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3 05:53:15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要在原先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特别应指导学生揣摩状物怀人、托物寄情和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写人状物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仿练习写段。

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统一。

2、围绕“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深刻内涵。

3、“重感悟”“重积累”。本课的设计,强化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课外阅读,课外搜集的有关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资料及有关樟树的资料,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4、“大问题引领,小问题贯穿”。教学中,我将围绕“这是两棵怎样的树?”串联各个段落,“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层层递进,完成教学内容。

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时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查阅工具书。

本课的教学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三两段,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上课开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回顾复习第一段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周总理曾劝她搬家,可是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进宋庆龄的内心深处,齐读课题。

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组织交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观察力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树的“外形美”,就要充分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抓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些句子来感悟“蓬蓬勃勃”,组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想象、评价,感悟樟树的“外形美”,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适时,我设计词语积累:举出几个形容树长得很茂密的成语。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出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看看樟树与别的树木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位领会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樟树的高贵之处。适时,我设计造句练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留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通过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状物怀人的写作手法。“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一难点的突破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如何让学生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有目的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具有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寻求樟树与宋庆龄的共通之处,为了避免学生无的放矢,我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将文本语言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考、探究的过程,锻炼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能力,展示了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

让学生查阅宋庆龄同志的有关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或“我心中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孙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驾驭自如,她对教材钻的比较深,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用性。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对本节课,本人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对于开头让学生汇报宋庆龄的情况以及对故居的认识,我认为是否可以放在第一课时进行。

在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可不可以以“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想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文章是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孙老师见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

教具准备:课件

1、齐读课题,并解题。

重点理解:宋庆龄 宋庆龄故居

2、指导读好课题。

1、检查生词的读音。

粗壮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养儿育女 繁衍后代 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崇敬 瞻仰

2、了解词语的分类及难懂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对樟树的描写。

随机板书:外形、四季常青、有香气、虫子怕它……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及特点。

2、交流汇报。

3、梳理作者描写顺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

4、体会词语:蓬蓬勃勃

5、创设情境想象秋天、冬天的樟树画面。

6、指导朗读第四段。

7、有层次的背诵。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用什么方式描写樟树的?

2、读有关语句体会对比的描写方式。

3、指导理解描写樟树的部分,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

4、4、香气永远不变,哪里看出来的?

5、创设情境:当它是一棵茂盛的大树时,它的香气——

当它枯萎衰败的时候,它的香气——

当它已不再是树成为一把椅子时,它的——

成为桌子时……成为橱柜……

难怪书上说:只要——就——

它的可贵之处就是指——

今天我们了解了樟树,了解了樟树的可贵之处。那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与人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可贵之处,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五大块。

第一环:听写上课时的生字词,揭题导入新内容。旨在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没有进行生字认读,是因为后面要对子互读,会有所检测,节约时间又高效。没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内容简单。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出示()的樟树。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找出相关段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于是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但时间有点长。

第三环:交流()的樟树。

(一)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很可惜,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话训练,想象樟树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了造句。因为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深挖洞,但学生说话练习的效果不好。

很意外的,吴张雨同学说:“第四段应该饱含赞美之情来读,同学们再一试,比前几次朗读效果好很多。”这让我更坚信:选择适当放手,选择相信他们,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与成长。

(二)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学生的发现很多:

1、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

2、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学完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我让学生再次赞美樟树,并引出于谦的《石灰吟》,既是相同主题的古诗积累,也为后面的“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及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庆龄的精神作铺垫。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对于课后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学生回答有难度,于是我换了个问题,课文仅仅是在写樟树嘛?我将学生课前收集的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选择,让学生边读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

最后我用“与其说……不如说……”的句式,对文章的重点进行了总结,并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结合课前诵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第五环:写一写。

旨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他们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也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我布置了一个必选题和尝试题。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思考,望各位老师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

生:三方面。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

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

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哪几个自然介绍的?

生:4-5自然段。

师:好。(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

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

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

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

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生:是呀,樟树肯定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以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从宋庆龄对樟树“特别”的情感,樟树本身“特别”的特点,樟树对宋庆龄而言“特别”的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学习课文1-5自然段。由于我一开始紧扣“特别”一词,学生谈到宋庆龄对樟树特别喜爱,抓住1-3自然段“不愿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等语句,深刻体会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情感非常深。又再从非常深的情感入手,了解樟树的品质,学生归纳出“生命力顽强”“香气永久,不怕虫害。”课文的学习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时,我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问:请你仔细听,了解宋庆龄,想想宋庆龄与樟树之间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其他联系吗?当我介绍的话语刚落,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我知道了,樟树身上的品质与宋庆龄非常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革命抗战的艰苦时期,她也表现得很坚强,勇敢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老师我也知道了,宋庆龄身上也有种香气,她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多厉害的敌人,她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老师刚才说了,她在被追捕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她根本不怕。

师:说得非常精彩,给送点掌声给这样会思考,善表达的同学吧。

生纷纷鼓掌。

生:我想宋庆龄喜欢樟树,应该是樟树与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生: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生:樟树真师太了不起了,我也要向它一样勇敢,顽强。

生: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师:那么,樟树对于宋庆龄来说它还有“特别”的意义。(生跟着答。)。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写作。

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断的整理,使我更清楚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有条理地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就必须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还有一点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学会课文写作的方法,进行篇章的仿写。学生进行篇章仿写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仿写范文,从对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优秀的、有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首先给课文分段,采用由主要内容的概括入手,理出不同的写作内容,再分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方法,可以先想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围绕内容选择多个相关材料进行组装。接着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我想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创作。从整节课的学生表现分析,学生接受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仿写的相关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景物的文章有了提高,基本上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特点进行写作,材料选择恰当。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成熟之处,如: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我需要加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解题。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拒()()()。

繁()()()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作业: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齐读课题。

二、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5、齐读第一句话。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总是。

无论总是。

8、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驱虫。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1)分角色读。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多么。

2、宋庆龄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5、出示图片:齐读。

6、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四季常青。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驱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收集有关材料。

3、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初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清楚课文大意,同时质疑,带着问题去听讲。

5、课文相关资料。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政府。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市。自幼生长在一个双亲既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西式家庭中。宋氏家族有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蔼龄(孔祥熙妻子),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蒋介石妻子)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

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斯瑞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回国,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两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彼此年龄相差悬殊,然而心灵契合,相濡以沫,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死于肝癌,终年59岁。宋庆龄则继续夫业,并被肯定为“国母”。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四、樟树的介绍。

樟树在园林中因为其树大荫浓、四季常青、枝叶秀丽而具有香气作为行道树、庭荫树、风景树或孤植于草地上。同时,它的挥发性香气,不仅夏季可以避臭、驱虫,还可防止和滞留烟尘。淮河以北只能盆栽,冬季置室内越冬。树材及枝叶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是医药及出口物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你认为哪些句段值得我们多读几篇?为什么?”,赏析重点,品读玩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就能争先表现自己。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一、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二、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的顽强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2、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反思: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似乎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巧妙。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势不够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听写词语。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由于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本课时主要以“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线,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宋庆龄的简介,从而让孩子们初步知道宋庆龄的为人。由此在本课结束时形成新问题: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呢?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一、导入新课,由题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指导写好“龄”。

看了这个题目你猜猜看,本课会讲些什么?(写下孩子们提得有价值的问题。)。

如:故居是什么意思?(曾经住过的房子,)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曾经住过的房子。

二、看图,了解宋庆龄,初步体会到她是个伟大的人。

我们先来了解宋庆龄,谁来说说自己对她的了解。

出示:图,看图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贵,美丽)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她的了解,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读读。

出示相关资料。指名读。

出示相关内容。指名读,提问:现在你对宋庆龄有怎样的感觉?(崇敬)好,现在我们用崇敬的心情再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樟树的样子,特点:拒虫,香气。

四、读通读顺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个别难写的字。

师:可这与她故居的樟树有什么关系呢?刚才,我们同学读了一遍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我们同学很会读书。现在请我们同学再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一会儿老师请同学站起来读,看看谁能把课文读准,读流畅,现在再请我们同学好好练练。

纠正孩子们读错的地方。同时学习孩子们在读书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稠密繁衍、瞻仰等,如果孩子们没有出现问题就不学,留到下节课理解课文时再学,出现了就顺势学习它。

3、再读课题,想想你有什么疑问?我们学校也有樟树,为什么单单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如果学生提不到,老师可以直接引导,说出来。)。

师:说得好,我们学校也有,马路上也有,为什么单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新词。

现在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完成《钢笔习字册》注意写字姿势,注意临摹,把字写端正。

学生作业。

六、小结课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是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还没弄懂,不要紧,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定会了解清楚的。请同学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她的伟大,可以帮助我们弄懂这个问题。

高贵生机勃勃。

正气?香 气。

拒 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课前准备:

4、 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记住主要事迹。

5、 教师把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学习生字“龄”。

2、你了解她吗?谁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她革命生涯70年,永远保持着革命的青春。

她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历经腥风血雨,屡遭国内外分子的迫害,但她毫不畏惧,依然保持一身正气。

她博爱无私,人称她为国母,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奖学金”,依然慧及着千万青少年,是亿万青少年心中永远的母亲。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居。板书:故居。

师介绍故居: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居住。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纪念馆,纪念馆主要任务是宣传宋庆龄光荣伟大的一生。

4、(出示课件)在故居的院子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树,板书:樟树。

你见过樟树吗?

5、 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看这两棵樟树吧!谁来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出示小黑板)。

搬家 稠密。

繁衍 瞻仰。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指导书写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搬家,搬怎么记?

稠密,文中哪句话里有?谁来读?能不能换个词?

繁衍,文中说繁衍什么?谁繁衍?怎么繁衍?

繁怎么记?一起书空。

瞻仰瞻怎么记?一起书空。瞻是什么旁?它表示什么意思?

那瞻仰就是怎么看呢?找到有瞻仰的句子,谁来读?知道它的意思了吗?

3、下面请大家把这5个字描一遍。

5、找到了吗?既然是重点段,那就要读好了,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段。

自由读,指名读。

6、 读好了这两段,那剩下的段落就简单了,读读看,再指名读。

三、 精读1-3段,感受喜爱。

1、 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你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2、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第2段吧。

4、 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