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中国古代文论的心得(模板22篇)

时间:2023-11-10 05:11:35 作者:笔舞

写心得体会的同时,要注重对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找出改进自己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一起来学习和进步吧。

中国古代史感想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几千年的时间。从夏、商、周的殷墟考古到秦朝的统一天下,再到唐宋的文化繁盛,中国古代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的感想和心得。本文就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历史做一些个人的感想和总结。

首先,中国古代历史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古人们的智慧、思想、礼仪、文化等等,都在古代历史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是支撑中国现存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基石,只有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掌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现状。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今的中国人根植于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而这种文化沉淀正是源于中国古代历史。

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作为中华文化的祖业,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重大。中国五千年文明历经兴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优秀的文化传承也凸显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他们在古代思想和文化上所做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文化的传承不断的进展着,在现代人的眼中,具有高度的赏识价值和人文意义。

三、人类智慧的印记。

中国的历史何以长远、悠久,人们对历史的传承与留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代历史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记录着人类不断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秉持开放、包容、进取的思想,不断吸取外来文明的营养,在交流互通中实现了向上跃升。古代的旅行家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丝路上的国度,积极拓展交际范围。古代的文化大家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歌被世人传唱,感人肺腑;科技大师李时中、郭守敬和王羲之等,他们在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和思想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全人类文明的宝库。

四、历史悠久的文化沉淀。

中国古代历史的悠久,让人们在翻看晦涩难懂、过于古老的《易经》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庄重与深邃;读到唐宋诗词时,感受到的是艺术美感与文学气息;看到明清小说时,感受到的则是声色、幽默的味道。这么多的文化沉淀,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虽然语言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永久存在的伟大。

五、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历史是一面镜子,给予后世一种心灵寄托和认同感。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彻底认识历史的深沉、宽广、博大和悲凉之处,从而增强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以古史今讲、以古为鉴,弘扬中华文化,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more能够使国家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在整个世界舞台上达到融合进步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去学习,去了解,去花费自己的努力去积累知识,从而广泛地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将自己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

总之,学习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博大,更能够提升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我们应该继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去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为全球文化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预言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预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和期盼。这些预言以其准确度和深刻意义而闻名于世。在探究古代预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领悟到其中体现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本文将探索中国古代预言的五个方面来梳理心得体会。首先,预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态;其次,预言的背后蕴涵着思考未来发展的智慧,提醒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教训;第三,预言对于人们的意志和信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预言既有独立判断的力量,也能够借鉴先贤的智慧;最后,预言与人民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大的期待。

首先,预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态。中国古代的预言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古代先贤们对历史现象和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和观察总结。通过研究古代预言,我们可以看到,先贤们对历史的认知是谦逊和尊重的,他们深知历史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心态,摒弃盲目自信和妄自尊大的态度,以此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预言的背后蕴涵着思考未来发展的智慧,提醒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教训。中国古代的预言中常常带有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状况的深入思考和洞察。比如“兴亡细瞠,转败为成”、“独破离合,不离南北”等预言,都蕴含着历史的变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这些预言,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预言对于人们的意志和信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预言常常给人以希望和信心,启迪人们的智慧和勇气。当人们面临困境和挑战时,预言可以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仰。中国古代的预言中有很多关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预言,它们成为了人们追求繁荣和幸福的信仰和动力。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预言,我们能够更好地使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使我们的信念更加深刻和持久。

第四,预言既有独立判断的力量,也能够借鉴先贤的智慧。古代预言往往是先贤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结果,它们是先贤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立思考和预测。同时,古代预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先贤智慧的借鉴和延续,它们是先贤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和深入研究的结果。通过研究古代预言,我们既能学习到先贤的独立判断和思考的力量,也能够借鉴其中蕴涵的智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预言与人民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大的期待。中国古代的预言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未来的期盼和期待,它们揭示了人民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古代预言,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对社会的发展有更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古代预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未来,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大的期待和信心。

总之,中国古代预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预言,我们能够领悟到其中体现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古代预言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的心态,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教训,塑造人们的意志和信仰,借鉴先贤的智慧,对未来有更大的期待。通过对中国古代预言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为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货币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货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经济交流和商品交换的工具,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曲折变化,也记录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革。本文就是要通过对中国古代货币的探究和研究,提炼出属于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心得体会,从中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的货币体系中,主要包括铜钱、金银质币和纸币。其中,铜钱被普遍使用,被誉为“古代的硬币”。铜钱的形状以圆形为主,也有方形、六角形等形状,其中顺治年间流通的光绪重宝便是方形铜钱。金银质币在古代被称为宝贝,流通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原材料非常珍贵。纸币则在元代出现,成为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货币的历史变迁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封建社会、元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在封建社会阶段,铜钱成为主要货币手段,且仅限于地区内流通。元明清时期,铜钱加上金银质币成为流通货币,同时还出现了银元等流通币种。在民国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种种原因,在中国出现了大量虚假货币,甚至连银行券都被人伪造。这一时期的货币混乱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

第三段:货币体系变革的意义。

货币体系的变革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面对问题时发展的需要。中国古代货币在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中,承载了更多的是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的挑战。货币的变革,带来了人类某些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沉重的历史负担。在当今社会中,有效、规范、可持续、公平的货币体系是保证经济交流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条件。

第四段:文化背景下的货币解读。

货币体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阶段。中国古代货币,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保存了历史资料,也保存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文化价值。从货币体系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在多个方面的僵化与发展,也可以说贯穿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演变。

通过对中国古代货币的研究探究,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货币体系变迁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的跨越和发展。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货币体系的健康与创新研究是中国科技人员、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留下的发展课题。期望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到中国古代货币和货币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持续地推动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感想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它源于约五千年前的史前文明,从磨制石器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再到秦朝的统一帝国以及汉朝的隆盛,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走过了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我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深厚的兴趣,因此我整理出了一些感想和心得,分享给各位。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魅力。从钦定孔子为庙堂之上最高的圣贤到茶道、武术、中国画、太极等文化形式的流传,中国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例如,中国古代经典《孟子》,在书中孟子的言行,充满智慧与人性的关注,这对我们现代人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太素几何学、五行学、《周髀算经》、雨量器、座钟、浑天仪等伟大科学原发性发明,表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高度成就。例如,《墨子》中就有很多关于科技的叙述,这些科技虽然在现代来看可能显得十分古老,但是它们中的基础性思想和技法仍然影响了后来的科学技术研究。

第三段:中国古代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历经长河漫漫,留下大量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通过影响和启发了世界文学,例如在美国,美国现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中都包含有中国文学的影子,这至少表明了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国互相争斗到大一统的形态,从王朝更迭到中国最后建立了共和制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得以实现的。例如,中央集权的体制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唐朝盛世的历史,展现了当时中央集权对于政治建设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状态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自给自足到出现货币和市场经济,从零散的商业活动到长达千年的丝绸之路,这些历史都展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过程,表明了我国经济非常发达的一面。这些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文化相似之处到社会建设的相似之处,中国古代的历史在很多地方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结: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个精彩的过程,它包含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我们应当珍惜这一历史,传承其文化遗产,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扬光大。了解中国古代史文化的魅力和发展历程,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文论心得体会

在全球文化史上,古代文论是极为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环。它的思想启迪和文学观点对未来世代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古代文论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表现力和文学创作的深层次内涵。

古代文论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学实践和思想理论为主线,通过不同文体的传播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对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古代文论的基石在于对文学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宗教等方面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这一认识带来的深刻思辨,为后来创作出了许多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

晋宋时期的文学风气极为繁荣。开端于《庄子》的道家美学、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佛教的禅修哲学等各自的文化潮流,相互碰撞,相互熏陶,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古代的文论作品多样性非常丰富。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析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论著作,比如《文心雕龙》、《世说新语》、《文赋》、《笺疏》等等;另一方面是作家的自我反思和创作经验的总结,比如苏轼的《东坡志怪》、黄庭坚的《邺水寒士传》等。单从文论来看,古代文学之丰富多彩不亚于现代。

古代文论中的思想与文化渗透、人性认识与美学理念、形态意象与语言表现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尝试从思想主题、情节、形式语音等方面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在东坡诗歌中展现了生命的热情和对生存的可能的认同。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进而更好地认知自身。

我们的时代同样需要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古代文论中所提倡的人文关怀和追求真实的审美体验同样适用于当今的文化现场。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符合当今社会和个体需求的新文化现象。历史上的文化与当今的文化都是对我们的启示。它们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方向。

五、结语。

总之,古代文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古代文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文学,探索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正因如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古代文论和传统文化的维护,以防止文化暴力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让文化传承得以持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作品,为未来的文化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古代文论心得体会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珍视和推崇。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世纪,但向古代文学学习和借鉴是不可少的。在阅读古代文学中,除了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我们还能够得到很多有关文学创作的启示和经验。本文将会探讨古代文论在当今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介绍古代文论的重要性。

古代文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和阐释的高层次思想体系,在文艺创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经典之作充满了智慧,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启迪性,对于提高创作水平、拓展思路意义重大。

一方面,在古代文论中,诗歌作为文学的核心形式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阐述,其中很多艺术手法和创作理念似乎并未被当代的文学观念充分接受和理解。对于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和文学革新,我们可以从古代诗歌创作经验中得到很多启发。例如,对于“诗以言志”的观念,我们可以从反省时下诗歌写作的淡薄和贫乏处得到启示,寻找自己创作的方向和价值所在。

另一方面,古代文论不仅包括对古代文学的解读,还涉及到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评价,有时候甚至对于文学观念的指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言者无罪”的观念,强调了文学创作中自由和个性化的价值,为当今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境界和创作准则。

古代文论中典型作品有《文心雕龙》、《清正廉恥论》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古人智慧和文学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这样一些启示,如“气质文学”,这个提法从今日的角度来讲或许并不是特别典型,但是它确实代表了古人一种文学观所倡导出的追求内心真实表达以及自身气质体现的理念,对于我们如何创作高品质内涵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启示性作用。

第四段:个人在文论学习中的感受。

在学习古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精彩的观点和文学典型,这些都可以拓展我们创作时的思路和视野。我认为,学习古代文论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可以拓展视野。了解古今文学的异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的本质。第二,可以提高语言和文字功底,熟悉各种文学手法帮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灵活地运用语言。第三,可以拓展思路,不断地从古代文论中引出新思路,尝试探索和跨越文学边界。

第五段:总结。

学习古代文论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需要我们不断地寻求并借鉴古人智慧,同时又要紧扣文化的时代性前行,变革和创新。我们需要具备强烈的文学表达冲动和对文学创作的追求,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够从古代文论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帮助,用我们的创意和碰撞创作出更加精品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预言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预言文化。这些预言准确地揭示了历史的进程和某些事件的发展。通过研究中国古代预言,我深深体会到预言的智慧和深度。预言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历史的演变,还提供了一种洞见未来的方式。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古代预言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古代预言揭示出了人性的智慧和贪婪。预言往往包含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想象,因此它们反映了人性对于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追求。例如,《周易》中的“彖曰:允升,大吉,无有不利”表达了人们对各种升迁、财富等等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古代预言也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追逐权利的一面,如《易经》中描述的“夬:将破车获,有功也,不言而喻。”这些预言唤起了人们对自己内在的欲望的思考和审视。

其次,中国古代预言强调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预言常常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方式,展示出宇宙规律和人类处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个体的悲欢离合。古代预言深信宇宙的自然规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类必须顺应宇宙的意愿才能得到神的庇佑。例如,《庄子》中的一则寓言述说了一位与神交往的人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悲喜疾苦只是命运的起承转合。因此,古代预言唤醒了人们对于宇宙内在规律和人类处境的思考。

再次,中国古代预言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性和努力。尽管预言强调了宇宙规律和天意,但它并没有否定人类的自主权。相反,预言指出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实现预言中所提到的美好未来。例如,《周易》中的“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个预言在强调人们必须通过协同努力来实现集体利益。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最后,中国古代预言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和展望未来的工具。预言的智慧和洞见启示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未来的走势。例如,《易经》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告诫人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实和命运,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创造更好的未来。预言的力量激发了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改变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更具有远见和智慧地面对未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预言揭示了人性的智慧和贪婪,强调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性和努力,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和展望未来的工具。通过研究古代预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预言的智慧和深度,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洞见未来的方式。通过对预言的思考和领悟,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并把握每个当下的机遇。

中国古代预言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预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天象、揣摩自然环境以及研究历史事件等方式,来预测未来的命运和变化。这些预言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的智慧。如今,虽然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有着更先进的方法来研究未来,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预言中汲取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古代预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观察天象。古人常常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和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变化。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天文望远镜和电子设备,但古人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智慧,将天象的规律总结出来。这告诉我们,在预测未来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变化。只有对现象和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我们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其次,古代预言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历史事件和人事变迁。古人通过研究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和人事变迁中的规律,来预测未来的趋势。他们相信历史会以类似的方式重演,因此通过研究历史,他们能够洞察未来的发展。这告诉我们,在预测未来时,我们应该关注历史的教训和经验。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情况和预测未来的发展。

古代预言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人的意志和行动。古人普遍认为,命运并非完全被天定,而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他们相信人的意志和行为可以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他们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告诉我们,虽然预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的变化,但我们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命运。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写道:“安知天命如海,岂可与物竞?”这句诗表达了古人对于未来的谦卑和敬畏之情。他们相信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与天命相比,微不足道。古代的预言和命书并不是告诉我们我们确定未来的唯一指南针,而是提醒我们应该谦虚和谨慎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不过分自信和妄自菲薄,同时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能够改变未来的命运。

总之,中国古代预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它注重观察天象、研究历史事件和人事变迁以及强调人的意志和行动。尽管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使用更先进的方法和工具来预测未来,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预言中汲取一些心得和体会。这些心得和体会包括注重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变化、关注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命运以及保持谦逊和敬畏的心态。通过学习和理解古代预言,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积极地应对人生的起伏和波折。

中国古代货币的心得体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货币流通发达的国家,在品种、铸造技术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学习中国古代货币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智慧和经济思维的差异。以下是我对中国古代货币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贝类货币,随后历经多个朝代,演化为铜钱、钞票、金银币等多种形式。在东汉时期,出现了铁质的半两铸币,随后的唐代又出现了大理石钱,证明古代中国在货币发展方面一直具有巨大的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货币一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元朝时期的银铸物十分稀有,是不少珍品收藏家极力追捧的宝藏。同时,古代货币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从古代货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物资交换方式、政治经济情况、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技术的演化。

古代货币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多样,刻有汉字和图案等,非常的艺术化和有韵味。因此,懂得鉴别和鉴赏古代货币是重要的技能。对于一枚古代货币,我们可以从它的平面图案、形制、钱文、纹饰等不同方面来鉴别它的真伪,同时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够发现它的制作工艺、历史年代和文化背景等信息。

中国古代货币的使用方式和现代货币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借钱、而后庸钱等。而在古代,货币的发行、收缩、购买力等也是由政府机构来掌控的。古人对钱的认识和运用中,也体现了他们深远的经济思维,比如钱本位制度以及货币流通的影响等。

在现代社会,保护古代货币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各大博物馆、拍卖行等机构都在致力于古代货币的保护和鉴定,以避免虚假货币的流传,同时也方便后来者了解历史。而它们的传承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古代货币制作技艺、历史文化背景、经济思维等知识的学习,以更好地将它们传承下去。

总之,中国古代货币是我们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经济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中的工艺与艺术,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智慧和追求美的精神。因此,更需要加强古代货币知识和文化的学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一份文化遗产。

古代文论心得体会

反复碰撞引剑之声,古人提一篇篇经典书卷到底蕴含何种文学美学瑰宝?这正是古代文论的探讨重点。自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宋明清文化繁华,文学艺术得到了全民关注和弘扬,而古代文论则是为其成功铺路的重要基石之一。在这一篇短文中,笔者将通过对李善注所编《文心雕龙》的研读,总结出自己的几个心得体会。

第二段:文学形式的多变性。

古人探讨文学的形式,包括散文、诗歌、章回小说、曲艺等等。这种对形式的探讨不仅体现了古人善于发现事物变化的眼光,还结合文学的实际生产实践,概括出了文学的各种形式特点。同时,古人更加看重文学的内涵,重视写作的意蕴,不仅仅是词句的组合。在我看来,这是转换思维的重要时刻。现代社会对于文学美学的关注趋于实用,而古代文论将其融入日常思维,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

第三段:意境的构建和鉴别。

品味文学呈现的美,其实就是意境。古代文论中,意境是元素和形式的融合。笔者认为,是古代文论介绍了一个识别什么是真正的意境的方法。通过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写法的比较,结合古人的笔触、情境和字眼的选择,识别出意境。另外,在笔者的思考中,写作更需要的是声音和节奏。一个完美的作品应该既有意境,又有声音和节奏之美。

第四段:语言表达的技巧。

语言是作品的基础。古代文论强调的是词汇、语法、修辞手法、音韵结构等的运用。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下语言风格中,这种强调既是一种鉴别真伪的标志,又是一种认同和传承。一个精深的书法家要求的不仅仅是书法的基础功法,还需要将心灵的内涵融合进作品中,而在古代文论中,这也是古人的写作标准之一。

第五段:文学实践的启示。

最后,笔者认为,古代文论不仅仅涉及到学术的探讨,更是碰撞出一个文化美学的时代。抱怨现代的文学太过肤浅,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实践。古代文论强调的实践,是文学的生产方法和途径,它也一直是我们现代文艺工作者逃不脱的路线。只有深入文本,加强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古人智慧和经验。

结语:

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深情与内涵的体现。倚楼观古,闻鸟鸣虫鸣,不禁想到这个时代想表达的人性和情感本质,并不会因为科技升华而凋零。古代文论则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之一。学术统领文化,古代文论是学术和文化的最佳体现。在这个面临技术革命重新定义文学的时代里,笔者敬仰古人的智慧和实践。各位读者,也请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迈进文学追求的路程,用实际行动诠释我们对文学的热爱!

中国古代著作阅读心得体会中国古代阅读有哪些

《了不起的我》是今年我看完的第一本书。它是一本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书籍。几乎每个人都会对现状感觉不满,想要改变,也许这本书里面说的方法和观点会对你有点帮助。

我们都知道,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往往是很难的。有心理学家就打过一个比方。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虽然骑在大象身上指挥大象,但其实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和大象比的。它们一旦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骑象人是管不住大象的。所以,在改变之前要意识到,理智只提供方向,情感却提供了动力。我们若要改变,需要了解“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人性里天然有嫉妒,懒惰等有时候阻碍我们发展的因素,我们不能说努力克服它们——因为我们归根究底是克服不了它们的,我们真的要战胜它们,最好先接受它们,然后再寻求方法改变。

所有的改变失败,其实都源于我们心里有害怕改变的原因,我们不敢走出那个舒适区。

书中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检视自己为什么做不出改变或改变失败。这个方法就是“心理免疫的x光片”。举个例子。比如我害怕当众发言。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画x光片:。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能够在大家面前勇敢自信的表达。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除非迫不得已才发言,在众人面前说话结巴,声音小,面红耳赤。

3.潜在的好处:我不上去发言或少发言,别人就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也不会因为说不好话而出丑。

4.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上去发言可能会因为说的不好而受到嘲笑,甚至带来冲突。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就知道自己为什么难以改变了。

行动是由思维来指导的。我们要警惕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难以做出改变。

1.缰固型思维。比如我们夸小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努力。为什么?因为你若夸他聪明的话,当他遇到一个很难的数学题不会解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才不会那道题,这样他容易自暴自弃;而你夸他努力,当他面对难题的时候,他考虑的就是我应该更努力的把这道题解决。总之,缰固型思维阻止我们更近一步。

2.应该思维。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比如我应该努力。所以我要看很多书,我要办健身卡,我要让大家都喜欢我,毕竟成功人士好像就是这样的。但其实却从来不问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应该”的。

3.绝对化思维。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觉得自己是笨的,因为一次失恋,就认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这同样阻碍我们改变。

以上是阻碍改变的思维。那我们要想改变要有哪些思维呢?

1.创造性思维。改变的过程充满艰辛,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比如这个环境不利于我改变,那我就努力创造一个好环境帮助我改变。

2.控制的两分法。就是知道有些事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控制,有些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就顺其自然。这个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我们常常把两者混淆。

3.近的思维。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想的较远,这就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压力。不如专注于眼前,做好自己现在能做好的事。

当我们明确自己要改变的是什么,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迈出第一步,第一步,也就是刚开始,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毕竟我们是接受了人性后去做的改变,急于求成就是要求我们战胜人性,可能吗?我们只能“循循善诱”。这就是“小步子原理”,我突然想起小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来,我们终究会达成目标的。

中国古代典籍课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典籍课中,我有幸学习了《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经典著作,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探讨古代典籍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人的智慧和成就不容小觑。通过学习和思考,我领悟到了中国古代典籍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明白了古代典籍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古代典籍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古代经典里富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在古人的思想体系中,道德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基石。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人的态度,他强调“不以无益之事而厌居”,讲究道德修养,鼓励人们做有益于社会和自己的事情。《道德经》则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道德的智慧,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告诫人们顺从大自然,不贪心不攀比,注重内心修养。这些古代典籍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是我们珍惜和继承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

其次,中国古代典籍极富文化内涵,深远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描写和深入的社会分析,展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不仅深入人心,还成为了许多后来作家的灵感源泉。《红楼梦》通过生动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代典籍的独特魅力往往不在于其故事情节,而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与思想的深度。

再者,学习古代典籍使我深感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有了更深的体会。古代典籍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传承,还在于其中凝聚的智慧和建议。以《论语》为例,其中的语句简短而深刻,反映了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洞察力。通过品读古代典籍,我发现古人的智慧超越了时空,他们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关注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古代典籍不仅是对人性和社会的研究,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

最后,通过学习古代典籍,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古代典籍里所传承的优秀品质与世俗现实的冲突,让我思考如何将经典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学习《红楼梦》的过程中,我被宝钗淡泊名利和自立自强的个性所深深吸引。她不以婚姻为依赖,不计较身世出身,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宝玉身边扮演重要角色。这使我明白,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不停思考并践行经典中的精神,我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总之,通过学习古代典籍,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魅力。古代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我们珍视和继承传统美德,传承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同时,古代典籍的价值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智慧的启示,这些都对现代生活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古代典籍的价值。

中国古代著作阅读心得体会中国古代阅读有哪些

禹治理洪水,创造了疏导法,他让应龙在前面用尾巴划地,他沿着应龙所划的路线开凿河道,引导洪水流入东方的海岸。

禹率领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黄河。

他站在高高的山崖上,迎着从群山奔涌来的黄风。应龙在水中翻腾,但是,半晌过去了,河道还是划不出来。往左时水往右涌,往右时,水又往左涌。

“大王,不行。”应龙在水中高声呼叫,“水道划不出来。”

“怎么会这样呢?”禹在山崖上沉思。

“我们请河伯帮忙吧。”众小龙说。

“河伯?”禹反问道。

“我听我祖父讲,河伯掌管河道图,古时开河道都请河伯。”一条小龙回答。

“应龙,你先上来休息一下。”禹大声叫喊道,“我们再想办法。”

应龙从浊黄的水中跃起,飞到禹所站的山崖。

“大王,河底崎岖不平,处处是奇峰怪石挡着,划不出河道来……”应龙的话还没说完,突然,从漩涡中跃出一个人来,带起高高的水柱。那人个子极高,白净面皮,长着鱼的身子,来到禹面前跪下,献上一块水淋淋的青石,高声说道:“河伯前来拜见。”

禹吃了一惊,慌忙还礼,说道:“您近日可好?我们正要去拜见您老呢!”

河伯说:“好好!你为人间治水,我帮不上忙,心里十分不安。今献上青石一块,也许对你有点用处。对了,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禹接过青石,连声道谢,又说:“我们想借您的地图用用,不知您老……”河伯哈哈大笑,转身跳入水里,不见了。

禹把青石一看,见上面有一些弯弯曲曲的天然花纹,略一沉思,就明白这是一幅治河的地图,不觉大喜,对着河伯跳入水中的地方深施一礼,高声说:“河伯!谢谢您送图!”

河伯献图的消息一传开,群龙起舞,民工欢呼,治水工地上一片喜庆景象。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9、"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3、"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5、"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两汉 7、"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8、"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10、"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论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iobzx039)。

与文化,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在康有为的思想中,孟子的地位与其对孔子之学的传承内容有关,对孔子大道的传承不仅决定了孟子在孔学中的地位,而且匡定了孟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因此,早在强调孟子得孑l子大道之本、系孔门嫡传之时,康有为就在追溯孟子学术谱系的过程中道出了孟子传承的内容。在稍晚出现的《孟子微》中,康有为从不同方面反复阐释了孟子思想的内容,道出了孟子对孔子之学的具体传承。按照康有为的说法,正是这些内容使《孟子》一书远胜于“中国之百亿万群书”,故而才作《孟子微》专门对孟子的思想予以阐释。值得注意的是,康有为强调孟子思想“非孟子之所创”,只是从有子、子游和子思等人那里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已。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对孟子思想的阐发与其孔教观一脉相承,是以孔子的名义进行的,实质上则是对孟子思想的现代转换。

一、《春秋》之微言大义。

康有为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彼此之间的地位却并不相同,《春秋》是六经的金钥匙。与强调《春秋》对于孔子的至关重要相一致,康有为对孟子思想的解释围绕着传承《春秋》的微言大义而展开。正如传《春秋》奠定了孟子在孔子后学中的崇高地位一样,传《春秋》微言大义是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按照他的说法,《春秋》之所以尊贵,原因在于:作为孔子晚年的成熟之作,《春秋》不是历史陈迹的记载而是无所不备的孔学大道。孟子的价值和贡献在于:最能体悟孔子作《春秋》的良苦用心,深谙《春秋》的微言大义,对《春秋》的理解深中肯綮。不仅如此,孟子在孔学中的尊贵地位取决于传承并且发挥了孔子的微言大义.集中表现为以今文经的方式对《春秋》予以传承和发微。

举中国之百亿万群书,莫如《孟子》矣。传孔子《春秋》之奥说,明太平大同之微言,发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隶天独立之伟义,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钳制之中,莫如孟子矣!

在这个视界中,孟子传承了孔子的《诗》、《书》、《春秋》等多部经典,并且以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传承《春秋》不仅决定了孟子在孔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注定了孟子思想的中心和主旨。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扬以《春秋》为主,抓住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同时以《春秋公羊传》为经典,通过今文经的方式发挥孔子的微言大义。这决定了孟子的思想最接近孔子,《孟子》也成为学习《春秋》以及孔子之道的入门书。正因为如此,早在《孟子微》之前的《桂学答问》中,他便多次指出:“天下之所宗师者,孔子也。义理、制度皆出于孔子,故经者学孔子而已。孔子去今三千年,其学何在?……由孟子而学孔子,其时至近,其传授至不远,其道至正,宜不歧误也。孟子于孔子无不学矣。”“学《春秋》当从何人?有左氏者,有公羊、毂梁者,有以‘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者,果谁氏之从也?日:上折之于孟子,下折之于董子可乎!”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在专门阐释《春秋》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中,康有为不仅重申了孟子得孔子大道之本,而且指出“善言孔子者,莫如孟子”。对此,他解释说:“然则求孔子之道者,于六艺其可乎?子思日: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如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孟子者,得子思升平之传;故善言孔子者,莫如孟子……然孟子者,去孔子不远,得《春秋》之传,应比后儒可信也。”至此可见,如果说孔子的思想都浓缩在《春秋》中的话,那么,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则是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发。阐发《春秋》表明了孟子的思想皆由孔子而来,同时奠定了孟子在孔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天、性、心三位一体。

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本天,孔子所讲的人道皆因循人性,孟子则侧重从天、性、心的角度来诠释、发扬孔子之道,致使天、性、心三位一体,相互印证:第一,从天的角度看,孔子的思想源于天,即“孔子之道本天,以元统天。”“孔子之制度必本于天。”《易》和《春秋》之所以重要和高深,就是因为两书探究天人之精微,孟子传《春秋》便传承了孔子的天人之学。“然《诗》、《书》、《礼》皆为拨乱世而作,若天人之精微,则在《易》与《春秋》。孔子之道,本末精粗,无乎不在;若求晚年定论,则以《易》、《春秋》为至也。其后学,荀子传《诗》、《书》、《礼》,孟子传《春秋》,庄子传《易》,其浅深即由此而分焉。”在阐发孔子天人之学方面,孟子的贡献是:“著隶天独立之伟义,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钳制之中,莫如孟子矣!探冥冥之本原于天生之性,许其为善而超擢之;著灵明之魂于万物皆备之身,信其诚有而自乐之;秩天爵于人人自有而贵显之,以普救生人神明之昏浊污蔽之中。”第二,从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孔子教之始于人道,孔子道之出于人性,而人性之本于天生,以明孔教之原于天,而宜于人也。”孟子的思想从子思而来,沿袭了《中庸》从人性的角度发扬孔子之道的致思方向。(本网网)具体地说,孟子宣称不忍人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使性与天一脉相承。这一点非常重要,由此推出了民主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对性的看法贡献尤其重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性善中引申出扩充、修养等道德实践功夫——“孟子言养,言扩充,皆自性命推出”;一是在对性善的彰显中找到了救世之方,从仁政到教化皆由仁而来:“盖孟子之道,不在防守礼法之严,而在扩充善性之本,其道已极直捷,人人固有,人人可学,人人能逮。”。“性善者,孟子得救世之言。”第三,从心的角度看,《春秋》“上本天心”,孟子则由天心讲到人心,并且注重心的作用。

经过康有为的诠释,天、性、心的三位一体既成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又是孟子对于孔学的独特贡献。进而言之,就天、性、心三者比较来说,康有为尤其突出孟子对心的彰显,肯定孟子之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心学:“孟子提倡良心、良知、良能。”《孟子》书中的《告子篇》直指本心,是专门的心学经典:“全部《告子》直指本心。”在他看来,作为心学的一个方面,孟子关注养心,其学说可谓是一种“养神之学”。与确认孟子注重养神、养心密切相关,康有为指出孟子重视“知言养气”,“知言养气”与孟子所讲的“万物皆备于我”一样既与修身养性相关,又是心学的功失。于是,他反复断言:“孟子独得功夫,在知言养气。”“确乎不拔,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不动也。孟子亦有此学。”

在肯定孟子学说以心学为主的基础上,康有为进一步指出,孟子心学出身正统,在孔门的传承谱系中上而承接孔子,下而传续陆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对于这一点,他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说明和论证:“孟子之学,心学也。宋儒陆象山与明儒王阳明之学,皆出自孟子。”正是对心的侧重使孟子在宋明理学中大行其道;或者说,重视心使孟子成为陆王心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也成为孟子和宋明理学尤其是陆九渊、王守仁哲学的共同特征。在阐发孟子心学的过程中,康有为不仅将之与中国本土的陆王心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相对接,而且与西方传人的心理学相提并论。他在《日本书目志》中指出,日本的心理学者中江原、伊藤维桢等人的思想源自王守仁,他们所讲的心理学却是纯然西方的,这是一种怪现象。其实,中国本土心理学昌盛,《孟子》书中的“养心”就是心理学,孟子的养心之学被包括陆九渊、王守仁在内的宋明理学家发扬光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日本学者的错误在于不懂得中国的心学其实就是心理学,造成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理解——至少是忽视了孟子的心学思想。

三、仁和不忍人之心。

康有为认为尽管孔子的思想无所不包,却以仁为主,孟子的思想便是对孔子之仁的发挥。与此相联系,从追溯孟子思想的学术谱系开始,他一直突出孟子对仁的阐发,认定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样以仁为宗旨,不仅对仁的阐释最通达、简洁,而且所有主张都围绕着仁而展开——“其道一于仁而已”。于是,康有为再三断言:

一者仁也,无论乱世平世,只归于仁而已。此孟子第一义。孟子之道,本末分明,如大树之有根本枝叶,此其根本也。得此根本,余枝叶皆可推寻矣,学者宜留意焉。

而孟子讲仁义最精。

孟子谓:人者,仁也。此解最直接通达。

康有为强调,孟子对仁的阐释浅深远近、本末精粗无所不备,“深造自得于孔子仁之至理”。孟子对孔子之仁的阐发简洁明快,具体表现是将仁诠释为“不忍人之心”;《春秋》本仁,“上本天心”,孟子则用人的不忍人之心诠释孔子所讲的仁,不仅彰显了心的作用,而且用心将仁与天联系起来,用人之性、心贯通天道与人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不止一次地指出:“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为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为一切源。一核而成参天之树,一滴而成大海之水。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太平大同,皆从此出。孟子直指出圣人用心,为儒家治教之本,霹雳震雷,大声抉发。”“孟子传子思之道,故直指日:仁者人也。以人行仁,人人有相爱之心,人人有相为之事,推之人人皆同,故谓合人与仁即为道也。”康有为认为,孔子尚仁,不仅在治国路线上贵德而贱刑,而且将仁推广到政治、经济、伦理和教化等各个领域,即“封建、学校、井田,皆孔子制,皆由‘仁’字推出”。孔子内在于仁的这套思想被孟子发扬光大:在政治上,“民贵君轻,乃孔子升平之说耳”;在经济上,注重封建井田之制;在人性上,弘扬孝悌之道;在教化上,依凭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仁政。这表明,仁是孟子思想的本质,仁政是仁的延续;孝悌、井田是仁在交往和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仁的题中应有之义。

康有为十分重视孟子所讲的仁和不忍人之心,肯定其在孟子思想中的重要作用。他将孟子的仁学思想概括为“论治法,则本于不忍之仁,推心于亲亲、仁民、爱物,法乎尧舜之平世”。孟子对仁的解释不仅捍卫了孔教宗旨,而且由于不忍人之心的加入而使仁在政教等各方面得以贯彻。

四、民主思想。

在康有为看来,孟子直接传承了孔子的民主思想,并且发扬光大,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在他对孟子民主思想的解读中,可以发现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明,更可以体悟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息息相通。在《日本书目志》中,他将西方的政治学与孔子之学——六经联系起来,在强调西方的政治学不出孔子范围,孔子所作的六经可以与西方的政治学相媲美的同时,指出西方政治学的核心理念与孟子的思想别无二致——从“教民、养民、保民、通民气”到“同民乐”与孟子所讲的“与民同欲,乐民乐,忧民忧,保民而王”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泰西自强之本,在教民、养民、保民、通民气、同民乐,此《春秋》重人、《孟子》所谓‘与民同欲,乐民乐,忧民忧,保民而王’也。”

进而言之,康有为将孟子的民主思想具体解释为以仁为本、养民保民,无论是孟子提倡的孝悌之道还是井田制都是仁政的具体内容,表现在政治上都是“与民同之”,这与西方的议院、选举制度完全相同。基于这种理解,康有为得出了如下结论:“孟子言治天下,皆由与民同之。此真孟子非常异议,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盖国之为国,聚民而成之,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但民事众多,不能人人自为公共之事,必公举人任之。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然总统得任群官,群官得任庶僚,所谓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也。今法、美、瑞士及南美各国皆行之,近于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也。孟子已早发明之。”

与此同时,康有为指出,孟子具有革命思想,孟子的革命思想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孔子立君臣之义,而《革》卦又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此非常大义。孟子传孔子之学,故论每如此。”民主与革命密切相关,孔子基于民意立君臣之义,旨在表明一切制度、法令和举措都应该以民意为本,这正如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一样;深谙孔子微言大义的孟子自然能够领会孔子思想的“非常大义”,并且加以阐释和发挥。于是,革命思想便成为孟子民主思想的一部分。

五、大同之教。

康有为认为,孔子的思想无所不包,既有由据乱世至升平世的小康之教,也有通往太平世的大同之教。大同之教以仁为主,孟子从有子、子游那里传承了孔子的大同之教。对此,他强调:“孟子多言仁,少言礼,大同也。苟子多言礼,少言仁,小康也。”康有为强调,孔子的思想以救世为初衷,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变通,故而远近大小精粗无所不包,三世皆在其中。孔子的后学却各自偏于一隅,孔子的亲授弟子就已经分裂为两派,有子、子游传统大同之教,曾子则传小康之教。作为战国孔门“二伯”的孟子、苟子则分别成为这两派的代表。对于康有为认定孟子传孔子的大同之教,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介绍说:“则大同教派之大师,庄子、孟子也。小康教派之大师,苟子也。”陆乃翔、陆敦骥的介绍也提供了证明:“孟子称尧、舜以民为贵,君为轻,又听国人之公议,一切与民同之,乃大同天下为公之法。先秦、西汉之儒,皆传荀子之学。荀子大攻子思、孟子者,故孟子之学不著,于是大同之道不明矣。”这个说法不仅证明了孟子作为大同派是孔学嫡传,而且在大同与小康之教的对立中佐证了孟子对于孔子之学的重要作用。由此便不难理解康有为极力推崇孟子,屡次盛赞孟子是孔门之龙树、保罗和捍卫师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了。

康有为进而指出,小康之教是专制主义,大同之教是平等主义;孟子传承了孔子的太平、大同之教,自由、平等便成为孟子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他解释并论证说:“孟子探原于天,尊其魂而贱其魄,以人性之灵明皆善,此出于天生,而非禀于父母者。厚待于人,舍其恶而称其善,以人性之质点可为善,则可谓性为善,推之青云之上,而人不可甘隳于尘土也。盖天之生物,人为最贵,有物有则,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作为孔子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孟子思想以仁为主,侧重民主政治。这些都与自主、平等密不可分。仁最基本的内容是自主、平等,自主、平等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内容中,康有为特别强调孟子的所有思想都接续了孔子《春秋》大一统的衣钵,传承了大同学说。因为大同社会是“所愿皆获”的极乐世界,是全球共享自由、平等的乐园,也是自主、平等的实现。至此可见,如果说仁是孟子思想的主旨的话,那么,这一主旨则决定了自主、平等、大同是其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以孔释孟的典型,他对孟子的身份定位和思想阐释皆受制于对孔子的推崇和对孔子思想内涵的界定。这一立场决定了康有为基本上是在孔学范畴内理解和阐释孟子思想的,正如他依据自己的孔教观对其他先秦诸子予以不同的学术归属和褒贬一样。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推崇孟子的过程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孟子的思想予以重新发掘和诠释的过程,这使孟子具有了显著的近代特征和不同以往的崭新内容。在始终强调孟子是孔学嫡传的前提下,康有为关注孟子与其他思想的相通性和兼容性,这主要表现为孟子与墨子、庄子、佛学以及西方思想的圆融、相通。康有为十分重视孟子思想的开放性,尤其突出孟子与佛教思想的相通。其实,与佛教相通并非孟子思想的独特性,康有为视界中的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大都如此。所不同的是,孟子的思想直指本心,与佛教的禅宗更近:“孟子用六祖之法,直指本心,即心是佛也。”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孟子长于心学的认识,康有为在指出孟子与宋明理学密切相关的同时强调孟子与佛教——特别是与即心即佛的禅宗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甚至断定孟子得以在宋明理学中盛行是由于佛教的原因——孟子所讲的心、性善说与佛教所讲的佛和佛性别无二致。于是,他反复宣称:“宋学皆兼禅学,即本于孟子之心学。”“孟子性善之说,所以大行于宋儒者,皆由佛氏之故。盖宋儒佛学大行,专言即心即佛,与孟子性善暗合。”康有为强调孟子与佛学相关,宋明理学人佛与孟子不无关系。就孟子的性善说与佛教所讲的佛性密切相关而言,孟子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全面的。

与此同时,康有为将孟子置于全球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在将孟子喻为孔门龙树、保罗的同时,比喻为传扬老师苏格拉底学说的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

及索格底出,则为道德之宗。其弟子伯拉多,再传亚利士滔图,皆守其说。而亚利士滔图兼及物理学,而攻诡辩之教,怀疑之教,与孟子略同矣。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去甚远。康有为一再从道德之宗的角度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相似,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则一会儿比喻为柏拉图,一会儿比喻为亚里士多德。在此,康有为将孟子与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联系起来,旨在突出孟子是“孔子后学之大宗”。其实,无论比喻为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是从力辟他学,捍卫而坚守师说的角度立论的,这证明了孟子力辟异端的巨大作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孟子的思想与西方思想相通。

强调孟子与非儒思想的相通性也就肯定了孟子思想的开放性,这是孟子面对全球化走向世界的前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孟子与西方思想的相通、相合。在这方面,康有为明确指出,孟子的心学就是西方的心理学,孟子的与民同乐就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议会制等等便是明证。进而言之,在康有为对孟子思想的阐释中,无论是理论的视界融合还是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注入都预示了孟子思想的现代转换。

综上所述,康有为对孟子予以诠释的过程是对孟子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重新解释的过程,也是赋予其全新内容的过程。因此,在肯定孟子思想出自孔子的同时,他对孟子思想的阐发并不囿于孔子、儒家或中国本土文化,而是以发挥微言大义为主,融合了多种思想要素,如自由、平等和大同学说、心学和民主思想等等。可以看到,康有为视界中的孟子无论形象还是思想都与以往具有明显差异,这些也可以理解为康有为对孟子思想的创新。这推动了孟子以及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是孟子走向近代、面向世界的最初尝试。

中国古代商业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商业始于商周时期,而中国商人的智慧经验与心得体会也在千百年的经商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些心得在现代商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实践和思考,阐述古代商业心得的五个方面:客观市场判断、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忍耐力和正确识别商机的能力。

首先,古代商人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和判断,根据人民的需求和传统的消费习惯,做出准确的商业决策。他们会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了解人民的需求以及各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营销策略。比如,古代的丝绸商人会到人口众多的地方销售高档丝绸,而把普通丝绸销往边远地区,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的需求,又能最大化的利润。

其次,中国古代商人坚持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注重与商业伙伴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古代商人常常会以礼待人,讲究诚信。他们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损害商业伙伴的利益,而是更加注重长期的合作。另外,他们也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资源的分配。这种合作精神和诚信的商业道德价值观在现代商业中也非常重要。

第三,中国古代商人秉持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往往是咨询师和专业顾问,为客户提供建议和指导。同时,他们也注重技艺的培养和磨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种勤勉务实的态度在现代商业中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中国古代商人具备坚韧不拔的忍耐力,对商业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他们明白商业中有风险,但也懂得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有希望取得成功。他们常常把问题看作是机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商业策略。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使他们取得了很多商业上的成功。

最后,中国古代商人具备正确识别商机的能力,善于找到商业发展的机会。他们能够观察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商业策略。例如,在某个时期,他们可能会发现一种商品的需求很大,他们就迅速调整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策略,满足市场需求。这种灵活、敏锐的商机识别能力在现代商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中国古代商业心得的五个方面(客观市场判断、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忍耐力和正确识别商机的能力)一直以来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古代商人的智慧和成果不仅仅在商业上有所体现,更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从古人的经验中学习,结合现代商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身的商业素质和能力。

中国古代法律史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法律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夏朝,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演进和变革。通过研究这段悠久的历史,我深刻认识到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古代法律的起源开始,阐述古代法律的发展与变革,探讨古代法律所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古代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在那个时候,社会规则主要依靠习俗和原始法来维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到需要一种更具规范性和稳定性的制度来管理社会秩序。因此,封建王朝逐渐出现,为了维护统治,国家开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早期的中国古代法律主要体现在《尚书》、《礼记》和《周礼》等经典文献中,这些文献对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古代法律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逐步推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国家的更替,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秦朝的法家思想的兴起。法家主张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治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尽管法家在秦朝和汉朝时期的统治中受到了批评和限制,但法律治理的理念却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在宋朝时期,法律的编纂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律历志补遗》、《宋刑统》等法律文献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法律的内容,也系统化了法律的体系。与此同时,司法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赋予了刑部、刑狱等机构更多的权力。宋代的法律制度非常注重程序正义和保护人权,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法律的出现和实施,使得社会不再依赖于人们的个人意愿和自发行为,而有了一套稳定的规则和制度。其次,法律的发展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法律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往往伴随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最后,古代法律的经验可以为现代法律的发展提供参考。虽然社会发展和变革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古代法律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法律史是一段悠久而精彩的历史。通过对古代法律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宁的重要性。古代法律的起源、发展与变革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都在提醒着我们应该珍惜和完善现代法治制度,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论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

论文摘要:指瑕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指出作品或文章写作中的缺点、毛病,并说明理由。本文从指瑕批评的涵义与渊源、类型与方法、意义与有效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归纳,旨在挖掘整理这种中国古代文论中原有、今天还能够继续使用批评方法,以期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和文论建设有所贡献,使之更加自觉有效地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实践当中去。

论文关键词:指瑕批评古代文论文学批评有效性。

一、指瑕批评的涵义与渊源。

瑕.本指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事物的缺点或人的过失、毛病。指瑕,就是指出缺点或毛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这是指瑕的初始含义.是针对玉器而言的。《御制孝经衍义序》卷六十三《天子之孝.论官材铨选》:“司马光奏日:‘为政,得人则治。然人之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虽皋、夔、稷、契各守一宫中人,安可求备?故孔门以四科论士.汉室以数路得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这里.是针对人的缺点的指瑕。

后来,指瑕被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刘勰在《文心雕龙・指瑕》篇中最早从理论的高度专门对这种批评进行总结并举例指瑕.为后人作出了指瑕批评的示范。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种批评方法.常穿插于诗文小说评点或诗话等文学评论著作中。在刘勰之前,就有人涉及到指瑕批评的内容,如陆机在《文赋》中就提到:“或仰倡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说的是文章前后互相矛盾,言辞与文意不能相称:又“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说的是文章中会有雷同前人的现象,若有雷同,近于盗窃,必须舍弃,还指出其他一些文病.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来指瑕的概念罢了刘勰之后.谈论指瑕批评或运用指瑕批评就更普遍了。唐代杨炯《王子安集序》中说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代吴可《藏海诗话》论“画山水者,有无形病,有有形病。有形病者易医,无形病则不能医,诗家亦然。凡可以指瑕镌改者有形病也。混然不好、不受镌改者无形病而不可医也”王若虚指出《史记》有“采摭之误”、“取舍不当”、“文势不相承接”、“字语冗复”、“重叠载事”等缺陷。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综论门》里专设“摘瑕”类,收集历代诗话、笔记中关于指瑕批评的实例以及自己的评论。至于小说.纠误评点――指瑕就更多了,如护花主人(王希廉)和大某山民(姚燮)对《红楼梦》的评点指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大公报》曾开辟“古诗指瑕”专栏.由我国古诗词研究专家陈如江先生撰稿连载.后来。陈先生补充余稿结集出版了专著《古诗指瑕》,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以指瑕批评为主的古诗词研究著作。

指瑕批评的兴起与先秦的名实思想以及汉魏六朝的人物品藻现象分不开。刘勰在《文心雕龙.指瑕》中指出:“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这意味着字与义、义与理名实两当才是为文之道,这也是指瑕批评的原则和指导思想,里面其实包含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名实思想。苟子说:“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又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苟子.正名》)儒家的名实观要求名实相符、实至名归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很大.明辨名实关系、遵循名理相因成为他们安身立命、著书立说的自觉追求。刘勰的整个《文心雕龙》也体现出明显的名实名理思想,他在《序志》篇中谈到写作原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在《论说》篇中谈到“校练名理”,《章表》篇中有“循名课实”之说,《通变》篇中又有“名理相因”的说法。这些都是在讲文体之名、文章之义要与写作之理相符相合,这样文章才得体。《文心雕龙》讲原道、征圣、宗经,讲文体之辨,讲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正是针对文坛文风讹滥的现象,本着正末归本、追根溯源的指导思想.在文章写作、文学理论方面进行的一个综合的理论建构活动。《指瑕》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出炉.可以说是他一贯的讲究正末归本、探求立文之道的名理思想在文章语言层面的一个延伸。

另外,在汉代。由于政治的需要.官吏的选拔采取察举制度.以品行德操和经学造诣为重要内容。由乡里向上举荐.这样品评人物就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东汉以名教治天下,要求人尽其才.将不同的人才分配在合适的不同位置上.操行和才能是重要标准,清议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到魏晋又发展官员选拔的“九品中正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人物品藻之风又直接影响并发展为作品品藻.正所谓“文如其人”,而指瑕就是作品品藻的一个内容。

二、指瑕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关于文章中的瑕疵.刘勰只是举例说明.列举了六条,周振甫在《文心雕龙今译》中概括为:用词不当、思想错误、违反词语特定用法和感情色彩、比拟不当、注解错误、抄袭。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总结为文义失当之瑕、比拟不类之瑕、字义依稀之瑕(字义模糊)、语音犯忌之瑕、掠人美辞之瑕、注解谬误之瑕,在此基础上,结合《颜氏家训》《匡谬正俗》诸书,黄侃总结了五条文章之瑕:“一日体瑕;二日事瑕;三日语瑕;四日字瑕;五日抄袭之瑕。”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总结出八类:措辞失体、立言违理、用辞伤义、拟人不伦、意义依稀、声音犯忌、为文剽窃、著书谬解。下面,结合以上各家说法和具体的实例,举出几种常见的指瑕类型和方法:

1.文义违理:意义违背常识常理或前后矛盾。难以令人接受。刘勰的《指瑕》中举出了左思文章违背孝道的例子:“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余不足观矣”

2.用词不当:指字词本身的意义或感情色彩等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与感情不相吻合。刘勰举曹植用词不当:“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轻浮’。轻浮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用“永蛰”、“轻浮”来指尊贵的帝王,好像是指昆虫、蝴蝶似的,很不恰当。又如,“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潘岳悲悼内兄,用了“感口泽”,哀伤夭子,用了“心如疑”。“感口泽”本是针对纪念去世的母亲说的,感叹杯子上还留着她的口泽;“心如疑”本是针对去世的父亲或母亲说的,因为怀念,疑心他(她)还没有死。这是词语的特定用法,不能随便乱用。

3。比拟不类:指比拟的主体和比拟的对象不够类似或不具可比性。刘勰《指瑕》说“君子拟人,必于其伦”,就是说君子比拟人。一定要合于常理。“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崔瑗的《李公诔》,把李公的德行和黄帝、虞舜相比,向秀的《思旧赋》把嵇康的罪过和李斯相比。虽然这两种比方都同样有差错.与其比得过坏。不如比方得过好:然而.如果像高厚念的诗那样就太不伦不类了。

4、冗杂无章:语言繁杂冗长。不够简洁.没有章法。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之《渔洋诗话》:“杜《八哀诗》最冗杂不成章,亦多哞呓语。而古今称之,不可解也。”又引《居易录》:“杜甫《八哀诗》钝滞冗长,绝少剪裁。”还引《后邮诗话》指瑕《八哀诗》:“如郑虔之类,每篇多芜词累句,或为韵拘,殊欠条鬯,不如《饮中八仙》之警策。盖《八仙歌》每人止三两句,《八哀诗》或累押二三十韵,以此知繁不如简,大手笔亦然。”看来,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的诗也难免被人指瑕。

6、剽窃抄袭:指在写作中有同别人文章一样的或掠取别人文章中美好文辞当作自己的创作孔子说:“恶徼以为知者。”(《论语.阳货》),西汉孔安国注“徼,抄也,抄他人之义以为己有。”东汉仲长统斥之为“奸”(《昌言》),陆机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文赋》)也是说抄袭近于盗窃,必须捐弃。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称郭象看到向秀庄子注有精义卓见,遂窃以为己注所以刘勰说:“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指瑕》)剽窃抄袭他人的文章或言辞.如同偷取别人的宝玉大弓.终究不是自己的。全部抄袭.如同强盗连箱子一起背走.部分盗窃,就像小偷从袋子里摸东西。

三、指瑕批评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指瑕批评时.个人“好尚不同.故是非兀异”,时代社会不同,风尚趣味也不相同,另外还有跨地域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造成指瑕批评的随意和混乱,因此,在进行指瑕批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批评要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比如,刘拐认为在比拟时应当同类相比,运用词汇时应注意文辞的使用场合和感情色彩,文义应符合当时社会的常理等等。又如,抄袭和用事之间,就要有一个判别的标准,“借用别人文中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命意,这是借用,是可以的;自己没有命意,把别人的文章。包括命意和事例。都抄下来作为自己的.这便是抄袭了。”其次,还应注意指瑕批评要有益于帮助作者改正毛病或有益于后人借鉴、避免步其后尘.不能“滥下雌黄,轻施抨击”,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刘勰在《指瑕》篇中就提到“近代辞人,率多猜忌。乃至比语求蚩.反音取瑕”的情况,这就属于过渡指瑕.不过刘勰还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在语音的谐音和反切方面被人挑毛病刘勰。

在进行指瑕批评时。也有值得商议的地方,他对“字以训正”的理解.就使后人不敢苟同。他重视汉字的“本义”、“本训”,忽视或否定字的“引申义”,认为“赏”.只能用本义“赏赐”,不能用引申义“欣赏”,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掌握指瑕批评的方法,多注意自己文章的瑕疵.尽可能避免类似错误出现。黄侃说:“古文之瑕,不可不知,己文之瑕,亦不可不检。”元遗山诗日:“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较短长。”

四、指瑕批评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

曹植《与杨德祖书》提到:“世人著述,不能无病。”刘勰说:“虑动难圆,鲜无瑕病。”王世贞也曾说到:“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艺苑卮言》)即使最优秀的作者.在写作中也难免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指出致瑕之因与去瑕之道,引人警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另外.进行指瑕批评或阅读指瑕批评著作.也可以帮助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吕氏童蒙训》中有“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之说.指的就是从反面获得知识指瑕批评对作品语言层面的瑕疵、毛病的分析以及对作品义理、辞采等方面斟酌、完善不仅能够帮助作家更好的发挥特长、避免出现错误。而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鉴赏分析作品.所以。这种批评不仅在古代文论中意义重大.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其实.这种批评仍然以不同于古代的方式活跃在当下.只不过由于古代文论话语方式的失语与断裂.它已经不再被人们意识到而已在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上经常能看到有人专门以“豆腐块儿”形式出现的小文章指出报刊或书籍中的错误.这种小豆腐块儿因其短小精悍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指瑕批评还在运用;《咬文嚼字》杂志中的许多文章就是指瑕批评.这个杂志的流行也说明指瑕批评仍然为社会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瑕文章还起着捍卫语言纯洁的重要作用:在出版界、编辑界以及大中小学的作文课上.流行着一套修改的专门符号,这说明指瑕批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技术化、符号化而为人们司空见惯地使用着这些都是指瑕批评仍然有效的证明。只是我们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跟不上实际.还没有专门从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并使之更加有效地得到推广和运用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中国古代文论中原有、今天还能够继续使用的方法及时整理总结出来.以便人们在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实践当中更加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指瑕批评这种古代文论的话语.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当下。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引起学界的注意。

中国古代法律史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法律历史源远流长,横跨两千多年的时间,留下了丰富而庞大的法律文献。通过学习古代法律史,我深刻认识到了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对古代法律的发展与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古代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实践以及法律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巩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刑律、诉讼程序、家族私法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明确,确保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权益得到维护。作为社会的基石,法律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高峰。当时,《南齐书》和《北齐书》等历史文献中收录了大量的法律制度,对于研究古代法律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这些法律制度的学习和分析,我认识到古代法律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巩固和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古代的法律思想在法律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仁道来治理国家和平分教,强调尊重和保护个体权益。这一思想贯穿于古代的法律体系中,为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理论支持。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爱人者恶人”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法律的实施。通过学习古代法律思想,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制度的建立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价值观念,只有基于仁爱和公正的法律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古代法律实践的研究使我认识到法律的现实意义和有效性。古代中国的法律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具体的案例和诉讼程序中,法律得以真正的实施,对社会影响的观察和研究对今天的产生启迪。例如,唐代的法官通过积极调解和公正审判,努力实现法律的正义。这种法律实践使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一纸文件,更是为了社会公正和解决纷争而存在的具体行动。

最后,古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无论是它们的规范行为还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都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法律与邦国间的学说和信仰不断相互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古代法律的影响,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法律史,我从古代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实践以及法律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我深刻认识到,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巩固和人们权益的保护至关重要,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法律制度良性发展的保证,法律实践是法律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而古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这些心得体会不仅对我个人的法律素养提高有帮助,也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商业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商业是丰富多样的,商人们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形成了许多与商业相关的心得体会。这些经验不仅指导了古代商人的经营,也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启示。本文将从商人精神、商业信誉、合作与竞争、资源整合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商业的心得体会。

首先,商人精神在中国古代商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古代商人非常重视“诚信”和“奉公守法”。他们追求以诚相待,坚持自己的承诺,并信守商业道德。这种诚信的商人精神不仅确保了商业交易的顺利进行,还为商人们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同时,商人们也注重自我修养,提倡自律和节俭。他们通过节约开支,积攒资本,并将其重新投资于扩大业务规模。这种商人精神的核心是勤奋、努力和诚信,这些品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参考意义。

其次,在商业信誉方面,中国古代商人注重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誉。他们深知商业信誉是推动商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重要因素。商人们通过诚实守信、信守承诺和信用合同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信誉。在商业交往中,他们不随意更改交易条款,始终遵守约定,赢得了商业伙伴和顾客的信任。这种信誉对商人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

再次,合作与竞争在中国古代商业中相辅相成。商人们既需要合作来共同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也需要竞争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古代商人注重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通过合作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商人们也清楚竞争的必要性,通过竞争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中国古代商人们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对商业发展的持续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资源整合是中国古代商人的一项重要策略。古代商人们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善于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通过合理分配和整合,使商业活动更加高效和有序。这种资源整合的策略不仅在古代商业中非常成功,也对如今的商业运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市场拓展是中国古代商人的一项重要经营策略。古代商人善于发掘和创造新的商机,通过开拓新市场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利润。他们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市场信息,进入新的地区和领域,使自己的商业活动得以蓬勃发展。市场拓展的重要性在古代的商业运作中已被广泛验证,并延续至今。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商业心得体会包括商人精神、商业信誉、合作与竞争、资源整合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这些经验和智慧不仅指导了古代商人的经营,也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启示。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古代商业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商业运营的要领,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中国古代著作阅读心得体会中国古代阅读有哪些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参加心理b证课程结业时,龙岗区进修学校肖红春校长推荐给我们学员阅读。

作者陈海贤是一位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知乎高人气“新知青年”、“得到”多个专栏主理人。他的课程收听人次超过500万。

作者在一个机遇下和“得到”策划人罗振宇讨论到关于“中国有这么多上进心、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缺乏好的心理学产品的指导”的问题,决定接受挑战,着力思考并提供工具和方法帮助人实现有效转变。

运用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成人发展的诸多心理学理论,并整合自身13年心理咨询经验和思考。成本书的全新理论——自我发展心理学。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培养“环境场”。我认为这个太重要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改变更加容易。举个例子。我们往往觉得寝室是学不了习的,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本来就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用来享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去自习室。但不想去自习室怎么办?那我们可以戴上耳塞或去别的安静的爱学习的同学的宿舍,这就是在培养一个场。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要有情感触动。情感提供动力,是最大的力量。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改变,从体验开始。如果在你要改变的事上你找到了意义,你发现了其中的美好,你不再努力克制做出改变,而是去享受它了,那就是你“体验到了”,这应该是你当了一段时间的“苦行僧”之后,突然在一瞬间就会有的感觉。有一个人举了一个例子。他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但在一次考试中,可能也因为一些运气因素,他的数学成绩居然名列前茅,老师狠狠的夸了他,父母为他骄傲,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那一刻,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从此以后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真正的学霸不会感觉学习有多枯燥,因为他们在里面找到了刺激和乐趣,就像我们在游戏里找到了美好一样。

鲍勃迪伦说: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而我觉得使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本来就是英雄之旅。愿你我更优秀。

心得体会写中国古代故事

中国古代故事,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我从最近的一次写作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古代故事的魅力。下面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感受到中国古代故事的魅力和力量。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接触了许多古代故事,如《孟子》、《左传》等。这些故事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能够打动人心,启迪智慧。比如,在《孟子》中,孟子讲述了一个“不求杀身成仁,但求不辱”的故事,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但也要忠于自己的信仰。这个故事的意义深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行为准则,而且鼓舞了我们的精神。

第二段,认识到中国古代故事的渊源和背景。这些古代故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相联系。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儒家、墨家、道家等。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第三段,思考了中国古代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作用。尽管这些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但它们的精髓至今仍然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这些故事用简洁而精辟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它们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美德和智慧,增强人们的道德与精神力量。

第四段,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互动意义。传统是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而现代则代表着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念。传统和现代之间是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的。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汲取古代中国文化的精华,探索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以拓展我们的心智,增进我们与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联系。

第五段,总结了关于中国古代故事的感悟和启示。古代中国故事富含生命的力量和智慧的火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张扬和光辉,可以读懂历史文化的血脉和底蕴。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财富,发挥它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的文化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