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语文教案(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7 23:45:46 作者:紫衣梦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前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具,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备的一份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戒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摹》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槐,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老师占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南面。其阴——阴:山北水南,这里指泰山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巅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作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3。

较。

中谷——中岭——西谷——日观亭。

四、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登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叙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精彩片段分析。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4。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1、安排两课时教学。

2、学过程当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3、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4、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5、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投影)。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一)导入新课。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高一语文教案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二、多义词。

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余始循以入(开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三、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四、古今异义词。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五、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半山居雾若带然。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居十日。

d居庙堂之高。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越长城之限。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皆不可限以时月。

e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自京师乘风雪。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道少半,越中岭。

b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登泰山记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登泰山记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篇序言中说:“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努力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实践和尝试,自己觉得还是颇有收获的。

一、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高大雄伟的泰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不足: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在课堂中,教师没有做好组织者、点拨者的工作,没有采用太多鼓励性评价语言。特别是在学生出错时,引导、鼓励还不够。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一、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二、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大班教案:西红柿旅行记。

简短泰山导游词。

泰山导游词「最全」。

泰山景区导游词。

封泰山记教案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

封泰山记教案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登泰山记教案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教案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平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平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体会描景特点。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二课时。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封泰山记教案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尽:全。

8.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9.生石罅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登泰山记教案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