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小学(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8 14:42:22 作者:紫衣梦

优秀作文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阅读背景,能够展现作者的学识水平。这里有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家乡的年俗作文

进入十二月八日,就算是进入年了。俗话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这一天要喝腊八粥。这一天的早上把五谷杂粮和糖放在一起煮熟,一家人吃。听爷爷说腊八粥在以前叫散伙饭,早上地主把剩下的五谷杂粮放到锅里熬上一锅稀饭,让长工吃后就放假了。

真正的年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天在我们这里叫做小年。晚上要祭灶。这天小孩子最开心了,因为他们可以吃上盼望已久的灶糖。灶糖有圆形的和长条形的,是玉米或者红薯片熬制的,上面沾了好多芝麻,所以我们也叫它芝麻糖。晚上,大人们把灶糖,烧饼和一只大红公鸡栓在炉灶前,点香放鞭炮为灶王爷送行,让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多进善言。红公鸡就是他的大红马,烧饼就是他路上的干粮,而灶糖就是让他多说好话。这个仪式在我们老家是很隆重的,但是我们小孩子不管这些,就等着吃糖了。

腊月二十四就要扫房子了,以前住的都是些草房或者瓦房,烟熏火燎的,房子的犄角旮旯积累了好多烟尘,就跟蜘蛛网一样。这一天人们用长长的扫帚伸到房子的高处去钩这些脏东西,所以就叫“扫房子”。打扫好了卫生,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

按照我们家的习俗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八这天门上要贴上对联,屋里贴年画。正堂是四扇庭,东西两边的墙上是戏曲中的故事人物,大小门贴对子,门板上贴上门神,让门神看好家,防止牛鬼蛇神进来。这一天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贴对子,只要贴了对子就不能讨债了,穷人们可以安安生生过年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天晚上无论是大人或者是小孩都不能早早去睡觉,全家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讲故事,拉家常,我们这里叫“熬福”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就要比早了,这天早上是祭天的日子。所以谁家起的越早,谁家就越心诚。家的主人一睁开眼就要起床,不能说话,轻轻触碰一下家人,家里人都心领神会,一个个起了床,女主人包好饺子,煮好以后,先捞上一碗,由一家之主放到院子里的供桌上,然后面向天空,向老天祈福。然后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里,跪下来扣头以示虔诚。之后再燃放鞭炮。等香燃烧完后,我们全家就可以吃饺子了。

正月初一这天是不能扫地,以防把财扫出去,不能用剪刀,用剪刀传说是会破财的。

从正月初二到初五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晚辈要给长辈拜年。以前的拜年可是一件很庄重的事,长辈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晚辈跪在他的脚下磕头。长辈要把晚辈搀起来,是小孩的,磕完头之后,大人要给小孩发压岁钱。

到正月初五这一天早上,全家人吃饺子,放鞭炮,叫破五,意思是年基本过完了,可以干活去了。

年虽然过的差不多了,但从初六开始各种娱乐的年俗才刚刚开始。我们这里最流行的民间艺术就是舞龙,舞狮子,跑旱船了。我最喜欢的就是跑旱船了。船家女是男人扮演的,穿上花衣服,进到竹子和彩色布做成的船里,两手提起旱船,外面一个小丑拿着船篙,一边划,一边与船家女对唱,内容都是些娶媳妇等的逗乐的段子,甚是搞笑。像这样的娱乐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

我家乡的年俗还有很多,只不过我记不得了。今天就讲这些,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这里过年的快乐!

家乡的年俗小学生作文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每家每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家乡的年俗小学作文

一放寒假,我和妈妈就直奔她的老家——上虞。也许是我渐渐长大,也许是我日益懂事,今年的上虞一行让我大长见识。其他不说,就光是见到那些五花八门的年俗,就已经可以让我回味无穷了!包粽子、烧羊肉、分岁请祖宗、大年初一拜天地、杀猪……不过在这些星星点点的年俗中,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切猪肉了!

在我们去上虞的第二个晚上,我和外公外婆正兴致勃勃地玩纸牌时,舅舅突然来了个电话,说是明天他会运来一头宰杀好的猪,让外公切。听到这个消息,我好兴奋啊,整头猪!一个晚上,我都在想:终于能亲眼看到庖丁解“猪”的场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搬了把椅子就坐,迫不及待地等着舅舅把整头猪运来!而外公呢,也是一大早地就磨刀霍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看见舅舅提着,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拖着两个大袋子蹒跚地走进了家门。一进来,他立即将袋子抛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满头大汗地瘫坐在椅子上!外公准确地抓住袋口,使劲地拖出猪腿,敏捷地将一只袋子垫在下面。我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半头猪,我估摸着大概有30公斤重吧!外公拎起猪蹄,嘴里念念有词:“先把骨头取出来,再把肉按种类切开……”他就像个资历丰富的老战士一样,沉着地举起刀,仔细地搜寻可以取出来的骨头。接着,他将骨头旁边的'肉一点一点地切开,放在一边,然后使劲一敲骨头,松动之后,一块略带点儿血丝的大腿股骨被完整地分离了出来,我看得惊呆了!随后,外公如法炮制,将所有骨头都取了出来,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外公将半头猪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篮子里。这速度,这娴熟的技术,简直像个过滤器。

我本以为我已经目睹了全过程,但当我一转身,却听见了震耳欲聋的敲击声。我速回头,看见外公正用锋利无比的刀砍着骨头,只见他先轻轻地碰了几下要砍的位置,然后举起刀果断地往下砍,我赶紧捂住耳朵,但已避之不及,巨大的声音已经以每秒330米的速度飞快地钻进了我的耳朵,直感觉我的耳膜差点儿被震破,我甚至看到骨头中都迸出火星来了呢!有些特别硬的骨头,外公也有办法,他先是将刀准确地砍进骨头,再拿来粗木棒,连续敲击,直到将骨头敲断。“砰砰乓乓”的声音响了整整一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把磨得锋利无比的刀到最后变成了水波一样的曲线了。

当天晚上,当我喝着热乎乎的骨头汤,啃着美滋滋的红烧小排,嚼着软绵绵的白切肉,就想起了这一整天外公辛辛苦苦切猪肉的情景,心里颇有感触:任何美好的生活都是用艰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这几天在上虞的幸福日子离不开外公外婆那勤劳的双手!

家乡的年俗作文

今年春节,我是在爷爷奶奶的家乡——湖州南浔度过的,那里有许多好玩的年俗。

比如腊月要吃腊八粥;除夕要回老家过团圆夜;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是大鱼,但不能吃完,以象征“年年有余”;初一禁食菜汤和甜粿,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菜,也不能煮,把前一天的饭菜蒸来吃,只能饮冰砂糖茶等等。

不过,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好玩的就是做麦芽糖啦!

大人将小麦浸泡后发芽,芽切碎后与闷熟的糯米搅拌、发酵、转化出汁液,滤出汁液煎熬成糊状,这样,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自己做麦芽糖吃了。我迫不及待地用三根木筷搅出一点,左手拿两根,右手抽出其中的一根木筷,放在两根中间,围绕着来回作“8”字形转圈,渐渐地,红红的、稠稠的麦芽糖变成银白色了,就可以食用了。我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忍不住大大咬了一口,又香又甜,又粘又滑,不一会儿,在嘴里融化了,真好吃!

看着手上的麦芽糖,真舍不得吃,我用一根筷子一点点取着吃。

真希望每年都能做麦芽糖吃!

家乡的年俗作文

乡下过年,总是庄重而热烈。忙年虽没有一个具体的仪式,但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在乡亲们心中,旧历新年一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为了把年过好,是一定要忙活一番的。在这个过程中,乡亲们主要是做一些过年的准备工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这是流行在广大北方地区的一段忙年顺口溜。在我的乡下老家,上述工作大致相同,但顺序上却已不甚严格。

其实进了腊月门儿,忙年就开始了,只是越接近年根儿,才越显得忙活。忙年之初,主要体现在购物上,而购物,又主要是体现在赶集上。

乡下把腊月里的集市叫做“年集”,年集上各色货物一应俱全,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往往一直从清早赶到天黑。像一些干货、大料、白酒、粉条、蜡烛香火、锅碗瓢盆等易于存放的用品,乡亲们会早早备下,以免拖到年根底儿价格会上涨。过去人们把年前最后一个年集称作“穷汉集”、“懒汉集”,意思就是说有些人或穷或懒,只有挨到最后一天才不得不去置办一点过年的东西。

你可别小看这赶年集,购物其实也很有讲究。譬如说碗筷吧,不管家里缺不缺,人们也要象征性地添置上些,而且一定要买个双数。后来我才弄明白:增加碗筷是希望来年家里添丁增人,比如娶媳妇、生孩子;买个双数是为了“好事成双”;“筷子”寓意为“快快生子”……另外,高条香买几把,大蜡烛买几根,烧纸买几刀,春联买几副,也大致有一定之规。

小年过后,忙年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过去的人们日子过得穷,多数家庭没有冰箱,只有到了这时候,才开始备置一些鸡鸭鱼肉之类的年货,买回来放在室外背阴处,利用隆冬季节的寒冷天气存放着。除此之外,就是做一些洒扫庭除和煎炒烹炸工作了。

辞旧岁,迎新年,扫屋子家家都要进行。乡亲们为图过年吉利,过去连扫屋子也要找个“好日子”。“好日子”通常按着黄历上来,指的是没有任何禁忌的一天。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太顾忌这个,找个没有风雪的晴好天气,就把里里外外彻底打扫干净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窗户、大门都重新油漆一遍,看上去会更加光鲜靓丽。

与此同时,就是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就面食来讲,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饽饽,二是年糕。饽饽是一种半球形的面食,家家户户都会用最好的面粉来做。由于饽饽是过年时的当家主食,所以人口多、亲戚多的家庭,常常要蒸很多,有的甚至要蒸二、三百个,这样一来,整个正月里就不用再忙着做干粮了。年糕用黍米粉做成。黍米面和好之后,再在上面按几颗红枣,放在锅里蒸熟即可。出锅的年糕呈金黄色,几颗红枣点缀其上,煞是好看。年糕须趁热吃,吃在嘴里会感到又甜又黏,而冷却的年糕是没法儿吃的,这与南方的糯米年糕比起来,无论是做法还是吃法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年糕取“年年升高”之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时候家里的男人们也没闲着,他们常常被主妇们调派着杀鸡宰鱼,炸藕盒、炸鸡块、炸鱼段、炖猪头、煮猪蹄……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飘荡着一股股香味。人们之所以要把这些食物在年前都忙着准备好,就是想着在年后吃的时候方便一些。那时候亲戚们已经开始互相串门儿,客人们来了后,因为手下有了几个现成菜,也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了。

家乡的年俗作文

空气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带来欢聚,欢聚带来笑语。我家乡是江西赣州,我虽是在园洲长大,但是我对家乡的春节却并不陌生。

江西过年分大年小年,农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会给小孩红包,表示吉祥如意。但是,园洲与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园洲,红包大多数为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个红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几百元,最常见的是102元。整钱加零钱,表示年年有余。

在除夕,大家会吃荤菜,鸡鸭猪鱼等。但是,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斋饭,不吃肉。在园洲,凡是春节,大家通常有肉有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家乡正月初一,不能洗头,不能洗衣服,不能扫地,因为人们认为一洗就会把财气洗去,一扫就会把财气扫去。

开来,就好像一朵美丽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经掉色的红大衣,黑色的长裤,洁白的牙齿十分显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没钱?“给!”奶奶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给我。妈妈连忙说:“不用了!妈!”“没事!给孩子的!”最终,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强大”的奶奶。我大喜:“谢谢奶奶!”奶奶也非常很高兴。外面的爆竹声不断响起,好像是春节的笑声。

家乡年俗作文

我们中国有许多年俗:祭灶、年夜饭、守岁、祭祀、拜年、压岁钱、贴春联、贴窗花……其中我喜欢的是贴窗花了。与其说喜欢贴窗花,不如说我喜欢的是窗花,就是剪纸。

在春节年俗中,贴窗花是不可少的一种。窗花是贴在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户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武汉天地的新春庙会上。这里摊位上的事物琳琅满目:手工布老虎、制扇、风筝制作、汉绣制品……在庙会转角一处,我被那一排排彩色的图案吸引,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张张彩色的剪纸啊!憨态可掬的小猪、福气满满的`大花篮、还有今年最火爆的小猪佩奇。往摊位里一看,摊位的主人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

老奶奶戴着一副眼镜,右手拿着剪刀,左手转动手中的纸,不知道在创作什么作品。只见她眉头紧皱,眼睛透过镜片专注地看着手中的纸,只见剪刀左一剪,右一剪,我看着好像是个桃子。接着老奶奶将纸换了一个方向,又继续剪了起来。

我一直站在一旁看着,想看看老奶奶到底剪的是什么。不一会,一只调皮猴子吃桃的画面出现在了我眼前。小猴的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微张,双手捧着仙桃,好似准备饱餐一顿的样子。

真是神奇,老奶奶将一张普通的纸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看了摊位下面的介绍,原来这位老奶奶叫骆清霞,是武汉有名的剪纸艺人。正是有了骆奶奶这样的工匠艺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并不断向前推进。

离开摊位后,一幅幅窗花像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做任何事要和工匠艺人一样有一颗执着、专注的心。

家乡年俗作文

街道两侧挂起了红火的灯笼和中国结,像一张张通知书,通知人们新年的到来。被年味裹着的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也一天比一天热闹。一切仿佛都在告诉人们——春节到了。我也没闲着,参加了各种活动。

写对联。

春节已到,本应悠闲的我却变得忙碌起来,因为要写对联。每年写的对联都是楷书,而今年,我决定挑战一下新的高度——写行书。喜庆的红纸铺在桌上,轻捷的毛笔握在手中,脸上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笔尖在红宣纸上游走,正到峰回路转之时,腕间聚力慢慢回转,最是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再稍提笔,潇洒快速地一甩,干净利落地出锋。看着写好的.对联,成就感如潮水般涌出。

放鞭炮。

大年三十,天还没亮,各种各样的鞭炮已经开始骄傲地站在小城的各处亮相。这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放鞭炮。我也和小伙伴们大包小包地拎着鞭炮,一路生风地冲出家门,出来放鞭炮。大多数孩子拿得都是很安全的小鞭炮,但也有淘气的大孩子抱着一卷比自己脸都大三圈的挂鞭。大人们也像小孩似的,急切、兴奋、激动,一个接一个地放着“重量级”的鞭炮,声音、威力和样子都比孩子们玩的要强得多。鞭炮声一响起,年味似乎更浓了。

随着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旧的一年留在了上一页,新的一页翻开,让我用努力和奋斗,在这新的一页,新的一年,谱写更加华丽的一章。

家乡年俗作文

说到年俗,大家总会想起放爆竹、赏花灯、祭灶神、贴对联……我家可有一个尤其的年俗,那便是在春节团聚的情况下吃奶奶亲手做的肉圆、鱼圆和汤团。

每一年过春节,父亲都需要带我与妈妈回家去探望祖父奶奶,由于过春节便是要和亲人团聚的日子。等夜里吃年夜饭的情况下,奶奶总是会端上两小碗日期热呼呼的汤,一碗是含有肉圆和鱼圆的菜汁,另一碗是小红豆煮汤圆。为何每一年过春节吃团圆饭中总会有这两条美餐呢?父亲跟我说,“圆”意味着着“和和美美”,奶奶亲自捏了这种圆子,期待明年大家大家都能平安幸福。

一年365天,我觉得奶奶最期待的最开心的毫无疑问便是过春节这种天了,大伙儿团聚一堂,聊一聊家常话,吃点家乡小吃,尤其是她亲手做的圆子。奶奶对大家的想念、挂念和善心就竭尽在这里一颗颗的圆子里,每一次吃着它,我也感觉尤其有异味。

说到年俗,大家总会想起放爆竹、赏花灯、祭灶神、贴对联……我家可有一个尤其的年俗,那便是在春节团聚的情况下吃奶奶亲手做的肉圆、鱼圆和汤团。

每一年过春节,父亲都需要带我与妈妈回家去探望祖父奶奶,由于过春节便是要和亲人团聚的日子。等夜里吃年夜饭的情况下,奶奶总是会端上两小碗日期热呼呼的.汤,一碗是含有肉圆和鱼圆的菜汁,另一碗是小红豆煮汤圆。为何每一年过春节吃团圆饭中总会有这两条美餐呢?父亲跟我说,“圆”意味着着“和和美美”,奶奶亲自捏了这种圆子,期待明年大家大家都能平安幸福。

一年365天,我觉得奶奶最期待的最开心的毫无疑问便是过春节这种天了,大伙儿团聚一堂,聊一聊家常话,吃点家乡小吃,尤其是她亲手做的圆子。奶奶对大家的想念、挂念和善心就竭尽在这里一颗颗的圆子里,每一次吃着它,我也感觉尤其有异味。

家乡年俗作文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一转眼就到了2020年了。我的家乡在仙居,仙居这个地方越来越美丽了。这里的人们都过着幸福。祥和。温暖的日子。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越来越多。春暖花开,许多小动物们都出来晒太阳,有的在厚厚的草地上跑来跑去,好像再玩捉迷藏的小游戏。有的在树上玩耍,有的在采野花,采野果,你看它们多快乐啊!

在山上有一条长长的小溪,那清澈的'水里有许多小鱼。小虾。还有那些小螃蟹。它们都在水里玩捉迷藏,好可爱啊!夏天,我和小朋友经常来小溪玩耍,数溪里的小鱼。小虾。

我家乡的房子和小鸟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漂亮了,每个村庄都有树。草。花。水。鸟。到处都能听到鸟儿们在唱歌,到处都能闻到花香,鸟儿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跟我们人类说,跟我们一起唱吧!

我们出去逛街,不再怕沙子,灰尘被风吹进眼睛里,马路干干净净,没有半点垃圾。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不再有尾气烟了,空气变清新了,天空是瓦蓝瓦蓝的,晚上看到的星星越来越多,越来越亮。

年年风调雨顺,农民伯伯们年年都是大丰收,不再怕害虫,不再怕干燥,洪水,沙尘暴等等的自然灾害。

我爱我的家乡,我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们要好好保护身边的一木一草,保持优美的环境,我们人类就有好日子。

家乡年俗作文

旧的一年即将过去,大家将迎来2018年。大家这里的年俗有包馄饨、做团子、年夜饭贴春联等等。

你看,一早外婆和奶奶就在厨房中准备包团子和包馄饨的材料,馅料有萝卜丝肉和豆沙馅、青菜肉馅的。终于大家开始包馄饨了,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青菜肉馅,把馅放在皮子中间,皮子再对折一个再绕一下,用手指沾些水在皮子上,把上面的两个角粘在一起,这样一个馄饨就包好了,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馄饨很快包好了。中午的时候,大家就用自己的劳动成果——馄饨,下了一大锅大家齐分享,我盛了一大碗,便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哇,真是美味极了!

接下来,大家开始包团子了,青团是绿苣头和糯米粉制作而成的,里面是豆沙馅的,这是我最喜欢的。而白团子则是用青菜肉馅和萝卜丝肉馅包的。下午团子开始上锅蒸了,它们一个个被放进蒸锅里,经过二十分钟的.蒸制,变成了表皮亮晶晶的美味,出锅后,我又迫不及待的吃了一个青团,哇,好烫!

再说一下吃年夜饭贴春联吧,大年夜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起了香喷喷的饭菜,大家在餐桌上举杯分享。吃完年夜饭,开始贴春联了,大家先把去年的撕掉,然后用双面胶把新的贴在门上,这时感觉门面就焕然一新了。

吃完饭大家还能再放放烟花和炮竹,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绽放,照亮了整个天空,整个城中笼罩在这快乐的氛围之中,最后欣赏春节联欢晚会。

最后希望你快快长大,天天开心。希望明年你可以回来过年,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玩耍了。

家乡年俗作文

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春节眨眼间就过去了,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和我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

腊八,似乎就是春节的前奏曲,一到腊八,妈妈就会用大米、糯米、麦仁、小枣、豆子、小米、白莲子、葡萄干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人们就会知道年就快要来到了。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家乡是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人们会拿着麻糖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祭祀过后,我们就会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午饭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包着饺子。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在这一天,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吃的午饭,饺子包好后,人们就会早早地把鞭炮挂在树上,饺子一入锅,就开始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这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饺子煮熟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习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饺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把饺子重新放入锅里煮一下,重新捞出后,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新年终于来到了,正月初一,虽说新年,却不如除夕的热闹。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

眨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早上,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街道上,各个商店的门口都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每个招牌上都围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就连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小彩灯,头顶上红色、黄色、紫色……的礼花一个连着一个在空中绽放,这样的礼花,这样的花灯连在一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呀!

怎么样?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很有趣儿吧!明年的春节,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感受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文档为doc格式。

家乡年俗作文

在我的老家,腊月二十五有“扫尘土”之说。扫尘,有扫陈除旧之意,引申:“除旧迎新。”

小时候的房子是木檩、木梁、木椽子,土坯、土炕、土灶台,一年四季烧柴草。冬天屋里放个大火盆,每天烧完火,要将火盆里放些锯末子、高粱壳等燃烧值高的农副产品,将灶堂中的火扒在火盆里。这一天火盆里虽然烟熏火燎,但热热乎乎的。家乡的火盆是一种纯手工艺品,过年回老家,邻居五姑给我讲了火盆的制作过程:火盆是用家乡特有的一种色彩鲜黄、特别粘的黄土泥扣制的。

那个年代由于家家都做,有的人家祖孙三代可能需要多个,加之黄土泥盆也不耐贮存,每年乡亲们都要做好多个。黄土泥只有北沟的一个泉子边上有,采点泥巴也很不容易。常常都是男人去采。那儿的质量最好,但由于人们乱采乱挖,地表破坏严重,每一次采挖都得将泉水排出,泉水不怎么多,大约一百来桶,两人用水桶也得一个多钟头能淘干,活是不重,但那个泉子的水特别的凉,站在里面一会就凉得受不了,这就给淘水带来了难处,淘的没有出的快。常常两口子忙半天也不一定能挖到泥,即使是挖到了,也不一定是好的,黄泥越深层的质量越好,这就得诱导人们继续挖,挖得越深水越大,挖够一个盆的泥,得用一天的功夫,还累够呛。采回来的泥也不能立即做,得先将泥稀释了,在干燥渗水性好的地方挖一个坑,坑的周围要拍得十分光滑坚硬,将稀释的黄泥用细箩过滤放坑内自然沉淀,排水好的地块3天以后将沉淀物上中层的取出,放在一块大一点的木板上反复揉搓,揉搓的时间越长越好。揉搓的时候感觉干,适当加水。揉得泥拿在手里捏什么能成什么,既能沾还不裂缝。

在这个儿有“打到的媳妇揉到的泥”之说,揉好的泥,粘而不沾,柔中有刚,泥揉好了,将一个瓦盆扣过来,放在农家吃饭的桌子上,盆的外面用报纸糊上,将揉好的'黄泥按3―4厘米的厚度,均匀地贴在盆的外面。涂均匀后用擀面杖或者是碗的侧面不停地辗轧,辗轧得越光滑越好。有时候为了光滑,可蘸点清水。如此反复。将辗轧光滑的盆坯连同泥盆一起放阴凉处,让其自然干燥,这期间发现有裂纹可用光滑的碗片蘸清水反复辗轧,直到满意为至。大约得过一周,干透了,轻轻敲动几下,就可以取下来了。有的家庭做的时候还要做个底,底大约5厘米左右,有底的看着更好看。

火盆可是个好东西,在外边疯累了,不论多冷,将火盆扒拉一下,露出红通通的火,别说烤,看着心里都暖和。火盆不但可以取暖,还是我们冬天吃零食的保证。饿了,烧几个地瓜、土豆、豆包,爆点玉米花,一顿丰盛的零食就解决了。在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火腿肠、方便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是在火盆的陪伴下长大的。

火盆是好东西,但也容易将室内弄得尘土飞扬。爆玉米,玉米一炸,火盆里灰会扬起老高。那时候都是土房,高粱秸秆的房顶,特别是有的高粱叶没咔哧干净,塔灰灯笼挂似挂在上边,长长短短的像房檐的冰溜子,遇到风会刮得东摇西晃的。一旦落下来,落到哪儿,哪儿就是一片尘土。火盆能将墙皮熏染得起嘎巴,油黑油黑的,不多的几件家具,一年也用不上几回,常常落满厚厚的灰尘,少许的几张年画上的人物也都模模糊糊。

这就是我的童年,不过,不论多厚的尘土,也逃不过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家家都要大扫除。在我家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父亲早早就说:今个儿咱家扫屋子。一场地覆天翻的大清扫就要开始了。

父亲是一家之主,家里的顶梁柱,通常家里搞卫生之类的小活是不过问的,甚至连看都不看,也许有时候会说:哪儿应该收拾一下了,但从不亲自动手。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可就不同了,父亲早早就换上平日干活的衣服,把屋内的大镜子、被子、褥子等,早早搬到外面,如果酸菜缸、酱缸等太重的物件,实在搬不动就找东西苫好。墙上的年画当然要小心地揭下来。那个时候父亲比任何时候都温柔,揭年画的手有时候在颤抖,嘴里常念叨着:感谢画中神仙、贵人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过了一年,又要过年了,也要让你们干净干净,换个位置了。父亲会将揭下的年画烧掉。那时候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也都会被父亲的虔诚所感动,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从不多言多语。

一切收拾停当,父亲找来一根能够到房顶的木棍,上端绑上一把扫地笤帚,然后蒙上门帘什么的,只露出两眼,进屋“唰唰”扫起来,先把塔灰沾掉,然后就把房顶、墙皮等地方扫个遍。屋里顿时尘土飞扬,呛得人出不来气,闷得慌,扫一会就要跑出来透透气,等尘土落一会儿,再进去扫,如此反复进出几次,三间屋才能扫完。

虽然那是一年最冷的日子,父亲也会打开门窗,再一遍遍往地面洒水,尘土消失之后,也就到晌午了。由于敞着门窗,闷了一个冬天的屋里有一股特殊清新的气味,让人心旷神怡。尘土落完之后,才把搬出去的物件一件件放回原处,这个时候再看看屋里确实比原先干净、亮堂多了。

在父亲扫房子的时候,妈妈也不得闲。头上蒙条毛巾,将炕席拉到院子里用棍子敲打,顿时满院尘土飞扬。然后扫炕,睡了一年的土炕,炕席底下的尘土厚厚一层,能扫一簸箕。这些事做完,到了院里拍拍身上的土,满面灰土,只有两个眼睛眨巴着是干净的。擤一把鼻涕竟出来两根泥柱子。等灰尘落定,用抹布擦家具、灶具,把炕席拉回原来的位置,把被褥搭在院子里晒东西的铁丝上拍打后,用扫炕笤帚清扫后再往回搬。之后,把窗户上的旧窗纸撕掉,糊上一层新窗户纸,为了透明,还要用少许蓖麻油将窗户纸涂一下,再贴上预先剪好的窗花,四角是四个云子,中间是人物花鸟,把窗户点缀得有了浓浓的年味。

那个时候,农村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事,虽然条件差,没有玻璃可擦,但还是想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要把一年来家中积攒的尘土来个大扫除。然后不过初五就不让扫地,放的鞭炮纸屑之类说是吉祥物、是钱财,若扫掉了就会犯穷。

2、做豆腐。

小时候过年,家家都要自己做豆腐,生产队每口人分的几斤大豆,平时都舍不得生豆芽,更谈不上炒盐豆。盐豆下饭费时间,还能勾引起人们的食欲,吃得多,费粮。那个时候大豆只有两样用处:一是做大酱,大酱是过日子不能少的必备品,当时适龄青年介绍对象,往往先看这家有没有咸菜、有没有大酱,咸菜、大酱已经是农民家庭中生活富裕的标准之一。再一个就是过年做豆腐。家家户户都要做上20斤左右豆子的豆腐。

做20斤豆子的豆腐可是一件大事,年前年后一家人会有炖豆腐、凉拌豆腐、白菜炖豆腐、酸菜炖冻豆腐等无数种美味享受。在那个没有市场、物资不丰富的年代,豆腐可是人们一个正月餐桌上的当家菜肴。

过年的时候,最忙的是生产队的那盘石磨,一天24小时不停歇。管毛驴的饲养员大叔最有人气,乡亲们都要同他套近乎,不图别的,一旦排上用磨的顺序,有一头好用的毛驴也是一件幸事。

在我的记忆中,不是所有的毛驴都能拉磨。只有大肚子、小肚子两头最好用。进磨房,不用带蒙眼,也能将石磨拉得“呼呼”响。其它的驴都不好用,一进磨房,不是拉屎就是撒尿,半天也拉不了一圈。

做豆腐,要先将黄豆泡软,在石磨上磨,毛驴一圈又一圈地转悠,要把驴眼蒙上,要不毛驴头懵,究竟是不是这样,没有深究。反正它是不知疲倦地转啊转,石磨上挂着一个木铲,转一圈就将白白的豆浆刮进磨盘外围兜着的木圈的一个方洞里,于是,小驴转一圈就听“啪”一下,豆浆流进桶里。

豆浆磨好,用开水沏一下,过箩。就是在大锅上放两条扁担,扁担上放一个箅帘子,箅帘子上两人扯着一条比纱布要细得多的纺织品(豆腐包),将沏好的豆浆倒入,俩人尽全力挤压,待豆腐包内浆全部被挤出之后,俗称的过箩就结束了。过箩后,箩上是豆腐渣,是做肉丸子等的重要原料,有的农户把它当作做大酱的补充原料。箩下的浆进入锅里,煮沸,豆浆烧开后,掏进缸里,然后用勺子慢慢搅和。此时,可以拿个碗,喝碗热热的豆浆了。

豆浆温度合适后,进入了做豆腐最关键的环节:点卤水。这可是一个关键活,点少了汤汤水水豆腐嫩,拾不起来也不好吃;点多了出豆腐少,失去豆腐颤颤悠悠的质感,梆硬,俗称点老了,豆腐做砸了。

点卤水的时候,用一个豁口破碗盛卤水,一只手一边用勺子搅和,另一只端碗的手一歪,那些金黄色的卤水就淅淅沥沥地掺进豆浆里,掺多少这要凭经验、凭眼力。

卤水点好,把豆浆缸盖严。等上一支烟的时间,掀开盖,会见豆浆凝成了砣。这就是豆腐脑。

把豆腐脑一瓢一瓢放到已经铺好豆腐包的筛子里,然后盖好,上面放上高粱秸的帘子,帘子上再压一块长石条。大约15分钟,做豆腐的整个过程才算结束。

豆腐做成了,用刀左一刀、右一刀打好,放在盖帘板上,或煎或冻,或熬菜拌食,好吃极了。

豆腐,家乡的美食。家乡关于豆腐的故事真不少。

说是一馋鬼去朋友家坐客,大白菜炖豆腐,馋鬼是只吃豆腐不吃白菜,嘴里说着:我就喜欢豆腐,豆腐是我的命。朋友只好将不多的豆腐向他碗里夹,馋鬼吃得是汗流浃背。过了会主人上来盘肉,馋鬼放下豆腐吃起了肉,主人好事地讲:您不是说豆腐是你的命,有了肉,您怎么不吃豆腐了?馋鬼更实在,有了肉我就不要命了,于是,一盘肉都让馋鬼吃了。

家乡年俗作文

腊八之后是年。中国的春节总是以拆旧换新、迎喜拜神拜祖、祈福丰年等形式进行。内容丰富,热闹喜庆,有浓郁的年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旧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说不完的风情。这几年一直听大人说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就像走了一个形式。其实新年还是人们最依恋的味道。

每当过年时节,一句祝福的话,贴反了,表示幸福到了;门上贴一副对联,都散发着年味;大红灯笼高高挂,照亮了人们渴望迎接新年的`心。

过年的时候,厨房也是人来人往的地方。地方菜会让人流口水。每年元旦,奶奶都会杀一只鸡,让我养脑子。期待明年学业进步,回家过年成绩更好。也祝父母工作顺利,发大财。除夕夜聚餐,我们家会开个小会,大家对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定个新年小目标,争取一下。除夕夜晚饭后,爷爷奶奶会给我表哥、我和我表哥发红包。我们脸上都有久违的喜悦。

春节的晚上,五彩缤纷。吃完饭,最期待的就是放烟花。很快,院子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烟花照亮了每一个角落,照亮了人们满心欢喜的心。小时候总是渴望长大,憧憬明天,会和朋友一起养老。但最后总是我先睡着。现在想想,反而觉得有点傻。

新年快乐是春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大年初一,我会早起,穿上我梦寐以求的新衣服,和父母一起漂亮的去过年。每次你去亲戚家门口,亲戚们都会热情地拿出自己的糖果,走到门口迎接你。回家摸摸口袋,会觉得很满足。小时候,我会向爷爷奶奶炫耀。看,爷爷奶奶,我的新年奖杯!

好了,小东西不是要拜年,是要糖,哈哈哈。

哈哈哈爷爷下次给你点!

这时,家里充满了笑声和欢笑。

日子总是像细沙从指尖滑过,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过去的那些悲伤随着波浪轻轻褪去,而留下的欢乐和微笑却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旧习俗的味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