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记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5 19:01:58 作者:灵魂曲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思考和体验的深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原文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苏呷ィ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篇是讲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讲小康的情况。开头孔子参加祭祀以后,走到宫阙上参观,叹息鲁国祭礼的不完备。他的弟子言偃问他为甚么,孔子说:

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那时候的官吏是: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来作事。个人修养是:讲求信义,和睦相处。对于社会,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儿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儿子。社会是:老年人有养老的地方,壮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长的地方,其它残废有病的人都有疗养的设备。工作:男的有职业,女的有家庭。生产货物,不必为己;尽力怍事,不必为己。这样一来,没有阴谋,没有强盗,小偷、乱徒、贼党,连大门都不必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后来大道不实行了,天下变成了私有的。大家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子。货物、力量只是为自己。天子和诸侯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作为防备。以礼义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把功劳当作自己的。以礼来断是非,赏罚人民。这是小康政治。

把二者联系起来,并加以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人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的一个变化过程。说不上来,这中间哪一方对错,只是觉得当今的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同层度的“问题”如能在这篇千载不衰的佳作中获得一丝启发,便足矣!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2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以礼为器,就可导致“大顺”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现。礼能够消除邪恶,增进本质之美,用到人身上则无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则无所不成。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从头到尾总是郁郁葱葱,枝叶永不凋落。君子有礼,也恰是如此,他不仅能与外部的人和谐相处,而且能与内部的人相亲相爱。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慈,连鬼神也乐于消受他的祭品。

先王制定的礼,既有内在的实质,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实质,得理合宜是礼的外在形式。没有内在的实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形式,礼就无法施行。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鬼神,合于人心,顺于万物的一种东西。四时各有不同的生物,土地各有不同的出产,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万物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节令的动植物,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子是木拿来作为祭品的,即令拿来,鬼神也是拒绝享用的。住在山里,却以水里产的鱼鳖作为礼品;住在水边,却以山里产的鹿永作为礼品。这样的作法,君子认为是不懂礼。所以,一定要按照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用财的基本原则。礼品的多少,要看国土的大小;礼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坏。所以即令遇到灾荒之年,民众也不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丰时是很有分寸的。

先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要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伦理,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与身份相称。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是禅让的时代;而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封王,那是革命的时代。这就是时代环境问题。《诗经》上说:“周文王兴建丰邑,并非急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追念祖先的功业,显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说,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体现有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义。这就是个顺的问题。’社樱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的对象不同,礼数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个体的问题。某家有了丧祭之事,理应有一笔相当的开销,而作为亲朋好友也应该对丧家有所蹲赠,这便是个宜的间题。大夫、士的祭祀,虽然只用一只羊羔或一头小猪作供品,但到末了,每个助祭的人都可得到一份祭肉;而天子、诸侯的祭祀,尽管是以牛、羊、泵三牲作为供品,但到末了,也还是每人一份祭肉,不会有什么剩余。这就叫做与身份相称。诸侯可以拥有龟,并以为珍宝;可以拥有圭,并以为祥瑞。而大夫之家就不得这样,不得把大门建成宫阀形式。这也是讲的合乎身份问题。

礼节有时是以多为贵。例如,天子的宗庙是七所,诸侯则是五所,大夫则是三所,士则是一所。又如,天子的饭食可以有二十六道菜,公爵则只有十六道,诸侯则只有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六道。又如,诸侯亲自出访,可以带七个随从,主国馈赠的奢汽多达七牢;而诸侯的卿出访,只可以带五个随从,主国馈赠的警汽只有五牢。又如,天子的坐垫是五层,而诸侯只是三层,大夫只是两层。又如,天子去世,七个月以后才下葬,葬时,茵和抗木各用五重,霎用八个;而诸侯则五个月以后即下葬,葬时,茵和抗木各用三重,婴用六个;大夫则三月而葬,茵和抗木各用两重,婴用四个。这都是以多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少为贵。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祭天,仅用一头牛。天子驾临诸侯,诸侯也仅用一头牛犊款待。又如,诸侯互相朝聘,只用郁笆献宾,不设大盘小碗的菜肴;而大夫来聘,主国在招待时,不仅要有酒,而且要备菜肴。又如,天子进食,吃一口就说饱了,须劝惰才继续进食;而诸侯进食,吃两口说饱了;大夫和士进食,吃三口说饱了;至于体力劳动者进食就没有这般斯文,啥时候吃饱,啥时候算数。又如,天子祭天所用的大格,只用一圈繁缨作为马饰,而干一般事的次格,就用五圈繁缨作为马饰。又如,圭璋是最贵重的玉,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而唬横是次于圭璋的玉,不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而必须在以酒酬宾时附带进献。鬼神比人尊贵,但祭祀时却只使用一层席子。又如诸侯临朝,大夫人数少,国君就逐个地与之行礼作揖,而士的人数众多,国君就对他们集体作一个揖就算了事。这都是以少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大为贵。例如宫室的规模,器皿的尺寸,棺撑的厚薄,坟头的大小,这些都是大者为贵。但是,礼在某些时候又是以小为贵。例如宗庙之祭,尊者献尸用较小的爵,贱者献尸用较大的散;尸入之后,尸尊,举起奠解;主人卑,举起角杯而饮。诸侯中的子爵男爵在宴饮宾客时,击是最大的酒器却放在门外,壶是较大的酒器就放在门内,瓦俪最小,是国君和客人酬醉所用,就放在堂上。这都是以小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高为贵。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如,只有天子、诸侯的大门是高大的宫网,大夫、士则绝对不可。这都是以高为贵的例子。礼在有的'时候又是以低为贵。例如,天子祭天,祭礼并不在高坛上举行,而是在坛下扫地而祭。又如,天子、诸侯的酒杯不用托盘,大夫的酒杯则用托盘,士的酒杯要用高脚托盘。这是以低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文饰为贵。例如,天子穿的龙袍有九种图案,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种、五种或三种图案,大夫只能有一种黑青相间的张形图案,至于士穿的衣服,没有任何图案,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浅绛色之裳而已。又如,天子头戴的冕,有用朱、绿二色编织的丝绳用来穿玉,垂旎十二条,而诸侯之冕仅垂旎九条,上大夫七条,下大夫五条,士三条。这是以文饰为贵的例子。礼在有的时候又是以朴素为贵。例如,祭天时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来,在父亲的面前不须装模作样,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作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调料,祭天用的大格朴素无华,上面只铺一层蒲席,牛形的酒尊是用粗布覆盖,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头来做。这是以朴素为贵的例子。

孔子说:“礼,不可以不加以审察。礼有种种不同,该减少的不能增加,该增加的也不能减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礼要注意相称。礼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为贵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发扬,普及万物,统领的事情又千头万绪,无所不包,像这样,能不以多、大、高、文为贵吗?所以君子就乐于向外界炫耀。礼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为贵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表示内在之德的。内在之德所具有的密致精微程度,遍观天下所有之物,没有一件可以与之匹配的,这样的话,能不以少、小、下、素为贵吗?所以君子就格外注意内心的修养。古代的圣人,既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乐于对外的炫耀,有时候以少、小、下、素为贵,有时候又以多、大、高、文为贵。所以先王在制礼时,该少的不能让多,该多的不能让少,追求的目标就在于一个相称。由此看来,大夫以上的贵族用太牢作为祭品,与身份相称,这就叫合礼;士用太牢作为祭品,与身份不相称,这就叫盗窃。管仲身为大夫,却使用镂花镶玉的篡,系着朱红的帽带,住室斗拱上雕刻着山形图案,梁上的短柱刻着水草,君子认为这是过分,膺用了天子诸侯之礼。齐国的晏子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时用的猪蹄膀太小,连一平碗也不到,穿戴着洗过的旧衣帽就去朝君,君子认为这是小气,不合乎大夫的身份。由此看来,君子行礼,不可不慎。因为礼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纲纪,如果纲纪散乱,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就乱套了。孔子说:‘作为一个知礼的人,打仗则必胜,祭祀则必定得到保佑。’就是因为他深刻领会了卒要相称的道理。”

君子说:“祭祀的本意在于思亲,不在于祈福;祭祀都有一定的时间,不能说提前举行就好;祭祀用的礼器玉帛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举行冠礼、婚礼,察告祖先是应该的,但也不须为此而另行祭祀;祭祀所用的牺牲不可全都追求肥大,供品也不可全都追求数量。”孔子说:“减文仲怎么能说是懂礼的人呢?夏父弗纂颠倒了宗庙祭祀的顺序,他作为四朝元老也不加阻止。而且在灶神面前举行播柴之祭也是驴唇不对马嘴。须知灶神是一位发明了炊器的老妇,在祭灶神时,只要把供品放在盆里、酒放入瓶内就行了。”

所谓礼,就好比是人的身体。身体如有缺陷,君子就把他叫做残疾人。礼如果用得不当,就好比人体有残疾一样。礼有时以大、以多为贵,有时以小、以少为贵,有时以高、以文为贵,有时以素、以下为贵。以大、以多为贵者就不可随便减少,以小、以少为贵者就不可随便增加,以高、以文为贵者就不可随便遮掩,以素、”以下为贵者就不可随便装饰和加高。所以,虽然礼的纲要有三百条,礼的细则有三千款,但它们追求的都是一个诚字。这就像人要进屋,没有不是从门而入一样。君子对于礼的态度,有时候是通过贵少、贵小、贵下、贵素而表达其诚,有时候是通过贵多、贵大、贵高、贵文而表达其诚。君子在具体行礼的时候,有时是放任感情毫不掩饰,有时是情感服从理智,有时是不分贵贱,上下一样,有时是按顺序递减礼数,有时是取物于上而普施于下,有时是根据推理而提高规格,有时是效法天地而文饰至极,有时是效法天地而文饰有限,有时是卑贱者袭用高贵者之礼也不犯忌讳。

夏商周三代的礼都贯穿着一个诚字,民众共同遵循。从形式上看,有的尚黑,有的尚白,夏代开始创立,殷代有所因循。例如,在祭祀过程中,在夏代尸始终是立着的,在殷代则始终是坐着的,周代的尸也是始终坐着,而且凡助祭者都可以告诉尸如何保持威仪和劝尸饮食,并无固定的人选,这种礼数是从殷代学来的,其至诚之道是一样的。不过,周代有六尸依次互相劝酒的仪式,.这是殷代所没有的。所以曾子说:“周礼的六尸互相劝酒,就好像众人凑钱喝酒一样。”

古代的哲人讲过:用接近现代人情的东西作祭品,并非最高贵的祭品。例如祭祀至高无上的天是用牲血为祭品,合祭列祖列宗是用生肉,祭祀社樱是用半生不熟的肉,祭祀小的神鬼是用熟肉。熟肉是接近现代人情的祭品,但并不高贵’。最高贵的倒是牲血。所以君子对于礼,并非一时冲动来表达自己的敬意,而是有所效法于古人。所以两国国君相见,宾主都要各自安排七个随从传话,不然的话就显得太简单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当,主人要三次礼让客人先入,然后才登堂,不然的话就显得太急促了。所以,鲁国人将要祭上帝,就一定先告祭于宗庙;晋国人将要祭河,就一定先祭祀淖沱河;齐国人将要祭泰山,就一定要先祭配林。祭天祭祖,祭前的三个月就要精心饲养牺牲,祭前的十日,要先进行七天的初步斋戒,接着再进行三天严格的斋戒,然后才举行祭祀,真是谨慎到顶点了。所以,行礼时必有司仪指导,乐师必有扶持引路的人,这才显得十二分的温文尔雅和从容不迫。

礼的种种规定,有时候是表现了人的回归天性,有时候是表现了人的遵守传统,总而言之,就是不忘其根本。例如,凶丧之事,用不着谁来教导,人们悲从中来,自然会号眺大哭;朝廷宴飨群臣,钟鸣鼎食,参加者自然无不快乐。这是回归天性的例子。又如,现在的人们都把饮用甜酒作为美妙的享受,但在祭神时却以清水一杯为贵;今人使用的快刀非常适用,但在分割牲体时偏要用迟钝的莺刀;今人的坐垫,下面一层蒲席,上面再加一层竹席,坐着多么舒服,而祭天时却仅仅铺上一层庄稼秆就当席子。这是遵守传统、以原始为贵的例子。所以先王在制礼的时候,一定是考虑到了人的回归本性和遵循传统这两个因素,所以后人才可以效法和便于学习。君子说:“如果内心没有体验,观察事物就不会明白。要想把事物观察明白而不借助于礼,就不可能达到目的。”所以,不按礼来办事,就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不按礼来说话,就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一所以有这么一句老话:礼是一切事物的准则。

所以从前的先王在制礼时,就依据事物固有的特性而赋以意义。所以举行祭祀一定顺着天时,啥时候祭啥神绝不错乱;举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仿照日出于东和月升于西;祭天是至高无上之祭,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高的圆丘;祭地是至卑无二之祭,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低的方泽。所以就风调雨顺,君子都勤勉不倦的报答神功。所以古昔先王在将要举行祭祀时,崇尚有道德的人,尊重有道艺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选拔这些贤人放到助祭的位置上,斋戒之前还要聚众宣誓,以诫不恭。然后才在圆丘上祭天,在方泽中祭地,登上泰山播柴向天报告成功,在南郊选择吉地祭祀天帝。因为播柴向天报告成功,所以凤凰来仪,龟龙毕至;因为祭天帝于南郊,所以风调雨顺,冷热按时。这样,圣人只要在临朝时南面而立,不须操心,天下也就太平了。

天帝垂示至高无上的教导,圣人具备独一无二的道德。表现在宗庙之中,堂上,晕尊陈设在东阶,牺尊、象尊陈设在西阶;堂下,悬鼓设在两阶之间的西边,应鼓设在东边。国君站在昨阶上,而其夫人站在西房中。这好比太阳升于东方,月亮升于西方。这象征天与地的不同,所以夫妇的位置才会这样。国君从东阶走到西阶用牺尊、象尊醉酒,其夫人则从西房走到东阶用罄尊醉酒。堂上的礼仪象征着阴阳交互,堂下的鼓乐也此起彼应,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景象啊!

礼是追溯事物本始的产物,乐则是大功告成以后人心快乐的表达。因此,先王通过制礼以体验前事,通过作乐以陶冶情趣。由于礼乐有这等来历,所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治乱。蓬伯玉说:“君子一类的人都很明达。”他们只要观察到了器物,就可以推知工匠的巧拙;只要观察到了人的外部表现,就可以推知它的愚智。所以说:君子对于用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无不谨慎的。

太庙之内的祭礼真是叫人肃敬动容。首先,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大夫协助拿着杀牲告神的玉帛紧跟其后。接着,国君又亲自制祭,夫人献上盎齐之酒。接着,国君又亲自馈熟,夫人再次献酒。在这个行礼过程中,卿大夫紧跟着国君,而命妇紧跟着夫人。说到他们的神情,那是毫不搀假的恭敬,那是专心致志的忠诚,又是那样地迫不及待地想让祖先享用供品。牵牲入庙时,先在庭中告祭于神;进献生血生肉时,又在室中告祭于神;进献熟肉时,又在堂上告祭于神。三次告祭都不在同一地方,这就意味着求神而又不知神所在的确切位置。先设正祭于堂,又设祭于庙门之外,就好像是在询问:“神是在那边呢?还是在这边呢?”一献之礼是不够讲究的,三献之礼就有点看头了,五献之礼就礼数更加详备,至于七献之礼,那真是神乎其神了。

大飨的祭品是那样的丰盛,贡品是那样的众多,恐怕只有天子才能有那样的排场吧!牛肉、羊肉、猪肉、鱼肉、干肉,包罗了普天之下的美味佳肴;篷豆中盛放的祭品,山珍海味,瓜果李枣,都是四季风调雨顺的产物。四方诸侯的贡金,表示他们的服从天子;诸侯给天子的见面礼,是束帛加璧,表示他们对天子美德的尊敬。诸侯贡品的排列,宝龟放在前列,因为龟能预知未来。其次是黄金,因为它能照见人情。其次是丹砂、油漆、蚕丝、棉絮、大竹、小竹这些日常用品,这表示普天之下的物产都是供给天子使用的。其余的贡品没有固定的品种,原则上是你这个诸侯国有什么土特产你就贡献什么,这表示再遥远的东西天子也能得到。大飨礼毕,来宾走出庙门时,奏起送宾的乐曲《陕夏》,以显示礼数的隆重。天子亲自在南郊祭天,这是无比的尊敬。宗庙之祭,视死如生,这是无比的仁爱。丧礼,孝子哭天号地,痛不欲生,一切发自内心,这是无比的真诚。为死者准备服装,明器,虽然明知无济于事,但也仍然尽力准备,这也表现了莫大的爱心。聘问所用的礼品,多寡都要合乎规格,这是无比的合理。所以,君子如果要观察什么叫仁义,只要观察一下礼这个根本性的东西就行了。

君子说:“甘味是五味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调和出百味。白色是五色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绘出五彩。这个道理明白了,你就知道忠信是礼的根本,只有忠信之人,才可以学礼。如果不是忠信之人,礼也不会跟着你瞎跑。由此看来,礼固然重要,而得到忠信之人更重要。”孔子说:“即令把《诗经》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学过礼,就连简单的一献之礼也承担不了。懂得了一献之礼,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飨之礼。懂得了大飨之礼,如果不再继续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旅之礼。懂得了大旅之礼,未必就能担当祭天之礼。不要轻率地议论礼。”

子路当季桓子家的总管。过去季氏举行岁时的祭祖,总是天不亮就开始,忙活一天还没完,天色已黑,还得点起火把继续干。因为拖的时间太长,即令是身体强壮、敬心十足的人,也被搞得疲惫不堪。因此,许多执事的人都东倒西歪、左倚右靠地来应付差使,这实在是对祖先的大不恭敬。后来有一天,子路参与季氏祭祖,举行室内正祭时,室内室外的人在门口交接祭品;举行堂上侯尸时,堂上堂下的人在阶前交接撰具。天亮开始祭祀,到了傍晚就行礼完毕。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谁能说子路只是有勇而不懂得礼呢!”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礼记》中,孔子这样说儒者——其饮食不溽。看来不仅“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曾厄于陈蔡之间,饱尝过饥饿之苦的孔子,如今竟如此苛求饮食了。

是他要求过高,还是身体太娇贵?

都不是。问题就出在一个“礼”上。

“克己复礼”,孔子一生都在为礼教奔波。他所在意的不仅是“食”,衣食住行无不在“礼”的约束下。

品格上“儒者”以忠信为宝,“涅而不缁”,到春秋时一切礼法已成了繁文缛节,倒的确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无暇顾及礼数,见人匆匆问声好,日日“趋庭”,已然失去了君子风范。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由于他不变的情操,是由于他“大同”、“复礼”的人生追求,是由于他谦和、端正的生活态度。我们没有学到他的礼、他的魂。我们只能是忙忙碌碌地终此一生。淡了规矩,弃了品性,丢了原则,因而也淹湮在茫茫人海中了。

穿越千古的尘埃,在古人的心中,寻找那一方净土。虽身处尘世,但那“繁复”的礼节却给浮生以宁静,予心灵以平和,赋人生以感悟。

不知礼者,也枉来人世了。无束缚不成器,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适用于古代,亦适用于现代。

今生有礼今世好,莫笑尼山说旧辞。

“有教无类,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句话出自《礼记》。“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而言,它的意义就是:身为师者,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要教育他。不能因为一个人过去不好的经历就在学习上放弃他。“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是讲的学习方法,指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不要一味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正如谚语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教师来说,要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合理运用学习中的正迁移。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勤于学习。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教育家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强化控制理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在一年级时,有几个小朋友作业很是潦草。针对此,我采取了鼓励为主的强化教育: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朵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种积极强化的方式,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了他们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与孔子提出的“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善教者,虽逸而功倍,不善教者,虽勤而功半。”

我班邵阳小朋友有着极强的暴力心理问题.经过两年来的观察了解,我认为原因在于幼年时的攻击毛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成为一种不良的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打架成为其发泄过剩精力的一个方面.由于缺乏道德意志,他虽然知道不好,但却控制不了自己。对于这个孩子,我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看到大家都不睬他,甚至有些轻视他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可怜和可惜,我也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尽心尽力教导每个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我静下心来首先分析了家长的问题:对孩子早期教育是失败的.可能是没有加以重视,认为孩子之打架无所谓;亦可能方法简单,引起孩子的对抗心理.所以工作作了,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与家长联系并引导他们对孩子要有信心,要配合学校教师继续做工作,毕竟孩子打架的次数在减少,要给予巩固;同时找建议他们求助心理医生,给予矫治;多鼓励邵阳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或公益劳动,使其过剩的精力有正确的渠道排除,同时也可以进行意志力训练。

令人欣慰的是,进入三年级的邵阳有了很大的进步,成绩也有所提高了。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读礼物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00字)。

礼物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具有实际价值,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然而,我们是否深思过背后的含义以及当我们将心意转化为礼物时我们又会得到怎样的经验与体会呢?本文将探讨从读礼物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感恩的力量(250字)。

礼物不仅仅是一种赠予,更是一种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读礼物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还提醒着我们要感恩身边的一切。每一个送来的礼物都是一种祝福,是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到幸福。读礼物的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感恩之心能将我们与他人连接起来,让我们在生活中享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第三段:对自我的认识(350字)。

读礼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当我们收到一份礼物时,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送礼人对我们的理解和对我们的认可。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读礼物的过程,发现自己可能对某些事物有特殊的偏好或兴趣。比如,当我收到一本关于自然与环境保护的书籍时,我意识到自己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并从中汲取了更多关于环保的知识。这种对自己的认识不断推动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

第四段:感受与回忆(350字)。

读礼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当下的感受,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一个礼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它可能是朋友间的一次小小的聚会,也可能是情侣间的浪漫的回忆。当我们读礼物时,我们也同时回忆起了那些美好的时刻。每一次翻开这些礼物都会重新唤起那些甜蜜的回忆,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他人共度的时光。

第五段:分享与传递(350字)。

读礼物也是一种分享和传递的过程。当我们读完一份礼物后,我们可以选择将它传递下去,与他人分享我们所收到的快乐与感动。这种分享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当我们将自己的感激和关心通过礼物传递给他人时,我们也在传递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种传递不仅让我们与他人更加亲近,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鸣。

结尾(100字)。

通过读礼物,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还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回忆过去和传递情感。读礼物不仅是一种享受和感悟,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温暖和善良。因此,让我们在每一个收到礼物的时候,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份礼物,感受其中的爱与温馨。

读礼记心得体会

礼记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讲述了古人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所需的各种礼仪和规范。作为一名现代人,在阅读礼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本文将分享读礼记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让大家对古代礼仪和现代社交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段:结合实际。

礼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方面的规矩和原则。也许在当今社会的某些时刻,这些规范似乎已经被忽略或被视为过时的,但是当我们深入理解礼记时,我们会发现这些规范实际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根本之一。

第三段:学习互动之道。

礼记中有关于交朋友和与人相处的许多规范。比如,要与人相处得好,需要做到真诚、尊重和宽容。而且,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和回应对方的言论。这些都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第四段:了解国际交往中的规矩。

礼记中也有很多关于外交方面的规矩。这些规矩或许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它们确实是国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可以确保国家间友好合作的关系,同时避免了冲突和矛盾。了解礼仪和规矩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它们也是从本地社区到全球化社会都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第五段:总结。

在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即使是古代的规范,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方法是适用于今天的。通过学习礼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从中学习到有关人际、社交和国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些知识也在提醒我们珍惜并维护我们的人类社会,为其他人和世界贡献我们自己的财富。

读礼义心得体会

礼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读礼义心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义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有了一定的启示。下面我将从文明行为、人际关系、社会责任、自我修养和传承文化五个方面,谈一谈我读礼义心得的体会。

首先,读礼义心得让我深刻理解到文明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信仰、价值观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起文明行为的意识,我们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秀素质,促进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礼貌用语的使用,主动给老人让座,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帮助。这些都是细小的行动,但它们所传递出的文明和友善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读礼义心得让我明白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也能够为他的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读礼义中,我不仅学到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更懂得了要真诚对待他人,以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通过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培养了更多的人际关系,让我在生活中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再次,读礼义心得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社会责任,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每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一个优秀的公民应该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困、环境污染等,而我也开始主动参与到一些公益活动中。通过志愿者活动和捐款等方式,我虽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但我相信每一个人的贡献都能够构成社会进步的一部分。

再次,读礼义心得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礼义作为一种操守和行为规范,需要个人不断的培养和提升。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培养,通过读经典、参加培训等方式,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懒惰、自私等,我要通过自我反省和改正,不断完善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最后,读礼义心得让我明白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礼义需要我们珍惜和传承。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也深入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文化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以身示范,将文化传递给后代,让其世代传承,使中华文明得以永久。

总之,读礼义心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义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有了一定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礼义修养,以更文明、友善、善良的态度与他人相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也将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读《礼记》心得体会

《礼记》是中国古代孔子根据自己对礼仪制度的认识编撰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涵盖了礼仪的起源、功能和修养方法等方面。阅读《礼记》是我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时常为其中的智慧所感动,下面我将从礼义廉耻、修身养性、人际关系、国家治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礼义廉耻。

《礼记》中强调了礼义廉耻的重要性。在这部经典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行为准则和礼仪的观点。他认为,礼仪是一种象征,通过遵从礼仪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合乎规范,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礼仪要求人们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而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尊重和宽容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拥有敬重他人的礼仪修养,我们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段:修身养性。

《礼记》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于孔子的眼中,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至关重要。《礼记》中对于修身养性提出了许多行为规范,如孝道、忠诚、宽容等。社会和谐需要从每个个体开始,只有个体修养出众,社会才能繁荣富强。阅读《礼记》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段:人际关系。

《礼记》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记述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礼记》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孔子认为,人际关系中要保持适度,既要表达出尊敬和礼貌,又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处理方式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能够协调各方的利益,维护好自己的尊严。阅读《礼记》让我更加理解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第五段:国家治理与传统文化。

《礼记》中沉浸于国家治理的内容给了我更多启发。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稳定、和谐,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伦理规范。国家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阅读《礼记》让我明白了国家治理要从个体做起,只有每个人都具备合格的公民品质,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同时,阅读《礼记》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我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这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

结尾段:回顾。

通过阅读《礼记》,我对于礼义廉耻、修身养性、人际关系、国家治理以及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礼记》中的思想和智慧仍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应该明白,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关心国家与社会,既有修养又有品德,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阅读《礼记》是对自我的修养和价值观观照的一次重要机遇,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的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礼记》心得体会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周代文化、礼制的重要记录。这部经典集合了多位儒家学者的著作,包括《小学》、《中庸》、《大学》等。它详细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传递了儒家思想精髓。阅读《礼记》,不仅能让人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更能够从中感悟到人际关系、家庭教育、仕途道路等方面的智慧,对于培养自身的修养和提升社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礼记》中涉及了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比如,其中有一篇叫《丧服》的章节,详细规范了人们在丧期中的言行举止,提醒人们在与丧家人交往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个章节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恰当地安慰慈悲,还告诉人们在面对丧亲之时应该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这些礼仪规范的背后,其实是深刻的人性思考,它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并且运用恰当的语言和举止来维护和谐的关系。

《礼记》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智慧。例如,其中有一篇叫《曲礼上》的篇章,详细教导了年幼子女应该怎样行礼向长辈表示尊敬。这篇篇章告诫我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懂得孝敬长辈,尊重父母,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家庭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石,读《礼记》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实践正确的家庭教育。

《礼记》中的篇章中还有许多关于仕途的智慧。其中,《中庸》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仕途中的道德理念。它提到,做官要秉持忠诚、正直、谦虚等品德,不能为了私利而背离了自己的本心。从这些道理中,我们可以看出,《礼记》强调在仕途中要坚持原则,要以正义和诚实为准则。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礼记》,我不仅学到了古代文化、礼制的知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礼记》中的每一篇章都对应了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们带给我对于人际关系、家庭教育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思考的启示。同时,《礼记》中的智慧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使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合理的礼节和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总之,读《礼记》让我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认识加深,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人际关系、家庭教育以及职业发展的智慧。通过学习和应用《礼记》的智慧,我相信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将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过着和谐的生活。

读礼义心得体会

礼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也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而读礼义可以让我们充分理解这一价值观的内涵,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进来。在阅读礼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义的重要性,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读礼义让我明白了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中国人讲究“有礼”、“懂礼”,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沟通语言,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恪守礼仪,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例如,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问候礼貌、待人友善,都是基本的社交礼仪。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遵守礼仪,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其次,读礼义让我认识到义在社会中的价值。义,是指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义是社会道德的核心。人们都应该有做好事、行善事的意识,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做一个好的公民,除了遵守法律法规,还要关心他人,帮助有需要的人。只有秉持着义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美好。

再次,读礼义让我深刻认识到心的重要性。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心的善良与美好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礼义本质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修养的源泉则是心。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体悟,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性。例如,读礼义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如何修身养性。只有心善良、纯净,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

最后,读礼义让我体会到体的意义。体是指身体的健康与坚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保持身体健康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时进行适度的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读礼义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也是一种对个人修养的提高和追求。通过读礼义,我明白了礼仪、义、心与体的价值,也理解了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读礼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礼义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素质的提高,礼义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读书是培养和提升人们礼义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阅读课本、名著和优秀文章,人们可以深刻理解礼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进而将其融入自己的行为中。在我多年的读书经历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礼义的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让我认识到礼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而礼义正是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利器。在读过《论语》之后,我认识到了孔子所强调的“以礼待人”的原则。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以礼待人。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道,脩身;不脩身,何以脩道?”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出良好的礼仪习惯,我们才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读书让我认识到了礼义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礼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可以塑造人的品格和素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阅读名著和优秀文章,比如《红楼梦》《孙子兵法》,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义对于一个人的培养作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充满着温良恭俭让的品质的人物,他能够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境的时候保持自己的节操和原则。而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军队必须遵守各种军旅礼仪,互相尊重,形成团结一致的战斗力量。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和道德观念,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和践行礼义对于塑造自己的品格和提升自己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读书让我认识到了礼义在社会中的价值。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和贡献,而礼义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通过阅读社会历史和伦理学方面的著作,我深刻领悟到了礼义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礼义的理解与实践存在差异。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礼义都是维系一个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基石。例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推崇和培养礼义之风,使得社会风气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了解和传承这样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以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最后,读书让我认识到了礼义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义观念,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幸福与快乐。通过阅读一些心灵疗愈类的书籍,我深刻感受到了礼义与幸福的关系。这些书籍告诉我,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礼貌、尊重和关心时,我们将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善意的回应,从而增加自己的幸福感。而当我们自己做出一些具备良好道德的行为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得到平静与满足。因此,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践行礼义,进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读书让我深刻认识和体会到了礼义在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社会价值和个人幸福方面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培养和提升礼义观念的有效途径,读书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和认识到了礼义,将其融入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当中。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塑造自己的品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读书,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以更好地践行和传承礼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