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九加几说课稿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5 06:25:11 作者:GZ才子

教案模板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规划教学内容和步骤。通过参考这些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流程: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

独立提出问题。

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

(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

(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级数学教学公开课

教学。

公开课  教案展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8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闯关游戏吧。

1、第一关,复习数的分成。

2、第二关,复习10加几。

3、第三关,填数、口算。(出示:想一想、算一算,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第四关,出示图形。

问:每个图形三个角上的三个数怎样加简便呢?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课件出示(例题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图意)。

盒子里面有几个苹果,外面有几个?(指名回答)。

(2)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加法)。

你会列出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3)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4)说一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课件演示)。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数一数。

b、9+1=10,10+3=13。

c、4+6=10,10+3=13。

……黑板上再次演示移动过程。

因为盒子里已经有9个桃,再放一个就够10个,所以先把4个分成1个和3个,9个和1个合成10个,再把10个和剩下的3个加起来就得到13。边演示边说(板书计算过程)。

(5)重点介绍凑十法。

(6)这里把4分成了几和几,为什么要这样分?老师小结: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就是先把9凑成10再计算,我们都知道10加几得十几,很好算,所以把9凑成10之后计算非常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用“凑十法”去计算类似题型。

2、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了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一共有多少朵花?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

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在图右边的式子里。集体交流。

3、小结。

引导: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先要怎样想?然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

分层练习,内化新知1、完成想想做做1师生共同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2先带领学生完成第一副图,然后让学生完成第二幅图,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独立完成。提问: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四、

总结。

全课。

1、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2、揭示课题:9加几(板书)。

五、游戏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4(蚂蚁搬家)。

(介绍游戏规则:每块砖上都有数字,两块砖相碰,砖上数字相加,很快说出得数,才能继续玩。)。

2、完成想想做做5。(吃水果)。

课件出示:学生逐一说出爱吃的水果,计算水果后面藏着的算式。

问:你能将这些算式有序地排一排吗?(排一排)。

问:你能说出和这里的每道算式相关的另一道加法算式吗?(指名说)。

3、找规律,完成练习。

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问:你能根据9+4=13,直接算出9+2和9+5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六、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图片展示:。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4)到底谁说得最接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习。

自主练习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习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1~33页的主题图、例1.2.3及练习七第1.2.3题。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100以内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接近整十数的'数法。(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整十数。)。

【教具、学具】。

课件(百羊图、百球图)。数数用的小棒和花生。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

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袋花生米和一捆小棒,它们的数量都和小羊的只数一样,数一数花生米有几颗,小棒有几根,就知道小羊有几只。四人小组,两个人数花生米,两个人数小棒,互相帮助,说一说怎样数。

(2)四人小组数数活动。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同学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同学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同学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同学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实物投影仪一台。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研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同学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同学在相互启迪中自俺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身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同学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买衣服”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并会和小面值人民币进行换算,懂得相同单位人民币相加减,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1、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3、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4、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在活动中学习识别大面额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投影仪、大面额真币、主题图。

货币学具。

一、引入: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九加几》说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要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因为后者更是有实用性。《九加几》正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本课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教学9加几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20以内的其他进位加法的计算中去,所以,这一节课的教学很重要。教材在例题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通过操作自主探究算法,在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和比较,教学用“凑十法”来计算9+4。“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先圈出10朵”的操作,和填写9+7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教材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其余几个算式,通过多种练习的巩固,结合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认真观察,体会“凑十法”。难点是: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初步理解9加几的过程和方法。关键是:理解9加几的算法,正确地计算。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制作了福娃的动画、运动会的场景和游戏等等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努力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从实际情境,动手操作中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适当突出和提倡用“凑十法”,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9加几的加法计算,熟练掌握“凑十法”计算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联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享受成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在教法的选用上,我努力的遵循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依据课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比如,装有饮料的盒子,比如多媒体系统,而我的教学设计更是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会”这一理念和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新知,通过观察法,讨论法,等等,方法的合理利用,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儿童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法定格为:操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等等。

(一)激趣导学。

先出示福娃动画和奥运会知识让学生进入课堂,再引出运动会场景,让学生由问题:“这里一共有几瓶饮料“来展开学生的的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谈话情境借助学生喜爱福娃和奥运会导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运动会场景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感知9加几的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发现。

1,9+4。

演示运动会场景中数饮料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共有几瓶饮料呢?你会列算式吗?我指名回答,接着,小组讨论9+4=1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小组交流算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解法,然后针对其中一学生可能会说:9个拿1个就是10个,进行“凑十法”的板书,一边板书,一边说:刚才呀,有小朋友说从4里面拿1,就是把4分成1和3,现算9+1=10,在算10+3=13。然后我说,这种“凑十”的方法真不错,谁也学着老师的说法来说说,我指名说,某某某说的真不错,谁再来说,我再引导学生在说一说,渗透“凑十法”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我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探究新知,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9+79+6。

我说,小朋友的想法可真多,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算9+7。

(1)先圈出10朵,交流你是怎么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针对“凑十法”说9+7的计算方法。

(2)完成圈10个在计算。

(3)小结:板书。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从而揭题:9加几并板书。在完善9+几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通过圈一圈,填一填,计算9+79+6等,及时巩固新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适当突出和提倡用“凑十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综合应用。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回家游戏。

2接着,利用找朋友游戏来更好理解9加几。

3开火车游戏。巩固九加几。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的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开放性游戏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空间。提高来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数学的魅力。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高兴吗?你会算9加几的题目了吗?如果计算8+4你会吗?请小组交流讨论。相互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课件):全班集体回答。

2、谈话:你们能给数学王国里的宝宝找找他们的家吗?(出示课件)这些数有的大,有的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请听:(教师讲述故事)。

2、(出示课件)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出示课件)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看十位,一个是四十几,一个是三十几,肯定四十几比三十几大。)。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出示课件“〉”)。

5、指名板书后全班读一读。

6、练习扩展(出示课件)学生说一说想法。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7、(出示课件)比较63和68的大小。

8、扩展练习。(出示课件)。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9、再独立完成试一试。(出示课件)。

(1)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3和56要比个位,因为十位上都是5。100和98比的是数位,三位数肯定比两位数大。)。

师引导学生总结:十位上的数不同时,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时,要进一步比较个位上的数;100大于所有的两位数,所有的两位数一定大于一位数。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个别学生回答)。

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集体口答)。

2、(出示课件),集体练习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

(2)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

学生写好后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这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学生坐在座位上排)。

为什么这样排?(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有几个?(顺次说一说)。

(3)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

让学生多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同桌交流)。

四、扩展延伸。

1、谈话:刚才小朋友写了几个数,老师也写了三个表示天气温度的数(2度20度35度)我们一起读一下。

你能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游戏(排路队)。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写数吗?请你们每人再写一个数。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的数,谁写的数最小。

(2)排路队:出示路队旗(旗上分别写着:“比30大而比60小的数”“比30小的数”、“比60大的数”)。

根据刚才自己写的数到前面来排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路队下课。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对信息的处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讲故事吗?(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你能看图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自已解决吗?

2、小组交流,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不错,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3、教师介绍加减法竖式。

师: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竖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一块和老师做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计算。

5、练一练。

课本第29页第1、2题。

6、森林医生。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四、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同学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同学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同学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同学初步认知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3、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同学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身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俺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同学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同学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知。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沛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同学读几。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同学活动,体会“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同学活动:说一说在丈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沛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同学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同学与教师一起书空。

3、同学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同学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同学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数学一年级公开课教案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同学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同学充沛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同学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同学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同学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同学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实物投影仪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1、初步感知

师:

(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同学在公共场所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例文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体验。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