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教学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7 15:33:11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宝贵资源,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之处。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善于总结和归纳,将这些范文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论文

摘要:有效的课堂发言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索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发言引导的策略,促使学生发表见解,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发言;引导;策略。

《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着重使学生在倾听,表达和应对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学生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素养。”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落实有效的课堂发言策略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的需要。

1营造氛围,敢于发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适时营造宽松的课堂,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间,都能够保障学生发言的有效进行。如语文特级窦桂梅老师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以下是她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句: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给他掌声;你想到了老师没想到的,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为你点赞。窦老师不仅注重的是对发言中学生的一视同仁,既热情又耐心,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而且对回答正确甚至精彩的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则温和地进行引导启发,可谓循循善诱,让学生如坐春风,使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学得更专注了。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培养孩子举手发言的“气质”,促使他们想发言、敢发言,敞开胸怀,畅学生所想,言学生所思,给学生们发言机会,带动他们积极的内心。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其次,针对一些较为内向,不太敢说的学生,走入孩子内心,帮助他们打破发言的紧张感,给他们信心之气,逐渐克服这种胆怯。同时,对于课堂发言,教师也要打破发言的垄断现象,切记把机会只留给一些“尖子生”,时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切切实实抓住好每一次机会,鼓励好每一次发言,把握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敢于发言。

2创设情景,乐于发言。

教师要想让学生爱上发言,要吃透教材,抓住课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钻研点化,融入自己的情趣,创设情景,找准突破点,唯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的发言,才能高屋建瓴,运用自如。比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小新闻发布会》口语交际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乐于发言的欲望,课前我让学生分组留心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机构,了解他们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是如何布置的,需要哪些设备,通过对这种发布会的了解,让学生将教室作为载体,也来布置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学生忙于会场的装饰,在真正交际过程中,有了这样真实情景的模拟创设,学生激情一下子被焕发出来,争着抢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又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而是抓住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写人的文章?学生纷纷举手说道:聂荣臻元帅,总统林肯,科学家斯帕拉捷,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等,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感悟出都是一些伟人、名人。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一课扫路人,你们觉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的班级,热火朝天,相机让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讨论完成后,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争着抢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他有着名人一样的崇高品格”;有学生说:“我们平时写作倾向于写身边的人,透过这个例子,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平时的习作过程中去写好一般人”;还有学生说:“平凡人做出了像伟人一样的不平凡”等,此时的每个学生,都兴趣高涨,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通过这样情景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体会到了扫路人的不寻常,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3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打破常规,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微课学习能理解、掌握诗句中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二是通过合作学习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与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是通过自主探究,体会相关写法,并能运用。本课教学,放手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发现疑点,发现奥秘。在本课快要结束时,相机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两首古诗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相同的地方在哪里?此时同学们热情高涨,谈了一系列的发现:一是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二是都是自喻诗,将石灰和墨梅比喻自己;三是两首诗都有“清”字等。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中发挥出了潜能爱上发言,勤于发言了。在这样的格局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文本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是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研究者,这对维持、控制好课堂秩序,调控、落实好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真正把以“微课、小组合作”的有效平台落实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发言中。总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了新课程提出的有关要求。同时,本文积极从课堂氛围、课堂情景、课堂平台等多方面提出实施课堂发言的策略,期盼能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获得启迪,真正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勤于发言”。

参考文献:

[1]赖礼瑚.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

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们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先带领着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词,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到学习状态,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讲授新课作情感铺垫。

2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和霭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习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会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信并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应该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认为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短时间似乎会起到些许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3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4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特别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分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5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到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从新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语文在中职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2.1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学资源,而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所表达的感情总是依托于具体的情境。

传统文学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有斜阳晚树也有小桥流水,有抚今追昔也有壮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欢离合,有忧国忧民也有对酒当歌。

然而,这些情感和情境与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对于文学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理解难度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还原和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来说,本首诗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其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义,却需要通过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理解。

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介绍作者李白和诗的主角孟浩然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了,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

然而,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从《李太白集》里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欢的诗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曾经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友谊,他们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与孟浩然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的同游,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甚笃,所以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因此,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充满了与偶像依依惜别的味道,显得颇为伤感。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别有深意,因为扬州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对于扬州的繁华,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依依惜别之外又多了一分羡慕和无奈。

继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位于山顶的黄鹤楼是当时最高的楼之一,登高远眺整个长江漫漫无际,接地连天,十分壮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眼看着帆船一点点消失在远方,可想而知他注视的时间有多长。

让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验古人深情厚谊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从审美角度来看,后两句诗又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空阔感,用唐诗研究专家康震的话来说就是,读这样的诗歌,能让你感到整个人生的境界都是开阔的。

2.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目前的语境下,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指出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韩剧所依托的日韩文化,其根源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

如果我们由此入手,就不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4]。

其次,引用实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兴起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法国总理希拉克十分热爱中国历史,对于青铜文化的研究近乎专家水平;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能说十分流利的中文,这都体现出各国政要对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重视。

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一种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会上,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其共同发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类要避免世界性混乱,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当学生了解到这些之后,定然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3联系古今,拉近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延绵传承,从未断绝,许多文化现象在今天仍有遗存。

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释中国传统文化[5]。

例如今天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其实包含名和字两个概念,名与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这里的太白实际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简称。

再如苏轼,字子瞻,名中的“轼”字是乘马车时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称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当时的许攸,原来称曹操为孟德兄,后来对曹操有意见了干脆称他为曹阿瞒,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如当年三十多岁的康有为见到二十多岁的梁启超时称其为“卓如兄”而不是“启超”,就是为表示对梁启超的尊重。

在这里“,兄”并不一定表示年龄的差异,而是对于对方地位的认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称呼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兄的事情并不少见,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温润是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2.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一门课程若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赖师生的良好配合,语文也不例外。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师一味灌输。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认真备课、联系现实,充分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张驰有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古代场景和古代人文气氛[6]。

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时,先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重点解释“折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常常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之意。

折柳既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客旅他乡的亲人早早归来的意思。

学生从对古代风俗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另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也要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文学作品,在轻松愉快的诗情画意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经意的诵读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的了解。

例如在讲解抒情性作品时放应景的音乐辅助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赏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这首诗时,可以配乐朗诵,把诗人“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悲壮沉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欣赏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走进当时的情境,感受作者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

此外,在讲解描写性作品时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讲解故事性作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视或戏剧片段。

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

3结语。

叶圣陶先生认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是教育的重要项目。

然而,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依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现实以及学生、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古今,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岑爱音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教学论文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老师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课外、阅读、拓展、大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1、学生合适的课外书。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推荐时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活动或不良的思想倾向时,我就找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思想教育动员。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参加大队委竞选等等,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2)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3)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结合学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当代君子”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这样的文章,语言和精神的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如:“名家名句”,“唐诗宋词”等,要让学生多读。

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容易产生共鸣,应多选一些含有这些语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鲁迅生平相关的文章。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选择朱自清在我们温州写的《梅雨潭》来读,也可以选择我们当地写景的文章来读。如:《玉苍山》、《碗窑三折瀑》等文章,使学生有一种亲却感,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虽然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2003年第二期。

4、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科学2001年第6期。

语文老师小学教育心得体会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一颗对小学教育深深的爱。因为小学是语文基础阶段,如何在这阶段引导孩子进行语文学习,成为了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教育中,通过我的实践和反思,我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培养孩子喜欢语文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阶段,为了让孩子高效地学习,我们语文老师需要首先消除孩子对语文的“畏惧感”。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生动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媒体,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语文知识,最终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爱。

其次,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我们需要采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们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借此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阅读能力;通过让孩子们写作文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语文游戏来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在多元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方面。

同时,小学教育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营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表达等方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学会尊重和容忍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最后,我们语文老师还需要注重与家长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家庭与学校是孩子发展的两大重要场所,我们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协作,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受到全方位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家校合作,孩子的语文学习才能做到更好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通过上述的教育心得和体会,我相信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语文老师小学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是每个人学习生涯中的起点,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教育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我认为语文老师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培养良好的语文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其次,我认为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母语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我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识字、读书、写字,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名著、古诗词等文化经典,我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最后,我认为语文老师还要注重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在我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要,适时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差异化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教育总结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育教学论文

低年级学生有强烈的阅读兴趣,但识字不多,又处于启蒙阶段,光阅读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群文阅读了。因此,我认为低年级学生群文阅读的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孩子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以童话故事特有的儿童情趣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群文阅读。

1.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有限,所以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都要靠老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如:《风娃娃》(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导入,我们可以这样做——。

师:“风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师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师板书:风娃娃)“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板画“风娃娃”图像)。

请学生读题后,老师接着问: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体现童话教学的游戏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读懂童话,陪伴孩子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低年级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能把同类型的童话整合在一起,组成群文阅读,引起不同的感悟,让“快乐”和“童真”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2.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有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和人格的升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童话的情趣是能在童话中发现自己,这就是体验。正是基于这种体验,让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充满情趣。因为有了生活的体验,所以教学只需要轻轻地唤醒。

2.1角色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无需教师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

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那可要仔细看哟!

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的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角色对话,一到学生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酸的和甜的》介入这里,组成群文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2.2角色模拟。

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适用于后一篇阅读课文《象鼻桥》,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这样的组成群文,可以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冰心奶奶曾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谈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总是活泼地、笑嘻嘻地。“儿童情趣应该是一切童话的生命。它所具有的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使儿童愉快,使儿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的特征,都源自”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我们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努力让学生走进童话,推开低年级学生群文阅读之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5篇《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育教学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小学语文老师写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老师写论文参考书

摘要:有效的课堂发言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索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发言引导的策略,促使学生发表见解,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发言;引导;策略。

《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着重使学生在倾听,表达和应对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学生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素养。”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落实有效的课堂发言策略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的需要。

1营造氛围,敢于发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适时营造宽松的课堂,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间,都能够保障学生发言的有效进行。如语文特级窦桂梅老师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以下是她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句: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给他掌声;你想到了老师没想到的,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为你点赞。窦老师不仅注重的是对发言中学生的一视同仁,既热情又耐心,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而且对回答正确甚至精彩的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则温和地进行引导启发,可谓循循善诱,让学生如坐春风,使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学得更专注了。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培养孩子举手发言的“气质”,促使他们想发言、敢发言,敞开胸怀,畅学生所想,言学生所思,给学生们发言机会,带动他们积极的内心。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其次,针对一些较为内向,不太敢说的学生,走入孩子内心,帮助他们打破发言的紧张感,给他们信心之气,逐渐克服这种胆怯。同时,对于课堂发言,教师也要打破发言的垄断现象,切记把机会只留给一些“尖子生”,时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切切实实抓住好每一次机会,鼓励好每一次发言,把握好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都敢于发言。

2创设情景,乐于发言。

教师要想让学生爱上发言,要吃透教材,抓住课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钻研点化,融入自己的情趣,创设情景,找准突破点,唯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的发言,才能高屋建瓴,运用自如。比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小新闻发布会》口语交际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乐于发言的欲望,课前我让学生分组留心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机构,了解他们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是如何布置的,需要哪些设备,通过对这种发布会的了解,让学生将教室作为载体,也来布置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学生忙于会场的装饰,在真正交际过程中,有了这样真实情景的模拟创设,学生激情一下子被焕发出来,争着抢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又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而是抓住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写人的文章?学生纷纷举手说道:聂荣臻元帅,总统林肯,科学家斯帕拉捷,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等,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感悟出都是一些伟人、名人。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一课扫路人,你们觉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的班级,热火朝天,相机让学生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讨论完成后,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争着抢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他有着名人一样的崇高品格”;有学生说:“我们平时写作倾向于写身边的人,透过这个例子,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平时的习作过程中去写好一般人”;还有学生说:“平凡人做出了像伟人一样的不平凡”等,此时的每个学生,都兴趣高涨,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通过这样情景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体会到了扫路人的不寻常,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3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打破常规,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微课学习能理解、掌握诗句中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二是通过合作学习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与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是通过自主探究,体会相关写法,并能运用。本课教学,放手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发现疑点,发现奥秘。在本课快要结束时,相机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两首古诗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相同的地方在哪里?此时同学们热情高涨,谈了一系列的发现:一是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二是都是自喻诗,将石灰和墨梅比喻自己;三是两首诗都有“清”字等。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中发挥出了潜能爱上发言,勤于发言了。在这样的格局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文本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是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研究者,这对维持、控制好课堂秩序,调控、落实好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真正把以“微课、小组合作”的有效平台落实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发言中。总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了新课程提出的有关要求。同时,本文积极从课堂氛围、课堂情景、课堂平台等多方面提出实施课堂发言的策略,期盼能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获得启迪,真正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勤于发言”。

参考文献:

[1]赖礼瑚.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心得

忐忑的__已过去了,回顾这学期的工作,使我感到既繁忙又充实,特别是本学期我参与的各种、各种课的展示,也都得到了各位资深教师的指导,使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还存在不足,为了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我将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曾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深刻地记着一位导师曾说过:“我们师范生要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我们从事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由当初的不理解,到现在已转变成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的使命,虽然我还没有完全体会这份自豪的感觉,但是我知道我要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从事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学工作。

二、工作方面

1、学会换位思考。

接触我年级的这些孩子都已经半年了,这群孩子优点天真无邪、单纯可爱,缺点好忘事,今天的教训明天就忘。总是让我头疼,多么希望他们能够长大些、懂事些,少犯些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也能少了些暴躁的细胞。但这学期我发现了即使他们只是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敏感区。而我们“80后”的一代,也在重重呵护下长大,往往不能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而学生们敏感的心灵害怕“带钩的眼神”,“怀疑的话语”,所以我就思考,如果在说话之前、在做事之前,不忘换个角度分析问题,如果我是学生,老师这么说、这么做,我会怎么样?那么,就可以避免触及学生的敏感区,师生快乐相处对于一些非谈不可,有可能引起学生敏感和激动的话题时,则尽可能用中性的言语,选择学生能接受的缓冲词汇,用间接巧妙的沟通方式予以表达。这样学生更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要比一顿“狂风暴雨”后的洗礼,更见效。

2、学会关爱理解。

通过这两年与学生的接触,我了解到00后的孩子相比我们那时候,更加的有自我,老师在他们心中已不再是绝对的,他会用更个性的眼光来评价外界,这是一把双刃剑吧,他们更感性,然而也更叛逆。

我是80后的老师,我们这些80后教师的特点:不忌讳说喜欢周杰伦;或许只会煮泡面;电脑打字如同火箭升天而上课时却像螃蟹脚一样在黑板上留下痕迹;却总爱在课堂上挥洒着青春的诗情画意,展示着自我的个性风采。所有跟00后的学生之间有代沟那是必然的,与其一味地去迎合学生,不如让他们更喜欢有自我、能体谅的老师,他们会跟我聊篮球明星,聊今天上映了哪部电影,我会跟他们聊有什么好歌,我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相信,只要能够真正的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尊重,也一定会收获学生的尊重。

“80后”的教师,相信伴着“博爱”、“大度”、“宽容”一定可以让学生转过“街角”,遇见“爱”!孩子们也会在这种关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些可爱的学生是我走出校园后工作的第三届的学生,曾记得那些年被我们追求过的理想,曾记得那些年既有年轻气盛的我因经验不足而与学生大动肝火的记忆,又曾记得因理解和宽容而积淀下来的深沉的师生之情。如今我回头细数那成长中深深浅浅的足迹,发现这才是写在初为人师的我人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一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教育随笔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师:“1、2”生:“安静”、“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