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优秀14篇)

时间:2023-12-18 11:55:11 作者:碧墨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成长路上重要的一笔财富。接下来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感动和思索。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体会

文字之所以比烟花更璀璨,是因为,我们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纸页间静静旋舞,演绎出永恒,浅唱低吟出岁月的旋律。

——题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我们的文明,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这样地冲出了历史的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了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发扬。

从传说的“仓颉造字”开始,文字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经历岁月风风雨雨的洗礼。文字构成的汉语,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汉语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演绎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亦能传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式风情,慨叹着人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国文化,千年风韵,文字夹带着纸墨的香气,被深深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素来就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千秋万古,世事浮沉不会使文人骨气和情怀泯灭,却只能激发文人的悲怆和责任。厚重文化渐渐被冷落,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其背后的点点滴滴?在漂迫流浪中,余秋雨演绎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烟雨迷雾中,余秋雨用平淡却又璀璨的文字再现了中国文人的情怀和辛酸。漂泊流浪,烟雨平生。中国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复中,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中国千年的内涵。文字穿过时间,越过空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飞鸿。汉字,她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无休止地涌进街头巷尾时,在《论语》与《三国》《红楼梦》被相继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铺天盖地时,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寻到一个国学教育机构呢?梦里花飘落,这不是春的悲伤,而是夏天的果实已经孕育。在漫天飘飞的花瓣里,光复汉语文明是多么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

浅吟低唱,我听到她如诗的歌声;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气息;举目遥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里,幽幽地叹息。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一代传一代的辉煌到如今的没落,传统文化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让人不禁遗憾。毛笔,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字的代表。没有毛笔,就没有那千古绝唱的《离骚》和《史记》,就没有中国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毛笔已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博物馆。但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每周都要开设书法课,每个人都要会写书法。日本的毛笔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而我们呢?这也许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汉字的态度。汉语,它绝不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泛黄的历史所赋予我们的,是它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汉语不是我们文化载体的工具,它是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骨气与精髓!

任凭时代如何发展,任凭世界如何变迁,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仍是那一个个精致的方块字,仍是那一句句亲切的汉语。体内流动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一种深深的哀怨与忧伤。我们不是文化的闭关锁国者,所以也应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宝,保护我们大树的根基。拯救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补救国人的精神内伤!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个人心得

中古传统文化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爱。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自然的资源被破坏,将来吞咽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长久发展,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己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够“团结干事”。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体会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歌以咏怀。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含哲思,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宝库。《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自20__年推出至今,走过七个年头,已成长为具有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的文化类节目品牌。《20__中国诗词大会》再次以创新的姿态亮相荧屏,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塑诗词文韵之魂,聚时代奋进之力。眼下,春回大地,姹紫嫣红,春意正浓,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党员干部不妨来一场“春日诗词大会”,从中汲取先贤智慧和力量,实干争春早、建功新时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热烈而奔放,绽进取之姿,展初心风采。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春光无限好,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唯有珍惜人生大好时光,不负春光不负韶华,才能拥有人生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争春没有四季之分,正所谓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每个季节都有花儿绽放。只要想拼搏进取,想干出一番事业,任何时候都可以出发。只要我们把握好、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虚度光阴,不蹉跎岁月,勤于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我,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浓烈激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沿着自己理性的目标坚实向前迈进,那么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四季如春”,让自己脚下无悔、不留遗憾。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慎独而静思,显清廉之态,守纪律底线。

“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自警自律、光明磊落,仍然能够按照道德原则行事,不做任何有损道德品质的事。争春,并非一拥而上,人云亦云,而是要沉着内敛、清醒理性、独立自主,沿着自己的步调进行,否则就会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政治必须严以律己”,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党员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更要善于“慎独”,要在独自一人时“三省吾身”,扪心自问:自己这一天是否尽到了为官之责?人民群众对自己是否满意?自身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有哪些差距?其实,这样的自我“检视”既是一种谦逊姿态,也是一种自净能力。只有这样勇于自我革命,方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提升,才能切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对党绝对老实忠诚,成为廉洁奉公的好干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爱众而亲仁,怀赤子之心,增民生福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花凋零,化作泥土,滋养母体,其心当赞。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儿子,服务人民、奉献人民是自己的天职和本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眼下,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和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依然任重道远。党员干部当争做那朵“落红”,化作造福人民的“春泥”,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一心为民,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赶考新答卷。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

在这场与疫情抗击的大战大考中,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抗“疫”成果,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举措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中国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的关头,全球疫情形势发展日益严峻,在全球战“疫”过程中,中国从未缺席,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抗“疫”争取黄金时间,贡献“中国力量”展现实实在在的大国担当。在这之中,中国战“疫”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全球中华儿女对国家的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为中国梦实现凝聚强大中国力量。

一方面,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在以国家领导人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上下一心、英勇奋战,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到一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进一步地激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也让中华儿女树立起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这就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发展,很多曾经给中国捐助过的国家在医疗物资、诊疗经验等方面向中国提出了援助请求,“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必要的援助”,“投桃报李”、共同战“疫”就是中国给出的答复,这种在全球抗“疫”中彰显出来的大国担当及大国力量,都扎扎实实地树立起了一个大国应该有的国家形象,这也不同程度地让全球中华儿女建立起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比如说,会表现为对不利于祖国发展的“言论”进行理性批判,这同样也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情感归属。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统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一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意义在全球抗“疫”中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切。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各地中华儿女秉持和发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传统,明知征途有险阻,越是艰险越向前,纷纷逆行而上奔赴疫情严重地区支援,不怕牺牲、攻坚克难,这种山川异域、与子同袍的“家国”“天下”观念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前提下共同抗击疫情,在疫情发生之初,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大批量捐赠物资回国,一时间,中华民族的力量表现为“全世界的口罩都被运往中国了”,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告急”,中国人民遍布世界各地,面临着不同的困难,中国让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知道,有中国在,他们永远都有家。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来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凝聚思想共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要道路,疫情大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正是因为这条道路,抗击疫情中华儿女充满信心,正是有了这条道路,中国在全球战“疫”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并成为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的中坚力量。这是一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路,抗击疫情,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抓关键、找重点,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出巨大的魄力果断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依法防控、变革创新,阻击疫情、稳定发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是中华儿女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底气所在。这是一条人民创造历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抗击疫情,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疫情防控中人民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无论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医务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志愿者、爱心人士,还是火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设者、劳动者,亦或是情系祖国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疫”城墙,人民力量的激发就源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我们都有一个家,她的名字叫中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共同守护这个家!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才知道要怎样做一个人,我才明白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在哪里。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可上了十几年的学,上了十几年的班,还是不知道人活着为了啥?记得从上初中开始,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就一直让我迷惑,甚至苦恼。上班后,我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视同于我的薪水与地位,认为这些就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比较顺畅。可薪水与地位让我满足时,我也没快乐,还是心无主宰。我经常愁眉不展,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是这样吗?生命就这样渐渐老去而已吗?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越努力,越迷惑。现在我知道,我走错了方向,当然越走偏离的就越远。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识不对,努力的方向不对。如今,我可以说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要找对了人生方向,走的快点、慢点都没有关系,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对。我是幸运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还有许多人,同样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没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继续拼搏奋斗,生活在茫然与黑暗之中。所以,我认真地学习,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缘的人。

抚平心头重创事情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五、六岁时,我看到有一次母亲很喜欢一件旗袍,因舍不得钱而没买,那时我就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了,一定要给母亲买好吃的、好穿的,让母亲天天享受女儿的爱心与孝心,让母亲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而骄傲。从小,我没什么大的志向,心里就想着到那时,看母亲笑容满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规划着以后如何孝养母亲。

但在我还没有能力供养母亲时,母亲就离开了我。当时我在读高中,这个打击对我来说太大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与父亲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吗?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安心在家上学,母亲治好病就会回来了。我天天盼着母亲早点回家,怎么突然治不好了呢?母亲走时,我实在不明白,怎么会成这样了?我一时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因为在母亲治病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母亲会治不好,会永远的离开我们,我还等着要孝顺母亲呢!

母亲就这样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还要上学。我认为,我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毕竟我还有父亲,我还有家。可后来,在短短的一年里,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又找了一个女人,经常不回家。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骑不了车,我与一个女同学搭伴走回家。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当我们走到胡同里时,突然有一双黑手从后面把我按进了雪地里。我回头一看,一个蒙面人,我吓得大叫。也许是我的大吼大叫吓跑了那个坏人,那个坏人跑后,我瑟瑟发抖,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回家后爸爸还是不在,我给爸爸写封信,告诉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可第二天,爸爸还是不在家,后来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与弟弟有一个家就行。可后来,这个希望也破灭了,父亲与继母结婚,把我们的房子卖了,带着我与小弟住进了继母的家。

继母原是一个四十多岁还没结婚的女人,性格特别怪,很厉害。按理说,继母的家也应该算是我们的家,可在那个家里,我就找不到一块属于我的安全的地方,经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遭来了大骂。当时,我只想找一个安全的角落,钻进去想我的母亲,舔我的伤口,可没有。当我们受委屈时,父亲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亲不再能保护我们了,不再是我们的依靠了,我与父亲反抗,我更加想念母亲。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

“两学一做”是每个党员始终坚持的一项事业。要做合格党员,先从学开始。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只有学得深、学得透,才能做得好。

文是纹理、花样,化是教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是自然孕育,各民族有各民族自己的文化和花样,可以彼此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那么高,人这么低,天人怎么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就是自然。自然中的一切,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都是无私奉献的,那么,做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无私奉献呢?人一无私奉献,不就“天人合一”了吗?因为天也是公正的、无私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先锋模范,带头践行无私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做合格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私奉献,是对做合格党员的有力支持。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两学”一做也应该是学做合一,即学即做。知道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这个高标准、高境界在,但不去力行实践,是永远到不了的;或者到了以后,不再坚持,也会退步的。道生万物,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道。为了要修道,提升人生境界,老子给了我们一个好答案,每天减损自己不合理的_。吃饭、喝水,维持生命的正常不是_,但一顿饭吃10万元就是_了。每天坚持、减损自己不合理的_,“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等有一天,真的一点私欲都没有了,那个时候你的理想和信念就出来了。常听老一辈革命家说,他们最初没有入党前,因为没有理想和信念和痛苦、徘徊,但当他们党组织并入党以后,他们的人生从此有了方向,并愿意为之牺牲一切。现在,一些党员入了党之后,根本没有理想和信念,这是很可怕的。我们只有每天像打扫屋子、洗脸一样把自己的私欲扫掉,真正做到“为道日损”,那么那个时候,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就会真正根植在党员的心中。

《党员纪律准则》中提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大学》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以修身为本”。要想家治、国齐、天下平,就一定要修身。修身贵在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其中,党员要对照党章时刻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党章要求的,要努力做到;党章不准的,就一点不为。

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最无私、最美的,她滋养万物不居功,她洗涤脏物无怨言。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等正是这样无私无我的优秀干部,值得我们学习。“取法乎上,则得其中”。普通党员没有他们那么高的境界不要紧,但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学习、实践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从而最终成为合格党员。

“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努力学习党章、系列讲话,相信成为合格党员的一天,终会到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想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胡锦涛在十七大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感心得

《孝经》里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曾经我以为"孝"不难,给父母买买东西,给父母零用钱就是孝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参透“孝”的内涵,孝养父母不仅是养其身,还要养其心养其志,所以很惭愧自己还没有做到从精神上给父母关心和理解。正是因为自己对“孝”的领悟不够,使自己的孩子对"孝"也有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的娇纵和不负责任。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在认识上转变,更要在行动上力行,要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虽然这只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带来的一点点对“孝”的认识上的转变,但是我感到这却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我认识到了"百善孝为先"。

身边很多朋友知道我在学习传统文化,都问我:“你通过学习得到了什么?”我说:“看似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收获了正知、正念、正能量,失去了负能量!”是啊,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失去了愤怒、纠结、指责和悲观,失去了无知的干扰和障碍!这一点点的失去,却让我获得了更多。首先自己的家庭和睦了,孩子愿意和我亲近,婆媳之间没有了无谓的争吵,老公愿意给我更多的陪伴、理解和分担;其次在工作上,我明白了自己想要是什么,想做什么,该如何展现的自己!这于我是多么重要的启发啊,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天清晨的读经,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精彩,经典滋养了我,给我内在的力量,让我更加精神焕发,在这条修为的路上,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不论学到什么,哪怕就一句话,只要我力行到生活中去,就说明我进步了,成长了!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软实力,运用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今天,我庆幸我自己走进本善国学,我感恩汇导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感恩导师们的辛勤付出!我愿意通过学习,修为自己,弘扬和传承中华五千年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我愿意用生命唤醒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感心得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_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以及我们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态。,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

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范文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传统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