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角认识教学设计(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1 22:51:16 作者:温柔雨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整理了一些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计划模板,供教师们参考使用。

二年级《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教材18_19页的例四例五。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

生: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条,

师: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用除法,

师: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

师:除法用除号来表示列算式是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大家齐读一遍。

师: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也就是分成2份3份呢?每份会是要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

生: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

师: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学生列式。

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实效评价。

读一读并说也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情分析。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2.知道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评价任务。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资源与建议。

1.《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认识钟表练习拨钟课堂总结3.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本节课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4.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1.认识闹钟。

2.谈谈闹钟的作用。

通过听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钟表。

环节二。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3.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上拨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2时、6时、12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怎样看表,怎样读时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找朋友:看桌面连线。

2、猜一猜,小明几时在看电视,拨出一个时间。

3、过1时是几时,教材94页第3题。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教师:今天有小闹钟相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谈谈收获。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钟面上:(1)时针和分针。

(2)12个大格。

(3)12个数。

2、整时整点:7:008:002:00。

3、记录时间的方法:(1)普通计时法:7时8时2时。

(2)电子计时法:7:008:002:00。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等,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重点、难点或关键。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a)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b)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c)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的加数是几?(5)有几个(3)(3个5)。

列出乘法算式3×5=15或5×3=15。

(3)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请你猜一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

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3×5=15或5×3=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板书)。

三、积累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今天我们游玩了游乐园,你们开心吗?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的数学家。

二年级《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同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合作学习的`态度,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重难点认识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把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课前准备。

小木棒,圆片。

教学流程。

出示练习题(板书)读一读,算一算下面两组算式。

2+4+75+4+34。

学生读算式,在算得数。

学生读第二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把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a、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图算数,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出示例(1)图。

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只?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只)。

引导:求小白兔一共多少只?就是算3个2只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用3个2连加来算。

图中几出有只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一共有几只鸡?怎么算?学生回答,(板书)3+3+3+3=12(只)。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它们的加数相同,都是用连加来算。

b、尝试练习,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拿出小木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1个2个2……算出得数,最后填在书上。

c、出示例(2)图。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2+2+2+2+2=8(台)。

几个几相加?

(板书)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得8,可以用乘法计算。

1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与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观察与体验活动,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逐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口算纸、跳绳、皮球、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钟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什么?让我们用倒计时来迎接。

我们倒计时时,每数一个数用了多长时间?

“秒”也是一个时间单位,为什么不用“时”或“分”呢?揭示课题:秒。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一)在钟面上认识秒。

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已经知道了哪些秒的知识?

学生说到哪个,教师板书哪个。

然后有序讨论。先解决:哪根是秒针?

秒针长得怎样?钟面上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再解决: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你是怎样知道的?

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指名说说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最后解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有的说是60秒,有的说是1分钟。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小格,所以1分=60秒,60秒=1分。

(二)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1.体验节奏。

你们能用声音或者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指名孩子带着钟表上来表示。

让全班跟着动作做得好的孩子做一做。

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动作表示每1秒。

再指名两个背对大屏幕单独打出1秒1秒的节奏。

2.感受10秒。

10秒有多长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当你认为10秒到了就喊“停”。

你怎么知道喊“停”的?

得出方法:1秒1秒数,从1数到10。

你能数准10秒了吗?指名孩子数出10秒。

3.估计时间。

(1)不看钟面估一段时间有多长(20秒),看看谁能估准。

(2)“长音王”到底一口气能“啊”多长。学生默数,老师按秒表计时。

(3)听一段30秒的音乐,估计这段音乐有多长。

(三)30秒活动体会1秒的价值。

1.30秒活动。

指名他们的同桌帮助数数。

其他同学做口算,先估计30秒能做多少道口算。

活动完后让运动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30秒能拍几个球?跳几下绳?做几组下蹲起立?

师归纳:1秒大约能跳2下绳,1秒大约能拍2个球,1秒大约做1组下蹲起立。

让做口算的学生说说30秒做了几道口算?谁比他做得更多?

归纳得出最多的同学1秒钟都做不到1道口算题。

2.1秒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体会到1秒很短。

出示课件:

我国生产的高速电梯,1秒可上升6米。

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

亚太纸业1秒生产的纸能做500本本子。

三峡水电站1秒最多能发电4900度。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2.在括号内填上哪个时间单位比较合适呢?拿出作业纸先读一读,再想一想,最后填一填。

(1)学生每天睡觉时间大约9。

(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用了4。

(3)小明吃饭大约用了25()。

(4)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秒,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秒,知道了1分=60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秒虽然短暂,但却非常重要。

2.延伸:出示前面记录“长音王”时间的秒表,你们看得懂吗?看懂了什么?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研究。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

2、播放神舟飞船升天视频,并一起倒计时。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1)时钟有3根针,最长的,也是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4、体验1秒钟。

(1)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课件中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3)比一比,不看时钟,从老师喊开始到结束,用你自己的'方法来记时,看哪位学生猜得最准确。

(4)在一秒钟可以做哪些事情,说一说,如果写数字,你能写出多少个,写汉字呢?

(5)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补充: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兰昨天睡了9()。

(2)小明跑100米要用18()。

(3)我们课间休息时间是10()。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至例2。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初步的基本图形,也是《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第二学段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基础。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三角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正确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设计意图]

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一)角的认识

1.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教室里许多物体上都存在着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同学听。

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课件演示学生说的四种实物:剪刀、三角板、课桌的角、黑板上的角)我们给它脱掉华丽的外套,课件演示从四种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仔细观察,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3

(2)谁愿意把你做的角来展示一下?有谁做的角和这个角不一样?还有不同的吗?(教师找多人展示,充分展示学生做的各种各样的角,但最后只留3人在讲台前分别展示锐角、直角、钝角。)

问:他们做的角一样大吗?哪个大?哪个小?

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让学生转动手中的角,摆出大小不同的角。)

(3)老师也做了两个角。一个红角和一个蓝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猜一猜哪个角大?(课件播放动画:红角和蓝角)

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5.学习用尺子画角。

(1)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自己先试一试。

小结: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2)再画一次。

(3)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1. 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3.用小棒摆角。

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摆一摆,看最多可以摆出多少个角?(摆法如下:)4.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关于角的认识我们今天只是进行初步认识,下节课还要继续学习它。

二年级《以内数认识》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看老师展板上是什么?

生:玉米粒。

师:那你们可以估一下大概有多少吗?你是怎么估的。

生:

现在大家看大屏幕上的玉米粒比刚才的玉米粒怎么样?(多得多),那比100粒怎么样?(多得多)那用我们以前学的100以内的数还能表示有多少吗?所以今天我们就学习比100更大的数。(锻炼学生的估数意识)。

(一)、同学们刚才做的那么棒,小方块也来了,我们一起数数吧!

看课件一起数: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数小正方体,感悟到数数方式的多样性: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建立“千”的直观模型。)。

(二)拿出计数器,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身体验在计数器上拨出数,更深刻地感受10个一,要向十位进一,10个十,向百位进一,10个一百,向千位进一。

师:小组长拿出计数器。

现在小组之间先探讨一个,计数器上的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什么数位。

师板书:百十个。

生:因为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师:同样的道理,如果十位满十了,怎么办?

生: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那拨完计数器,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让学生自主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一)、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一个同学数数,另一同学在计数器上拨数)。

1、一个一个地拨,从一百起到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拨,数到二百零三。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以上是学生运用计数器数数,接着让学生抽象地数,锻炼空间思考能力。

(一)、同学们,刚才我们正着数了数,现在我们来倒着数,看同学们表现怎么样?1、从十,一个一个地倒着数,数到一2、从三百零二,一个一个地倒着数到二百九十七3、从一千,一个一个地倒着数到九百九十六4、从四百二十,一十一十地倒着数,数到三百六十(二)、我们玩报数游戏,老师指定一位同学从,开始,一排的同学接着数。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一个数字,让后边的同学接着数。

课后作业:

作业:第7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

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二年级《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学生通过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等多层次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和想象能力。所以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做、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以下是我的两点体会: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

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让学生在角的家族里找出直角。还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角,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交流,并给这些角起名字,从而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几何角),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了学习兴趣。

二、在验证中完善,遵循数学的严谨性。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利用练习九的第2题的一个为学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来的直角。让学生感觉又像直角又像钝角,产生争辩。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难点。帮助他们对直角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责无旁贷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锐角和钝角有没有验证的必要”,一方面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学活学巧,另一方面在注重开放性的同时也要遵循数学独特的原则。最后课外延伸让学生应用锐角、直角和钝角设计一副美丽的校园图画,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这三种角的认识,而且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个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还渗透了数学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看、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直角、锐角、钝角三者的关系与区分。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锐角、钝角、直角各一个,三角板一套,活动角一个。

2、学具准备:三角板一套,各种不同形状的角若干袋,三角板一套,活动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活目标、创设情境。

1、师:节假日,同学们去过儿童公园玩过吗?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一起去儿童公园玩玩,好吗?(课件出示)看一看,这里有你喜欢的游戏吗?出示教材37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谁愿意把你都玩过东西告诉大家?(让学生充分发言)。

3、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演示(课件演示)。

4、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角可真了不起!其实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时处处都能学到数学知识。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同学们还记得你都学过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吗?(课件出示:直角)。

二、经历活动,建构生成。

1、认识钝角和直角(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课件出示)。

3、进一步认识钝角和锐角的特点。

(1)提出学习任务。师:其实在角王国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刚才,咱们找了不少的角,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一玩(课件数学王国),不过国王说要完成一项任务才能进去玩,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出示课件)。

在分类之前,有几点要求:先认真观察这些角各有什么不同;想一想应该如何分类,应用什么工具去判断把这些角进行分类呢?下面大家以同桌为小组把这些角进行分类,并且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

(师巡视并指导)。

(3)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生:我们分成了三类:直角三角形是一类,比直角小的分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又分为一类。

(4)师:能告诉大家怎么知道比直角小、比直角大吗?

相互讨论:

生:尖尖的就比直角小,打开像扇子的就比直角大。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

师:你太聪明了,

哪种方法最科学呢?(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师:现在同学们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吧。

师:学生汇报时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师:把角按大小分成了三类。那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一类角的名字呢?(直角)。

师:那么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呢?其实数学家早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板书)。

师:比直角大的角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板书)。

师:角的王国里就有了这样的三兄弟:我们上学期认识了直角,今天我们又认识了直角的妹妹锐角,直角的哥哥钝角。

你们掌握了吗?

师:好!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锐角、直角、钝角三类)。

到现在为止,角氏家族的三史弟我们就认全了,你记住它们了吗?(记住了)。

三、走进生活,解释应用。

师: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国王交给的任务,我们去数学王国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

2、说一说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

3、找出图形中的角(课件出示)。

二年级《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1、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钝角的特征,会画锐角和钝角,学会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角、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

3、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一幅、磁铁、一条大红领巾、活动角、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几张七巧板拼图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感觉?

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师:用数学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东西上的角藏在哪儿?出示直角梯形,三角形,帆船,五角星。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1、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同步练习第页第题。

直角锐角()钝角()。

2、开火车游戏。出示活动角,让学生指出是是什么角?下面请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报角的名称,另一位同学来变,好吗?反之,也可以。

3、师:朋友,老师这里有三兄弟在吵架了,都吵着要做大哥,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帮他们分出大小?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用直角三角板去验证他们的大小。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教师适时指导:运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与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合就是直角,比它小就是是锐角,比它大是钝角。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三角板、活动角、材料袋、练习纸和课件。

师:同学们,在这幅图中,这些物体的面上你发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等。

生:想。

生:角……。(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进行板书课题。)。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角,现在想自已动手来摸一摸角吗?

生: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角的各个部分,通过分解摸角。)。

2、画一画,认知角各部分的名称。

生:好。(伸出手)。

师:首先我们要先画一个点。然后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样的呢?

生:直直的。

师:说的真好。我们顺着这个点往这再画一条线,这条线也是????直直的。

生:想。

师:那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这个尖尖的点叫作角的顶点。一起说“顶点”。这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一起说“边”。这条直直的线也叫作角的边。一起说“边”。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呢?有几条边呢?

生:一个顶点。(板书:一个顶点)。

生:两条边。(板书: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有……。(补充板书:角有……。和………)。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老师已经把同学们的发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一起大声读一遍。

师: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加上一个弯弯的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

师:同学们认识角了吗?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图形,你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幅。是角吗?你来说?

生:是角。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因为它有一个顶点,还有两条边。

师:请你来指一指好吗?(学生指角,注意指角方法的纠正。)。

师:同学们真的是认真学了,这确实是一个角。那第二个图形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不是角。

生:上面的那个边是弯的。

生:是角。

师:那第四个图形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不是角。顶点那儿是弯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没有顶点,对吗?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

4、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你能在我们周围找一找哪儿有角吗?

(让学生找角,并点名展示,指出顶点和边,对指角方法进行纠正。)。

师:看来这样找下去我们在周围就能找到许许多多的角。

5、找一找图形中的角,深化对角的认识。

师:角很顽皮,它不仅隐藏在我们周围,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第2题,在书上写写吧。(学生做题,教师巡视,针对性地指导差生。)。

师:完成的同学,请用坐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师:我们还是依次来看。首先第一个,谁来说?

生:3个角、1个角、2个角。

师:这么多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请认为是1个的同学上来说一说并指一指。

生:有1个角,因为这条边是弯的,这两个不是角。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明白了吗?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图形,它有几个角呢?

生:3个角。

师:咱们再一起来看看第三个,它有几个角呢?

生:2个。

师:你能上来指指这两个角吗?(学生上台指角)。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第四个图形呢?一起说吧。

生:5个。

6、做一做,发挥想象创造角。

师:同学们,像这样找下去,在周围可以找到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一个角呢?

生:想。

师: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请小组长取出信封,分发材料。同学们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做角,也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做角,做角过程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做好后同桌之间相互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真的是心灵手巧,一会的功夫就创造出了这么多的角。刚才同学们在专心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他也没闲着(出示小红),他也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

师:先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想法?

师: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最小,第三个最大。

师:你说的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师:你们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师:看来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经常可见的,比如:扇子。

师:对,这是一把扇子,如果我们把扇子的两边看作角的两边,当扇子打开的时候角会怎样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时并旁白:当扇子慢慢打开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大。当扇子合拢的时候角又会怎样呢?请接着看。播放并旁白:当扇子慢慢合拢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小。

师:由此我们更加坚信:角是有大有小。而且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的大小的有关。

2、活动角,动手比较角大小。

师:造好的同学请举起你造的角,让同学们和老师欣赏一下。

师:老师刚才也造了一个角,我们来比一比谁造的角大好吗?

先选一个比较明显的角进行比较,通过眼睛观察进行区分大小。

师:看来用眼睛是不好直接观察出结果了,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先别着急,小组内讨论一下,交流并动手试试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呢?请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请仔细看。

生:我们是把这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他的方法好不好?

生:明白了。好。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方法,并给它命名,叫重叠法。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发现比较角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还可以用重叠法来进行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生活中奇妙的角,其实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这节课就先上到。

二年级《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37--38页,完成39页练习九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会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能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组三角板。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我们先来猜一条谜语,看谁最聪明。

一物用途可真大,形似彩虹跨两岸。江河湖海有了它,行人车辆笑哈哈。引入斜拉桥的图片。

2、请同学们观察,有我们认识的图形吗?

3、该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在图片上找出其他的直角。

二、画画量量,探求新知。

1、在找直角的过程当中,还发现其他的角了吗?

2、在题纸上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

3、介绍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4、板演:画锐角和钝角。

5、在生活中,在什么物体的面上见过这些角?

三、精练育能,内化新知。

1、小游戏。

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钝角、锐角、直角。同桌同学互相判断。

2、连线。

把角和他们的名称连起来。

3、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4、游戏。

用三角板摆角。

(1)、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2)、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钝角。

(3)、用三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用三个三角板摆不了锐角,却可以摆出钝角,直角还有平角,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们会进一步来研究。

专家评析: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具,无论是引入新知、探求新知、内化新知,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来完成。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自主的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量一量找出图片上的直角,在量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发现除了直角之外还有一些角,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接着,学生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独立的发现这些角与直角的关系。之后,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表示同意或反对,势必引起争论,在争论的同时,明确了新知。为了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操作中巩固。通过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按要求摆出角,进一步明确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用三角板摆角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本课的`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以及知识海洋的广阔与无边。

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把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工作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三尺讲台,我们会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里,从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p62—64页)。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三角板,活动角,课件,两个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预设体会: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1、抽象出几何角。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师边看边指导)。

5、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6、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基于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在判断直角的例题中渗透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本单元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所用的方法与上学期是一致的,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但比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前者是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而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基于学情】。

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跟上学期一样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判断某个角是锐角或钝角。

2、能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2、能根据锐角和钝角的特征说出某个角是什么角。

【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板、硬纸条、白纸等。

【教学思路】。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评价设计】。

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选择性评价: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案】。

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1达成。

2、通过判断、抢答练习检测目标1的达成。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角检测目标2的达成。

【学习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其实呀!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教师不板书课题)。

1、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学生观察,到前面指一指。全体学生共同判断。如果学生找不出钝角来,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课件出示在图上标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闪烁提示学生)。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比较后回答。

教师指着屏幕直接讲授:象这样的比直角小的角在数学上叫锐角,象这样的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师: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吗?

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3、动手做做看。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做完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做了一个什么角?(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你能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

2、抢答。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出示图片,师:说一说这些物品上哪里有什么样的角。学生找出说一说,集体判断。

师: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锐角,哪些物体上有钝角?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教师联系生活总结结束本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