

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同学们的爱好非常广泛。我呢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把看到的美的事物拍摄下来也喜欢收集整理一些好看的图片。十一假期,我发现很多地方都摆出了漂亮的花坛,所以我不但拍摄了还收集了一组关于花坛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生:好。

师:图片欣赏完了,想说点什么?

生1:那么多的花坛真漂亮!

生2:真美丽!

师:看得出来大家都为生活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庭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二:创设情景,感受周长。

(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师:这么漂亮的花坛,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

生: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师指生说)。

师(指到扇形):那么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像不像我们夏天用到的(师手势演示扇的动作)扇子?它就叫做扇形。

师:这么美丽的花坛,要想保护好里面的花草,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次小组讨论: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生5:派监督员在一边看着。

活动三: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都觉得给花坛安上护栏比较妥当,我们就用这种办法来保护这些美丽的花儿吧。根据我们学校的花坛情况及刚才提到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板书:一圈)。

师:你能把小手举起来,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生3(扇形)(边指边说)我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一圈也叫一周)。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从一个点出发转一圈再回到这个点围成的。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活动四:深化感知,认识周长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所以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这节课我和大家一块来学习的问题。(板书:图形的周长)。

师:有关周长,你想说点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

生2:周长到底有多长?

生3: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师: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和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贴圆形花坛)生:(边指边说)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从起点围绕图形边沿一圈再回到起点)。

师:你说得真好,对,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哪位同学能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贴正方形、长方形、扇形)。

生(边指边说):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扇形的周长是它一周的长度。

活动五:合作探究,理解周长的.含义。

师:有同学说用测量的办法,下面咱们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

(第二次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哪个图形的周长。

生1:我们觉得测量圆形可以用绳子。

生2:测量较大的图形周长可以用步量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想到了用绳子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根绳子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1:我觉得可以用米尺。

生2:还可以用直尺,让它围着圆形转圈。

生3:还可以用纸条,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先用直尺测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只测量相邻两条边就可以了,因为它的对边相等。生3:正方形只测一条边就可以,他们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简单。扇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生1:可以用绳子。

生2:用软尺。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测量方法,那么像圆形、扇形这样的图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围一围的测量方法来求它的周长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活动六: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通过测量我们就能知道学校花坛的周长。我想同学们会很快买回适合花坛长度的护栏。下面请用你们学到的本领来看看这些图形吧。

1、新知学习,边说边做,用小手边指边说各种图形的周长。例如:扇形、长方形、圆形、大树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到前面来描出周长。

2、感受周长,请学生用软尺测量同学头围、腰围并记录,还可以测量课桌面周长、讲桌面周长,其中两人测量,一人记录。

3、走进生活,逢年过节,把教学楼安装上彩灯,教学楼一共需要多少米彩灯灯线?

4、动脑筋,激发孩子学习周长和数学知识的兴趣。

5、理解体验,分别请几列小火车的同学围着某一排同学的座位步测周长(两步是1米)。

课堂小结:

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

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测量反思总结

2x年在项目部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项目部工作总体部署的指导下,测量队积极开展各项测量放样工作,为项目部完成各项施工生产任务提供全面的测量服务。

我部施工管段起讫里程dk38+250~dk45+694.6,全长7.6946公里。地处山西省临县境内,线路地形、地貌复杂,施工条件非常艰难。项目部领导在上一年的工作基础之上展开了新的施工规划,也为测量队的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一年来,测量队的同志们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同心协力高效、准确的完成了各项工作。我们的测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为了测量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新台阶,在此将2x年我们完成的`测量工作做个小结。

一、工作成绩:

1、2x年1月份,完成了我管段内西沟1号隧道洞内洞外贯通线路、高程测量工作。误差值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2、2x年2~6月份,随着施工任务的开展完成了桥、隧衔接段的线路、高程联测工作;完成了西沟2号隧道进洞导线加密及洞外线路、高程贯通测量工作;完成了dk44+400~dk45+134段新开路基原地面复测工作、西沟村大桥1~6号墩的桩基、承台、墩身的测量放样工作;完成了神峪塔隧道洞内导线加密及线路、高程贯通测量工作;完成了湫水河特大桥剩余的桩基、承台、墩身等测量放样工作;完成了湫水河特大桥2~5号跨公路现浇梁的前期测量准备工作;协助项目部完成了公司观摩会的各项工作。

3、2x年6~12月份,完成了西沟2号隧道的洞内线路、高程贯通测量工作;完成了西沟村大桥新开吕台、0号台的原地面测量、征地红线、桩基等测量放样工作;完成了神峪塔隧道、西沟1号、西沟2号隧道洞门断面、施工测量工作;完成了湫水河特大桥墩身上部的支撑垫石、跨公路现浇梁段的轴线位置、平面高程、沉降观测等测量放样工作;完成了西沟村大桥的1~6号墩身上部的支撑垫石的轴线位置、平面高程测量工作;完成了管段内导线加密及联测工作;建立并完善了仪器台帐;完成了相关内业资料的填写及签认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在测量原始资料记录、签认方面,存在记录潦草、签认不及时等问题,需要改进及及时签认。

2、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心理,对同志常有责怪,需加强个人修养。

2x年工作计划及要求:

在新的一年里随着改线段施工任务的全面展开,测量工作将更加繁重。测量队切勿沉浸在过去的成绩和光环里,一定要戒骄戒躁,以更高的工作热情、紧迫感和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提高执行力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测量服务工作。2x年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1、随着改线段图纸的到位要开展原地面复测、征地红线放样工作;配合公司测量队加密完善改线段新增桥、隧的导线控制网工作。

2、完成西沟村大桥剩余的桩基、承台、墩身及墩身上部轴线、高程等测量工作;完成吕家岭隧道的初期支护、二衬施工、围岩收敛、沉降观测及洞内控制点加密、贯通测量等工作;完成湫水河特大桥跨公路段现浇梁的各项相关测量放样工作;完善相关内业资料的填写及签认工作。

3、积极完成项目部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本职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团结同志。提高执行力,高效、准确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项目部及公司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测量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并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课堂开始我让孩子们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用的什么标准物进行测量的,进而问在家里测量的沙发长度是多少,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然后我又问,如果测量家里的小桶,小方块怎么测量呢?谁有更好的方法呢?这个问题一出来,大部分孩子还是说来摆小方块或者粘在一起之类的,时间过去三分钟了还没有孩子说出画小方块做纸带,然后我就直接说让看微课视频,老师这里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感觉不是太好,有点突兀,但是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就是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环节,孩子们做的都很认真,都很投入,只不过花的时间很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小半的同学做成了我们的纸带,所以我要求剩余没有做好的孩子在回家之后接着做,然后在家里测量家里的沙发的长度和床的长度,来感受纸带与小立方体测量时的方便程度。

在下一个班级上课之前先让他们预习这节课的内容,并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纸按虚线剪好,所以课堂的引入问题,基本上孩子是可以说出用小方块做纸带来测量,后面的操作环节也节省了时间,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来用纸带测量小桶的周长。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是在学生经历了重力、拉力、弹力、反冲力等多种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活动中,逐步建立了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的概念。并从中体会了力是有大有小的,同时引出力是可测的,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学习这课也是为后面的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奠定基础。

本课是一节内容非常简单却非常实用的课,目标非常明确:认识重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认识测量重力的工具——测力计,使用测力计,最后是制作测力计。科学课的内容往往与日常生活习惯不同,比如本课测量重力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物体的重量,然后说是多少克、多少千克,重量其实就是重力的大小,但这节课中我们不说重量,而只说重力,因此认识和熟悉一个新的单位——牛顿,因为陌生并且与生活习惯不同,所以让学生接受起来要有一个过程。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同时引入弹簧测力计,通过物体重量以及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使学生明白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n”,引出力的单位“牛顿”。并且了解了牛顿与克力的关系。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准备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心中建立细致观察、细致实验的印象。经过前面的酝酿,后面的操作实验水到渠成。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合理分工,顺利地完成了实验。

课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

整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

《测量》教学反思

优点:

1.备课时我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电流的测量》一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

2.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本节课中我首先展示水流带动水车的运动课件,引出电流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电流大小的现象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灯泡的亮暗,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灯泡的.亮暗与电流大小有关。同时通过本实验能巩固已学过的电路基本元件,电路图,和电路连接等知识,一举两得。

3.教以学生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电流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真的有大小,联系到平时生活中灯泡亮时有电流通过,以及灯泡亮暗时有电流的大小。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1.科学术语的严谨性还不够,如电子与电荷的混用等,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

2.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实验,可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实验仪器以备用,以免在课堂上出现学生走动的混乱情形。

3.在讲到试触法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合作探讨,自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于这一方法的印象可能会更深刻。

4.在讲解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后,最好再将实验电路图完整地呈现给学生,或者再正确地连接一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后面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还不是非常到位,部分学生对于电路的连接还是模糊的。

1.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电流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常用到,所以学生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我要把学习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孩子觉得生活处处有科学。

2.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实验的专注性来看,不是很到位,希望以后再教学中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而不是流于形式。

《测量》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单元的内容并不多,教学时间固然短,但这些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于是,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较为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四年段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多一些实践体验,让他们下意识地经历平时熟视无睹的一些现象,从而抽象为新的数学知识。对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较小的面积,学生还可以从教室里的很多实物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土地面积单位,不带学生走出课堂,*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更谈不上接受应用。这就告诉我们,走出课堂最为合适。然而,好奇心极强的学生,一走出课堂就很难调控,带他们到室外去实际感受会学得更好,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要被各种景象所迷惑。这是我们事先应当考虑到的。为此,我们想到了一块儿——合作上大课。

就这样,在教学《实际测量》一节时,我们各个班先在室内事先学习了实际测量一些必备的知识,接着401、403、405三个班合作,402、404两个班联手,分两节带学生到室外上实践课。

实践课开始了,我们401、403、405三个班的老师既分工又合作。首先,由我将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事项、要完成的任务作一番简单的说明与强调(已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充分和必要的预习),然后由我维持三个班学生的纪律,由克宁和碧云老师带几个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他们首先测量的是边长10米的正方形,测量后让所有学生感受,这就是100平方米大。之后,我们再次带领一小部分同学测量整个瑞基广场的长和宽,测量的结果大约是长132米、宽82米,用计算器很快算出瑞基广场总面积约10824平方米,比1公顷还大些。说实在的,在没测量之前,我们曾苦恼难找到让学生感受1公顷实际大小的场地,我们自己估算得也不够准。俗语说得好:实践出真知。

接下来,他们两位老师再次领另一部分学生代表测出50米长的直跑道,同时在每间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我们再一起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目测练习。学生目测时,我们不忘在方法上作实际指导:注意10米处、20米处、30米处……标杆的高矮之别、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在这跑道上分小组自由来回走3次,并让各人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并算出自己的步长,为下面的步测做准备。很快地,一节课过去了,可是,我们预计要完成的任务没能全部兑现。

课后我们再度反思,发现这节课的合作教学总体是成功的。因为学生不仅实际测量了较短和较长的两点间的一段距离,还经历了目测和步测的过程,基本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实际测量本领更强,并算出他们各自的步长,感受了前面学过的较大面积100平方米、1公顷有多大。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如:课前老师可先带几个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测出广场的长和宽,测出面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样,可省下不少时间,再让这些同学分散到各组中当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测量。其次,要尽可能多备几套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的参与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的(但学校条件极为有限。),毕竟,学生更热衷于自己动手而不是观望。除此,我们还有同感,要打破原来课堂的格局,连上两节课,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际操作时间与机会,老师也才能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指导。

我班接下来的一节还是我的课,我便临时作决定,让学生留下来继续做实践才能更好解决的事。(学生们正在兴头上,个个跃跃欲试)找两个物体,先进行目测,接着步测,最后用工具测,再算出误差,思索如何让自己的目测和步测更准确些;或者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的长和宽,并估算它的面积大约有多大;或者测量篮球场、沙坑等的实际大小……小组之间、组内各位同学还积极开展竞赛,自行发起比比谁估得准、算得快。那场面,真可谓激情奔放!

总之,过后我们几位老师再次交流,都觉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往届好。这一切,缘于课程新思想——经历是一种过程性目标的引领,她让我们勇于打破常规,真正自由大胆主宰课堂,大胆尝试转变教学方式,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本节课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学生明白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掌握了一些数学转化思想。

上了这节复习课,我感到很欣慰。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及学习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认为学生们只会利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机械的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认为他们只重视结果,对经历的数学过程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不记得了。结果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小组成员齐心协力,积极发言,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动口,又动手,通过语言和图示等方法来讲解,使倾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过几分钟以后,每个小组几乎都得出了令我满意的结果。明白了每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知道用的是什么转化方法:如数方格法、割补法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短时高效,全员参与,取长补短,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看来,只要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可以提高的。教师只要适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学生解决困惑即可。

《测量》教学反思

第七章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作为欧姆定律的一种应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并能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完成知识的系统化。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等,根据我校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设计了一份自学练习,通过题目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容易设计实验,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在自学环节上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都基本能认真地完成好试卷。由于本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一看到难一点的题目都懒于动笔,所以在试卷的设计上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题目不能设计太难,要有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完成,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试卷也设计了填写实验步骤等题目,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的,可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对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个实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然后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我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问题上觉得不是很妥当。因为小灯泡在整个实验中,灯丝的温度是不断升高的,所以电阻不断在变化,每组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只是一个瞬时电阻值,不能简单用求平均值的方法确定本次实验小灯泡的电阻。我觉得在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下计算出的电阻值才有代表性,才算是小灯泡的电阻。通常情况下用电器的标签上都标有电压和电功率的数据,那都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如果要标出小灯泡的电阻,我觉得也应该是额定电阻。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每组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只是一个实际电功率。当实际电压等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所以在对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个实验,应该也是要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下计算出的电阻值才是小灯泡的电阻。

以前的教材在安排这一内容时,通常是先对欧姆定律进行复习后才引入新课的,我也反复思考是采用一贯的温固而知新的方法还是利用一些新颖的实验引入,最后我却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截了当,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诱发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

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学生表现不是那么积极,课堂显得比较沉闷。这可能是由于我在提出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了,所以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以后在分组讨论前应让学生先思考一下,有了自己的见解以后再互相交流看法,使彼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另外在教学语言方面我要加强锻炼,只有教师良好的引导语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有效得提高。由于实验的所限,学生实验时所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课堂时间没安排好,造成了最后结课的时候显得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有实验的课堂中对于时间的安排要加强。

总之,物理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堂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于合理。

测量教学反思

本单元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通过学生用眼看,用尺量等活动引入教学新知识。

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中,从学生熟悉的数学书进行观察,估计长、宽、高后,填表,通过提问,看谁的结果准确,怎样验证呢?得到用尺子的测量方法。而后看书的厚度、宽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引出毫米,了解毫米的意义,之后,通过观察1毫米长度,量1分硬币、电话卡等的厚度建立1毫米的观念之后,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最后通过各种练习,增加对毫米和认识,强化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个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中也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了动手操作活动,重视了学生的估算和教学的完整性,但学生在接受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缺乏生活实际经验,一对长度单位辩别不清,不能根据数大小合理填写,二对有些物体不知实际大小或长度,无法正确定位,只好乱填写.2.对一些物体的重量不能正确判断.实际重量模糊不清,不有正确添写,3.对重量单位及长度单位的换算掌握的也不够.4.重量单位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没有很好的掌握.

测量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除引言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认识古代的水钟,以看图的方式认识;第二个活动对古人用水钟计时的原因的推测,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第二部分“滴漏实验”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反复滴漏一定量的水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滴漏一定量的水用的时间是相同的”;第二个活动推测并验证用同样的装置(和第一个活动一样)滴漏一定量的水(10ml、50ml)需要的时间,进一步认识第一个活动获得的认知;第三个活动推测推测、观察滴漏完全部300ml的水需要的时间。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经过了几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最后的结果还算比较顺利。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还是有欠考虑的地方。首先,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往下流了。其次,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间有难度。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把书上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整合。我的改进方法是:分别测量积聚20毫升、40毫升和60毫升水的时间。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间基本相等的概念。再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让学生思考,既然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那古人又怎么能用水来测量时间呢?从而引出对古代水钟结构的分析。有了前面的探究,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古人是想办法让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来保持水流速度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实验前,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让他们讨论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孩子们说了很多,特别提到了这个实验必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样,,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孩子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避免了以往实验中一人动手其他人无事可做的现象。

但是由于我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很到位。当孩子们没有得到我预期的答案时,我心里有些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我想,这跟平时的积累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朝这方面去努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