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语言(精选18篇)

时间:2023-12-24 14:59:40 作者:MJ笔神

在幼儿园大班,孩子们会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下是一些关于幼儿园大班总结的实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

《神奇的语言》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初步学习童谣内容。

2、通过多过阅读方式感受童谣的节奏性和趣味性。

3、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图书ppt、儿歌mp3。

2、乐器。

3、人手一张蔬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2,引起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有哪些菜?长得怎么样?

教师: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二)师生共同阅读,幼儿初步感受。

1、集体阅读3。

(1)刚才很安静的菜们现在呢?跳的跳、跑的跑、闹的闹,都离开了菜地。

(3)教师:怎么会变成精的呢?

(4)教师:原来,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2、自主阅读:4—8。

图4。

(1)教师:菜精们都排好了队,好象在抬着绿头萝卜和红头萝卜。他们在干什么呢?

(2)教师:原来他们在玩游戏呢: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

图5。

(1)教师:这是谁?她在干什么?

(2)教师:原来: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声响。

(3)教师:大炮放了几声?老师们也来学着放一放。

图67。

(1)教师:大炮打到谁了?打得他们怎么样了?

(2)教师: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

(3)教师: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

图8。

教师:游戏结束了,所有的菜精们又回到了菜园里。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三)根据图片回忆儿歌内容,学习儿歌。

(四)多种方式感受童谣的节奏感,体验童谣的趣味性。

1、有节奏的阅读(整体)。

(1)跟着老师读,节奏稍慢,边看图片边阅读。

(2)跟着节奏读。

2、分队阅读:两队,最后一队整体。

3、角色表演。

(1)集体表演。

(2)集合乐器节奏表演。

(3)小组表演。

教师:请一组小朋友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谁有勇气的?表演的是时候能加上自己的动作是最好的了。

活动延伸:

1、游戏表演:继续将故事中的情景表演出来。

2、课堂教学:大班绘画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

3、亲子创编:《一池水禽成了精》《一园家禽成了精》等。

活动反思:

《一园青菜成了精》是一首生动而充满想象力的童谣,语言幽默诙谐,情节生动有趣,极富嬉戏意味。

决定用这首童谣设计一节欣赏活动,真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童谣内容有这样几个符合:符合我们一课三研结合秋季特点的主题要求,符合我园语言课题研究的范畴,同时又适合制作ppt,正巧又是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尝试。而且,童谣本身有着浓厚的嬉戏意味,包含着真实与想像,亦真亦幻的表现手法与幼儿亦真亦幻的思维方式想吻合,真是妙不可言。

窃喜的同时,我们又很担忧,因为这首童谣十分经典,绘本也相当出色,但是涵盖的内容太多,如何进行取舍,怎样确定核心目标,这成了一大难题。我们苦恼着。有一阵子,甚至认为将这首36句的童谣设计成一个活动将是不可能的。

备课三人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与研讨之后,确定对阵与激战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目的在以蔬菜短兵相接、相互挑战,模拟古代战争场面为突破口,引导幼儿从绘本画面及童谣语言两个层面来感受、体验这首北方童谣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35岁左右的老师都会有印象,我们小时候,有机会阅读大量跟古代战争有关的连环画,如三国、水浒等,这些连环画蕴含着中国古战场的许多文化,现在很少见到这样的连环画,市场上到处都是碟片、翻译过来的绘本等。我们甚至有一丝奢望,希望通过这本童谣的欣赏可以让孩子对中国的古战场文化稍稍有所领略。

实践证明,将对阵与激战环节作为完成活动目标的突破口,重难点突出,符合大班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孩子们能被童谣的嬉戏意味和幽默的风格深深感染,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活动中我能够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敏锐地感觉幼儿的反映,并从中找出变化的根源,打开思路,变换形式,满足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保证了活动有效深入的开展。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沿着这样的思路走进了童谣的欣赏与探索之旅:

一、观察导入,猜一猜,想一想,激发欣赏兴趣;

二、课件辅助,看一看、猜一猜、讲一讲、听一听,理解童谣嬉戏意味,感受语言的幽默戏谑,此处有几个层次:

1、第一段倾听,感受童谣的音律美,拉开想像的序幕;

2、第二段观察,讲述、游戏,感受两军对阵的氛围(对阵);

3、第三段观察、表达、游戏体验蔬菜战争场面的激烈(激战);

4、最后王大爷归来,幼儿从想像中被唤醒,发现蔬菜的变化。

三、配乐说唱,听一听,重温童谣的神奇。

我们还有活动四,那就是活动延伸部分,对这首童谣的学习并不会因为这节课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将引导幼儿在熟练说唱这首童谣的基础上,进行童话剧改编,分角色进行表演。

大家不难发现,孩子们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他们不断发现着、表达着,同时又是被老师肯定着,引领着,不仅领略了童谣的有趣,而且不断地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徜徉着、快意着,思维得到了拓展。在和孩子一起欣赏、游戏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莫大的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神奇的颜料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话内容,感受小刺猬对刺猬婆婆的爱。

2.知道九九重阳节是老人节,增进关爱老人和长辈的情感。

3.认识字词:刺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教师自制字词卡“刺猬、春天、秋天、冬天”。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看幼儿用书,引入主题。

教师:

1、你知道这是哪些季节吗?一年四季有哪些变化?

2、季节的变化真奇妙,四季的景色真美丽。可是,刺猬婆婆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只能天天坐在屋里了。后来,刺猬婆婆的屋子里面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

(二)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主要内容:

1、讲述故事,在结尾前插问:

(1)刺猬婆婆家中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

(2)你感觉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3)猜一猜这棵神奇的树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看图片完整地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小刺猬关爱老人的行为。教师出示字词卡。

提问:

(1)小刺猬在春夏秋冬分别装扮成了什么树?为什么要装扮成这样的`树?

(2)刺猬婆婆看到这些树感觉怎么样?看到刺猬婆婆高兴,小刺猬心里有什么感觉?

(3)这个秘密是怎么被发现的?

(4)刺猬婆婆发现了这个秘密会怎么想,怎么做?

(三)师生共同看图讲述一遍故事,边讲述边指认“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四)师生交流在生活中如何关心老人。

讨论:

2、你为身边的爷爷奶奶做过什么?你是怎么关心他们的?

3、你关心爷爷奶奶时,爷爷奶奶心里怎么想?你感觉怎么样?

4、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重阳节?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吗?这一天你打算怎样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祝贺节日呢?(教师扮作老人,请幼儿练习向老人表达祝福)。

(五)教师分别出示字词卡,带领幼儿认读,然后请幼儿一一说出每个季节的特征。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关心老人,经常为家中或社区的老人做一些事。教师请幼儿将自己的事画下来讲给全班小朋友听。

神奇的颜料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1、理解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

2、能主动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

准备。

1、图片。

2、区角中设置若干果树生长、动物生长的图片。

3、幼儿收集有关动植物变化过程的资料。

过程。

1、发现小火车的神奇。

dd出示背景图“小火车”,猜猜这是一列怎样的火车。

dd教师将角色“小桃核”插入火车,变出一只“桃子”。

dd原来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它会变魔术。还有许多乘客想上火车,他们上车前和下车后相比会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听听故事“神奇的小火车”。

2、看看小火车会变什么。

dd小青虫们上了车,它们又变成了什么?(重点帮助幼儿理解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dd小男孩上了车,走下一位大胡子叔叔,他是谁呢?

dd原来大胡子叔叔是小男孩变的,他喜欢这样变吗?那可怎么办呢?

dd这真且涣旧衿娴男』鸪担。

幼儿园大班语言:好神奇的小石头教案

近期,班级幼儿对《好神奇的小石头》这本书特别感兴趣,书里面的童谣妙趣横生、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幼儿学习和吟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可以根据情节猜想或续编、创编故事。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1.熟悉图画书中童谣的句式。

2.大胆添画,能根据自己添画的作品,尝试仿照童谣句式进行创编。

3.能认真倾听同伴的童谣创编,对自己和他人的仿编有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仿编童谣。

难点:能够根据图画书中童谣的句式进行仿编。

【经验准备】:

组织过《好神奇的小石头》第一次活动、幼儿熟悉图画书内容,并且能够吟诵童谣。

【物质准备】:

《好神奇的小石头》图画书、创意添画材料(底纸、各种颜色的小石头纸、胶棒、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通过回顾图画书,复习童谣句式,提出本次活动任务:添画和仿编童谣。

1.出示图画书,进行回顾。

教师:谁还记得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

教师:书里都有哪些颜色的小石头?

2.教师带着幼儿,一边翻阅图画书,一边吟诵童谣。

教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书中童谣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感受押韵以及句式字数的归整——第一句三个字,第二句三个字,第三句七个字)

3.出示材料,介绍添画和仿编童谣要求。

教师:你们今天也来当创意大师,你们觉得小石头还能变成什么?(听幼儿表达,并及时进行肯定和引导)

教师:老师这里有许多小石头,你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先把小石头变成新的东西,然后再尝试把它编成童谣,一会儿我们来分享。

(二)基本部分:幼儿操作,进行想象创意添画,尝试仿编童谣。

1.自主选择材料,幼儿进行创意添画。

指导重点:

1)指导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石头的颜色和形状,进行大胆想象添画。

2)教师对好的作品进行及时肯定,对个别幼儿作品进行适当引导。

2.鼓励和指导幼儿根据自己添画作品仿编童谣。

指导重点:

1)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创编时符合图画书童谣的归整字数。

2)肯定幼儿有趣、合适的表达,对个别幼儿进行表达准确上以及归整上的指导。

3.仿编完成后,进行同伴间的交流分享。

教师:你把小石头变成了什么?你编了一首什么童谣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安静倾听他人的分享。

2)大胆说出他人分享的作品有趣在哪?

3)一起吟诵自己和同伴的创编内容,进行充分的感受和表达体验。

教师小结:今天,大家都当了一回创意大师,不仅创意出自己的添画作品,还创意表达出自己的童谣,大家的分享都很棒。

(三)结束部分:将幼儿的童谣串在一起,进行完整吟诵。

教师:我把大家创编的作品串在一起,编上了页码,这样就成为咱们班级的图画书,现在咱们一起来吟诵一下我们的作品吧。

1.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幼儿在本次活动中的创编整理装订成册,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进行区域阅读。

2.在美术区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和支持幼儿的继续创作和创编。

3.可组织第三次活动,重点让幼儿尝试有押韵的创编。

《好神奇的小石头》童谣朗朗上口,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和感兴趣,而且童谣句式字数有规律也很归整,对幼儿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和仿编。

本次活动核心目标为:根据童谣的句式进行仿编。在活动设计上,我重点考虑了幼儿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点,选择先通过幼儿和材料互动,添画出具体的事物或场景,然后根据添画出的画面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仿编。这样创编难度降低,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幼儿的仿编有抓手。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的有兴趣,参与性强,积极主动,师幼互动良好,从添画的作品和幼儿童谣创编的表达上看到了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活动目标完成度较好。

神奇的颜料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1.欣赏故事,理解铅笔盒里文具对话的含义。

2.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表演故事。

3.知道爱护文具,形成爱护文具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师:(出示课件铅笔盒)小朋友你们能说说铅笔盒有什么用吗?到小学时要放哪些文具呢?铅笔盒能放这么多文具,真好,可是有一天,铅笔盒却变成了医院,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听听故事《铅笔盒变医院》,答案就会揭晓了。

二、分段学习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看课件1教师讲述第1段并提问:

(1)铅笔盒里有哪些文具?

(2)小男孩读一年级了,这些文具都想干什么?

2.看课件2,教师讲述第2段并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2)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3.看课件3,师讲述故事第3段并提问:

(1)铅笔盒里发生了什么事?

(2)铅笔为什么哭?你能用故事里的`语言把铅笔与小刀的对话说出来嘛?

(3)小刀为什么把卷笔刀拉出来?结果怎样?(学说对话)(4)橡皮和尺子为什么哭?是小刀的错吗?从哪些话中知道的?(学说对话)。

4.看课件4,提问第4段:

(1)现在你知道文具盒为什么变医院了吗?文具做了什么决定?

小男孩不爱惜文具,文具也生气了,男孩上学会发生什么事呢?

5.看课件5,提问第5段。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小男孩为什么哭?

(2)师总结故事内容。提问:如果你是这个文具盒的主人,你会怎么做?

三、播放语言cd(盒带),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

四、孩子尝试表演故事,老师和其他幼儿旁白解说。

教师小结:希望不爱惜文具小朋友们从今往后爱护好文具,自觉爱惜文具的小朋友学习!表扬爱惜文具的小朋友!

延伸活动:

回家试讲故事,并能爱护自己的文具。

神奇的颜料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的:

1、初步接触国外的英语歌,会唱英语歌。

2、理解歌词的意思,学做音乐游戏。

活动准备:

钢琴一台、音乐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与建议:

(一)、在钢琴的伴奏下自由地进入教室,进行发声练习。

(二)、学习英语歌曲,理解歌曲的意思。

1、幼儿听音乐,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歌曲的意思。

2、教师解说歌曲的意思。

3、幼儿用整体教唱法学习歌曲,注意吐词清晰。

(三)、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1、游戏:《对唱》。

2、游戏:《你的名字?》。

环境创设:

在教室里创设一个“语言文字角”。

生活渗透:

在生活中利用空余时间讲一些有关“语言文字”的故事。

家庭渗透:

在家中父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的环境。

活动评价: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了解了“语言”的有关知识,并初步接触了英语歌曲,了解了英语的发音。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开阔了幼儿的见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小百科: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法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全球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往往是先有语言,后产生文字。

幼儿园大班神奇的小麦教案

1、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2、培养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

3、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重难点分析。

1、重点: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粮食。

2、难点:区分出各种麦制品。

活动准备。

1、按照教学要求自制的《小麦的一生》课件一盘:小麦的生长过程。

2、实物小麦一株,麦粉制的食品,麦秆工艺品。

活动过程。

一、律动《开火车》引入。

在音乐声中,教师做开火车的动作入场:嗨,小朋友们好!我是“丰收号”列车的列车长,想邀请小朋友们乘坐我们的列车,你们愿意去吗?(孩子们马上欢呼雀跃,有的迫不及待的从小椅子上站了起来,有的马上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教师当火车头,带领幼儿开火车来到了野。(情境设置:一副大的图画上呈现一片丰收的麦田情境)。

二、出示实物,介绍小麦。

1、师:看看你们的脚下,还真的有小麦呢!快把它拿起来看看吧!(孩子们既高兴又好奇的把小麦拿在小手里。)。

2、师提问:你发现什么了吗?

幼儿1:它是黄颜色的!

幼儿2:麦穗刺在手指上很疼!

……。

3、教师拿着小麦讲解它的外行特征和组成部分:这是麦子的根;这是它的茎,又叫麦秸,空心的,而且有节,摸起来很光滑;这个是叶子,窄长的.,茎的顶端长者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成熟的时候才是黄色的。小朋友们来看看小麦的成长过程吧!

4、教师播放自制的课件:小麦从播种的丰收的整个生长过程。

师:秋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天来了,大雪给麦苗盖了一床厚厚的被子;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且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果;夏天到了,麦子慢慢由绿变黄,成熟之后,农民伯伯就可以收割麦子了!

三、律动《我是一粒小麦种》。

1、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2、在《苗岭的早晨》的音乐声中,教师带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麦种的成长过程。

四、出示各种麦制品,了解麦子的用途。

1、教师:农民伯伯收下的麦子都去了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2、带领幼儿认识各种麦制品,如:馒头、面条、方便面、饺子、蛋糕、饼干、煎饼等等。

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

五、游戏:麦爷爷找孩子。

1、教师带上头饰当麦爷爷,一部分小朋友当面制品,比如:面条、馒头、面包、饼干、蛋糕、煎饼等等,一部分小朋友当其他制品,比如:豆腐、大米等等。麦爷爷说:“我的孩子不见了,他们都变了样,那些是我的孩子呀?”幼儿举手说:“我是xx,我是您的孩子。”

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麦爷爷,找自己的孩子。

六、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认识小麦时,先让幼儿主动去观察;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力》

1、由于地球引力,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体下落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白纸、小沙包、羽毛、夹子、彩带、积木。

一、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把这沙包(白纸)往上扔,会发现什么?

(2)这些东西都怎么样了?(掉下来)。

扔上去的东西为什么往下落?

因为地球引力,抛扔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这些物品下落时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2)讲解表格,幼儿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同时抛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小结: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体都会下落。在同一高度上,重的会比轻的落得快。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得高,落下来也快。

三、幼儿尝试探索。

1、有没有办法,让两张相同的.纸,一张纸落得稍快一些?

2、大胆想像和尝试,找出答案。

将一张纸用夹子夹住,下落时速度会加快。

3、知道物体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沙画》幼儿园大班教案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准确性日趋提高,如果一成不变地使用同一种工具,同一种方法,将不利于促进手部肌肉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艺术的表现和创造。

此活动结合海边的沙雕、外国艺术家的沙画作品,用生活中的美和大师的.作品吸引幼儿的眼球,让幼儿对沙充满了神奇和向往,又迎合幼儿爱玩沙的心理,利用彩沙的特点与艺术活动相结合,为幼儿创设了大胆表现、自由创造、充分尝试的机会,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沙的特性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沙画的作画步骤。

2、激发幼儿利用工具进行沙中作画,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3、体验沙中作画的乐趣,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视频转换仪、视频素材。

2、桌子上放小勺、大盘子、鞋盒盖子、彩色卡纸、沙子、彩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提问:(引导幼儿回忆到海边玩、看沙雕的经验。)。

(1)你有没有去过海边?你在电视里有没有见过大海?

(2)为什么大家喜欢到海边玩、看沙雕?

(3)在大海边还可以做些什么事?

(4)沙可以做沙雕,还可以做什么?

2、欣赏一位外国艺术家的沙画作品,观看视频,了解沙画作画的基本步骤。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欣赏讨论。

(2)我们平时画画都要用笔,那艺术家的笔又是什么?

(3)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中的形象,艺术家是怎样画出来的?

3、老师操作演示,重点演示作沙画的步骤:

(1)构思作品;。

(2)在鞋盒盖子里舀进沙子,大胆进行沙画;。

(3)选择彩沙进行画面的装饰;。

4、幼儿创作,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及新的方法组合创作。

(1)教师提示幼儿将平时所见到的海边风景表现出来。

(2)引导幼儿选择材料作沙画,选择合适的彩沙色彩。

5、引导讲评。

(1)将幼儿作品展示出来,集体欣赏。

(2)说说制作时的体会。这样有助于幼儿动作的内化和思维发展,同时也为幼儿创设了相互学习,共享成功乐趣的环境。

《神奇的布》幼儿园大班教案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2、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1、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2、挂图。

1、幼儿猜猜:换别的布做伞面,行不行?

2、幼儿分组观察各种布的区别。引导幼儿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软硬、粗细),使劲拉一拉,听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教师用棉布实验,将水滴在上面。

(1)操作之前请幼儿猜猜:水滴上去后会怎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将水滴上去之后,请幼儿观察,用语言总结变化。(如:水透进布里去了;布把水吸进去了;有水的地方变湿了等。)。

4、请幼儿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药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有能力的幼儿可以说一说判断的根据。

5、幼儿分组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

将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变的。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还是散开;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渗透进去。如果能渗透,比较一下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快,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慢。再多滴几滴试一试。滴完水后,可以用手在材料上摸一摸,压一压,比较不同材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幼儿交流自己操作时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

6、讨论:哪一种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种材料吸水性较差?按其吸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一下。选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较它们在外观形态、软硬程度和表面的触感上有什么不同。

7、想一想:吸水性强的布与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么作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这种材料的布做成的东西?为什么会使用它们?(比如:为什么用软的吸水性好的布做毛巾、手帕?为什么用结实的不吸水的布做雨棚、雨伞等?)。

8、出示挂图:

(1)小明热得满头大汗,在到处找擦汗的东西;

(2)妈妈看到地上很脏,想做一个拖把拖地;

(3)外面下雨了,爸爸想买一件雨衣,雨衣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方总是把桌子上弄得油乎乎的,妈妈想铺一张桌布,应该选什么材料?请幼儿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材料筐中找出一种最合适的布。

1、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如醋、油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液体在不同布的表面上有什么变化。

2、教师向幼儿介绍几种布的名称、作用和原料。

《神奇的沙画》幼儿园大班教案

设计思路:

沙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动性常常会使孩子激动不已:他们会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会把沙当成米、糖等做游戏;会在沙里种上一棵小树或小草;会在沙坑里挖个洞做小动物的家……他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玩沙,相互比着各自沙的多与少,常常争执不下。(因为大班幼儿对于长度、高矮有一定的测量经验,但对于沙、米类的量的测量,幼儿缺乏经验。)针对他们在玩沙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量沙》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两两合作、实验、记录,集体统计、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量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操作记录中的数据作用。量沙活动始终结合在运沙游戏中,游戏性与探索性恰当地结合,使幼儿探究既有兴趣,又有目标。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沙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沙?

2、幼儿第一次运沙。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运沙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沙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沙,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沙: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沙,验证。

(1)统计运沙次数。

(2)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沙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

(3)统计数据。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沙,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神奇的沙画》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2.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记录方法。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筷子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里有一盘沙,我想知道有多少沙,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2.幼儿第一次粮沙并进行统计记录。

(1)怎样让别人知道这堆沙有多少呢?(记录)。

(2)出示统计表格并观察:这是一张统计表,横排的格子里画上你使用的工具,竖排的格子里记录你使用这个工具量沙的次数。

(3)明确运沙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4)幼儿操作。

(5)引导观察数据,表扬会想办法记录的小朋友。

3.幼儿第二次用不同工具运沙。

(1)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沙,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幼儿操作。

(3)统计数据。

教师小结: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桶来量沙,量的结果又会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沙到教室试一下吧。

活动反思:

沙子由于平时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孩子们玩沙子时非常兴奋。将难点设置为选择合适大小的工具装沙子,帮助小班幼儿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从幼儿的操作情况来看,参与游戏的幼儿均能有目的的选择大的沙铲以达到装的快的目的,活动目标基本完成。

《神奇的沙画》幼儿园大班教案

目标:

1、在熟悉沙特性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抓、刮、抠”等作画动作,掌握沙画的作画步骤。

2、在幼儿感受艺术形式的同时,大胆构思,启发想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准备:

1、沙盘、细沙若干。

2、课件、相机、创作时用的轻音乐cd。

3、孩子在课前对沙的特性有一定的操作经验。

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1、播放视频录像《神奇沙画》,让幼儿欣赏和观察。

问:你看到了什么?启发幼儿大胆表述。

问:沙画大师都用了哪些手法来作画?

2、幼儿结合视频尝试回答:在视频画面中出现的手法变化,教师引导幼儿徒手学习练习基本的作画手法。

3、出示教师的范画,请幼儿猜猜看老师的'画中用了那些方法?

4、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想画什么?

5、幼儿动手操作。

教师提醒幼儿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巡回指导,要求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进行创作。

三、结束部分:

把幼儿的作品现场拍摄并欣赏,提升幼儿的成就感。

[活动延伸]幼儿试着评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不断体验沙的变化。

《神奇的沙画》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事物的量不受形状、容器大小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2.能借助工具来探索感知量的不变性;

3.体验与同伴合作比较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绘本图片、实物运沙车、沙、大小不同杯子若干、相同的杯子若干、简易天平。

活动过程:

一、激趣: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西西和挖沙队挖沙的图片。

师:他们是谁?在干什么?西西和挖沙队挖了好多沙回来砌城堡。

2.出示实物1号和2号运沙车(实物如图)。

师:他们运回的沙一样多吗?谁多?为什么?

二、初试:感知同量而不同形状的物体守恒。

1.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判断沙车沙量的方法。

2.教师运用幼儿说的办法进行尝试。

3.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这里有一个杯子,1号运沙车里的沙可以装进,几杯呢?

用同样的杯子来量量2号运沙车可以装几杯呢?

总结:两个运沙车运的沙是一样多的,只是放的形状不一样,一个是聚拢的,一个平铺的。当我们的眼睛不能正确判断的时候,可以借用一样的容器测量。

三、再试:探索同量而不同容器的物体守恒。

1.感知量的守恒:出示两种不同杯子容器将运沙车的沙分别倒进容器里。

师:挖沙队运用了小朋友的好办法用杯子装沙子,我把1号运沙车的沙倒进1号杯子,2号运沙车的沙倒进2号杯子。

师:1号杯子和2号杯子他们是一样多吗?

2.幼儿合作操作:选择其中一个装沙的杯子与同伴利用工具合作进行判断。

3.请幼儿示范正确的操作过程。

教师小结:虽装沙的容器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来运沙车上的沙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还是一样多。

四、挑战:探索加入相同量的水,沙的量依然一样。

1.加入相同量的水,幼儿判断是否沙的量是相同的。

2.运用天平再次判断是否量相同。

教师小结:虽然我们往沙里面加了水,但是以前沙量是相同的加入的水也是一样的,所以沙的量也是一样多。

活动结束: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如水、大米、泥土等等就像沙一样,就算改变了容器、改变了形状,它们的量也是没有变化的。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静电》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对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3、了解人们可以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重难点: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

活动准备:

1、烧杯10个;

2、大烧杯配小口玻璃瓶,瓶口套小气球1套;酒精灯酒精灯架各一。

3、平口玻璃瓶11个。

4、扁乒乓球11个。

5、充气气球11个。

6、开水两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这节课老师要跟你们一起玩很多有趣的游戏,想玩吗?(想)。

好,那么老师要提醒小朋友,只有认真听、仔细看、还要动脑想,才能玩得好,也会越玩越聪明。

二、进入新课。

(师出示热水瓶)。

问:小朋友知道,瓶里装的是什么水吗?(开水)。

师:对,是很热很热的水(板书:热re),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清楚,老师就用来表示温度高的热。(画图)。

(出示水槽)。

问:那么这个摸起来冰凉的槽里装的是什么水呢?(冷水)。

师:不错,(板书:冷leng),我们用表示温度低的冷。(画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变冷变热的游戏。

三、示范演示。

在教小朋友玩游戏之前,老师先给你们变个魔术。

(出示气球)。

问: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气球)。

(再出示平口杯子)。

问:用这个杯子能把气球吸起来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不能)再请一个小朋友试试。(还是不能)。

看来这个杯子不怎么听话,老师来试试。师做礼貌状:杯子杯子,我是魔术师,请把气球吸起来(佯装侧耳听杯子说话:你说什么?告诉我个秘密?好!)(听后作欣喜状:好的,谢谢你告诉我。)。

(往平口杯里倒开水)。

教师自言自语:往杯里倒些开水,要让杯子变热,嗯,好烫,杯子已经热了,可以把开水倒掉了,再来用变热的杯子吸。

(用受热的平口杯子吸气球)(吸气球成功,幼儿雀跃)。

2、解释现象。

(1)提问:

小朋友,你知道刚才为什么你们不能吸住气球,而老师却能把气球吸起来吗?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明白是因为老师往杯子里倒了热水。

(2)解释现象。

小朋友知道为什么杯子变热就可以吸住气球呢?(不知道)。

老师告诉你:因为杯子遇到热水就变大了,(板书:在下画大杯子)我们把变大的杯口压在气球上;过一会儿,杯子冷了,又变小了,(板书:在下画小杯子)越来越冷,越来越小,这样就把气球吸住了。

3、演示实验二。

我们把气球套在空玻璃瓶口,再来玩个瓶子吹气球的游戏,小朋友想想,怎样可以把这个气球吹起来呢?(幼儿自由说,激发幼儿的科学幻想)。

现在看看老师是怎样做到的。

(加热玻璃瓶)。

问:加热瓶子气球怎样了?(变大)。(板书:在下画大气球)。

再问:如果现在想把气球变小,你们有办法吗?(幼儿自由说)。

(往玻璃瓶上倒冷水)。

问:往瓶子上倒冷水,气球怎样?(变小)(板书:在下画小气球)。

4、小朋友,通过刚才的两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读儿歌:世间物,真奇妙,遇热大,遇冷小。)。

四、幼儿操作实验。

现在我们分小组玩游戏,请小朋友注意轻拿轻放玻璃杯,不要摔碎,还要小心不要被热水烫伤。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发现。

1、指导填写观察记录表。

(电脑课件出示记录表)。

2、结论:通过这个图画表,我们可以看出。

东西遇热会变大,遇冷会变小(板书:大da小xiao)。

这种遇热变大,遇冷变小的现象,我们叫它热胀冷缩。(板书:胀缩)。

六、拓展延伸。

1、很多东西都会热胀冷缩,如做水管用的金属、做门用的木材、甚至铺马路用的水泥都会热胀冷缩。聪明的人会利用热胀冷缩来解决平时遇到的很多难题呢。请看:(视频)。

问:小朋友,热胀冷缩是不是很神奇。(板书:神奇的)齐读题目:神奇的热胀冷缩。

3、知道了物体可以热胀冷缩,我们就要注意:没有剥壳的鸡蛋不要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否则会变成炸蛋;袋装的牛奶或者盖着盖子的东西不要放在微波炉加热,防止爆炸。

七、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游戏,小朋友已经知道了热胀冷缩的秘密,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奥秘,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

《神奇的沙画》幼儿园大班教案

1、让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感知沙子的特性。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2、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

3、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沙与人类的关系,发现沙的用处,培养幼儿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沙子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沙子的特性。体验玩沙的快乐,

活动难点:

对沙子特性的感知。

活动准备。

戏沙池、玩沙工具、搅拌棒、水、塑料筛、小盆沙(用报纸遮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出示一小盆,让幼儿猜猜盆里装的是什么?我请一个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来看。

2、教师:小朋友都很爱玩河沙,那么你平时是怎样玩沙的呢?还想不想玩沙?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玩沙工具,请小朋友自己选择玩沙工具,玩沙的时候请小朋友记住以下几点:

(1)不能把沙子拿来扔,避免沙子飞到眼睛里。

(2)不能摘树叶、花枝来玩沙,因为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帮我们把校园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还让我们呼吸了新鲜的空气。

(3)玩了以后,整理好工具。

2、现在开始玩沙,一会儿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玩沙的,你发现了什么?

3、让幼儿自由分组玩沙,玩后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1)、引导幼儿通过摸一摸、捏一捏、搓一搓、筛一筛等方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沙的特性,发现沙是细小的、松散的、一粒一粒的。

(2)、让幼儿将沙放进水杯,用搅拌棒搅一搅,发现沙不溶于水。

(3)、让幼儿分别用干沙和湿沙进行造型,发现湿沙更利于造型。

4、教师小结: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沙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变现。

2、整理玩沙工具。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沙自制玩具沙包、沙锤等,进一步扩大幼儿对沙的认识。

《神奇的沙画》幼儿园大班教案

1.初步了解沙画的作画步骤。学习简单的“抓、漏、刮、捏、扣”等动作。

2.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体验沙画带来的快乐。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沙画的作画步骤。

难点:学习:抓、漏、刮、捏、扣等动作。

活动准备。

卡纸数张(跟幼儿人数相同)大量的沙沙画视频及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幼儿尝试回答: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这段录像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小结:启发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2.再次播放视频。

沙画大师都用了哪些手法来作画?

幼儿结合视频尝试回答:在视频画面中出现的手法变化。让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练习基本的作画手法。3.通过启发性提问,萌发幼儿对沙画的创作愿望。

4.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同伴间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进行创作。(播放轻音乐)。

5.把幼儿的作品现场拍摄并欣赏,提升幼儿的成就感。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画面给作品取名字。

三、结束部分:

幼儿试着评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不断体验沙的变化。

教学反思。

大班的幼儿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简单的绘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创作形式。沙子对于孩子来说是熟悉的,而沙画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新颖的,因此,我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选择了绘画方式比较新颖的,幼儿的兴趣浓厚,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后面的幼儿作画,幼儿思维没打开,作品过于单一。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静电》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1、通过活动知道物体摩擦后会起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2、加深对摩擦起电现象的理解。

一、擦一擦、吸一吸。

2、根据幼儿在操作中的`发现,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做才能让小纸棒把小纸屑吸起来(幼儿有目的的操作、探索)。

3、提问小朋友说说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纸屑吸起来,你是怎样做的?(请做到的小朋友上台来掩饰一下,并讲讲自己的想法,再让大家试一试可以么?)。

4、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纸屑?(幼儿思考、讨论)。

总结:告诉幼儿: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5、请小朋友再试一试,塑料笔和尺还可以和哪些东西摩擦产生静电,吸起纸屑。

让幼儿探索发现:用丝绸、手帕、、衣服、头发来摩擦塑料尺和笔都会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并知道小硬纸板吸不起来的原因。

二、做一做:彩蝶飞舞。

1、教师将自制的小彩蝶发给幼儿,请幼儿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它飞起来呢?(幼儿操作、探索)。

2、幼儿上台演示自己操作的方法,大家看看哪种方法会让蝴蝶飞舞的更好。

小结:当塑料笔或尺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彩蝶会飞起来了。

三、魔术表演:小章鱼。

老师为小朋友请出“小章鱼”,然后为小朋友变魔术,猜一猜,为什么小章鱼会贴到身上呢?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

小结:当小章鱼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章鱼就贴到身上一起跳舞了。

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带着自己的小章鱼到科学角或校园里去,看看我们的章鱼还能吸到哪里去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