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的总结(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3 11:59:22 作者:紫衣梦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激发教师的思考和反思,帮助我们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小编认为这些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设计学习心得总结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主题教学单元设计,通过学习讨论,我明白了什么是主题单元设计,及其编写中要注意的问题。下午,老师给我们讲了思维导图的制作及运用,演示了mindmanger软件的使用,我自己练习制作了思维导图课件《人体的生长发育》。

一、“主题单元设计”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主题单元设计”一般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定能达到很好的尊重和展现。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做到:

1、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整体把握教材。

2、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遵循由主导到主学,坚持自主发展原则。

3、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坚持开放的、活动的、具有探究性教学原则。

4、精心设计单元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5、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6、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还要妥善解决单元主题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系统性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2.注意教学目标的灵活性。3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二、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问题,我学习者认为:

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

2.学生者的一般特征。

学生者的一般特征,是指他们具有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但影响其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等工作的依据。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涉及的方面很多,常表现为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学习风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

美术教学设计总结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绘画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影像资料或课件。

绘画工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等。

一、激趣·导入。

1.游戏表演:捉“尾巴”(甲、乙同学是怎样跑的?)。

(板书课题)。

二、观察·发现。

1.欣赏来自生活的图片。

2.欣赏绘画形式的图片。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

5.请说说看你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近大远小”的现象?

三、探索·体验。

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绘画主题、形式以及绘画的顺序。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绘画顺序、绘画比例、颜色的搭配、废纸屑的处理等)。

4.创作点评,体验创作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

1.请试着用今天所学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把你对作品《》的评价写出来。

2.结束语:

板书:

3.前前后后。

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主题:

绘画形式:

顺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设计总结

总结一:

为了促进我校教学工作的规范,深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教务处对任课老师的教案进行了检查。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班级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并书写在自己的教案本上,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

所写的课时教案目标突出,渗透了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内容规范、项目齐全、重难点突出,还体现了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多样性,课后练习具有实效性的特点。

3.多数老师不仅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科目的不同,科学设计教案,还能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

4.一年级三位语文老师的教案都分拼音、课文两本,体现启蒙特色;低年级的语文老师的教案体现注重写字的指导,高年级的语文老师的教案注重词句、阅读的训练;xx等老师的教案图文并茂;xx等老师的教案在重要、特殊的地方用红笔标记;文等英语老师的教案几乎全英文;xx等老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案备写中能看到课件、图片、动画等字眼。

等年轻教师的教案详细,xxx等老教师的教案也详实。

6.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部分老师课后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能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使下次备课更加完美,较有效地达到了反思的目的。

如,黄老师写的《9.欢庆》一课的教学反思:“学生对本课的生字掌握的.不够好,这几个字:"旗、洁、祖"错得较多,下节课要加强纠正指导。

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有的老师有时文字书写比较潦草,建议今后在书写上尽量用正楷字,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2.教学流程设计时最好能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课题研究等。

3.老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理解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教学设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5.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一些利于实际教学操作的有趣味性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这点应该引起全体老师的重视,。

6.教学反思要避免粗浅、形式化,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写出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措施及从中受到的启发或启迪,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

7、尽量少照抄教案书籍,备课时多备教材,备学生,努力将课程标准、教材研究和学生实际结合,以求得教学时能达到最佳效果。

8、新授课的备课重要,建议加强对练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备课上课的探讨。

以上是我校教案检查的大体情况。

教案反映老师的教学态度,希望在大家不断钻研教学的同时,认真编写教案。

总结二: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功在课前,效在课上

(一)抓住备课,满盘皆活

1、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

而上好课,首要是备好课,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正所谓抓住备课,满盘皆活。

所以应在备课、优化课堂设计上下苦功,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取得较大的教学效果。

2、备课是专业成长之桥

备课中,教学设计能力既是一种综合教学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

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

3、优化备课是最现实的校本研修

备课、说课、听课、上公开课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也是教研的精华。

尤其是备课,它无须加重我们的负担,它是教研,也是工作。

使我们做中研,研中做,相得益彰。

(二)备课做到“二备”

1、研读教材

备课除按常规要求之外,在备知识时,要抓住四点,即新知识点,新旧知识连接点、兴奋点、创新点。

这四“点”,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

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

研读教材不可简单地泛泛而读,应边读、边想、边画、边问、边记,把读、想、画、问结合起来。

钻研揭示语和旁注,它既是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发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

2、超越文本

使用好教参: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是教学中的三件法宝,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

借鉴好报刊:各具特色的教学报刊很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的可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很强,是我们备课和业务进修的“活水”。

活用好经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都是来自于教学一线,不仅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更主要是这些经验针对性强、操作性强。

(三)教学设计

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仍然是“涛声依旧”,与其说课堂没有突破,不如说没有教学设计上的突破,教学设计是教师练功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之桥。

教学设计应体现:

1、规划性。

课堂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项工作做一个规划。

如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筹划等。

2、前瞻性。

在做教学总体设计时,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教师的行为可能引起学生的反应,依据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借助于想象拟出操作蓝图。

3、创造性。

教学设计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去设计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

备课第一位的是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决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千重要,万重要,理解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理解教材就没法。

要搞好教学首先要注重吃透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主题是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方法?”、教材离学生越近发挥作用越好。

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关键的是要能把课堂激活;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激活,重要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在备课中对课程资源的巧妙开发和利用。

所以要备好课除了要研读教材外,还要根据教材去找素材。

当然,素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准备了很多内容,不能一下子都塞给学生,素材需要进行梳理取舍加工整合。

只有素材根据自己的语言或者教学风格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扬弃,整合才有效。

在讲课时力求把握特点,突出重点,克服弱点,让学生获得真知。

对教材的把握应明确四度:“宽度、深度、难度、温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决定一节课的成与败。

当前我们在备课中的教学设计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是令人堪忧的。

我们普遍不重视教学设计,即使有些教师重视教学设计,也不得法。

(6)个性化编写教案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方法好的经验:(1)注意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2)要系统化传授知识,精心处理重难点;(3)运用边讲边问启发学生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4)精心组织练习,小步快进,当堂反馈校正,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存在问题:(1)习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注意结论和识忆,而忽视对知识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2)过分强调教师主宰作用,基本上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关怀;(3)未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动手实验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紧密联系。

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态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这是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改进教学策略东方不亮西方亮。

当运用一种教学方法难以奏效时,是否想过改变一下思路,换一种教学方式。

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也许会让你的教学活动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而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

这样能出奇制胜,常教常新。

(四)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管理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上课只是布置学习内容及要求,然后严格督促,严格检查,严格验收,及时反馈并提出改正要求,不让一个学生蒙混过关,其结果是,这种简单枯燥的、并不受看好的方式,一学期下来,教学成绩竟比其他教学班高出很多,所学的知识量也比其他班多出好很多。

这里且不说这种方法是不是科学,要不要推广,但是其结果是发人深省的。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总结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 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 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 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 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教学设计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了高二年级7、8、9、18、19、24共6个班的通用技术教学。现在本人对这一学期通用技术教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本学期开始,我调整了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再按教材的章节一章章上课,而是按照徐道安老师提出的“导做育人”教学思想,我把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学习教材的知识体系。在发现问题后,让学生明确问题。再开始从方案的构思、方案的呈现、方案的筛选。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实践后,再按选定的方案开始制作台灯模型。在这一环节里重点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各种木工、金属的加工工艺,完成台灯模型的制作后,再让学生经历台灯的技术试验、比如亮度测试、稳定性测试、高度调节测试等。再接着做到台灯的优化和改进,最后写一份产品和说明书。让学生在“做中学”远比枯燥的教学有趣得多,也能让老师在教学中彻底实现从“导做”的角度去实现“育人”,既完成了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在课堂的实践模式下上出了技术课程的“技术味”。

11月22日在海南中学图书馆报告厅,我聆听了顾教授作了题为《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引导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思考》的专题报告,顾教授以其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技术教育研究功底,诠释了通用技术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技术教育的“为何、是何、有何、如何”,诠释了通用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特征、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对提高我的教育理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指导学生申报海南省28届科技创新大赛、《对防盗网的一种新的改进和运用》、《旋转式风能晾晒架》、《叫醒器》三个学生项目开始申报、《按压发电系统》作为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竞赛项目申报。

(2)本人被评为xxxx-xxxx学年度三亚市中小学优秀兼职教研员、三亚市中小学教学专业发展先进个人。

技术课程的地位不高,导致学校的通用教师在外省出差学习得不到校领导的支持。本人的物理学科背景导致在工程学领域知识的欠缺,在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的电路设计、结构设计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有待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

教学设计工作总结

xx学院、xx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凝聚人心工程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为学院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领导班子几次开会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学院领导在职工大会上,多次进行动员,强调目前情况下学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广大教职学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并结合本单位、本岗位的实际,努力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1.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发展全院师生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2.以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为重点,加强学习。利用校园广播、园局域网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成为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动力。

3.贯彻科学发展,解决突出问题。继续巩固扩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凝聚了人心,激发出干劲。坚持回头看,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集中解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发挥理论社团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阵地和导向作用,掀起学习科学理论的新高潮。以理论社团“艺行社”为阵地,继续在青年团员中开展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对理论学习的内容、方式等也进行了相应地调整,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感,收效显著。一年来,先后举办了“关注两会、学习两会”系列学习活动;“抗震救灾,雅安加油,我们心在一起”为灾区祈福签名等活动。今年三月,开展了“中国梦,艺术行”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系列活动,与沃尔玛(中国)公司长春分公司合作把沃尔玛营运女性领导力学院报告团请进校园,开展“现代女性大讲堂”活动。活动得到了xx市妇联、校妇委会、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女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1.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年中,利用周三学院政治学习的机会,集中组织学院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

2.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健全和完善“三育人”工作制度。通过利用开会宣讲、板报的形式宣传校、院“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增强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模范。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院工会的组织作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广大教师参与。发挥学生会、社团的学生组织作用开展学生活动,坚持我院特色,举办特色活动。

始终坚持“突出专业特色、浓厚文化底蕴、体现高雅品位”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第二届“微艺”大学生艺术节活动,文化节包含理论学习篇、学风建设篇、综合才艺展示篇、体育竞技篇等四个大的板块,共举办各类活动十余项,在活动中注重把活动内容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结合起来,得到全院学生广泛参与,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了平台。举办第一届金秋运动节系列活动,设置了篮球带球过人,三分投篮,罚篮等球类活动项目,以及刨幺,象棋,五子棋等xx类运动项目。

学院师生经过认真准备,隆重举办了“放飞梦想、艺路起航”欢送20xx届毕业生文艺晚会,晚会气氛热烈,由20xx届毕业生制作的电视短片《朝花夕拾》带领在场的师生一同回顾了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小品《致青春》、表现了毕业生同学们真挚的同窗情感,矫东海、于波两位辅导员老师也走上舞台表演了节目。本次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升华毕业生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同学的真挚情感,为了给20xx届毕业生文明离校营造良好氛围。

1.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畅通信息渠道。认真落实辅导员深入学生公寓制度,坚持辅导员与各别同学的交流谈心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稳定排查,做好应对特殊事件处理预案。

2.学院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比原则,积极开展评优工作。在校“三文明、两优秀、一先进”和“双十佳”大学生评选中,共有36个先进集体和71名先进个人受到学校表彰,113401班张猛同学荣获校十佳“自立自强”大学生荣誉称号。在学院形成了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3.关心关爱经济困难学生,坚持把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当作一项爱心工程抓实抓好。为了切实做好今年国家各项奖助学金的评选工作,按照学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小组的相关要求,学院二级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小组经过评定、公示和审核等几个程序,一年来我院共有2人荣获国家奖学金,29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98人荣获国家助学金,5人荣获吉林省政府奖学金。

4.11月下旬,吉林省xx市发生地震,地震影响到长春及其他部分地区。为确保学院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障同学们人身、财产安全,确保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学院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院高度重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制定了《艺术设计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防震安全应急预案》,为同学们介绍地震知识,组织全体学生干部进行教室疏散演练,让广大同学及时了解震情,减少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并掌握正确、有效的逃生、自救手段。

我院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坚持把培养专业能力与提升思想素质相结合,把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学生兴趣与活动主题相结合。今年暑期,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以“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赴xx市xx区大兴社区集中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工大使者行”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共派出“我的中国梦、大手牵小手”文化衫彩绘小分队;优秀学生挂职锻炼小分队;政策宣讲及调研实践小分队;和谐社会建设宣讲实践队、志愿者公益劳动小分队等5支小分队。实践活动在当地周边形成了一定影响,得到了城市晚报、长春晚报、长春民生网等媒体的报到;荣获20xx年学校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服务营”称号;文化衫彩绘小分队荣获20xx年度吉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并代表我校参加了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评选。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的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和谐互动"的重要保证。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而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是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有效教学设计探讨与总结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六,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和谐互动的必要的修养。

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的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和谐互动"的重要保证。

七,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和谐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而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是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教学设计学习心得总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接下来就跟着本站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教学设计学习心得总结吧。

在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听到你的课备得如何?……,

教案。

写得怎样?……;最终,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都会说到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得与失、说到你这节课准备得充分与不充分。

在言谈中有好多老师、有相当一部份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认为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即是备好了课(笔者曾在不经意中作过调查与统计)。到底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备好了课还是否?笔者认为否!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者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即教案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属于备课中的主项:备过程;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一、主题教案调研(文末要注明教案出处)。

2、比较相同主题但不同设计方法的教案,分析其各自的优劣。

3、从学科教学法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某学科或某类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

4、综合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你所设计教学方案的初步设想。

二、运用教学设计系列表格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案。

运用教材《教学过程设计》中提供的《课程教学设计表格》、《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系列表格进行针对一个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或者采用最新版本的《教学设计系列表格》)。

三、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

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同时也便于通过。

课件。

直观评价你的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课件的示范和评价方法如下:

1、在教案设计实践中自觉体会、反思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2、在你的教案设计中,系统方法如何体现?

3、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恰当?如何检验?

4、在你的教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5、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处理?

b、备课的方法与形式。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以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虑,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音乐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节课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元素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的方法准确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能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能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能力培养等,达到挖掘教材要“深”,教学方法要“活”,讲课要“精”,传授知识要“准”,教学效果要“高”的目的。备好教材的第一步是掌握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熟悉中学各科教材的目的和任务。这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其次就是剖析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抓住教材的知识结构,确定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案。深刻地剖析、妥善地处理每堂课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基本功,是运用“少、精、活”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智能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弄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又是什么知识的基础?第二,知识结构分几个层次?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和关键?第三,本节教材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怎样培养?多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反复研磨。只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准确地分析教材重点,要在精读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全面剖析。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搞清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较准确地分析教材的重点。教师要正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所谓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教师要设法解决这些难点,扫清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才能使其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除了正确地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外,还应该确定教材的关键点。所谓教材的关键点是指教材中对于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能起作用的部分内容。解决了关键点就能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备好学生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讲一节课要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备课要注意上、中、下三类学生。以中等学生为主要对象,设法在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要一刀切,要因材施教,使上等学生学得多一点,好一点,对后进学生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这就需要在课前周密设计,细致安排。做到既统一要求,又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备好方法就是依据课堂教学固有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若不选择好的方法,就必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南宋时期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所以备好方法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选择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根据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选择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根据教学设备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灵活性、启发性。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与实习法以及自学法和发现法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学,逐渐培养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掌握探索科学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比什么都更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备好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每一节课除了传授知识外,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培养什么能力要心中有数,培养能力的措施要明确。只有如此,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培养创造性开拓人才才有希望。“备好自己”也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学效果的好坏,因素很多,但教师的情绪、态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对教育有一颗赤诚的心,有光荣感和责任心,对学生要满腔热情。在教学行为举止方面落落大方,感情充沛,语言清晰。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领雁工程”的教学设计课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例:已知方程3x+2y=10。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2)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对本例题(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在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听到你的课备得如何?……,教案写得怎样?……;最终,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都会说到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得与失、说到你这节课准备得充分与不充分。在言谈中有好多老师、有相当一部份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认为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即是备好了课(笔者曾在不经意中作过调查与统计)。到底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备好了课还是否?笔者认为否!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者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即教案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属于备课中的主项:备过程;所以我认为教学设计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教学设计学习心得总结

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呢?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用英语口语学习软件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阐述道:“今天有很多人使用英语口语学习软件来练习口语,比如使用的有e百分英语家教王,还有更好的口语宝,使用像口语宝和e百分英语家教王等英语口语学习软件更重要”。因此,教会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及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有关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描述它具有几方面的特征:

1.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是实践的过程。

2.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是体验的过程。

3.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是巩固的过程。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构想与实践。

学习英语,需要勤学苦练,也就是以勤为径,以苦作舟而登上成功的彼岸。另一方面,勤学苦练习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才能勤学有成,苦练有果。英语学习策略的作用,就是使学习者把时间和精心科学地加以使用,使英语学习不仅是有效劳劝,而且是高效劳动。

1.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内容。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要培养小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调控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等。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

(1)明确学习英语的长期、近期目标。

(2)根据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3)摸索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4)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机会。

(5)关注各学习环节中的进展情况。

(6)总结归纳学习中的得与失。

(7)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或经验。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

(1)注重学前预习准备。

(2)在英语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观察力、模仿力。

(3)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

(4)加强学习迁移能力,举一反三。

(5)及时复习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力。

(6)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学习规律。

(7)学会将输入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储存。

(8)善于运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获取更多信息。

(9)充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

(1)创造和把握运用英语的机会。

(2)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

(3)借助身势语言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4)学会克服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5)积极与其他同学配合。

(6)依靠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7)遵守交际习惯。

教学设计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夯实教师业务能力,督促教师教学创新,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展示教师魅力,提升教师素养,我校开展教师“强基础促创新展魅力提素养”系列活动之现场教学设计竞赛。全体教师参加竞赛活动,共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品德、科学8个学科。

竞赛课题由校教导处统一选定,学校只提供课本,不允许参考任何资料和手机搜索。教学设计要求符合教学实践,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采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自主创新、注重实效。比赛现场,每一位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紧扣新课标要求,根据学段的不同,精心地撰写教学设计。赛后,教导处组织评委进行了教学设计评审,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供老师们分享、学习。不达标的直接重新设计。

在优秀的教学设计中,李秋贤老师的学情分析到位。李曼老师的字词扎实有效。邱晓静老师的朗读指导精确,胡燕老师的作业设计有特色,白小倩老师能从学生自身的心理出发,设计教学环节。王倩老师的导入引人入胜。

这是教师在完全脱离教参书及相关辅导资料下独立完成教学设计的大检验,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大演练,是教师快速专业成长的手段。全面优化和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素养高的教师队伍,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设计总结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教学设计包括以下方面:单元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教材编写意图,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教学反思。特别是教学反思很重要。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更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例如:赵安萍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出过山车4+4+4+4+4、小火车3+3+3+3、摩天轮2+2+2+2+2+2+等都是一组组相同的加数相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重视课程的开发,也要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中轻松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也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总结

摘要:通过探究式教学,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没有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地探究。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评价正文:

由我校中学理科教研中心组织开展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专题试验于正式开题,起动试验,开展此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我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试验的基本情况。

根据课题组总的计划安排,该课题试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第一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堂教学中(包括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进行小型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并建立起初步的教学模式。

(二)第二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课外进行专题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如怎样联系本地实际确定专题,探索研究的形式和方法。

(三)第三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四)第四阶段。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初中物理课内外综合优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功能和作用。

二、实验的基本做法。

(一)明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形成积极主动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进行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确定科学的评价原则和内容。

我们在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时遵循了下列原则:一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二是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三是重视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四是重视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一一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由于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探究的全过程,所以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等都是评价的主要内容。

3.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内容的需要,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是多元和综合的,那么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应注重多样化,尤其强调过程性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观察法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全面、有效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综合应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三、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意识增强,如有的同学能探究设计家庭合适的提水设备;有的同学能自行设计、改进自家的炉灶,以提高热效率节约燃料等。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历史教学设计概述总结

这学期就在20xx年的腊月里结束了,迎面而来的是中国人盼望许久的中国奥运年,在这新旧交替的日子里,中国人习惯回顾上一年的风风雨雨,描绘来年的无限风景;在这新旧交替的日子里,我总感觉20xx年是不断给予感动的一年,这一年里我将经历与我相密切联系的两件大事:一是高三20xx年高考,这件事是我的主要工作,我担任高三的历史教学,我要负责任;二是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登场,这是中国人百年期望的大事,身为中国公民的我必须关注。这些是多么激励人的事啊!有了前进的热情,自然不能缺失经验教训作为前进的指明灯。

教学,乃教与学,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师与生的交流,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专业。我认为艺术创造过程更多的是个人的才与情的显现和表达,是人与物或与自己的交流,而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交流,蕴涵太多的变数。所以教学更需要专业的驾驭能力,这里的专业可是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的专业,二是交流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需要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学识,有了这个体系方有可能让自己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最好能通某个领域的历史,像政治史、经济史、文学史、民族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等。有了这个体系,你的知识智慧将源源不断。交流的专业,就是要知道和娴熟运用与活人进行沟通或引导活人成长的规律和技能,如果不懂得这个的话,教与学都不能真正实现,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满腹经纶者因为不懂与别人交流的规律和技能导致误人子弟的事,那可是遗憾的事、可悲的事。这是我本学期来对教与学的又一次思考和心得,是我进一步前行的理论支持。在教学技能成长方面,我常常与同一个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走进这些老师的课堂,认真听每一堂课,欣赏这些老师的教学亮点。积极并且认真参与各种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在活动中思考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以别人为镜为师。在这个过程里我不断感到教学工作给我的推动力,只有自己不停地探求才能保证教学的新鲜活力。在我的课堂上,我坚持我的课堂我引导。针对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班级特点,首先我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历史的能力。第三,保证课堂有序、宽松、和谐。第四,注意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反应。第五,多与学生谈论历史与现实,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不是闲谈无用的知识。课堂是师生交流和教学的主要时段,一定要做到有效。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方面,我力求做到这几点:

一、课后作业能巩固课堂所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适当延伸,例如:课后作业:如果你是唐朝的商人,请介绍你一天的经商故事。要求把唐朝的商业元素都用在故事里。

二、单元检测能测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的总结

旱台中心学校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总结 旱台中心学校开展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以来,广大教师十分重视、纷纷响应,共收到各科教学设计60余篇。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是语文、数学教学设计,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均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说明近几年来我中心学校教师队伍教育科研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收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后,教务处非常重视,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的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评阅,并收集整理。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此我们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只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也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更为有效。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做法,强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绝大多数教学设计中,老师们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角度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这说明老师们的经验观也已发生变化,由培养掌握大量知识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在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知识目标,大家设计时基本上能做到得心应手,对于知识的各个层次(如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等)掌握得也十分恰当。但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总体感觉较为空洞,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多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教育”等描述。这些目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一节课似乎也都说得过去,当然也就无法体现某部分内容的特色。

事实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知识目标,由于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设计时也比较容易确定。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则与老师们所采用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制定初步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目标进行修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目标更为完善,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各位老师考虑的重点。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此部分的设计均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有些老师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创造能力。综合分析来稿,可以发现大家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等。我们对教学过程设计中师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了粗略估计,发现大约有50%左右的时间被用于学生活动。

(2)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许多老师遵循科学探究的思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进而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调查研究方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践,在学生获取相应资料后,再对资料进入深入分析,获得相应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采用这种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利发展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3. 多媒体的应用

从收集教学设计来看,几乎所有老师都使用了多媒体,在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多媒体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甚至有代替其他呈现方式的趋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用幻灯片呈现有关资料

在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老师将资料用多媒体进行呈现,主要有阅读材料、例题、讨论纲要、习题等。采用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减少老师阅读以及学生记录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活动,更有利于突出教学活动的重点。

(2)用幻灯片代替板书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进行推广。但是,对于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呈现板书的做法,我们不太支持。因为板书不仅可以反映课堂教学的重点及核心,可以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也有利于进行课堂总结。若用多媒体代替,由于内容分散于各个幻灯片之中,且幻灯片的内容经常变化,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内容,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课堂学习已经结束,但学生却无法回忆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尤其要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多媒体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使用必须为教学过程服务,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技术的优势而过度使用,更不可完全取代板书等重要呈现方式。

总之,通过组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多数老师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对于我们在总结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若大家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予适当的思考,应该可以使大家的设计更为完善,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附加:

观目标中,多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教育”等描述。这些目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一节课似乎也都说得过去,当然也就无法体现某部分内容的特色。

2、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进行推广。但是,对于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呈现板书的做法,我们不太支持。因为板书不仅可以反映课堂教学的重点及核心,可以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也有利于进行课堂总结。若用多媒体代替,由于内容分散于各个幻灯片之中,且幻灯片的内容经常变化,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内容,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课堂学习已经结束,但学生却无法回忆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学校开展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以来,广大教师十分重视、纷纷响应,共收到各科教学设计40余篇。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是语文、数学教学设计,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均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说明近几年来我中心学校教师队伍教育科研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收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后,教务处非常重视,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的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评阅,并收集整理。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此我们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只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也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更为有效。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做法,强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绝大多数教学设计中,老师们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角度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这说明老师们的经验观也已发生变化,由培养掌握大量知识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在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知识目标,大家设计时基本上能做到得心应手,对于知识的各个层次(如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等)掌握得也十分恰当。但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总体感觉较为空洞,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多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教育”等描述。这些目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一节课似乎也都说得过去,当然也就无法体现某部分内容的特色。

事实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知识目标,由于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设计时也比较容易确定。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则与老师们所采用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制定初步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目标进行修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目标更为完善,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各位老师考虑的重点。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此部分的设计均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有些老师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创造能力。综合分析来稿,可以发现大家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大家普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体现为学生活动的大量增加,增加学生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等。我们对教学过程设计中师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了粗略估计,发现大约有50%左右的时间被用于学生活动。

(2)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许多老师遵循科学探究的思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进而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调查研究方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践,在学生获取相应资料后,再对资料进入深入分析,获得相应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采用这种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利发展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3. 多媒体的应用

从收集教学设计来看,几乎所有老师都使用了多媒体,在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多媒体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甚至有代替其他呈现方式的趋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用幻灯片呈现有关资料

在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老师将资料用多媒体进行呈现,主要有阅读材料、例题、讨论纲要、习题等。采用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减少老师阅读以及学生记录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活动,更有利于突出教学活动的重点。

(2)用幻灯片代替板书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进行推广。但是,对于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呈现板书的做法,我们不太支持。因为板书不仅可以反映课堂教学的重点及核心,可以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也有利于进行课堂总结。若用多媒体代替,由于内容分散于各个幻灯片之中,且幻灯片的内容经常变化,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内容,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课堂学习已经结束,但学生却无法回忆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尤其要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多媒体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使用必须为教学过程服务,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技术的优势而过度使用,更不可完全取代板书等重要呈现方式。

总之,通过组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多数老师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对于我们在总结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若大家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予适当的思考,应该可以使大家的设计更为完善,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自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化学教学》编辑部开展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以来,广大老师十分重视、纷纷响应。编辑部收到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征文200余篇。我们欣喜地发现:这次来稿的范围之广、质量之高是编辑部举办的数次活动中最好的一次。无论是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师,还是其他地区的教师,在征文中均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说明近几年来我国中学化学教师队伍教育科研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收到广大教师的征文之后,编辑部非常重视,组织专家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设计及信息技术的使等多个角度对论文进行了评阅,评出了各类奖项,并专门发行增刊刊登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化学新课程,以便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此我们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设计、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只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也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更为有效。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做法,强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绝大多数征文中,老师们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角度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这说明老师们的经验观也已发生变化,由培养掌握大量知识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在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知识目标,大家设计时基本上能做到得心应手,对于知识的各个层次(如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等)掌握得也十分恰当。但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总体感觉较为空洞,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类似的描述多次出现。再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多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教育”等描述。这些目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一节课似乎也都说得过去,当然也就无法体现某部分内容的特色。

事实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知识目标,由于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设计时也比较容易确定。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则与老师们所采用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关系。例如,对于同一知识内容,若通过实验活动来实现,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等;若通过提供资料的形式来实现,其目标也就变成了发展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制定初步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目标进行修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目标更为完善,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各位老师考虑的重点。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此部分的设计均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有些老师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创造能力。综合分析来稿,可以发现大家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大家普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体现为学生活动的大量增加,如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增加学生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等。我们对教学过程设计中师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了粗略估计,发现大约有70%左右的时间被用于学生活动。

(2)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许多老师遵循科学探究的思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进而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调查研究方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践,在学生获取相应资料后,再对资料进入深入分析,获得相应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采用这种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利发展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3)体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普遍注重体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在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同时,介绍该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促使学生明白化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当然,老师们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十分关注,通过对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材料问题等的介绍,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的意识。

(4)突出化学史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普遍认识到化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时补充与此有关的历史资料,更有老师按照化学发展的历史来设计教学过程。例如一位老师在设计苯的教学方案的时候,首先介绍苯是如何发现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当时对苯的实验来确定苯的分子式,进而提出关于苯的结构的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苯的环状结构。

老师能否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很少看到这些设计。也就是说,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学生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判断,也缺少对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再如,有些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大量的体现化学与社会联系以及化学史的资料,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介绍这些资料,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得这些资料就像课堂教学的“补丁”,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冲淡对主要内容的学习,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对影响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作比较全面的思考。我们应突出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地位,但绝对不能弱化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及在学生活动出现困难时作出恰当的引导;既要注重精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又要注意将学习资料有效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既能通过资料认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通过资料来更好地学习科学的知识,获取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的态度。

3. 实验设计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化学实验在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们对这句话的认识应该说非常深刻,最主要的体现是在教学设计中实验活动的大量增加,不仅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实验,还补充了大量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实验。

教学设计总结

[要求]请以“真”为话题,将你在成长历程中所遇、所思、所感写下来。不少于600字。

上小学时,我特别喜欢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老师会当着全班同学念我写的作文。这是我最自豪的时候,也是仅有自豪的时候。我数学不怎么样,即使是语文,除了作文也不怎么样。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而且经常重复,所以写起来特别容易。可是,我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我亲身经历、自己做过的事,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也就是说,都是假的,从来就没有把现实中的我以及发生在我身上、我身边的人或事写上过作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我有几本作文书,经常看看,也就记住了几个故事,所以就经常把它们写入我自己的故事里,可是每次都得到表扬。偶尔想写写真实的事,真实的我,可是就是不成功,反而没有写假的好。我就养成了乱编故事、乱编情节的习惯。

上初中后,教师叫我们写作文要以丰富的生活为题材,我也尝试着写了几回,但作文都得不到高分。于是我放弃了,干脆就像原来那样乱编来写吧。别说,效果还不错,比写真的好多了,老师也不能看出破绽,还说我进步挺大。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写真正作文的习惯,总是胡思乱想一通加上一些虚假情节,就是一篇作文。可是,我发现,效果越来越不好,总是不能够得高分。我不知道我是否应重新开始,以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我、真实的事物为题材。可是我又害怕像以前那样得到不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我以后的写作。

我现在真是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听老师的话,总是自作聪明,把自己不知不觉带入一个似乎虚拟的写作空间,形成了一种坏习惯,不肯写自己更多的东西而造成这样的后果。

写作有了真实,要以真情打动读者。我想生活、做人不是一样吗?都需要一个“真”字,一旦进入不真的界限,将使你不知所措。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