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哲学故事读后感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8 06:40:13 作者:笔砚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文本,提高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在以下范文中,可以找到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读后感写作,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

哲学故事读后感精选_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小。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

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是一本听讲解看完的英文书,读原版英文书,听别人讲书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样内容的理解不同,这种理解根源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只能感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思考深度不够。这本书的阅读时间跨度三年,原因在于音频现成,我听课却是断断续续,趁着假期从培根听到了尼采。

时间的跨度已经不太记得前面哲学家的观点,只对最后几个哲学家有印象。记忆深刻的是康德不变的作息习惯,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经历,记住的都是富有故事情节生平和悲伤的事情。哲学可以缓解生命的痛苦,而生命的痛苦因人而异。透过哲学家对于生命本质和社会政治道德方方面面的追问和回答,思考和反省生活。夏鹏老师在音频中经常说构建自己的观念之网,让哲学在你这里发生。观念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哲学观的重构对一个人的改变的是根本的。

亚里士多德对问题追赶溯源的方法,柏拉图建立的理想国;理想国中对教育的方法和对体育的重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欠缺的。培根的政治生涯和生活的琐事占据了太多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培根所提倡的归纳法是现在科学的起点。时间的分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话题,生命的走向是由一个个选择决定的,人的自主性体现在把握选择的自主性。实行选择的前提是时间,对于时间的应用决定了选择的自由度。斯宾诺莎尝试调和自然和宗教,认为自然和宗教是一体的。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认识不到宗教的重要性。任何作品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能够成为时代人物除了学识渊博还在于反应了时代呼声,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拨乱反正。

伏尔泰和卢梭的时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代表的理性和卢梭代表的感性两种社会思潮都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反响。感性支配人的`行为趋于本能因而更加容易,理性支配人的行为来源于外界刺激或长远利益。人的大多数痛苦来自感性和理性交织,大脑和行为听从任何一方所引发的不协调。哲学没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取决于你选择了哪一个理念,痛苦最小的人生在于感性和理性其中一方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康德把世界划分为先验和经验两个部分,先验的问题为不可知,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只有经验世界的事物在讨论范围之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扩大,先验和经验的界限也在动态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生存的意志,个体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存在。人有自由意志但是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实现,更能深刻的理解人的可能性随着岁月的增加变成不可能,时空观固定出来你是谁,对现状不满要有勇气打破固有的时空观。斯宾塞采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社会科学,个人变得强大,视野更加开阔,相比于可知范围小的人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我们之所以不断奔跑是为了寻找极限,时不时回头,是为了寻找出发的意义”,相比于终点的未知,我们更在乎于追寻过程中沿途的风景。老师强调尼采的哲学只可内用不可外用,不能把尼采的哲学作为外部世界的标准,只能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只有强者才拥有选择权。

哲学家的观点很多,每个人体会都不同,能够带来价值观的重构和生活的改变。你是一个快乐的人,想要清醒可以读哲学;你是一个痛苦的人,并且想要解决自己的痛苦,需要读哲学。从哲学家的思考可以获得披荆斩棘的力量,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做生活的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是脐带丛书中的一本。我一般喜欢系统性地看书,所以看完《汉字的故事》就拿起这本书看。可没多久,我就发现对此书没兴趣,一捧起来就犯困。我犹豫要不要把它看完,后来决定一目十行地扫一遍。以下就是我扫一遍后的战果及联想:

我以前对哲学的研究领域一知半解。本书告诉我们,哲学包括五个研究领域: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研究思维和思维的理想方法:观察与反思、演绎与归纳、假设与实验、分析与综合――这些全是逻辑学试图理解和引导的人类活动的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问,但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上所做的改进。美学是对理想形式和美的研究,它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是对理想行为的研究。至高无上的知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就是关于善和恶的知识,人生智慧的知识。政治学是对理想社会体制的研究(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谋取权力的艺术和科学);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这些都是政治哲学戏剧中的剧中人。最后,形而上学(它招致这么多非议,因为它与别的哲学不同,它不是试图按理想的模式来协调实际的事物)是对一切事物的“终极存在”的研究;是对“物质”的根本属性的研究(本体论);是对“意识”的研究(哲学心理学);是对“精神”与“物质”在感知和思维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研究(认识论)。

《哲学的故事》介绍的是中国和印度之外的古往今来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思想。开篇介绍的第一位是柏拉图。我以前只知道其以精神恋爱著称于世,却不知道他最负盛名的是《理想国》这部作品。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实行的是共产共妻。共妻实在是太恐怖了!无需我多做分析。至于说共产,我去年还真就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了一番,起因是去年全国先后有好几个地方爆出类似的新闻,公交车司机家境相当富裕,大清早开着豪车到单位,然后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记者采访时问他们说,薪水这么低,工作又这么辛苦,家里也不缺钱用,你们图啥?他们回答说:“喜欢开公交车呗!”我联想到明熹宗朱由校,他不爱上朝和批阅奏章,爱做木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等到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小于他的老师。他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处于某一极端而又能自知的人,会认为另一极端的美德,而不是赋予中庸之道。有时这是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陷入极端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指望另一极端,这样说不定能够走到中间位置上去。……就像人们弄直弯曲的板材时常常采用的做法那样“.

《哲学的故事》中提到的哲学家中有一人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是斯宾诺莎。他撰写的近代哲学史上最珍贵的著作之一《伦理学》居然是用几何学的形式来表达的!刚看到这儿,我觉得匪夷所思,转念一想,又认为没什么可奇怪的。物理课上,老师讲电极知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和社会学中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个道理。还有,高中化学课上,老师曾经说过,将黄鼠狼的屁囊稀释很多倍,可以用来提取香精。当时年纪轻,不太想得明白,其实就是物极必反。我个人认为,哲学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既然具体事物可以用哲学来解释,反过来,哲学也可以用具体事物来解释。

斯宾诺莎认为,世间只有三种伦理体系,也就是三种对理想人格和道德生活的观点。一种是佛陀和耶稣的伦理,它提倡阴柔,众生平等,认为慈爱就是美德,在政治上倾向于不受限制的民主。另一种是马基雅维利和尼采的伦理,它提倡阳刚,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强调征服和统治,认为权力就是美德,崇尚世袭贵族政治。第三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它否认阴柔或阳刚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只有成熟和广博的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判断出何时应该用博爱来统治,何时应该用强力来统治。因此,它认为智慧就是美德,提倡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相结合。这段文字里面涉及到了马基雅维利,他因《君主论》被世人所铭记。令我困惑的是,《哲学的故事》一书里介绍了众多的哲学家,却没有把马基雅维利列进去,而恩格斯却评价他是”政治家、历史家、诗人,同时又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我之前曾经阅读过他写的大名鼎鼎的《君主论》。马克思指出,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马基雅维利在该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君主应该勇猛如狮子,狡猾似狐狸,二者缺一不可。在遵守信义于己不利的时候,他决不应该遵守信义,但他务必要装出遵守信义的样子。至于其他品质也是一样。君主必须会做一个伟大的骗子和伪君子。君主要显得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诚实可靠、虔敬信神,但同时又要有精神准备,一旦需要便能够并且知道怎样改弦易辙。如果可能,君主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一旦需要,他必须懂得如何作恶。所有这一切都被概括为马基雅维利的一句名言:“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字

《哲学的故事》选取了15位哲学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与评价。但这样的书现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专业人士而言,它太浅;对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它又和《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虚无》那些哲学原本一样,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我觉得这样的书非常必要,它犹如一把钥匙,递在每一个想要叩开哲学之门的人的手上。好比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就很想读一读斯宾诺莎、斯宾塞和桑塔亚纳的著作,因为《哲学的故事》对这三位哲学家思想的概括,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如一个路标,指引我们去往也许自己根本还没意识到的、向往的地方。

另外,我仍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时代下哲学所处的位置。尤其在中国,哲学一词的使用,似乎总是与双引号形影不离。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嘲笑哲学,而嘲笑哲学的更深一层,则是嘲笑思考。这一方面自然源自多数人的愚蠢无知,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在实践中存在的弱势。可是,这种弱势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吗?我觉得并不是,而是源自我们保持着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传统。

我们说的是一种仿佛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不可否认,这个真理是一种哲学。可在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这套玩意儿是怎么回事,也没有人把那个真理当一回事。于是,哲学在我们心中,被扭曲了,被一群人为了权力而刻意地扭曲了。换言之,我们因此变成了一个不再信任哲学的民族。

无论是儒家的哲学,道家的哲学,还是西方的各种泊来主义,我们已经不再真的相信,更不会将之付诸实践。而只是当做装腔作势、为自己开脱的工具。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哲学的实践意义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说到底,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虚伪,而去嘲笑哲学,而去批评哲学脱离实际。如此而行的人,只能说,压根不理解什么是哲学。

不过,我也意识到,无论怎么大声疾呼,都无法将自己宣扬的冲进别人的心里。尤其是中国人,好声好气地劝是没有用的,唯独依靠强权的加持,将文化变成政策,写作法律,才能真正在现实中发生改变、发挥影响。所以,从初中开始进行哲学教育,这种点子说再多遍也没有意义。

而且,有人也会说,现在的初中政治课里,就有哲学的内容啊。这种“压缩饼干”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从小学开始,音乐和美术就分家了,而到了中学政治与哲学却还要混为一谈呢?如果不从小让孩子们理解何为哲学,何为政治,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那些从不关心政治,又总是嘲笑哲学的蠢材。靠一代又一代的蠢材,撑得起一座楼房吗?要我说,我们可以不通音律,不会画画,但不能不懂政治和哲学,艺术的任务可以交给一小部分有天赋的人,但政治与哲学,关乎秩序与思考,则是我们每一个文明人的义务。

当然,以上这些论调只要还停留在论调的阶段,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事只能暂时搁在一边,而有意义的在于,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青年和壮年的我们,不满足于坐井观天的人们,你们要醒来,要去补上缺了的政治课和哲学课。

听凭那些所谓的专家胡说八道,指东打西。我们可以抛弃文艺,让政治和哲学武装自己。在必须抉择之时,我们应当抛弃美,而面向正义。

也许,深入政治与哲学,也可能误入歧途。凡事都有风险,但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写书可能会有危险,但读书没有危险。这是一个懒惰的大时代,数字化的趋势让人倦怠于思考。可不思考的我们与畜生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愚蠢、邪恶、懒惰,那将是纯粹的堕落。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信仰,难道还要丧失思考的能力吗?所以,哪怕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人,也得去读读哲学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作者:路易胡安。哪里有哲学,哪里的道德就会恶化。是的,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然而,在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运用理性,人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得益于当时科学的日益强大。自阿奎那提出,要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理性便一跃成为基督教对抗王权与迷信的尖刀。世殊事异,哲学家却将理性的利刃挥向信仰与道德。

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他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摧枯拉朽,人定胜天的狂妄亦随之肆意蔓延。尤其是休谟,他提出的怀疑论,不仅企图颠覆宗教,甚至打算将科学一并摧毁。这意味着,世间一切的知识不再可靠,人类陷入危机。而卢梭却公然反对理性,他宣称唯有本能与感觉才能拯救堕落的人间,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由此爆发。上述的一切深深地刺痛着康德,他决心拯救宗教于理性的桎梏,解救科学于怀疑论的囹圄,遂诞下三大批判。

知识点:

1.理性与知识并不能使人高尚(所谓阅读产生“正能量”,纯属扯淡),人定胜天的狂妄反而比比皆是。

2.圣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为哲学、科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浪漫主义是一场反对理性,提倡本能、情感、感觉的运动,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各领域开枝散叶。雨果、波德莱尔、透纳、德拉克洛瓦、尼采,是其中之佼佼者。而卢梭则是始作俑者。

4.休谟的怀疑轮颠覆了认识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根基。他提出所谓“规律”不过是事件发生的顺序,“原因”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于是科学变得不再可靠。

5.康德深受卢梭影响,断言在超感官的事务上,感觉优于理性。

6.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重构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认识论思路,即对于任何对象,必须符合人们的知识,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消解了怀疑论对科学的威胁,并自诩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外,他又将上帝排除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之外,于是,信仰与道德得以拯救。

哲学故事读后感精选_

10140128。

陆晓图。

指导老师:肖薇薇。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肖遥译的、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

该书叙事流畅,文笔诙谐优美,把一般认为较为枯燥艰涩的哲学用简洁敞亮的故事娓娓道来,予人以启迪和清醒,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的有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伏尔泰和卢梭。路易十六在监狱里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说:“是这两个人打垮了法国。”当然,他指的是他的王朝。可见哲学的力量。伏尔泰的名言:“书籍统治着世界,或者至少统治着有文字的国家。”“使人获得解放的最大的力量是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哲学教育观,通过《爱弥儿》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中国人,你们可是中国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小。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平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中国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中国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中国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

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哲学故事》读后感

当我清理书架时,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名为《100个哲学故事》的书。它已经在我的书柜里放了很长时间了。一时兴起,我还是想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我翻开书,发现第一个小故事的名字是在黑暗中照亮我自己。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家大型跨国公司董事长道尔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晚上,道尔正要去地下室取他的储藏室,突然停电了。他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张可以让光线变暗的'贺卡。但他想在地下室试试。当我们到达地下室时,贺卡上的灯特别亮。他很快找到了他要找的东西。

他被这一事件所鼓舞。他搬到了只有几十个人的小企业,从最小的员工开始。由于他在原公司的工作经验,他很快就成了项目经理。如果我是道尔,我肯定会继续在这家公司工作。然而,道尔没有这样做。他搬到了一家更适合自己的公司。通过努力,他逐渐成为一名经理。最后,他成了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董事长。

最后,他谦虚地说他只是一个小火花。如果他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他知道如何把自己放在正确的地方,让自己在这个小地方更加耀眼。事实上,道尔没有超人的品质:他聪明而平凡。普通人也拥有他的勤奋。也许我们缺少的是他简单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坐标。虽然我们是普通的小成员,但我们仍然可以在生活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亮点,点燃生命的火花,让我们乘风破浪,走向成功的彼岸。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中国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中国。中国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中国今天的富强。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匹战马驰骋疆场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它当过将军的坐骑,因为不止一次地救了将军的命而受到整支部队的拥戴。后来,这匹战马在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被送到后方养伤。这次的伤很重,战马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了,于是等它伤好后,部队就把它卖给了一位跛腿的农夫。一天,当农夫给这匹马套上辔头,让它到磨坊里拉磨时,马哭了。“伙计,我虽然不算富裕,但却并不曾亏待于你,你为什么要哭呢?”农夫听到哭声,好奇地问马。“我哭,不是因为你亏待了我,我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哭泣的。你可曾知道,我以前是一匹功勋卓著的战马,枪林箭雨都不怕。而今,我却要与笨重的石磨相伴一生了。你说,难道我不该哭吗?”农夫笑了:“你恐怕不知道吧,我以前也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曾经因为作战勇敢而获得过军功章。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我的腿断了,伤好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勇猛地冲锋了,于是我便退伍回乡做了个农夫。可是,我并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与以前有什么差别啊!你看,我每天不是都过得很快乐吗?”人生在世,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常说“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但同时,苦难也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监狱”。是“学校”还是“监狱”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待苦难的心态。请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

故事是人家的故事,哲理是人类的哲理,人生是我们的人生。故事虽是人家的故事,哲理虽是全人类的哲理,但从中汲取的营养,却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揭示着世界的本源,让我们用这一堂堂哲学课、一个个哲理故事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生命更富意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所有人都崇拜自己缺少的东西。

理科生崇拜文科生的直觉而非逻辑推理。在曲线的任意一个点上,都有一条相切的直线。换句话说,任意一条曲线,是由无数条直线中的一个一个的点构成。看不懂这句话的文科生不用担心,因为你能直接感知什么是曲线。可怜的是理科生,根本不知道曲线是什么,只能借由以上描述来理解曲线。正如曲线不是由直线组成,生命也并非由物理化学拼凑组成。

如今的资本纷纷涌入科技领域,曾经只在工程师的世界才知名的词汇变得家喻户晓。什么云计算,什么大数据,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在愚昧的媒体宣传下,早已不是当初的意思。少数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工程师,犹如神明一般接受庸众的顶礼膜拜。仿佛工程师头上有一层光辉。但只有真正的工程师,才懂得世界的空虚寂寞冷。

男人崇拜女人对美好的感知,同时害怕女人面对丑恶时的歇斯底里。女人或许在某个瞬间崇拜过男人的理性,却长久地怀疑男人的品味与生活态度。纵观哲学体系的发展脉络,人的行为由三种因素支配:理性、激情、欲望。激情在女人身上更为明显,她们的决策依据通常是老娘高不高兴。理性则是男人的标签,尽管大多数男人并未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但略微上点岁数的男人或多或少都经受过过理性与激情的交战。而欲望,这种生命更原始,比起情感和理性来似乎显得更低级的东西,却是更强有力的存在。这种东西,被叔本华描述成生命意志,被尼采描述成权力意志,这种有可能是推动世界的第一原动力的东西,很难说在男人和女人身上有什么差别。

古希腊的酒神文化与日神文化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感性、激情、阴柔,太阳神阿波罗象征自律、理性、阳刚。类似于中国的周易,酒神是坤卦,象征万物生长,太阳神是乾卦,象征刚健不息。也有明显的差异。毕竟周易是孔子搞的,把坤卦本来的放荡不羁搞得那么扭扭捏捏。说不定在周文王那里,坤卦和乾卦其实就是古希腊酒神和太阳神的意思,不是后世的道德楷模,而是凡人的欲望纠缠。

我们还是年轻男子的时候,体验过连续醉酒,体验过在量贩式ktv夜夜笙歌,体验过在醉酒的午夜的郊区大道上拦住随便路过的女子唱一首深情的歌。我们也曾在酒后的某个瞬间能够直接认知曲线而不用借助数学公式,我们也曾在某个瞬间直接认知过生活的美好与邪恶。男人借助酒可以成为女人,女人什么都不用就已经是女人。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形式的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决定男人和女人的地位高低。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只有两种。第一是军事社会,不仅包括国家间战争时期,也包括比较原始的和不可控的天灾以及野兽作战的时期。第二是工业社会,不仅包括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全球的主流社会形态,还包括内外环境比较稳定的长期和平时期。例如,汉高祖到汉武帝之间,中国是工业社会,汉武帝远征北方少数民族时期,中国是军事社会。在军事社会,男人的作用比女人大,男人的地位就高。在工业社会,女人的作用逐渐和男人差不多,女人的地位也就逐渐和男人差不多。而从最近的十几年来看,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区别在于,带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不再是产能,而是消费。在消费这件事情上,女人的作用比男人大得多,女人的地位就比男人高。这个特征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在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进一步发达的进程中,女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于男人。在婚姻这一古老的组织框架下,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正在发生长久以来没有过的逆转,这一点是很多婚姻问题的深层原因。

不是谁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也不是谁在关系里主动付出多少的问题。这是时代决定的,时代自有其欲望,时代自有其生命意志。在男女关系逆转的进程中,有句老话还是管用的:好男不和女斗。原来的意思是,不屑;现在的意思是,不能。

由于种种偶然的原因,我对美食发生了兴趣。总体上来说,男人和女人不同,很难对美食真的感兴趣。这一点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为了确保dna能够顺利复制,雄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数量而非质量,雌性哺乳动物的策略是质量。吃的东西要讲究,住的环境要美好,都是雌性哺乳动物在质量策略下的本能选择。雄性哺乳动物没这个本能。关于吃的东西,我小时候受到的最深的影响来自写童话的郑渊洁,他借皮皮鲁之口说,男人是不进厨房的,除非做闻名遐迩的大厨。同时我的父亲早年也为我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所以我的前半生是不进厨房的。现在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话的后半部分,进厨房自己弄口吃的不是男人的本能,但是如果要弄,就至少是出于一种兴趣,朝着艺术的方向进发。很巧合的是,我的父亲在退休后突然迷恋上自己做馒头。

我并不崇拜哲学,反而更加向往艺术。正如让我真正爽到的'是摇滚,而我希望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事实却是听瓦格纳只会让我感到无聊而不会让我流泪。正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却是基督教最正统的衣钵传人,正如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却是自古以来集纯粹理性之大成者。苏格拉底柏拉图首次让人类认识到理性,却因年代过于久远而无法得知他们是否其实是极端感性之人。

感谢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感谢作为译者的蒋建峰、张程程。这本书是少有的翻译后中文居然无比优美的作品,以至于我看着看着就忘了我本来是想寻找一些哲学的答案。这本书帮助我因对哲学的好奇而经受过种种折磨后,第一次理清了哲学的脉络。我肯定会再回头去看看尼采和伯格森。我再也不会回去看康德,因为肯定看不懂。叔本华还要不要再看就随缘了,看反正跟中国的哲学差不多。

《哲学故事》读后感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哲学书籍对于我们来说高不可攀,让我们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看不懂了”。对于西方哲学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着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

但通过阅读威尔·杜兰写的《哲学的故事》,我发现原来哲学也非难读难解。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

《哲学的故事》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处在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厌倦,并不以为应该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但因翻译者——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我似乎真的读进去了,享受着文字给我带来的快感。

《哲学的故事》是威尔?杜兰特的成名作,此书一问世,就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哲学热。

哲学读后感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其实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是杜兰特所著。杜兰特身上有着非常优良的人格质量。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七卷。杜兰特带领我们思考了人要获得幸福感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不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我们都必须行善,毕竟在当今社会,发生如“小悦悦事件”也并不奇怪了。人们已习惯于做冷眼的看客,但其实选择麻木或伸出善意的援手只在一念之间;同时要爱护、宽容犯错之人,多做有益他人之事,自己也从中受益,并常行不辍,永不倦怠。审视自身,当我们看到对犯错之人的处罚从重从严,岂不大快人心。中国人不缺乏同情心,但缺乏广泛的同情心。

他能虚心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秀的品格,为己所用,摒除傲气和骄妄,排除利欲的驱使和冲动,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他在自己的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甚至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刻地解析了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社会责任,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杜兰特还告诫我们,不仅要处处思考,还要付诸行动。一个君主更应该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哲学的故事》原著并非英文,而由拉丁文翻译为英文再译为中文,其中有不少生涩的语句,英文也多为古语,读起来并非易事。但是杜兰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了然于心的。思想决定人生,思想决定命运。杜兰特几乎无法用帝位改变所统治的世界,但他最终用思想改变着人类世界。《哲学的故事》并非时髦之书,但它是经久之书。若每一个君主都如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思考,那国家的政治与智慧也就合二为一了;如果个人实现了真正的内心宁静,那么幸福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要忍耐痛苦,看淡虚名,要朴素,视死亡为宇宙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杜兰特虽是奴隶社会的君主,却把死亡视之平常。回想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却个个炼丹求佛,幻想长生不老。这种超然的境界就是源自于他宁静而致远的心路历程。他关注内在,因为善的源泉就在其中,善随时都会喷涌而出,要追求自由、谦虚、友好。除此之外,书中还教导人们按照你的本性度过你的余生。在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仰仗于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性才能得到诠释。其中想要获得幸福之感并不需要占有过多的物质,只要有能力活得没有压力,内心宁静。

哲学读后感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最受争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现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论不仅在文化研究及艺术批判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初选择《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是因为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渊源”甚深,可以说拉康哲学是对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这本书也让我对拉康哲学以及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拉康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或者说语言风格使得格尔达·帕格尔等各种领域的作家对其的阐述是不一的,或许就像拉康自己强调的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是为了“启发”,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着时光机去听他的“研讨班”,在那里你所获得的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时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概念,这一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康将精神分析运动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最初发现,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第三则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哲学领域,同时这也将众多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学领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第一章节,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这个矛盾的论题如同一条绳索贯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习惯我是“我”,那么为什么在拉康看来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类问题时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辟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过在潜意识的梦以及主体迷惑的情绪和情感中发现了另一个主体,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础便是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

《拉康》这本书结合了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拉康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以及他的思想与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和以列维一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之间的传承关系,以简洁明晰的语言,对拉康影响巨大而又备受争议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介绍。对镜像阶段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无意识、愿望、本能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及对精神分析学中语言和言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研究。

哲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拉康哲学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子但是他的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个曾经被人视为“冒失鬼”遭人诟病的“法国弗洛伊德”正在为人类开启另一个哲学世界。

哲学读后感

说起哲学,它似乎总是给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奥的面孔。这个词汇总是承载了许多人生与世界的问题。让人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许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旧书中艰深晦涩的文字,还是神圣不容亵渎的真理呢?当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这本书既不是难以理解的学术专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而是以一个阅读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哲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古今中外,能够让众人皆知的哲学家或许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慰藉。而这份慰藉并不来源于宇宙深处,而来自于我们内心。

真正的哲学,往往是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炼,并用最朴素的思想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慰藉:当我们无法得到认可,我们求助于内心的坚持,于是我们从信心中得到慰藉;当我们感到生活无趣,我们求助于书本,于是我们从精神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挫折,我们诉诸内心,于是我们从内心的安宁中得到慰藉;当我们遭遇困难,我们于是我们从拼搏中获得慰藉。他们用哲学为生命作礼赞,用超脱的慰藉诠释生命。也许,他们的哲学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对生活做出最好的定义。

书中,作者对哲学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解读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与欲望的脉搏,从而让我们摒弃错误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计划。作为一个哲学外行的我,也许会难以完全理解哲学带给我们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但是,生活无处不慰藉。哲学家把他们的生活体验讲成了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与其说是我们从他们的智慧中寻找慰藉,不如说是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实际上,哲学的意义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涩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组合成了充满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这世上任何一种哲学都无法让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这世上任何一本书也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他们会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诉你,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