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论文(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2 09:01:38 作者:琉璃

会计的核心原则是公允、真实、完整、准确,它要求会计人员要凭借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进行工作。以下是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会计总结范文,这些范文展现了优秀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总结报告的水准,值得参考和学习。

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许新霞、潘峰。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不论证了一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尚未能从总体上遏制虚假信息的蔓延。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会计风险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现代社会的权责结构决定了会计风险的存在。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在其所著《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会计不仅仅是记帐工具,而是社会经营责任系统中的一项客观活动。他认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责任网络上,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与经管人的经营关系中去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负有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责任。

然而在目前经济社会中,企业管理者对于个体利益的追求驱使其向会计人员施压;或因会计人员自身原因,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给社会带来损失。这种由于会计人员未能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会计风险。损失是信息使用者使用错误信息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二、影响会计风险的要素分析。

首先,企业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时有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微观效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风险的产生,二者的偏差越大,会计风险也就越大。

其次,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处地位及会计法规对会计人员缺乏保护加大了会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实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负责人操纵着会计人员的劳动雇用大权,这使得会计人员难以自觉控制风险。再加上会计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人员控制风险行为的保护,会计人员常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修订后的《会计法》中,更多谈的是对违法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的处罚,至于对会计人员的保护,虽然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但笔者认为,在《会计法》已明确对授意、指使、强令做假帐的责任人员处罚的同时,可以采用其他法规的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保护。用积极的保护措施辅以严厉的惩罚,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尚难承受其相应职务的抗风险的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界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的薄弱增加了企业的会计风险。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老化,其专业技能大大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也使会计人员无意中加大了会计风险。

三、防范会计风险,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带来效益。

[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1.企业会计制度不规范。

企业会计制度建立的不规范,有些过于抽象、不准确,导致会计人员理解偏差,容易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企业的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对会计工作的约束和规范力不强,或者是企业为了集体利益出现2本账的问题,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的失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会计方法存在弊端。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会计方法存在弊端,科目设置不合理,对新的会计制度、税务政策理解不透,掌握不准,方法不当,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失真。

另外,企业的会计方法与本单位业务性质、行业规范、财政政策必须统一,否则也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核算的准确性,甚至容易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发展。

会计报表的缺陷也容易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报表应是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报表,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真实的经营状况、资产状态、资金形态和赢利能力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如果会计报表过于简单,很多的经济性问题没有反映,或者给管理者带来不准确的信息,造成决策延误或失误。

会计报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其会计报表制定的科学与否,将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应该根据企业的经济情况,查找会计报表中的缺陷,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会计人员执行相关的会计操作时,由于会计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虽然《会计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会计的各项职能,以及进行会计核算的相关标准,但是由于《会计法》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导致会计在实际的经济核算过程,对某个模棱两可的规定理解不同,处理结果就不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威胁力不够,最终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

5.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针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监督制度进行监督,才能够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的企业内部都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无法对会计人员的相关会计工作进行良好的监督,最终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另外,受到企业内部监控体制的限制,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企业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有的站在集体利益与会计人员一起促成会计信息失真。

出现了很多违反规定的行为,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良好核算,以及其真实性也严重的受到影响。

1.规范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应进一步规范会计制度,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权力运行约束机制,堵塞管理漏洞,规避经营风险,使各项工作制度化、流程化,减少人为干扰,鼓励会计人员按照科学的会计制度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监督力度,进而推动会计核算信息准确性。

充分论证、反复修改使各项制度便于操作,合法、合规、利于约束,便于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保障会计人员敢于依据会计制定进行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2.改进会计方法。

以及对债权债务管理方法,在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时,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企业的发展形势,采取针对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进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科学制定会计报表。

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深入研究科学的制定一系列会计报表,注重报表分析与对比,强化资产保值与增值,规避单纯的产值增长与税负降低,注重对项目管理规范性与质量提升,注重整体实力增强,促进会计核算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4.完善会计法律体系。

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及时发现会计法律法规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时纠正、补充和修改,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会计人员认真遵守会计法律法规,轻松地、规范地开展日常会计工作,对人为干扰敢于说不,能够坚持原则,维护法律尊严与经济秩序。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准确的会计信息制定经济决策,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5.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企业还应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赋予会计监督部门独立的职能与权限,审计监督部门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定期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以进一步督促会计人员按照相关的会计规范和会计标准开展会计工作。

另外,还应该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对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内外形成合力,加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进一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会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

无论是何种原因,会计人员都需要正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问题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现代社会中,资本市场中传播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了解企业资本状况和和经营状态的重要工具。

作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判断依据的重要信息来源,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等状况。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它被当成了企业管理层粉饰公司经营业绩的手段。

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不仅会损害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同时也扰乱了经济市场的秩序。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对91家会计师事务所、159名注册会计师予以行政处罚,其中107名予以警告、45名予以暂行执业、7名予以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处分。

由此可见,即使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愈加注重,质量愈加提高的今天,還是有很多公司和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重大违法问题。

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仍值得关注,不容忽视。

二、研究设计。

从财政部的会计信息质量检察公告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上存在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研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改善会计市场信息,提高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

证券监督委员会及各证券交易所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机构。

他们每年都会对发现的资本市场问题进行行政处罚,并做出相应的处分决定书,并且这些处罚大多数都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处罚。

因此,笔者以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纪律处分决定书为研究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

三、研究统计和现状。

为了了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披露的情况。

笔者对年至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对上市公司或人员公布的357份纪律处分决定书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违规的原因,着重对其信息披露违规问题进行了统计。

上海证券交易所自2013以来做出的纪律处分决定的处罚主要分为三类:监管关注、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认定。

信息披露违规是上市公司被处分的大部分原因,整体占比达到58.2%。

笔者将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分为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准确和不及时四类。

从表1-1可以看出,信息违规披露的处罚主要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

其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占违规总比例的42.89%,信息披露不充分占总体比例的33.22%。

2015年,上交所查处信息披露不及时37起,占比38.95%,虽然比起2014年的48起、42.86%相比有所明显下降,但从2016年该比例再次上升,达到45%,可以看出信息披露不及时呈现波动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

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违规情况与不及时类似。

从纪律处分内容上看,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可以分为重大信息遗漏、虚假记载、披露不实、推迟年度和其他五类。

其中推迟年度所占比例最大,重大遗漏排在第二,披露不实再次之。

四、研究结论。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不充分、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四个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信息存在重大遗漏,如隐瞒重大担保信息,不按规定披露关联方交易等、虚假记载、披露不实、推迟年度等。

信息披露违规的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往往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上述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误导了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笔者研究发现,凡是相关制度规定必须披露的管理会计信息,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能够按照要求披露。

但遗憾的是,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这些信息对于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没有多大的作用。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一致。

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增强非财务信息的规制性,同时增强财务信息的实用性。

管理会计信息能够将描述性的'说明和量化的结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分析时发挥重要信息效用。

由于缺乏统一的非财务信息标识编制依据及指南,又没有第三方审验,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目前,上市公司年报中没有对管理会计信息范围做出具体规定和统一标准,缺少系统性。

(二)上市公司主动披露意愿不高。

从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并不多见。

部分上市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进展说明长篇大论但没有具体性的内容,或者没有这方面的说明;虽然在财务报告中有提及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的内容,但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披露。

同时,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年报都是在固定的位置,例行条例般干巴巴的叙述公司报告期内没有出现重大会计差错。

笔者在阅读本文上市公司年报样本时,没有发现有一家上市公司主动并且详细披露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的相关信息。

(三)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重大遗漏。

管理会计信息要求具有充分性和重要性,公开披露的信息内容应当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信息,不得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出现重大遗漏,致使报表阅读者无法全面、充分的了解企业。

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充分并且重要,才能够帮助广大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是主流人群。

他们一般不會大量收集上市公司的其他相关信息,年报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

因此,会计报告信息中重要信息披露不全面容易误导投资者,增大投资风险。

针对上市公司管理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标准、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增强信息需求引导管理会计信息市场发展、增强投资者专业素质以及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对缺陷和不足进行改善。

(一)制定《管理会计信息应用指引》,规范标准。

实践中,管理会计的概念、原则和目标等,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这和我国没有相关的统一规范、科学系统地、能够贯穿单位活动始终的管理会计标准有一定的关系。

没有统一的标准,上市公司在向投资者披露管理会计信息时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进行信息披露;披露的最低标准是什么;如何量化诸如产品质量、社会责任等。

没有统一的标准的规范导致投资者和管理者会选取一些带有主观性或未经审计的指标来推测公司价值,这使得评估企业价值会产生重大风险。

因此,对上市公司管理会计运用和信息披露都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类似于公认会计准则规则体系的《管理会计应用基本指引》,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内容、方式标准化,使用統一的管理会计语言能够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能够进行对比,统一认识,形成指导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共同话语基础。

(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偏好性。

一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

这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下降。

对此,监督部门应该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创建包含传统会计信息制度披露在内的管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有了指标就可以评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优劣,此外也研究发现,监管较严格的行业,信息披露质量较高,而监管不严格的行业,信息披露质量较低。

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不论证了一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尚未能从总体上遏制虚假信息的蔓延。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会计风险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现代社会的权责结构决定了会计风险的存在。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在其所著《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会计不仅仅是记帐工具,而是社会经营责任系统中的一项客观活动。他认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责任网络上,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与经管人的经营关系中去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负有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责任。

然而在目前经济社会中,企业管理者对于个体利益的追求驱使其向会计人员施压;或因会计人员自身原因,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给社会带来损失。这种由于会计人员未能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会计风险。损失是信息使用者使用错误信息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二、影响会计风险的要素分析。

首先,企业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时有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微观效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风险的产生,二者的偏差越大,会计风险也就越大。

其次,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处地位及会计法规对会计人员缺乏保护加大了会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实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负责人操纵着会计人员的劳动雇用大权,这使得会计人员难以自觉控制风险。再加上会计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人员控制风险行为的保护,会计人员常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修订后的《会计法》中,更多谈的是对违法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的处罚,至于对会计人员的保护,虽然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但笔者认为,在《会计法》已明确对授意、指使、强令做假帐的责任人员处罚的同时,可以采用其他法规的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保护。用积极的保护措施辅以严厉的惩罚,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尚难承受其相应职务的抗风险的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界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的薄弱增加了企业的会计风险。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老化,其专业技能大大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也使会计人员无意中加大了会计风险。

三、防范会计风险,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带来效益。

会计人员身处企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方针政策、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比外部审计人员了解得更为深入,会计人员对会计风险的自觉抵御必然能大大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可提高外部审计人员察觉风险的水平,减少相应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节省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节约必然引起审计费用的下降,为企业带来效益。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会计风险,对目前质量不高、审计业务操作不规范、事务所承受风险能力较低的我国民间审计事业,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外在表现,我们有必要转换视角,以会计风险为立足点,解决我国的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现象。鉴于会计风险有不同的类别,采取的防范措施应有差异。为追逐企业个体利益,减少国家在企业中的利益而提供虚假信息的现象,在我国最为普遍。其解决途径在于在会计法规中强调并加大管理当局(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对假帐授权行为的严厉制裁(这一点在修订后的《会计法》中已于详细规定),和对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权力给予积极的保护(对此尚需利用补充法规进一步订定)。对于那种由于会计职业道德薄弱和会计知识技能不足造成的会计风险,应在切实加强大专院校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

《上海会计》第8期。

会计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被新的经济模式所取代。而新的经济模式促使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产生,也就是所谓的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逐渐将传统的会计理论进行改变,从而创建了一些更加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理论。但是,在这个发挥暂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受限。本文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实际状况加以分析,从而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明确,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提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质量。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问题;研究。

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传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会计理论也必须要进一步做出调整。现代化会计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细则进行了调整,并且使得财务会计理论更加符合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使得其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难免会制约着现代化财务会计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故而必须要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以保证其实用价值。

现代财务会计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其是相对传统的财务会计而言。从资产经济到知识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会计模式也在这个背景下有所转变。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现代财务会计。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创建的一个理论体系。该理论中主要包涵如下内容:

会计目标的内容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其需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具体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等。会计目标当前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引导与出发点。而在实践中,会计目标也是其会计运作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目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作为,能够让整个会计活动相对完整。

2.会计前提。

会计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多个内容上。当前,会计的前提也主要是在其范围的规范以及会计要素的明确这两个方面。在经济方式相对改变的今天,传统的会计要素已经转变,会计范围也相对扩展。这就使得其作为会计前提作用相对削弱。因此当前会计前提是满足其行为的重要内容。

3.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一般包涵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另外,会计要素其实也包涵了会计主体、会计对象等多个内容。在会计理论中,这些内容都是会计的重要组成。

从传统的资本会计运作到当前的现代化财务会计模式,会计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企业状态描述,而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其对于这个持续的认识相对缺乏。其对经营时间的认知不正确。然而,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必须要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作为基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现代的经济形式而提出,其对于持续一次更加全面,其对于持续经营概念也相对符合经济发展。

2.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

会计分期实际上是针对固定时间段对会计信息的`利用。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的渠道相对增多,网络上也存在很多会计信息,但是这部分信息是否真实,有用,却成为企业利用所困扰的一个问题。会计分期的概念就在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一个变化。

3.货币计量概念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概念是建立在货币价值的一定上。而当前货币价值却很容易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货币作为商品的量化,其也存在一定的改变。如果单纯的依靠货币来进行计量,那么很容易导致其与经济发展脱节。在这种状况下,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已经有所发展,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缺失,也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被弥补。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如下几点的认知。

1.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可能性不断提高,当前会计运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人工、手写等模式,并且,涉及了一定的软件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也必须要趋于科技化。其中涉及的计算方式必须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

2.人员素质的提高。

无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其最终的发展因素都是人。相对应的人员在不断的知识运用中发现其与社会的脱节,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达到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对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加以更新,让其充分认识到理论更新的重要性,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论更新。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而言,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在传统会计的约束下,这种新型的会计模式还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例如人才。这就需要现代财务会计更加注重其发展的各个部分,从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着手,以达到发展的目的。当然,为了保证现代财务会计充分满足新的经济需求,必须要对其内容加以反思,从而使得其使用价值提高。本文从其会计报表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变化、会计形式多样化等内容来进行发展评估,希望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帮助。

[1]葛家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一)——西方规范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上)[j].财会通讯,20xx(1):6-9.

[4]刘鸿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xx(8):175.

会计研究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在我国存在发展缓慢、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以及至今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等问题。应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明确劳动者权益,鼓励企业加大资源的投资力度,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使潜在劳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权益;应用。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

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账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二)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

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三)未能明确界定劳动者权益。

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

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

(2)追加成本;

(3)使用成本;

(4)安置成本;

(5)流动成本;

(6)机会成本;

(7)沉没成本;

(8)重置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具有局限性。首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所有权的归属。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潜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价值的分配权。

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与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确定。

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收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

其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在把前四个概念引入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一)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的损失,保障投资收益。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70%来自国有企业。

(二)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我国经济建设中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决定了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只能扬长避短,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这是我国资源开发战略中最为明智的选择。

(三)明确劳动者权益,共同分享剩余利润。

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庭源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j]会计研究。

[2]袁振兴论劳动者权益的性质[j]会计研究。

[3]罗春艳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体系[j]财务与会计。

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作者: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潘煜双)。

近年来,人们在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大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归纳为三类:即人为因素造成的故意性失真;会计人员由于过失造成的非故意性失真;由于会计政策或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合法性失真。并把这三类作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象。这种分类是否合理,是否能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值得探讨。本文根据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以及会计政策的作用来分析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影响的客观性以及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系。

一、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政策根据制定的主体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从自身利益和特点出发,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专辑中指出:“人们所做的各种会计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委员会所作的抉择,或其他有权作出规定的机构所作的抉择,要求企业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提供报告,或从反面来规定,禁用他们认为不适当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种抉择还在个别企业这一层次上作出。随着公布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个别企业抉择的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越来越狭。但是编制报告的企业在会计上总是有许多决定要做的,包括未颁会计准则时,在各种可行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在奉行准则时,在各种允许方法中作一抉择,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里第一层次的抉择是属于宏观会计政策的范畴,而第二层次的抉择即企业的抉择则属于微观会计政策的范畴。

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不同,表现在:一是制定政策的主体不同。在我国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国家;微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企业。二是作用的范围不同。宏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包括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经济性质的企业;微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三是目标的重点不同。宏观会计政策强调提高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强调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微观会计政策的目标重点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四是宏观会计政策对同一业务事项提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微观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业务事项只能选择一种程序和方法。尽管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但两者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都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编制方面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宏观会计政策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企业会计政策是宏观会计政策的具体化。因此,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宏观会计政策有选择的余地,微观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就不可避免。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差异。比如在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时,很难或不可能分清哪一笔费用应由完工产品负担,哪一笔费用应由在产品负担,只能将生产科目中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大致地分摊。按照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其分配的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在产品按期初成本计价、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法、在产品定额成本法、约当产量法等,每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尽相同。其次是不同的会计观点,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种观点认为应实施快速折旧法,因为:一是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加快,使得企业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对降低,为正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应实施快速折旧法。二是新资产的生产能力在早期较大,因而早期的营业收入也相对较多,按照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应在这些资产具有较大生产效用的早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用。三是即使资产的实际生产能力在各期基本均衡,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也应该大体相等。但由于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计提的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两个方面,修理费用会随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故折旧费用就应逐年减少。另一种观点主张直线法,因为:一是快速折旧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计提折旧加快程度很难与实际无形损耗程度一致。二是直线法简单明了,容易计算。三是采用直线法前后一致,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再者是宏观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要求企业执行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从会计方法到会计科目、报表都作了统一规定,企业只能被动地执行,而没有选择的余地,人为地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会计实务的丰富多样性,否定了会计政策应有的作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家对于宏观会计管理体制也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会计管理的自主权也将逐步扩大,企业将有一个相对过去来说显得十分宽松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企业有可能从自身特点和利益出发,以满足企业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需要。

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会计政策有助于维护和增长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制定自己的会计政策,除了希望会计核算系统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还希望通过对各种计量、报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效地维护和增长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二是会计政策能帮助实现管理人员的经营思想。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是稳健经营,有时是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例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处理上也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企业在“快速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显示实力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于拓展市场,需要尽可能在财务报表中多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三是会计政策有助于建立与企业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会计核算系统,使其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得到更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会计政策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符合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变得灵活有效。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核算,从而简化会计核算的手段和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与作用可以看出,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

三、如何看待会计政策对会计信。

息的影响。

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只要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方法有选择的权力,这种不确定性就始终存在,但它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因为;一是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国家的会计法规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宏观的会计政策不可能具体地规范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在会计实务中,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企业也存在规模、数量和环境上的差异,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要求揭示信息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处理提出完全统一的要求。正是会计实务的这种需求使会计政策的产生成为必然。既然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就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它也不能消除它;而我们所要治理的会计信息失真是通过努力可以好转或根治的。二是会计政策是合法的。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的,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所做的选择,尽管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必须受国家宏观会计政策的约束。只要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就应该认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我们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是违法的。三是会计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均与本单位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如本单位的资本权益结构、资金的流动性、偿债能力与债务负担的对应性、行业的特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内部管理水平等,会计政策运用得好,有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比如:通货膨胀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揭示其影响程度、防止超额纳税、资产流失的会计政策;市场疲软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促进产品销售、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速资金周转的会计政策;社会资金紧缺现象要求企业选择有利于筹集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的会计政策等等。同时,会计政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有关理财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会计政策所致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我们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新认识。

企业如何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处理各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例如:实行稳健政策,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备抵法处理坏账损失,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存货的结存价值等,就会减少当期的国家税收和投资人收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取得收款权利确认收入的实现,使用总价法计量附有折扣的销售收入等,就有可能发生提前纳税,甚至超额纳税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反映会计处理结果的会计信息是各利益集团进行决策的依据,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下产生的会计结果可能导致各利益集团作出不同的决策。例如,按历史成本计量企业资产及费用产生的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时期很可能使投资者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强,而向企业投入资本;反之,采用现行成本或一般购买力进行计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则可能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方向。因此,各利益集团根据会计信息评判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必须搞清楚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持立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是指企业站在哪个利益集团的角度选择会计政策。基于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者、经营者、国家、劳动者以及债权人等.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也应分为:一是以公司股东或企业原始投资人为主要考虑对象的投资者立场,以满足投资人需要、服从投资人利益、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为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以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为主要考虑对象的企业立场,立足于保存企业财务实力、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而选择会计政策;三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国家立场,选择有利于满足政府税收要求、扩大税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会计政策;四是以企业职工利益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劳动者立场,选择的会计政策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一般来说,社会资金紧缺、企业筹资困难时,优先考虑投资者立场;企业经营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需要得到扶持时,最好坚持企业立场;国家财政吃紧、税收任务较重时,适宜站在国家立场;劳动力短缺、劳企关系比较紧张时,应当选择劳动者立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有明确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才能为其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决策有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选择会计政策,都应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必要时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使企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的差异。要求企业通过表外揭示的方法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明了。

来源:《四川会计》第2期。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

一、管理会计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其技术层面,而必须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在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它的技术层面(技术方法)上。这种做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奠基和成形阶段,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这一新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框架就可能建立不起来。

可是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了使它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不能只停留在它的技术层面、而必须把它提高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认识和处理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在会计领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死的数字,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信息怎样形成和使用,关系到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利害、得失甚至前途命运。可见,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通过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收集、加工、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会计信息,要使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

人类社会的文化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基石,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着他的最终追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并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行为取向。因而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都是由价值观所驱动的。例如,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不愿意辛勤劳动而又要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在道德上就会损人利已;在行为上当这不到目的(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得不到实现)而又别无其他选择时,就可能挺而走险,甚至谋财害命。在会计文献上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即“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当然,它不是原始的语言,而是一种符号化的文字与数字、图表相结合的语言。但语言(不管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都只是思维的外壳,它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和传递人们一定的思想文化内容——包括有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会计的功能,不管会计文献上有多少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行为功能(behavinndfunction)。会计的技术方法不管如何复杂、先进,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就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任何实际作用。而要使会计的行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不是单纯靠研究它的技术方法所能奏效的,还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使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更具体一点说,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如果在价值观上要通过“以权扰数”,达到“以数谋官”、“以数谋位”的目标,并为此而要求会计部门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那他们在道德上就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在行为上就会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样的会计问题,就不是单纯依靠改进会计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必须探索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异于舍本而逐末。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

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增长,加上生产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吸收成为成本计算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又要求分产品提供较正确的成本数据,以实现成本计算与利润计算的直接联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技术方法能够解决折旧费用的计算和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其起始阶段,这种计算是在账外进行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又由账外计算转入账内计算,使成本的形成、积累与结转,纳入复式簿记的框架,从而标志着成本会计的正式诞生。成本会计向纵深发展,是从原始的实际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管理)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本世纪初期,配合泰罗制在实践中的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引进、应用到会计体系中来,形成独特的标准成本系统。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十分可贵的。

2.本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仅此一项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从本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战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促进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现代管理科学适应新的情况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并由此而促成了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简括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要地位。其中“决策会计”是以长、短决策的效益评价为核心,而计划(预算)则是决策所选定的有关方案的加工、汇总。“执行会计”是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从技术层面看,经过较长期的实践,管理会计所用的多样化的技术方法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更趋成熟和定型化了,它主要包括成本性态与本一量一利分析;决策的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划分和短期经营决策方案的对比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方法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方法;存货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可控性的划分、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及其在责任会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数学方法(如数学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和矩阵代数等)的广泛应用等。上述方法可总称为分析性方法,其多样化和复杂程度,比财务会计所用的较为简单的描述性方法显现出更鲜明的特色。

从总体上看,一门学科的技术层面可以看作是它的“硬件”,而相应的社会文化观可看作是它的“软件”,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任何技术方法的应用,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作指导,将无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自然也是如此。

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的具体论证。

1.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首先是决策,决策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能。因而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指导所形成的管理会计,也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在“决策会计”领域所形成的对决策(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或长期投资决策)方案效益的评价方法是相当丰富而多样化的。但其具体运用,在决策程序中首先必须正确解决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问题。

现代管理科学从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管理人员也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决策人员;二是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人员。会计人员作为信息专家,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系统的关系,实质上是“谋”与“断”的关系,即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前者最终进行科学决策而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谋”、“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决策体制最早是由军事科学提出来的。因为大量的战争实践和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不通过参谋部具体掌握各有关方面大量的军事情报(信息),据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各种科学可行的作战方案,然后由司令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中选取在一定条件下最可行的作战方案,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参谋部的“多谋”,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善断”,没有参谋部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决胜千里。因而现代军事科学十分重视参谋机构(人员)的作用。这种由军事科学确立的科学的决策体制,很快被推广应用到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来,并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林现科学化。这是意味着:“善断”必须以“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地、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使之披上科学的外衣,就会产生更大的迷惑性,则这样的论证比不论证更坏。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因此,决策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比相关的技术方法重要得多。

2.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及其贯彻执行)必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管理会计的两大组成部分——决策会计与执行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也就是:预算管理首先要对按决策程序所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的全面预算,以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促进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为此,就要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井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目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责任会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剖析,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经营业绩,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确保决策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的技术方法,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趋于定型化了。问题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实践证明: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群体行为,工作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对预算目标的认同感就越强,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取得的效果就越差。群体动力充分发挥的最高境界是使之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即使每一个职工目标一致,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全力拼搏、奋勇争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能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集体成果。要使预算管理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在企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上,必须遵循新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movement)的精神,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式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发言权,即坚持员工本位原则,以员工满意作为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条件,以促进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的自主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据此,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总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必须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的独立自主精神,由过去从上而下颁发“强加性的分预算”改变为由广大员工亲自参与制定而形成“参与性分预算”。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分预算的执行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把所制定的有关分预算的执行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借以充分调动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预算的贯彻执行应当使执行者彼此之间从各自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互承诺,形成相互遵循的权、责关系,并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内部契约关系,以此作为各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预算执行者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并依据一套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网络,相互予以沟通,如若发现任何“失衡”现象,即及时据以纠正,以保持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运作与动态平衡,从下而上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上所述,是在预算管理领域,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使管理会计的行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的鲜明体现。

网络会计研究论文

“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教师在中要贴近实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在该文件的统领指导下,通过实践得出:情境法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较为适用。

一、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二、基本会计等式教学中运用学生自身经历创设情境。

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对于他们的教学一定要突显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心理。下面,以基本会计等式的教学过程为例,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一)学生用自身生活经历创设情境。

例如,用一个学生的小视频“买衣服”作为导入内容:“要买一件上衣,但妈妈给只给了100元零花钱,于是和好朋友借了20元,买下衣服心情特别高兴”。同学们一边很有兴趣地看,一边在底下讨论。接下来老师根据这个短片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同学分组讨论:这件衣服多少钱;这位同学的资产是多少;以什么形态展现出来的;买衣服的钱都是从哪来的;这个短片涉及到哪几个会计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随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给予启发引导。同学们准确回答出资金的两个来源,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20、20、100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学生用企业实践经历创设情境。

接下来,用小a调查妈妈所在单位——顺美服装厂的企业实例,创设一个真实的企业情境,如1月5日,顺美服装厂进布匹用8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引导学分进行分析,布匹属于资产,增加80000元,银行存款是资产,减少80000元,用这些实例判断“基本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总额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帮学生树立职业信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会计,结合多媒体动画效果,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再用顺美服装厂其它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梳理,得出知识的结论。

三、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程序。

实践得出,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适用于难理解的会计知识,通过总结具体得出该种方法的具体步骤:一是用学生自身经历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二是把自身参与实践的企业真实情境引到课堂,使学生逐步发现理论;三是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即把“实践—理论—实践”作为一条主线,强调情境创设的主体和情境的内容始终由学生自主选择。

(一)捕捉生活素材,短片导入课程。

这个环节设计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设定拍摄内容的范围,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经历进行选择性拍摄。用这样的例子创设的情境,能迅速抓住学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情景之中,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如前所述,学生已经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知识点,再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与其相关的亲身经历;到父母单位调查了解经济业务,这样可以很自然地把生活与会计联系起来。

(二)巧用自身经历,激发学生探究理论知识。

用学生已有的自身经历和基础知识,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会计的真谛。如学生买上衣的经历,用这个大家熟知的例子,讨论分析、参考教学过程。

(三)活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前面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盲目性。从学生主观看,在他们头脑中能反映出所学的理论,再与实践联系起来。这个环节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环节的一个升华,是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母亲的工作单位——顺美服装厂,通过顺美服装厂经济业务的'变化,分组讨论在“基本会计等式”中,它的恒等关系是否受到影响。用前面猜谜作为过渡,这样,自然就把学生带到企业实际业务中,使会计知识“活起来”。

四、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效果及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无法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基本会计等式为例创新做法——以学生自身经历为视角的情境教学法,适合于中职学生的会计教学,这种方法符合学生认知局限性,接受能力差等现状,从方法本身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网络会计研究论文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

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

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八大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及经济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协调中的主要差异,主要从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生产经营成果,核算方法的差异,收益分配,核算分类上的差异及经济效益衡量指标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最后,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林贤郁、王吉利: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公司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9月发布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指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其质量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及时、可靠、可比和重大。

对投资者而言,真实、透明的信息披露才能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会计信息透明度一旦缺失,投资者的投资就会因非个人主观因素而导致投资失败。因此,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现状及其缺乏的原因。

1、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现状。

(1)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年报动辄洋洋万言,而对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的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的组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明年公司的预算,大多数公司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解释亏损原因时只有寥寥数语;谈到亏损因素时内容却惊人的一致,基本上是行业不景气、受新会计制度计提影响等客观因素,而对公司自身原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营销等问题轻描淡写。经营状况披露不详细、亏损原因披露不清楚、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等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2)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产品,过了有效期的信息,其价值将大为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滞后、虚假和遗漏司空见惯,定期报告不及时,每年2月28日预亏公告截止日过去后,仍有少数公司还在陆陆续续地发布预亏预警公告。近几年,随着证券监管力度的加强,上市公司靠信息披露时间差来谋取利益的行为已受到严格控制,但此类现象仍不乏存在而且手段更具有隐秘性。

(3)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虚假已成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在上市公司上市、再融资和年报等重大事件披露工作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随意更改赢利预告内容,有的公司预计基本可以实现扭亏为盈,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发布预亏公告。还有为了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故意在不同阶段发布一些误导投资者的会计信息,故意编造虚假的大额销售合同、随意披露不确定预期收益、对募集资金使用清况做不实披露、对重大财务信息不及时披露甚至不披露。由于上市前的利润包装,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就巨亏,还有些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人为控制在10%或6%以达到配股要求。

2、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缺乏的原因。

(1)企业权利机构难以真正履行职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利机构,公司合并、分立、年度决算等重大问题都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然而,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往往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小股东甚至法人股股东往往不参加股东大会,形成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从而导致股东大会难以发挥监控作用,流于形式。而一些企业的董事长往往是政府机关派下去的党政干部,不懂得生产经营,并不真正履行职责,有的甚至是不拿企业薪水的虚职。还有许多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董事会的其他成员也大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失去了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而作为监督机构的监事会,其成员也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与被监督者往往是上下级关系,实际上成为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象征性的履行职责。在这样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下,会计系统基本处于经理的掌握之中,经理人员很有可能凭借手中的超然权力控制公司的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向外提供不透明的会计信息以侵蚀公司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2)相关准则制度的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度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由于会计实践和经济创新行为的层出不穷,实践中经常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情况。

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如同一项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方便之门,造成部分上市公司为了配股、扭亏、保壳、兑现管理人员奖金、平衡实际赢利与预测赢利、参与二级市场炒作等目的,利用准则制度给予的活动空间进行会计操纵,从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的公平性、真实性。

(3)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现在一般是由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来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并由其确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这从根本上破坏了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关系,从而使审计丧失了其最基本的要素独立性;再加上部分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不高,职业道德较低等原因,会计信息的不实便不可避免了。其次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有机会获得合伙制的最大利益,却无需承担一旦失职可能倾家荡产的风险。

三、提高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主要对策。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发挥内部约束机制作用。

(1)借鉴美国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强制规定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达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否则将受到严重的处罚。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要严格执行证监会和经贸委已经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不断增加实施内部控制的强制力度,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

(2)逐步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运作。引导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降低持股比例,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非国有法人资本、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国有企业,降低企业中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促进公司股权多元化,以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同时,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使两者同步推进。鼓励分散的股东结构,积极推动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有利于增强中小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促进会计透明度的实现。

(3)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经验研究表明,在董事会中设立一定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可以有效制约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但是要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约束作用,而不仅仅是花瓶,尚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设计好独立董事的报酬机制、物质激励与声誉激励相结合、引入期权等激发独立董事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独立董事决策的连带责任机制,对独立董事的表决记录在案,追究独立董事因玩忽职守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相应责任等。

(4)加强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提高信息收集、评价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并对股东大会负责,保证监事会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并赋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起诉和弹劾权。其成员中内部人员的比例不得过高,尤其应注意吸收银行、国家审计机关、中小股东代表、职工代表的参加。监事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财务监督,监事会成员应该有基本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以便能胜任财务监督的职责。健全对监事会成员的激励约束和淘汰机制,各方应对自己的监事代表制定详细的工作要求,并根据监事代表工作好坏进行额外奖励或处罚。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

会计专业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专业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专业既是以提供会计专业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专业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专业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专业,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专业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专业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专业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专业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工作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为:

1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专业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专业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专业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

2会计专业方法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会计专业方法中还增加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工作。

3会计专业工作组织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专业工作,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专业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对会计专业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电子计算机一问世,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专业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会计专业电算化,并在进一步完善。

会计专业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专业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专业法以来,对我国会计专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专业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专业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专业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专业体系中去;会计专业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专业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专业的优秀成果。

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要会计专业现代化。会计专业观念是受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制约的,并受管理的对象及要素、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会计专业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会计专业观念只有受到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冲击而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的观念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实现中国会计专业现代化,要求会计专业理论现代化。会计专业理论现代化其主要功能在于预测和解释,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准确科学地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科学、合符逻辑地预测未来。第三,中国会计专业的现代化要求会计专业研究角度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参照系统,由过去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专业工作,并与国际会计专业制度接轨,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专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0月3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专业法》要求在会计专业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专业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专业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专业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专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专业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专业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专业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专业工作质量、推动会计专业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专业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专业法律制度,规范会计专业行为,提高会计专业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日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尚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专业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会计专业秩序比较混乱。

1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的学者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2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禁片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3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专业。

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专业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专业工作质量。

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专业工作,保证会计专业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专业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专业改革。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专业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专业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专业工作的改革。会计专业人员管理、会计专业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专业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专业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专业法制建设。加强会计专业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专业管理职能,保证会计专业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专业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专业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专业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专业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专业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法规体系。

3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专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专业改革,充分发挥会计专业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专业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专业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专业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专业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专业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专业电算化人才队伍。

4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素质。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专业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专业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专业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专业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会计诚信博弈研究论文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利益的驱使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对于企业的某些管理者以及会计工作者来说,一旦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就很容易出现做*账的情况。这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公司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做*账是一种违法乱纪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完善的表现,所以,做*账的情况时有发生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降低的体现。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在教授会计工作者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其次,做*账对于一个公司以及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知道做*账肯定会使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同时还会导致公司的账面出现亏损,对于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及发展都有很大的威胁。如果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这一问题,用不了太久公司就无法再继续运营下去,最终会导致破产。

(二)漏帐。

漏帐是一个大企业特别容易发生的财务账务问题。主要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扩大规模,那么原有的工作体制以及工作人员就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一情况。财务账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也是最为复杂的。繁多的账务信息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出现漏帐的情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这也会给财务审核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漏帐一般情况是指在财务审核过程中未能把公司的全部财务账务纳入到审核范围内,导致公司的财务账务信息不完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旦出现漏帐的情况,就会导致公司的财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反应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这样就使得公司的决策者不能根据公司的财务情况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漏帐的出现还会使得公司的部分资金流失,因为漏审核的'财务信息是不会纳入到公司的整体财务信息中,这部分资金就不能被公司的管理者发现,那么这部分资金就流失了。

(三)改帐。

改帐其实是做*账的一个常用手段,这就是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体现。公司的发展依赖财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一旦财务人员出现素质偏低的情况会给公司的日常经营乃至未来的发展都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改帐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公司运营状况不好,为了隐瞒这一情况公司的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更改来虚假的体现公司的良好运营状况;第二,公司的管理者或者财务人员从公司的财务中谋取私利而做出的行为。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都是对公司不负责任的,这对于公司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没好处的。改帐对于财务账务的审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对财务会计工作能力的考验。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导致公司的财务出现问题,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使得做出改帐这一行为的工作人员失去在这一行业继续工作下去的机会。

(四)错账。

我们都知道人的工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具备非常完备的业务能力。所以,在公司的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中总会出现一些业务能力有限的工作人员担任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会出现做错账的情况。某些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招聘一些没有工作经验或者业务能力不强的会计人员来参与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这是对公司发展不负责任的体现。我们都知道,公司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公司的正常运转带来难以弥补的危害。尤其是错账,这对于决策者对于公司的正常评估以及公司的财务审核工作都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二、财务审核工作的优化方法。

财务审核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的时代,原来的财务审核方式根本无法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为财务审核工作带来了福音,会计工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解决财务审核现状问题的很好的办法。

(一)将计算机加入到财务审核工作中。

在财务管理这一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改帐漏帐这一问题。但是,计算机工作会出现凭证不完整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在公司的运营中出现各种情况,所以,会计人员做好手工记录与整理还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机器是死的,一旦机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资料流失的情况,这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所以人工和计算机结合才是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最好的方式。

(二)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

社会需要完整的制度做保障,一个公司、企业也需要完整的制度来维持日常的运营和发展。财务审核工作是一个公司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针对公司的财务管理来说,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但是,在制定财务制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考虑到公司的现实运营状况。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公司的正常经营才是一个完整的财务制度。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快速发展的社会必然会影响到很多工作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现阶段公司的重要的工作之一,它也时刻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很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不能满足会计这一工作岗位的需求,而且会计这一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让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做好财务审核工作,更好的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做好定期培训工作。在提高业务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法律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还能减少工作中出现问题。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现阶段很多从业人员都欠缺的,但是他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人的行为的集合,所以个人的道德素质会直接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其次,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公司的发展和外在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很快的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外在形象。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人才的同时不能只顾这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的精神文明修养。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从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都是公司财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导致的一些状况的出现。只有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五)做好账务记录。

账务记录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做到有根可依,有据可查才是账务审核的目的。有些会计人员做事比较拖拉,今日事不能今日毕,本来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长此以往就会变得非常麻烦。所以,做好账务记录不仅能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还能简化财务审核工作。及时做好财务账务记录可以保证财务的准确性,为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三、结语。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审核工作的需要,在现阶段必须优化财务审核工作方法。做*账、漏帐、错账、改帐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更是整个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只有做好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公司财务制度的管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才能解决现阶段财务审核工作出现的问题。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文档为doc格式。

公司会计信息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不容忽视的间题。

1前言。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普遍,危害严重。

[1]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弄虚作假的报表日益增多。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只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进行,顺利地完成资源在市场上的配置。

[2]为了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2.1制度保障不健全。

(1)企业制度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没有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易造成单位负责人独断专行。

一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力,指使会计人员造假。

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腐收贿的罪行。

同时,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将利润、产值等指标作为考核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依据,也使一些企业负责人只求政绩,不顾财经纪律,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这些都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会计人员沦为企业管理者造假的工具。

(2)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相继出台或修改了一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规的出台滞后于经济业务的发展,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而且一些法律条文较粗,缺乏可操作性。

2.2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

首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会计准则是否具有较长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如果是一种临时应急性措施,不用多长时间就会丧失作用,需要修订;再次就是会计准则定义、释义的准确性,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以上这些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都会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3会计服务市场不规范。

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不能真正起到经济监督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严格监管机制,并且也有部分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或职业道德低下造成了在会计服务中不能很好地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而伙同企业联合造假。

此外企业领导人受利益驱动而造假,企业主管部门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干预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技术能力低也是重要原因。

2.4处罚力度不到位。

一是监督机构设置不规范,表面上看有财政、审计、税务、银监等行政执法机关和会计事务、审计事务所等社会监督力量,但实际上存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的矛盾,造成了对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谁都可以问、谁都可以不问的局面。

二是查处打击力度不够,虽然文件对一些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处理都有明文规定,由于顾及到人情关系,对查出的问题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违纪违法行为,避重就轻或视而不见,或以罚代法,致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违法成本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会计中介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与单位合谋造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5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人们认为:素质低的表现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是思想素质。

业务素质低的表现是:会计人员对帐务处理不熟悉,对现行的财经法规、财务制度运用不熟练,由于业务能力较低导致记错帐、算错帐。

在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是以双重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会计人员要参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要受本单位的高层领导者的领导。

双重身份的地位使会计人员两为其难,国家法律、法规必须执行,而本单位高层领导者的领导也需接受,当企业领导者的思想素质低,为了个人或集体利益而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作虚假记录时,企业会计人员往往是难于违抗而只得听从。

因此说,单纯用会计人员素质低、法制观念不强来对其违规行为下结论是片面的,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低导致了企业会计人员违规行为的发生。

3.1提高会计人员地位,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目前会计人员地位低,其合法权益屡遭侵犯。

要从根本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解决此问题。

另外,《会计法》中关于会计监督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对会计人员应有的权益规定不甚明确,也给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带来困难。

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按原则办事、忠于职守的会计人员撑腰,保障他们不受打击报复,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2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

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博夺主体不到位,这一问题,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

与此同时,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弈方所接受。

3.3要加强对会计政策运作的监管。

一是企业内部监管。

作为企业会计人员来说,应定期把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料向企业管理当局和相关利益关系人披露,以便他们了解和掌握情况,并从维护各自利益的角度对会计政策的运作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防会计政策的运作偏离利益各方协同一致的轨道,使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是社会监管。

主要是要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验证制度,由独立于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外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会计报表进行验证,实施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判,以促使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作能够逐步规范和科学,并能切实维护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工作研究论文

财政部5月19日下发了财会〔〕10号文——《关于印发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从20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1]至此适用不到5年的财会〔〕18号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废止,可见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与时俱进。

一、当前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程序化、形式化。目前的继续教育方式有参加相关职称考试;参加社会培训;参加主管会计人员机构的网课培训。职称考试是为了取得职称而学,所学知识面纵然很广,但无相关实际工作结合,真正对实际工作中的帮助指导的实用性稍弱,考试内容也并非全部,以成绩定结论也难免片面。参加社会培训和主管机构的网课培训,由于课程设置偏理论化或是偏政策解读化,并非完全适合所有会计人员,但因为有继续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又不得不为了完成教育而教育,而对实际工作帮助并不大。从而使继续教育流于走程序和形式化。此外,会计人员每年参加多次主管部门举办的跟实际工作业务有关的培训会,因没有继续教育相关证明要求却不被视为完成继续教育,也有些欠妥。

(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目前被认可的培训机构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针对适合的会计人群单一。网课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基础知识、概念讲解,适合学校学习;线下自学的,通常大多数是为了通过专业考试,也侧重理论学习;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多数针对高级会计人员、管理会计人员,抑或是针对新出台的某个政策的解读分析等,例如单位内部控制高级培训、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等等。以上这些课程设置并不是完全适应大部分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培训内容缺乏实务操作,大多数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真正需要的是实际业务操作,这些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的继续教育最终必然导致继续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三)对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变化,财务工作同样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做出调整,譬如众所周知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就是顺应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他财务方面也是如此,因此这就需要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学习,单从要求通过自学或者单纯的媒体途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出现理解误区,走弯路的`情况,从而导致呈现的财务数据不准确,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从单位领导者角度而言,业务部门是单位的主要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相对而言只是综合管理部门的一部分,财务工作只需按相关制度规定处理好即可,但其实正是忽略了财务工作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这就需要首先从单位领导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的一部分,投入一定的资源每年针对新会计制度、准则、法律等相关实际业务操作的变革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领导重视是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极大支持。领导者重视是前提,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更要有扎实拓展业务知识水平的觉悟,不能把继续教育的学习停留在一种走过场、走形式的状态,把握好学习机会,不是为了继续教育而教育,而是真正做到为了扎实业务工作、为了把财务工作与时俱进做好而教育。此外,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离不开财政部门的监管。一个地区的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但有些地方的财政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培训机构监管不足,对培训内容审核不够,对培训结果也只限于盖章了事。因此,只有各方面共同重视这个问题,继续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意义。

二、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不断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新生经济事物的出现要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业务能力。例如,7月财政部印发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拟于1月1日起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试行实施。2018年8月财政部再次印发《关于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要求着力加强对新准则的培训,确保实施过程中“不走样”。这一准则的实施不仅是和国际接轨,也是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情况的一大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经过,因此加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工作的继续教育极为重要,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2)财务岗位的重要性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岗位的综合素质。任何单位的所有业务活动归根结底都与资金密切相关,资金的合理合规有效使用是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必然决定了财务岗位的重要性,从而对在财务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必然更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修养,更需要其具备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必然随之而来,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新不强,必然无法为会计主体提供真实有效的经济信息。(3)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法规的要求,是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是会计人员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内部管理的中枢,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反映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为单位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的及时学习更新的专业知识,跟得上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同时一名优秀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应该只局限于眼前工作的需要,更应该具备所服务会计主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

三、如何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首先应当对从业人员所服务的会计主体进行监管,继续教育工作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关系到被服务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乃至其提供的经济信息影响整个社会使用者的判断,因此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应当将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强制规定要求各会计主体。其次应强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例如未及时进行教育或超额完成教育进行必要的奖惩。

(2)增强对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的约束力。要求会计人员所服务单位应当将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当作单位各项年检工作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单位自身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保证。

(3)提高自身重视程度。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是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开展并有效进行的基础。每一名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者都应当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会计专业技术从业人员,应当对自己有终身学习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如若自身不重视新知识的学习,被淘汰将是必然。

(4)提高培训机构含金量和综合能力。首先培训机构必须是经负责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承认的组织,对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课程进行监督审核,对培训机构的老师的资质进行审核;其次培训机构老师的水平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安排的培训课程应当针对不同的会计人群和财务岗位,细化培训课程,课程内容贴合最新政策法规要求,并能结合具体业务实际,使接受教育人员真正能够学有所用。

(5)改变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多样化,按需施教。充分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分类设置针对不同会计群体的网络课程,将最新政策要求解读及实际应用及时发布学习课程,会计人员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学习,最终达到把为了完成教育而学习变成为了实际工作而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培训的方式也不应只局限于考试通过、论文发表等,应当把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举办的具体业务培训工作会等也作为继续教育的方式,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z].财会〔2018〕10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