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教案(通用13篇)

时间:2023-11-23 18:53:36 作者:琉璃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工作。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范文。

陋室铭课件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陋室铭课件

梁平县柏家初级中学秋季公开课说课稿(修订稿)。

上课年级:初级1班。

上课教师:邓厚甜。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确立依据:文言文距离当下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着不同,学生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就必须把文言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因此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定位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确立依据:背诵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且课后要求学生能默写,本篇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由于本班是平行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最高分125分,最低分45分,且全班大部分学生成绩在98至108分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故在教学当中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将问题简单化处理,以符合学生情况。

五、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讨论法:本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六、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七、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导入,图片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初步感知,通过物件与使用者的关系,引出题目和作者,暗示本文的“陋室”与主人刘禹锡之间的关系与导入的两对“物-主”关系一致。)。

(二)诵读: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有目标地读,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语: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利用所积累文言词汇进行翻译,教师适时地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此环节既让学生从分析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里所讲的“托物言志”,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芍髦?br。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此环节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在归纳过程中去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七)朗读、背诵比赛。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找两位同学分别负责计时和内容判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让学生将本文中感受到的伟大情怀,运用到自身,体现出本文的现实意义。)。

八、说板书。

陋斯是陋室。

陋主人品德高尚。

室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铭不陋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板书内容是对文章的整体梳理,可以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邓厚甜。

陋室铭课件

1.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位,叫做器官。

2.绿色开花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其植物体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为生殖器官。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2.动物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陋室铭教案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5、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6、提问:苔痕相对?

7、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2、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3、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教案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1课时。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如:“之”的用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重、难点:

诵读中进行板书设计活动是重点,难点是理解寓意。

准备:

1、学生:预习并完成《高效课堂》中“预习感知”练习;

2、教师:相关课件。

课时:1课时。

过程:

一、导入:(课件)。

问:本单元我们探究的主题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二、了解预习情况:(课件)。

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下面这些你们掌握了吗?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德馨()。

案牍()。

鸿儒()。

乱耳()。

2、解释重点字词:

则斯名德馨。

3、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4、找出相关句子:

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5、铭文的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哪个?

明确:in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三、学习活动:。

1、诵读、设计板书;。

(1)范读;

(2)学生练习诵读;

(3)分小组反复诵读,设计板书;

(4)设计交流。(课件)。

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

山(仙)名陋室。

水(龙)灵德馨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子云亭以古人自比。

四、问题探究:(课件)。

1、提出问题;

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组探究;

3、引导交流。(课件)。

小结: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课堂检测:默写短文。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高效课堂》相关练习。

王仁洪。

《陋室铭》教案

班级:初二(3)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读后感,陋室铭课文读后感

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dd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dd灵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陋室铭读后感,陋室铭课文读后感

金钱,一个诱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多。那么,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应当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呢?《陋室铭》很清楚地告诉你了这一点。

人对物质的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难道你就愿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的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生活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种闲雅和怡然,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十分富足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心安理得的快乐。

记得曾经读到一段话: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只相信金钱的“拜金者”,最终会成为“败金者”。相反,金钱所买不动的人,别人永远无法征服他.

透过这些,我看到了一种境界,看到一种我所推崇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

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它永远只会是一匹驮粮用的凡马;《项链》一文中的女主角若不爱慕虚荣,就不会为了一条假项链而白白辛苦十多年。

淡泊,能让置身于纷扰中的你开辟一方净土,宛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花花世界中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欲望而产生的太多不满。一个人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条件。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以脱俗的心灵对待人生。有人说过:“唯有那些不在意物质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吧!让我们一起甩掉那诱人的金钱吧!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生:“白丁”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生1:代表“的”的意思。生2:代词“他”的意思。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陋室铭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铭”和一些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本文的字词难度也不是很大,再加上课前的认真预习,因此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很顺利的完成,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很好地解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两篇短文的共同点——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定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所以我在在导入时就让学生明确“托物言志”的特点,因此会这样导入“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短文《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铭”的介绍。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本文的一些写作背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但不宜花过多时间,所以我会直接多媒体呈现刘禹锡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另外,“铭”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对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朗读及疏通文意。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名家挑战,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学生师范读;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教师示范度。师生互比,共同提高。激起学生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在模仿与挑战中,体会进步的快了,为学生诵读奠定基础。

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从以下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入手赏析课文内容,其中重点探讨为什么可以说“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让学生明白交友要慎重的道理,并启发学生要择善友交,但首先他们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a、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

b、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陋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d、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景之雅见“惟吾德馨”,明“陋室”不陋。)。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可知室中主人也绝非俗人。)师: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是否可以这么推知其人?(跳至幻灯片十)。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简而言之就是)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丹教授)。

交友要慎重!择善友交,但首先你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可见陋室主人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回幻灯片九)。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以古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孔子的“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五)结合板书再梳理全文,明作者心志。

通过直观明白的板书与学生再次梳理全文,并突出重点地做个课堂小结是必要的,那么,除了小结“这篇铭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之外,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篇关于本文的赏读美文《坚守心灵的净土》,旨在通过这篇美文能够对学生人格思想等方面有所启发。最后就是当堂背诵与默写的强化训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些与文句相应的幻灯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山、水陋室不陋主人。

环境优美清幽不慕荣利。

陋室(托物)朋友客人不俗不求闻达。

生活情趣高雅安贫乐道。

主人德馨(言志):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陋室铭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铭”和一些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本文的字词难度也不是很大,再加上课前的认真预习,因此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很顺利的完成,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很好地解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两篇短文的共同点——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定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所以我在在导入时就让学生明确“托物言志”的特点,因此会这样导入“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短文《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铭”的介绍。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本文的一些写作背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但不宜花过多时间,所以我会直接多媒体呈现刘禹锡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另外,“铭”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对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朗读及疏通文意。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名家挑战,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学生师范读;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教师示范度。师生互比,共同提高。激起学生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在模仿与挑战中,体会进步的快了,为学生诵读奠定基础。

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从以下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入手赏析课文内容,其中重点探讨为什么可以说“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让学生明白交友要慎重的道理,并启发学生要择善友交,但首先他们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a、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

b、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陋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d、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景之雅见“惟吾德馨”,明“陋室”不陋。)。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可知室中主人也绝非俗人。)师: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是否可以这么推知其人?(跳至幻灯片十)。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简而言之就是)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丹教授)。

交友要慎重!择善友交,但首先你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可见陋室主人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回幻灯片九)。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以古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孔子的“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五)结合板书再梳理全文,明作者心志。

通过直观明白的板书与学生再次梳理全文,并突出重点地做个课堂小结是必要的,那么,除了小结“这篇铭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之外,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篇关于本文的赏读美文《坚守心灵的净土》,旨在通过这篇美文能够对学生人格思想等方面有所启发。最后就是当堂背诵与默写的强化训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些与文句相应的幻灯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山、水陋室不陋主人。

环境优美清幽不慕荣利。

陋室(托物)朋友客人不俗不求闻达。

生活情趣高雅安贫乐道。

主人德馨(言志):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我们今天学习《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陶做的罐子和铁做的罐子哪一个更加坚固?生:铁罐。

师:与铁罐的坚固相对,陶罐有什么特点?生:陶罐是用泥土制作的,掉到地上就会破碎。师:好,概括为一个词,易碎吧。(板书:铁罐坚固陶罐易碎)。

生:寓言就是一个故事,故事里面包含着一个道理。

生:先读懂故事内容,再读懂故事中的道理。

师:真好!那我们就先来读懂故事内容。课前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要读准字音。(投影出示词语:御厨、奚落、懦弱、轻蔑、争辩、恼怒、羞耻、流逝、宫殿、掘开、朴素、和睦相处、相提并论)(学生练习朗读之后,教师指名请学生朗读,并纠正“懦弱”“奚落”“轻蔑”等词语的读音。)。

二、还原情境,品读课文。

生: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后面是第二部分。1.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一遍。)师:骄傲的铁罐对陶罐是什么态度?生:看不起。生:奚落。

师:哪一个是心里对陶罐的态度?生:看不起。

师:心里看不起陶罐,表现出来就是常常奚落陶罐。什么是“奚落”?生:嘲笑,挖苦,讽刺,让它在众人面前丢脸,出丑,难堪。

师:铁罐怎么奚落陶罐?我们看第二至第九自然段,这些都是他们的对话。文章第一部分就是通过对话来写故事。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一样吗?生:不一样。师:对,每一句都不一样。请朗读这些对话,把描写他们神态、语气的词语画出来,好吗?(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

生:这些词语是:傲慢,谦虚,轻蔑,争辩,恼怒。

师:请大家再次练习朗读,抓住这些提示语去,体会他们说每句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学生各自试读文句,后举手逐句朗读)(出示前三句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傲慢”“谦虚”“轻蔑”的神态和语气,从这些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内心)。

师:你看,傲慢和轻蔑的意思很接近,但说话是的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傲慢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轻蔑是别人在自己眼里很小很小,声音不大,不屑一顾的感觉。(引导学生再次朗读体会)生(齐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铁罐明知陶罐不敢还去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呢?生:让别人看不起陶罐,让它难堪,让它受到羞辱。师: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什么?生:奚落。

师:你从这个情景里感受到什么是“奚落”。铁罐奚落陶罐就是想让别人知道陶罐很懦弱。什么叫“懦弱”呢?想想“懦弱”的近义词是什么?生:弱小。师:“弱小”是“懦弱”这个词里面哪个字的意思?生:弱。

师:那“懦”是什么意思呢?看这个字是什么偏旁?生:是竖心旁。“懦”是心小,胆子小,性格软弱。

师:对。就是身体弱力气小。如果一个人天生弱小,天生力气小,会被人看不起吗?生:不会。师:“弱小”是力量小,力量小不一定被人看不起;胆量小就要被人看不起,“懦弱”就成了嘲笑人的词语。所以铁罐不说陶罐弱小,而是用“懦弱”一词,表示瞧不起。(出示中间两句对话)。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比较中体会争辩、恼怒的神态和语气,感受人物内心,学生兴致盎然)。

生:我和你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让铁罐恼怒,因为铁罐是看不起陶罐的。生:陶罐敢跟他争辩让他恼怒。师:你看,就是因为陶罐的话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并且跟他争辩,他就恼怒了。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你抓住这些联系去读课文就能理解的比较深刻。师:铁罐开始是奚落,后来恼怒,再后来呢?课文还有一段对话,大家看看应该是怎样的语气,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出示投影片)。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地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生(读后):铁罐这话像是在骂别人,诅咒别人,该是咬牙切齿地说。(生练习咬牙切实地朗读铁罐的话)。

师: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不但今天坚固,而且永远坚固。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课文中的第二个场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许多年代后铁罐和陶罐的下落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生:陶罐还是像原来一样,而铁罐却无影无踪了。师:哪去了?

生:他锈烂了,变成泥土了。

师:请你读读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下落的句子,细细品味。(出示投影片)。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师:先看写陶罐下落的句子。注意“还是”一词。如果说“他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那就只是说现在;而加上“还是”,就有了言外之意,暗含着什么意思?生: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和过去一模一样。

师:再看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从“连„„也„„”你会联想些什么?生:原来铁罐是那么的坚固。

生:联想到铁罐原来是那么骄横和不可一世。

师:这样读课文,把词语、句子表面和背后的意思都体会到,细细地品味,你的语感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敏锐。

三、领悟寓意,多元理解。

生:做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生:一个人可以骄傲一时,但不能骄傲一世。生:不能看不起比你弱小的人,不能以强凌弱。

生:一个东西的优点有时候也会变成缺点。不是永远是优点。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看一个人要全面去看。生:人们应该和睦相处。

四、拓展问题,深层理解。

生:不可以。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师:我们假设的是铁罐没有缺点,而陶罐没有优点,那铁罐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

生:不可以。因为不能伤害人家的自尊心,每个罐子都有尊严,所有的罐子都是平等的。师:说得好,大家都是罐子,虽然特点不一样,但都来盛东西的,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样你就读懂了陶罐的话。(出示陶罐的两句话,学生朗读)。

“我们生来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师:看课题,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强调“陶”和“铁”)。

师:再看课题,大家都是罐子,相互是平等的,要和睦相处。这个意思能读出来吗?(生齐读“《陶罐和铁罐》”,重读两个“罐”字)。

五、布置作业。

平等和睦相处。

铁罐。

看不起奚落。

陶罐设计思路。

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很多,但切忌面面俱到。到底哪些东西教,哪些东西不用教,要看教材和学生。上课好比搔痒,要一下搔到痒处才是。要搔到痒处,就要了解痒处在哪里,这就要深入钻研,参透教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抓住这样几个重点,一是学习书面词语,二是理解句子联系,三是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一、在揣摩体会中感受和发现词语。

这课需要学习的词语包括:奚落、傲慢、懦弱、轻蔑、争辩、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多是书面词语,理解上难度比较大。

“奚落”的教学是两个层次,先是说说意思,这比较抽象;再进入文中体会铁罐为什么明知故问,理解人物内心,这就有了感受。“懦弱”一词,引导学生与“弱小”进行对比进行理解。“和睦相处”一般的理解,重在和平相处,而没有注意“睦”字有亲近的意思,“和睦”正是和平而亲近的意思,这让铁罐无法接受。对于其他词语,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理解,教师稍加点拨。

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是说说大概意思就行了,而是应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词语的存在,在词语的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并确有发现才行。

课文第一个场景里,铁罐的语气神态变化十分明显,由奚落,到恼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层层加深,这是许多老师都注意到的,但铁罐为什么如此,却容易被忽略。而这正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我让学生感受铁罐恼怒和火冒三丈之后都会问一句“他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去注意这之前陶罐说了什么话,再读懂是这话里面的哪个词句、哪个意思触怒了铁罐。这就让学生由对铁罐语气的关注逐步过渡到对铁罐语气变化原因的揣摩上来,感受人物心理,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回过头来又促进对课文的朗读。我觉得这才是语文课上的阅读,这才是阅读的教学,这也是学生在课前读过许多遍也没有参透的意思。这样教,学生就会在课上对课文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同时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当然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参透才行。

三、领悟寓意,揭示主旨。

每一篇寓言故事都要说明一定的道理,本篇寓言寄托的道理可以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哲理1:事物的强弱或者人的长处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发展地看问题。哲理2: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生活启示: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更不能恃强凌弱——要和谐相处。

但是,这篇寓言在说明哲理时对人物的语气、表情、语言都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从而展现了一幅强势者肆意欺凌弱势者的画面,如铁罐无缘无故地挑衅,侮辱对方时丝毫不留情面,显示自己不可一世,强调自己身份不一般,强调别人没有资格和自己说话甚至没有资格表达观点,直至最后欲将对方置于死地,其描述形象的逼真程度已远远超出了表现寓意的需要,让人不由得去猜测这是否就是一段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而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人和事?有,是文革。后来,我找到作者黄瑞云的文章《〈陶罐和铁罐〉诞生记》。该文开篇就写到“《陶罐和铁罐》写于1969年,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印证了我的猜测。文章表面上是寓言,更深一层是杂文,表达作者对压制欺凌知识分子、拿知识分子不当人的社会现象的厌恶,还预测了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文本用陶罐的话提出平等、和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核心思想,而“看不起”三字是理解全文内涵的钥匙。读文至此,我对作者的才思和对世事的洞彻深深佩服。

由此,我除了引导学生领悟寓意之外,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隐含的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思想,并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故事不是这样发展,而是铁罐永远坚固,他可不可以看不起陶罐?学生充分思考,突破原有认识局限,理解到不能看不起陶罐,不是因为陶罐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是罐子,罐子彼此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然后再朗读陶罐的语言“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教学到这里,学生受到巨大的震撼。再深入想,这个文本对今天的生活有没有价值呢?当今社会,人们被按照财富多寡、权势大小、户籍不同等标准分为不同阶层,这种影响在校园里已有体现。让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可贵的一种声音。面对三年级学生,我从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来选取教学角度。为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那个思考题和写日记。语文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还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唤醒和激励,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语文教学终究是针对人的,是人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的教育。这其中,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总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深入钻研,并参透教材,才能确定好教学内容。教学前心中有数,教学时就能搔到痒处。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社会发展和语文教育的高度审视和完善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每一堂语文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