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

时间:2023-11-18 20:41:41 作者:MJ笔神 九年级政治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13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寻找解决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下是一些教师们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九年级第八课政治教学设计

1:理解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掌握人口数量的标准;。

2:了解世界人口现状,懂得人口众多增长过快所带领的严重后果。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合理的人口数量标准。

教学难点人口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学法指导借用语文中议论文体裁来分析社会教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社会教材大多亦如此,阅读教材时,注意每一自然段中的首句或末句,它们往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多围绕其展开,如第35页最后一段,首句“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都是用论据来论证这一论点的。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吗,滴答一声,世界人口就增加3人,等到我们下课时,世界人口将增加多少?

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摁扣问题。

讲授新课。

人是社会的主体,能否正确地妥善地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点明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是什么影响呢?为什么?请阅读课文第一目。

一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思考:人类要生存和延续,必须进行两种生产,是哪两种生产呢?关系怎样?

人多意味着劳动力多,但“人”后面还跟着“口”人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

辨析:人是生产者同时是消费者。()。

人是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有一项奖励生育的措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在那时由于人太少,劳动力兵力奇缺,勾践的这种奖励措施有利于越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多力量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能否把越王的这一措施推广到今天呢?当然不能。因为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口的过度增长,只会强化人作为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延缓甚至阻碍作用。

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材料:人体质量70%是水,缺少2%的水就要发烧,缺少20%的水就要死亡,一个人正常生存每天需5千克水,至于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需求量更大。而地球上适合人类需要又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人类生存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又是有限的。人口的发展还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还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1请看课本36页图5-2,什么感觉?人口过多。1997年世界人口达58亿,1999年60亿,估计到2050年将达到90亿。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五,发展中国家千分之十八,其中非洲达三十,而发达国家为千分之四,有的已出现负增长(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组数字能说明什么?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3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这十个国家人口均超过一亿,其中亚洲占六个,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各一。七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是亚洲,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最少,不到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无常住人口。这组数字又能说明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世界人口众多,增长过快,增长速度不平衡,分布不均匀。这些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后果一、人均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二、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

三、全球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发展中国家失业增多经济受阻。

五、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老年人赡养问题。

由人口带来的种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虽有成效,但由于人口增长具有惯性,世界人口增长势头还将延续很长时间。为了唤起各国政府人民对人口问题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学了人口问题二目内容,一是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双重”

双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

双重身份:生产者和消费者。

双重作用:促进或延缓作用。

双重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双重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是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课堂练习。

是非判断题。

1.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两者都是无条件的。

2.在生产资料限定的条件下,人口增长过多,就会强化作为消费者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为10∶1,1989年扩大到50∶1。造成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但与人口增长的地区不平衡也有一定的关系。

4.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率,就使各国人口增长马上停止。

5.人口增长过快,贫困加剧,人们扩大了向大自然的索取;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又反过来使人口更加增多。

选择题。

1.在个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人口最少,不到世界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还没有常住人口。可见()。

a世界人口增长过快b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d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2.人口发展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这说明了()。

a人对生态环境是无能为力的。

b人口发展越慢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问答题。

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人从出生到参加工作前的时间和年迈生病的那段时间,他不是生产者,但仍是消费者,因为他每天都要吃穿住用。

这段话的中心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业布置见作业本。

九年级政治教学反思范文

1、近一段时间的教学,特别是对学生不断深入理解,一是要实现分层次教学。给学习吃力的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适合他们的作业,给优生布置一些有助于发展能力的题型,让不同的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二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乐趣,并且要增加面批的次数,与学生直接交流。三是对学习内容的检查要细致有效。重视对预习作业的检查,同时对英语课堂笔记本,习题改错本定期检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通过这次认真的反思,我能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问题,克服弱点,使自己的教学日益走向成熟。

2、在教育学生的观念上有所更新。通过与学生一学期的接触,我感受到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无论是在个性上,爱好上,能力上,还是在其它方面。而我更能接受这种不同了。教育塑造一个人是关键的,但不是在教育的模式下硬性地塑造一模一样的人。教育更应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使得人尽其才。而承认和接受了学生的不同,使我多了几分宽容和从容,也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学期我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它们时刻提醒着我要注意教育方法。

九年级政治的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任务,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新的教学任务,也让我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面对134个陌生的脸颊,我知道我的首要任务是记住这些可爱的模样,背诵他们的姓名,然后试图对号入座,到现在我基本上能认识九分之一新生,其他老师都羡慕,但是我知道,是因为教育,所以我才选择了负责。

现在就本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总结和反思如下:

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是本课的立足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本教材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又为后面讲述认清基本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2、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对应的具体课标要求。

1、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责任的概念。(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关于责任的来源。(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3、履行责任的代价、回报和冲突。(应通过讨论、例举等形式来解决层次和角度问题,并获得某些经验和技巧)。

(1)课时安排:第一框两课时,第二框一课时,共3课时。

(2)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3)教学方法。

利用学教案,主要以学生的自主预习、探究、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人探讨,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

六、学情分析:

总体上讲,本届学生纪律性比较强,踏实老实认真的较多,个别捣乱的学生少。上课听讲状态较好,政治学科基础还可以,理解能力比以前的学生要高。但是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上,尤其在培养责任意识方面,中学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责任”的概念模糊。

二是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

四是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七、作业:

部分同学交得不及时:贾子跃、贾子涛、岳家伟、张庆博等。

未到同学:吴冬雪。

不交作业:田坤、贾子勇。以后争取教学上做到积极主动,迎合多数学生的要求,找学生谈心,交流。

1、教学目标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前奏,也是教师要反思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明确往往是成功的教学的基础。在教学的准备阶段,不同的教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个发展,是全面的目标,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能回到知识中心的老路去。

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是“静态”的,而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不可预测性。在反思教学目标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时,教师需要不断地通过学生态度、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和学生的反应,估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判决是否需要临时中断和修正;对自己讲过的内容重新强调,也可通过学生做简单的检测,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

2、教学方法是否以学生为主体。

教怎样促进学呢?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中并不可能总是能按教师所期待那样进行的。哪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是如期的?哪种教学方法对学生不是如期的?哪些教学促进的互动是积极有效的?哪些是低效或低质的?都需要在课后作总结或评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

3、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必须让其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和信念。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本身就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就使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前进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目的。

4、需要改进的方向。

目前,新课程实验已在我市进行得如火如荼,广大一线教师正在以无比的热情和无穷的干劲,围绕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全力以赴的开展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新课程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对新课程实施,“合理性”追求,成为教师反思自身行为的动力。从具体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来看,参与实验的学校教师还应在几个方面进改进:

(1)教师过多地依赖常规性教学的策略,似乎没有创造出较多的独特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风格未全面展示出来。新教材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格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因此,我们教师应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学,勇于对实验标准和教材提出质疑,在教学策略上张扬个性,突出特长,真正使新课程教学设计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2)教学反思过多侧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前,不少教师面临实施新课程教学与教学评价的矛盾,即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的矛盾:学生从课堂上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常规的评价方式,考生学习成绩没有高低之分,家长怎么看?社会对此又如何认识?教师的这种疑虑是事实。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新课程永恒的主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行动起来,共同努力,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各种评价方式和手段,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任务”必定会改变。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是得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事物所代替。

反思是一种梳理,是对自己已有行为的梳理,可以使教师清楚地认识自身行为中的当与不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这就使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超前意识,超强意识,超重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

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

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4.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教学反思。

于雪。

[《乡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册政治教学设计

学习社会发展常识与中国基本国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学生初步整理归纳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情知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爱国热忱,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今年初三政治仍然使用老教材,共有五课内容(其中第一课为人类社会发展简史;第二、三课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第四课讲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课讲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全书的落脚点。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前言第一课:古代社会至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2、采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3、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能够坚持学习。

4、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九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这次期中考试卷考查内容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二单元,难度比例适中,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中考命题意向。本试卷共有23小题,具体分配是: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40分;第二大题简答题30分;第三大题实践与探究题30分。学生人数共74人,71人参加考试,平均分66.42,筑固率96%,优秀率17.7%,优良率46.5%,及格率71.4%,综合率57.9%。

试卷注重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杜绝繁、偏、怪、难题,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如:简答题第21题“平和风采”,以我们所熟悉平和第四届蜜柚节为题,适合我市最近几年中考出题方向,又能与学生实际结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给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是这一科目的考试特点,试卷总是与国家大事、社会实事相结合,如:第23题实践与探究题,抓住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国家大事来出题,这也就足以说明要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实事和社会热点。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部分的失分主要在第6小题、第16小题和第20小题。第6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是选择b,多数学生可能题目没看清,认为省钱买书应该是正确的;第16小题学生出错是主要选择了a,说明学生对时事内容不了解,总认为我们国家设计的奥运会火炬一定就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忘记了奥运会是世界性这一重要知识;第20小题学生出错主要是答案是用旧教材,而新教材却不一样,导致学生盲目乱选。从以上几题的失误可反映出学生的'基础还不够扎实,还有待提高。

第二大题简答题和第三大题实践与探究部分,学生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答题不完整,这也是当前学生学习中的通病。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题目没看清就答题;二是回答不全面。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山区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吃苦,只要教学得当,我相信成绩会更理想。从试卷分析上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立足于教材,我们要以教材为纲,有效地结合实际,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绩。

九年级第八课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时代的主题、时代的潮流、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的认识等;。

(二)能力目标:

1、认识主题、主流、趋势之间的关系;。

2、能够从这些内容上得到我们国家和青少年个人的启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2、培养学生初步的国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趋势即我国如何应对的措施。

2、国际竞争中的中国的地位如何认识?

三、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准备和手段:教学课件制作;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际政治的热点问题用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看p125页图片,回答问题。

1、这些照片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什么问题?

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阅读p126页材料。

想一想: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把自己精心折叠的纸鹤献给少女塑像,表达了什么心愿?

世界人民要和平的强烈愿望。

议一议: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为什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战争曾给人类带来了……。

(2)、世界要和平……。

看p127页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波音777客机的生产组成,反映了什么现象?

世界经济一体化。

当今,个别超级大国还能否主宰整个世界?为什么?

不能。世界格局多极化。

看p128页相关链接。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

世界格局多极化主要是……。

3、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它给整个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

阅读p128页“搜集与交流”

搜集近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从中体会世界发展的趋势,与同学交流。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给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机遇。

(二)、国际竞争中的中国。

阅读p129页材料:

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请你对昨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用一句话来描述:

昨天的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天的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p129正文回答,请你简要说出我国总体国际地位如何?……。

阅读p130页,查一查。

见课件如:国际维和行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六、板书设计: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2、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最主要的是哪个?

3、时代潮流是什么?

4、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正确对待?

1、总体地位:

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2、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对发展的作用)。

(二)国际竞争中的中国3、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对和平的作用)。

七、作业布置:

八:教后小记:

第二框在竞争中和平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2、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正确态度和要求是什么?

3、认识开放的中国的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和启示是什么?

(二)能力目标:

在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如何自己得到正确的启示和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机遇和挑战;青少年的要求和启示;。

2、难点:对青少年的启示和要求怎样?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交流法等;。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张世界地图了解世界地理知识、了解一些有关国家的初步情况用于课堂上的交流每人最起码准备一个国家;教师做好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1、阅读p131材料回答思考问题:

(2)对此,我国应该怎么办?(或者说有什么启示?)。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认识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有哪些?有同学看书回答理解。

3、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有哪些?

由学生回答,同时回忆前框世界发展的趋势的影响,认识到世界形势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4、从相关链接的材料上引出问题,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实?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哟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回答讨论。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5、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二)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对青少年的启示要求)。

1、了解开放的中国对我们的总要求和启示。p133最后一段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走想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全球观念。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世界?

你知道这几天的世界热点问题和新闻吗?说出来听听。

完成书本上的填空部分;。

各自交流一个自己熟悉的、查找的国家的情况。其他同学比较这些国家的不同差异。

(2)走向世界,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

关于平等意识要注意为什么要有平等意识?应该如何树立平等意识的启示、要求?

关于参与意识要注意如何树立参与意识的启示、要求?

(3)走向世界,还需要善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

为什么?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在这里还可以同第九课宏扬民族精神的知识联系。

六、板书设计:

1、我国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一)抓住机遇2、我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应对挑战3、面对机遇挑战的的启示要求是什么?

在竞争中和平发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略)。

1、总体要求(1)。

(二)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2、具体要求、启示(2)。

(3)。

七、作业布置:

九、教学后记:

九年级政治《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能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请学生说出图片所反映的故事,探讨故事里的这些主人公所具有的令人赞叹的精神和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桑兰----意志坚强;洪战辉----善良、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提问:还能说出哪些我们中国人一直推崇的精神和美德?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推崇这些精神呢?让我们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遇过哪些深重的灾难?

2.请你说说中华儿女在这些灾难前奋起抗争的典型事例。并体会这些抗争体现了哪些宝贵的民族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没有这些可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可能历经沧桑,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民族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必须要弘扬宝贵的民族精神。

活动:请学生看图片,体会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敢于斗争,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大庆精神:爱国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于攀登。

抗洪抢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教师:展示“重走长征路”的图片,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的视频,启迪学生思考每个中国人应该如何去弘扬可贵的民族精神。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师:请学生思考下列中华民族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身边、从小事做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案例评析:

1.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来回忆“苏武牧羊”“愚公移山”“徙木立信”等经典的成语故事和了解“洪占辉”“桑兰”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触摸可贵的民族精神,感受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授课开篇自然,能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看图片,说故事,体会民族精神”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3.本课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从小事做起弘扬可贵的民族精神。

九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通过这周教学让学生认识公平和正义的关系,尤其是制度的正义性。我利用教材或同学们实际生活实践、案例展示于课堂,采取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使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得到启迪,从而完成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做有正义感的人,具有崇尚正直的优良品德,实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用来充实课堂,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几大亮点:

首先,以案说理的教学方法能够避免空洞的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及实效性。

其次,布置的课前教学任务:搜集一些体现正义的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并在学生活动中让教材知识“有限性”得以延伸。

第三,设置一个质疑探究的问题:在质疑中澄清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在探究中理解正义与公平的关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受益无穷的东西。

最后,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利和义的关系?作为内容延伸,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一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为下一节课“维护正义”的教学做好铺垫。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的教学反思

履行责任有许多可能的好处,一些是对于其他人的好处,一些是对于履行责任的自己的好处。具体来说,履行责任对于其他人的好处:可预测性、安全性、有效性、合作性、公正性、社区精神。履行责任对自己的好处:独立性、自尊、被接受和认可、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得到承认、地位或收入提高。履行责任也是有代价的:负担、怨恨、担心失败、放弃其他的利益或牺牲其他的兴趣、不公正。

九年级政治《人生追求无止境》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新编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设计做到情境化,生活化。本节课以生活剧场“毕业前的烦恼”中小军、小明的发展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围绕剧情及主人公的发展、感触来设计问题,讨论分析问题,从对人才标准的迷惑到全方位认识人才,从成才誓言的.壮志凌云到成才路上的行动,大到目标,小到行动,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发展,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散文欣赏—快乐进课堂”、“合作探究—收获在课堂”、“我学我用—成长在课堂、”“我思我悟—进入社会大课堂”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使整个教学设计浑然一体;“榜样在线”“—我说名人—我说自己”等环节的设计,在整体中又有层次感,能够贴切学生,明确学生自身应怎样去做,有较强的说服力,避免单调、枯燥的说教。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反思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九年级政治《凝聚法治共识》教学设计

知道反对分裂的要求;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理解坚持“一国两制”才能实现祖国统一。了解九二共识,明确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提高对“一国两制”意义的认识,能为实现全国统一建言献策。明确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充分认识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能够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理想等方面,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之前“责任、维护国家安全、公民义务”等内容的学习中都曾经涉及,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反分裂”和“一国两制”在教材中首次出现,部分学生感觉比较陌生,但是基于前面的学习,以及媒体对例如台湾问题的报道等,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同时因为学校一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必须维护国家统一,愿意看到祖国早日统一,反对分裂国家的言行。本框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于国家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并为下册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一)导语:中国人喜欢团圆,在中国历大一统的朝代都是被称颂的,也是各方面发展最快的时代,所以国家统一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追求。

(二)出示任务: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9月10日上午,日本政府举行内阁会议,决定购买钓鱼岛并将其“国有化”。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这一无耻行径遭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月16日,中国军舰首次以距钓鱼岛80公里的最近距离驶过钓鱼岛。年12月12日,中国首次在钓鱼岛海空开展立体巡航,明确不退让态度。今年以来,中国舰船只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行动已经开展了18次,仅仅9月就已经达到了3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更多大吨位舰船的服役,中国海警将会以一种更加强大的面貌巡航在钓鱼岛海域,以向世人表明中国对于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中国在钓鱼岛巡航的目的是什么?

(2)在领土主权等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三)反馈指导。

结合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和教材中的案例,学生能够体会感受中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四)小结。

在领土主权问题上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钓鱼岛也好,南海也好,台湾、新疆、西藏也好,一切试图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行为都必须坚决打击,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有维护国家利益,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

环节二:探究与分享。

(1)从这些驻守边疆的战士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哪些优秀品质?

(2)“维护领土完整,是军人的职责,我们中学生做不了什么,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环节三:“一国两制”

(一)导语: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国家的统一首先是完成港澳台地区的回归与统一。

(二)出示任务: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gdp从的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间港交所从一个区域性市场变成了真正的国际市场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来这里投资内地资产:19底只有101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占港股市值的20%;截至20底已有1002家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占港股市值的63%。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1)“一国两制”的内涵是怎样的?

(2)香港回归20年取得高速发展,说明了什么?

(三)反馈指导: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对一国两制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涵并不清楚。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认同和支持“一国两制”制度,是教学的重点。

小结: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环节四:坚持“九二共识”,反对“_”

(一)导语:关注时政的同学对“九二共识”、蔡英文“_”思想,有一定认知,可以结合台湾问题,让学生谈谈对“_”的正确态度,对“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认识。

(二)出示任务: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