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说课稿劳动者工具(热门13篇)

时间:2023-12-08 21:00:24 作者:LZ文人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宣汉县机关幼儿园的教师张向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豆变变变》,这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大班主题活动中的一课,下面我将围绕教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这八个内容展开说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大家都知道,黄豆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取材也非常方便。豆制品的品种非常的多,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经过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我班的大多数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豆制品,营养不均衡,为了使我班幼儿对黄豆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我特设计了本次活动,它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获得自然知识的的基础,也是幼儿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重要内容。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现实性,必要性。符合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认识黄豆的外形特征,区分豆制品。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黄豆变变变的快乐,知道黄豆营养丰富,要多吃豆制品,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活动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豆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有益身体健康。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辩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半弧形摆放,展示台放于弧形前,幼儿视线前。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教具或图片资料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在活动中,我就用变魔术的方法,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

为了体验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观念,我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幼儿具体学法有:1,体验交流法。苏霍姆林说过“幼儿的智慧是从指尖流出来的”。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参与榨豆汁,品尝豆制品,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交际能力。2,多渠道参与法。《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玩玩,做做,试试,想想等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幼儿参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党中对黄豆产生兴趣。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操作感知,确定认知——游戏体验——讨论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头戴黄豆头饰出场,创设语言环境,使幼儿对课题产生向往和兴趣;“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有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它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

根据幼儿认知直观感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看,摸,捏黄豆,确定黄豆的颜色,外形特征,及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的区别。

每个幼儿一份豆制品,让幼儿品尝豆制品,教育幼儿爱吃豆制品,豆制品有很丰富的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到这个环节,活动已推向高潮,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目标2,3也自然完成了。

去自然角观看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

大班科学说课稿:劳动者工具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园丁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鎯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视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根据纲领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以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工具,认识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习经常使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一设定为重点,目标二设定难堪点。

(一)知识准备:

1、事前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前进行一些视察部份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2)物资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份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相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经常使用的小工具。

《纲领》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视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情势,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应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视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视察。(教师将进程摄下来)。

(幼儿的思惟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惟的限制,幼儿是通过本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习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2)通过谈话、观看录相,认识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难堪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甚么工具?(发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干的词语,

认知趣关的工具。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习感兴趣的,另外一方面触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进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全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换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实的主人,落实了目标一即活动的重点。)。

(3)学习使用经常使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样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本身与物资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领》中的精神:尽量创造条件,让每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进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落后行交换,对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眼前示范、讲授。

3、播放录相,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伏地知道每一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独有的劳开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4)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惜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发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容易,应当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到达了目标。最后的发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外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样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何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何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何?

(如此开放性的发问,增进幼儿分散性思惟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愿望,进一步激起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按部就班,即关注了幼儿原本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取得,全部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全部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全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进程中提高了聆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增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参与,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实的主人。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点,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操作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习惯。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记一记"的方法,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达成第一个教育目标。

(1)"猜一猜"。根据幼儿的猜测,出示ppt两种动物,总结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2)"看一看"。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3)"记一记"。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的记录表。

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活动延伸。

1.益智游戏《拼图》:幼儿自由结伴拼出动物图片后,送其到相应的过冬地方,通过这一环节拓展幼儿思维。

2.在图书角投放动物过冬的图书,供幼儿查阅,支持并推动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过冬方式。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劳动者的工具大班说课稿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

(一)知识准备:

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3。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大班科学劳动者的工具说课稿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猜谜活动: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渴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初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大班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但是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师给予他们规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如鱼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对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会认为"鲸鱼也是鱼、墨鱼也是鱼等"。所以这个活动《它们都是鱼吗》,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发孩子探索、热爱动物的情感。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目标1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目标2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活动的准备是组织实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在生物角对鱼有过观察,并且对于哪些不是鱼的'话题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1.引题:教师操作纸偶,以故事引出话题。

鲫鱼刚刚搬了新家,看见邻居小金鱼就热情的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家族呢?"。

鲫鱼说:"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金鱼就是不相信,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办呢?孩子们来评评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打抱不平、调节矛盾,以这样的引题,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渴望。】。

3、自主探究:幼儿尝试概括出鱼的共性。

1)幼儿自由发表理由以及依据。

3)"小博士"总结。

4、辩论赛:将探索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

【科学的探索最终是为了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1.出题:如"甲鱼"是不是鱼"(运用新经验判断,加深鱼概念的形成)。

2.判断。

独立思考,通过举笑脸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形成两队不同的意见后,双方分阵地相对而坐。

3.阐述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鱼类的特征。

4.调整。

在辩论的基础上,幼儿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调整,并让调整后的幼儿说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机会。

5、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动的渴望。

教师出示"鲸鱼",问:"你们觉得鲸鱼是鱼吗?"其实它不是真正的鱼哦,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吧。

【既激发幼儿下次探索的渴望,又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书、查资料】。

1.注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渔"的教学,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自由的讨论、自由的选择、宽松的辩论赛,让孩子自主的思考、调整、反思,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根据大班孩子好问、好帮助人、喜欢竟赛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动中。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省编幼儿主题活动,大班教材《动物的秘密》一书。是教师和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方法进行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浅显易懂,寓科学知识于社会、语言诸领域的活动中,让幼儿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发展了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和帮助别人体验快乐等情感体验。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目标的一个粗浅的尝试。

结合《大纲》,教学内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通过观察各种蛋,让幼儿知道除了鸡、鸭、鹅等会生蛋外,鸟、蛇、乌龟也会生蛋,初步了解卵生动物。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蛋有大小、颜色的不同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由于本节课的课型为综合活动,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各种各样蛋的相同、不同的特点,知道生蛋的动物是卵生动物。难点是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知识。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有意注意,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了实践性、直观性、发展性、游戏性及巩固性原则。同时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游戏发现法、观察法、讲解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游戏贯穿于始终,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轻松愉快地了解了卵生动物的特点。发展综合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教与学是主导与主体的完整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大环节,重点在第二环节,难点在第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巧妙地运用了教学方法和教具,使整个活动过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第一环节:大约要2分钟,我运用了手指操《小鸡出壳》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与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本课的情境。

第二环节:大约15分钟,通过与幼儿进行。

生活经验谈话引入本课内容:那些小动物会生蛋?接下来,运用比较发现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亲自发现事物间的规律。加之教师的小结,幼儿对卵生动物的卵(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幼儿不断的观察比较判断中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大约10分钟。学前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运用了看图创编讲述《一个奇怪的蛋》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情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获取知识及情感体验。

在指导幼儿观察图片时,我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独立观察、思考、想象、讲述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个别,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轻松愉快地使教学接近了尾声。

第四环节:大约需3分钟,通过教师的小结,布置第二课时的活动任务。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幼儿绘画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卵生动物送给好朋友,并讲一讲卵生动物的故事,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幼儿有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

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粗浅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加指正。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们真的很棒。

大班科学说课稿

大班幼儿,对时间已有了一定的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星期,了解星期的顺序和周期性,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为了使星期这个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我采用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情境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有关星期方面的知识。

1、知识目标:初步形成星期的概念,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并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和周期性。

2、情感目标:体验游戏的乐趣,并愿意与同伴交流。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尝试发现等方法,指导幼儿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展开活动,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入手,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积极动脑,相互交流,从而学习新知。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做了如下准备:卡片、游戏币、手偶玩具、ppt等。

1、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班孩子富于幻想,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出主题,充分调动幼儿兴趣。

2、深入情境,探究新知。

通过星期宝宝排队、自我介绍等环节,让幼儿自主思考,和同伴进行交流,真正将课堂还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

3、趣味游戏,。

幼儿小组为单位,全体参与,在游戏中巩固有关星期的知识。

通过难度逐步提升的三关游戏,彻底让幼儿在游戏中动脑和探究问题,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总而言之,我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我相信,通过游戏,孩子们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我也收获颇多,我将总结得失,继续进步。

大班科学说课稿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主动发现,获取有关科学知识。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变化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秋天的天气与动植物的变化会给幼儿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大班的幼儿观察和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动植物的变化有浓厚的兴趣,能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观察到的变化加以表现。结合季节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秋天来了》这一活动。此活动属于探索求知的活动,涉及科学、语言、艺术领域。

《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主动发现,获取有关科学知识。大班幼儿对秋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不系统,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手工方面的经验。所以我认为这一活动应达到以下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季里美丽的自然景色,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亲身观察、探索发现季节变化,讲述秋天明显特征并使用不同方式表现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3、认知目标:知道秋天天气、常见动植物和人们衣着的变化,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活动重点:《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把活动重点放在了让幼儿通过亲身观察、探索发现季节变化,并讲述出秋天特征,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难点:幼儿能用不同方式表现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物资准备:

(2)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家长带幼儿秋游到室外观察秋天亲身体验秋天的美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收集秋天的树叶、果实等布置主题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逐渐善于观察和发现,还有利于孩子在活动中有话可说。)。

(3)空间准备:幼儿的座位成半圆形摆放,操作材料放在后面的小桌子上分四组扩散开摆放。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除了以亲切、大方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价值。因此,我采用下列教学法:

1、谈话法:有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的。活动中,围绕“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样知道的?”和“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进行谈话教学。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2、交流讨论法:“知识是在孩子么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幼儿对秋天的理解更为系统,表达更为准确。

3、演示法:通过观看秋天的图片,达到传统图片教学的效果,使幼儿观察更直观、更透彻。

此外,我还采用了激励法贯穿整个活动,使幼儿时总处于积极愉悦的状态。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统一。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建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师生互动,达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规程》中指出,活动组织应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的感官作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注重活动过程。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秋天的变化,感知秋季特征,并用多种方式表现秋天的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的第四个环节选择材料,想象创作就是通过幼儿的操作,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大班科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教法、活动过程及活动特色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1、活动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活动内容选择的理由,《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选择和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变化无处不在。

2、活动目标:

一个活动的生成,就必须有特定的目标,围绕活动内容的开展,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以下二个活动目标:

目标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目标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当然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的重、难设定为: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的变化,尝试把科学启蒙受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话和操作的机会。

2、物质准备: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海绵、矿泉水瓶、图书、、积木、橡皮泥等,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材料,未充气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并且借助外物可以一物多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个活动特意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我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贯穿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一)教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谈话法、观察指导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仔。

细观察四季变化的显著特征。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2、引导谈话法:演示完毕,教师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观察发现法:幼儿动手操作后引导幼儿将可变和不可变物体进行了分类。

4、实际操作法:本次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第二次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化。

(二)学法: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实物操作法、讨论探究法。

1、观察发现法:

2、实物操作法:

3、讨论探究法:科学领域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分享法主要运用于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难进行深化,对现有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

4、集体分享法:在这个环节中,内容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点上,而是落在了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使本次活动主题得到深华。

1、播放课件,了解四季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里,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课件“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如:当冬季来临时树叶会变黄,花儿会凋谢,气温降低……等等,从而引伸到寻找生活中的变化。那么除了四季有变化,在老师这还有许多的物体,请你们看看这些东西它会变吗?把疑问留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进行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这也正如《纲要》所倡导的“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兴趣和欲望为主。通过观看课件,面对丰富的材料,在老师的疑问中,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完成任务,对于第一次操作的结果,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物体发生变化条件进行演示,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话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动延伸:分享我的发现。

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充分肯定孩子观念的同时引导幼儿乐意分享别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类进化、货币演变及汉字演变过程到现代通迅工具及房屋变化的课件,使本次活动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丰富幼儿知识拓展幼儿视野上得到较好的促进。

1、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发现的变化。

2、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落在了幼儿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

3、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给予了幼儿足够表述及想像的空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幼氛围。

科学教育在幼儿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教”与“学”呢“在这一问题里,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幼儿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为,幼儿的变化你像流动的水,很难预料,但只要我们老师心中实实在在地装着每一位幼儿教育,踏踏实实以《纲要》为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迈出坚定的前进的步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初春的时候,墙角边的迎春花竞相开放,孩子们被吸引了过去,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说这是黄花,有的孩子说这是喇叭花,还有的孩子说是油菜花,并且用手去摘花。为了让孩子认识迎春花,爱护花草,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

大班的孩子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喜爱植物——迎春花,因此我利用迎春花这一来源于生活的题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及大班幼儿科学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知道花儿好看不能摘。

3、知道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并认识喇叭花。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认识并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用途。

本节活动的难点是:制作迎春花,粘贴花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设计先通过观察引导讨论操作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制作粘贴迎春花的方法,然后结合实物形象帮助幼儿直观感知练习操作。

1、准备几种春天里开的花,(如:桃花、油菜花、迎春花),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2、实物迎春花,便于幼儿直观观察和认识,音乐录音(春花歌曲)。

3、皱纹纸剪好的迎春花花瓣,枝条,胶水。

4、活动前已认识了喇叭花,初步观看了迎春花。

整个活动分为五大部分:导入——我的观察——能干的小手——结束部分启发教育。

(一)、导入部分:用谈话引出课题。

先通过谈话让幼儿说说春天里与那些花开放?出示部分相应的花枝,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观察迎春花,引导感知迎春花的特征。

1、出示迎春花。

(1)、激发幼儿观察迎春花的兴趣,让幼儿自由结伴讲述迎春花。

师:这是什么花?它长得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同伴间交流)。

(2)、进一步进行观察,了解花名的由来,花的形状、枝条、叶的外形、颜色。

师:你们知道迎春花的花朵长在什么地方?有几瓣花瓣?枝条长得什么样?枝条上除了花朵还有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迎春花?它的根长在哪里?它为什么叫迎春花?花朵像什么?喇叭怎么吹?声音是什么?幼儿做吹喇叭动作发出声音。

(3)、迎春花的特点是先开花再叶子。

2、小结迎春花的名称、外形、特征。

迎春花的花朵长在枝条上,花瓣一般有六瓣,也有少部分是五瓣和七瓣的,花的形状像喇叭。枝条弯弯垂向地面,枝条上开了很多花,它跟别的话不一样,是先开花再长叶,叶子是绿色的,细小的。因为它是春天里开的最早的花,所以叫迎春花。

(三)、欣赏歌曲迎春花。

加深对迎春花的认识。

(四)、制作迎春花。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和动手能力。

请幼儿把剪好的花瓣六瓣儿左右,用胶水粘贴到枝条上,可以两三个同伴合作把花粘贴到一根枝条上,也可以独自一人做。

(五)、结束部分。

1、让幼儿了解花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懂得花儿好看不能摘的道理。

师:为什么要种花?如果你看到有人摘花,你会怎么办?

2、把制作好的迎春花插到我们幼儿园的花池里,欢迎春天的到来吧。

(一)、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提问法、艺术熏陶法、操作法。

1、直观演示法:运用实物迎春花直观的向幼儿展示,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实物,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

2、提问法: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激发兴趣性提问、引导观察性的提问等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回答不同层度的问题,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自信与喜悦。

3、艺术熏陶法:运用好听的音乐让幼儿欣赏歌曲,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感受歌曲的优美,唤起美得情感,陶冶美的情操,使幼儿加深对迎春花的认识与喜爱。

4、操作法: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节活动的第四个环节运用材料,教师示范操作作品,边讲述边操作过程,引导幼儿观看感知。

(二)、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再看看、说说、动动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欣赏法、操作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幼儿园教学的基础方法,也是幼儿发现学习的必要方法。幼儿通过观察迎春花的实物,逐步了解迎春花的外形特征,然后进行总结性谈话,幼儿的经验和印象得到整理和巩固,并形成概念。

2、小组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小组,在解决如何粘贴花瓣儿形状的小组问题之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先思考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才能准确大胆有效地完成制作任务。

3、欣赏法:为幼儿提供迎春花歌曲,幼儿从中感知歌曲的优美,喜欢迎春花美得情感,进一步巩固感知迎春花的特征。

4、操作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操作与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亲密联系的,这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操作,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一定存在着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大的进步更好的表现,谢谢!

幼儿大班科学说课稿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大班科学说课稿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

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

2、鹅卵石实物若干;。

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

4、橡皮泥若干。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