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优质22篇)

时间:2023-12-13 19:33:51 作者:GZ才子

优秀作文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灵感。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不同,管控力度各有差异。

其中,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风貌恢复建设以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等建设活动。在成片传统平房区及特色地区范围内进行新建、改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保护历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可以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现代设计手法。

不同的保护对象,保护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革命史迹保护要维护本体安全和特有历史风貌,结合革命活动,发掘整理、宣传展陈史料和英烈史迹,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将革命史迹与其他保护对象整合,拓展展示路线和内容,防止过度商业化。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保护要尽可能维护河道原有形态和传统堤岸,控制水文化遗产的使用强度。在保护老字号和传统技艺方面,鼓励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挖掘、展示传统技艺,加强对老字号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谁的责任?修订草案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就算是个人,也可以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订草案提出,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名录认定、保护利用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对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区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保护责任人制度。各区政府和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均有保护责任。

各区政府,各司其职。修订草案要求,对于东城区和西城区人民政府来说,禁止破坏各类保护对象及成片传统平房区,实现应保尽保;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及成片传统平房区的保护和有机更新,保护传统风貌;推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促进合理开放利用。海淀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三山五园地区建设规模和建筑高度,保护景观视廊和空间格局;逐步开展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恢复_绿色空间。

历史建筑,谁所有,谁负责保护;产权不明的,谁使用谁保护。修订草案提出,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如果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或者权属不明的,则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所有权人、使用人要对历史建筑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缮,保持原有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保障建筑安全,确保防灾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发现安全隐患或者险情,及时采取隐患或者风险排除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转让、出租、出借历史建筑的,与受让人、承租人、使用人书面约定双方的保护责任。

红茶的历史文化

导语: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常常,手握一杯温热的红茶时,杯中流溢的甜香,在充分调动嗅觉神经的同时,更牵惹着蠢蠢欲动的味蕾。当唇舌触碰到温润的茶汤时,胸臆间便生发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闭目凝神,静静享受它的芳香甜醇,时空仿佛也发生了转换,袅袅茶烟升起,飘飘荡荡……朦胧迷离中,心开始穿越,好像回到4个多世纪前的武夷山,静谧的山村里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沁人心脾。这是一种曾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芳香,它曾书写了历史,也曾改写了历史,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这一枚小小的香叶,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传说,它的诞生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武夷山民把它从茶树上采下,原本是要做成绿茶的,可是因故没有及时付制,芽叶全都发热变红,“变质”了!这可愁煞了山民,无奈只好将错就错,并砍来松柴熏焙。这些“变质”的青叶做成茶后,乌黑的茶色看起来不甚美观,甚至还有些丑陋,与鲜翠的'绿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却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松香,而且尝起来隐约间有类似于桂圆汤的味道。这便是世界上的第一泡红茶——正山小种。山民们顾不上多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茶拿到茶行去卖。他们原以为茶商在试过这种怪茶之后会拒绝收购,可万万没有想到,茶商竟奇迹般地照单全收。殊不知,在人们惊喜与讶异的背后,属于它的辉煌时代正在无声无息地酝酿着。

果不其然,在17世纪头十年的某一天,风鼓满帆的荷兰商船第一次带着它从中国漂洋过海,在欧洲大陆上了岸,欧罗巴人都称它为“武夷茶(bohea)”。后来,它被装入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的妆奁中走进了白金汉宫,以它与生俱来的非凡魅力征服了正在用铁蹄征服世界的英国人。当英国人正迷恋于扩张殖民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琥珀色液体,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布衣草民,几乎每天都在期待着大本钟在下午4点准时敲响,然后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沏好一壶茶,拈起一枚点心,揉入一缕阳光,消遣午后时光。此外,“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路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彼得堡,让俄国人也钟情于它的芳泽。很快,喝武夷茶就成为欧洲大陆的一种流行风尚。

在中国,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后,就像一根接力棒一样,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云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而它们在欧洲人心目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black tea”。同时,由于英国人对红茶的嗜好越来越强烈,导致了大量白银流向中国。

19世纪中叶,武夷山茶籽被英国一个所谓的植物学家偷偷带到印度播种,并从中国引进了制茶工人,印度从此出现并活跃在世界茶叶的舞台上。随后,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新兴红茶产茶国也相继走上了这个大舞台,中国红茶渐渐式微。

近一个世纪的动荡、战乱,红茶也未幸免。传统几大红茶茶区生灵涂炭,茶园荒芜,产业凋敝。山河破碎,茶业衰败,让一批满怀报国之志的茶学家,不辞辛劳地在西南大后方建基地,做科研,将中国红茶的魂脉延续,创制了滇红、黔红等新红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茶学家依然兢兢业业,为红茶产业的复苏与发展而奔忙,并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开发了不少红茶新品,外销到苏联、东欧等国。即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茶曾有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但它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跨入新时代,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引发了新一场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甚至一些绿茶产区也纷纷“红变”,掀起了一场“红改绿”的运动。不仅如此,兴起于19世纪的“红茶风”,吹拂了100多年,还仍未停歇。英国“下午茶”、俄国的“茶炊”已成为世界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等国的红茶也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以红茶为代表的茶,与可可、咖啡三足鼎立,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这就是一枚小香叶与一个大世界之间的故事。

就这样,4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手中的红茶即将饮尽时,心又回归了现实,而杯底依然香如故。"

茶文化历史介绍

1972年2月27曰,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访问杭州。为了客人们的安全,周总理提前半小时赶到杭州笕桥机场,直奔候机大厅。服务员小周见是敬的总理光临,忙泡上一杯龙井茶送上,亲切地说:“总理,请喝茶!”

周总理边喝茶边和小周交谈,问这问那。临别时在秘书耳边嘀咕了几句。

秘书把1角钱递给小周,说:“这是总理交的茶水钱。”

小周一时愣住了,忙说:“我们这里是不收茶水钱的。”

“这是总理的规矩!”秘书笑着向小周挥挥手,离开了候机大厅。

根据历史书籍记载,早在300 余年前在台湾便发现有茶树生长,这些茶树大都是野生茶树;然而台湾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是在 200余年前先人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及种植在台湾北部开始;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所产制的茶叶包括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及红茶等,其中尤以包种茶及乌龙茶更是驰名世界。

台湾传统的茶叶生产主要制造红茶、绿茶供给外销为主,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5%~85%。但近二十年来已急速地转成制造包种乌龙茶供应内需,外销量减少到占总产量的15%~20%左右,外销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台湾工业化迅速使人工之成本提高,导致红茶与绿茶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与国际上相同产品竞争。相对的,由于国人每人每年平均饮茶量,由1980年的0.344公斤激增到1998年约1.3公斤,使得内销市场所需的高级部份发酵茶,尤其是包种茶与乌龙茶增长迅速。这种改变导致原本生产外销茶之北部茶区茶园面积大量减少,而生产内销高级包种乌龙茶的中南部茶区面积逐渐增加。

台湾地区1998年总植茶面积20,702公顷,收获面积19,403公顷,每公顷平均生产1,183公斤茶叶,总产量达22,948公吨,出口量2,481公吨,进口量8,700公吨。茶为嗜好性产品,消费者的口味不尽相同,是以近数十年来,台湾各茶区在其天然生产环境下,产制出各具特色及风味的茶叶,如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椪风乌龙茶等,由于茶叶种类名称繁多及茶叶品质价格的差异悬殊,使茶叶消费者产生许多困惑,是以制作本首页,介绍台湾茶叶的发展及各茶区的特色,以供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及农政有关人士参考,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台湾的茶叶。

台湾现有茶园20,702公顷(1998年),分布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云林、嘉义、高雄、台东、花莲、宜兰等县市,1998年生产茶叶达22,948公吨。台湾茶叶过去以外销为主,年外销量最高曾达23,516公吨,近年来外销量已逐渐减少,至1998年,外销量仅2,481公吨;但因经济繁荣,生活水准大幅提升,饮茶量大增,故内销量也不断提高。

本省可产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但近年来流行饮用包种茶与乌龙茶,故产制之茶叶也以包种茶和乌龙茶为主,红茶和绿茶为辅。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有斋名以示报负、理想或特殊意义的一种纪念。如近代黄遵宪先生的“人境庐”,是取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之意;林语堂先生有“有不为斋”,即取自孟子“有所不为然而可以有为”之意;吴树帆先生有“梅景书屋”,则因藏有宋本《梅花喜神谱》等等。

生在乾隆盛世的纪晓岚先生有一联云:从容养馀日,卓荦观群书。写得十分令人回味。所以周退密先生称赞他是“罗胸万卷归淳雅,楹贴光生破釜龛”。我大胆动二字,为“从容养静气,卓荦观群书”,则用以自勉了。

眼下,环境中浮躁之风较为流行,要喝出“茶外之茶,味外之味”,确也不易。记得孔老夫子说过:“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我想这也不是因为血气既衰的生理所致,而是阅历给人得出的一个无欲无得的淡字。因此,人生必须多喝“淡茶”,平安一生。

二十多年前,寇丹先生曾作一幅画:一串串熟透的葡萄,一只蜻蜓停立在垂垂的青藤上,栩栩如生。白凤先生在上题诗云:“丹柿初酣桔渐肥,葡萄成串叶纷披。蜻蜓也解妙滋味,抱着藤儿不肯飞”。现在我读此画喝淡茶时,感到人生秋熟将至,也渐入禅境了。

最近寇丹先生来信说:“我把‘颂毋喜,谤无辩’六个字刻在紫砂壶上。许多人看了都要我多做几把。我想,人人都这样,不就是茶乐每一天了吗。”这话说得多么哲理啊!斯时我似乎又端坐在淡茶斋里聆先生之高论,悟玉川、追鲁望之幽情,“白云微消,绿衣化烟”,得“茶外之茶,味外之味”,又仰明月千里,而人生于斯,不亦何其快哉。

寇丹先生写书作画常署“淡茶斋”。他是我先师许白凤先生的.至友,也是我的良师。他常以“我是一片茶叶”自诩。他对茶文化的研究、追求、几乎已达到“我是茶,茶是我”的境界了。他对茶强调的是精神,他常对我说:“喝茶的最高境界是淡茶”,喝出茶外之茶,味外之味来。上个月,他寄给我一篇《草帽茶》的文字,写的是一老汉偶有客至而家中无茶,情急中遂取旧草帽剪碎一块代之。他认为这一举动虽无茶味,但中华的传统礼仪与主人好客诚挚之心,尽显于一碗水中。他认为茶文化中的礼仪、和平仁爱及奉献精神十分难能可贵,很适合我们借鉴来构建和谐社会。一杯茶里众多的片片茶叶的自我奉献就是和谐的体现。彼此共同酿造的芳香也是彼此共赏。人生的目的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有“布衣词家”、“词仙”之誉的许白凤先生,一生以“淡泊”著称。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拜访白凤先生时,他就对我说:一个青年要做学问、干实事,并要努力达到“人能知足心常乐,事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这样人生才有意义。这些话至今在我耳中鸣响。诸葛孔明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想寇丹先生以“淡茶斋”为名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吧。他认为:茶把它的根细细密密地扎在大地,吸取着天地日月精华。同样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分分秒秒在变化,只是这一过程一个人要六、七十年,一百年,不易察觉罢了。他说的“品味人生三道茶,白云苍狗一笑中”就指人生只品饮幼儿童年时的甜,中年生活的艰苦,但苦后回味依然是甜,老年则功利心全无,只留下一个淡字。“大味至淡”并不是苍淡如水,恰恰是人生况味的一种浓缩,指心境而不是味觉。面对一杯茶,要用心去泡,用心去品,用心去回味。越走进茶的世界,越感到茶的厚重。当看到叶片伸张舒展,悟出大千世界的嬗变,不过是人世的海市蜃楼。唐代有位刘贞亮先生,他说: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总之“茶外之味”的意境,也正如李白所说“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

日本诗僧沙门良宽(1758年-1831年),一生淡泊,清贫自守。他写诗说:“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夜草庵里,双脚等闲伸”。我读了几遍,自觉一种淡泊悠然舒畅之气顿生。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下面就做一详细介绍。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这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茶了吧。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2、陆纳杖侄

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以上就是关于的介绍,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我国是茶叶最早的一个起源地。茶叶在以前是被当作药材中的一味来使用的。那么最早的时候是谁发现了茶这么一个好东西呢?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茶就占了五六千。

根据《茶经》中记载,茶叶最早的发现人是神农氏。神农在尝百草的时中毒遇到茶叶才得以解毒。也是在那时候发现茶叶能够解毒的功效。

至此时候茶叶开始被人迅速的传播开来,由野生的茶树发展到人工的种植。在秦国同一中国以后茶成了生活中最普遍也是人们最喜唉的。渐渐的茶从治病到现在的茶饮料、茶食等。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

中华茶艺,孕育于汉魏,滥觞于三唐,发展于宋元而成熟、光大于明清。茶由药用而变为日常饮品,已逐步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而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 与此相应,茶具的发展,也表现为由大趋小,自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它与时代风气相涤荡,逐渐趋于艺术化和人文化。

唐代以前的茶具,文献有所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盖其时茶具与食器不甚分明,相混而用。且先从唐代说起。唐代茶具 自从“茶圣”陆羽著了《茶经》后,“茶道大行”。中国的茶,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其《器》章就列举了28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这套茶具,曾风靡朝野,以致“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体现了以实用为主兼及情趣的特色。

宋代茶具 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茶具则以绮丽为时尚。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一种近乎游戏的饮茶方式)时尚相适应的。

一、金银铫瓶的兴起。宋代的煮水器很少用,改用铫、瓶之类。铫,俗称吊子,即有柄有嘴的烹器(今北方农村尚有这种陶或铜制的煮水器,亦称吊子)。改用有柄有嘴的茶铫、茶瓶,主要目的是为了“斗茶”。斗茶用的茶瓶,大多鼓腹细颈,单柄长嘴,嘴呈抛物线状,便于注水时控制自如。

二、黑釉建盏的流行。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也是一种敞口小底厚壁的小碗。不同的是,宋代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建盏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因其色呈黑紫,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建盏流行于宋代,其基本原因是为“斗茶”所需。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盏壁较厚,宜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明清茶具呈现一种返朴归真的趋向,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所能企及。

湖南省历史文化

云南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它真正的历史巨变,则始于20世纪的这100年。

10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几百年上千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才更有意义。然而,对于云南来说,20世纪的这100年就相当于其他地方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一个世纪里,云南所创造的跨越式的发展业绩,所走过的道路超过以往的任何岁月。

伴随着2000年最后的钟声,又一个百年已结束它沧桑的历史篇章,那么,云南的世纪之末想对世纪之初说些什么?世纪之初又想对世纪之末说些什么?的确,不管怎么说,一个历史之终就意味着又一个历史时段之始。已经过去的20世纪,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纪的云南人来说,我们无法一挥手就可以作别这百年历史的烟云。

一个美国人在一本描述20世纪世界的书中这样写道:“20世纪在希望中诞生,它起始于一个相对样和的氛围之中。”“1900年的元旦,各大国首都的主导情绪一般来说是充满乐观主义的。”然而,这位美国人完全错了,因为就在这一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联军攻占了中国首都北京,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并于次年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就在这一年,沙俄军队在海兰泡和江东十四屯屠杀了中国平民5000多人。而稍早于此,在踏进20世纪的门槛前,“戊戌变法”几位君子的头颅成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祭祀新世纪的牺牲品。

中国,一个文明悠久的国度和民族,就是这样孱弱地被历史的车轮拽进了20世纪……而世纪之初的云南,只要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们,无不为它的贫弱而扼腕叹息。19世纪末当黑旗军抗法胜利的消息通过信使骑马穿越数百个驿站,行程数千公里传到京城之时,云南还是被先期从海路赶到的法国殖民者以所谓的“战胜国”的身份,强迫清王朝赔款和开商通埠。从此云南成为了法国殖民者的势力范围。

尤其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在这行色匆匆的百年历史里,云南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可歌可泣的牺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资源开发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使旅游开发失去可持续性,而且会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研究,对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助于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

根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而且必须是一座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必须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准并公布。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共计99座,此后十几年间又有陆续增补。

截止到,中国已有119个市、县、区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1.2城市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指的是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城市旅游开发则是以城市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活动。

2.1保护对象。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按照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可以分为七类,保护对象也因此各不相同。

以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为代表的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作为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和古都风貌。

以平遥、韩城为代表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

以苏州、桂林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彰显鲜明个性特征的、因历史原因而叠加的古建筑和山水环境。

以银川、丽江、拉萨为代表的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由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的城市风貌。

以上海、遵义为代表的近现代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以景德镇、自贡为代表的特殊职能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与城市中在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某种职能相关的文化风貌。

以山海关、济南、无锡、长沙为代表的一般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对象主要是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

2.2保护措施。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点鲜明,形态各异,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点:

(1)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文物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3)应当统筹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历史文化名城全局保护的资金,并将其纳入政府投资管理程序来执行。

(4)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提出建议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5)对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3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的名胜古迹,饱含历史的沧桑,悠久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历史的古老见证。

人们越发意识到全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历史文化名城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名胜古迹的共同责任。

将它们真实而完整地传承下去,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者的职责,又是旅游从业者的义务。

众多历史文化名城能够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其核心因素就是这些市、县、区始终代表着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

不研究古代文化,不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更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我国拥有超过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涌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星空中的璀璨明星。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但饱经自然因素的破坏,而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遭到了人为因素的破坏,很多名胜古迹都已面目全非,面临湮没的危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不再局限于凭吊、怀古、探险等内容,旅游活动日新月异,旅游现象也变得更加复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完全适应游客接待、文化承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等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旅游开发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1)旅游城市化带来的巨大人口压力,造成旅游资源、景区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风景名胜区不断遭受蚕食和破坏。

(3)现代城市景观与旅游整体环境意境不协调。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矛盾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保护与开发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不过在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全可以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办法。

如何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开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实现其历史文化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使其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能保持其历史个性及其风貌,并富有创造性地传承给子孙后代,是旅游从业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针对旅游开发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3.2.1避免超负荷开发。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必须以此为前提来进行。

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所以不考虑景区承载能力的超负荷开发,对景区的长远规划和长期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害而无益。

可持续的旅游开发以发展为核心,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基本手段,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改善为标志,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

3.2.2实施保护性建设。

保护性建设的目的是彰显个性品质,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真实的载体,避免文化的同化、异化和商品化。

3.2.3杜绝粗放型管理。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在旅游开发中应尽力改变因宏观调控乏力或规划执行随意性大的发展格局,改变对景区开发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实施全新的开发战略。

4.结语。

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11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是国家在新时期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必将对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研究也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力求使研究者在旅游开发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游客在享受高品质旅游服务的同时,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醇美。

【参考文献】。

[1]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历史文化

[湖南省历史文化]被称为“芙蓉国”的湖南是中国著名的渔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是绿色大省、生态大省。湖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张家界等山水名胜,享誉海内外,人称“人文湘楚、山水湖南”。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汉古墓、三国吴简、里耶秦简、南方长城等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湖南的历史文化遗存宝库;而以“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为精髓的湖湘文化,更是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的一代代美玉良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有识之士开启中国洋务运动之门;蔡锷、黄兴高举反对帝制、倡导共和的大旗;而毛泽东、刘少奇等共和国的缔造者,更是湖南人引以为豪的历史伟人。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湖南有30多处旧石器时期遗址,900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据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便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以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为主的定居生活。湖南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常德市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古城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上推进了近两千年。这里的古水稻田的发掘,表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或发祥地。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唐朝始设“湖南观察使”衙署,宋朝设“湖南路”,明朝设“湖广行省”,清朝设“湖南省”。湖南古属楚国,被尊为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到湖南,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105年,耒阳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张多种植物纤维纸。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是湖南省衡阳县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9年间,湖南涌现了魏源、何绍基、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杰出人物。这段时期,湖南被列入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的有83人,占全国名人的10.9%。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湖南涌现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物,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就是杰出的代表。据统计,《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中列举的49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中共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主要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3人,占4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在10大元帅、10位大将和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元帅有3人,大将有6人,上将有19人,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学、艺人、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如画坛一代宗师齐白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湖南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在外地工作的湘籍两院院士45人,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一)蔡伦(?-121)年。

东汉造纸术发明家。湖南耒阳人。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龙亭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及旧渔网为原料造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人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一。碑刻有正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隶书《房彦谦碑》等。行书有《张翰》、《卜商》、《楚奠》等帖,编有《艺文类聚》。

北宋哲学家。湖南道县人。曾任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书堂”,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理学创始人之一。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明末清初思想家。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明亡后,曾举兵抗清,兵败。后辗转流亡,至顺治14年(公元1657年)回衡阳隐居,潜心读书著述,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等。重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等。后人编有《船山遗书》。

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兵员由将官招募,所募兵勇,需取保具结。这种“兵为将有”的格局,使“湘军”具有强战斗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64年派曾国荃部攻陷天京(今南京)。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书画家。篆刻家。湖南湘潭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习绘画、诗文、书法、篆刻,以卖画、刻印为生。60岁后画风遽变,重视创作,融合了传统写意画与民间绘画的技法,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擅画花鸟鱼虾,亦画人物山水。论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篆刻单刀直下,苍劲有力。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曾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早年为新疆巡抚幕宾。中日甲午战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后遍游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财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救国之道。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政变遇害,为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谭嗣同全集》。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长沙人。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回国后和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被推为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未成。次年在日本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任庶务长。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黄兴任江苏讨袁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回上海后病逝。有《黄兴集》。

湖南名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湖南湘潭人。早期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后改称红军),在井岗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领导下,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四次军事“围剿”,1934年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任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从此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1943年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此后中共“八大”到“十大”,毛泽东一直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直至逝世。

主席。毛泽东领导全党进行了繁重的社会改革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但1958年后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1976年9月在北京病逝。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的一生作出了全面评价,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002年中共“十六大”党章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湖南宁乡人。1921年加入中共产党。1922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192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31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任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1945年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八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第二届(1959年)、第三届(1965年)全国人代会上均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1969年在河南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其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有《刘少奇选集》。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领导平江起义,任红军第五军军长。开辟了湘鄂赣苏区,参与指挥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率部长征。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开辟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指挥了“百团大战”。1947年起任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了“延安保卫战”。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中共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意见,遭错误批判。1974年11月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恢复名誉。

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留学,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大学、上海艺术大学。1927年创办“南国社”,致力于以话剧创作、演出为主的新艺术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写有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一百余部以及大量诗歌和歌词。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乱钟》、《扬子江暴风雨》、《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其中经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采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田汉文集》。

化学家、教育家。湖南湘乡人。清华大学毕业,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建国前后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教授。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副部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对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硼及其他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对我国化学和教育事业均有贡献。编著有《元素有机化学》等。

文学家。湖南凤凰人。1926年起陆续发表作品。曾参与编辑《红与黑》杂志,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以乡土小说著称,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性美、风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西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等研究工作。有《沈从文文集》。

女作家。湖南临澧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党团书记、苏区中央文艺协会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先后主编过左联机关刊物《北斗》、《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人民文学》、《文艺报》和《中国》文学杂志。重要作品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水》、《母亲》、《彭德怀速写》《我在霞村的时候》、《在严寒的日子里》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有《丁玲文集》。

作家。湖南益阳人。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救亡日报》编辑、《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55年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三等奖。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被评为1978年全国优秀小说之一。还有《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小说,《苏联札记》、《亭子间里》、《思想.文学短论》等报告文学、散文、论文等作品传世。

中国鬼节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

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

当然,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什么办法呢?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鬼节。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历史古都型: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如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

传统风貌型:保留了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商丘、大理、平遥等。

一般史迹型: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主要体现方式的城市,如济南、承德等。

风景名胜型: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苏州、桂林等。

地域特色型: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敦煌、丽江、拉萨等。

近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延安、遵义等。

特殊职能型: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的城市,如景德镇、榆林、自贡等。

历史文化知识

国野制又称“乡遂制”,是西周初期在为各诸侯国分封土地时,为区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而设立的一种制度。由于西周采用分封制,此项制度实际被运用在区分贵族与平民居住地上,后在春秋末期则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所谓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是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在其中的人称为“国人”,多为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而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其中的人称为“野人”,多为被统治阶层等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

由于国与野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野依附于国。所以居住在两地的人民所享有的权利以及义务均有较大差别。

国野制设立初期便是为了方便各诸侯国管理控制其国民。但由于由于各种因素,国野制成为了春秋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

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了解过去的根基,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指南。由于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我特意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思考。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对于现实和未来的启迪与指引。

首先,历史文化让我明白了文化的连贯性与发展。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而这个历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我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从古代的“礼”、“乐”、“尚书”到现代的昆曲、京剧等,中国文化以其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特点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当我查阅历史资料、聆听老一辈人讲述过去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连贯性,历史与文化之间紧密相连,一脉相承。

其次,历史文化让我感受到了智慧的沉淀与传承。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智慧,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他们的智慧在历史的沉淀中得到保留,并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影响着后世。哲学家孔子的思想、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成为了历史上的巨大财富,供后人学习和借鉴。这种智慧的沉淀和传承,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也提醒着我们尊重历史,珍惜现在,为未来做好铺垫。

再次,历史文化使我瞥见了人文关怀与素养的核心。历史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流淌着人文关怀与素养的力量。比如在纪实文学《红楼梦》中,贾宝玉通过对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展现了他对社会弊端的关注和对人性善恶的思考。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也启发了我关注社会现象和他人需求的意识,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最后,历史文化让我体悟到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这个时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的,我们肩负着开创未来的重任。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传承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思考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承担的责任。历史文化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有担当,有追求,不断进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文化的学习带给我许多触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连贯性,感受到智慧的沉淀与传承,瞥见人文关怀与素养的核心,体悟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历史文化,我更加坚定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的决心。同时,我也不断鞭策自己,提升自身的理解力和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历史文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让历史文化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找寻历史文化瑰宝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绵绵的雪,但是却怎么也抑制不了我们去周口店遗址的兴奋。因为事先知道要去,所以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于是几个吸引我的字眼让我点击查看了一下,“它”就是有趣的——山顶洞人,于是我打算了解“它”。

到了那里,最吸引我的自然是有关山顶洞人的,当讲解员带我们进入山顶洞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着,这时耳边传来讲解员耐心讲解的声音:“这是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于1930年发现,之后的两年进行挖掘后,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类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部件,总计有101个个体,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人类化石最多的……”

这次亲身体验,使我了解了很多知识,知道了很多人文遗产,同时还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了解了有关原始人类的知识。知道了原始人类很智慧,知道如何耕种,知道如何取暖,知道如何治病……其实,我认为我们的祖先不仅智慧,而且还哺育了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又从哪里来?最最重要的是正是因为那些,我的心中不免对我们的祖先油然而生了一些骄傲。

但是据资料显示,由于地震、爆破、火车震动等的影响,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毁坏;周围水泥厂的粉尘容易形成酸雨,侵蚀岩石……其实,我觉得历史古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探索的,但是由于工厂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破坏了它原本的面貌,作为中学生的我在此倡议: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做到的,不随地扔垃圾、立标识牌等都是保护它的方式,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历史古迹,快乐地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吧!

天空中的雪还在下,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历史知识的大门,但是心却还依然停留在那里。

留学:历史文化介绍

瑞士留学常识之历史文化。瑞士最终形成于1848年。在这之前,真正的瑞士历史并不存在。准确地说,只存在各个独立地区的历史,而这些独立地区逐渐形成了今日的瑞士。

瑞士留学常识之史前瑞士

现在瑞士国土范围在史前是凯尔特人的活动区域,凯尔特人曾经是欧中中部的土着居民,他们的部落在公元前2世纪曾经扩展到今天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莱茵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在他们的全盛时期还曾经成功地攻占了罗马城。聚居在今天瑞士国土内的是凯尔特人的海尔维的部落。

瑞士留学常识之罗马帝国时期的瑞士

公元前后分布于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断向凯尔特人居住区域扩张,公元前70年,感受到日耳曼人压力的海尔维的部落决定向西撤离到高卢西南的大西洋沿岸,因而向恺撒统治的罗马帝国借道;考虑到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潜在威胁,恺撒决定在瑞士建立一个受罗马控制的海尔维的人国家。罗马军队不仅没有同意凯而特人借道通行的请求,反而向他们发起攻击,迫使后者成为罗马帝国的同盟者,获得罗马帝国支持的凯尔特人战败南侵的日耳曼人。

恺撒死后继任者奥古斯都将海尔维的人部落并入帝国行省,今天瑞士的范围正式纳入罗马帝国,当地的凯尔特人开始了罗马化时代。罗马瑞士时期当地建立了罗马式的行政系统,兴起了一系列城市,修建了通向罗马城的.帝国大道。罗马人还为瑞士引入了地中海沿岸的农作物和亚平宁半岛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基督教。

100年-250年是罗马瑞士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结束于日耳曼人对帝国的入侵。

瑞士留学常识之日耳曼人入侵

259年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渡过莱茵河,攻克的帝国瑞士的北部边塞,从此罗马瑞士进入了战乱的年代,直到公元401年帝国军队撤出了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从此日耳曼人统治瑞士的时代开始了。

日耳曼人统治的瑞士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由勃艮第部落联盟统治,他们人口数量少,文化落后在占领瑞士之后接受了当地的罗马-凯尔特人语言和文化传统;中部和东部由阿勒曼尼部落联盟统治,他们所占领的是瑞士的山区和罗马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在那里日耳曼语言取得了胜利,这种东西分治也是如今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的雏形。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区先后产生了很多小的王国,这些王国相互征伐,最终于536年同一于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根据瓜分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瑞士再度分裂,分属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归于同一的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德意志王权衰落,各地方诸侯势力上升,各路诸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区域,策林根家族推动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镇自治体制。为日后瑞士邦联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历史古迹文化名胜

历史古迹、文化名胜这一旅游资源内容十分丰富,他涉及古迹址、古建筑、古墓葬、古园林等,下面就这些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古人类遗址是自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遗址、原始人生产和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及劳动产品等。由于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古老及反映人类起源的独特性质,对当今旅游者有一种奇妙而神秘的吸引力,所以,它们成了人文旅游资源中年代最古老的景观。人们通过对古人类遗址的观览,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人类起源、史前人类建筑、生存环境、生产和活动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著名的有距今250万年的“元谋人”遗址,距今50~60万年的“蓝田人”遗址,距今40~5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等。除中国外,古人类遗址在世界其它地区也多有发现,如在非洲坦桑尼亚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距今约300万年的“南方古猿”遗址。

古人类历史按生产工具性质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在距今250万年至1万年之间,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有云南元谋人、重庆巫山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周口店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内蒙古河套猿人等。其中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村北京猿人遗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化石材料最齐全、最丰富的一处,是中外古人类遗址旅游价值最大的游览胜地之一。1921年,在这里发掘出古北京人的牙齿化石,1927年,又发掘出完整的头盖骨化石,1949年后,通过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又发现了面骨、股骨、胫骨、锁骨等,还有石器骨器工具。所有发现表明,当时的北京猿人是洞穴群居,狩猎为主。在已经发现的洞穴中,有木炭、灰烬、烧石和烧骨的遗迹,说明40~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经能用火。

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多年,这时代的新人已开始定居生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陶器和纺织,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一只有5000多处,著名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其中仰韶文化遗址三面临水,北靠大山,面积达30万平方米。它于1921年在河南省池县仰韶村被发现,1951年经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大规模挖掘,发现文物沉积厚达4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等陶器,大部分器皿有几何图案或动物花纹的彩绘。由于仰韶村常有彩陶出土,故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反映了距今5000~6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当时古人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

古文化遗址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古代人类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军事、艺术等活动的场所及古城和古城遗址等。具体包括古城和古城遗迹、古道路遗迹、古战场遗迹等。

人类历史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而且在不同朝代不仅建有自己的都城和城市体系,而且各诸侯国、邦国也都有自己的都城和城市。经过百年的风雨沧桑,许多历史都城已经废,但仍有不少古城名都都经过修茸改造,至今光彩依然,比如西安,北京等。然而更多的还是古都遗址和古城堡。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古都遗址较多,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遗址“殷墟”,周朝都城遗址“丰镐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汉代都城“长安遗址”等。其中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北约3公里的小屯村一带,横跨河两岸。在其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精致的随葬品,著名的“司母戊”青铜大方鼎高1.33米,重量为875千克,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是罕见的。甲骨文也是殷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安阳殷墟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殷商后期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中国文化高度发展的水平。

古道路遗迹中以丝绸之路为典型。丝绸之路是中国汉代开创的将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经康居、安息、叙利亚运往地中海各国的一条道路。它是一条连亚、欧、非三大洲的陆上交通线。旅行在这条路上,可以游览风光壮丽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访引人遐思的长城古道、烽燧,还可以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

古战役的战场遗址、遗迹及有关历史事件的遗迹无不吸引着游人前往怀古凭吊及观赏。在我国,较著名的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址,它位于湖北蒲圻县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此处有赤壁、南屏、金鸾三山,起伏毗连,苍翠入绘。赤壁山西南部峋临江,汹涌江水直扑山壁,激浪飞溅,气势磅。这里保存有摩崖石刻、拜风台、凤雏庵等文物。历代名人多来此攀登凭吊,咏诗抒怀,如李白的《赤壁歌》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搂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乐此破曹公。”

中国长城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长城的修筑可分为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秦统一之后;第二个高峰是在汉代,汉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最长的长城;第三个高峰是在明代,明长城的质量最好,现有长城多属明代遗物。登上长城,环顾四宇,一派苍苍莽莽的北国风光,城上的敌台与颠峰上的烽燧台交相呼应,如睹历史滚滚升腾的烽烟,如闻当年金戈铁马的铿锵声。雄伟美、险峻美、开阔美油然而生,令人不禁感叹长城的伟大,慨叹河山的壮美。与长城并称为中国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刻画的两条有形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它南北贯穿京、津、冀、鲁、苏、浙6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条重要的南北水道是南粮北运既有漕运方便,也为今天的南水北调创造了条件。除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之外,著名的古代建筑工程还有雄伟豪华的帝王宫殿,瑰丽多姿的楼阁亭台,形形色色的古代桥梁。就帝王宫殿而言,历史上著名的有秦朝的阿房宫,汉代长安的未央宫、长乐宫,唐代长安的大明宫、太极宫,元代兴圣宫等。目前保存完整的并具有旅游价值的宫殿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现以北京故宫为例简介这种帝王宫殿建筑的特点。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代帝王的宫殿。它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还有高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角各有结构精巧、造型优美的角楼一座。正南是午门,东西两侧是东华门和西华门,北门明代称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多属砖木结构。整个故宫建筑布局严谨,主次有序,青白石底座,红墙黄琉璃瓦顶,飞檐翘首,既庄严稳重,富丽堂皇,又不乏生动活泼。故宫不仅以其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闻名于世,而且以丰富的宫廷史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享誉海内外。

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全程陪同了蓬皮杜总统在中国的访问。这既是法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位元首应邀访华。它有力地推动了中法关系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准备乘法方专机回国,周和部分官员到机场为他们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飞机场送行时,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机场为蓬皮杜送行的群众,他们冒着磅礴的大雨,淋着雨整齐地列队站在那里。在告别时,我方派专人为蓬皮杜及随行人员撑伞,准备送他们上飞机。不过,西装革履的蓬皮杜总统,冒着大雨不打伞。

当时,周的身体很差,一直被病痛所折磨。于是,警卫便想给周打伞。周一把推开雨伞,有些生气地说:“法国总统没打伞,而且还有这么多群众都淋着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群众那样呢?”听了周的这番话,警卫和后面的领导都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也都纷纷把伞收了起来。

周在病痛中依然抱病顽强工作,而且非常注意外交礼节,关心、尊重群众,这让所有人都敬佩不已。

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理解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变化。进一步,历史文化可以启迪智慧、传承文明,为我们提供前人经验教训,为今人指明道路。因此,深入学习历史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并不仅仅包含了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人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历史文化使我认识到,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人类自身的优缺点并未彻底改变,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事实。同时,历史文化培养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和判断力,使我懂得怎样正确对待现实世界,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历史文化给予了我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历史上的经验能够让我对现实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与分析,提供一种相对客观的思维方式,使我能够更为从容地应对困难和挑战。例如,通过学习历史,我深刻意识到民主、科学、人文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能够运用这种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让自己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一种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立身之道。

段落四:历史文化激发我对人文关怀的热爱。

历史文化激起了我对人文关怀的热爱之情。我深知人类文明的历史需要人们精神上的相互交流,需要人们尊重并关怀他人,使社会和谐与进步。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我明白了宽容、友善和彼此尊重的重要性。这种人文关怀的热爱促使我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关心他人的困境以及社会的不公。在与人交往中,我也能发现并欣赏到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并高度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立场。

段落五:历史文化的未来发展与个人的努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文化已经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阶段。然而,个人的努力也是历史文化能够继续发展的关键。作为一名热爱历史文化的年轻人,我将努力践行历史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也希望历史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播和保护中来,使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历史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学习历史文化,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与价值,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历史文化还能够激发我们对人文关怀的热爱,促使我们关心他人,尊重多样性,致力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有信心让历史文化继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不断作出贡献。

长城历史文化故事

想要了解长城的历史故事吗?跟着我们来看看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关于范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此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下定决心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喜良。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范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

时间。

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生命。

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文化历史故事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内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记公开,让众多的眼睛看着自己,并且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评,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与他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而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这,正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

文化历史故事

清代合州有一个士子,本是个纨绔子弟,那年参加县上的初试,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场,而是出钱雇了个枪手代他答卷,结果高居榜首!这厮不通文墨,贪玩厌学,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布,众人便鼓噪起来。但鼓噪归鼓噪,在随之而来的由县令亲自点名的考试中,这厮又买通县令的听差,借他之手将考卷传递给场外的枪手。四场下来,他仍名列第一!考生们料定其中必定有诈,纷纷要求县令亲自对他面试一场。

县令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首先将该生验明正身,又浑身上下搜了个遍,然后关入一间密室。接着,县令拟好题目,亲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门后,又将密室反锁,把差役随从尽数赶走。

时过半晌,县令独自进屋查验。只见该生正伏于桌前闭目凝神,双唇微动,作沉思吟哦状;再看试卷,却整洁如初,尚未下一字。问他,则答道:“一向习惯了先打腹稿。现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还略欠斟酌,所以没有忙着下笔。”县令见他神情坦然,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便出门等候,但看管得更加严密,禁绝任何人靠近密室,连茶水也不准送进。

又过了半晌,县令再次进房查看,见其早已完卷,正翘首而待。取卷细阅,觉得洋洋洒洒,辞采飞扬,内容充实,行文畅达,堪称上乘之作。县令不禁啧啧连声,大加赞赏,于是敲定他为第一,还将他的文章张贴于县衙门墙上供人阅赏。众考生见状,个个诧异万分,但因不知就里,也奈何不得。

事情过了许久,方才慢慢有风声露出来——这厮仍是借助差役作的弊!

原来,早在县令命题时,差役已将试题漏给了场外的枪手。到县令第一次进屋审视时,枪手的文章已脱稿交付差役,偷贴在了县令的背上!等县令转身出门时,这厮便随步上前将答卷揭下。县令当时不知,还当其是讲客套,起身送自己,故还推辞劝勉道:“不必过分拘礼,还是抓紧时间完卷吧!”待县令再次返回探视,他早已将文章誊于试卷之上了。

文化历史心得体会

文化历史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涵盖了许多关于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信仰的信息。而通过学习文化历史,我们不仅可以认识自己和身处的环境,还可以了解人类的演化进程。在我的学习历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文化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探究历史和文化故事的魅力。

历史和文化故事具有魔力,可以唤醒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想象力。当我们了解文化历史时,我们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甚至能够感受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在我学习中国历史时,那些传承至今的神话故事和名人故事,像《离骚》和《红楼梦》,让我深受感动。通过这些故事,我认识到了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和他人的不同文化背景。这些故事鼓舞人心,激励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第三段:了解社会的文化变迁。

文化历史也让我意识到了文化变迁对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使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导致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转化。文化历史教给了我理解这些变化的工具,使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变迁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国家和社会的变迁也会带来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文化历史的学习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而这也增强了我的现代价值观。

第四段:考古发现给文化史学习打上了宝贵的印记。

作为一门学科,文化历史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其中考古学就是一个独特的入口,它为理解文化历史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提供了实证证据。考古在亚洲和欧洲的博物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生产在过去的变化。考古的研究使我们对过去的人的文化生活有更为详细的理解和更多的思考。研究非洲冲突地区的考古发现,例如研究普鲁士人的历史和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更加深刻的了解。

第五段:文化历史的学习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时至今日,文化历史的学习对适应多元文化和环境增长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解文化历史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中更好地理解人类,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历史的学习是一项充满挑战但非常有益的工作,它也将帮助我们更好的通过改善教育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来解决世界各地的问题。

总结: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历史的学习是我们需要持续提升的能力和人生技能。学习文化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的演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文化历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

历史·文化作文

拥有五千年历史,在近代受尽屈辱后,神速般崛起的亚洲强国的大陆最南端,有一个沿海城市,名叫湛江。

因为它的默不作声,因为它的埋头苦干,因为它的经济发展一度不起眼,使得人们一度遗忘了这个城市,这个拥有无穷潜力和精力的城市。但是,它靠着沿海的优势和不懈努力,它发展了,崛起了,在这光芒之中,人们不禁慨叹:湛江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啊!

悠悠几千年文化历史,构成了源远流长这个词语。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用“贤人千古,浩气无涯”在形容存在于悠悠几千年文化里的名人贤相。的确在唐宋年代,湛江的人才辈出,在清朝的“陈氏三杰”更是代表。这片红土地上孕育出的`人才数不胜数。湛江历史文化起源于此发展于此,发扬光大更在于此。正应有这些人才的激励和努力,使后人不断崛起,奋勇直前,开拓创新,在这片红土地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的不屈,他们的努力。

对于此,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感勉于此,到今仍留足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就是雷州西湖北侧的“十贤祠”,它建于宋咸淳十年,祠内还留有文天祥写的《雷州十贤堂记》,其中的一句“敬贤如师,疾恶如仇”就是为“十贤”年写。

还有徐闻县内的贵生书院,它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它是当年被贬至此的汤显祖与知县熊敏一同创办的。贵生书院的创办,使得在徐闻的读书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而徐闻县内至今这种风气为未曾褪色,激励莘莘学子不断向上,启迪创新。

近年来,湛江的文化已经美名远播,廉江的红橙文化节,湛江的红土文化节,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的心弦:原来这片土地上,有着如此令人激动钦佩的历史文化。这一切,使得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

近年来,湛江吸引的外资越来越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繁荣。不久的将来,湛江还以更灿烂的光辉激亮每个人的视网膜,它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文化历史故事

东晋时的晋简文帝,很喜欢和手下大臣开玩笑。有一个大臣叫魏元孚,长得十分难看,个子矮,脸盘短,还秃顶,其貌不扬。晋简文帝就问一个近臣:“魏元孚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官呢?他凭什么做的官?”近臣回答:“魏元孚是先帝看中的,听说有一年春天出去打猎,先帝射死了一只鹿,非常高兴,顺口说了几句诗,先帝不知道诗的出处,问身边的人,结果没一个知道,这让先帝很扫兴。就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卫官的魏元孚站出来回答了诗的出处,得到了先帝奖赏,后来又提拔魏元孚当了近卫侍郎,他就一直在朝廷里服务。”晋简文帝说:“就是说魏元孚很聪明了?”近臣点头。晋简文帝又说:“魏元孚应该有点本事,不然他也混不到现在。你知道魏元孚这个人的缺点是什么?”近臣想了想说:“魏元孚最大的缺点是喜欢喝酒,特别贪杯。”晋简文帝点头道:“我知道了。”晋简文帝叫人准备了酒席,请大臣们喝酒,其中也有魏元孚。他还让太监准备了十几个酒坛子,都是矮粗的那一种,看上去就像魏元孚的脸,还在每个酒坛子上戴了顶帽子,叫人看了忍俊不禁。晋简文帝叫人把这些酒坛子放到长条案子上,摆放在大殿中。

许多大臣都给魏元孚敬酒,想把他灌醉。魏元孚是个很精明的人,虽然他不知道晋简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感觉苗头不对,于是他当面把酒喝下去,过一会儿假装上厕所,又全都吐了出来,回到酒席上再喝,假装喝醉了。喝完酒,魏元孚被宣上殿。魏元孚一上殿来,大臣们哄堂大笑,因为长条案子上放的那些酒坛子实在太像魏元孚了。晋简文帝也被逗得前仰后合,想看看魏元孚到底怎么办。魏元孚却是一脸严肃,半点笑容没有,他越是这样,大家越觉得可笑。魏元孚走到长条案子前,停住了脚步,看着那些酒坛子,大声说“哎呀,这不都是我的兄弟吗?你们真是大胆无礼,怎敢跑到大殿上排队站着,赶快跟我回家!”一边说一边把酒坛子搬走了。魏元孚的举动把晋简文帝逗得合不上嘴,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把事情处理得滴水不漏。这些酒坛子被魏元孚拿回家后,他就叫家仆四处放风,说皇帝赏赐魏元孚十几坛子美酒,魏元孚愿意把美酒换钱接济穷苦百姓,还说这都是晋简文帝的功德。这事很快传进了晋简文帝的耳朵里,晋简文帝拍案叫绝:“魏元孚实在是太聪明了,人真不可以貌相啊!”

从此以后,魏元孚成为晋简文帝最器重的大臣之一,帮助晋简文帝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受到老百姓的赞扬。晋简文帝器重魏元孚的主要原因是“饮酒而不乱性,甚有分寸,九分清醒一分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