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课时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8 16:15:48 作者:雨中梧

教学计划是为了达到特定教育目标而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计划。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学计划实例,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课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力图在互评互议、发散练说方面有所创新,努力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对历史、军事知识非常感兴趣。课前学生收集了大量资料,有朝鲜战争的起因、双方力量对比,有五次战役的经过,还有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英雄事迹。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较好地做到了课内外结合。上课一开始由学生自己介绍时代背景,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体验到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乐趣。

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我们就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一段。

课上充分练习朗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评议时,不光简单地对朗读技巧进行评议,更要引导学生评议同学的朗读是否体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从上课情况看,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得太平淡了。‘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应该这样读……"教师适时点拨:大娘送来的仅仅是食物吗?引导学生体会到大娘还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个同学发言:"’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读得好。这句中间虽然是逗号,但是他停顿时间长,让我们好像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一幕。"列车离开的段落,采用引读,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证明,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正是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评一评议一议的地方。这样上课是学生自主地学,屏弃了教师的串讲串问。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在时间上给予保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设计发散训练。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派代表汇报。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代表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一定水平。这项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互评互议,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仿照课文练说,提高语文能力,是本课的特点,效果较好。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这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富有感染力,那么你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让你特别感动。

3、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书中的语言文字。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情感。

二、激情引读,理解课文。

1、放录象片:志愿军离开朝鲜,人们送别。

从这段录象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

以上三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注重抓住重点的.词句,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要像他们学习。

4、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中那句话最能包含志愿军和大娘之间感情深厚?

5、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这比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6、如果把它转化成陈述句,应该怎样表达?比较一下,这两句话那句情感更强烈一些?

7、读书,贵在思考,聪明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两句话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么?

8、总结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的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9、默读课文,用笔边读边找课文中那几件事能够说明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板书:送打糕缝补衣服救伤员。

三、读中感悟情感。

1、八年的相处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太多太多,此时此刻,随着列车的移动,难舍的泪水模糊了亲人的眼睛,望着大娘那一次又一次挥动的双手,又使我们的志愿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2、出示还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

4、对于大娘这种行为,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同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学生说)。

5、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请同学们练习读读。(配乐)(生读)。

6、学生评价,教师抓住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鼓励。

7、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9、唯一亲人:

10、(配乐)教师范读,学生读,抓住课文中你认为最能表达情感的词句,有感情的赛读。

12、小结:

我们在学习这一段中是抓住了课文中重点的词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来抒发斤自己情感的,希望同学在学习下一段时也要按照这种方法来学。

《再见了亲人》完整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习步骤:

1、媒体展现当年自愿军回国时的情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对朝鲜人民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具体描写,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学生合作学习,了解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

3、按“话别——回忆——赞扬”的顺序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感情朗读。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2)从哪些事情中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3)找出能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朗读。(四-六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置疑问难:

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第一自然段: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的意思。

再指名读,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个别读、齐读)。

师生再一起齐读最后两句话。

问:这样的人能不能被称作亲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代价什么意思?

(指为达到一个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课文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双腿残废了。)。

再指名读。

自由读,体会为什么大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大嫂是为了什么这样做,所以大嫂也称作亲人。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指名读。

理解噩耗是指不好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知道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

自由读。指名读。

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齐读,再齐读。

为了一个中国战士,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为亲人。

5、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

同学们,刚才我们讲的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外国人。(板书:志愿军)。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6、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

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1、想象在告别时你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你会对朝鲜人民说什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

2、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有血缘关系。

大娘不是亲人?

小金花朝鲜人民志愿军。

大嫂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根据这些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重点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说教法】。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几组图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志愿军战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自己小孙孙的生命换来的,他们说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词句表达图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

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

(1)、妈妈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妈妈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

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

(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说明:从图到文,用图学文,不仅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而且在“看图、补图、绘图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什么?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小编导语:《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写批注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教学重点: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亲人的认识,明白普通意义的亲人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3、指导朗读课题,重读“亲人”

刚才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师:仔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提醒学生可以用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习)

l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

理解’雪中送炭”。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表达感情的?(叙事抒情)

l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l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关怀体贴的大娘无私奉献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l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4、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维,咀嚼情节

师: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

问: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学生回答)(板书: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问: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而今志愿军战士踏上归国的火车,火车即将开动,大家拿起课本把最后几段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生读)

1、推荐书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完成课后小练笔。

再见了,亲人

大娘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双腿伤残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

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和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说学法】。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授统的被动的多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常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真情实感。

【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习课文垫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通过读,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你知道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学生回答,以学定教。

三、传授过程。

1、精讲、精读让生自由朗读课一自然段,想想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2、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体现出大娘对志愿军的爱?

3、句式比较,把反问名换个说法。

4、加强读的训练。

5、总结学法。

四、交流点拨。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把词语放入情境中,相机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根据学法、学习说出不懂地方。

五、总结评价。

根据板书,逐一指导学生说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作为典型的代表,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根是他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情来设计板收浅显易懂,学生通过板书加深对课文理解。我认为板书主要是为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服务,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没有追求太花哨的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1、导语: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认识十二个生字,能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吗?谁来谈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指名回答。)。

板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自学辅导法。

录音机、录相带。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妈妈牺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伤。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