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汇总20篇)

时间:2023-12-10 10:29:19 作者:ZS文王

读后感是对书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是对自我的思维与表达的锻炼。如果你需要一些读后感的范文参考,不妨看看以下内容,或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观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李白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夸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我喜欢李白的诗更是崇拜他的骨气。我又细读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诗,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气震撼且折服。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九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游仙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境的描写,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癫,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奇。最后有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在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推究原因,李白为什么在这里能写出使人似醉似痴神迷心惊的诗句,跟他的出身阅历经历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开。他是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关心社稷关心苍生关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藐视世界一切的思想;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好打抱不平。总之儒家、道家、游侠三位一体,使他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与当权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们的嫉妒压制排挤和打击,而皇帝也仅仅把他当成歌舞升平的点缀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所以他异常苦闷要抒发要呐喊。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以及愤懑苦闷的情绪常常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诗也越写越多越来越好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静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起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诗里写出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灵相往来的情景。

李白的诗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呢?他强烈的个性和炽热的感情,在诗歌中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得他的诗增加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上天入地无所阻挡的力量,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读来感到热情奔放亲切自然。当现实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借助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进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他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在诗歌中能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当他由梦境转到仙境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醒来了,想到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事就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

尽管再次重读这首诗,李白的诗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又是怎样的不昧世俗。

李白,衣袂飘摇,羽扇纶巾。盛唐的繁华怎能容得下这位心比天高的志士;长安的街桥又怎能承载这位诗仙的无尽才气。醒也罢,醉也罢,无尽的感慨融于妙笔,汇聚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人们常常同时提及李白与杜甫同时提及。世人称的“李杜”便源于此。有人把杜甫比作青铜器,把李白比作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李白,他是酒仙,同时他也是诗仙。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衣袂一挥便是无限风光。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代表作,带我们走进了李白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想起李白的豪迈,又不觉得联想起了易安的婉约。幸甚至哉,于是作诗一首。

“阴阴翳翳,萦萦绕绕,飘飘渺渺飘飘。电闪雷鸣之势,山峦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轰作响,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惊,神仙咸在其间。

洞中碧落无垠,路不见,深眸望断天涯。日月流辉,风光金阙宫殿。青云彩霞为裳,风作马,纷纷来下。虎鼓瑟,鸾驾车,风飘仙乐。这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后,遇到的一湾明月。温情,飘逸,有仙人之气,送诗人以自由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看看李白,他梦游天姥,一览仙境,可他并非消极避世,仍然胸怀天下。所以才有梦的醒,让自己清楚地认识这个社会,承认这个事实。这样的人,是痛苦而伟大的。自始至终,他依然记得少年的壮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啊!

坏才,可以不遇一时,但不会埋没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无处施展,于是便把满腔热血倾注于一根笔杆。于是,我们虽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们收获的却是一位华夏奇才!

李白,是什么让你的内心如此坚毅,是什么让你的步履如此坚定。我想,那该是你的一腔爱国之情吧。

李白,愿我可以大声呐喊出你的诗篇,勇敢地踏上前方的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悟

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重峦叠嶂的山路千回万转,起伏不定。奇花异草,臣石临立,奇异而又美丽的景物应有尽有,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然发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苍茫的暮色中只能听得到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颤栗,层巅为之惊动。忽然发觉云彩黑沉沉的好像马上就能下起雨水,水光闪闪烟雾腾腾。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

忽然间电闪雷鸣,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山峦崩催,雷电过处,神仙洞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举目望去,广阔的苍天无边无际看不见洞底,只能够看见那虚无飘渺之中金银交辉,那是日月照耀着楼台,景色壮丽,一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神仙们纷纷从天而降,批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众仙们成排成队密密麻麻,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群仙好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心惊魄动,忽然醒来长叹不已。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我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中。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的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眼前除了枕席,梦中的神奇景色,全然不见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第一次读此诗,是在高中时期。当时只记得此诗为“诗仙”李白所写,气势庞大,想象丰富。现在重读,又有了诸多感想,不胜唏嘘,便将鄙人赘言以续,烦请各位笑纳。

该诗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7),正是李白政治大失败之时。李白虽为一个诗人,却早有报国仕途之志。前一天还曾让高力士脱靴,贺知章“眼花”,后一天就遇上这大失败,为玄宗赐金放还。说的难听点,这就是皇上不鸟你了。然而,李白却没有郁结于怀。余光中先生说得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这豪放之气,铸成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篇便是古代传说中的瀛洲,天姥山,虚无缥缈,却胜似仙境,这以虚衬实,表现出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天姥山,号称奇绝,“势拔五岳掩赤城”,不就是宫廷?不就是唐玄宗的重用吗?继续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气势!”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幅幅神奇瑰丽的景色和意象:岩泉,v水,云梯,熊,龙……浪漫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不愧“诗仙”的称号!而后,云之君,仙之人纷纷沓来。突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在唐代的屈公子,他体验过宫廷的繁华生活,又踏遍险峻雄壮的青山绿水。这梦游,看似虚幻,却是那么的真实!

然而,相比于繁华的表象,李白心中的抑郁,抗议,连同激情一起在诗中喷涌而出。我们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好似李白抑郁的化身,然而,他成了太阳,而不是黑暗!这种乐观豪放的情怀,敢在盛唐时期,也绝无仅有。但是,豪放来的快,去的也快,就那么一会,“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我突然想笑,因为我看见的李白,真是那么活灵活现,他就好似小孩子一样,那脾气忽晴忽阴,诚然,一个有着胸中大志的人,遭了贬低之后怎么能不难过呢?但是,他是李白,他又变回来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话,响彻云霄!也终究让这位诗人名垂千古!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代表作,带我们走进了李白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想起李白的豪迈,又不觉得联想起了易安的婉约。幸甚至哉,于是作诗一首。

“阴阴翳翳,萦萦绕绕,飘飘渺渺飘飘。电闪雷鸣之势,山峦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轰作响,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惊,神仙咸在其间。

洞中碧落无垠,路不见,深眸望断天涯。日月流辉,风光金阙宫殿。青云彩霞为裳,风作马,纷纷来下。虎鼓瑟,鸾驾车,风飘仙乐。这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后,遇到的一湾明月。温情,飘逸,有仙人之气,送诗人以自由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看看李白,他梦游天姥,一览仙境,可他并非消极避世,仍然胸怀天下。所以才有梦的醒,让自己清楚地认识这个社会,承认这个事实。这样的人,是痛苦而伟大的。自始至终,他依然记得少年的壮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啊!

人才,可以不遇一时,但不会埋没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无处施展,于是便把满腔热血倾注于一根笔杆。于是,我们虽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们收获的却是一位华夏奇才!

李白,是什么让你的内心如此坚毅,是什么让你的步履如此坚定。我想,那该是你的一腔爱国之情吧。

李白,愿我可以大声呐喊出你的诗篇,勇敢地踏上前方的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

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

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

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

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

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悟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由《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人生态度

内容摘要:李白的经典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各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突现出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本文试图从诗作的整体构思(对整个梦境过程镜像般的展示)、诗作的创作手法(夸张与想象手法的大胆运用)和诗作的文体技巧(叙述与抒情的灵活过渡,句法和节奏的自由转换)来管窥李白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自由的人格理想。

关键词:李白人生态度放浪不羁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历来被誉为“诗仙”,单从“仙”这一美誉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具有超凡脱俗的一面。这种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在李白离开长安,漫游吴越时的留别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得到了颇为集中的呈现,而最能阐释诗人这一人生态度的莫过于历来评价甚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经典名言了。李白既不如陶渊明般的标榜退隐山林,也不如杜甫般的忧国忧民,只是率性而活,入世不喜,出世不忧。在写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前,李白也曾一度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在长安做官,朝廷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以及权贵宦官的污蔑与排挤,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与惆怅,喝酒解忧于他来说便是常事,醉后的李白更是放浪不羁,“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加上小人的谗言,终于惹怒唐玄宗,被“赐金放还”。面对放逐的挫折与打击,诗人并没有怨声载道,只是渴望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借助求仙访道来追求灵魂的解脱,超越平常人生,追求更光明与自由的人生境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最能体现李白这种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手法的集中运用。而在分析这首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的了解。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主观抒情意识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他笔下出现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正契合了他那种叛逆不羁的性格。于他来说,诗风与个性是浑然交融的。他那不为权贵折腰的傲岸与他那不拘一格、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和现存秩序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而游山玩水、求仙访道,激活了他追求自由的本性,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便应运而生。诗中充分体现李白放浪不羁人生态度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思新奇,游刃有余地镜像般展示了诗人整个梦境的过程和层次。

在诗的开头,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天姥山的雄伟壮丽,而是以“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这座仙山给人的神秘感,在云霞中若隐若现,为诗人进入梦境作了一层铺垫。接着诗人运用了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明了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迫心情。在梦中,诗人与前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神交,找寻谢灵运的宿处,身着谢灵运的木屐,目的是幻化为谢灵运的角色,释放政治上失意的压力,享受精神上的自由。诗人在梦中见半壁海日、闻空中鸡鸣,景物也慢慢随着梦境的展开而变得梦幻,“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迷离之美,给梦增加了一种变化莫测的飘忽感。诗人在这里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神话世界,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在山的顶峰,诗人看到了更加突兀更加奇特的美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如同地震一般强烈,使人感到内心的惊惧与凶险,从而使梦境由神秘之美转向了怪异、突兀、惊险之美。接下来诗人描写了富丽堂皇的神仙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的顶点。应接不暇的华丽场面以及仙境的缤纷与变幻莫测使这位政治上的失意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矛盾,达到了精神境界的自由与享受,也使我们随同诗人流连于美好虚幻的神仙世界。梦境的美好将诗人在现实中的苦闷与抑郁一扫而光,然而美好的梦境毕竟是短暂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惚起而长嗟”,梦醒后的诗人不得不感叹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诗人在梦醒之后仍然体会到的是痛苦与失落。然而诗人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精神也并没有被磨灭,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刚体会到的矛盾心绪一扫而尽,依然率性而活,并且活得更有节操。

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与雄伟,不直接着眼于天姥山,而用衬托的技法写到“势拔五岳掩赤城”,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那是何等的壮观!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以天姥山之独雄于中华大地,暗示了诗人独雄天下的真实内心,这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写法使得诗人放浪不羁的孤傲个性得到酣畅淋漓的表达。而且诗人通过想象对虚幻的梦境过程作了全面的展示,在想象中塑造了一个梦幻的神仙世界,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他在夸张的运用中舒展了自我,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世界。那种饱含了诗人强烈情感的夸张又显得是那样地合情合理,让读者分不清哪是想象,哪是事实,仿佛一切都正如他所说。至此,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自由、不受约束的人格理想也正是这样在诗歌的创造中得以升华。也正是因为诗人丰富的想象、合理的夸张,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亦真亦幻,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了神仙世界的奇幻与飘渺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与可恶。诗作的大胆想象,为李白超越现实提供了契机,使得李白放浪不羁的个性,潇洒飘逸的诗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叙述与抒情的灵活过渡,句法和节奏的自由转换。

诗作前面是对梦境的全面展示,“世间行乐亦如此”是对丰富迷离的梦境的简洁概括,紧接着“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对梦境的短暂与不真实的叹惋,从而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迷离恍惚的梦境变化是曲折缓慢的,而诗人情感的抒发又是这样地突如其来,对读者的阅读感受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而且前面对梦境全过程的叙述与最后感情的抒发在节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印象深刻。梦境过程的清晰、得力与句法的灵动、跳跃,不拘于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结尾,结构上“倒装”写法的运用,使得结尾显得格外有气势,对深化主题也大有裨益。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兴到笔随,声情并茂,气韵天然。这与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不受格律约束的诗风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

综上所述,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颇具浪漫风格的艺术手法幻化出来的美好梦境与神仙世界,是诗人用以抗拒污浊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是诗人对自己不为权贵折腰的傲然人格的坚守,是诗人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的文本呈现。

参考文献:

[3]杨海波.展示人生理想与黑暗现实矛盾的杰作[a].江南学院学报,.

[4]李秀月.神思飞扬挥洒自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a].漯合职业技术学院,.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跌落到现实中的李白的呼喊,它唱出了许多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人士的心声,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也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除了与其性格胸怀有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诗中壮丽宏伟而又浪漫多姿的天姥山,实际完全出自诗人的想象,那个与人间对立的仙镜,也是诗人理想中的世界。然而,想象再美,一旦清醒后,不过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所有的美好都不复存在。所以李白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这样,终究会烟消云散。既然如此,就不能违背自己的心,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折腰”一词,出自晋陶渊明不愿屈身侍奉上司的典故——“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在这里用以表示与权贵决绝的态度,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表现了诗人骨子里的清高、孤傲。实际上,这也是李白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话,他蔑视权贵却一辈子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企望得到权贵们的青睐,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但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解放,所以他在仕途失意时,便又表现出一种超脱、旷达甚至自负情绪。现可用以形容一个人清高孤傲,忠于本心,藐视富贵荣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译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作者】。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赏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3

诗人看到,当年谢灵运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在,只见清波荡漾,不时听传来猿猴凄清的长啼。他脚穿着谢灵运发明的木屐,开始登山了。那山道又高又陡,人就像攀登在伸入青云间的梯子一样。

诗人在悬崖半山间见到东海日出,又听到空中天鸡鸣啼。《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而鸣。”在这一片曙色中,诗人已经接近仙境了。

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诗人迷恋山花,倚石观赏,忽然发觉天色已晚。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景物一步步变换,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登上山后,诗人看到海日升空,听到天鸡高唱,本是黎明景色;却又忽觉暮色降临,晨昏之变,何其倏忽!至于千岩万转,道路不定,山花烂漫,则又何其迷离恍惚。

正当诗人沉醉其间时,忽然听到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声音大得可怕,不但震动岩泉,而且使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慄,层层山峰也为之惊惧。这时候,天色也变了,只见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荡漾,湖面腾起云烟。这样的场景,让人惊惧,叫人不安,预示着有什么事将要发生。

“殷”,盛大,此作动词,兼有充满之义。“层巅”,层叠的山峰。“澹澹”,水波淡荡状。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山丘峰峦崩裂倒塌。仙人洞府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打开。“列缺”,就是闪电。“洞天”,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处。这里作者连用四个四言短句,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诗人向洞中望去,青天浩荡深远,怎么也望不到底。令人惊奇的是,太阳和月亮交相辉映,一同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金银台。云中的神仙纷纷从天而下,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飘然而行。那场面真是壮观啊,只见老虎弹着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成群列队,纵横如麻。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云神,这里泛指乘云而下的神仙。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宫廷生活的印迹。

天门打开以前,情景昏暗恍惚,响声惊天动地;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使人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忽然间,诗人感到心惊魄动,从迷离恍惚中一下子惊醒,神仙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不免深深叹息。“恍”,觉醒貌。“嗟”,叹。梦幻中的仙境,景色奇美,场面宏大,气氛浓烈,感情炽热。但是好梦不长,诗在梦幻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回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诗人醒来时只见到身边的枕席,此前烟霞缭绕的仙境全已消失,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世上行乐之事也同梦游一样,是那样的虚幻;自古以来人间万事就如同东流之水,一去不返。这一深沉感慨中不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他似乎已看破红尘。

末段因梦而悟,归到“留别”,表明绝意仕途、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他说: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我且放任白鹿行走于青崖之间,从容骑着它去访寻名山;我怎能低眉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欢颜!

“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折腰”,语出自东晋陶渊明,他说“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去官职,归向田园。李白此诗最后两句,似乎来得很突然。这是有缘由的。诗人在长安只是被当作侍应文人,参与朝政的壮志始终难酬,因而抑郁不平,加之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权贵们对他不断地攻击和排挤,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

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也有人认为,此诗是留别述情,借述梦而意欲访道求仙,追求光明的世界,并以梦中的仙境为自由、快乐的象征。但诗中梦游一段分明有许多可惊可怖的景象。它开始使人无限神往,初登山时也令人心旷神怡,及至山中时就不完全是赏心乐事了,甚至使人感到阴森恐怖。有人以为,这是在对光明的追求中,伴随着的焦躁与不安,是诗人在访仙求道中被暂时压抑下的悲愤在梦中的反弹。

清代诗人陈沆的解释独出一辙,他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由此理解,或可释疑。李白在长安的经历,他自己在《留别广陵诸公》一诗中称之为“攀龙忽堕天”。因事干朝政,语涉禁忌,他不能直书其事,因此不能不借助比兴以言志。诗人借天姥象征朝廷,借梦游象征在长安的经历。入朝从政是他一生的梦想,然而一旦置身朝中,他既有所幻想,又颇感迷惑与失望,乃至悚然可怖。等到离开长安,恍然如梦惊醒。故嗟叹不已,既感慨惋惜,又觉无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由此看来,“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随后,二人又同游梁宋等地。这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诗人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人于“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然而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仙境,却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东西。“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这些声音不再如天鸡声那般让人觉得清朗美丽,山石,泉水,深林都在这种恐怖阴森的声音中发抖,在美丽的仙境也会有这些威慑,何尝不似人间?天气急剧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了,蒙蒙的.水面烟雾缭绕,仙境也不是永远的晴空如洗,一样有阴晴,作者不希望梦中的仙境会是这样,因此,梦境又在作者的笔下发生了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霹雳雷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看到这种壮丽的景象,诗人心中无疑是喜悦和兴奋的,他在等待着将要出现的场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仙境的场景是这样的壮丽,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诗人在这种繁华之前,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一个过客,所有的热闹与他无关,仙人众多,华衣彩服,但是,却只是一个梦幻,看到这种繁华又能怎么样,面对这种美景,诗人只能旁观,无从参与。对神仙世界,对理想的憧憬转眼间便化为乌有。这和诗人朝中做官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等的相似,满朝百官,唐皇贵妃需要的,不是他来治国安邦,不要他的理政才华,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能记录太平盛世,能为他们唱吟风月的御用文人。朝中一载,诗人恍然惊觉,他不属于那个看上去繁华昌盛的朝庭。这种情感同样体现在梦境中,看到了仙家盛景,诗人没有像在别的诗作中那样,极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所作所为。紧接下来就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那个神仙的美好世界,朝中一载的富贵生活,不过是一场求仙访道的梦幻。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文档为doc格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人生态度

李白历来被誉为“诗仙”,单从“仙”这一美誉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具有超凡脱俗的一面。这种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在李白离开长安,漫游吴越时的留别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得到了颇为集中的呈现,而最能阐释诗人这一人生态度的莫过于历来评价甚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经典名言了。李白既不如陶渊明般的标榜退隐山林,也不如杜甫般的忧国忧民,只是率性而活,入世不喜,出世不忧。在写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前,李白也曾一度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在长安做官,朝廷统治者的昏庸以及权贵宦官的污蔑与排挤,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与惆怅,喝酒解忧于他来说便是常事,醉后的李白更是放浪不羁,“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加上小人的谗言,终于惹怒唐玄宗,被“赐金放还”。面对放逐的挫折与打击,诗人并没有怨声载道,只是渴望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借助求仙访道来追求灵魂的解脱,超越平常人生,追求更光明与自由的人生境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最能体现李白这种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手法的集中运用。而在分析这首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的了解。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主观抒情意识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他笔下出现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正契合了他那种叛逆不羁的性格。于他来说,诗风与个性是浑然交融的。他那不为权贵折腰的傲岸与他那不拘一格、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和现存秩序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而游山玩水、求仙访道,激活了他追求自由的本性,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便应运而生。诗中充分体现李白放浪不羁人生态度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思新奇,游刃有余地镜像般展示了诗人整个梦境的过程和层次。

在诗的开头,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天姥山的雄伟壮丽,而是以“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这座仙山给人的神秘感,在云霞中若隐若现,为诗人进入梦境作了一层铺垫。接着诗人运用了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明了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迫心情。在梦中,诗人与前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神交,找寻谢灵运的宿处,身着谢灵运的木屐,目的是幻化为谢灵运的角色,释放政治上失意的压力,享受精神上的自由。诗人在梦中见半壁海日、闻空中鸡鸣,景物也慢慢随着梦境的展开而变得梦幻,“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迷离之美,给梦增加了一种变化莫测的飘忽感。诗人在这里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神话世界,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在山的顶峰,诗人看到了更加突兀更加奇特的美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如同地震一般强烈,使人感到内心的惊惧与凶险,从而使梦境由神秘之美转向了怪异、突兀、惊险之美。接下来诗人描写了富丽堂皇的神仙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的顶点。应接不暇的华丽场面以及仙境的缤纷与变幻莫测使这位政治上的失意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矛盾,达到了精神境界的自由与享受,也使我们随同诗人流连于美好虚幻的神仙世界。梦境的美好将诗人在现实中的苦闷与抑郁一扫而光,然而美好的梦境毕竟是短暂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惚起而长嗟”,梦醒后的诗人不得不感叹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诗人在梦醒之后仍然体会到的是痛苦与失落。然而诗人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精神也并没有被磨灭,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刚体会到的矛盾心绪一扫而尽,依然率性而活,并且活得更有节操。

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与雄伟,不直接着眼于天姥山,而用衬托的技法写到“势拔五岳掩赤城”,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那是何等的壮观!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以天姥山之独雄于中华大地,暗示了诗人独雄天下的真实内心,这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写法使得诗人放浪不羁的孤傲个性得到酣畅淋漓的表达。而且诗人通过想象对虚幻的梦境过程作了全面的展示,在想象中塑造了一个梦幻的神仙世界,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他在夸张的运用中舒展了自我,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世界。那种饱含了诗人强烈情感的夸张又显得是那样地合情合理,让读者分不清哪是想象,哪是事实,仿佛一切都正如他所说。至此,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自由、不受约束的人格理想也正是这样在诗歌的创造中得以升华。也正是因为诗人丰富的想象、合理的夸张,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亦真亦幻,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了神仙世界的奇幻与飘渺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与可恶。诗作的大胆想象,为李白超越现实提供了契机,使得李白放浪不羁的.个性,潇洒飘逸的诗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叙述与抒情的灵活过渡,句法和节奏的自由转换。

诗作前面是对梦境的全面展示,“世间行乐亦如此”是对丰富迷离的梦境的简洁概括,紧接着“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对梦境的短暂与不真实的叹惋,从而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迷离恍惚的梦境变化是曲折缓慢的,而诗人情感的抒发又是这样地突如其来,对读者的阅读感受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而且前面对梦境全过程的叙述与最后感情的抒发在节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印象深刻。梦境过程的清晰、得力与句法的灵动、跳跃,不拘于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结尾,结构上“倒装”写法的运用,使得结尾显得格外有气势,对深化主题也大有裨益。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兴到笔随,声情并茂,气韵天然。这与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不受格律约束的诗风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

综上所述,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颇具浪漫风格的艺术手法幻化出来的美好梦境与神仙世界,是诗人用以抗拒污浊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是诗人对自己不为权贵折腰的傲然人格的坚守,是诗人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的文本呈现。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浙江新昌天姥山享得大名,是因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李白所写天姥山,是以梦游形式形诸笔墨的,写得云遮雾绕,仿佛如入仙山琼阁,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以下之描写,更是扑朔迷离。此非其写实之作也。故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的状元陈沆(1785~1826)在其《诗比兴笺》中,论及此诗时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

忽魂悸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欲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此说后被众多李白研究专家所首肯,包括《李白诗文系年》作者詹锳、《唐诗百话》作者施蛰存都引用此说。最近出版之李白研究专家安旗之《李白文集编年箋注》云:“陈沆之说,切中题旨,盖白之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中情景,虽曰神奇华美,然梦醒之后,幻景顿然消失,惟余无限惆怅。于今重回味之,则知其虚妄而无所留恋矣,故以世间行乐皆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结之。今之论者或以梦中仙境为白之理想境界,失之千里。”

但李白此诗所写,作为他梦游寄托之实体天姥山则又实有其山,并非虚无缥缈。他在诗的开头,即以对比手法,写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说明海客所谈论之瀛洲,是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就是实在,的确,是虚无缥缈,无法寻求的;而越人所语之天姥山,虽然云遮雾绕,还是真实地存在着。接下去,他谈到了它的方位和高峻入云的气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人以为此越人,可能就是贺知章,因为他与李白同朝为官,关系十分密切,又是越人在京者。平时言谈中,或有及之。这且不说,他所了解的天姥山方位和高峻气势也是真实可靠的。

他还知道,天姥山与天台山不是同一座山体,也知道他不在天台山境内,而在剡中。故接着他明确地写到了他梦游的路线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有人以为李白写天姥山是梦游之辞,故而也认为他的路线也是不确切的,其实不是。从其梦游路线而言,他十分了解这里的情况,故他从贺知章的故乡镜湖飞度过来,在湖月映照下,来到剡溪。其实李白对于剡中和剡溪的熟悉,可以从他此前的一些诗作中得到印证。他一出四川,就有“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句。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剡中仿佛已经没有当时那样大的名声了,但在唐代,尤其是在李白心目中,它的地位一直是高耸的,可以与名山大川相并列。

何以如此,这又得从魏晋六朝时期剡中的独特地位说起。这其中,时为剡中的沃洲有过十八高僧十八名士的雅集,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中载:“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因山开洞,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有乾、兴、渊、支、道、开、威、蕴、崇、实、光、识、斐、藏、济、度、逞、印凡十八人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许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霞、袁彦泊、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正如陈百刚先生在《浙江新昌石雕弥勒大佛的历史文物价值》一文所言:“开出这一系列名单,有重要意义。

数点一下这些人物,当时宗教文化界一代名流,王谢大族中的才人集团,几乎网罗无遗。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思潮支配下,他们都聚集到新昌的灵山秀水之间来了。这就使得新昌这样地处山陬的弹丸之地,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成为文化传统积累十分宏富的地方,流风余韵,影响极为深远。李白的《梦游诗》,杜甫的《壮游诗》,其实都可以从这里来寻找创作契机。《新昌县志·风俗篇》有这样的记载:‘晋迁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为六州文物之薮,高人文士,云合景从’”。

当然,白居易写此碑记在李白之后,但这并不可否认李白对剡中的了解比白居易少。也正因为此,他出川以后,就把游历的目标定位在位列名山大川之首的剡中。当然,这又与他一出川就在湖北江陵遇见了在唐朝最高统治者中享有崇高地位的也是刚刚从天台及剡中出来的道士司马承祯有关。关于他们的相遇相知,也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此不赘言。

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一点事实是,剡中对于李白有如此情有独钟的兴趣,还在于这里有他一生中少数几位令他倾倒的历史人物,曾经生活在剡中,其中一位,就是他所倾倒的大谢小谢中的大谢谢灵运。一生低首谢宣城,是说他对谢灵运侄子谢朓(即小谢)的钟情,所以他把墓地选在谢朓曾经隐居过的安徽宣城青山。而对谢灵运的倾倒,让他数次来到剡中。

谢灵运是最早写天姥山而使之名扬于世的著名诗人。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诗中有“暮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故而李白梦游诗中的路线,与谢灵运如同出一辙,他在诗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虽然在梦游,但他清晰地写到,这里有谢公宿处,遗迹尚存。渌水荡漾清猿啼,在此之前,李白至少已经到过剡中,在其《别储邕之剡中》诗中也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的描写,这是李白心目中对剡溪的印象。接着又写“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完全是对谢公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李白梦游诗入剡登天姥山的路线是清晰而真实无误的。

剡中,原来是剡县的一部分,今天为新昌嵊州境内,故许多李白梦游诗的注释中,都有天姥山在剡县南八十里或五十里的说法,在新昌与剡县未分割单独建县之前,其说应该说是正确的。但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时,析剡县十三乡建新昌县以后,凡剡中佳山水尽入焉。天姥沃洲都成为新昌县的范围,则所言在剡县南数十里的说法已经需要作出修改,应该以新昌东南五十里的说法为准确。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二山川有记载云:“(新昌)东南天姥山蜿蜒五十余里至县治,为一邑之主山”。又云:“自大盘山东南百余里直至王会山过关岭越龙皇堂岗上万年山折而西北入牛牯岭盘桓二十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曰天姥山,其最高峰名拨云尖,而大尖、细尖次之,为一邑诸山之主。”又曰:“天姥山,在县东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围六十里,南为莲花峰,北为芭蕉山,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这是至目前为止仍然可以沿用的对天姥山方位高度的准确记载,虽然不是最早之记录,但应该说是最准确的记录。

如今,因为旅游事业的需要,颇多地方出现争天姥山的现象,如仙居也提出韦羌山原名天姥山的说法,并广为传播。如果离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而徒然以其地名而论,历史上名天姥山者或许也有多处,但与李白梦游诗相联系而须臾不可分离的东南文化名山天姥山则只有新昌一处。而且,她必须与李白梦游路线相一致,必须和剡溪及谢灵运投宿、登山、题咏相联系,如此,则天姥山只有新昌一处。

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12月出版),李白梦游诗被系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李白46岁时,最早入选其诗作的是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以后。此次他曾经再次入剡,直到天台而还。他的目的,还有到山阴看望已经于天宝三年告老还乡的其好友忘年交贺知章。贺是他的知音之一,称其为“谪仙人”者也。

他的目的,或许还有想请其疏通关节,重返朝廷的思想,可惜的是,贺知章归乡以后,不久即卒,年八十六岁,故其于天宝六年有《对酒忆贺监二首》,其首有小序云:“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其实他一口气作了三首诗,都满怀深情惋惜之情。这也可以看出他的失望和无奈。对于李白而言,写诗只是他一生追求中的余事,以他的远大志向而言,岂仅甘心于当一介诗人而已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从李白道家文化角度看《梦游天姥吟留别》

摘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重要作品之一,诗中意象多与道家有关,流露出李白对神仙方术的追求。诗人一生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在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更是向往自由的仙人生活。

关键词:道家;李白;自由。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年间,一般认为是李白从布衣而卿相的梦想破灭,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次年(公元745年)所作。这首诗类似游记,记录了一个梦境。是李白中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奉诏如京,是为二入长安。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可以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长安,玄宗对他颇为礼遇,命待诏翰林(唐玄宗时多选用文学士人,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初期,李白多次陪皇帝宴游,奉命制作诗赋。不久,他就感到厌倦,玄宗的所作所为并非他想象中的圣明天子,自己的进谏也不被采纳。于是常跑到长安市中买醉遣愁,久而久之玄宗就疏远了他。李白也知已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年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就顺势批准了。回到山东,李白大病一场。病愈后就有了越中之行。在越中之行前夕,李白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告别东鲁朋友的纪念。

李白家乡川西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东汉顺恒二帝时期,张陵在四川大邑开创了五斗米道,从此道教就扎下了根,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少年时的李白肯定受了影响。相传李白曾拜当时颇有名气的大隐士、纵横家赵蕤学习击剑和书法。

之前已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出游前写的,可见并不是身临其境后的纪实,仅是一种“不出户,知天下”的精神漫游。诗人并不桎梏于生活的真实,就算没有实地游览,也要在梦中去,实质是诗人热烈向往那种神仙世界和仙人生活。这就是诗人道教理想的具体化表现。

诗中有几个重要意象和道教文化有关,值得赏鉴。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山,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梦中见到高山象征着梦者必须克服重重障碍,若有勇气登上高山,便克服了惧怕,战胜了自己。神仙:道教的理想人格。“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梦见仙象征原始能量和前往超意识感觉的道路,代表梦者的某种性格,即不受控制和约束,自由自在对现实状况做出反应和回答。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动物在梦里象征只能靠直觉理解的那一部分性格。鹿代表高尚和骄傲。这三个意象都与道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达着诗人向往仙界的心理。

李白所写的自然景物有独特之处,其中融合了诗人的感情、愿望和美学理想,反映了诗人的灵魂、情操和爱好。李白的想象力一直令人惊叹,他不是从自然景象的外貌作静止的描摹,而是透过外貌以景象内在的生命作为描写的对象,他笔下的风景不是死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跳动着的生命。诗人的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性格特征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性格特征的体现。鲜活的生命力也是诗人自身拥有的,李白的作品一直流露着积极向上昂扬的精神。

从李白描写大自然的特点不难看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的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愤懑。诗人离开长安,云游四海,貌似逍遥超脱,其实内心酸楚失落。于是利用道教理想描绘了一幅仙人胜境,也是鼓励自己超脱现实、坚定追求无拘无束境界的一种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李白作品中关于梦境和幻想的描写与消极浪漫主义有本质区别。在消极浪漫主义者的作品中,梦境和幻想被用来作为拒绝生活、逃避现实的防空洞,而李白则用来加强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他所描写的梦境与幻想中,同样可以看到现实的美与丑,同样含有诗人鲜明的爱憎态度。梦境其实就是现实生活在作者思想中强烈的反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浩然气势使之成为千古名句。在李白诗中,我们看到古人怎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从这些理想的反面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丑陋。把理想中的自由光明与现实的阴暗肮脏对比后,诗人仍然发出了最响亮的抗争口号。李白的性格是笔者欣赏的,他有一颗纯洁又绚丽的心。他自由奔放如滔滔江水,他的才情绚烂耀眼,为世人惊叹。最难得的是他出淤泥而不染,面对朝中污浊,他虽无力改变,但也绝不同流合污。他的离开、他的诗句、他追寻仙人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是诗人的反抗。有时候,其他的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就连结果都不是那么重要,只有人的那一点坚持自我、坚持斗争的精神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