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管理模的论文(通用16篇)

时间:2023-12-12 00:18:31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的精选是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筛选和整理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从时间流程上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业部门的现代企业制度,与之相适应,金融部门的改革旨在建立独立于财政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目的在于创造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的外部环境。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建立,我国金融体系改变了之前有机构无市场的窘境。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顺利完成了第一项基本任务,建立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但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当时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威胁,为了建立更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并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宏观层次相配合,我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力图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由此,金融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金融体制改革从20开始,进入金融结构市场化取向的企业化改造,目的在于除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外,更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1.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

利率历来是经济学家探索和研究的重点,又是各国政府力图控制和掌握的政策工具。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结构的选择是金融体系建立的目标,是长期的基本的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则是短期要考虑的东西。我国金融业正经历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消化过程,许多矛盾和扭曲在影响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质量和下一步的抉择。金融体制的既有框架容纳了现行的利率体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决定机制,也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则最终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渐进式改革,这既是国际的经验也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现实有关。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总体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于整体金融发展形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瓶颈。然而,利率市场化进程目前还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利率一定要市场化,但是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又变得有一定难度。中国的利率水平与美国的利率水平有一个利差,如果人民币升值不超过这个利差,国外的投机行为就会很少。目前金融监管的措施之一是为了防止热钱流入,所以要使中国的`利率保持比美国低两个百分点,此时利率政策的效果很明显。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即宏观层面上建立独立于财政体系的金融体系,微观层面上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然而,金融体制改革还有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除了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外,还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在经济过热时期,国家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难以遏制贷款的冲动,会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放款,此时在国家政策制定的目标效用函数和企业化的金融机构目标函数不一致情况下就会出现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带来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其次表现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财政为主导的情况下,银行的功能是核算、结算等,企业融资的需要催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在转轨时期这恰恰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作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金融业,在改革进程中必须考虑具体的国情。建立健全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企业化改造,实际上就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两个步骤,如果这两步并为一步走,就是激进式改革;分成两步走,就是渐进式改革。经济的落后性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采取激进式改革。在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当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初步建立,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过去对金融体制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金融体制改革就开始推进。

3.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从历史上来看,混业和分业的选择就是风险能否控制的问题,如果风险不能控制而且能够传递,只能借助外部的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银行业的风险意识在加强。按照现代金融的理解,金融不再仅仅是资金的供给方,更是风险配置机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风险配置技术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此,混业经营问题事实上是金融机构能否控制住风险和有无防范风险能力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已经开始走向规范化,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在逐渐加强,因此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已经开始显现。

4.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很脆弱,竞争力不强。如果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使国内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甚至发生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不当发生金融危机,退回的损失不会比金融抑制对经济阻碍造成的损失小。

所以,我国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市场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应同步进行。自由化过程如果超过市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必须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如果采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迟金融风险,反而会导致新的市场扭曲。同时,如果金融市场改革不同步,对有的金融机构放松管制,而对有的金融机构仍进行严格管制,就会扭曲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地位。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与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规范化与自由化并举。如果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加快改革金融体制,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促进专业化银行的商业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进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场发展与规范并举,当改革取消了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时,市场约束力和功力机制要取而代之。

医院管理体系改革思路论文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的层次。

销售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的销售过程是企业货币资本循环过程的一个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将企业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描述为:/———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商品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劳动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销售收入的获得过程是商品价值形成、增值和实现过程的统一。“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与“销售收入的实现”在经济学上是有差别的。实现过程是指企业投入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通过生产过程将其转变为产品;企业为产品寻找市场和用户,进行营销;发送产品完成销售并取得债权,直到最终收到货款的全过程。只要销售收入尚未到达终点,销售收入就仍然处于实现过程之中。只有当销售收入实现过程到达终点(即收回全部货款),才是真正的销售收入的实现。由于销售收入的获得是一个过程,因此,销售收入在获取过程中可以分为三种形态:(1)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产品尚未发出,市场交换行为没有发生之前的销售收入。(2)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指市场交换行为已经发生,并己获得了索取货款权利的销售收入。(3)处于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真正获得了货币资金的销售收入。经济活动完成程度的不同,体现了销售收入成熟程度的不同,也就是销售收入质量的高低。将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与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并体会到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贯穿于企业资本循环过程之中。其中,处于最终的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成熟程度最高,它是经济活动完成的最终表现;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收帐活动才能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必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才能被转化为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的质量就是指某种存在形态的销售收入与它在经济上得以最终实现之间的联系程度。

(二)经济学关于收入的确认。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销售收入在其刚刚形成(产品完成)时,由于其质量层次低,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它在经济上的最终实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这时我们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而使其仍然以成本的形态存在着。当销售收入质量提高到一定的层次,伴随于产品价值的不断增值,以及各种后续费用的明晰化和风险的弱化,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对销售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销售收入形态的变化及其成熟程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为:产品形态销售收入一债权形态销售收入一货币形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所体现的经营成果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大小,同样也体现在质量的高低上。因此,销售收入的确认不仅要确认数量,同时也需要确认其质量,其质和量必须同时并重。销售收入的确认,是指将处于某种存在形态和某种质量层次的销售收入在账簿中加以记录及在财务报告加以反映和披露的财务行为。人们常用“实现原则”来决定应确认的销售收入。经济学意义上的“实现”,就是指经济上的“真正实现”,即只有当货币资金真正完成了它的整个循环过程,才被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在商品变为货币资金时被确认的销售收入叫做“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实现和确认的理论,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启示。

(一)会计学的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在会计信息系统特别是在收益信息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报表提供者利用收入确认进行利润操纵和报表粉饰。传统会计的收入确认标准在会计理论上称为收入实现原则或收入确认原则,它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经济环境,它与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理论是一致的。在当时的环境下,经济活动极为单一,绝大部分市场交易是钱货两清的一次性买卖行为。或者说,交易要么不发生,要么就一次性发生完成,与交易对象(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也是一次性完成的,这样收入实现的时点比较容易甄别、确定。因此,传统收入实现原则强调,只有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且收入是己实现(收到现金)或可实现(有收取现金的法定权利)时,才在账面上确认收入。当时,国际上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规定,对收入的确认除了必须符合确认的一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外,还应满足:已实现或可实现;己取得;收益过程基本完成。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不断创新各种为顾客降低风险的交易活动,如分期收款销售、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期权期货等。在交易创新下,各项活动很少是一次性行为,大部分交易活动都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甚至商品的交付、货款的清收也是逐期的,不再像传统交易下者的风险提高。这样,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难以合理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会计界开始提出新收入和交易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而易于辨认。同时,购买者承担的风险降低,而商品销售的收入确认标准。1982年颁布和1993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认为会计学意义上的“实现”,也就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志。即销售已经形成,并满足了一定的确认条件:(1)如产品已经交付,劳务已经提供,销售方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者;(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就可以而且应该被确认为销售收入,而不论它在经济上是否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用这种观点确认的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已确认的销售收入”。由此可见,会计学上“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分为两种类型收入:一种是“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包括债权形态和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另一种是“已实现的收入”,指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质量的角度来讲,“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是一种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但在经济学上还未真正实现的收入。它的质量层次低于“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会计学关于收入的确认,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及时、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缺点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具有不同质量层次销售收入的混合体;重视了销售收入的数量,忽视了其质量,从而影响了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就已确认的销售收入来计算本期损益,必然要超前交纳税金,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还有可能会虚增销售收入。如果公司销售的产品质量、规格有问题,发生销售退货,这时该笔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就构成了虚增的销售收入,依据它去计算公司损益,就会虚增利润;即使没有退货,上述收入不是虚增的销售收入,在未到达“已实现的销售收入”的层次时,依据它计算本期损益也会导致公司利润超前体现。

(二)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收入确认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依据收入准则确认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的数量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于质量的把握则更多是依靠会计人员对经济事项的职业判断,而准则中对收入的确认标准又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实务操作中难免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笔者认为,通过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较为谨慎,对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会计人员有必要对销售收入的质量层次进行区分,以求更为客观、贴切地刻画和表现企业经营的原貌。具体的改进操作方法为: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总账账户下增设两个二级账户,即“己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可实现的销售收入”,用以分别核算上述两个质基层次的销售收入,并同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真实、全面、及时地提供销售收入的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

三、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以及方法的改进。

(一)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

收入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收入何时确认的问题,解决收入何时确认的一个前提是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基础,对此通常有两种选择:

1.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足以现金收到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以现金付出为标准确认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现金支出都作为本期费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纯粹的收付实现制是不存在的,实际应用的.是一种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遵循按现金收入来确认收入,现金支出来确认费用的总体原则之下,对其它一些事项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加以确认。

2.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之一,正因为有了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确认中大量的应收、应付、预提、待摊项目才会存在,大量的估计判断程序才能得到应用。权责发生制还是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的基础,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方法的改进。

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成为收入确认的重要基础后,仍然受到一些会计学者的批评:其一,权责发生制的最大缺点是面向过去,其所确认的收入和费用都是已实现的收入和己发生的费用,这样确认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不具有相关性;其二,权责发生制不能直接取得有关企业过去和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净收益的计算并不考虑现金收付的时间;其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将不可避免地运用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程序,这就难免使会计确认和损益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作为决策的依据不太可靠。因此,一些会计学家提出了现金流动制,现金流动制是基于可能的现金流量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并确定净收益的。在现金流动制下,净收益的确定采用盘存法,即净收益是前后两期净资产的变动额,期未持有的净资产被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入,期初的净资产被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出,二者比较相当于当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对比,其差额(虚拟的现金净流量)就是当期所取得的净收益。可见,现金流动制体现了“资产负债表重心说”。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是与不同的经济环境相对应的,收付实现制适应于早期商品买卖为主、商业信用不发达的经济环境,权责发生制则适应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而现金流动制则更适合金融活动充分发展的金融社会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因此,我们在确定收入确认的基础时,必须联系具体的经济环境。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商业信用仍普遍存在,金融活动和知识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工业仍是最主要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权责发生制仍将是收入确认的主要基础。同时,为了适应日渐增多的交易创新,还应该结合采用现金流动制,对知识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加以确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论文

〔提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有益延伸,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近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已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症结在于相对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因而,如何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健康发展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和“服务至上”的经营化管理理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教育亦是如此,一流的成人教育必须配备一流的管理模式,而一流的管理模式必须由一流的管理理念作为支撑和保障。在国家加快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探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适宜于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实用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质量互认的办学效果具有无比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革新意识,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管理实践中要摒弃旧有“重章法而不重人”的错误理念,取而代之以“生本位”的先进服务理念。具体做法如下。1.聆听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或管理人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近距离交流,扩大学院规章制度设计的参与面,吸纳学生代表融入其中,听取其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授课需要,灵活制定最适宜的制度和方案。2.日常管理中注意“少批评、重激励”。学生一旦出现违纪情况,要讲求处理方法,调查事件真相,摆事实讲道理,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指责或惩罚学生,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力帮其解决后顾之忧,提倡采用关怀和激励相结合的人性化管理方法。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努力探求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将学生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点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归纳,实现教学相长。

二、找准方向,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目标。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加大管理工作投入力度,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构建科学的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力量,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我是成教人,处处为成教”的主人翁责任感。一方面,应制定合情入理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以及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在遵照“人本至上”原则的前提下,努力使各项规章制度和计划方案落到实处,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应集聚精英力量齐抓共建成教管理工作,形成上下一盘棋、一条心,做品牌教育,创优质服务。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注重先进教师和管理标兵的带头示范作用,合理配置教学、管理、后勤等各类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三、拓宽渠道、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和方法。

1.引进先进理念,拓宽办学思路。成人院校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校内教育模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如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即学生在读期间经历职业院校和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的“双元式”培训,使学生毕业前即具备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建立“成教集团”,即成教院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形式结为联合办学体,针对若干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在校期间即可让学生顶岗实践或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委培,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社会吸引力,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及口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此外,还可以积极承办各类岗前培训、素质提高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培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非学历教育。2.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访谈的形式,摸清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真实需求,依照“与时俱进”的原则,组织学科专家根据学生需求及学科发展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编写特色、实用的成教教材及自学指导书等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授课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先抛出问题,然后让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再由老师补充、更正、讲评,从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与技能,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统一。

四、更新观念,建立适应成教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1.成人高等院校可以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或信息化管理工作委员会,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经常召开例会,掌控实时进程,提高对信息化管理改革工作的监管力度。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可以围绕“招生计划管理、学籍档案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毕业信息管理”的流程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网络系统。2.对“院校简介、招生信息、师资队伍、专业特色、课程安排、教学特色”等信息增设便捷的搜索渠道;运用信息化技术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制成课件、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呈现出书本以外的内容,便于学生深刻领会教学重点和难点。3.广大成人院校可以将学院的招生信息、专业设置等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社会公众对学校信息一目了然,从而方便选择。

五、打破常规,制定灵活多变的成教管理新方法。

1.引入先进的学分制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都在积极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而被欧洲发达国家推崇的“学分制教育”也逐渐被纳入视野。所谓的“学分制”是一种与“学年制”并存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指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学科进行选修,只要修满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的一种弹性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竞争机制,其可有效缓解成人学生学习的多重矛盾,因而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新模式。2.加快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可以效仿企业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创建在校生数据库系统,将学生的所处行业、工作职位、兴趣偏好、授课需求、实际困难等个人信息资料整合、上传、共享,便于教师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分析、掌握,并根据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此外,还可以构建应往届毕业生网络互动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学生间的实时互通,如可以建立“招生信息变化、学习心得体会、师生答疑解惑、前沿知识探寻”等有益的互动交流模块,以此侧面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诉求,掌握其在校学习效果,从而及时修正管理工作中的不足。3.下大气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广大成人院校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下大气力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管理团队。在实践中,要运用激励机制,注意奖惩结合,科学高效地对教学、管理等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督导,必要时也可进行抽查、抽检,以及时发现不足,提出建议,落实整改。同时,也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激发他们的执教热情与创造力,帮助其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总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和市场变化形势,广大成教工作者要笃定目标,与时俱进,将“人本思想”和“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实践中。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措施得力,始终把学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等评价指标放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提升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进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作者:李媛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分院。

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行政话语的超限化,管理运行的稳态化,教师管理的禁锢化,薪酬管理的地量化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称性生态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的改革创新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生态化管理。

作者简介:李柱粱(1961-),男,安徽太湖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ya880018,项目主持人:张健。

管理,即管辖和治理。萧宗六认为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生态环境,是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是由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运行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制约管理成效的管理生态系统。考察当前高职教育的管理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行政话语的超限化。在行政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被权威化、扩大化.所谓超限,即超过行政管理的边界和权限,肆意泛化。如对学术管理的僭越,以权力话语取代学术话语.干预和行使学术管理的职权,“教授”与“处长”的话语杖不可等而视之。由于对行政权力超限缺少规控,当官者往往能拿到更多的资源.包括学科建设资金、研究经费、职务晋级、成果评定、教学收入分配等。更有甚者以权力与政府官员交易,以权力掠夺他人学术成果者也大有人在。由于行政权力无处不在,使得许多具体管理也完全纳入了行政权力掌控的范畴,这也为行政权力的扩张、膨胀提供了机会,为违反教育规律的行政操弄打开了方便之门。行政权力超限运作的“价值示范”,使人们对行政权威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强化了“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诱使一些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想跻身行政管理岗位,去竞聘系主任、所长、校长等行政职务。这样导向和管理的生态环境没有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积极作为、踏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功立业上.反而误导人们去经营与领导的关系,为谋取一官半职努力。这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求真务实、共谋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升质量、争先进位的办学追求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管理运行的稳态化。稳态化管理所追求的四平八稳、平衡安定的管理生态,当然不能说不对。我们这里所说的稳态化管理,是指那种一味求稳怕乱的僵死化管理。首先,稳态化管理者所追求的管理目标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发展.而是总担心出问题、添乱子、惹麻烦,因而在管理上一味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维持现状,就阿弥陀佛。其次,处顺安常,不思进取。没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不敢引入竞争,大胆改革,生怕引起冲击,形成动荡,难以收拾。第三,面对不容错失的发展机遇,瞻前顾后,权衡掂量,决策优柔寡断,担心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往往坐失良机。稳态化管理最大的弊端在于,稳而不活,僵而不变.使整个体系的运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发展停滞,管理低效,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和后劲.这与生态化管理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悖的。

(三)教师管理禁锢化。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骨骼”和核心资源。因而教师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头戏”.但就目前来看,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还存在着违背生态化管理的一些误区。表现为:1.“监禁式”管理。即以各种方式对教师加以管束,如“坐班制”,要求教师有事没事都要耗在学校,待在办公室里;还有“签到制”,要求教师既要“签到”,还要“签退”。2.“罚款式”管理。在有的学校里,教师稍有“违规”.就要记到帐上,扣减考核分、满勤奖等,实施经济制裁。其依据是“人性本恶”,“不罚不老实”,“不罚不自觉”。禁锢化教师管理,一是导致教师情绪抵触化。虽然教师对禁铜化管理制度不得不执行,但只是被动地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主动执行,自觉维护。二是做事效率低效化。“坐班”的公共环境毕竟是开放的空间,人来人往,嘈杂纷扰,不适合教师完成备课、科研等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只好等到下班回家再做。三是时间利用浪费化。有的教师上班路途较远.为了“坐班”,时间都耗在了路上,另外,即便没有课时.许多事情没法做,也只能呆在办公室无聊地打发时间。

(四)薪酬管理地量化。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拨款少.生源数量少,加上基建、设备购置、正常运转到处都需要花钱,资金压力非常大。因而不敢“乱”花钱.包括教职工的薪酬发放也抠得很紧,控制得很死。只发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部分,少有津贴、奖金入帐。还美其名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下岗工人强多了。他们往往以发展需要压低薪酬,以“锅”、“碗”理论为说辞,以讲奉献、讲创业、要求职工注重长远利益,总之,学校的利益应最大化,职工的利益可最小化。这种牺牲职工利益的薪酬管理逻辑是“文革”左倾理论的俗套,在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早就应该被扬弃。再说,指望从职工的钱袋里抠出可怜的散碎银子盖楼、买设备,那是杯水车薪的营生,是穷途末路的表现,绝不是大家的手笔,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优秀的领导是绝不会这样以“钱”为本.而无视职工的根本利益的。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教育生态化管理的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所谓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的视野和理念,去协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最优化地处理管理过程中问题的目标和策略。教育生态化管理是以学校为生态单元.依据生态学原理,对学校实施生态化管辖和治理的一种管理样态。这里仅就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种管理样态。

(一)对称性生态管理。所谓对称性生态管理,是说学校的管理要权力分层、职能分解、功能分类,要各司其职,定位清楚,所做的工作要与自己的管理职责、职能相对称、对应。要管住行政权力越位这只“有形的手”,院级领导所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是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协调能力,他们的职责在于确定一个团队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实施正确的精神引领,保证“做正确的事”,从事务性管理逐步走向战略性管理,从局部性、适应性管理走向整体性、前瞻性管理。优秀领导的特征在于,富有远见,志存高远,他真诚地欣赏他人的同时,乐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给他人的发展留有空间。他从不矫情伪饰、装腔作势、专权恣肆.不随意插手和“庖代”一些具体琐屑的工作,以免影响部属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而使他们无所适从。他谦和平易、作风民主、富有亲和力。他能够应对各种压力.善于追新求变,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构建“双赢”局面的能力。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是“正确地做事”,它强调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要按照领导部署和部门职责,提高工作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出色地完成管理的本职工作。对称性生态管理的意义在于:1.调动群体的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能干事”的工作局面。2.保持良好的管理秩序,使系统的运行有序、高效。3.放手、分权、信任的管理导向,有利于管理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意识,不依赖、不扯皮,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竞争性生态管理。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时代转换、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计划经济的垄断教育转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教育。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本质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管理模式要积极顺应和跟进这种变化,实施竞争性生恋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是以竞争为手段,调动和激活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高昂的精神、充沛的激情投入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造和创设一种竞争的机制和环境。如教师评优机制,学生选课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这些机制有利于打破稳态化管理“稳而不活,僵而不变”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人的素质和管理质量,促成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并发挥最佳效应。使学院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真正成为教育竞争的优胜者。

竞争性生态管理的巨大作用,在于它能使每一位参与竞争的主体产生压力,强化动力,激发潜力,形成活力。它能带给人一种惶悚、警醒的内在压力,使人破除惰性积习,改变疲沓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竞争能强化动力。优胜劣汰的现实,不进则退的法则.逼迫你不敢懈怠,始终处于“充电”状态,如拧紧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奔赴新的前程;竞争能激发潜句,竞争是能力的pk,智慧的较量,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残酷:非倾尽心智、激活潜能不能制胜:竞争能形成活力。压力的逼迫,动力的驱使,潜力的释放,使得竞争往往成为活力的源泉,它能点燃人的工作激情,振奋人的精神风貌,升华人的忘我境界.使工作始终在快节奏中高效运转。

(三)人本化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即以人为本位.把人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考虑各种管理问题.显示出一种人性化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这种管理的.操作要领是.1.倡导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把管理者的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它拒绝强制粗暴,远离独断霸蛮,反对居高临下,不主张用刚性管理的强制办法压服,而是主张通过教育、协调、激励等柔性方式,启发人的认同、接受,并自觉地加以执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管理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内功修炼,努力做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2.把握柔性管理的技巧方式。一要善于说服。说服,是“有目的性地支配他人的力量”.是柔性管理最常用的一种“常规武器”,说服是不露痕迹的心灵交融,是没有距离的平等沟通,是熨贴舒心的思想浸没,是心心相印的精神往复。二要投入真情。人不仅是理性的载体,也是情感的产物。人本身就是父母情感对撞、精血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是人性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特质。柔性管理倘能从这里切入,平等沟通,坦诚交流,真情投入,往往事半功倍。三要喻理计利。喻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计利,就是站在被管理者的立场,设身处地的替他考虑、着想,晓以利害。计利说服的关键在于.要使对方感到并认同你所希望和要求他做的,也是他自身的利益所在。这样,无须多费唇舌也许只消一句话,就可以打动对方的心坎,一拍即合,一语见效。柔性管理的技巧还有知彼、诚信、理解、尊重、宽容等。3.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教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特征的职业,他们的劳动时间具有“全天候”性,很难用上下班来严格界定,因而其学习、备课、科研等都要求时间和空间上的非限制性。这样才有利于他们高效率的创造性工作。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因而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管理.绝对不宜采用“坐班制”等禁锢化的管理模式.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管理的空间和时间,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成长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激励性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是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方式,肯定教职工为学院发展的贡献和付出,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鼓劲激励的生态管理方式。1.用好薪酬“杠杆”。薪酬是衡量人的工作付出所支付的一种酬劳.它是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货币回报。尽管高职教育总体投入不足,运作艰窘,但也不能成为我们压低本来就处于高等教育低位水平的职工薪酬的理由。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动力。因而决不能压低和牺牲职工的工资待遇来谋发展,恰恰相反,还要随着学院的发展水涨船高。拉布吕耶乐说:“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学校的规模扩大,收入增多,而职工的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他们就会感到学院的发展与己无关,就会变得冷漠、疏离,甚至混事。这好有一比,如果说学院的发展是地基.职工收入就是建立其上的房子。房子固然离不开地基,但也不能光打地基,不盖房子,毕竟给人遮风避雨的不是地基,而是房子。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薪酬激励不是“撒胡椒面”,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所抹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差别,对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要有一种补偿机制、倾斜措施。真正实现优劳优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重视精神“能源”。激励性生态管理还要重视精神“能源”的开发。精神激励的方式很多。如评优奖先、理解重用、先机培训、表扬肯定、关心尊重等,用好这些激励手段,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与物质激励形成互补,就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激励人们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工作。

总之,生态化的高职院校管理,必须坚持以职能为取向,以竞争为核心,以人为本位,以激励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生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化的科学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6.。

3张健.高职院校人才流失归因及其防范[j].中国高教研究,,(8).。

医院管理体系改革思路论文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但毋庸讳言,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质量还不高,还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更多地注重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的建设,未能从管理层面上来构建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或虽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实践,但由于缺少专门的质量管理理论指导,尚不能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还处在传统经验型管理阶段,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立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乃当务之急。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不仅综合吸收了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体现了一种管理哲学,而且提供了一整套规范的标准、程序和方法,成为一个可资广泛借鉴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操作指南。iso9000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同样,也适用于高职教育领域。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1)盲目迷信,炒着跟风。认为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不去深入研究、领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本质内涵,一味地热衷于所谓的“贯标”。(2)沽名钓誉,误入歧途。不是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上下功夫,而是去做假文件,造假记录,甚至花钱买认证。(3)形而上学,死搬硬套。只是简单地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语言表述,牵强附会迁移到高职教育上来,有其形而无其神,难以真正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4)实施面窄,效果受限。大多局限于主要的几个教学过程,没有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更全面的范围策划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依据一整套制度文件,进行过程管理和控制,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进而确保质量方针和各项质量目标的实现。所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应由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管理文件体系、质量管理过程控制体系、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体系等若干个子体系组成,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体系协调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有机整体。iso9000标准提出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者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及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既是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质量管理最基本、应遵循的一般规律。构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故然离不开对整个体系的总体规划和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但最关键的还是更好地遵循和落实iso9000标准的相关基本原则,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子体系,兼顾各子体系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统一,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构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子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建立一个层次合理、职责明确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质量管理组织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支撑。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必须与学校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明确各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与分工,理顺部门之间的工作接口,规定部门内部各岗位和员工工作质量的要求。还要设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建立专门组织,如质量监督处,教学督导、质量管理员和学生信息员队伍等,形成一个质量管理组织网络。根据高职教育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要求,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1]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必须遵循iso9000标准“领导者作用”的原则。高职院校领导不仅要在质量管理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还必须亲自组织制定学校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统筹使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和激励教职工,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改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讲求质量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践表明,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建立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是极其关键的。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还必须遵循iso9000标准“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工、每一个学生,包括校企合作单位的兼职教师等,都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他们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者和监督者,成为质量管理网络中的一个个结点。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载体,也是教育教学服务过程的主体,要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特别重视发挥学生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每一级组织和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文化建设,以制度文件的刚性约束和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克服师生员工的“惰性”,逐步使质量管理行为形成习惯,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2],做到“质量在我心中”,懂得“质量在我手中”,理解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工作职责、程序和要求,自觉地把质量保障融入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二)制定一个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质量目标体系。

质量目标是一个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设定的要求和目标。iso9000标准的首要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同时要处理好“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是建立高职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其外部顾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内部顾客是学生和教职工。政府、学生家长、校企合作单位等在对高职教育给予指导、支持、合作的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对高职教育教学服务提出了要求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作为高职教育的供方或合作方。高职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要求,还要符合国家和校企合作方的利益。[3]高职院校要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调查研究顾客和合作方对高职教育教学服务的需求与期望。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执行国家、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要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从未来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角度,体现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要求,主动适应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4]与此同时,能够满足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质的要求,满足家长对子女成长成才的期望,满足教职工对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追求,反映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融合教育教学过程的程度和效果。高职院校要将这些需求和期望进行整理、综合和提炼,转化为质量要求,确定为高职教育的质量目标,再将相关质量目标在不同层次上、不同部门间和不同时间段进行分解和落实,形成一个中长期结合、层次分明、数量适度、可测量考核的质量目标体系,通过每个成员、每个部门、每个阶段分目标的实现,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三)确定一个主要的、关键的过程体系。

质量形成于过程,过程是“把输入转为输出的一组互相联系的资源和活动”,iso9000标准“过程管理”原则要求“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过程管理包括识别过程、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的管理。高职教育教学服务过程是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部门和单位使用办学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将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解与识别,着眼于与人才培养质量相联系的资源使用和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更全面的范围内策划和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甚至仅限于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办学资源使用过程是对教学经费、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教育教学环境、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分配和利用,以保证这些资源为高职教育教学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是从招生开始,经人才培养、到学生毕业就业的过程;是学校从社会需求调研、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与考核、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完成教育教学各环节工作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专业实践、素质提升、成长成才的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模式。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等过程。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对这些过程进行分解和梳理,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层次清晰、粗细适度、相互衔接的过程体系,为确定必须进行控制的过程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iso9000标准要求按照“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将相互关联的过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高职教育办学资源利用、人才培养工作有很多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过程,质量管理难以做到对每一个细小过程加以控制。所以,要在对这些大大小小的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找出并确认需要强化控制的、影响质量形成的主要的或关键的过程,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内这些过程的依存关系和接口,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制定职责制度、相关程序、工作标准,对影响其质量的各项因素加以控制,以此支撑质量运行与监控系统。当然,这样主要的或关键的过程是相对的,可以根据实施条件和情况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逐步增加。

(四)建立一个循环的、持续的质量改进体系。

iso9000标准“持续改进”原则强调“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该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能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机制保障。pdca方法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每个过程以及整个体系都可以使用且需不断反复使用pdca过程方法。其中,计划(p)和执行(d)阶段是一个质量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质量的运行系统,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检查(c)和处理(a)阶段是一个质量控制和改进过程,是质量的监控系统,也是质量不断改进的根本保证。高职教育大到一个专业每届毕业生质量的提升,小到某个教学环节工作的改进,是一个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实施质量运行系统、质量监控系统两条线管理。质量运行系统由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在各种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相关质量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有关程序文件、各类工作标准,确保运行过程规范、高效。质量监控系统由各级质量监督组织和人员对各环节、各项过程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开展专题性的评估与考核,根据分析和评价的结论来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这两条线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并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循环往复,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不仅如此,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需要得到持续改进。要从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更高层面上,不断调整质量方针和目标,修订制度文件,调整执行程序,修改相关规范和标准,每经过一个周期或循环,质量管理体系在改进的基础上继续运行,进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形成一个自我完善、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系统。质量管理信息的产生、采集、分析、评价、反馈伴随着质量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管理的全过程,一个个质量监控点犹如一个个神经末稍,感知、反映和监控着教育教学资源使用与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的信息。所以,必须建立准确、快捷的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实时掌握实施过程运行状况和执行效果,使影响质量的全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分析所需资料的充分、准确和可靠,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五)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

iso9000标准原则强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指出“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文件是数据和信息的承载媒体,质量管理文件既是策划的结果,又是执行的依据。iso9000标准是强调按章办事的一种管理模式,要求“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确保需要者不仅能获得足够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而且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数据和信息,基于事实分析做出正确决策并采取措施。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解决部门和个人职责不清、推诿扯皮,要求不明、好坏难判,制度缺乏、无法可依等一系列管理难题,使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5]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经过市场需求调研、提交调研报告、组织论证评审、学校审批的程序;课程开发必须经过建立课程标准,按照标准要求实施;一届学生毕业后,必须开展专业评估等等,做到工作过程讲程序、工作要求凭标准、处理问题按制度,工作状态有记录。所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按照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法规性等要求,花大力气认真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规范文件和各种质量记录等质量管理文件,使之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相衔接,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质量手册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十分重视质量手册和编制,明确规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组织机构与职权划分等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质量手册编制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简化。相关程序文件一般由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编写,明确某项质量管理的职责、权限及工作流程,设置活动过程的质量监控点等,既包括文件控制、记录控制、预防与纠正措施等基本程序,也包括专业设置、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的程序和规程。标准规范文件是各类操作性的技术文件,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各过程的具体工作,包括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毕业实习指导书,学籍管理办法、毕业设计(答辩)指导书等。程序文件和标准规范文件可根据质量管理工作需要,逐步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质量记录文件是一种原始记录,是质量管理活动的反映和载体,也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证明文件,可以作为客观事实的证据,保持质量的可追塑性,如教师教学包,记分册等。记录文件的设计必须做到“必需、够用、可操作”。质量管理文件必须可供师生员工随时查阅,以便更好地执行、沟通与配合。

三、结语。

高职教育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一系列教育教学建设改革项目等,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日益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为构建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良好基础。应该看到,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又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高职院校必须遵循iso9000标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结合本校的自身定位、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等,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架构下,逐步使每一个子体系系统化和科学化,构建起一个具有iso9000标准特征、高职教育特色、校本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循序渐进,日臻完善,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实现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无缝隙化,为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职能转变的同时,更要优化政府组织层级体系,合理配置部门职权,科学设计部门层级具体架构,在部门整合的同时,还要兼顾部门结构,编制和权责的调整和完善。再者就是政府的职能转变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经济职能的转变,政府的职能定位也不是单纯由此到彼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应该沿着两条主线展开:政府职能范围的合理定位与政府职能结构的调整,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管制职能等。实施大部制战略,是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新时期政府改革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部门的前提是“小政府”和“有限政府”。实行“大部制”,能使“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向“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上深入转变,有利于政府重构工作流程,整合政府资源,使政府职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使公众得到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形成“体制整合,无缝隙服务”。

二、借鉴西方经验,推行政府决策与执行、监管适度分离,试行“行政三分制”。

大部门制改革的目的,是减少职能交叉推诿和政府管理缝隙,通过决策执行监督权的相互制约,统筹权力的行使。当前我国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等职能交叉混乱现象突出,监督形式化问题严重,使执行利益干扰了部门的决策,导致问责制难以贯彻落实,国家利益被部门化。解决当前弊端,就要建立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既适度分离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执行顺畅化、监督有力化。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整体层面上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政府部门机制,分离出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专门设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彻底克服决策、执行、监督统揽的弊端。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认为,适当推行机构分权和地方分权改革可以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种新思路,机构分权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内部层级之间的分权,促使行政组织扁平化;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内部机构的决策、执行职能及机构分离。这主要指部门内设组织、机构下放转变为对立性的单位,有隶属改变为执行监督,体现决策与执行分离和分权制度化的趋势。我们还应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职权的分工与制约。充分发挥大部门的优势,并实现决策与执行职能的分离是各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势,并且都存在着强化政府机构综合性改革的特点。要使大部门高效运作,厘清不同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就必须使决策、执行、监督等职能相分离,这样,既有利于各自更好地履行职责,也有利于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发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

健全政府部门内部信息沟通和利益表达的渠道,促进公众参与。政府行政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摒弃过去若干次机构改革决策的神秘主义做法,充分吸收专家和相关人员参与,进行民主商议和科学论证。在传统的科层制正式化、制度性的政策传输途径之外,大胆探索非制度化、体制外的多元模式决策参与网络,在宏观和微观决策参与体系中间建立中层民意表达机构,发挥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民间机构的监督作用,发挥连接宏观和微观决策网络纽带的作用。完善决策程序,加强决策监督,真正实现透明、民主和公平决策。同时,建立决策激励机制,促进公务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开言路,博采众长,保障决策的合理合法性,满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要求。加大公共决策内部参与制度,由于基层官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与现实接触多,对于一些常规性,技术性的问题完全可以授权决策。内部决策机制的建立还包括合理放权、改革传统的层级结构关系,建立上下级的对话制度等。用这种平向的方式改革传统的纵向和垂直的决策参与机制,不仅能够体现对公务员个人价值的尊重,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能实现组织扁平化,弱化官僚政府决策中心地位,使决策更贴近公众,接近组织结构的末梢,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更突出问题导向意识,职能转变为核心,并以建立基础政府管理制度为目标和方向的改革路径,这是进一步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也预示着我国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走出历次机构改革的怪圈,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着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治文化氛围,克服官本位的消极影响,加强社会团体的自治功能,最终建成一个高效、廉洁、统一、法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1.两套税制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不符合世贸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

国民待遇又称无差别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其实质是非歧视原则。它一方面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外商所享受的税收待遇不低于本国居民;另一方面外商也不能要求享受任何高于本国国民的税收待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税收非国民待遇和超国民待遇同时并存。一方面外资企业享受了许多国内企业不能享受的税收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没有统一,外资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非国民待遇,适用于内资企业的某些税收优惠,如福利性、照顾性税收优惠,外资企业不能享受。各国税法一般是以区分居民和非居民来确定不同的纳税义务,而不是以资金来源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税制,采取不同税收待遇。

2.两套税制违反税负公平原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法规定,外资企业享有2年免税、3年减半征税、再投资退税等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大约为25%,远高于外资企业实际税负大约为15%的水平。这对内资企业是一种极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将会大量进入我国,使我国内资企业将面临极为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不仅不利于各种类型企业的公平竞争,而且严重影响内资企业和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3.两套税制违反税收效率原则,不利于降低费用和提高效益。

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税务机关讲究行政管理效率,尽可能节约税收征管费用,包括节约税务机关的征管费用和纳税人申报交纳的费用。由于实行两套所得税制,有国税、地税两个税务机关、两套税务人马分别征收同一种税,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征收成本,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降低了征收效率。

另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所谓额外负担,是指由征税造成的、超过税收成本以外的经济损失。由于实行两套所得税制,不仅导致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税收收入白白流失,而且因对内外企业的税收待遇不同,背离了税收中性原则,扭曲了市场经济行为,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益。

4.税制不规范既加大了税收征管难度,又影响企业深化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金的流入,流出日趋频繁,资本流动超越国界。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再回国内投资和上市筹集境内外资金的现象日益增多,由于两套税制极不规范,不仅愈来愈难以区分“内资”、“外资”企业,而且增多了企业避税的途径和税收流失的漏洞,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不利于强化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流失。同时,由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相差很大,导致企业更多的根据税收待遇选择经营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改革。

5.税收待遇不同导致所得税执法不严,税收流失严重。

由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享有不同的税收待遇,使企业之间互相攀比,要求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加上所得税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乱开口子时有发生,许多地方扩大税前列支范围,放宽税收优惠政策,随意减免税现象屡禁不止,这是造成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税收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通过统一所得税法,公平所得税负,规范所得税制,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制。我们改革企业所得税制总的要求是,遵循wto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以保证我国税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具体地说,所得税制改革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按照公平税负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公平税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横向公平,即要求具有相同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相同的税,而不再区分纳税人的资金来源、组织形式、经济类型等有何不同;二是纵向公平,即对具有不同的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不同的税,具有较高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较高的税。所得税制缺乏横向公平,主要产生于两套不同的税制和将税收制度用于某些非筹集收入的目的,如以优惠的税率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所得税制缺乏纵向公平,主要产生于税收优惠过多过滥,导致所得税的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的差距过大。按照公平原则,必须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包括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调整和统一税前列支项目,调整和统一所得税率,调整和统一税收优惠政策,以取消内外资企业不同的税收待遇,缩小所得税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之间的过大差距。

2.按照适度征税原则,适当降低税率、拓宽税基。

适度征税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都要兼顾国家财力的需要和税收负担的可能,做到取之有度。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正常需要,又能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税收负担尽量从轻。

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33%,但对特殊地区和企业,分别实行27%、18%、15%的优惠税率。由于存在较多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与名义税率的差距较大,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为15%左右。按照适度征税原则,根据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我国周边国家所得税率的情况,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所得税从33%降到25%左右为宜。同时适当减少税前扣除项目,严格限制费用扣除,将资本利得纳入征税范围,拓宽所得税税基。限制费用扣除的原则:一是与取得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的;二是收入与费用发生期不配比的;三是交易的目的是避税的;四是税收政策已有规定的。通过上述措施,不仅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发生大幅度变化,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按照避免重复课税原则,实行归集抵免制,协调好两个所得税。

按现行税法规定,对个人从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尽管企业对该项股息、红利已经交纳了企业所得税,但这是对同一所得额征收两种所得税的重复课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协调好两个所得税:一是实行归集抵免制,即将企业分配利润时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归属到其股东的股息中,给予股东税收抵免,以消除对股息的双重课税问题。对公司股东分得的股息全部抵免后不再交企业所得税,对个人股东分得的股息在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部分抵免,比如,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为35%,对分得的股息只需补交10%的个人所得税。二是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取得的利润归集到每个合伙个人名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缩小企业所得税税率和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之间的差距,搞好两个所得税的协调衔接。

4.按照节约费用原则,改革征管模式,提高征管效率。

1994年以来,我国企业所得税是按照企业的预算级次、投资主体、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并分别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从起,企业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在保证各地基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央在超收部分中的比例。但目前仍有国税局、地税局两套税务机构对同一税源进行征管,这不仅造成税收征管费用的极大浪费,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系统的矛盾,降低了征管效率,必须尽快改变这种模式。应当按照节约原则,在统一税基、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由国税局或地税局一个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由另一个税务局系统负责税收稽查,以尽可能降低缴纳费用,提高征管效率。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税收征管电子化,尽快做到网上申报、网上计税、网上缴纳。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论文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极为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并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直接加大了环境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使既有的体制难以发挥出最大效用。在此形势下,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管理模的论文

在城市的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存在这种问题,很多人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实力和师资实力没有公办院校的雄厚,同时也存在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对民办院校的就业不看好,他们认为民办高校的学历在社会中不被国家和企业认可。其实不然,很多民办高校都是经过国家认可的,在社会中也具有很强的实力。民办高校的资金支持和硬件设备方面是无法和公立院校相比的,因此在科研和学生活动方面,无论在规模和参与人数上相比公立院校都是比较薄弱的。

二、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管理的特点。

很多优秀教师在民办高校中担当主要教学任务,从投资主要团体和投资经费的来源可以看出,我国的民办高校办校的宗旨是一种企业行为,属于“私立”性质,和公办学校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与学校是在平等与自愿的前提下的“合同”关系,前提是双方在具备合法的资格的条件下建立合同。校方根据自己的办学需要安排教师工作,教师则在校方规定之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合法报酬。这种聘任制的劳务关系,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资源,提高了人力办事效率;另一方面给教师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也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只要安排得合理,运用得得当,对民办教学的管理将起很大的积极作用。

1.分配机制的灵活性。民办高校打破了公办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的“论资排辈”的现象,省下了过剩的教师资源,使整个学校的负担减下来,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工资水平是以市场为定向,以能力来说话。民办高校可以灵活地顺应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入人才,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向、教师结构,顺应市场开展教学。实行绩效制的工资制度,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

2.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有在扣除办学成本和预留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改变了以往的“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财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民办高校要想投资有所回报,就必须合理安排民办高校的收支结余,在民办高校净资产保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一定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资产财务体系,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精确核算教育教学成本,合理地安排每个阶段的成本费用,使当下的收入与当下的支出相平衡,这是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加强资金利用率以及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在资产核算中要改变以往的.只作原值核算,不做折旧累计,只按提取累计,不计折旧的这种方法是不能真实体现资产净值的。这种核算模式也是不能够正确反映和计算学校当下的实际教育成本的。在财务分配顺序的安排中,要在每一次核算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作为不动资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来弥补因各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收支不平衡,提高应对经营中应对不稳定因素的能力。具体操作的比例可以按具体情况具体安排,也可以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预留发展基金。预留发展基金的留存可以按净收入的比例提取,也可以按年度净资产增加值提取,并制定新的报表体系。注重财务分析。要确立报表体系,要让报表体系来反映出现债务和盈亏及其分配的损益表情况,为学校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3.注重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任何形式的团体发展的不竭动力。民办高校要想取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有别于其他院校。自我国实行民办高等教育以来,从其走过的路程来看,部分国民办高校还是值得参考研究的。特色办学已成为办学发展的重要之路,民办高校在已经市场化的道路上独具一格、独具特色才能吸引人民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注意。特色办学可以体现有学科专业的具有特色、融资渠道上别具特色、教学体制上会聚特色、人才类型上具有特色、毕业分配的会聚特色等等。这种现象是由教育教学面临的市场环境造成的,现在的就业形式也要求我们的学生们成为复合型人才、特色型人才,才能有竞争力。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渐已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单就实资环境、教育资源与公办体系相比。但在其特色教学的前提下,与公办学校相比我们还是有着很大市场和优势的。北京吉利大学、河北传媒大学、大连商务学院、上海电影学院等等,这都是我国民办高校在现实发展中显露的特色,都是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风格。显然特色也意味着质量,但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前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不足、机会不多时,民办高等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为很多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机会给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容被忽视,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点也不比公办院校低。然而现在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需要从“机会需要型”向“质量需要型”转变,高等教育质量决定着优质教育。

三、小结。

发展民办教育有利于完善我国教育人才结构的培养。改革产权制度、夯实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完善董事会组织、提高民办高校科学决策能力。加强校长团队建设,提高民办高校决策执行力。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高民办高校的和谐度。深化管理制度建设,推动民办高校管理法制。积极开展院校研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是缓解升学压力、提高国民素质、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

旅游管理改革的实践论文

1.1实践教学的强化开展是合格人才塑造的需求。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塑造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实践教学的应用,利于学生对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学生对现代化旅游事业建设的使命感及责任心。高学生可通过具体实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对自然景点、民俗风情、旅行社以及各宾馆酒店日常运营过程和基本面貌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利于专业的感性认知的积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的提高,为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1.2实践教学的强化开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管理及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获取专业的技术知识及“实战”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因此改革创新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管理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培养旅游专业型管理人才,需要顺应职业化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发展的形势,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2、当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之处高校旅游专业学科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所占比例较大,实践及应用方面的知识所占比例较小,完全不能与现代化旅游行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相适应,其主要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旅游学科的人才培养条件限制及培养模式影响下,大部分高校将旅游专业创办为基础学科进行教育,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高学历、高职称师资建设等方面过度片面强调,而对实践教学不予重视。多数高校在进行教学计划时,往往将实践教学设置为辅助课程,同时在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序及运用教学手段及方法等方面,重视于传授理论知识及课堂教学。

2.2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目前多数高校训练旅游技能的条件比较简陋,缺乏完善的实训设施及专业化的培训基地,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实训教学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得不到实习基地的有效支持,进而导致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虽然当前有些地方高等院校拥有可供实习的校外基地,但是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紧密性,人才培养需求得不到满足,建设的档次有待提高。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用于毕业实习及专业实践的时间较少,实践教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有0.5-1周的课程实践,2周的认知实习,4-24周的毕业实习,很少有超过半年的实习时间。多数高校的毕业实习及专业实践趋于形式,学生放任自流,组织管理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2.4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旅游专业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业务操作技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有效联系较为重视,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仅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关经验和阅历要丰富、组织教学的能力要具有灵活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研究旅游专业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地方高校中,旅游专业教学的发展速度较快,教师人才储备不足,迫于教学需要一些未经专业培训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跨行进行旅游管理教学,因此不具备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虽然也聘请了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扩充教师队伍,但是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比较匮乏,虽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管理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难以实施。

3、创新改革地方高校旅游专业管理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

3.1增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真正了解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对管理理念及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综合性实训教学课程给予强化,对教学内容中训练实践能力所占比重进行适当调整,需要在设立组织、配备人员、督导课程、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顺利实施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3.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地完善与建设。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主要有校内和校外两种。在实践教学的体系中,校内实践为基础,对教学当中实践和理论的互相渗透非常有利。建设校内的教学实践基地,应当依据社会及行业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及行业的发展水平作为建设标准,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创建实践训练的综合性环境。比如,创建一个同真实旅游管理的设备配置、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相接近的实践环境,结合相关教学课程,进行综合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多样化课余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社会义务、旅游服务、社会调查、自主经营、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的基本功过硬。所以离不开一批设施条件长期稳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培训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不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比如,我国广州大学城的“光之旅”旅行社的建立;澳大利亚的国际旅馆学院、美国著名的休斯顿大学成立的希尔顿餐馆酒店管理学院等附属星级酒店的设置等,实践教学中学生主导地位得到真正体现。

3.3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即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教学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建设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要以职称结构的创新和学历层次的提高为核心,同时又要致力于“双师型”和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优化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师资来源的拓宽。利用访问学者的增派,吸引国外留学生,聘请国外教师等;强化教师地方应用性科学研究,有效提升教师对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到知名酒店、风景管理地区以及旅行社进行先进服务规程、管理经验、服务标准的学习,是促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以及理实结合水平实践管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确保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能够同迅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适应。此外,师资培训不断增强的同时,应当注重聘请旅游行业的工作骨干走进学校,走上讲台进行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传授,为旅游专业的管理水平先进性、科学性提供保障。对于“双师型”工作者,在职务晋升和评定职称方面适当地给予倾斜。

3.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创造实践教学新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及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制定的中长期地方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对专业的设置、调整、重大科研项目、所需资金等进行研究审定。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经费问题得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对实践教学极其有利,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不仅为既有工作人员提供了培训平台,实现优秀学生的优先使用,同时企业的科研课题的计划研究与利用也得到了解决。比如,中国民航京瑞大厦与北京的第二外语学院之间所成立的旅游学院,打造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同时鉴于旅游行业具有极高的国际化形式,所以对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非常有必要。加大同国际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发展,确保学生对旅游行业前沿的管理理论及实践成果的及时学习与体验,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极大拓展。

4、结语。

实践证明,在当今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行业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渴求日趋迫切。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塑造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稳固发展提供动力,成为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林淑飘.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31(1):133-134.

[4]谢苏立,余李丹,杨洁,等.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j].亚太教育,2016(4):106.

[5]张红艳.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3).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鉴于保险商品所具有的无形性和非渴求性等特点,为了能有效地把保险商品推向市场,保险企业对保险商品的推销必须予以格外重视。

只有做好了保险商品的销售工作,才能使更多潜在的保险消费者转化为现实的保险商品的购买者。同时要对本企业的客户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带来利润的不断流入。

gartnergroup认为,所谓的crm就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ibm公司所理解的crm包括企业识别、挑选、获取、发展和保持客户的整个商业过程。ibm的crm系统包括关系管理、流程管理和接入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客户作为员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等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和信息服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的关系,使企业能够提供快捷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

目前国内保险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本土优势”,即民族保险企业对国民的保险需求有较深入的了解。但是,许多外资保险机构正在抓紧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利用其技术优势和正在形成的管理优势,对民族保险业构成巨大的威胁。如果国内保险企业对于这一技术和管理理念无动于衷,外资机构将会在争取客户方面形成优势,使民族保险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保险企业已日益认识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社会利益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消费者的满意就没有保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客户的忠诚是保险企业员重要的资源。保险客户需求的最高表现是要求保险企业提供充分体现“个体化’,要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在未来的保险市场激烈竞争中,各家公司将围绕客户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满足所有的客户需求并不能保证增加企业利润。保险企业借助于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客户的成本/利润分析法,可以确定利润区的情况,发现盈利客户和具有盈利潜力的客户;保险企业对有巳大价值的客户可以提供超值服务,并对市场进行细分,分析客户的消费倾向,以便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战略,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未来的保险市场竞争也将从供应链上展开。保险公司与中介组织是保险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合作又互相对立的关系。有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帮助,保险公司就可以对中介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与方法。

1、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所以在建立客户关系的时候,企业必须考虑关系的价值,也即是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的目的是看其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企业会将精力放在价值高的客户身上。而对于那些不具有多大价值的客户,企业应该果断的终止合作关系。企业将能力集中在价值高的客户身上,为这样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必要的时候以客户的合理需要为中心,从而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客户通过体验,达到满意状态,促进其对企业的忠诚,从而顾客会更多的消费,并且客户生命周期会延长,进一步增加企业利润。

2、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2、1客户管理统一化。企业的客户管理通常是分散的,财务部门掌握着客户的资金信息和信用信息,售后服务掌握着客户的投诉信息。

所以如果各个部门信息不联通,那掌握的只能是局部信息,而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把客户的各个方面的信息统一起来,拥有信息的全貌。

2、2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企业通过了解掌握客户的资料,形成自己的客户资料系统数据,同时客户对把自己的需求、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建议告诉企业,如果你没有和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客户的所想,从而不利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更新与改善。企业高效的与客户沟通,不仅可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测量客户的满意程度,同时企业也可以听取客户的意见,选择恰当的服务方式。

2、3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企业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客户关系管理要通过与客户建立牢固的关系,从而创造利润。

企业随着与客户交易次数的增多,也就对客户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掌握客户的'数据越来越多,也就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同时由于该客户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需要耗费时间成本、体力成本,恰恰由于该企业的服务使得客户更依赖于该企业。

2、4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企业识别客户。因为由于客户对企业的贡献不一样,企业应该抛弃没有任何价值的客户,而应该想尽办法留住有价值的客户,有效的对企业的客户进行商业价值分析,识别重要的客户。

2、5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一般都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呼叫中心等机构,客户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访问企业,了解企业产品或服务,尤其是保险企业,他们的服务范围广泛,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的宣传、介绍企业的服务产品,系统的对潜在需求进行挖掘。

2、6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客户数据降低企业的成本,给予客户他所需要的关怀,留住客户,提高其满意度,通过口碑效应,并不断吸引新客户,以壮大企业的顾客群,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四、建立和保持客户关系的方法。

1、培训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是与客户打交道的人,所以员工的言行非常重要。只有有责任感、有爱心、有素养、专业的员工才能为建立和保持客户关系起到关键作用。要对员工的服务态度、礼仪、服务理念进行培训。

2、提供优质服务。服务是无形产品,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口碑效应,让无形产品获得有形展示。保险企业可以对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服务定出标准,用心服务,以人为本。因为服务的质量是很难把握的,不同人眼里的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并且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由于心境的不同,对服务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

3、树立品牌的市场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程度增加,品牌的力量开始展现出来。尤其是对保险企业而言,由于服务的不可感知性,游客事先没有办法体会服务的水平,所以企业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必须借助于品牌的力量,来展现自己的实力。有人说可口可乐公司在一夜之间毁灭了,它还可以凭借其品牌,在世界任何一个银行贷款而重振雄风。所以在面都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保险企业要想生存、发展,要想建立客户关系,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从第一步吸引客户。

4、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与客户建立全面互动关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从“上搜狐知天下”的广告语中就可以看出来,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客户也想足不出户就了解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特点。基于此保险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配备优秀的客服人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腾讯qq、电话、呼叫中心等方式寻找潜在客户,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并提高其满意度。

5、全面的掌握客户的信息,建立客户数据库。只有站在一个高度,才能高瞻远瞩的制定保险企业的产品。

6、多方面培养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有时候客户需要的不是全面的关心,而是那微风拂面的真心的关怀与触动,让客户感觉到企业的真心。比如在客户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小礼物,也能让客户的心头温暖一下,反而带来的是更好的效果。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论文

一直以来,因为国内相关单位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干涉太多,太频繁,导致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不佳,而且因为相关部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具体规范标准太过详细,从而影响了其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使得国内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调整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说,如果想全面而又细致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活动,就应该及时调整改革方式,有利于控制政府机构的管理方法,来保证它可以更加灵活地寻找有关的规划调整策略与制度。国内的有关机构也要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服务,确保地方的建设工作能够与学校的管理活动相联系,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并进一步为其营造出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来促使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向着自主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伐的影响,导致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给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更高的标准要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确保其形成更加有利的社会竞争形势,就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理念意识,构建起一个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管理理念[8]。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此外,我国各大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时,必须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全面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文化,来确保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进行。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各大高校要建立起一个符合其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目标,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来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活动中,不断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与革新是改革活动中的关键性内容。一方面,各大院校必须将其内部各个管理岗位上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合理性,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但是又能各司其职,互相扶持互相监督。同时,要求其必须建立其明确的工作目标,来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管理系统中的考核制度,确保各个层次能够做到权责分明、目标清晰。另一方面,在各个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发展的具体内容,并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状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果。为了促使其所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还要求其必须全面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充分地认识到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来确保教师能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促使整个高校中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全面的优化配置,来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各大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同时也可以不断地提高其内部管理质量与整体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缺少明确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时,要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并进一步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来不断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创新活动的整体力度,进一步确保该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与时代发展节奏相适应,符合国际教育形势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水资源行政管理改革的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也在积极转换经营机制,采取措施,逐步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的任务。

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这样才能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从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允许企业按市场供求调节生产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运营理念还是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信息化的普及,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改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开始的,因此,在企业管理改革中,行政管理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同时,新世纪企业的竞争重点也开始转移,从以技术和管理的竞争开始转向人才的竞争,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适应新形势,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以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到目的。

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所有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基于行政管理制度展开的,而制度恰恰也是实践中矛盾最为尖锐的集中点,因此,在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要制定适合企业当前运营状态、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更要确定制度的可执行性。

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也是行政管理革新的重要部分,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将层级式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靠拢,使原本低效无序的行政管理工作变得高效有序,海量的基础信息得以留存,为其他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信息化技术的采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精简企业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运营成本,使得企业得以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发展自身的主营业务。

新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才,对于处于时代变革中的企业更是如此,由于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多观念、制度和技术问题,企业需要不断的转变观念,吸取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中先进管理技术,建立健全企业备用人才库,广纳贤才,才能在国际大环境的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国企业改革一直以明晰产权,放权与企业为原则,这就使得长期以来依靠政府计划经济进行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在企业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驱使下,企业开始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使得企业虽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成功的实现了角色的转变,但是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机制却面临着严重的老化。

企业行政管理中,无论是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设置、对于新的管理技术的运用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使得企业忽视了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建全和执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面临着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如果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只有理顺了自身的内部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更加良性的发展。

究竟企业行政管理存在哪些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当前企业改革中急需解决的课题,这也是企业行政管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此外,由于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根源于公共财产所有权,对企业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协调企业发展和盈利与企业的公共效益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对于公共权益的维护和社会效益的取得也应该是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

目前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中一种是忽视规章制度建立,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开展工作。

企业没有完整可依的规章制度,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没有具体流程,分工不清楚,责任不明晰,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运行没有秩序,职员工作积极性低,办事效率低下。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造成极大资源浪费。

另外一种是官僚思想比较严重的行政管理干部,忽视公司的实际需要和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把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完全独立于其他各个部门,这样就会极大浪费企业资源,降低企业工作效率,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企业本身的业务不了解、不关心、不熟悉,管理时往往脱离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布一些根本无法推行和实施的规章制度,引起其他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反感和排斥。

于是造成其他部门尽量减少与行政管理部门的交流,而行政管理部门也相应减少开展对其他部门的各类相关工作。

一方面行政管理脱离了实际,就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另一方面,其他部门更加排斥行政管理,减少了行政管理部门了解信息的机会。

以上的两种倾向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都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和实质都在于为企业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而服务,为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企业职员服务。

而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不然就会大大降低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损害公司的利益。

首先是要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

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行政管理。

服务于企业,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

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

其次。

不断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比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更注重内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容和实质,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多制度、程序、环节、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法治秩序。

再次,企业要积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革新,运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来保证制度的执行。

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很多制度和技术缺乏企业相关员工的参与,导致建立起来的制度和信息技术根本无法执行,不仅使企业又回到原始的人事管理之中,还大大的挫伤了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所以人力资源部门首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有针对性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岗位和编制,积极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霞.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期.

[2]汪晓民.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j].当代经理人,2006,01期.

[3]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15期.

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论文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酒店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在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酒店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应加强管理,对成本管控进行合理地创新。文章对酒店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新时期酒店成本管理创新的途径,旨在更好地完善酒店的成本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彰显自身优势。

关键词:新时期;酒店成本;成本管理;创新;改革。

在我国的服务行业中,酒店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也即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酒店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当前的管理方式以及服务质量进行改革与完善,加强成本管理进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酒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服务质量低。

新时期,酒店对自身的服务质量予以了一定的重视,并且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然而,酒店仅仅注重的是短期的服务质量,一旦接触的时间较长,就会使顾客产生不满意,进而流失顾客。与此同时,酒店内部服务人员会因为长期从事某种形式服务,导致其服务比较僵硬,并且形式化十分严重,使顾客缺少温暖,进而流失顾客。除此之外,酒店内部的规章制度很难体现人性化,而酒店的工作人员也仅仅将工作当成谋生的方式,并不会处处为顾客着想,给顾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终导致顾客的大量流失。

(二)酒店特色不明显。

大部分酒店的风格与定位相似,没有明显的酒店特色,所以,自身的竞争优势低下。在此背景下,酒店只有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并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够吸引顾客消费。

(三)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不合理。

酒店在管理工作中未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得酒店内部工作人员感受不到温暖,同样很难把自身的利益同酒店的未来发展相互连接起来,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具体的表现就是酒店的奖惩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十分片面,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导致酒店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四)结构冗杂,管理效率不高。

新时期背景下,酒店不断增设服务项目,其中包括休闲娱乐以及餐饮等部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各部门都重视自身业绩,进而严重忽视了部门协作的重要性。所以,很难实现酒店的创新与进步。除此之外,酒店管理层工作不到位,使得酒店工作部门的层次逐渐增加,无法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最终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五)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酒店为了减少投入的成本,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的时候草草了事,并且未对其进行后期教育,所以,在工作人员的潜意识中并不存在酒店管理理论。酒店的经营重视的只有经济利益,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同样会使工作人员的流失率不断增加。

二、新时期酒店成本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酒店的成本管理工作应注重其内部价值链的管理,同时还应该注重酒店外部价值链的管理,并将其延伸到供应商与顾客层面上,确保酒店的零库存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减少材料的采购与存储成本,使得物资能够及时供应。与此同时,酒店应对顾客进行全面地调查,进而全面了解顾客对酒店服务以及产品方面的满意程度,对市场潜在的需求进行分析,这在酒店战略成本规划的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酒店在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应重视产品服务过程,同时把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物资采购以及销售的环节当作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进而不断减少非增值的作业,有效地提高酒店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

(二)人力成本管理的创新。

1.鼓励全体工作人员参与酒店管理工作。

酒店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地调动工作人员的参与激情,进而实现成本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例如,酒店在制定目标成本的时候,应保证销售与财务工作人员的有效协作与合作,对成本信息进行详细地分析,并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市场竞争中酒店具有绝对优势的销售价格,同时有机结合酒店的经济效益,最终制定出目标成本。与此同时,酒店需要积极建设自身文化,形成勤俭节约的`酒店文化,进而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实现管理决策层与一线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使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而且,酒店应积极引导工作人员将其自身利益同酒店利益相互联系,最终实现酒店与工作人员的同步发展。

2.岗位设置应保证合理。

酒店需要对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进行摒弃,并根据自身实际的经营规模与业务的性质,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的工作岗位,同时对岗位职责予以明确,实现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进而有效地预防用工成本的严重浪费。除此之外,酒店需要针对自身经营的淡季与旺季来对用工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保证所编制的用工成本预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把握好正式员工与临时员工间的比重,积极贯彻并落实弹性工作制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人性化的管理。

在进行人力成本的管理工作的时候,酒店应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进而避免由于工作人员的流失导致增加人力成本。同时,酒店的管理人员应对员工尊重并且关心,保证薪酬制度的科学合理,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性质来设置工资与提成。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引进激励机制与公平竞争机制,针对工作业绩良好并且态度好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同时严格处理工作态度不好并给酒店带来负面影响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酒店需要制定出工作人员的培训规划,严格控制培训的费用,并保证培训的内容与实际的工作需要相吻合。

(三)提升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酒店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引进信息技术,并有效提高其实效性。第一,酒店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来增进工作人员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且为经营活动信息传递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使得部门的协作效率得到提高。第二,酒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物资的采购工作,降低采购环节中的费用支出。第三,酒店可以开展网络订餐与订房以及网络的营销业务,这样有利于节约产品销售人工成本,并且可以有效地提升营销的效果。第四,酒店需要构建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体系中应涵盖酒店多种业务模块,并保证财务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成本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地分析,节约成本核算的时间,保证对制定的成本控制措施更全面更有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酒店经营管理的理念逐渐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但是,在酒店的经营竞争中,其自身原有的经营模式与手段在推动其发展方面十分落后。因此,酒店需要在此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完善管理模式,并进行全面地规划,通过人性化的方式来提高自身服务的质量,进而吸引更多顾客光顾,推动酒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文章对新时期酒店的经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成本管理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推动酒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蓓.新时期酒店成本管理的创新改革浅析[j].经济视野,2014(17).

[2]段华杰.论新时期酒店成本管理的改革[j].现代商业,2011(05).

[3]苏唯珂.新时期酒店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控制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4]张美芝.浅谈酒店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j].经营者,2015(03).

[5]刘汀.刍议酒店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3(14).

[6]杨萌.酒店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中国外资,2014(12).

[7]陈丹.探究现代酒店成本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院管理体系改革思路论文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于强化医院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合理的配置医院内部的卫生及财务资源,降低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然而,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医院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完成,因而增加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难度。进一步的规范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对医院日常经营管理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升医院的公益服务效率质量与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指按照医院的经营管理目标以及整体规划,通过相应的预算预测与决策,对医院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通过预算的方式进行安排,并通过预算的控制调整以及分析考核等一系列的手段,最终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在医院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在医院内部采取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与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相比较,将预算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了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实现了全流程的预算控制。这有助于严格按照预算指标对医院内部的各项收入及开支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既可以确保医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起到了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强化医院内部沟通的重要手段。

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一般是由医院内部的财务部门主导,医院内部各个科室共同参与到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管控,更加注重内部各科室全员的协同配合,因而采取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加快了各项经营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在医院内部的沟通共享,对于指导改进医院的经营管理决策非常有利。

(三)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医院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关键。

全面预算管理往往采取责任化管理的模式,通过配合采取必要的预算绩效考核,可以有效地调动医院内部各个科室及职工,严格执行全面预算,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目标的细化分解,对于确保医院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可以形成有力的推动。

(一)完善医院全面预算实施的组织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不同于传统的预算,需要医院内部各个科室的协同配合。为了提高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层次,应该在医院内部成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统一调度管理全面预算工作,并下设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完成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考核。同时,为了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应该采取归口管理的方式,在医院内部设立预算归口部门,器械、人事、耗材、机械、药品、总务等归口部门,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相关事务。此外,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置中,还应该明确具体预算管理责任部门的职责权限,确保权责清晰,各项管理措施有效落实。

在医院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预算法、医院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则等完善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首先应该明确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的组织、编制、监督、执行报告以及分析考核等进行明确规定。其次,应该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特别是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各个流程的相关工作标准要求等进行明确。此外,还应该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各类配套制度,诸如开支标准、物资设备管理办法、药品管理办法、差旅报销办法、接待管理办法等相关的配套制度。

(三)提高医院全面预算的编制水平。

全面预算的编制水平对于预算的具体执行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医院全面预算的编制阶段,应该具体明确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即对医院的总预算(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归口预算(人员、药品、设备、基建预算)、责任预算(业务、科室收支预算)等。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方式上,一般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汇总的原则,首先确定全面预算目标,并将目标分解至预算责任部门,再由各个科室结合实际编制后汇总至归口部门,在综合平衡以后形成医院的整体预算,经审批以后执行。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应该综合采取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弹性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四)加强对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

为了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在医院的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督控制,全面预算管理部门应该重点通过对月度报表、预算执行数据、经济活动数据等对医院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全面预算计划进行差异比较,及时总结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动态监控管理的方式,确保各项预算指标得到有效地执行,防范超预算支出行为的发生。此外,为了提高医院全面预算执行效率,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依靠医院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将财务、会计、预算、成本以及业务等平台联接,提高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水平,确保各项预算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

三、结束语。

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实施过程中,医院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预算的编制,提高预算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管理,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应有的规范约束作用,提高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馨。刍议公立医院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孙孝钢。公立医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

[3]吴欣。新医改形势下开设医院预算管理课程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

保险税制问题改革管理论文

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目前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等税费。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在交易环节征收的流转税。

(一)流转税负担。

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

1.营业税税率20为6%,降为5%。

2.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区域而不同,在市区的,税率为7%,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5%,在其他区域的,税率为1%。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实际适用税率多为7%或者5%。

3.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统一按照3%的附加率征收。

印花税则因交易凭据的不同,税率和税基都不尽相同。虽然与其他税种相比,印花税的税率很低,但是它一般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的双方征收,所以,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借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税负比例。

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即使营业税税率下调至5%,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负也在5.5%以上。特别是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虽然目前已经降为2‰(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5‰),但是与其他印花税税率比较仍然很高。这样,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买卖,既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费附加,又要缴纳税率相当高的印花税。

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实际税负会更高:

1.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更不是像增值税那样只对增值额征税,即金融服务所消耗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不能得到扣除。所以,实际上金融业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

2.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因此,一些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也被计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3.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贷款率比较高,但是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比率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虽然目前对此问题税收政策上已经有所考虑(现规定:银行底以前已经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经过批准,可以在以后5年之内冲减营业收入;以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若在180天以后仍未收回,可以冲减当期的营业收入),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从国外情况看,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而且多数国家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管理等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因此其进项税额不能扣除),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不过,免税一般只限于主要金融业务。对于金融机构的一些辅助性业务(或者说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如提供保险箱服务、证券或者收藏品的安全保管服务等,则按照一般情况征收增值税。对于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一般实行零税率,以鼓励出口。此外,对于一些属于免征增值税的业务,企业也可以申请缴纳增值税,从而使其进项税额得到抵扣,并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

对于证券交易业务,从部分国家征收。

[1][2][3][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