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设计(优秀23篇)

时间:2023-12-16 14:42:13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是学校或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下,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出的一种教学安排和组织方式。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参考。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1、通过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自测,使学生懂得对待考试会有适度紧张心理,但要注意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2、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找出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掌握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

一、做游戏,初步体验。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过平地独木桥”的游戏(学生过独木桥)。

(1)老师:让独木桥升高些。我们再过一次桥。(学生过升高的独木桥)。

(3)小结:第一次过桥,大家很顺利地过了,第二次过桥,独木桥升高了,有的同学紧张得心乱跳,还有的同学的脚也在发抖,因为大家都害怕掉进河里,越紧张,越容易掉进河里。由于大家过度紧张,因此影响了大家正常水平的发挥。

2,讲故事:小凡学习一直很刻苦,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为了让父母高兴,他每次都力争考第一。现在课程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每到考试,他总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失败。

师:你是否有过与小凡类似的“心事”?你认为这种“心事”对考试会有什么影响?

3、引导学生:老师:其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也非常紧张。我的眼睛不敢朝大家看,心怦怦乱跳,就是现在我也有些紧张,这是非常正常的。

(1)问:同学们,平时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出示:考试。

(2)问:你们在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

二、我们怎样克服这些过度紧张的情绪呢?

1、两种途径:

一是自我调节。

(1)老师介绍:有三种减轻紧张情绪的简便技术。

出示:

a、迅速同时拉紧缩所有的肌肉,然后立即解除,紧张,反复多次。

b、把练习的重心放在呼吸上,做6次慢速的深呼吸,想象所有的紧张随着呼吸离开了肌体。

c、自我暗示:“冷静,放松”并与深呼吸协调进行。

(2)做自我调节操。

放轻音乐,闭上眼睛,松松头颈,松松肩。操练时身体要放松,闭目,呼气和吸气要充分。

二是分散注意力。

(1)听故事,明理。

a、放录音,听故事(故事内容略)。

b、讨论:演说家采取什么方法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

c、小结,过渡,蒙悉尼斯第一次演讲时特别紧张,结果影响了他们演讲,被别人赶了下台,第二次演讲时,由于他一次次练习,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显得格外自信,他克服了过度紧张的情绪,博得观众的`喝彩,同学们,你们看,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2、那么,我们怎样在考试期间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呢?

a、注意学习生活节奏。

b、学会自我调节。

c、考试增加自信心。

3、明确指导。

师:假如明天有一场考试,为了考出好成绩,你要为考试做哪些准备?

出示:

a、复习时的重点:已经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及时补习生疏的地方。

b、看看自己整理的笔记,考卷等。

c、检查考试必备的学习用品,保证充足睡眠。

d、比平时提前半小时起床,吃好早饭,检查带的学习用品,信心百倍走向考场。

e、保持心情轻松,相信自己能考得很好。

f、预备铃响后,休息一会,或闭目养神保证头脑清醒。

三、考场模拟:

情境一:今天,数学期末考试,老师刚发下试卷,同学们都有些紧张。

甲:紧张是正常的,我只要正常发挥就行了。

乙:我一定要超过他,争取考第一名。

情境二:一个小时过去了,同学们普遍觉得试卷难度很大。

甲:哇,这次考试卷子看起来有点难,不过没关系,我感觉难,别人也会觉得难。就当平时做练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乙:真糟糕,这卷子怎么这么难?平时遇到这种题目我大都会做啊!今天怎么都想不出来了?完了,这次肯定会考砸的!

师:甲和乙相比,谁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为什么?

四、小结:

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做到自我调节考前做好准备,考试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克服紧张情绪。

五、分享屋:

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些应对考试的小技巧。

六、实践:

与同学交流、搜集应对考试方法,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

七、总结:

通过本节班团课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克服过度紧张情绪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在学习中进行尝试,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和潜能。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1.知道紧张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学习用各种方式排泄紧张情绪。

2.大胆表述自己产生紧张情绪的事情或过程。

课件、画笔、纸、视频展示台。

(一)观看课件,回答问题。

1.播放课件。

2.师:你看到画面上有谁?它怎么了?这群受伤的小玩偶要去干嘛?

学生:有一些受伤的小玩偶,他们要去看病。

师:你去看病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玩偶们在等待看病的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小学生讨论,并说一说)。

(二)仔细观察,描述不同表情。

师:请注意观察小玩偶们的表情变化。

操作课件,并用“门开了,进去一个,出来一个”的句式请小学生观察、说说玩偶们表情的变化。

师学生共同总结玩偶们表情的变化。(课件中将几个场景结合起来,一起观看、比较。)。

(三)操作、介绍。

问:你有过这样的让你紧张、害怕的事情?你能用画的方式把这些事情画下来吗?

请小学生介绍(利用展示台)介绍完后再请所有小学生一起贴一贴。

学生:

1.紧张了会让疼痛更加重。

2.紧张了会心情糟糕。

3.紧张了会抑郁。

4.紧张了会越来越害怕。

(四)结束活动。

问:有什么好方法,能让自己变得不紧张?

师学生共同大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勇敢的。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友谊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友谊。

2、态度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以宽容、谦和的态度与人相处,学会理解他人。

3、能力目标:使学生乐于接近周围的人,做个受大家欢迎的人,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讲述与讨论。

2、多媒体、游戏活动、短剧表演。

1、导入。

主持人:我国历史上有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把团结友爱视为伦理道德的基础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一些历史资料中,也记载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庞熙文同学给我们讲述《朱德与周恩来的一条毛毯》的故事。

庞熙文:《朱德与周恩来的一条毛毯》(略)。

主持人:这些传统美德故事对我们的文明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记得著名的女作家冰心曾经说过:友情,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友谊之光将照亮你我他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2、带着你的朋友来聊一聊。

请两对朋友说说他们之间难忘的事情。

主持人: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诉说,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友情的可贵。友谊是一缕花香,伴随你我成长的路,多少次,我都想对你说:“谢谢,谢谢你的友谊。”

3、短剧表演。

(1)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冲突):

a:一学生不小心踩了另一个学生的脚,两人在争执;

b:一学生向另一个学生借笔,遭到拒绝,两人不快;

两个短剧中的演员换位,继续表演。

a:踩到人的同学连忙说对不起,另一同学也说:“没关系,路滑也难免会这样,我们大家都没事。”两人高兴地离开。

b:同桌想:我忘记带东西的时候,同学也经常帮助我,现在别人有困难,我也应该帮助别人。于是同桌把笔借给了他,两人互相道谢,非常友好。

主持人:为什么换种想法,换个“位置”,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随意发表意见。

主持人:在交往中,只要我们能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很多问题都很容易解决的,并且还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呢?正所谓“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能保全友谊。

(2)小品——《“哥儿们义气”的友谊》。

很快要测验了,a同学把他的朋友们叫在一起说:“你们帮一下我,到时给一份答案我,我请你们吃东西、上网。”朋友们听了,觉得帮一下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主挂人:请同学们以这件事讨论两分钟,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略)。

主持人:友谊,像一朵鲜花,芬芳了你我的心灵;友谊,是一根纽带,拉紧了你我的双手;友谊,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你我的心扉;友谊,像一缕阳光,温暖了你我的心房。让我们团结友爱,携手奋进,共同走向人生的旅途。

4、活动“人在旅途”

抽签分成两人一组,先是一人用布带或毛巾把眼睛蒙上,由同伴挽扶着走过各种障碍物;然后,两人对调,再走一段;最后,两人都蒙上,互相挽扶着走过障碍物。在此过程中,将相互挽扶的一组同学强行分开,让他们独自摸索。

想一想:

(1)蒙住眼睛被人挽扶着走过障碍物时,心里有些什么感受?

(2)当自己处在孤立无助的境地时,心里有什么想法?

(3)想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否有过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主持人: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爱,只要你细心地体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细节做起,给予他人更多的关注,那么他人也将受到您的感染,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感受心与心的相通。

5、游戏《风中劲草》。

活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信赖的重要性。

游戏规则:一组学生约八人紧并围成一圈,并伸出双掌充当“风”的角色;一人站于圆圈中,充当“草”,双脚并拢像草根扎于地里不能动,双手绕在胸前,合上眼睛,作好倒下的准备。倒下前的有一段对话,其实就是个人与团体的沟通,通过对话使“风”把注意力集中在草身上,免得“草”倒下时发生意外。“草”喊:“我叫谁谁谁,我准备好了,团队准备好了没有?”圈上角色说:“准备好了”草角色说:“我要倒了。”“风”角色说:“倒吧!”“草”垂直往后倒下,整个身体完全倒在团队成员的手中,“风”用双手扶住,顺时针一个个轮流扶着推动一圈其余的成员轮流扮演“草”玩游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消费心理学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探讨论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职业或工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学科。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研究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研究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的双向关系。为此,消费心理学教学要淡化理论,强调应用,使之更符合职业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教学实践性设计要体现“消费心理学源于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认知、寓于企业制定营销策略,为企业创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产生理性认知,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应用已学的知识评价企业案例中有关商品广告,定价技巧,现场促销等身边的营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历练营销实践性的分析能力。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消费心理学是教学实践性的首要环节,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第二教学引入方式的实践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消费心理体验进行整合。如在讲述“欲望、效用”这一组心理概念时,教学设计引入美国经济学家萨繆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让同学讨论什么是幸福?有的说:“吃好、穿好就是幸福。”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反对,并大声说:“玩好才幸福。”有的同学又说:“身体健康是幸福……”幸福是一个主观感受。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消费的过程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从幸福方程式看,要使幸福增加就要提升等号左边分子效用的值,降低分母欲望的值。进而提出效用和欲望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一个主观感受没有客观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同一个人对同一种物品的消费,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故效用是不相同的。推销商品就要推销该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大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幸福感就越多,消费者就会快速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购买。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的心理学概念的理解。

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从营销实践性中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自己的消费心理体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解消费心理学,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的促销经营策略。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消费心理学源于生活、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情景设计:让同学们分析自己身上穿的服装,回答购买这件衣服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有的说保暖、有的说耐磨、有的说颜色漂亮、有的说款式流行时尚、有的说买这件衣服是因为降价、有的说我的衣服是名牌……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如果你就是这家服装企业的决策者,产品怎样才能激发顾客购买?”引发学生对企业应用消费心理学制定营销策略的兴趣。企业在开发设计产品时就要了解消费者购买的心理动机。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突出使用价值、舒适安全、稳定适用、经济合理;实现产品的心理功能:象征意义、审美价值、个性化、追求流行时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要考虑目标群体的经济能力。在与顾客沟通促销是要突出品牌的个性化与流行时尚。让消费心理学回归企业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处处存在消费心理学,了解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力,强化职业教育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所谓“大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或由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消费心理学课堂向生活延伸对于掌握、理解、应用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应用自如。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应用心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概念。带领学生到购物中心观察销售现场装修的特色。夏天的卖场采用清凉的色调装修,冬天则采用橙红色进行装修,高档产品采用暗黑色的装修,儿童用品采用卡通形式的装修,灯光布局由表及里逐渐增强,高档产品采取特殊照明手段。让学生在销售现场感受自己的情绪、心境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满足具有不同情调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利用情调规律提高销售效果。

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依据,营销的所有行为、过程——从营销观念到营销策略、营销手段,都无不以适应顾客需要、影响作用于顾客心理为出发点和归宿,营销行为是否有效,其核心在于是否能有效影响与作用于顾客的心理,激发其购买动机,进而导致其采取购买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心理学是作为制定营销策略的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消费心理学课堂实践性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消费心理学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探讨论文

当前,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在德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的高职的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的来看,国内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还缺乏一套符合潮流和实际的有效模式。

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消费心理学是蓝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在采用传递一接受性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以问题探究为基础的研究性实践式教学内容,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的目标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既要亲近教育实践,也要走进消费心理学研究领域,通过教学案例内隐藏着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消费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性,更多让消费心理学案例走进消费心理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研究商品购买者的心理,掌握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规律,并在实践中能运用自如。消费心理学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是我们这次探讨的主要问题。因为其重要性是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所决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内涵是高等技术教育,它与联合国教科组织所建议分类原则关于技术教育的意义是一致的,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在培养目标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条件上,教师的教学要有鲜明的现场性、技术应用性、综合性和可供技术研究与开发和训练的特点与功能。过去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从理论到理论,而“心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绪,只有通过接触才能发现,而“接触”就在于实践。因此,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是我院消费心理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通过实用性教学内容演示法,教师将直观实际的营销内容和生动具体、形象的营销工作者、消费者融为一体演示在学生的面前,边示范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要表现为市场需求,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就能占领市场。示范后,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夫训练和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的心理测试,掌握个性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消费者言行举止,分析其消费心理过程,确定其消费类型,然后选定主题让学生参与示范模拟。为了培养学生发现消费者潜在需要的意识,示范模拟的主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目的是通过示范模拟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模拟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践力争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游戏实践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践课上由小组成员代表轮流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一一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学习消费者购买动机这部分内容时,便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到当地一些大型购物场所,任意选择两个购物区,观察消费者购买活动,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考察结束后各小组成员纷纷踊跃发言,畅谈考察体会。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改进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同实践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学生的实践成绩由纪律成绩(%)、操作成绩(%)、实习报告(%)和综合知识考试(%)四部分组成,但综合知识考试不及格需补考。对有独创设计和制作的学生可另行加分;改革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考试是手段,真正学到本事才是目的。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你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吗?你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值的信赖的人吗?。

2.引导学生以别人为镜子进行自我鞭策、自我鼓励,达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目的。

3.试题测试110之后,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得的分是高还是低,如果你得分高那么你是个诚信的人,如果你得分低,那么你在这方面可得注意.

1.除了国家政治生活,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2.在法制社会里更讲究道德,没有诚信寸步难行.

3.任何本领都不比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更受人欢迎:生活是期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的光明磊落:天下没有一种广告,比诚实更能取的他人的相信.

一、你知道历史上商殃变法的故事吗?读了《诚信立信》你就会知道诚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p16,《隔日作废》p19。

二、分组讨论: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你身上存在着什么优点和缺点,读了p19文后对照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有,无不讲诚信的地方和事.

1.用上述方法,让同学帮自己找优点和缺点。

2.谈自己的打算,如何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交流。

三、总结:

是的,只有把你身边的人或事当作一面镜子,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发现缺点,及时改正;发现优点,继续发扬,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送你一句话: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身。

五、课外延伸:

在《唐太宗纳谏》中,唐太宗中说:“……魏征死后,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联系自己的实际,以《镜子》为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生活在社会上或者一个群体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问题是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心情不畅时,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用比较有效的方法让身边的人很快地高兴起来,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他们的情感体现非常地丰富,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在家里碰到不高兴的事后,到小学生园里还是撅着嘴,坐着不想玩,一副气呼呼的样子。今天的活动,正好是我们在开展《我的心情》主题中的一次活动,我们将通过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初步懂得“生气”不利于健康,并且让孩子们初步学会一些调节自己心情和让周围的人快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从而体验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情感。

另外,我班的孩子合作意识比较差,但部分小学生好表现。因此,在今天活动的最后我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小学生自己去找伙伴,自己协商分配角色,进行情景表演,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1、让小学生懂得“生气”不利健康,要努力做到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天天快乐。

2、体会父子之间的爱和故事中的幽默。

故事书展示台。

一、听老师讲故事第一遍。

1、小学生边看电视,边听老师讲故事《爸爸生气了》。

2、故事后提问:

1川川看到爸爸生气了,不理他,他怎么想的?

2他想到了不让爸爸生气的什么办法?他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最后,爸爸和川川的心情怎样?

二、听第二遍故事。

小学生边看电视,边轻轻地跟着讲故事。

三、情景表演:爸爸生气了。

老师扮爸爸,请一小学生扮川川,进行表演。

四、结合生活说一说自己的爸爸。

1、你见过你爸爸生气吗?你爸爸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让小学生从表情、声音、动作方面来描述。

2、爸爸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五、小学生合作进行情景表演。

小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请两组上来进行表演。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活动时间:

20xx.2.17班会课。

活动地点:

教室。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有很好的心态对待高三。

2、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

活动主持:

活动过程: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

听很多师哥师姐讲过很多高三的故事,有酸、甜、苦、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一下我们自己的梦想。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美的高三生活”(flash漫画描述的是一个女同学为了实现自己的清华梦想从一个美女变成了满脸长满痘痘的胖妞)。

同学们各抒己见,讲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有同学认为这个很值得,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也有同学认为要劳逸结合,既要实现梦想又不能忽略了身体。

主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实现梦想的计划。在为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很难保证一路顺风,高三时间很短暂我们都希望能够以最好的心情走过这一段重要的历程,今天我们请来了心理老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邀请李老师来给我们讲讲高三要注意的问题,同学们心中的困惑也可以向李老师倾诉。

老师向同学们讲了一些高三阶段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同学们要注意的事项。同学们也积极的向李老师请教,从;老师那得到正确的指导。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的指导。相信我们高三八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以最好的心态走过高三阶段。相信我们整个班级会携手共进。大家在一起已经两年,生活在一个五十二个人组成的大家庭中,我们深知集体的力量,班级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一起举起双手在这里写上我们的名字签上我们的手印,这是我们要努力实现梦想的见证。

放音乐《我的未来不是梦》,由两位同学领唱,全班合唱。

活动效果:

活动气氛热烈、台上台下发言踊跃并妙趣横生。通过讨论,对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一些不正确的负面的心理得到了正确的指引。班会课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心态更加平稳,自习课的纪律变的更加良好,同学们也更加注意了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班会点评:

本次主题班会,在班干部策划下,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解决了学生心中的很多问题,让同学们深刻的意识到高三的学习需要良好的心态离不开良好的集体环境,效果明显。本次班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到主题,共同进步。老师走到了幕后,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助手”,学生才是自己成长的主人。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我们班处处有关爱。

小学生缺少爱心,需要进行教育。

经过本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班团体里处处有关心、有温暖,培养学生的爱心。

班班通电子白板展示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主任介绍班会资料。

同学们,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练而是静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让我们每个人的爱心洒向班团体,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研究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间应互相有关爱。

教师此刻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同学,她平时不爱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上课、写作业还爱睡觉。你们猜她是谁同学们齐声说:“温宇馨”。

下头就拿我们班温宇馨同学为例,说说平时你是怎样与他相处的。

二、说说心里话。

生1:她学习成绩不好,我不想与她玩。

生2:她上课爱迷糊,我不想与她坐同桌。

生3:她不爱完成作业,我不想与她做朋友。

生4:她下课总吃小食品,不爱学习,我不喜欢她。

生5:她做事总是慢腾腾,和她交流太让人着急,我不喜欢她。

师小结:刚才,这几个同学说得都是事实。可是,同学之间不应当这样。温宇馨同学的家庭情景,大家还不明白。她父亲忙于打工顾不上管她,她母亲不识字又不能辅导她,她又不善于和同学交流,每一天都靠她自我想、自我做,想一想,你们自我的家庭有人关爱,而她呢我们与她相比,必须不能再歧视她,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忙,让她克服掉毛病,成为我们班团体里人人关爱的同学。

三、小组讨论:

1、今后同学之间应当怎样做。

2、找代表发言。(归纳)。

(1)、同学之间,要学会友好。

(2)、同学之间,要学会尊重。

(3)、同学之间,要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

(4)、同学之间,要学会理解人,要学会换位思考。

(5)、同学之间,要学会体贴。

让学生观看。

五、总结:

同学们,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自信,就多一份健康;让我们都拥有健康的心里,学会相处,学会交往,让每个同学都能感觉到班团体里处处有关爱。

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范文(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

模板(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

(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使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指导学生彩积极的态度和调节方式,克服嫉妒心,优质心理平衡。懂得嫉妒心理对人对已的危害性,能区分识别嫉妒的行为表现,有意识地克服嫉妒心理。

(一)导入

心理学中有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从古至今有这种心理现象的人,心理上都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请听下面的小故事。

(二)讲授新课

1、从故事中我们看到,白泰宫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嫉妒的心理?

2、嫉妒心理怎么样害死了白泰宫的儿子?

(三)活动区

1、请同学做个小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a、组织学生自读自评。b、从小测试中你知道了什么?

2、嫉妒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请你选一选,把不良的情绪放入回收箱中。(可在词语上画*)。

3、实践园

a、怎么样做才是最好呢?

请你动笔写一写,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样做?

请同学反馈,引导学生认识只有靠自身努力争取才能成功,嫉妒之心对我们的发展是不利的。

b、读一读下面两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c、遇到同学中有嫉妒行为的,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呢?(看小练习)

d、同桌讨论

e、反馈

(四)总结全课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嫉妒这种不良心理现象的危害,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乐观的情绪,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成绩。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1、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一个欢乐的小学生。

2、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克服自卑心理,学会欣赏自我和悦纳自我,树立“别人行,我也能行”的思想。

准备活动中所要用的各种情景问题。

(一)导入。

1、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情绪情感,遇到不一样的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今日我们学习树立自信心,做情绪的主人。

(二)学习如何控制倾情绪。

a、关成的.学习成绩退步了,应当如何对待。

b、小花是怎样对待跳绳失利的。

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2)议一议。

如何调控自我的不良情绪呢。

a、宣泄法。

b、转移法。

c、将心比心。

d、挫折不必须都是坏事。

3、活动明理。

师:王小燕爱生气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生气影响身体健康。

生:生气容易使人得病。

生:生气容易影响同学关系。

议论时,如果时间允许,可多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三)学会树立自信心。

1、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张海迪是怎样克服困难,成为著名作家的故事,明确告诉学生是“自信心的力量”!

2、议一议。

师:小龟丁丁为什么开始不敢爬坡。

生:过低估计自我、自卑心理作祟、怕自我笨手笨脚,被人笑话……。

师:之后,丁丁怎样做的成功了没有。

生:在龟爷爷的帮忙下,获得了成功;在龟爷爷的帮忙下,大胆地尝试;他不怕困难,大胆去做。

师:你明白丁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有同情心,愿意帮忙别人;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的孩子。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在做事之前,就认为自我不行,是自卑的表现;之后他做了勇敢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是自信的表现。

指点迷津:我们应当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四)总结全课:可请同学归纳总结,使同学们看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树立自信。

高中心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否过渡得顺利,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高中阶段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其中,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渴望、喜欢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是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却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受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的影响,或个人早期生活中不良经验的影响,或个性的内向、胆小、缺乏自信等影响,表现为异性交往时过分的害怕、紧张、甚至恐惧;有的学生则受西方文化或现代社会风气的影响而表现为异性交往过分随便、没有分寸、容易陷入早恋。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通过“如何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教育课,来引导学生认识到适应异性交往的原则,并学习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

1、增进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生理、心理特点的认识,认识到异性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历程中的必经阶段。

2、在活动中培养并掌握一些与异性相处的原则和方法,克服异性交往的偏差,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通过讨论和活动,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积极的感情,与异性同学友好的交往。

1、讲述与讨论。

2、剧情表演。

3、心情表白。

1、收集有说服力的故事。

2、准备几个异性同学交往的情景(有适当的和不适当的)。

3、准备短片《乐乐的心事》。

4、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

高一(9)班学生。

(一)故事导入:《绿鹅的故事》。

意大利文学巨匠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把儿子送到深山修行,儿子长到18岁时,父亲带他下山去佛罗伦萨,迎面遇见一群美丽的姑娘。儿子即问:“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急忙说:“赶快低头,眼睛看着地下,别去盯她们。”“可是她们叫啥名字呢?”儿子刨根问底。父亲赶忙编瞎话:“她们叫‘绿鹅’。”说来也怪,小伙子生平还从没见过大千世界,更没见过女人。他对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没兴趣,却令其父意外地说道:“父亲,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我要喂她。”

教师引导:这个寓言故事其实揭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人的自然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教化的能力,倾慕异性是人之本能,是正常之事,如果你们对异性同学有这样的感觉,是人之常情的,不要觉得难为情,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呢?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表演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情景,大家来评价。

(二)情景剧表演。

剧情一;课后,一位男同学向旁边的女同学求教,女同学给予讲解。剧情二;为了讨论班上活动安排,班长(男)请文娱委员(女)到湖边进行讨论。剧情三;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郊外活动,两位男女同学却总是独自在一块活动。剧情四;一个男同学在路上向一位女同学打招呼,并想给她谈点事,后者感到非常紧张,脸也红了,手足都不知该怎么放。

请两位同学根据剧情逐一进行短剧表演,让同学们对正常或不适当的异性交往有感性的认识。

e)怎样克服异性交往时的紧张、羞涩的心理?附参考、建议:

a)男女交往是正常的,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之必然,因此无需紧张、害怕。b)对待异性同学要自然,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

c)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要相互尊重、接纳、体谅和信任,做到真诚相待。d)男女间的交往应该是集体、公开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e)异性交往时,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要把握好双边关系的程度,避免超越正常异性交往界限。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讲解异性同学交往的重要作用。比如:男女中学生的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有助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可以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在学习上得到异性同学的帮助,增强与人沟通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等。鼓励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异性交往问题。

(三)小小调查——《花季、雨季,你赞成中学生恋爱吗?》(通过表态、讨论,认识中学生恋爱的“利”与“弊”,引导正确认识。)。

学生拿出白纸,写上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教师提供表格作参考)学生发言,也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观点。

教师引导:从同学们的真知灼见中我发现了同学们都是非常有自己想法的,说明大家对生活,对异性的感觉还是非常敏锐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正确认识中学生恋爱的“弊”,使我们既不陷入早恋的迷途,又能在高中阶段收获珍贵的异性友谊。下面,我们一下来探讨中学早恋的特点,同学们也许从中会受到启发。

(四)、分析中学生恋爱的特点。

2、盲目性:同学们,仔细考虑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早谈恋爱,有人说是为了避免孤单,想找个人陪陪,有人说是为了寻找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和生活,有人说不为什么,就是喜欢和她(他)在一起,而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因为自己周围的朋友都有了“女朋友”或“男朋友”,如果自己不谈的话,男生会被认为没有本事,女生会被认为不可爱,没人爱。由此,带有此种念头的恋爱是盲目的恋爱,为所谓的面子,不值得。举例:坚守防线,相约大学!

教师小结: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特殊又相当正常和健康的心理体验。剧中主人公不必因此自责,但是,如果莫忧寄出了那封信,而且放任自己情绪冲动而恋爱,就有可能荒废学业,贻误青春年华。所以,青春期的男女生交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原则。

(六)总结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

首先要克服羞怯。与异性交往要感情自然,仪态大方,不失常态。以免使正常的异性交往误入歧途。

其次,真实坦诚。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坦荡无私,以诚相待,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切忌以“友谊”或“友情”为幌子招摇撞骗,心术不正地骗取异性的感情。

再次,留有余地。虽然结交的是知心朋友,但是,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尽量予以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于轻浮,也不要过分拘谨。在与某一个异性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的关系程度,不要走得“太深”、“太远”,以免超越正常交往的界限。另外,男女交往还要在谈话中避免纠缠那些不良情绪、行为;在集体活动中避免过多的单独相处;在交友范围上不作过多限制。与更多的同性异性同学交往,也可避免异性单独相处时产生的不适应和不自然心理。

(七)走进心灵——增强你的性别魅力。

教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如何与异性交往的同时更应该把大好的时光用在增强自身性别魅力上面,这点必须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有涵养、有魅力的人。请同学们各拿出一张白纸,写下你对以下题目的看法,以思考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女生做题:(各写三点以上)。

我所欣赏的男生特征是:我所讨厌的男生特征是:

我认为男生所欣赏的女生特征是:

我认为男生所讨厌的女生特征是:

男生做题:(各写三点以上)。

我所欣赏的女生特征是:

我所讨厌的女生特征是:

我认为女生所欣赏的男生特征是:我认为男生所讨厌的男生特征是: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男女双打比赛、合唱比赛、参观活动等,制造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机会,对比较害羞的同学更应鼓励积极参加。

由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都是持比较反对的态度,或以各种正当理由约束之,或明确反对之。尤其是对女生,发现她与异性同学交往,则非常紧张,甚至反复叮嘱其警惕男性。这种消极的反对态度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进行“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心理教育课时,首先自己对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认同。其次,组织教学时,宜注意正面引导,在鼓励异性交往的基础上,通过一些事例来使学生认识到不适当的异性交往的不良后果,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异性交往意识和适当的方式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心理学......

模板(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

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

心理学课堂教学设计

感受自信,尝试树立自信。

帮学生消除自卑,树立学生自信心。

八年级学生。

讲故事,游戏,讨论,交流。

小故事、多媒体课件。

下面这个情景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甲:“你怎么不去参加外语朗诵比赛?”

乙:“我怎么能行啊。”

后来他们认识的好几个外语成绩没有乙好的同学都取得了名次。

这段对话说明什么问题?

(学情预测:学生能够抓住本课程的中心,指出乙没有自信,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教师总结:

心理学教学设计精选_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即“知其然”。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第三节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

(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课程名称儿童心理学。

任课班级2010学前教育任课教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还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即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

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它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42-1897)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d.从影响上来看,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掀起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热潮。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临床法。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cro-sectionalstudy)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时序设计(sequentialdesigns)跨文化研究(cro-culturalstudy)。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同一时间内”?

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cohort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还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十分有益。纵向研究体现出周期长、费用大的不足,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

时序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是指婴儿躯体的各个部分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1)脑重与头围。

出生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

(2)大脑皮质。

婴儿大脑在胎儿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胎儿生长到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大脑皮层已经分化,皮层表面的沟回开始出现,神经细胞结构简单,神经纤维短而少,大部分还未髓鞘化。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上述婴儿脑形态的发展,为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整个心理发展。

(1)脑电图。

脑电波的测量与分析是揭示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重要参数,所以脑电变化也常作为婴儿发展的重要指标。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的发展遵循关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那些部分先行发展,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层部分才开始发展。其中,控制上肢的部分的发展又早于控制下肢的皮层部分。

(3)大脑单侧化。

婴儿脑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在1岁左右逐渐形成,这时左脑额下回的言语运动区趋于成熟,为婴儿言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两半球功能单侧化要在婴儿3-5岁才能完成。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各种动作的发展都是在为将来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打基础,也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的发展有着严密的细致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推断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1、婴儿动作的发生。

婴儿动作的发生可追溯到胎儿期。研究发现,胎儿期胎儿的动作主要有两种:胎动和反射活动。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运动或蠕动。胎儿的反射活动包括巴宾斯基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等。

2、新生儿的活动。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多达73种,这些无条件反射活动可分为两类: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

生存反射包括吮吸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原始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走步反射。

婴儿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肌肉控制下进行的,所以婴儿动作的发展和婴儿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婴儿身体的发展有先后顺序,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因此,在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检查一个重要方面。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朱智贤将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为以下三点:

1、由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即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

2、从身体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在躯干,最后是下肢,其顺应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的动作,如双臂和脚的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陈帼眉在此基础上,又概括出另外两条规律:

1、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2、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婴儿动作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坐和爬行给婴儿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坐的位置与躺着相比,使婴儿观看物体的视角和视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时,婴儿的视角和视线与所注视的物体处于相对平行的位置,而不像仰卧时只能面向屋顶或从侧面位置与外界物体处于斜位方向,对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有很大益处。

比如,对听觉的作用,当婴儿坐着的时候,双耳对外界物体大体处于对称位置,对正确的知觉音调非常有利。由于头部可以自由转动,声音进入双耳的时间差有助于形成婴儿的方位知觉。

另外,坐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把婴儿的双手更好的解放出来,有利于双手的协调操作和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

爬和行走,一方面扩大了婴儿接触与探索环境的范围,增加了他们的认识事物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婴儿在爬行和走动中去做冒险的事,趋向目的物,在目标行动中的坚持和努力使婴儿的体力和意志力都得到锻炼。

第二节婴儿的认知发展。

1.反射行为——适当的刺激引出相应的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无关。4。视觉偏爱范茨的观察小屋。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发生。

婴儿的视觉器官在胎儿时期已基本上发育成熟,所以新生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的过程。

2、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视觉刺激在2英尺范围内眼睛晶体功能发挥最好。视刺激理想的焦点在距研究8英寸处。

新生儿能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

婴儿要到两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月时才能灵活改变晶体的形状。

(2)光的察觉。

新生儿能觉察眼前的亮光,并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但敏感性比成人低。

新生儿能察觉移动的光。——吸吮减少。

(3)视敏度。

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差异的能力。

新生儿——约成人1/101岁——与成人相当接近。

(4)颜色视觉。

新生儿看不到彩色,他们的世界由黑、白、灰组成。

婴儿从三个月左右能辨别彩色与非彩色。4-8个月的婴儿喜欢波长较长、明亮的颜色。

心理学教学设计精选_

一、设计意图:

儿童期是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家庭变故、他人看法等影响,都会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本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不易正确认识自己这一心理现象设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能够做到正确地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消除自卑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完善自我,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为成功奠定基础。

二、授课年级:小学四年级。

三、辅导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也感受到被他人欣赏的快乐,并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优点。

3、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四、辅导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五、辅导难点: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六、辅导方式:

1、听故事。

2、讨论。

3、游戏。

4、填写测试卷。

七、辅导前准备:

1、录音带《比比谁大》,2、轻松纯音乐。

3、心理测试卷。

4、课件。

八、辅导过程: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1、播放故事《比比谁大》。

3、师总结:我们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4、那如何认识自己呢?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一起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板书课题)。

(二)找特点,发现自我的独特性。

1、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听游戏规则:如果你具有老师出示的特点就请你起立,不具备就请坐下。

3、游戏做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有谁和你从始至终都是一起站一起坐的。(生:没发现)。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5、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6、出示句子生齐读:我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三)填句游戏:认识我自己。

1、刚才同学们都认识到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自我评价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全不全面,恰不恰当。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我是谁?》的心理测试卷,列出最能形容自己的词语至少写5句。

3、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写。

社会自我的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观察和认识,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自己在班级、年级、学校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如我是一名中学生,我是个受欢迎的人等。填充句子,我是谁?我是一个的人。

3、请孩子来介绍自己(2-3人)。

4、刚刚老师发现孩子们介绍自己时都说到了自己的优点,你们想说说吗?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优点。

(四)、游戏:优点大轰炸。

2、当你被“轰炸”时,你心情怎么样?

3、那当你“轰炸”别人时,你有什么感受?

4、师总结:通过游戏我们发现我们寻找到自己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可以使我们越来越喜欢自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既可以增加别人的自信,又可以向他人学习。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板书:欣赏独特的我)。

(五)、谈缺点。

1、刚刚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那谁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缺点呢?

2、刚才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就像有人说的一样: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些或者甚至有缺陷、就是因为上帝喜欢他的芬芳,咬得大口些。

(六)、榜样的力量。

1、在古今中外有很多的人都有不足,或者缺陷,但是他们都走向了成功。

2、出示有缺点或缺陷的名人事例。

3、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4、师总结:他们都勇敢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在不足面前没有灰心丧气。真正做到了悦纳自己,接受这个带有缺点、缺陷的本来的我。(板书:接受本来的我)。

5、分享自己改正缺点的经历。

6、书写自己的改正的缺点和改正方法。

(七)归纳总结。

在人生中你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认、客观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使自己更有自信,正视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加完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让自己扬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塑造更完美的自我。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不追赶潮流,追星,盲目的去泡网吧,玩滑板车等,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树立正确地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追明星,上网吧,使学懂得如何抵制来自不同环境的诱惑,不盲目的追赶潮流,保持独立的个性,敢对潮流说”不”.

一、小组讨论:在你的圈子里谁有主见,不盲从,不跟风?

二、不追赶潮流为自己赢得了什么?

三、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四、想对盲从说,跟风的同学说什么?

五、教师总结:

通过讨论,得出:只有思想和灵魂独立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提示:教师示范后,要求学生不去照搬老师的语言,而是根据老师的示范,用类似的语言表达求助和助人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角色投入和亲身体验。

心理学教学设计精选_

陈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误解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积极寻求消除误解的良方。

2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误解,误解了别人后学会正确处理。3初步运用合适的办法消除误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交际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坦露心声,正确对待误会,并运用办法处理误会。

教学准备:情景表演、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揭示主题1.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一幕幕,请看小品:

两个学生表演被人误会的一幕:放学了,小明发现王刚的衣服掉在了教室里,小明想:王刚的衣服掉在这儿了,也许明天他还要穿,我给他送回去吧。正在这时王刚进来了,看到小明手里的衣服,王刚生气地说:“原来是你拿了我的衣服!”

2.生活中你们经历过这样的事吗?

小结:生活中这样被人误会的事事常有发生的。

二、回顾往昔,情感体验。

1.生活中你被人误会过吗?讲一讲这样的故事。2.在小组内先讲一讲3.全班交流。

1.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处理误会了?2.小结,课件展示。

消除误会歌。

面对误会要坦然,宽容大度莫怨恨冷静分析多沟通,对症下药办法多。

3.遇到误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想想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做?4.小组内交流。

5.班上分享自己成功化解误会的故事。

1.试试用学到的高招来解决生活中的误会2.小品展示。

a语文课上,小林不小心把同桌的书本弄脏了,被同学误以为是故意的。

b考试时,小畅把铅笔借给同学,被老师误以为作弊。

c表弟来家里玩儿,小东不小心把表弟的玩具弄坏了,表弟哭了,小东被爸妈误以为欺负了表弟。

3.分组讨论,全班交流。4小结经验:

沉住气,不着急,找原因,细分析。宽容豁达看问题,学会沟通选时机。

6.交流7.小结:

细心想,找问题,勇敢面对不回避。

真诚认错求谅解,主动道歉和谐多。

8.结合上面的交流总结,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智慧化解误会?9.交流10.小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误会自消!

心理学教学设计精选_

【课程编码】(必备项)。

【课程类别】(必备项)【学分数】(必备项)。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学时数】(必备项)。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设计艺术心理学概论。

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实践实验2学时)主要内容: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实验。

教学要求:在这一章的内容讲述当中,需要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定义,能够清楚该学科的对象和研究范畴,理解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所在,需要重点把握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于以后的学科研究课题当中。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同学们理解掌握,并且能够准确的应用在学科研究当中。

其它教学环节:在课堂上,通过一些事先设计好的实验,让学生互动的参与进来,体验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方法,能够更切身的理解这些方法,能够掌握和灵活的运用。

(二)第二章设计艺术与视知觉心理规律。

学时(理论讲授10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主要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为视知觉心理规律的研究,包括关照习惯中的人对平面空间的视觉规律,视觉质感;图形错觉中的定势与注意,图形逆转与注意,图地关系原理以及错觉在设计中的运用等,色彩效应和光影感在设计中的运用;空间感中的空间性格和心理空间的营造;张力运动感和视知觉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要求:在本章的讲授中,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张力运动感和视知觉表现即可,需要理解关照习惯中的人对平面空间的视觉规律,视觉质感;图形错觉中的定势与注意,图形逆转与注意,空间感中的空间性格和心理空间的营造这几个知识点,掌握图地关系原理以及错觉在设计中的运用等,色彩效应和光影感在设计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图形错觉中的定势与注意,图形逆转与注意,图地关系原理以及错觉在设计中的运用等,难点是视知觉表现的理解方面,需要学生在课下反复的去阅读相关知识在加强理解。其它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图形错觉的图形,在课堂上相互观摩讨论,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图形错觉在设计中的运用和如何在设计中避免错觉。

(三)第三章设计艺术与消费者心理规律。

学时(理论讲授8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主要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为消费者需求和行为分析与设计,消费者的态度与设计说服,消费者决策和设计干预,消费者的人格特征与艺术设计,当前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分析这几方面。

教学要求:在本章的讲授中,需要学生能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态度和行为的特征,需要理解消费者的人格特征和消费心理,重点掌握如何通过设计来说服和干预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设计说服和设计干预,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体会掌握如何通过设计来说服和干预消费者的购买,同时也是本书的难点和重点,是学生在以后长期的实践一直努力的目标。

其它教学环节:在课堂通过案例问题,来发动学生讨论,如何通过设计来干预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收集学生闪烁创意的思想火花。

(四)第四章设计艺术与审美心理规律。

学时(理论讲授8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主要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为设计艺术与审美,审美心理中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过程和审美创造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教学要求:在本章的讲授中,需要学生能够了解设计审美心理的一般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特征和美的类型和形态,需要理解设计审美中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理解审美共鸣、审美联想、审美意象等概念,重点把握审美创造的概念和其对设计思维的提升。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审美创造和审美标准的内涵和类型。难点是审美表象和审美意象的区别。

其它教学环节: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能够把握设计审美心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提高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五)第五章设计师职业素质与创造心理规律学时(理论讲4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主要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为人的创造心理、能力与设计,设计师的个性心理,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激发,设计效果心理评价与设计师的职业自觉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要求:在本章的讲授中,需要学生能够了解设计仿样的概念和设计创造的概念,把握设计创造的渠道。理解设计师的个性心理特征,理解设计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障碍,从而注意克服思维定势,激发灵感。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如何克服设计师创造性思维障碍,打破习惯性定势,能够从非常规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激发灵感。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上进行脑力风暴,刺激学生快速的思考,激发创意灵感。

三、推荐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必备项)。

推荐教材:设计艺术心理学许邵艺.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次印刷参考资料:

donaldnorman编著。

梅琼译中信出版社。

3、设计艺术心理学梁家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设计艺术心理学。

柳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四、先修课要求(必备项)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建议(可选项)。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90%,形式有:试卷。

(2)考试成绩占10%。,形式有: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

制定(修订)人:潘欢欢。

审核人:年月日。

高中心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优化自我意识的初步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处理的技巧;深刻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了解学习心理常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了解高中生中存在的特殊心理现象,懂得如何寻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16课时。其中,第一、二、三、五、七节各2课时,第四、六节各3课时。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高中生来说,该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对照、讨论中完成对高中生心理发展诸特点的认识。

2.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意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自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改善高中生以自己中心的现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所学,提升个人的'自我意识品质。

3.注意体现教育的多样性、个性化。让学生交流情绪不好的处理办法,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辅以相关案例的讨论,并加以必要点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情绪管理技巧。

4.重视基本内容的掌握,从小处着眼,得长足发展。事先筛选出人缘较好的学生,介绍交往的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从中找出直接可行的行为方式,迁移到自身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注意内向学生的感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一步步走出自己的限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5.重视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播放短片的方式,对相关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做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动手操作,从实际生活出发,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6.准确把握教材关于学习心理的教学目标。这一阶段的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索健康心态的愿望不断提高,应在此基础上,引人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讲故事、听案例的过程中,落实心理健康向学习、生活正向迁移的目标。

7.探究新知。经过前面的学习,高中生对心理健康各因素已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应把握这一契机,引人高中生特殊心理现象的内容,以客观、接纳的语气教授,一旦遇到心理困扰,提醒学生,如何正确对待。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高中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处于“谷底”。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学课堂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熟悉到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消除对赞美的错误熟悉.

2、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把握赞美技巧和方法。

3、增进班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理论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忽略、羞于甚至不屑于赞美别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肯定和维持自己现有的思想和行为的倾向,而来自别人的赞美强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信念,使人感到愉快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赞美者亦会报以感激或友善的回应,因而赞美往往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但是赞美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技巧和策略的,因而需要练习。活动过程:

1、评选“班级之星”“班级之星”是指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评选时先由班上的同学自由提名候选人并阐述理由,然后全班进行表决,假如有半数以上同意,则当选为“xxx之星”(如:体育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劳动之星。手工制作之星等)。教师在此项活动开始之前应夸大每个同学即使是成绩差和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都可以成为“班级之星”的候选人,鼓励其他同学多为差生和中等生树立自信。活动之后,将评选结果记录下来、课后张榜公布,而且可以建议班主任每月进行重新评选,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班风。

2、教师请3-5位当选为“班级之星”的同学谈谈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后的感受。

1、教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赞美不用花费太多的气力,却给别人带来欢快和自信,与此同时别人也给予我们善意的回报,从而有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事实上我们对赞美他人是非常吝啬的。

3、就常见的阻碍人们使用赞美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赞美别人就是拍别人的马屁,就是恭维”;“赞美只会给别人带来欢快,而对自己没有好处”;“赞美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对手)即是贬低自己”等等。

4、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尽量营造自由、xxx的气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答应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

5、教师针对讨论的各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赞美就是恭维吗?为例:恭维和赞美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出于功利目的,很虚伪,嘴里说别人好话,心里却在暗骂或暗地里嘲笑对方。而赞美别人则是心口如一的,你赞美他的地方正是你欣赏他的所在。

2、分组讨论:应该怎样赞美别人?

3、每组派代表就赞美的技巧和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4、教师总结:学习赞美实际上就是学习鉴赏术。懂得对方的美才可以赞美。由于懂得鉴赏你才能正确地说出对方美之所在;赞美要尽可能具体;要赞美他人身上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和优点;赞美必须真诚,必须发自肺腑,否则就成了恭维。而发自肺腑的赞美需要一颗布满自信的爱心,需要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完善自我的胸怀;赞美要及时。在发现可赞美之处时就马上赞美,这时你的语气会是最真诚的,因而效果也是最好的。

5、教师选择班上的一位学生(尤其是平时在班上沉默寡言,自卑,很少被人重视和表扬的学生)进行赞美的示范。

6、学生试着运用刚刚习得的技巧和方法来赞美自己的同桌。五、教师总结赞美的语言胜似美妙的音乐,永远在他人的记忆深处歌唱。所以在你天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别人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火花会燃起友谊的火把。当然,我们在学习赞美术的时候不要忘记赞美一个你最好的朋友——你自己,由于它能使你变得更能悦纳自己,更自信。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学教学设计

通过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故事来导入今天上课的主题“情绪”,进而介绍情绪的含义。再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情绪和的外部表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知识层面:了解情绪的含义、知道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和功能。

2、能力层面:加深学生对情绪、情感的了解和把握,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3、情感层面:引导学生明确情绪、情感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表现。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情绪,树立正确的情绪态度。

新授课。

20分钟。

本课的重点是学习情绪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生活中小事的分析认识到什么是情绪,切实理解情绪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案例中切实理解情绪的功能。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表演法。

(一)教学导入。

(二)讲解情绪的基本内涵。

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来让学生感受情绪的变化,并提问大家我们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来回答。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对比下雨这件事引出情绪是和自我认识相联系的,相同的事会引出不同的情绪。强调自我需要在情绪中的作用。

(三)开展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情绪表演:出示词语卡片(手舞足蹈、泪流满面、咬牙切齿、心惊肉跳),请学生上台做情绪表演,其他同学猜猜他表演的是什么情绪。让学生讨论下大家是通过什么猜到的学生表演的是什么情绪。引导学生分析情绪的外部表现,然后总结情绪的外部表现。

(四)进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

1、此时无声胜有声。

心理学家在对英语国家人们的交往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语言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特别是在言语信息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被视为人机关系的纽带,很多时候我们用情绪的表露代替了语言的表达。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情绪情感的第一个功能--信号功能。

2、哪只猴子死了。

两只猴子同时关在笼子里,一只被捆住,不能动;一只可以在笼子里活动。实验者每隔20秒对猴子进行一次电击,每次放电前5秒,笼里的红灯就会亮起。笼里有一个开关,每当红灯亮起,只要按动开关就可以逃出笼子。可以活动的那只猴子发现了这个开关。实验进行二十多天后,结果有一只猴子死了。

引导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学生的回答。分析正确答案,死掉的猴子是会动的那只。因为这只猴子一直处于焦虑和恐惧的负性情绪下。而焦虑会引发消化道类的疾病。

3、羊羔之死。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只同窝生的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它们相同的养料,相同的水分,相同的阳光......几乎什么都相同,但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就是在某只羊羔旁边拴了一只狼。没有拴狼的羊羔正常地发育起来,而旁边拴了狼的羊羔在惊恐万状中,不思饮食而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情绪对动物生长有着不可思议的作用。同样,对人来说,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不良的情绪是产生疾病的原因之一。

4、嫉妒的力量。

医学心理学家用狗做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5、生气水实验。

把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分别进行采样。然后,将这些气水混合物依次放人实验基样中,进行技术性处理,结果表明:。

人们在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呈无杂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呈白色;悔恨时呈乳白色;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呈紫色。接着,把生气时呼出的气水混合物注射在实验用大白鼠的体内,大白鼠会死掉。

通过以上的对比实验,生理学家得出结论:。

(1)人生气时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

(2)生气时的人体生理反应十分剧烈,体内各种分泌物比其它任何情绪下所产生的分泌物都复杂、多样,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

通过以上四个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五)课堂总结。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以需要为中介,以态度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通常是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现出来的。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而得不到满足,则可能显得沮丧和难过。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往往又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今后的生活中,请大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生活中有不良情绪时,你是如何调控的?

通过认真分析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以互动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采取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等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产生乐学、爱学、主动去学的愿望。

在课堂活动中,特别是在学生对“情绪的表演”活动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深入地展开,没能和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如果做进一步的交流,课堂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外,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比如对教学环节的掌控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反馈等,需要日后继续改进。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学教学设计

儿童期是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家庭变故、他人看法等影响,都会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本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不易正确认识自己这一心理现象设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能够做到正确地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消除自卑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完善自我,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为成功奠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

1、通过活动,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也感受到被他人欣赏的快乐,并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优点。

3、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1、听故事。

2、讨论。

3、游戏。

4、填写测试卷。

1、录音带《比比谁大》。

2、轻松纯音乐。

3、心理测试卷。

4、课件。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1、播放故事《比比谁大》。

3、师总结:我们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4、那如何认识自己呢?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一起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板书课题)。

(二)找特点,发现自我的独特性。

1、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听游戏规则:如果你具有老师出示的特点就请你起立,不具备就请坐下。

2、出示特点:

(1)、体型高高瘦瘦。

(2)、留着短发。

(3)、眼睛近视。

(4)、喜欢吃鱼。

(5)、喜欢运动。

(6)脾气急躁。

(7)记忆力好。

(8)学习用功。

(9)胆子小。

(10)爱看课外书。

(11)乐于助人。

3、游戏做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有谁和你从始至终都是一起站一起坐的。(生:没发现)。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5、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6、出示句子生齐读:我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三)填句游戏:认识我自己。

1、刚才同学们都认识到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自我评价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全不全面,恰不恰当。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我是谁?》的心理测试卷,列出最能形容自己的词语至少写5句。

3、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写。

社会自我的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观察和认识,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自己在班级、年级、学校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如我是一名中学生,我是个受欢迎的人等。填充句子,我是谁?我是一个xxx的人。

3、请孩子来介绍自己(2—3人)。

4、刚刚老师发现孩子们介绍自己时都说到了自己的优点,你们想说说吗?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优点。

(四)、游戏:优点大轰炸。

1、每小组每位同学轮流站起来接受轰炸,另外的同学制作优点炸弹。“炸弹”要求:该优点是他确实存在的。

2、当你被“轰炸”时,你心情怎么样?

3、那当你“轰炸”别人时,你有什么感受?

4、师总结:通过游戏我们发现我们寻找到自己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可以使我们越来越喜欢自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既可以增加别人的自信,又可以向他人学习。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板书:欣赏独特的我)。

(五)、谈缺点。

1、刚刚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那谁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缺点呢?

2、刚才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就像有人说的一样: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些或者甚至有缺陷、就是因为上帝喜欢他的芬芳,咬得大口些。

(六)、榜样的力量。

1、在古今中外有很多的人都有不足,或者缺陷,但是他们都走向了成功。

2、出示有缺点或缺陷的名人事例。

3、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4、师总结:他们都勇敢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在不足面前没有灰心丧气。真正做到了悦纳自己,接受这个带有缺点、缺陷的本来的我。(板书:接受本来的我)。

5、分享自己改正缺点的经历。

6、书写自己的改正的缺点和改正方法。

(七)归纳总结。

在人生中你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认、客观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使自己更有自信,正视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加完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让自己扬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塑造更完美的自我。

高中心理学教学设计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优化自我意识的初步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处理的技巧;深刻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了解学习心理常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了解高中生中存在的特殊心理现象,懂得如何寻求帮助,及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16课时。其中,第一、二、三、五、七节各2课时,第四、六节各3课时。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高中生来说,该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对照、讨论中完成对高中生心理发展诸特点的认识。

2.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意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自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改善高中生以自己中心的现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所学,提升个人的'自我意识品质。

3.注意体现教育的多样性、个性化。让学生交流情绪不好的处理办法,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辅以相关案例的讨论,并加以必要点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情绪管理技巧。

4.重视基本内容的掌握,从小处着眼,得长足发展。事先筛选出人缘较好的学生,介绍交往的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从中找出直接可行的行为方式,迁移到自身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注意内向学生的感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一步步走出自己的限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5.重视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播放短片的方式,对相关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做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动手操作,从实际生活出发,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6.准确把握教材关于学习心理的教学目标。这一阶段的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索健康心态的愿望不断提高,应在此基础上,引人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讲故事、听案例的过程中,落实心理健康向学习、生活正向迁移的目标。

7.探究新知。经过前面的学习,高中生对心理健康各因素已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应把握这一契机,引人高中生特殊心理现象的内容,以客观、接纳的语气教授,一旦遇到心理困扰,提醒学生,如何正确对待。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高中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处于“谷底”。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心理学......

模板(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

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