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反思与改进(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9 12:28:47 作者:纸韵

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以下是一些经典教学案例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课程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方法指导,让学生形成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为了避免面面俱到,在学习井的古老后总结学习方法,了解井水特点则通过学生的读加以体会感悟,来体现教、扶、放,让本节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展开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得以实现,这样也做到了重点突出。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不是老师牵着学生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总结了学习方法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中一井水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样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时独立运用和巩固学到的方法,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2、用“心”读文,让学生读中感悟

的感悟走向全面、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 这样,学生通过调动生活的积累来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使文字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画面,为之动情;通过读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又通过读出自己的感受赋予作品以生命,沉淀下来,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积累下来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3、读后仿写,让学生学会运用

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语文的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读写结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理念,在学习完井水的三个特点后,小结这部分的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写它的特点,再举事例具体加以说明,然后激励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出示内容提示,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从文中想开去,想到自己的观察到的内容,然后表达出来,体现了从学方法到用方法的过程。

课程教学反思

本学期即将过去,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研究教学,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以此激励自己以后做的更好!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课堂气氛,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针对本校特点,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课程教学反思

接触新课程一个月来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正在从当初的徘徊、等待、观望、困惑逐步走向尝试、探索和成功。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受传统封闭式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填充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则一味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这样的教师象布道者,只要求学生围着自己转,把学生训练成虔诚地教徒,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更不给学生以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简单地模仿,一旦发生突发奇想的事情或向老师质疑,教师肯定不理解。所以也就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过的事。但一些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总觉得这是一件尴尬的事。我认为,能否解决好此事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二是课堂是否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比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比如:讲有理数的加法时,在一次听课中,当时那个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很整齐的背出了完整的有理数加法法则,不管效果如何,但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取消了学生的思维。而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得出法则,虽然学生讨论后写下的法则五花八门,甚至不全,但更能让学生理解加法法则。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我们必须保证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课程反思教学

在大班一日活动中,我这个当老师的常常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孩子,恨不得孩子们个个十全十美,处处都能合乎我的标准。然而那一次孩子们对我的宽容却让我深深的感动,同时也启迪我对以往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那天下午我组织孩子们续编故事,为了调动孩子的兴趣,我事先准备了三幅图片:白兔、大树、狼。由于没找到狼的范例,所以我参照狗的形象作了点加工处理,画了一只似狼非狼、像狗非狗的的东西。图片刚画好,孩子们立刻“呼啦”围了上来:“老师你画的这是什么呀?”为了避免课堂闹笑话,我决定先做做准备工作:“你们说这是什么呀?”“老师,是猫吧!”“不对,是狗!”“是……”孩子们争论得不亦乐乎。而此时的我只觉得万分懊恼:我这个孩子们心目中榜样竟然如此之差。“对不起,老师画的不好,老师是想画一只狼。”我一脸的愧疚。这时忠洲说:“老师,你画的真像呀,就是一只狼。”云云也从旁边随声附和“丁老师画的真好!”啪!啪!啪!孩子们自发地鼓起掌来。霎那间,一股难以言状的感动涌上心头。

六七岁孩子对我这个成人尚且能如此宽容,那么我以往那种齐步走的统一管理模式,那种不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扼杀幼儿创造性的做法应怎样改变呢?从孩子们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上,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赏识教育,孩子的年龄小、自我约束的能力差,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赏识,肯定和指出正确的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反思教学

热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我们这一代人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热子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祖国也有了很多的了解。比如:我们祖国的首都是北京;比如:红军曾经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比如:我们梅村就有很多的烈士为了解放而牺牲了……这所以一件件的事都在我们新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现在的孩子对祖国的概念越来越淡漠,当你问他们“我们的祖国叫什么?”他们会茫然的看着你:当你说“祖国的`生日是哪一天?”答案会让你哭笑不得。于是爱祖国的教育变得刻不容缓。而主题“我的祖国”正好适合现在孩子的特点。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渗透了很多有关祖国的内容,不仅仅是“首都北京”这样的内容,同样也有“宝岛台湾”、“民族大联欢”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实施。孩子们不仅对自己身处的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少数民族以及祖国的另一块领土——台湾也有了很多认识,而原来他们对少数民族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台湾的了解也是少得可怜。虽然一个主题的实施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短短的三个星期却让我们的小朋友对自己的祖国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他们知道了祖国的首都是北京;他们也知道了中国有56个民族……这些都让孩子们从心里升起一种自豪感,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课程教学反思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课程教学反思

道法课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学的思想不同,在道法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让我对课堂目标的设置与达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时间分配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但很多时候答题抓不住重点,偏离主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有时会给予适当的引导,但当学生回答问题偏离重点时,还是会造成部分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2.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试内容、形式不熟悉,对于该科的学习重视度不够。对于学习方法不太了解,导致上课听完,课下复习的效果较差。

3.根据学校初一年级作业要求,道法课后不留作业,所以第二项建议的参考性不大。

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以下的解决措施:

1.在教学设计上应多加入一些让学生讨论的内容,适当增加学生讨论的时间,防止学生有话说不完,总在下面说小话的现象。

2.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方法的渗透,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道法的重要性,课下多复习。

3.在复习阶段,增加对学生做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做选择题、材料题的基本方法。

总之,从这次的学生评教情况中分析出自己在教学中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进,争取不断完善自我,完善教学之路。

课程教学反思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区组织的;美术优质课活动,在活动当中我看到了许多比我年轻的教师上的课都很棒,有的教师选材很新颖、有的教师上课很有活力、有的教师在评价孩子时很有针对性等,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我的缺乏之处。针对我的课我也做了一下反思:

首先,我的这节课是大班美术?借形想象画?,就是借助画纸上原有的图案,经过自我的观察、想象添画成自我的作品。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所以孩子们是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节课让孩子自我想象创造的异常多,有的孩子绘画经验少,并且还不能很好的迁移自我仅有的经验。大局部幼儿在绘画时只是在随意的`涂鸦,创造想象的很少。问他是什么时,他就说是怪兽。仅有几位幼儿把相邻的色块合在一齐进行了想象添加。

其次,我在给孩子引导时,引导的很少,加上孩子本身接触的也少,所以在创作时就有的孩子随意乱涂。因为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少,所以在平时生活中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一些动物或植物,引领幼儿欣赏一些名画,丰富幼儿的经验。

最终,我在课堂的把控及对孩子的评价上还需要在不断的努力。课堂中活力也不够,不能很好的感染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应当是以饱满的活力来感染孩子,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我的课程。在评价孩子方面,我的评价应当更具体一些,不应当是简单的;好,不错、;你真棒等等。应当把孩子好的地方说得更具体,不好的地方也要指出来,并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这样孩子才更明白自我哪好哪不好。

课程教学反思

“估计”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计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今天我教学了估计这一课,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上下来觉得这堂课时间设置不是很合理,对学生的预设不全面,自己安排好的任务没有完成。课始,复习周长的定义并让学生在纸上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里我先出示长方形,做好交流完后才出示正方形,再让学生做并交流。这样,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浪费了时间。如果同时出现这两个图形,会节约时间。在教学例题4时候,我先示范画了一个3厘米,再让学生画3厘米,这其实是不必要的重复,照样画葫芦人人都会。我应该提问,我们知道1厘米是这样长,那2厘米呢?(2个1厘米那么长)那3厘米呢?4厘米呢?然后直接跳到8厘米怎么画?请你试一试。这样有一个过渡,学生也较容易接受。在教学例5时,我让学生先估计铅笔盒周长再在丝带上取出周长长度的这段,这样的设计高估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直接估计周长是较难的。可以先让学生估计一下铅笔盒长、宽各是多少,再估计周长是多少,在丝带上取出这段长度,再量一量是不是差不多。还有好几个细节做得不好,比如有的同学画8厘米时候,还是借助尺子,我没有直接点出不能用尺。

当然本堂课也有特色之处,比如有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是多少米?我请五位同学手拉手演示演示,通过学生直观观测,让他们说出周长。有学生说是5米,还有说是6米,我追问是怎么来的?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一个人的一拖约为一米,这是对估计的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说这节课不太满意,我今后的备课一定要算好时间,反复推敲,要有计划有步骤前行。

课程教学反思

暑期里我有幸聆听了无锡教研中心李俐主任关于“幼儿园课程”方面的讲学,收获匪浅。之后的消化理解中,我对于幼儿园课程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和认识。

首先,幼儿园课程追求什么?李俐主任认为课程追求发展、创新、个性,这是从幼儿园出发的思考。而如果从孩子出发,首先应该是追求快乐,即我们的课程应该能让孩子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用快乐承载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是体现快乐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与孩子各种新奇问题的一问一答中,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满足孩子的追求,帮助孩子实现快乐的童年!

其次,幼儿园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基于“爱孩子”的前提。在课程制定、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真正为孩子谋快乐、谋幸福、谋发展了?比如,为了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不要急功近利;我们要让孩子走得慢一点,充分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我们更要去掉许多知识化、小学化的东西,要理解现在的“快慢”与将来孩子们走得“远近”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为了让每一个儿童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最后,幼儿园课程建设要基于园本。新《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幼儿园,搞一些不切实际的园本特色,而是应该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亲近自然,结合农村实际,巧用农村资源,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让农村幼儿园课程散发“农”味;在主题教育中,结合农村优势,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组建幼儿熟悉的主题,等等。

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有以下心得:

1.本课我着重进行划分自然段的指导,长句练读,认识省略号,读出感叹语气,都是在课文的学习中相机进行了双基训练。

2.课堂中,以学生的喜好进行主导学习。“星夜里,你觉得什么最迷人?”引导学生体会闪烁的星空,高楼里光彩夺目的灯光,萤火虫点着灯笼都是挺迷人的课件的配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回环读出多么迷人的星夜。加深主题。

3.读写结合,学完后,指导学生写“星夜里,你有什么发现”,有学生说,发现流星,灯光很美,发现星座,北斗星的方向等问题。

课程教学反思

在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三个月以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掌握,但一下子又学习不完、掌握不了,因而,在历史教师心中也就留有太多的迷惘与困惑。“路在哪里?”不仅从心底发出的哀怨与呼唤。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如果对新课程理念本身就不认同,坚守着传统的教学理念,那么势必满眼望去,尽是误区。你试图进行一点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科之间有一些“横向联系”,尝试一下“超越教材”,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诫你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在历史老师那儿就流传着一句很有影响的名言叫做“历史姓历”,不能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语文课、社会课……顽强的学科意识,坚定地以传授本学科知识、培养本学科能力为己任,那么面对学科意识淡化的现象,面对课堂上那些不“安分守己”的行为,他本能地要捍卫本学科的利益和纯洁性,能不责备你陷入误区吗?其实,教师种一点别人的田又何妨?种一点别人的田能够使自己的田肥料更足,长势更旺。历史学科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历史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史政不分,史地不分,历史内容无所不包,涉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艺术,民族等各个方面。所以历史老师不但要读通史,力求全面系统掌握史实,还要阅读史学名著,历史名著,了解史学动态,各种观点。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向有经验其他教师学习,多听课,多交流,不断学习,接受建议,指导,虚心求教。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高中历史课改也不例外。从依托学科知识,利用学科教学理论、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讲,以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有生命力,还是要坚持的。如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注重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归类与多角度分析,注重讲、练、评的有机结合,等等。当然,一些教师一讲到底、照本宣科、满堂灌、题海战术的那些做法肯定是不能再搞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因为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历史教学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这方面,一些课改的先进地区,一些优秀的教师早已进行过探索,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从理论上讲,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应该是全面开放的,它应力求教学理论多元化、教学素材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功能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应该在合作探究的天地里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该使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平和的心态共同去学习、领悟、探讨历史,最终使师生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领域里都敢想、敢说、敢写、敢做,能想、能说、能写、能做,善想、善说、善写、善做。当然,这种美好局面的到来需要一个长过程。在现阶段,不能忽视教师在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不能离开教师在内容、概念方面的讲解,理智的做法应当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融会贯通。

应该说,一名比较出色的高中历史老师是一位能抓住每一节课的关键点的水手。而这样的历史老师并不是天生的,总是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分不开的,与在高中历史教学研究领域里始终坚持不懈地高标准.严要求分不开。谁抓住每节课的45分钟,重难点,谁就能赢得上课的主动,赢得学生的欢迎,在工作中不断体味到幸福和成功。

课程教学反思

今天早晨,我上了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5单元第一课《我的名字》。

也许是心里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上课时,虽然各个教学环节我都已熟记在胸,但还是显得有些紧张。

在设计教学时,我侧重于两个着眼点:一是以名字为中心发散开来,进入课文;另一个,就是让学生认识“雷锋”,并且知道“做好事不留名”的道理。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准备,但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情景:比方我问:“你们愿意去生字宝宝的家里做客吗?”有好几个学生竟然说“不愿意”;声音还挺大的!当小老师带读词语时,下面的回应方式却很特别——上面的读这样的词,下面的读那样的词;当我上完课文,询问学生有没有什么收获时,好几个学生竟大声说:“没有收获!”

老实说,面对着后面听课的老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心里真的没啥好滋味;。

也许是内容太过烦琐(把两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时间有点儿不够用,所以课的后半部分,我基本上是在匆匆地赶着上,所以,虽然是读了书,却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声音不够响亮,也缺少感情,我没能好好指导,自己的言语也不够简洁,太罗嗦了。

虽然这节课上得实在是很仓促,也没有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两点是我自己认为是比较欣慰的:

所以,虽然课上得有些不近人意,但没有对“不和谐”的声音进行压抑,而是尽量顺从他们的天性,这是令我自己感到满意的;课没上好,下次可以吸取教训重来,心性一旦变换,那就糟了。

2.我觉得,利用晾衣架来张挂图画的创意很不错,既简便也能达到和磁铁、双面胶一样的效果,今后,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我都应该多动脑子多动手,让生活更有趣味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